第五篇 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351
颗粒名称: 第五篇 建设
分类号: F124
页数: 105
页码: 549-653
摘要: 镇区街路都铺石板。镇境古地名可考者有连山马还岭(康熙《德清县志》称。另有支路自小南门经奉口陡门、上牵埠、勾庄入杭州。镇境有乌鸢铺驿站“德清县铺司设县前、香亭、导臻、乌鸢四铺”凉亭置于乡村道路之间,大虹桥至百祥环桥1座(位于馀不古塘文明塔斜对面),镇内公路首建于民国廿五年,穿越金星、联星、城区、新盟、金鹅出境。征地44.5亩拓宽城关段,次年6月建成简易公路,后部分路段纳入09省道,下跨塘桥以西路段纳入09省道。1985年按三级公路标准整修,其中城区至砻糠山桥叉口1.88公里。
关键词: 乾元镇 经济 建设

内容

第一章 交通
  镇境半山半水,交通水陆相兼,民间陆上通途,解放前均为泥泞小路,1966年始拓机耕路,至1985年形成乡村干道。镇区街路都铺石板,但宽仅丈馀,详见《城镇》。
  第一节 古道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之间车马古道,南经马头关入境。镇境古地名可考者有连山马还岭(康熙《德清县志》称“翠岭马还”),馀不吴憾山(即城山)两处。
  唐朝驿道,从杭州武林门外拱宸桥北上,经武林头、白云桥、德清,出大南门经秋山、龙山入埭溪。另有支路自小南门经奉口陡门、上牵埠、勾庄入杭州。
  元明古道,镇境有乌鸢铺驿站,位于平阳岭乌鸢山。据《永乐大典》1457卷载:“国朝驿道以九十里设一铺,每铺设铺司一名,铺兵要路十名,僻路为五名至四名。德清县铺司设县前、香亭、导臻、乌鸢四铺,铺司兵十七名。”古道从奉口陡门入境,从瓜山出境。
  清朝乾隆年间所编《浙江水陆道里记》载:“德清县有古道50条,124里。其中干路34条,79.1里;支路16条,44.9里。
  各乡通县大道,抗日战争胜利后,武德两县征用民工2.6万工日予以修复。其中本镇境内6条,皆从馀不镇起点:1、经雷甸、塘栖至杭州,2、经奉口陡门至杭州,3、经跨塘桥至武康,4、经东衡里至洛舍,5、经百祥环桥至澉村,6、经士林至新市。此外尚有武林头至塘栖水北。
  凉亭
  凉亭置于乡村道路之间,供行人歇脚,古称长亭或路亭。镇境凉亭,近百年内大多圯废,现存仅西门外东山岭脚下1座,石柱土瓦,系清代建筑。近百年内圯废凉亭有:转水湾1座(位于本镇白象村与洛舍东衡村交界处),太仓岭北麓1座,
  大虹桥至百祥环桥1座(位于馀不古塘文明塔斜对面),连山前至刘桥村1座,下兰山至褚家埭村1座。
  第二节 公路
  镇内公路首建于民国廿五年,时称行军路。至2003年,除省道、县道外,乡村公路已形成网络。
  省道
  508省道 原称乔莫线,从馀杭(县)乔司镇至德清(县)莫干山,全长85.92公里。其中德清县境内段长59.9公里。1982年由省规划定名。入本镇后,穿越金星、联星、城区、新盟、金鹅出境。1994年改道,征地44.5亩拓宽城关段,1996年底结束。新道不入城区,从联星、恒星、新盟直达秋山,更名09省道。
  塘德公路 民国二十五年由国民政府投资兴建。次年6月建成简易公路,路基宽3米。1937年10月,为阻止日军入侵,县政府下令毁路。1970年5月,德清、馀杭两县联合筹建,至1989年3月15日始全面通车。路基宽8.5米,宽7米,属三级公路。后部分路段纳入09省道。
  德武公路 由镇区南门至武康,长12.3公里,民国廿五年建成,初名行军路。抗战时路桥被毁。1958年5月由省交通厅勘测设计重修,路基宽4.5米,路面宽3米,最小平曲线半径15米,桥梁设计荷载汽﹣10。6月下旬动工,11月下旬竣工。1965年2月,成立武德公路工程指挥部,按四级公路标准拓建。1975年4月,泥结碎石面路改为渣油路面。1996年后,下跨塘桥以西路段纳入09省道。
  县道
  环城公路 起于德清大桥,止于党校,长1.22公里。1978年动工,次年2月竣工。1983年改为渣油路,1985年按三级公路标准整修。路宽8.5米,面宽7米,桥梁1座,长20.2米,涵洞3道,荷载标准汽﹣15,挂﹣80。
  新德公路 起于城关镇东门,止于新市镇,长28.65公里。其中城区至砻糠山桥叉口1.88公里,竣工后划入508省道乔莫公路塘德段。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最小弯道极限半径125米者5处,最大纵坡5%者1处。1984年12月动工,1987年9月30日通车。
  德桐公路 从城关三里塘丁家桥起,经新市镇与桐乡接界,全长26.15公
  里。路基宽19米,路面宽16米。1995年底从原新德公路路基上拓建,1998年9月16日竣工,10月28日通车。
  乡道
  洛德公路 1991年5月21日开工,拓宽西郊路,开通洛舍、戈亭公路。路基7.5米,路面6米。9月下旬试通车。1993年砂改油改造竣工,全长12.1公里,其中镇境3.8公里。
  村道
  恒齐公路 1991年按民办公助方式修筑。首条公路从西险大塘顶端南穿生态场至恒星,利用原有黄沙塘机耕路经和家桥、跨黄沙塘河至齐星赵家埭,后再南伸至机耕路,全长3.5公里。路基宽6.5米,面宽5米,桥面净宽4.5米,涵宽与路基相同。桥涵荷载汽﹣10,履﹣50,最小平曲线半径60米。全线桥梁有和家桥、徐家坝桥2座,总长40米,涵洞20道。后因村委搬迁延伸,今公路自东升塘至金龙坝,全程4.2公里,路基7米,路面6米,沥青路面四级。
  官庄公路 1991年修建,起自洛德公路东山岭南麓,经淡竹坞、方山林场至官庄,全长3公里。1997年砂改油后延伸至下窑。今公路全程4.3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5米,准四级沥青路面。
  红星公路 1995年修建,起自新德公路路口,止于红星村,全长3.5公里。1998年后两头延伸,自四仙桥至平政桥,全程4.8公里,路基宽6米,路面5米,准四级沥青路面。
  金火公路 1995年修建,起自塘德公路路口,经金星抵达火星,长2公里。1998年后拓宽延伸,起于对丰头,止于中心村,全程2.9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6米,四级标准,沥青路面。
  幸福公路 1998年修建,起于西郊路,止于幸福,长5.5公里。2000年后拓宽改造,经信谊、青山坞至瓜山,全程6公里,路基7米,路面6米,四级标准,沥青路面。
  联合公路 1995年修建,自水产村经联谊至联盟村委,全长5.5公里。砂石路面。2001年,另从信谊陈墩村接通木杓潭,全程3.3公里,路基6米,路面5米,准四级沥青路面。
  城南公路 起于西险大塘顶端,止于建星村与馀杭交界处。长5.2公里,基宽6米,面宽5米,准四级沥青路面。路侧竖有《功德碑》一方,文云:“城南公路于
  2001年10月开工,建设工程造价130万元。承蒙社会各界鼎力资助,共捐赠13.05万元。为彰其美德,弘扬热心公益善举,特将捐资名单,树碑以载。2002年7月立。”
  下舍支线 从平政桥接线至下舍,长0.6公里,1997年建成,沥青路面。
  机耕路·行人道
  1981年,乡村行人道全面改造,路宽一般1至1.5米,可通摩托车、自行车和双轮车。至1985年,全公社共修筑村间行人道96条,总长29.5公里。
  1966年,部分圩区田塍拓宽,以利拖拉机行驶,是年共修机耕路17.5公里。尔后逐年延伸,至1990年,全乡机耕路总长135.7公里。
  第三节 桥梁
  镇境泽国,津梁遍布。镇内古桥,除竹、木简易搭建外,均为条石结构。型式有平有拱,以凳桥居多。1958年以来所建新桥,除钢轨桁架外,均为砼结构,型式以弧拱居多,民间小型桥梁多为砼质平梁结构。1985年水利局统计87座,1990年交通局统计132座。稽查旧志,城东、城南、城北、城区有中小型桥梁31座。今城内存桥10座、废桥4座;城外存大中型桥梁24座,省道、县道公路桥梁16座,村间小桥229座。
  1990年交通部门调查数(座)
  清代
  城东共7座。
  琵琶桥 沿三里塘之半,不通舟楫。
  四仙桥 位于乌巾山南麓,旧名普济桥。下为石柱,上架木梁,梁上横铺石板。清光绪廿五年圯,邑绅俞樾募捐改建为石桥。
  天福桥 俗称小虹化桥,在东门城外,乌牛山北麓九曲里。大溪之水,由此入村。
  虹化桥 在九曲里,与北岸文明塔相对,大溪之水,由此出入。
  百样环桥在东门城外文明塔斜对岸堤上,清光绪六年,里人募捐重建。
  旋子桥 位于三里塘,乌山土主庙西。
  洪家桥 位于丁家桥南,民国四年邑绅许炳望募建。
  城南共15座。
  绿野桥 俗呼冯家桥,位于吉祥寺西侧。
  黄耇桥
  济富桥 在黄岗东圣堂之北。
  花墩桥
  神墩高桥旧名永福桥。
  安东桥 清朝咸丰辛酉,兵毁南埠,邑人徐玢重修。
  章道桥
  太平桥 光绪间,里人募资重建。
  六安桥
  年丰桥 清嘉庆间,河道总督徐端独资兴建。
  保宁桥 在金鹅山之阴,原系渡口,清嘉庆年间,因农夫争渡,溺死多人,义民许运隆之祖出资独建,咸丰辛酉兵毁中涸。同治初年,运隆捐资修复如旧。
  乱石桥 位于吴羌山前,桥堍用乱石垒成,故名。
  茅公桥 位于便民仓西北。民国五年十一月因危桥拆卸,邑人丁炳褀、戴谷山发起重建,耗银二千五百元。桥成后,改名熙春桥。
  吴家桥 在吴羌山前,乱石桥东,水出东大港。
  无思庵桥 在山前,港之东有无思庵。
  城北共4座
  装驾桥 位于西门外鲁班殿前,不通舟楫。
  状元桥 位于上庄圩,传说舟渡与白虎圩渡船,形似丞相帽。清康熙年间,蔡家祖孙相继大魁,改筑石桥。故名。
  金堤桥 位于慈相寺西侧,上通山涧,下通羊皮兜,不通舟楫。
  野桥位于上兰山麓,实为涧桥。桥上游有潭,今受铁红粉污染,已不可饮。
  城区共5座。
  胭脂桥 位于白米塘上。
  吊桥 位于小南门外,与南门城桥遥对,跨战河,横接龟回坝。清光绪廿六年(1900),僧天福、福缘及雷甸两庞氏助洋重修。1979年填河辟农贸市场,桥废。
  普济桥 俗呼东门吊桥,跨战河东端。清同治七年(1868)四月众姓重建。汛期溪涨,渔船泊此网鱼。
  小虹桥 位于大虹桥东侧百米处,跨东塘河。初建年代无考,清雍正四年(1726)重修。民国三年五月,邑绅沈光裕等筹银八百七十八元重建。1970年拆除。
  斗富桥 位于原峻明桥之北,小马山之南,市亭山与城山石脚相接处,桥狭水急,毁于抗日战争期间。
  城区
  ·县桥 位于县府门前,单孔拱桥,初建年代无考。宋淳熙年间(1174-1189)县令杨思济改名通济桥。明正德年间(1506-1521),知县王敬完修复,更名永安桥。清雍正九年(1721),知县钱学洙捐俸重修,改名富宁桥。1954年9月,因桥基下沉,县交通科进行修复。1971年9月,改建单孔净跨7.5米砼肋拱桥,长13.8米,桥面宽8.47米,载重汽﹣10级,投资1.15万元。
  ·孩儿桥 原名清河桥,单孔石拱,宋治平年间(1064-1067)县令陈之方建,位于务前街与县东街交汇处,长18米,桥面宽3米,净跨8.7米,两端踏步各16级,桥栏镌饰浮雕云拱,望柱8根,饰以莲瓣。为城区内现存最古桥梁。
  ·龟回桥 位于小南门外医院西路终端,相传晋朝孔愉在此放龟,龟入水后,数回而左顾,桥因以名。初建年代无考,清雍正四年(1716)知县朱永龄奉文领帑重修。桥内地势低洼,溪涨时必须下闸,以护民田。
  ·勤俭桥 原名太平桥、大虹桥,位于东门城外。据康熙《德清县志》载,“桥上长满木莲藤,航行过桥相约不开口。”故民间俗称“哑子桥”。咸丰年间,太平军毁桥,后改为木桥。民国三十三年桥面被毁,曾征集民船15艘搭浮桥。1953年1月,县人委交建科新建为石台木面桥。1970年10月拆除旧桥,向东移约百米,改建砼筑双曲拱桥(半波悬半波),次年1月竣工。单孔净跨36.2米,桥长43.2米,桥面宽5米,拱底标高8.7米,荷载汽﹣6。由上海市政设计院设计,浙西航运管理处施工。
  ·东门城 桥在县城东,建于南宋德佑二年(1276),明初修海塘,拆城桥护栏及帮岸。嘉靖三十三年(1555),湖州推官方敏拨款重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中修。同治七年(1868)四月,民间募捐再次重修,桥面两侧置青条石栏板,栏柱饰以姿态各异石狮12头。
  城桥系5孔石梁、石拱组合水城栅桥。上游一侧为平梁,下游一侧为拱券,长76.38米,面宽4米,中孔跨径7.6米,拱底标高9.35米。桥基东侧设有水门,西侧设分水墩4个,墩宽3.2米至3.7米,行人可从桥西一侧登石级到各墩,抢险护船。
  城桥历经数百年洪水冲涮,基底淘空,桥墩基础倾斜下沉。1981年10月,成立东门大桥工程领导小组,委托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1982年7月下旬,由县桥工队施工,1984年元旦竣工,国家投资24.18万元。
  新建城桥为单孔净跨50米肋拱桥,总长82.84米,桥面宽9米,拱底标高8.44米,荷载汽﹣15,挂-80。
  ·德清长桥 位于直街与溪街之间,横跨馀不溪。原名阜安桥,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唐末遭火焚毁。宋朝宣和年间(1119-1125),知县赵嵎重建木桥,改名馀不长桥。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改建成石桥,设护栏,参政李彦颖按苏东坡“风俗阜安”一语更名阜安桥。明朝弘治七年(1495)知县王良臣,正德末年(1523》通判姚奎,隆庆二年(1568)知县陈宣,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陈效各修一次。清朝熙元年至八年(1662-1669),知县冯壮重建,将桥减裁一尺。乾隆五十四年(1790),道光三十年(1851)各修一次。咸丰十年(1860)二月廿六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同治十年(1871)知县华学烈复建为9孔石平桥。桥面石梁间铺没硬木梁,梁上再铺桥而石板。桥墩用9块石柱组成排柱,嵌入水盘石槽内,上覆天盘石,支承石梁木梁。原桥长87.8米,中孔跨径7.6米,桥面宽6.85米。由于上游洪水冲击桥墩,年深月久,致使排柱倾斜,为改建危桥,1979年2月成立建桥工程领导小组,筹划改建事宜。同年7月6日拆除旧桥,新桥由上海市政工程院设计,县桥梁施工队施工,10月10日动工兴建,次年7月30日竣工,造价23.79万元。
  新长桥为单孔跨径50米砼构肋拱桥,长63米(包括接坡全长107.8米),桥面宽8米,拱底标高8.45米,荷载汽﹣10、履-50。
  ·新民桥 又名新桥,位于古馀不溪与苕溪交汇处,接通前后六堡里。清嘉
  庆时初建,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光绪廿四年(1898),德清籍江西分宜知县丁毓琨募银二千六百元,改建为5孔石平桥,长34米,桥面宽2.53米,中孔跨径6米,梁底标高7.05米,两侧置有低栏。
  ·德清大桥 位于南门外小马山麓。原有竣明桥,横跨马厄河,位于南街与仓前交汇处,单孔石拱,清嘉庆十八年(1813)知县易凤廷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坍塌。十九年(1893),邑绅士徐士骏、施涵等人筹资改建。1956年改为3孔石台木架桥,每孔跨径15米。1959年开挖导流港,桥址北移百馀米,由嘉兴专署水利局设计,次年3月23日开工,同年11月26日竣工。桥长112米,桥面宽9.4米,10孔,每孔跨径10米,平梁砼结构,梁底标高9米,荷载汽﹣10,拖﹣60。总投资23.67万元,为县内第一座百米以上公路桥。1980年,县供电局42吨变压器从桥面安全通过。2003年11月,中孔排柱被货船撞断,禁航重修。
  ·西门城桥 位于原西门城楼南侧,跨县桥河(北流水),原为单孔石拱桥。1978年9月修建环城西路时改建单孔6米砼结构空心版梁桥。长20.2米,面宽11米,标高3.6米,荷载汽﹣15级,挂﹣80。
  ·南门城桥 位于正南门与小南门间接处,横跨清溪,初建年代无考,原为5孔石拱桥,1982年因碍航拆除。后因居民来往不便,呼声日切,乃于1992年10月由镇政府投资,县交通局设计,重建砼结构单孔跨径49.5米预应力系杆拱悬拉式平梁人行桥,下部结构为钻孔桩墩台,上部因跨径过大,桥面两侧分置虹弧悬梁,每虹梁各设14根提柱垂拉桥面。桥长78.6米,面宽5米,左右0.6米围栏,两堍堍各置18级踏步,标高与下游东门城桥同。1994年2月竣工,总投资85.2万元。
  ·建设桥 位于县第一人民医院大门前,横跨战河。1957年冬由武康县水利局建造。中孔净跨6米,两边孔各5.25米,桥面宽4米。石砌轻型桥台,砼筑双柱式排架,桥型轻巧,精致大方。1979年填河,桥废。
  ·迎春桥 位于溪东街东侧,东门城桥南堍,战河出口处。清前为木结构吊桥。民国二十年(1931)固定桁梁,仍为木桥,面宽3公尺。1962年改为钢筋水泥桥,面宽3.6公尺,两侧置栏。1979年填塞战河,桥废。
  ·骏明桥 跨越马厄河,址在今德清大桥南300米处,单孔石拱。1957年冬兴建武德防洪控制工程时拆建为木桁架桥。开挖导流港时拆除。
  ·大虹桥 位于迎春桥东侧,馀不溪与东大港交汇处,通河角墩。原为拱桥,
  太平军撬毁后改为木桥。1970年拆除,新桥东移,改名勤俭桥。
  ·小虹桥 位于河角墩与三里塘之间,今勤俭桥东堍30米处。1958年填河拆桥,河角墩遂与三里塘联成一片。
  双调水仙子·德清长桥 元·乔吉
  青天白日见楼台,赤蜃浮光海市开。崖崩岸坼长虹在。弃繻生,感壮怀。卧苍龙鳞甲生苔。横生风籁,玲珑月色,玉琢蓬莱。
  录自《全元曲》
  龟回桥 清·宋施
  楼台叠翠绕清溪,浅淡云边月一眉,行到市声相接处,傍桥灯火未多时。
  录自《宋诗选》
  龟回坝桥 衡庐
  文人多臆说,龟放复龟回。乡民最真实,地祗呼金湾。
  录自《苕阳唱和集》
  大虹桥 清·俞樾
  大虹桥下是通津,藤蔓牵缠已满身,古语磨兜坚最好,愿题桥柱示行人。
  自注:吾邑东门外大虹桥,舟过其下者,戒勿开口,杭州武林门外拱宸桥亦然。
  录自《民国新志》
  城外
  ·金星大桥 又名拱元桥、广元桥,位于金星村。清光绪十三年(1887)邑人俞樾等人募资兴建,立有桥碑。原系3孔石平桥,1973年5月被轮船撞塌,同年投资1.05万元改建。新桥单孔净跨30米,结构为砼筑土拱桥,长42.8米,宽3米,拱底标高8.5米。
  ·人民桥 位于红星村,俗称漾口桥。原为渡口,1969年2月由省交通厅补
  助1.01万元新建砼结构双曲拱桥。单孔净跨40米,长56.5米,宽3.2米,拱底标高8.3米。1996年改建,长79.8米,宽5米。投资33.8万元。
  ·童家墩桥 位于新盟村,原系渡口。1981年9月,村民自筹资金1.1万元,新建钢架梁桥。桥长26.5米,面宽3.6米,单孔跨径18米,梁底标高7米。桥面用水泥板铺设。又名创业桥。
  ·新盟桥 位于新盟村,新民翻水站西侧,横跨古馀不溪。1972年国家投资0.26万元新建。跨径22米,结构砼筑双曲拱,长28米,面宽4.25米,拱底标高7.05米。
  ·丁家桥 位于金星村乌牛山西麓。原名永定桥,单孔石拱,净跨9米。长27米,宽2.5米。1985年2月,为建造德清至新市公路,拆除旧桥,投资22.5万元,由省交通设计院设计,县桥梁施工队施工。新桥为砼结构T型梁桥,斜交35度,3孔。下部结构为钻孔桩、双柱式墩台。每孔跨径20米,桥长65.88米,面宽9.7米,通航标高8.5米。荷载汽﹣15,挂﹣80。
  ·砻糠山桥 位于联星村砻糠山东麓。1972年兴建塘德公路时由省交工一队施工,系单孔净跨50米架拱桥,长60.84米,车道宽7米。下部结构为扩大天然基础,筑空箱式桥台。拱底标高9.25米,荷载汽﹣15,挂﹣60。
  ·下跨塘桥 位于新盟村、金鹅村交界,老乔莫公路42K十397处。清道光十一年(1831),宝严寺僧慧成重修。民国廿六年(1937)建行军路,改建为公路木桥。1952年,武康县政府拨款改建为石台木梁桥。1970年8月,南侧桥台倒塌,同年修建5孔砼结构平梁桥,长59米,车道宽7米,中孔跨径11.9米,梁底标高7米,荷载汽﹣15。
  ·丁山桥 位于镇西南联星村,横跨丁山坝。1962年4月建,单孔净跨3米,梁式平桥。全长14.2米,宽7米,荷载汽﹣10级。
  ·平政高桥 石拱桥,位于红星村。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建成,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战乱。光绪元年(1875),知县唐熙春等人募捐重建。单孔净跨10.8米,桥长32.2米,桥面宽2.9米,拱底标高9米。解放后,因水运日繁,桥面拱圈下端多次撞损,虽历经修复,但仍然碍航。1989年7月经市交通局批准将危桥拆除,长76.24米,宽5米,拱底标高9.85米,荷载汽﹣6,总投资24万元。
  ·德武桥 位于幸福村太堡堂,俗称太堡塘桥,单孔石拱。清嘉庆年间圯,里人复建。光绪廿四年(1898),知县黄大华捐廉一百元,邑绅施涵、项宝田等筹资二
  千八百馀元重修,次年冬竣工,坚固壮丽较胜于昔。桥长31米,桥面宽3.7米,单孔净跨11.4米,拱底标高7.5米,上下台阶各60级。桥顶面板刻花细腻,桥洞两侧上方镶有四块长30厘米人面兽形图像。桥侧楹联分别为:“叠浪南来,千万脉源从天目;扬帆北去,八十里直达菰城。”“柳暗花明,掩映一塘望太堡;山重水复,弯环十里到清溪。”
  ·幸福桥 原名华光桥,位于幸福村,跨导流港。原为两座3孔和5孔石平桥,开拓导流时拆除。1966年,国家投资0.98万元,新建12孔钢筋混凝土排架门型梁桥,长88.8米,宽2.4米。1980年6月投资2.6万元,将通航中孔加高,加大跨径为11.5米钢梁。1984年2月被拖轮撞塌,同年4月修复,后因碍航拆除。1988年8月13日,择址上游新建太堡堂桥,长93米,5孔16米T型组合梁和2孔6米矩形版梁,钻孔桩墩台。梁底标高8.5米,共投资18.5万,1989年9月下旬竣工。
  ·乾元大桥 位于金星、联星之间,横跨东大港,为镇境第一座特大型桥梁,全长541.8米,主跨径1孔62.8米,拱型架梁结构,引桥19孔,各长25.2米,预应力T梁结构。桥面分隔式双向四车道,宽22.6米,路面高级沥青。1996年7月开工,次年10月竣工,投资1987.7万元。由诸暨市路桥工程公司承建。
  ·城南桥 位于恒星村,横跨龟回坝河。3孔,全长39.8米,宽12米,板梁结构。1996年6月开工,次年9月竣工,投资65.5万元。负荷汽﹣20,挂﹣100。
  ·东苕溪大桥 位于恒星、新盟之间,横跨苕溪。全长145.8米,宽12米,预应力空心版梁结构,投资386.7万元建成,1992年6月开工,1994年4月竣工。
  ·新下跨塘桥 全于新盟村,全长80.84米,4孔,宽11.5米。预应力空心版梁,投资120万元,1997年9月竣工,与老下跨塘桥斜对,系公路改道后新建。
  ·民丰桥 位于明星村,原系石桥,1985年新德公路修筑时改为砼梁,1997年公路拓宽时重建。桥面斜长16米,1孔,宽11.7米,两侧低栏各0.25米。矩形板梁,石台结构。负荷汽﹣20,挂﹣100。
  ·愚公桥 位于明星村,1974年农业学大寨时挖渠成河而建,1985年改为公路桥,1996年新德公路拓宽时重建,长12.7米,宽11.5米,矩形板梁石台结构。
  ·戴家墩桥 位于金星村杭湖航道,全长62.8米,面宽5米,架拱重力式桥台,荷载汽﹣6级。1989年9月开工,次年4月竣工,投资11.8万元。
  ·联谊桥 位于联谊村,全长27米,单孔净跨18米,桥宽6.5米,两侧栏宽0.25米,桁架拱石台结构,负荷汽﹣15,1997年建成。
  ·朱家桥 位于联盟村,全长12米,单孔,面宽6.5米,版梁石台结构,1997年建。
  ·信谊桥 位于信谊村,1996年3月集资9.8万元兴建,长27米,桥面宽5米,左右置0.25米低栏。单孔净跨21米,重力式桥台桁架拱结构,荷载汽﹣15,同年8月竣工,由雷甸桥工队设计施工。
  ·枯柏树桥 位于联谊、信谊之间,横跨导流港,原系渡口。1996年4月筹资130万元兴建,次年9月竣工。全长162.84米,宽5米,主跨径45米,两侧置栏。上部结构为下承式预应力砼桁架梁,下部为灌注桩墩台。荷载汽﹣10,由县水利水电工程队设计施工。
  ·联盟桥 位于联盟村,全长12.5米,宽7米,版梁式石台结构,荷载汽﹣15,1997年建成。
  ·四角渡桥 位于官庄村与洛舍何家田、东衡屯山之间,原系渡口,桥长42米,4孔,中孔15米,边孔各10米,南堍旱孔7米,宽5米,两侧置栏。1994年8月竣工。
  ·白米塘旱桥 位于东苕溪北岸,丝厂门庄东面,共两座,均为钢梁钢板结构,一长8公尺,一长6公尺,宽均3米,钢筋扶栏。旧系木桥,1967年由丝厂改建。
  步拱元桥 清·俞廷镳
  村落萧然亦复嘉,背山临水面桑麻,隔河丘陇闻松籁,傍舍田畴看稻花。父老神祠归烂醉,儿童乡塾散喧哗。拱元桥畔闲扶杖,不入城门两月赊。
  录自民国《德清县新志》
  四仙桥 清·俞樾
  小艇还从北埭摇,橹声摇过四仙桥。过桥泊岸先茔见,只隔涂泥路一条。
  丁家桥 清·俞樾
  舟过乌山又向东,丁家桥外去匆匆。橹声一曲移舟入,早已松楸在望中。
  录自《春在堂诗》
  村间
  农村小桥颇多,或有名,或无名,2004年10月逐村调查。
  第四节 航道
  1992年前,客货运输全靠水路,本镇作为县城中心,一切客货轮船均以城关为枢纽。
  县内航道开辟始于民初。民国六年(1917),德清城区徐延泰组织顺兴公司,置“飞轮”、“同华”燃煤轮两艘,首开城区至杭州、城区至新市航线。民国十二年,城区蔡谅友、蔡子良开办永和轮航线,经由新市赴杭州,下午回德过夜。轮船业兴起后,航道建设随航线开辟而日益见重。民国十七年10月,县政府下文,明令取缔各航线鱼簖,以利航道通畅。民国廿六年,通商局益丰轮开辟德长航道,由馀不镇经新市抵达海宁长安;和记局永和轮开辟德杭航道,由馀不镇经武林头抵达杭州卖鱼桥。
  解放后,水运日繁,航道增至12条。
  航道
  德徐航道 城关至徐家庄货客航道。出城区后,由三里塘进东塘河,经下舍、澉山、士林、梅林、高林、新联、油车,抵达禹越,全长27.58公里。境内底宽3至6米,水深1.7米,可通航吨位60吨。
  德善航道 系城关至吴兴县善琏乡主要航道。由城区经转水湾出境,全长16.38公里,底宽10至12米,水深1.7至2.5米,可通航40至60吨船舶。
  德勾航道 起于城关,止于勾里。由三里塘进东大港至南十字港出境。底宽5至10米。水深1.1米至1.3米,可通20至30吨船舶。
  德洛航道 城关至洛舍客货航道。境内河道同德善线。
  德施航道城关至龙山施宅村。起于东门城外,穿越清溪,入导流至太堡塘后出境,长6.1公里。河床底宽11米,最窄处宽8米,水深1.5至2.5米。镇境段为导流港。
  德三航道 由城关至三桥埠,境内水道与德施线同。
  德武航道 由城关至武康,境内航道与德施线相同。
  德双航道 城关至二都双桥客货航道,从南门外新民桥闸起至双桥止,自下跨塘桥南侧馀不古道与馀英溪分流处出境,全长9.61公里,河底宽3至6米,水深1.5米,通航能力15吨。
  德虎航道 城关至秋山虎山,镇境段同德双线。
  德横航道 起于城关,止于横塘桥,镇境段同德双线。
  德戈航道 城关至戈亭客货航道。经转水湾、齐眉山、石塘、梅子桥、蔡家高桥、山水渡、曲溪至戈亭。底宽8米,最小底宽3米,水深1.3至1.7米,可通航20至40吨位,镇境段同德善线。
  德新航道 自城关轮船码头启航,沿三里塘至东塘河、丁家桥分支东行,经广元桥、半潭漾至南十字港,与运河西线交会,过平政高桥,进东庄桥港抵新市镇。
  养护
  1960年8月,成立德清县航道养护队,对城关镇至三桥埠航道进行疏浚。次年1月,英溪治理委员会成立,抽调城关、千秋、澉山等12个公社民工2600馀人,历时29个月,挖深拓宽英溪港8公里。
  1970年,县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水面作物种植管理,保证航道畅通》文件。规定“在主要航道上养殖水面作物,中间必须留出10至20米宽度,其它狭窄地段、湾道、桥梁、停靠站、码头,禁止养殖水面作物。”1980年11月,县航道养护队购置2Y-250型液压反铲挖泥船1艘,配备7艘钢质泥驳,在城关三里塘航段深挖土方9080立方。1981至1984年,长桥河、馀不溪文明塔河段、德新航道丁家桥河段多次疏浚,拓展通航能力。同时,对河床上抬影响航道支流不断治理,如1962年10月,对东起孩儿桥,西至朱家角县桥河,在均宽7.5米,均深0.4米内清淤1960立方米。
  渡口
  清·康熙《德清县志》所载镇境古渡,有五林、前溪等名,解放以来,津梁飞架,古渡多废。
  瓜山渡 位于太堡塘与瓜山之间,古系拉渡,1966年建华光桥,渡撤。
  四角渡 位于官庄、下窑、洛舍何家田、东衡藤山下之间,古系拉渡,1994年建桥渡撤。
  茅葑圩渡 位于东茅葑、西茅葑之间,古为拉渡,1973年建金星大桥,渡撤。
  七里塘渡 位于戴家墩与良种场之间,古为拉渡,1997年建乾元大桥,渡撤。
  转水湾渡 位于白象圩与澉山塍头之间,昔为摆渡,渡工1人,铁船1艘。
  2001年建转水湾大桥,渡撤。
  塘泾渡 位于星星村与二都塘泾之间,古为摆渡,有木船5艘轮载,渡工2人,今仍不废。
  枯柏树渡 位于信谊、联谊之间,昔为摆渡,木船1艘,渡工1人,1997年建枯柏树大桥,渡撤。
  前溪渡 位于联盟与青山坞之间,昔为摆渡,铁船1艘,渡工1人。1997年建枯柏树大桥,渡撤。村农就近,自备舟楫往来。
  漾口渡 位于漾口与下舍南戗港之间,昔为摆渡,有木船2艘,渡工1人。1969年建人民桥,渡撤。
  十字港渡 位于丁家湾与洛舍章家桥之间,昔为摆渡,有铁船1艘,渡工1人,今尚不废。
  苕溪渡衡庐
  绿幔蒙空四月初,斜阳古渡野花疏。一溪船筏穿城市,万亩桑田抱廓庐。茂草萋萋因雨沐,垂杨猎猎是风梳,江山何处不诗意,欣赏漫吟胜读书。
  录自《竹花吟稿》
  苕溪古渡前人
  五月苕溪雨,迷茫一望中。浓烟归大泽,远水入长空。古渡无舟泊,新亭有客讽,少斟杯底酒,利济作飞虹。
  录自《灯花集》
  第五节 码头
  水上运输,发货装卸,场地堆垛,及旅客上下船埠,向靠跳板。民国期间,馀不镇虽有火轮船载客,但均以河埠或滩地作停靠点。解放后,始在清溪河长桥堍下建轮船码头。至1990年,城关镇有水运码头7个。
  客运码头
  轮船码头 位于长桥河下,1954年10月15日开工,12月25日竣工。码头
  长15米,宽22.3米,条石浜岸。候客室、票房、库房共3间,间宽4米,进深32米。期间发动义务工1066工日,总支出5917.46万元(旧币)。后因汛期河床上抬不利船舶停靠,1970年4月由杭州航运公司投资,选址东门城外另建新码头。新码头船埠长100米,高程4.96米,泊位2个,前沿水深2.5米,最大靠泊能力100吨。码头总占地1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有候客室、仓库等。
  货运码头
  迎春桥码头 位于下水城门外清溪、东大港、战河交汇处,系城关镇装卸站专用码头。1962年建,浆砌块石重力式结构,长44米,高6.2米,泊位2个,前沿水深小于1米,最大泊量40吨。1973年疏浚积淤,水位高时可泊60吨船舶。设有固定吊杆2台,负荷2.5吨;仓库4间100平方米,容纳货物120吨;堆场1个,堆垛量75吨。属零担货物装卸码头。
  六号仓库码头 位于东门城外,系县生产资料公司化肥、农药专用码头。建于1975年5月,浆砌块石重力式结构,码头水域面积520平方米,陆域面积137平方米,高4.5米,口岸线长13米,前沿水深1.2米,靠泊能力40吨。设施有仓库3700平方米,堆场200平方米。吊杆1台,负荷1.5吨。1986年至1990年,年均吞吐量为13.2万吨。
  三里塘煤场码头 位于东门外三里塘,系县燃料公司煤炭专用码头。1972年建,混凝土重力式结构。码头水域面积650平方米,陆域面积444平方米,口岸线长65米,前沿水深1.06米,高程3.55米,靠泊能力80吨。设施有抓斗机2台,露天堆场1个,面积1720平方米。1980至1985年装卸量81.6万吨。因地处湖杭、德新航道,船舶卸货旺季影响水上交通。
  建材总厂码头 位于北门外下兰山,面临运河西线附线,为煤炭、石灰石等原材料集散码头。1976年建,浆砌块石重力式结构,配有简易卸货滑道。码头高程4.3米,前沿水深1.46米,水域面积3520平方米,陆域面积7518平方米,口岸线长176米。附属设施有仓库600平方米,堆场6920平方米,吊杆3台,年均装卸量16万吨。
  东门粮库码头 位于东门城桥下游北侧,系粮管所粮油专用码头,由3个浆砌块石重力式码头和2个斜坡码头组成。从1965年5月初建至1975年全部完成。码头水域面积6440平方米,陆域面积500平方米,高程4.7米,前沿水深0.
  76米,靠舶能力40吨,设施有吊杆3台,仓库15座9700平方米。
  城关装卸站码头共两处,均为浆砌块石重力式结构。各长22米,高6.2米,前沿水深0.66米,靠泊能力40吨级。吊杆各1台,负荷1吨、1.5吨。
  港口
  本镇港口平均水位3.2米,最高水位6.5米(1984.6.14),最低水位2.18米(1978.9.9)。最大靠泊能力120吨级,进出口货物以煤炭、石油、钢铁、矿石、丝茧、粮食、建材为主,往来于江苏、上海等省市及本省杭、嘉、湖城镇。
  全港口岸线950米,大小码头22个,泊位27个,起重机17台,输送机械2台,装卸机最大起重能力5吨。货棚、堆场、油库总面积3.9万平方米。1985至1990年,年均吞吐货物量52万吨,客运量46万人次。
  第二章 水利
  借水受益,称为水利,防水成灾,谓之抗涝。镇境位于苕溪腹地,圩田低洼,明涝暗渍,丰歉攸关。故水利建设,防洪抢险,向为政府之重任。
  明朝永乐年间,德清县设水利丞,主管水利。乡村按圩区设圩长,又立车水湀渡对准田亩之农户为甲首(俗叫龙头)。每逢水旱之年,甲首负责启闭沟缺,守护堤塘,监报灾情。
  清朝雍正之后,堤塘险要处设民夫守卫,一旦遇险,鸣锣报县,直至民国。如宣统元(1909)年四月廿八日,西险大塘坍塌,塘身仅存一尺馀宽,离水面四五寸,守堤民夫赤脚鸣锣,狂奔县堂,知县姚肇椿召集乡绅蔡焕文、许德修、程森、徐师善紧急商榷,立发木桩银三百馀元,连夜堵塞,至五月初竣工。
  解放以来,修塘防洪抢险,护卫家乡田园,已为历任乡官之共识。每年汛期,境内堤塘百米1人,专人负责,守堤监洪,形成惯例。而汛前检查,常备不懈。如1993年4月,县水利局会同城关、洛舍、龙山三乡,商讨安全度汛,发现十字港五处挂空塘,立即组织回填土方,直至验收合格。
  第一节 防洪
  镇境地势较低,镇西地面高程在6.7-7.6米之间,镇北在5.6-9.2米之间,最低平陆5.3米。城区内最低地面高程5.5米。长期以来,赖以障水的河岸高程为:
  馀不溪,6-6.4米;
  东大港,5.28-6.4米;
  长桥河,5.5-6.2米;
  县桥河,5.7-6.2米。
  镇境自唐朝以来,直接受东苕溪西险大塘和北流水两岸堤塘保护。如遇大灾,往往民不聊生。道光三年(1823),镇境大水,城郊哀鸿遍野,江毓荃有诗纪事云:
  大水谣(癸未)清·江毓荃
  移家谣
  淫雨来,水没案。夫为嗟,妇为叹。打包出门行,何处避患难。遥望前村,新墙矗矗,叩门无人留汝宿。炊烟夜傍芦溪曲,人在舟中水在屋。
  秧田谣
  高者原,下者隰,深没腰,浅没膝。田秧复地秧,农夫殚心力。朝秧田,暮湖田,泪似淫霖断复续。屋里有苔青,野外无秧绿。
  原蚕谣
  种菱菱无收,养蚕蚕未熟。水势逼人来,浸淫及蚕屋。弃之心不忍,养之力不足。男呻女吟,商量反复。投畀中流,齐声一哭。未医眼前疮,先剜心头肉。
  险塘谣
  黄者水,青者土。高者塘,下者户。昼夜相提防,不敢自言苦。夜半时,水汪汪,叩人家,拆门窗。拆门护塘君莫吝,一寸板片万人命。
  陡门谣
  陡门开,溪水来。陡门闭,田水纳。日夜周防急,农夫相与泣。君莫泣,君不见对岸秧田已舟楫。
  卖丝谣
  贱卖丝,食在腹。贵卖丝,藏在屋。一旦遭水浸,抱之向谁鬻?路逢相识人,对之失声哭。答言君休哭,侬自头蚕已不熟。
  录自民国《德清县新志》
  馀不溪、东大港、北流水,均为苕溪行洪通道。但馀不溪两岸向无防洪长堤,部分圩田堤身虽旧有砌石护岸,但防汛能力偏低。抗战胜利后,县国民政府以工代赈,多处修筑。
  抗战胜利后圩堤培修以工代赈表
  1954年遭受特大洪灾,全镇干群奋力抗洪,城镇发动商民780馀人排涝抢险,历时28天,共用9600工日,为城西乡农户包干33部水车,排除积水1500馀亩。城南乡与杭县永泰乡发动民工300多人,昼夜巡堤,组织龙骨水车326部,轮流车水。
  此后,每年冬闲季节,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如1983年冬,在城西包围、信谊包围堤塘总长25.5公里内,完成培堤土方9.8万立方米。1989年冬,投放劳力8.57万工,投放积累工8.37万工,完成提段45处,土石方10.35万方。使昔日单薄塘身日益坚固。
  与此同时,对砖瓦厂厂址取泥,构成防汛威胁地段时常检查,落实专人负责。
  冬修水利(二首) 衡庐
  冬闲少农事,发动修水利。堤增一尺泥,缺补平位篑。块石砌要冲,芦竹种坡地。输将数日劳,换取丰收季。湖农识水害,修堤全尽心。或有无劳力,甘愿付佣金。长堤金汤固,稻菽长堤护。虽有旱涝灾,甜睡心不惧。
  录自《灯花集》
  每年汛期,对历年防洪险段分解到村,责任到人。幸福:四十亩至王子头坝、八百亩、小分潭、六十亩。联盟:下南圩、梅家庄、城西大塘联盟段。联谊:杨坝圩、城西大塘联谊段。金鹅:草塘坝至芦山荡、城西大塘金鹅段。新盟:湘溪包围段,城西大塘新盟段。胜利:朱家角闸、朱家角至丝厂。信谊:城关丝厂地段、丝厂至清水浜、沿山渠道、青山坞地段。
  大友:白象圩。
  官庄:二百亩。
  联星:砖瓦厂厂区、乾元大桥至陆家坝、中片圩。
  红星:青田角、南舍圩、运河东侧地段,平政桥以北堤段、砖瓦厂厂区。
  火星:甘家圩、塘根圩、茅葑圩至里塘。
  金星:四仙桥至棚子里、董家角地段、里塘北塘。
  明星:龙溪塘、南港、乌山兜、田西兜地段。
  西险大塘、导流东大堤巡堤查险,按百米1人落实到村,由镇长副镇长亲自负责。其中西险大塘从德清大闸至劳家陡门,分别由建星、星星、卫星、恒星、新盟等村负责。导流东大堤从德清大桥至枯柏树,分别由胜利、信谊、联谊、联盟、青山坞等村负责。城西包围分德清大桥至王母山土窑、黄母山土窑至黄港头坝、黄港头坝至华丰村、华丰村至华丰闸、华丰闸至横塘桥闸等地段,镇境幸福、联盟、联谊、金鹅等村主要负责大桥至王母山土窑地段。
  由于全镇干群同心协力,严防死守,虽有洪涝灾害,均能化险为夷。如1992年7月25日至8月14日,德清大闸逆流水量1266.71万立方米,经大闸东泄水量1776.9万立方米,虽形势严峻,但仍以有惊无险而告终。
  镇境治水以防洪为最,拦截洪魔,另设堤塘、圩围、闸坝3节补其不逮。
  第二节 堤塘
  堤塘古称塘塍,明嘉靖《德清县志》称:“东南田赋最殷,而水旱之患亦频,岁最甚。德清界居溪泽间,三时之害,尤苦于涝,故水利之务,圩塍较重焉。”
  古塘
  镇境 古塘甚多,除西险大塘、三里塘、七里塘专目详述外,馀均入此。
  横塘位于小马山至枯柏树之间,长约3里。解放前,不独障水护田,亦为市民郊游散步吟风弄月之处。今纳入导流东大堤,自朱家角闸至东白虎圩长1.1公里,堤顶高程6.8米。
  太堡塘 位于青山坞至墅元头之间。据说古有乡民姚太堡,独资捐修纤塘一段,故塘以人名。今旧塘改道,所存太堡塘桥,已成内河。
  龙溪塘 位于文明塔对面,起自大虹桥东,止于百祥环桥,系保护乌巾山北
  尚书圩古塘塍。塘外馀不溪,为东苕溪行洪主要通道,1963年起,塘身陆续抛石护岸。1984年,又新砌石脚1公里。
  里塘 位于乌巾山南麓,一里塘北面。起自四仙桥,止于漾口。南侧称南塘,北侧称北塘。堤塘间隔桑地民宅,断续相连。
  一里塘 位于乌巾山南麓,起自南埭圩,止于安得口。塘外河道系镇境至新市主要通道之一。
  白米塘 位于城山南麓,古道经竣明桥沿城山南延西折,止于下跨塘桥。塘外古馀不溪一段,自新民翻水站修建后已成内河。
  黄沙塘 位于恒星境内,东塘起于林门里,止于文田村冷饭兜。西塘起于何家桥,止于徐家坝。今为城南包围内河。
  以上古塘今均培土加高,堤顶高程平均6.5米,顶宽3米。
  横塘踏青 衡庐
  朱家角外是横塘,春绿苕波荠菜香。薄暮踏青人散去,归船依柳泊斜阳。
  录自《心花集》
  横塘道中时清明日 清·蔡书升
  东邻愁冷日,稚子叩柴门。旧俗分新火,三家共一村。草深眠鹿子,庄老出鸡孙。细雨看荒冢,梨花开正繁。
  录自《清诗别裁集》
  太堡塘感怀兼寄晓筱 衡庐
  春,晴。独出,闲行。蜂绕舞,鹭回鸣。莱香馥馥,女笑盈盈。柳线摇波暗,杏花向阳明。寻绿瓢寺遗址,眺黄母山繁英。怀古时生鉴今感,写诗每欲挂民情。看苕溪云帆飞片片,听瓜山横笛送声声。六十亩牡丹花尚在否?三千年蟠桃会报未更。待金秋我客蟾宫施甘露,依玉案同干鸡尾说太平。
  录自《心花集》
  西险大塘
  唐朝天复二年(902)建筑,南起馀杭县石门桥,北至德清大闸,全长44.93公里。
  大塘从仁德陡门(今称劳家陡门)入境,境内全长6.06公里。
  西险大塘与钱塘江海塘齐名,不但捍卫省府杭州,而且与杭嘉湖平原150万亩良田丰歉攸关。初名溪南塘,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陈禹谟所撰《重筑瓦窑塘碑记》中首称险塘。尔后,清雍正《德清县志》称为西险塘。自光绪十三年(1887)起,改称西险大塘。
  唐宋期间,塘身低矮单薄,御灾能力不足。明清两代,堤塘虽常修,但仍屡屡溃决。其中大陡门、上菱田、上杨湾、下杨湾等堤段,因河道弯曲,冲激尤烈。
  大陡门 清道光三年(1823)五月,溃决。廿九年(1849)黄梅洪汛再次决口,水没门窗,民食榆叶树皮。次年大饥,米价每石涨达六千文,乡间坐大户,市镇抢米铺。同治七年(1868)又决口,次年春荒。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廿四起淫雨连月,七月廿八又暴风恶雨两昼夜,陡门险塘冲坍,十月初八复大雨,稻禾尽淹,圩皆绝收。
  上菱田 位于清溪庙之下,永庆庵北侧,今星星村朱家湾西面。清道光三年(1823)、廿九年(1849)与大陡门同决。昔圩外有桑地、小河、石桥、纤道,今桥坍河平。
  上杨湾旧名石塔湾,位于上菱田之下,五圣堂之前。自仁德陡门至此水势一曲。道光三年、廿九年与大陡门、上菱田同决。光绪十六年(1890)在河湾夯木桩以阻湍流。1951年加筑木墩3处。次年,外坡抛石护脚,干砌条石护岸152米。1956年8月1日台风洪水交加,堤湾渗漏塌坡,冬季加固。尔后至1985年,堤塘外坡全部块石护岸至顶,内坡增筑180米长反滤层。
  下杨湾 据雍正县志载:“下杨湾接近险塘,水势至此又一曲。旧例,水发时,家于此者昼夜看守,凡遇出险,以锣鸣警为专职。”光绪十五年六月廿四至七月廿八淫雨风暴,堤塘坍塌,禾稼尽淹,免税粮。民国三十三年五月塌塘。
  苕溪洪水肆虐,险塘年年报险。如民国二十年(1931),险塘多处倒塌,重灾田20万亩。为防洪水泛滥,历代官民均重险塘维修。据史料载:唐宋时期,县境险塘已与馀杭接连,但塘身单薄,故常溃决。清雍正《德清县志》载:“险塘在县南,塘东十七都数万顷之田所赖,设民夫专守,以防冲决,谨堤筑。”民国《德清新志》载:
  “险塘属下杨湾,自龟回坝至劳家陡门十里统称险塘,塘内十七区与馀杭县北乡接壤,名汇溪。向遇出险,杭县民来德告急。”故此,历来险塘培修经费均由省府统一筹划,武德两县按受益田亩负担力役工费(旧称水费或水粮)。
  险塘培修,累年接力。明朝嘉靖八年(1529),县令陶廉修竣杨湾塘。清初以来,屡筑屡修,其规模较大者如雍正六年(1728),德清知县崔宣与监修陈枞,动用四年地丁银68.52两修筑险塘。光绪十三年(1887),粮储道廖寿丰与邑绅丁丙主持挑培西险大塘。光绪十六年(1890),邑绅许士奇、许士英、施函、徐士骈、徐肇基等,联名请省加拨上年以工代赈项下银元九千,修东水城门、龟回坝、险塘、大陡门……并将险塘东端50丈泥塘改筑石塘,“甫竣,中段忽陷数丈,片石难捞,由石作赔修,至今无恙。”宣统元年(1909)四月廿八日,知县姚肇椿发木桩银三百馀元,连夜抢救塌方。
  旧险塘有多处薄弱环节,如民国《德清新志》载:“此处外临大溪,内有烙铁兜,水深塘薄,为塘之最险,向惟泥质……”民国三年(1914),邑绅许炳堃、许德修、徐师善、徐允一、程森等,“测得塘外水深三丈六尺,兜亦近似,请县拨款四千五百元,将兜填塞过半。自兜口至泥塘石塘接界处内外下桩,以固堤身。除挑县河两岸瓦砾雇工运往外,另辟荒土以助培修。兜长六十馀丈,腹约六丈,兜口丈馀,今将兜口钉桩木,永杜捻泥。”今此兜已填平成田。
  通龟回坝旧有南关兜,素称险弱之处。新志载:“今亦下桩加阔三丈,高与塘平,河南客民于南首作埂养鱼,众议禁止,以免剥削。”南关兜已于1990年建城南排涝站。穿塘时得碑石一方,长0.8米,阔0.3米,厚0.15米,两面各书“七庄、八庄”,此乃险塘分庄护卫之界石。
  南关兜上有西圣堂,民国四年(1915)霜降前,忽裂陷二十馀丈。邑绅程森电禀巡按使屈映光,批准加修,县知县吴翯皋任主事,邑绅许德修、徐师善、徐允一任董事。十七区农民分工,沿塘夯桩填阔一丈馀,塘边种柳,禁止牧牛。民国十六年(1927)春末,又有五百馀尺塌损,经派员查勘,用木桩和毛竹编排加土防护,共用工料银洋二百五十九元九角二分。
  民国十八年(1929),筹款123.4元,修筑险塘要冲。二十年,洪水退后,再次筹款修塘,并指派专人管理。三十五年11月冬修堤塘,始在西险大塘抛石护岸。次年,县政府以地方筹款方式集资,择险段以土方加固。
  1949年汛期,险塘多处告急,经全力抢险,未酿大患。冬至后,发动民众以工
  代赈,计支大米27.54吨,投工1.25万工,完成土方1.4万立方米。1951年,在上、下杨湾堤段夯桩264支,筑抢水坝8处,耗用铅丝120公斤,塘脚抛块石136立方米,投工132工,支代赈米6.68吨。次年成立“西险大塘工程指挥部”,先后在劳家陡门、大陡门、上杨湾、下杨湾等险段迎水坡抛石护脚,计长960米,并拆除德清城墙条石筑护坡,长2127米。抛石0.7万立方米,砌石0.21万立方米,完成土方6.32万立方米,投工6.07万工,耗资3.84万元。
  1954年特大洪水,水位高达6.07米,险塘多处塌坡。其中下杨湾段160米堤塘沉陷,留下塘顶宽不足1米,县委书记翟黎亭亲临大堤,发动民工1100名,夯桩357支,麻袋5000馀只,终未决口。是年冬,发动城关、下舍、新市三区民工3500馀人培土筑堤、抛石护岸、砌石护坡。上杨湾险段渗漏处采用抽龙筋、回填粘土石灰粉方法处理。
  1955年冬至次年春,险塘全面加高加固。堤高6.5米,顶宽4米,内坡1∶3,并在高于田面1.2米处加筑宽3米马道平台。同时拆建龟回坝,堵塞塘上涵洞9处,填平内河350米。1956年8月2日台汛时,暴雨倾注,水位骤涨至5.78米。县长俞明进率机关千部20馀人上塘指挥。大塘虽未出险,但雨淋沟甚多,尔后数年续补,至1959年,共加固土方9.69万立方米,抛石砌石2.62万立方米,投工19.85万工,投资24.05万元。
  1963年9月12号台风期间,上杨湾、下杨湾、南关兜堤段黄沙塘严重渗漏,内坡坍塌。是年冬,省水利厅拨款10万元,砌石护岸700米。此后至1981年,18年中有11年培修堤塘,抛石砌石,计完成土方28.17万立方米,石方2.834万立方米,投工27.8万工,投资100.26万元。至此,大塘高达6.5米,顶宽5-6米,内外坡均1∶2,外坡全用条、块石砌护。其中沈家埭门前和下杨湾,砌有3段立式条石挡土墙。塘脚全线抛石,塘身较为稳固。
  1983至1984年高水位时,发现塘上大小渗漏137处,乃采用钻孔灌浆防渗。灌浆分两次进行,首次在上杨湾、下杨湾之间采用梅花状钻孔,孔距3米,深4米,共钻204眼,灌黄泥浆125.04立方米。第二次于次年秋经省批准,在上杨湾及南关兜北的黄沙塘段以冲抓机钻孔,采用套井回填和灌浆法。同时在上杨湾(桩号41十099.4-41十280.2)段和南关兜以北沙塘段(桩号43十200十43+858.2),钻孔354眼(全长354.6米),总进尺3124米,回填土方3064立方米,至次年6月竣工。
  1985年,对原已封堵的9处涵洞又采用冲抓套井回填等方法处理,共钻孔83眼,孔深5米,总进尺415米。同时在迎水坡用混凝土封护,在背水坡上端用浆砌块石护堤。
  1986年6月,按照省水利厅西险大塘建设标准,劳家陡门入境处(桩号39十000)堤顶高程为8.4米,德清大闸(桩号45十985)堤顶高程7.9米,塘顶坡降1/万,顶宽6米,外坡1∶2,全程块石护岸至顶。内坡1∶2,增设马道平台。马道高程5.8-5.2米,面宽8米,中宽6米,形成四级公路路面。马道平台内坡为干砌块石挡土墙至道面。此项2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塘加固工程,历时4年半,至1990年冬完工。
  西险大塘直接保护杭州市和杭嘉湖平原、杭长铁路、杭宁杭徽公路安全。1963年9.13洪水,仅在上游南湖围堤冲开小决口,就造成杭州市拱宸桥一带交通中断,厂房进水停产事故。故“生命千万,一堤攸关。”
  西险大塘汛期特征值年雨情水情表
  三里塘
  在镇区东大港东侧,因距原县署三里,故名。始筑于唐朝天复二年(902)。明嘉靖县志载:“三里塘在县东三里,岁久塘坏,行者病淤,耕者苦涝。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县令章鉴令丁夫增筑。”民国新志载:“塘内圩田自九曲里至乌山南,均以此塘为捍卫,清光绪八年、十五年,宣统元年、三年均没塘身二尺许。低倾处尤以及时填筑。”民国以来,1949、1952年洪水淹塘。1952至1963年,培修加固5次,抛石护岸。1964年改为干砌块石护坡。此后屡加修筑,今堤顶高程6.5米,面宽3米,内坡1∶2,防洪标准20年一遇。
  三里塘捍卫明星、塍头两村及县良种场田地3500馀亩,系境内古塘之一。
  七里塘
  位于镇区东南七里,故名。塘河与三里塘相连。为德清至杭州航运要道。塘东圩田属金星、联星和雷甸三村,旧称三千亩大琪圩。
  民国前,圩塘低矮单薄,渗漏严重,加上塘面垦殖过多,故堤决田毁,灾祸频仍。清同治四年(1865),客民棚居垦殖,造成塘内抛荒近半。1949、1952两年,因涝绝收。1954年洪灾,田内积水7尺有馀。1956年,县人委拨款抛石护岸,并由县良种场在此开辟良种基地。此后,堤塘几经培修,1968年改抛石为干砌块石护岸,今堤顶高程6.2米,面宽3米,内坡1∶2,达20年一遇防洪标准。
  导流东大堤
  即导流港右堤,南起德清大桥,沿横塘圩经乌鸢山,过太堡堂止于墅元头称南段,长6.75公里,从洛舍大闸至陆家湾倪姆山与吴兴东林乡接壤称北段,全长7.75公里。
  1959年开挖导流港,挑河床泥土筑堤,始称导流东塘,后改今名。堤顶高程7米,宽3米,迎水坡1∶2,并留滩地15米。背水坡1∶2。
  初建时,因塘身未固,故常沉陷。而洪水冲击,摧毁亦烈。如1983年冬加固后,因新老泥土结合不严,加之渗漏内蚀,次年6月13日出现滑坡塌方19处,总长522米。自1961至1990年间,堤身培修加固共7次,其中1963、1983和1984年全面培修。30年中,抛石护岸1.4公里,砌石护岸2.17公里,内坡块石垒挡土墙2.7公里,完成石方2.86万立方米,土方17.97万立方米,投工25.60万工日,至1990年,塘顶高程7.3-7.5米,面宽3.5米,迎水坡1∶2.5,背水陂12.35,能抵御10年一遇洪涝。
  1993年9月,配合太湖治理,再次培土固堤。第一段从德清大桥至枯柏树,长2.04公里,堤顶高程8.5米,宽5米,外坡1∶2.5,内坡1∶2,加筑宽3米、高5米平台,块石挡土墙从3.5米砌至5米。第二段从枯柏树至清山坞农场口,长1.9公里,顶高程7.5米,面宽3米,外坡1∶2.5,内坡1∶2,内坡加筑宽3米平台。第三段从洛舍大闸至倪姆山,长6.48公里,堤顶高8.3米,面宽5米,外坡1∶2.5,内坡1∶2,设宽7米,高5米平台,干砌块石挡土墙从高程3.5米砌至5米。2000年后再次培筑,现堤顶宽8米,高8.5米,能抵御50年一遇洪涝灾害。
  第三节 大包围
  民国期间,圩区分散,状若鱼鳞。据1951年10月各乡圩区调查:城南乡有姚长、沈家、花塘、中片墩、大塔、四亩、刘家、黄梅、潘家、独圩、南才、独木、西洋、东洋、南阡、庙前、北阡、村后、蒋家、荒田、东毫、北塘西、鱼池舍、高家、东藕、戴家、塘孔、百廿亩、八十亩、陈家、劳家、外圩、里圩、三百亩、俞家、塘下、九十亩、菱田、五百亩、雁荡、新田、黄墓、顺家、涂田、漕经、黄泥、金家、西舍、四木桥、陶家、徐家、丁山、顺羌山、五桥、马庄、红山、翁家、黄道、寿田等59只圩区。
  城东乡有毕家、锦头、九小七、十小七、耳朵、文披、姚家、戴家、尚书、百亩、硬芦、南舍、宝珍、塘梗、甘家、东毛葑、西毛葑、方坝、百子、独其、谈家、黄家村等22只圩区。
  城西乡有太平、和尚、辛田、东横塘、明道、北塘、经北、坞丘、白象、徐家畈、路东畈、路西畈、俞家、城北、城山畈、钱扬、钱窑、坝草、横港、汤太、秀才、辛果、长田、李家、战胜、大路、刘家、淡竹坞、东白虎、西白虎、鸿胪、展孔、上八石、下八石、西横塘、翁家、八堡畈、清兰畈等38只圩区。
  为减少外围圩堤,解放后提倡并圩接堤,尔后逐步形成圩围,俗称圩田大包围。
  城南包围
  位于镇南,旧属城南十七区。圩区三面环水,田面高程3-5米。东临雷甸东大港,南至清水港与馀杭县界毗邻,西依西险大塘,北靠乾元山。集雨面积33.28平方公里。内有城关、雷甸两乡镇11个行政村耕地3.42万亩,其中水田22429亩。1952年冬,县内第一个圩田包围一城南包围动工,贷款3000万元(旧币),新建小油车、太平桥、六安桥、无思桥4处闸门(旧称七圩三坝),受益农田7200亩。1955年冬,城南、雷甸两乡联合兴建城南防洪控制工程,筑堤9.5公里,堵塞土坝6条,合并小包围3个,开渠1公里。拆建龟回闸1座,新建北塘、陆家、无思、地石坝等控制闸4处,投工4.5万工日,完成土方5.5万立方米,次年春季竣工。
  圩区地势低洼,内有陆家漾、砚塘漾等潭漾,故常常外洪虽退,内涝难排。为使圩区达到排涝模数每平方公里0.58秒立方米,德清水位2.18米时95%农田灌溉保证水源,并能有效降低地下水除渍,1988年经省水利厅批准,根据《杭嘉湖低洼圩区整治规划》,开展配套治涝。计联合大小包围13个,联圩后缩短防洪
  堤68.23公里。增设下高桥、彭江桥、杨柳村、吴安兜、北塘桥、陆家角、漾角郎、天字圩、陈家湾等水闸9处。扩建单闸4座,总宽16米。新建城南、黄婆漾两处排涝站,总装机125型90泵7台,配130千瓦电动机。改建陆家坝、火车坝单闸为套闸,闸孔净宽9米。新建杨墩套闸1座,闸孔净宽5.5米,以利航行。同时拓宽内河1.9公里,新建机耕桥梁3座。工程于1990年秋竣工,投工40.9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8.11万立方米,砼0.33万立方米。此项工程,国家土地开发基金投资22.5万元,县农业发展基金出资5万元,受益乡村户集资5.83万元。至此,城南圩围外堤总长43.14公里,堤顶高程上游8.5米,下游6.5-6.3米。顶宽上游8米,下游3米。内坡1∶1.5,外坡1∶1.2。
  城西包围
  位于镇西,与湘溪包围白米塘河一水之隔,东临导流港,南界白米塘,西至跨塘桥馀英、馀不两溪,北连八百亩圩至帽山,周长24.3公里,总面积22.45平方公里,内有城关、秋山、龙山三乡镇11个村水田8961.5亩,旱地4304亩,鱼塘2075亩,楼房6698间,平房9912间。包围初成时,内多荒荡、荒滩。1960年秋,村民筹资9万元,自动打坝并圩,冬春两季筑堤15公里,堵坝10条,塞太平闸,建裕丰闸。1961年,将23个大小圩圈联成大包围。因新土未固,九、十月间遇3次洪水袭击,堤塘多处出险。其中周家墩险段决口2处,拆民房12间取木打桩,因洪水凶猛,桩木草包无济于事,复用农船23条,载泥横贯沉船堵缺,才免水患。同年冬,以民办公助方式集资,将联谊闸改为翻水站。次年9月洪水,翻水站冲毁,农民再次沉船16艘,方堵决口。
  1962年,新建秋山、幸福两座翻水站,装机6台168千瓦。
  1963年9月12日台风,堤塘多处沉陷滑坡,裂缝险段23处,长2.12公里。县委书记王若山上塘指挥,城关、秋山两公社机关干部和群众近千人冒雨守堤,协力抢险七昼夜始化险为夷。
  1964年重建联谊翻水闸站,装机3台84千瓦。次年增建联盟、横子头、秋南、金鹅4处水闸。1975年再建城西翻水站。此后,外塘逐年砌石护岸10公里,抛石13.2公里,共耗石料4.91万吨,投工3.78万工日。至1990年,塘顶高程7.5米,顶宽3米,内坡1∶2,外坡1∶1。1999年,城西包围马道加固二期工程开工,在城西排涝站至幸福大桥总长5709米堤段,完成土方19133立方米、石方38781立方米。在联盟村总长872米堤段,完成土方3393立方米、石方7796立
  方米。2001年7月竣工,马道顶高5-5.15米,宽5-5.3米。堤塘顶高7.5-7.68米,宽3-3.3米。2002年,据县白蚁防治所调查,发现蚁巢多达四五千个,遂于2003年采取蚁巢灌浆方法,加固马道。
  尚书圩圩区
  位于明星村乌巾山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6540亩)。耕地面积3128亩,其中水田2617亩,桑地501亩,旱地10亩,占总47.8%。水域面积175亩,其中河流85亩,鱼塘90亩,占总2.7%。滩岸坡埂宅路3237亩,其中农户520馀户,住房478亩,占总49.5%。外围堤长11.9公里,其中结合桑旱地9.58公里,堤顶高程7米,顶宽1.5米,内外坡均1∶1。主航道圩堤3.5公里,内有1公里属危堤,已做护岸1.87公里。圩内田面高程3.4至3.6米247亩,3.6至3.8米1147亩,3.8至4.1米1223亩。1974年新开河道后,已能有效除渍。
  硬芦圩圩区
  位于红星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3750亩)。内有耕地2144亩,其中水田1774亩,旱地170亩,桑园200亩,占总面积57.2%。水域面积15亩,其中河港10亩,鱼塘5亩;滩岸塍埂路宅1591亩,其中农户250馀户、民房宅基68亩,占总面积42.8%。圩内田面高程3.5至3.7米200亩,3.8至3.9米574亩,4米至4.2米1000亩。外堤总长10.63公里,其中桑旱地堤长6.9公里。主航道圩堤4.3公里,内有危堤3公里,已砌石护岸1.5里。堤顶高程6米,顶宽2米,内坡1∶1,外坡1∶0.5。
  保珍圩圩区
  位于红星村,总面积0.176平方公里(264亩)。内有耕地170亩,其中水田130亩,桑园40亩,占总64.4%,鱼塘11亩,民宅近百户26.3亩,路埂滩岸56.7亩,占总35.6%。圩内田面高程1.6米。圩堤总长1.97公里,均属桑旱地结合堤。其中主航道外堤0.4公里,0.1公里属危堤,尚未护岸。圩堤顶高5.8米,宽1.5米,外坡1:0.1,内坡1∶1.5,堤段有40米左右蓑衣漏,但程度较轻。
  南舍圩圩区
  位于红星村,总面积0.144平方公里(216亩)。内有耕地165亩,其中水田125亩,旱地15亩,桑园25亩,占总面积76%,鱼塘2亩,农家近百户住宅26.5亩,路埂、滩岸22.5亩,占总面积24%。圩内田面高程4米。圩堤自清朝咸丰年
  间陆续形成,总长1.67公里,其中桑旱地相间1.47公里。濒临主航道0.4公里属危险堤段,已做护岸0.2公里。堤顶高程5.8米,顶宽1.5米,外坡1∶0.5米,内坡1∶1米。
  甘家圩圩区
  位于火星村,总面积0.373平方公里(559.5亩)。内有耕地面积493亩,其中水田443亩,桑园50亩,占总面积88%。宅路滩岸66.5亩,其中农户60馀户,住宅20.5亩,占总12%。圩内田面高程4米。圩堤由自然堤培修形成,总长3.47公里,堤顶高程6米,顶宽1.5米,外坡1∶0.5,内坡1∶1。处于主航道堤段0.2公里,属危堤,尚未护岸。圩堤蓑衣漏长约100米,渗漏程度尚轻,有5年一遇排涝能力。
  塘根圩圩区
  位于火星村,总面积0.347平方公里(520.5亩),内有耕地193亩,其中水田121亩,桑地59亩,旱地11亩,竹园2亩,占总面积37.2%。水域面积130亩,其中河港120亩,鱼塘10亩,占总面积25%。农家60馀户住房面积17.5亩及岸滩路场180亩,占总37.8%。圩内田面高程4.4米,堤圩自然形成,总长2.67公里,均与桑旱地连接。堤顶高程5.7米,顶宽1.5米,外坡1∶0.5,内坡1∶1。其中危堤0.5公里,尚未做护岸。
  大前圩圩区
  位于金星火星之间,总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1.1平方公里属雷甸,2.5平方公里属城关(3750亩)。内有耕地3055亩,其中水田2189亩,旱地186亩,桑园660亩,茶竹园20亩,占总面积81.5%。水域面积507亩,其中河港250亩,鱼塘257亩,占总13.5%。滩岸路宅188亩,占总5%。圩内田面高程在3.7-3.8米之间,圩堤总长12.7公里,其中桑旱间接10.32公里。主航道圩堤4公里,其中0.5公里属危堤,已做护岸2.07公里。圩堤顶高6米,顶宽2米,外坡1∶1,内坡1∶1.5。
  杨坝圩圩区
  位于联谊村,总面积0.171平方公里(256.5亩)。内有耕地116.9亩,其中水田76亩,桑园4亩,旱地13.3,茶竹园23.6亩,占总45.6%。鱼塘2亩占0.8%。宅路埂滩杂137.6亩,其中住户80家房屋用地24亩,占总53.6%。圩内
  田面高程4.6米,圩堤总长2.31公里,其中结合桑旱地1.44公里。堤顶高程6.6米,宽2米,外坡1:0.5,内坡1∶1.5。主航道圩堤0.45公里,0.87公里堤段列入危堤,其间150米左右有蓑衣漏,防汛能力较差。
  下南圩圩区
  位于联盟村,总面积0.116平方公里(174亩)。内有耕地129.5亩,其中水田120亩,旱地1.5亩,桑地8亩,占总面积74.4%,鱼塘0.5亩,滩岸塍路44亩,占总25.6%。圩内田面高程4.3米。圩堤总长1.5公里,其中桑旱地结合0.88公里,堤顶高程6.5米,顶宽2米,外坡1∶1.5,内坡1∶2。全堤有0.15公里面临主航道,0.33公里属危险堤段,尚未抛石护岸。
  六十亩圩区
  位于幸福村,总面积0.3815平方公里(572.25亩),耕地面积273.7亩,其中水田177.7亩,旱地10亩,桑园78亩,茶竹园8亩。水域面积55亩,其中河流30亩,鱼塘25亩。其他宅、路屋基243.55亩。圩内田面最低高程3.3米(吴淞基准),最高3.6米。田面高程分级为:3.3米50亩,3.6米127.7亩。包围自1962年后逐步形成,圩堤总长2.77公里,其中桑旱地结合堤长0.3公里。堤顶高程7米,顶宽2.5米,外坡1∶1,内坡1∶1.5。主航道圩堤0.5公里,其中1公里已做护岸。
  小分潭圩区
  位于幸福村,总面积0.183平方公里(274.5亩)。内有耕地面积201.5亩,其中水田104.5亩,桑地97亩,占总面积73.4%。鱼塘5亩,路滩埂墩68亩,占总26.6%。田面高程3.7米,圩堤总长2.53公里,桑旱地结合堤0.93公里,堤顶高程,术,顶宽2米,外坡1∶0.5,内坡1∶1.5。主航道圩堤0.6公里,其中危险堤段0.5公里,50公尺左右有蓑衣漏渗水,尚未抛石。
  白虎圩圩区
  位于信谊村,总面积1.12平方公里(1680亩)。内有耕地1186亩,其中水田754亩,桑园287亩,旱地45亩,茶竹园100亩,占总面积70.6%。水域面积200亩,其中河港110亩,鱼塘90亩,占总11.9%。埂滩坡岸、企业农宅294亩,其中住房面积56亩,占总17.5%。圩内田面高程3.9-4米。圩堤总长5.78公里,其中4.91公里桑旱地相接。堤顶高程7米,顶宽2.5米,外坡1∶1,内坡1∶1.2。
  主航道圩堤2.1公里,0.5公里已砌石护岸。
  白象圩圩区
  位于大友村,东濒清溪。总面积0.724平方公里(1086亩)。耕地705亩,其中水田600亩,旱地20亩,桑地70亩,竹园15亩,占总面积64.9%。水域77亩,其中河流30亩,鱼塘47亩,占总7%。埂滩、路宅381亩,其中房屋26.3亩,占总28%。圩内田面2.9至3.4米200亩,3.4至4米400亩。圩堤总长4.3公里,其中桑旱地结合3.84公里。堤顶高程6.2米,顶宽1米,外坡1∶0.5,内坡1∶1。主航道圩堤1.75公里,内有危堤1公里,已筑护岸0.46公里。堤段砖瓦厂取泥口7处,最低高程4米,共长20米,属防汛主巡区。
  三百亩圩区
  位于官庄村东北,与洛舍东衡村屯山接壤。总面积0.504平方公里(756亩)。耕地545亩,其中水田500亩,旱地10亩,桑园30亩,竹园5亩,占总72.1%,鱼塘20亩,水面率2.6%。路滩埂荒坡及农宅191亩(内有农户3家占地380平方米),占25.3%。圩内田面高程4.1至4.3米。圩堤由自然堤培修形成,总长2.03公里,其中结合桑旱地堤长0.4公里。堤顶高程6米,顶宽1.5米,外坡1∶0.5,内坡1∶1。堤段1.09公里属危堤,已抛石护岸。
  二百亩圩区
  位于官庄村,总面积0.25平方公里(375亩)。耕地面积215亩,其中水田200亩,旱地5亩,桑园10亩。占总面积57.3%。鱼塘2亩,占0.6%。荒埂草滩道路158亩,占42.1%。圩内平均田面高程4米。圩堤形成于晚清,后逐年加固,今总长1.35公里,其中结合桑旱地堤长0.26公里。堤顶高程6米,宽1.2米,外坡1∶0.5,内坡1∶1。堤塘不处于航道,故历来投工不多,其中1.09公里属危险圩堤,0.3公里已砌石护岸。
  何家埭圩区
  位于雷甸乡雷甸镇,总面积0.544平方公里(816亩)。内有耕地446亩,其中水田326亩,旱地75亩,桑园45亩(属雷甸镇276亩,属城关镇540亩)。水域102亩,其中河港1亩,鱼塘101亩,滩岸路宅268亩。圩内田面高程3.75米。圩堤总长4.34公里,其中3.98公里桑旱地间接。堤顶高程6米,顶宽2.5米,外坡1∶1.2,内坡1∶1.5。
  梅家庄圩区
  位于龙山乡华丰村,总面积0.1067平方公里(160亩)。其中属于本镇联盟村水田60亩,鱼塘3亩。
  镇境农田,除位于上述大包围外,尚有飞地2000亩。其中座落于湘溪包围1600亩,洋口包围300亩,茅山包围180亩。
  第四节 闸坝
  水闸,旧称陡门或坝,平时启闸通航,涝时闭闸防洪。故闸坝陡门,原系一物,只时代不同,称呼有异而已。
  镇境水闸,以德清大闸为最要。上游水位5.9米开闸泄洪,3.5-3.8米关闸待命。中途调洪,直接听从省防汛指挥部指挥。大闸建成以来。实测上游最高水位为1984年6月14日6.26米。
  位于金鹅村草塘里的金鹅闸,为境内主要调洪闸。当城西包围内港水位降到3.6米以下,湘溪包围内港水位仍在4.5米以上,金鹅闸担负分湘溪洪水入城西包围调洪任务。调洪闸门开启大小,以保持城西包围水位不超过3.6米而定。
  其馀水闸,1988年前全镇共44座,44孔,总宽124.2米。1988年后进行改造,或并或废,今存27座(见表)。
  此外,建星堰坝兜、庙太漾,星星徐家桥,卫星塘前坝、徐家埭,联星中心各有水闸,并改之后,名称不一。
  德清大闸
  位于导流港与苕溪故道馀不溪交汇处,南临丁山石脚,为东苕溪导流工程调洪控制闸。闸分5孔,总净宽23米,中孔为主航道,宽9米,边孔均宽3.5米。设计最大水位差闸上6米,闸下3.5米。过闸安全泄洪流量385立方米/秒,控制排水总面积1475平方公里。闸基础南3孔为风化岩基,北2孔为硬粘土。钢筋混凝土底板,风化岩部位厚0.5米,粘土部位厚1米,闸底高程0.0米。闸墩80#砂浆砌条石,墩高8米。闸墙高7.8米,南为钢筋混凝土,北为重力式浆砌块石。两侧翼墙均为浆砌块石,高5米,长各8米。钢筋混凝土闸槽,中孔用钢梁木面板闸门,边孔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用电动卷扬式启闭机。机房砼、砖石混合结构,房顶高程16.2米。闸下游为交通桥,桥宽5米,桥面高程7.8-9米,砼筑桥栏,载重汽﹣10。闸上游设人行桥,桥宽3.6米,高程相同。
  大闸上游开挖引河1公里,底宽30米,上游铺盖基础为风化岩和粘土,下游未设消能设施。护坦长30米,50#浆砌块石,厚0.4米。海漫长32米,干砌块石。两岸护坡1∶2,均为干砌块石。在交通桥两端及闸墩上置有石狮10头。
  工程于1959年3月动工,9月竣工,投资36.5万元。闸成后,设专人管理,水位升至3.8米时关闸,升至危急水位6.0米时开闸分洪。启闭调度,均由省决定。
  大闸使用后,1963年9月分洪时,冲毁下游右边护坡12米,1969年夏修复,1982年后,闸下游南门城桥、德清长桥、东门城桥先后拆除,闸下水位降低,流速加大,增加了水头差,故下游护坦、海漫及河床损坏严重。据1988年1月实测,护坦冲毁18米,均宽4米,面积72平方米,冲刷深及0.5米,海漫冲毁38米,最大宽18米,面积469平方米,最大冲刷深1.6米,右岸高程4米以下护坡长65米全部冲毁,基础淘空,形成倒坡。1988年4月下旬用化纤编织袋袋装混凝土潜水叠筑铺砌,修复426.25立方米,并对海漫部位抛石800吨。
  由于袋装混凝土叠筑重量小,流速大,数次泄洪后再次水毁。1990年冬实测,冲刷面积增大,下游河道左边形成高达1.8米堆积物,河床冲成深坑1.9米。嗣后采用土工布模袋水下灌注混凝土铺护,计填498立方米,并重砌下游块石护岸。次年梅汛,再次灌注水下混凝土厚0.4米。
  闸门及启闭机时有更新。如1966年夏,中孔钢架木面板闸门更为钢质平板闸门。1972年冬,4个边孔原电动卷扬式启闭机改为2×10吨手、电两用螺杆式
  启闭机。1986年又调为1台25吨螺杆式启闭机。
  大闸建成后,1984年6月14日12时,过闸流量479立方米/秒为最大值。1987年9月11日21时,闸上水位6.27米为最高水位。
  由于长年水涮,大闸下游海漫河床损毁日趋严重,1998年,择址原闸北侧设计新闸。
  新大闸改建工程于1998年12月拆迁征地,次年5月下旬正式开工。设计以洪水百年一遇为标准,闸上设计洪水位6.5米,泄洪流量438秒立米。节制闸单孔净宽12米,闸底板高程0.0米,通航标高上闸首9.5米,下闸首9米。闸后段底宽18米,套闸通航规模100吨级。上下闸首孔口及闸室净宽均为12米,闸室长110米,闸门为平板钢闸门,采用卷扬式启闭机。
  节制闸与套闸工程,上闸首并列布置,中心线间距18米,南北两岸挡墙顶高6米,中隔墩顶高程6.5米,上游圆弧段翼墙顶高程7.1米,2000年5月10日完工,水下部分工程通过验收。启闭房860平方米,同年6月15日启闭机安装完毕。公路桥位于上闸首上游,与上闸首分离布置,宽19米,净长86.5米,荷载汽-20级,2001年4月完工,5月梅汛前投入试运行。
  武德防洪闸
  俗称新民桥闸,位于镇南馀不溪与东苕溪交汇处。单孔宽6米,1957年9月兴建,次年4月竣工。闸身为空箱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翼墙、护坡为块石。1963年洪水期间,闸身不稳,1969年加固,在闸墙上下游用25厘米钢筋作对捎螺丝,两排间距0.6米,并加筑砼质镇墩。原闸门为钢架木面板,由2只5吨神仙葫芦启吊,1967年改为钢闸门,同时改建启闭架,装2台10吨螺杆启闭机。现与横塘桥闸东西呼应,同属湘溪、城西包围主要水利枢纽,护卫水田5万馀亩。又为通往上柏、二都、秋山、武康水上隘口,由县排涝站直辖。
  古坝
  民国县志所载镇境古坝为:朱家坝、丁山坝、徐家坝、塘前坝、张家坝、石坝、东坝、西坝、杨林坝9处。至民国三十八年,镇境古坝有朱家坝、丁山坝、徐家坝、地石坝、东坝、西坝、金龙坝、龟回坝8处。
  七圩三坝
  位于城南今联星、恒星、齐星境内。清朝咸丰年间,将西漾圩、潘家圩、六家圩、稻麦圩、冯桃圩、独圩、黄梅圩七只圩田合并成小包围,筑地石坝、东坝、西坝
  3处和大小闸门10处,以控水势,并逐渐垦荒成熟荒田2700亩。
  七圩三坝自晚清形成后,有利于民生。然圩堤低矮、渗漏严重。故大雨一降,只能望洋兴叹。1955年并入城南包围。
  龟回坝
  在见山门(小南门)外,相传为晋代孔愉放龟处。清雍正七年(1729)总督李卫幼拨银八百两,委员修筑。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坝上建二椽庋,置闸木。绅士施涵、徐士骏、许士英监工,知县陈凤诰拨银六百元以工代赈。民国二年(1913),挑浚坝河,以畅水流。民国三十五年(1946),由羌山乡发起重修,并添置闸板。1955年冬,国家投资1.67万元重建,孔宽3米,闸门为叠梁式双道木板。1972年,城关公社改为钢丝网水泥门,安装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1台。
  劳家陡门
  又名仁德陡门,始建年代无考。雍正七年(1729)总督李卫幼委员修筑,段木为闸。地处馀杭、德清两县分界处。民国元年立有石碑,上镌“西属杭县,东属德清,修筑费各自负其责。水由大溪泻十七区用段木为闸,泛滥时上四庄派人监守焉。”1953年,两县合修,次年洪水期间,闸身开裂沉陷,险情百出。因抢救无效,经省批准,于同年冬拨款0.23亿元(旧币)堵塞,并在陡门内修筑圩岸。1982年拆去圩岸,固修外塘。
  大陡门
  在劳家陡门与清溪庙之间。清光绪十六年(1890)改筑石塘10丈,陡门堵塞。民国五年(1916)重修。1953年,外坡以条石护砌。
  第五节 排涝
  圩田排水,昔靠水车,后赖机埠。大包围形成后,集雨面积扩大,汛期排水滞缓。为有效排除圩田积水,1962年在新民桥等处建造首批翻水站(又称排涝站),尔后陆续兴建,分述如下:
  德清排涝站
  站址新民桥翻水站,1961年10月建,负责湘溪、狮山、城西、洋口等包围翻水站运转和防洪交通闸管理,隶属县水利局,系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1973年
  4月,站址迁至自来水厂旁边,1976年迁至城西翻水站至今。
  拥有变压器180KVA。
  新民桥翻水站
  位于新盟村新民桥,1962年建。有130千瓦电机、PVA-90水泵4台套,750千伏安变压器1台。排涝集水面积157.9平方公里,内有6乡镇44村3.6万亩农田受益。
  该站由县排涝站管理,属国营站。
  联谊翻水站
  1961年冬,将联谊水闸改建成翻水站,装28千瓦电动机3台。因闸身单弱,次年9月大水中被冲毁。1964年重建,装机3台84千瓦。
  幸福翻水站
  1962年,择址蔡家兜建幸福翻水站,机容KW28×3台。
  2000年因失去功效拆除。
  城西翻水站
  位于导流港西侧太平圩,1975年8月由地县投资27万元,乡村筹资8.8万元建成,安装PVA-90泵4台,配155千瓦电动机4台及35千伏安直供电源1000千伏安变压器1台。
  该站既可及时排除包围内低洼农田积水,又可辅排湘溪之水。
  汛期降雨,包围内港水位3.4米,外港水位继续上升,向圩区倒灌时,城西包围各闸关闸防洪,内港水位上涨到3.5米时,开机排涝;内港水位回降到3.5米时,停机待命。
  城南翻水站
  位于城南包围牛角兜,西险大塘内侧,1988年11月投资136.25万元兴建,1990年7月竣工。主体建筑为砼结构,上下游护坡用浆砌块石连接,出水管长20米,穿越大塘,入东苕溪。安装900ZLB-100型泵,配130千瓦电机4台套。变压器为1000千伏安1台,50千伏安1台。
  排涝集雨面积33.28平方公里。外港水位3.3米关闸,内港水位3.6米起排,3.4米停排。外排流量每平方公里19.3/秒立方米。城关恒星、齐星、联星、卫星、星星、建星6村和雷甸下高桥、洋北、中初鸣、杨墩、闻家桥5村直接受益。
  抽水机站
  1954年大涝,武德两县全面抗灾,仍有28.25万亩农田受灾。是年冬,两县分别兴办国营抽水机站,其中德清县站设镇境城东乡三里塘,有抽水机15台241马力,总投资19.81万元,受益面积1.6万亩。1958年,随着民办抽水机站勃兴,国营德清抽水机站于是年12月撤站,设备折价转让受益灌区社队。
  2003年末,除幸福翻水站已于2000年废弃外,正常运作4座。
  城关镇排涝站数据表
  第六节 灌溉
  排灌古靠自然蓄泄,间以肩担手提。唐时文宗大和年间(827-835),始有木制龙骨水车。其型制较小者可单臂手摇,大者需三四人脚踏。此外有盘车,以牛或风页作动力。
  配备8匹柴油机为动力的抽水机,民国廿三年始见于邻县。镇境乡村购置抽水机始于1954年,是年金鹅2台、瓜山1台。
  1954年大涝后,各乡看重排灌机械。次年,抽水机由3台增至5台,而木车有所淘汰。至1958年末,全公社共有抽水机12台,龙骨水车658部。
  解放初期排灌农机状况
  机埠
  1958年前,镇境抽水机依靠船只流动。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城南地石坝、黄沙塘、社田坝、许家圩及城东硬芦圩安得口、茅葑圩东茅葑始建固定机埠。次年又在官庄三百亩、明星七里塘各建1座,均用柴油机作动力。
  1960年,塘栖至德清万伏高压线接通后,城关公社始在三里塘修建电灌机埠,安装10千瓦电动机2台,开镇境电力排灌之始。此后,电灌机埠发展迅速,至1990年,境内大小机埠138座,其中两用88座,单灌46座,单排4座。配套水泵173台,电动机173台2002.5千瓦。变压器80台3010千伏安。受益包干耕田2.4万亩(统计面积2.97万亩),各机埠单机排涝扬程3.5米,灌溉扬程3米。
  机埠建设时有兴废,幸福丁家湾、梁家兜、下丰头,联谊蔡家里、大芦圩、南塘,联盟六公圩、池头门,金鹅银河头、夏家墩、乌山圩、茅桥头,新盟山湾里、石河港、童家墩、潘家埭,火星孙家坝,红星西漾口等地均建过小机埠,并改后不存。
  1991年起,灌溉面积小于300亩小机埠陆续废弃,各圩区通过泵站更新,并小成大,机埠数量减少,功能增大。
  水库
  镇境小水库及山塘共12座,除幸福廿四圩一座外,馀均分布于城北丘陵地区。总库容量18.8万立方米,其中1万立方米以上有幸福廿四圩,官庄方山、明家堰,青山坞,胜利淡竹坞5座,库容16.4万方。1万立方米以下7座,库容2.4万方。具体数据如表。
  山塘水库分布情况
  渠道
  民国前,农田沟渠斗折蛇行,旱涝合一,浅塞漏堵寻常。人民公社后,国家制订农业纲要。提出以粮为纲口号,各大队渠道始截弯取直、修旧开新。是年末,全公社拓修田渠总长3.2万米,并形成26条干渠。1965年开展农业学大寨,农田渠道交织延伸,至次年末,全社共修渠道18.42万米(184.2公里),官庄大队还沿山开渠200米。1970年起,渠道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逐步形成高灌低排双套干枝系统。1980年起推广渠道两侧块石浆砌,后又改进为渠底渠侧三面石砌,俗称三面光防渗渠。至1991年末,全乡三面光防渗渠如下:
  1991年末三面光渠道
  (米)
  1992年起,为建设吨粮田工程,原有渠道进行改造清理,扩大衬砌。部分不畅田块,新开支渠并砌石防渗。至1995年,改造旧渠44.7公里,清理障碍66.3公里,新开支渠4.6公里,沿山开渠5公里。尔后不懈整修。至2000年末,全镇农田渠道总长227.2公里,其中三面光防渗渠80.35公里。2001年起,所有旱涝干渠均采用U型水泥预制槽板予以改造,以防渗水。
  1995年旧渠整修及新开情况表
  (米)
  第七节 拓疏
  拓宽河道,疏浚河床,自古与培土护堤相辅相成,镇境治水亦然。
  清障
  镇境百姓,素有向河道倾倒垃圾、抛掷废物陋习,日久形成水障,助长洪魔。民国十六年曾张贴布告,由县警察局督办。1980年,对境内河道进行调查,发现障水物体有石渣、废土、垃圾、篾簖、泥坝、竹桩及占河帮岸、木排等。1983年5月,县召开专门会议布置清障。至1985年,清障状况为:
  1985年水障状况此后5年内,又连续作战,至1990年,水障状况为:
  单位:平方米
  同时,对城区阻水古桥进行改造,1981年拆除东大港大虹桥,1983至1984年,又拆除清溪河上三座障水石拱桥,使下游河道畅通,加大过闸泄洪流量。
  疏浚
  县桥河 清朝康熙十一年(1762),知县侯元棐支银,浚治县桥河河道。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什勒密倡捐,委乡绅蔡琏,重浚县桥河北流水。晚清至民国期间,县桥河因长年失疏,水流失畅、淤苔泛绿。1955年10月,县人民政府发动
  居民义务疏浚,清除淤泥580馀米。1964年大旱,县桥河竭,由县府倡导,疏浚孩儿桥至西门城桥河段,清除土方3800馀立方米。
  1997年,镇政府集资治理县桥河,对昔日淤泥河床清淤后浇筑水泥。一期工程完成后,又派专人负责,打捞漂浮垃圾。然终因河床过高,水涮不力,以致形似阳沟。
  长桥河 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由官府支银,开浚长桥河。民国十六年大旱,长桥河及县河干涸,县政府倡捐深挖疏浚,工程自6月11日起至20日结束,由县建设科验收。并由县警察局张贴布告,严禁居民倾倒垃圾。
  金湾坝 河民国二年。城区士绅集资,从龟回坝口至宁绍会馆一段,由里人挑浚,以利舟楫。此后长期失疏,1995年7月,镇开展金湾坝河道综合治理,清障除淤由环卫所负责,县河道管理所和镇爱卫委监督实施。2003年,因垃圾阻流,河水
  变质,经《莫干山报》曝光后,由街道居委会组织清障疏浚。
  三里塘河道 1958年,东塘河三里塘河段机械疏浚,在1.21公里河段内开挖土方9080立方米。
  导流港 1957年,疏浚竣明桥河道(导流与苕溪接口处),并在太堡塘港、护城河等全长2061米河段内疏浚,淤泥培堤10.3公里,堵塞土坝21条。1970年,导流港城关段由省航运公司疏浚队疏浚,淤泥吸放于胜利大队联合生产队施家兜,以抬高堤内平陆标高。
  拓宽
  导流港 入口处由原马厄河拓宽形成,始于1958年6月。由嘉兴专署水利局,吴兴、德清两县水利技术员和杭州水利学校学生87人完成设计。马厄河原宽8-10米,拓宽后,进口段至德清大桥河面宽度由100米渐变至80米,大桥以下河底均宽80米,最窄处56米。河底高程0.00米﹣1.7米,边坡1∶2,过水流量550秒立方米。
  工程分期实施。第一期始于1958年12月,左右各留出河岸开挖线10米,滩地5米,行洪能力300秒立方米。民工8000人从12个公社调集。次年1月,嘉兴地委又从海宁调集民工2000馀人,组成“海宁支援兵团”。民工采用分段筑坝,拦河排水方式。南段自进口处至太平圩,中段自枯柏树至太堡堂,北段自何家坝至砂村出境。因河道宽阔,底深塍高,大多肩挑车推。至1960年12月底竣工,共完成土方197.46万立方米,石方1.6万立方米,砌石0.56万立方米,投工
  118.47万工日。国家投资189.62万元。1961年,又在西险大塘末端。导流进口处单岸拓宽河面250米。拓宽后,复由省水利厅疏浚处用挖泥船机械疏浚。至此,导流港行洪能力已达Q=300秒立方米。
  导流港成年累月行洪,河床逐年增高,据历史实测进流量:
  1954年6月29日,5.98米。
  1963年9月13日,6.24米。
  1983年7月5日,6.27米。
  1984年6月14日,6.50米。由于河床日抬,致使1984年6.13洪水6米以上水位持续不退。故培堤疏浚,成为导流港日后治理首务。
  1990年,为使城南包围内河水畅其流。从小洋口到牛角兜1.9公里河段,全面拓疏。
  开挖
  明星村尚书圩地势低洼,长期以来,明涝暗渍。为降低地下水位,1974年冬季“农业学大寨”期间,发动群众开挖横穿尚书圩河道一条。全长3400米,宽12米,河上建桥8座。
  同时,地石坝至姚华司新开内河1条,长1700米,宽10米。
  1990年,尚书圩河道重挖延伸,同时新开龙金兜河港一段,总长6.45公里。
  第八节 附录
  马道收费 西险大塘马道收费始于1993年8月。因马道为大塘护堤肩膀,又为防汛抢险通道。1990年后,机动车近道通杭,日流量近50辆次,造成泥浆泛滥,坑洼日深。故经县局与镇政府合议,征收车辆过路费:摩托车、拖拉机每辆次/1元,汽车每吨次/1元。
  大塘禁碑 西险大塘树有管理规则碑,系东苕溪管理站1982年5月所立,全文如下:
  为认真执行《水法》和省人民政府东苕溪管理规定:
  一、禁止在堤上种植作物;
  二、在水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内禁止爆破取土挖泥、开荡、开沟、埋坟、建房等;
  三、严禁破坏堤塘砌石护坡;
  四、一切车辆不准上堤通行;
  五、禁止在堤上倾倒垃圾和污染物。
  防汛仓库 为汛期应急,西险大塘末端单岸拓宽河道250米以缓水势,并设置码头,建造防汛物资仓库1092平方米,贮有草包、木桩、毛竹等防洪物资。
  平价供物 自1954年遭受特大洪灾后,支农物资,水利优先。每年平价柴油、煤炭、木材、化肥、钢筋等,均通过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分配到各公社、大队。如1978年分配城关公社平价柴油6桶,1983年分配无烟煤4吨,1991年分配农机维修钢筋1.8吨,1995年分配柴油49.8吨等皆是。
  农田改造 境内农田。旧有邻近农宅鸡啄田,四周桑埂田墩箱子田,边缘高、中间低积水难排锅底田等,均不利机耕排灌,产量不高。据1959年调查:
  1970年起,通过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5年间搬去桑埂田墩2183处,平整土地2.4万亩,造田造地2120亩,城南、城东低洼田块平均增高18公分。官庄大友垦荒山,修梯地,增加了耕地。
  征收水费 1985年起,农田自流灌溉每亩征收稻谷10斤(每斤稻谷折价0.1548元),年合现金后上缴乡政府财办。
  第三章 农机
  第一节 人力器具
  农家器具,门类广、式样多,以种田而言,大中农具有水车、划船、风车、木砻、石臼、石磨、犁、耙、耖等,解放前一般农户均无力购置。至于铁耙、锄头、镰刀、铁锹、乔扦、秧绳、稻桶、稻杖、叉袋、络子,则贫民小户,无家不备。
  养蚕器具,以蚕匾为大宗。次为叶部、芦帘、缸盆、蚕■、桑剪、莆墩、叶刀、叶箪之类。民国时自缫土丝、自纺绵线,尚需缫车、航灶、纺车、纡子、络轴等。
  至于山林、畜牧、水产所用如斫刀、芟子、柴刀、草刀、木桶、篾箩、鱼叉、打网、鳅笼等,则代代传承,至今不废。
  农村大中型农具购置,互助合作化后依靠集体力量,发展较快。据1955年33个农业社统计,共有力畜73头,水车157辆,农船207条,脚踏打稻机24台。
  1955年农业社大中型农具统计
  农具改良始于1954年,根据脚踏缫丝车原理,制成滚筒式脚踏打稻机。从此,千百年来稻桶掼稻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大跃进期间,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据1959年城关公社农具改良统计。有双轮双铧犁3只,绳索牵引机252只,深耕犁150只,小麦播种机20只,快速收割机571只,风力水车73部,各式水车572部。同时大力生产脚踏打稻机186台,引进喷雾器170只,喷粉器2只。经实践证明,除脚踏打稻机、喷雾器、拖泥船有实用价值外,其馀均自然淘汰。
  1962年华东电网输入,脚踏打稻机渐被电动机取代,1975年后全部退役。
  双轮车(手推车)从1962年引入,从此改变陆路运输肩挑背驮状况。但农田稻谷装载,出市售粮购物,大多以水运为主,依赖船舶。
  境内农船向系木制。1985年始有水泥钢丝网船2只6吨位,尔后木船与水泥船并存。至1990年,有水泥船683艘2674吨位,木船减至217艘。
  龙骨水车向属排涝抗旱主要大型农具,自抽水机普及后逐步减少,至1978年均已废弃不用。
  积肥器具用篾丝罱部,1960年发明手揿式吸泥泵,不久废置。1970年引进网罱,优于篾罱。然近20年来,农家逸用化肥,罱泥搬调,弱冠竟不知为何物。
  蚕具变化不大,惟将圆匾改为方匾,三脚木■改为梯式竹架。传统上蚕搭山棚,铺芦帘,下置火缸。今已更换地铺上蔟,故芦帘、火缸风光不再。
  人力操作农具择年统计
  第二节 机动器械
  动力机械分燃油、耗电两种。燃油农机主要有:排灌机械抽水机,翻耕机械拖拉机,加工机械碾米机和运输机械船艄机。
  抽水机最早购置于1954年。是年,镇境遭遇特大洪水,县政府组织抽水机船流动排涝,镇境城西乡金鹅村和瓜山乡幸福村率先购置,投入使用。此后至1959年,城关公社共有抽水机17台173.5马力,大多装载在船,流动作业,固定机埠建造后,流动抽水机船逐步退位。1960年华东电网输入,柴油机也由电动机取代。
  手扶拖拉机始购于1969年,次年全公社拥有2台24马力。同时,公社购进27马力中型拖拉机1台,农忙时下队作业。不久,卫星、明星、联星也相继购置中型拖拉机。但因不少圩田烂泥深软,旋耕容易下陷,故使用不久,均遭淘汰。而机耕船浮力较好,发展甚快。至1990年,燃油翻耕机械有中型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470台,秸杆还田机2台,机耕船64艘。
  城镇碾米,解放后有私营城关申生碾米厂和地方国营德清第一碾米厂两家,农村安装碾米机始于1962年,至1965年,全公社各大队均已装齐,动力由燃油改为电能。
  农用船挂桨机引进较迟,公社解体后始有少量购置,主要用于远途运销。此外,燃油农机尚有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
  插秧机于1975年引进5台24马力,插种效果不佳,次年淘汰。联合收割机始购于1974年,今仍使用。
  电能农机目前已占主要地位,排灌机械有潜水泵、喷灌设备;翻耕农机有旋耕器、电耕犁;收获农机有打稻机、脱粒机;加工农机有碾米机、磨粉机、饲料粉碎机、茶叶捻揉机等。
  电耕犁、旋耕器旨在解决烂田陷机状况,然搬运、安装均较麻烦。目前农家耕种全程,以拖拉机、潜水泵、打稻机、排风扇为四大要件。
  大中型农业机械,向属集体财产,农田承包后,逐步折价到户。至1988年,农村农业机械总值个体已占65%,集体尚馀35%。1990年后,大中型农机如机埠、碾米机等采用承包方式包租个人外,中小型农机全部折值转让。此后,农村新置农机均属个私。
  1988年农用机械拥有量
  1990年,全公社农机总动力19169.5千瓦。其中柴油机7625.2千瓦,汽油机303.6千瓦,电动机11240.7千瓦。1995年增至26335.4千瓦。后至200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5184千瓦,其中柴油机17750千瓦,汽油机4024千瓦,电动机13410千瓦。在农业机械中,除机耕船,饲料粉碎机等逐步退出外,新置推土机6台286千瓦,挖掘机23台2712千瓦,装载机14台924千瓦。
  第三节 培训维修
  1960年,随着新式农具推广使用,公社培养赤脚农机手329名,从事各种农机具使用修理。此后逐渐形成农机队伍。
  1975年,公社建立农机管理站,设员3人,负责农机用油(柴油、汽油)管理分配,农村机手指导培训及农用机械维护修理。
  1984年,公社农机管理站协助主管部门办理拖拉机检验,代发牌证。至1990年,全公社共有拖拉机驾驶员252人,技术员4人,内燃机手221人,汽车司机4人。农机户1329户,其中联户32户,独户1360户。农机修理网点6个,专职修理工10人,切割锻压设备3台套,其他设备2台套。
  1994转制后,农机管理站规模缩小。2003年,镇农机管理站专职干部1人,下辖维修网点10个。全镇农机户2880户,其中专业户902户。乡村农机手902人,其中有拖拉机驾驶证300人。农村运输车司机216人,农机修理员11人,均属个私。
  第四章 城镇
  镇区从唐朝开始为县署所在地,故四周置城墙、设城门。城内街道,清朝便已形成直街、南街、溪街、县街、务前、河下六条,纵横交叉,利商便民。抗日战争期间,县城沦陷,工商凋敝,镇区商业以直街、南街为主。解放后,1959年拓宽直街、南街,1965年拓宽县街,形成以长桥东堍十字街口为中心商业区。此后,西郊、务前等路段陆续拓宽。商业网点始向西郊、东门延伸。1982年开辟农贸市场,后小商品市场、水果批发市场相继建成,使商品经营更具现代规模。同时,人民大会堂、剧场、电影院、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体育场、学校、医院、科技大楼,物资大楼、供销大楼、丝绸大楼及新村楼群拔地而起,使古老县城重焕生机。
  城镇建设,代代相因,沧桑巨变,今胜于昔。
  第一节 城垣
  唐朝初置县时,县治设于下兰山之阳杨家坞。后迁百寮山南、北流水北,也未建城郭,只在四周溪汊之间碇立木栅,以阻商旅,时人称为四栅。宋朝景德元年(1004),县城建镇,始筑土郛,清溪上下游,各置水栅,时称四关。明朝陈霆云:“凡曰四关,特即县市之梢而言,未有重门击柝之制也。”宋朝末年始筑石城,临山则断丘岗以成堑,近郊则因兜浜而为池。城墙蜿蜒,跨越清溪南北,溪流上下,仍置木栅阻隔,周袤大约六里。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大修海塘,各县城垣条石,奉命拆徙,移筑要害,挡御狂潮。德清城墙石驳拆运而土郛尚存,其时共设七门。东为临溪门(今县东街东端)、行春门(今溪东街东端);南为见山门(今溪西街西端);西为广储门(今南门城桥北堍)、清商门(今丁家弄西端)、西成门(今县西街西端);北为武塘门(今广场路北端)。
  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冯焕将七门改作四门,城门用条石砌成拱圈,城上建造望楼。并将东门(临溪)改称拱乾门,西门(广储)改称南门峻明门,西门(西成)改称宾麈门,北门(武塘)改称礼辰门。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侵犯杭州,推官方敏建议德清重筑石城。起初,欲缘清溪筑墙,如此工本较省。但“拆临溪之居而筑城则溪北苦,置溪南之民于城外而溪南怨”。于是,听从跨溪之议而筑石城。城墙外围复疏小河两条以杀洪流。上下水城桥各置水门五道,又在西门水门设门一道,各置栅门,以时启闭。陆上辟为五门,堵塞见山、清商出人口。东门城桥南堍改称迎薰门,北堍拱乾门改称文昌门,因文昌楼位于学宫左隅,城门右侧之故。五城门各建盘诘厅三间,置吏盘查可疑行人,负责县城治安。
  东门盘诘厅占地一分三厘七毫五丝。西门盘诘厅基地二分五厘二毫。大南门盘诘厅基地五分六厘五毫。小南门盘诘厅基地七厘零二丝。北门盘诘厅基地一分四厘五毫。
  城墙周长773丈5尺(2575.8公尺)高2丈3尺,(7.6公尺)。基宽2丈(6.7公尺),上渐收敛。设垛1540馀个。每隔10丈设敌台1座,周城共70座。每隔3座敌台设铺兵,共25铺。至此,城垣始告完备,而城内居民也赖以安全,尔后历经明末战乱而仍固。
  康熙年间,垛口因年久失修而倾颓,门楼亦废。嘉庆间略事修葺。此后至民国,城门屡修。《新志》云:“市场繁盛,无需乎城;若云防御,城亦要焉。”
  1959年,城门拆除,城石移用于水利建设。今大家山西侧尚剩残垣一段。
  第二节 道路
  传统街道,宽不及丈,石板铺面,下设阴沟。民国时,馀不城区9街32弄,主要商业街直街、南街,长1里左右,路宽3.5米。
  1959年,拆城拓街,因涉及民房较多,拆迁户难以安置,仅完成直街、南街一小段,总长不足一里。1963年8月,直街浇筑水泥路面,迈开镇区道路硬化第一步。1965年4月,新建县街525米,宽3.5米,南门汽车站到电力公司转弯角340米,同时浇筑水泥路面。1969年9月,为保证战备需要,南街禽蛋仓库到电力公司469米,又加以路面改造。
  1976年起,新辟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环城南路。1978至1985年,新建码头路、广场路、大闸路、医院东路、医院西路,同时拓宽县东、县西两街道和西门外至石牌楼路面。
  1986年,集资4.5万馀元,修建豆腐弄、牌头弄、柏树西弄、丁家横弄、医东小弄、影院弄、新安弄、戚家弄等8条里弄和工会、东门城桥两斜坡,总长780米。
  此后5年内,新辟东风路、车站路、西郊路、北郊路总长4940米,面积6.43万平方米。
  1990年起,丁山路从大闸至西险大塘500米,由泥石机耕路拓至5米。并集资修建丝绸路1条。与此同时,环城西路改造和西郊路拓宽工程分别开工,并于1991年底竣工。
  1993年2月,镇政府颁布城镇主要街道实行限期改造实施办法。对县街(东门城桥至西门红绿灯)、直街(县委门口至长桥堍下)、南街(十字路口至电力公司)加以改造。至次年,完成北郊路二期工程,修建车站路、东风路、环城西路、东郊路等路段,总长1850米,新建行人道2000平方米。
  1994年,北郊路拓宽工程竣工。务前街拓宽工程开始,拆迁住宅176户,拆除危房1.43万平方米,经两年改造,成为城区主要街道之一。
  1995至1997年,开辟拓建龙门街、步行街、蚕丝路、十八步路等街面5条。同时劈去丁山西麓,修建40米进城大道。
  2001年,进城大道竣工,全长935米,宽40米。其中主车道16米,两侧绿化隔离带各宽2米,非机动车道各宽4.5米,人行道各宽5.5米。进城大道南接09省道,与乾龙经济区24米大道对接,北经大闸大桥沟通城区,为近年镇区道路建设中最靓丽一笔。
  至2003年,城区主要街路有直街、南街、务前街、县东街、县西街5条和广场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码头路、车站路、西郊路、东风路、北郊路等9条。
  第三节 房屋
  城镇房屋以私宅为主,多系一二层砖木结构,历代自修自建。民国三十八年,全镇房屋11.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5平方米。解放初土地改革,城镇大户富馀房屋实行均贫富。此后10年间,住房建设缓慢。至1965年,全镇共建宿舍80馀、间2139平方米,商业用房6幢421平方米,帮助居民修建住房46间2172平方米。次年因人口激增,镇有关单位投资3.5万元,建造居民宿舍1000平方米。
  文革期间,除集体房屋拆旧建新外,居民住宅仅小修小补,并无新建。1980年起,始有居民及外地农民在城镇郊区买地建造私房,乡政府鉴于日益增多,于1987年7月发文,对1981年3月至1983年7月《土地管理试行条例》公布期间,未经审批买地建房9户,按乡政府原规定罚款(每平方5元)。1983年7月至次年11月未经审批买地建房29户,处于占地面积每平方米10元罚款。对已埋墙脚未建5户,拆基还耕,免于罚款。1984年12月至1986年3月买地擅建私宅户,每平方米处以20元罚款。1986年3月以后,每平方米处以40元罚款。
  1987年,城镇建房掀起热潮,至1991年,全镇共建43宗,建筑面积19204平方米。其中宿舍6796平方米。居民私人建房始于1985年,据房管所统计,1991至1994年,镇区私人建房户124户,建筑总面积8627平方米。
  城关镇1982-1993年房屋概况
  (平方米)
  1983-1993年居民住房概况(平方米)
  城镇居民私人建房情况
  1993年,镇成立拆迁办公室,同时发文规定,城镇居民购房,必须经镇土地管理办公室批准同意,符合规定后方可买卖。次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出台,各单位建立“个人存储,单位资助,统一管理,专项使用”住房公积金制度。商品房出售实行双价制(高收入职工家庭出售公有房实行市场价(每平方700元),中低收入职工实行成本价(每平方500元),国家直管和单位自管公房统一调高至每平方0.70元)。此后,旧城改造全面启动,拆迁安置成为一时重心。
  镇城建办公室对城区改造、建设制有详尽规划。仅1999至2001年,批准改造项目13个,老城区旧房改造42800平方米。2002年起,又对南街大家山麓旧房成批改造。使镇容镇貌和居民住宅均已明显改观。2003年,全镇直管公房建筑面积35531平方米,其中住宅34184平方;自管房7839平方米,其中住宅3684平方米。
  第四节 专用
  城镇专用建设,空地与房屋并重有居民住宅新村,文体教卫楼群,购物市场,仓储堆场等。
  专用市场
  专用市场始拓于解放初。1954年春,政府投资2568元,发动民工452工日,在长桥北堍上河下开辟小菜场一个,集中城乡贸易。此后,农产品出市一直聚集于长桥两堍。1982年,战河填塞,建农贸市场于路面,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固定摊位220个,临时摊位1400个。11月,原小菜场从长桥北堍迁入。
  为方便西门一带居民上市。1986年12月,又在西门丁家弄对出至城河里盘弯角空地建造西门农贸小商品综合市场。后因市气不旺,自然关闭。1993年7月,因长桥农贸市场人员流量大(最大日流量1.8万人次),季节性产品上市量多(笋、茶、枇杷、水产品等),镇政府投资550万元,拆迁居民38户,扩容5600多平方米。同时,县财政拨款20万元。作为菜篮子工程。
  小商品市场建于1982年秋,次年春季竣工,位于原战河河面,与溪东街并行。有摊位180个,总占地面积3200多平方米。由于摊位窄小,道路不宽,故于1994年12月,在原县政府大院改建综合市场。1996年竣工,占地9000平方米,可容纳摊位600个,1997年5月18日开张,改称城关镇购物中心。
  1995年,乾龙木材交易市场在砻糠山麓建成。此后,水果批发市场、水产品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相继建成。
  其他建筑
  此外,老城区房屋建筑,尚有一定规模工业企业28家,总占地面积24.61万平方米。仓储3处,多集中于东郊,为煤炭专用仓库,钢材水泥化工机电仓库(又称6号仓库)和粮油仓库,总占地2.72万平方米。
  商业旅馆、酒家共16家。总占地1.68万平方米,其中东立花园酒家系三星级宾馆,占地1.3万平方米,有客房床位70张。
  金融保险主要网点8处,分布于直街、南街、务前街。总占地0.3万平方米。
  文体教卫共36单位,总占地35万多平方米。
  居民新村
  新村建设始于1988年,以城北新村最早,以后有环北新村(后改城北二村)等。至2003年,镇区共有新村8处。
  城东小区 原名城东新村,航运新村,位于镇区东门。东至振华公司,南至车站路,西至工农菜场场部,北至东郊路。小区占地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楼层6层,高20米,共18幢。
  城北小区 原名城北一区、城北二区,位于广场路西侧。东至广场路,南至小河港,西至妇幼保健站,北至百寮山脚。小区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楼层6层,高20米,共23幢。
  庆元小区 原名庆元新村。位于西郊庆丰蚕种场北侧。东至百寮山,南至庆丰蚕种场,西至西郊路,北至电子器材厂。小区占地9700平方米,建筑1.5万平方米,楼层5层,高17米,共11幢。
  站东小区 位于蒋湾里,东至垄糠山,南至乾元山,西至汽车站,北至车站路。小区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楼层6层,高20米,幢数10幢。
  大家山小区 位于南街。东至张仙弄,南至南街,西至敏仁弄,北至大家山。小区占地10263平方米,建筑面积19594平方米。楼层5层,高21.9米,共6幢14单元。小区由恒通房产公司和乾经实业公司联合开发。封闭式管理,可人住110户。
  乾龙花园 位于清溪上游,城山对面。东至乾龙路(又名40米进城大道),南至城关法庭,西至龙溪港,北至龙溪港。小区占地40080平方米,建筑面积52333平方米。层次6层,高度18.6米。共16幢32单元。小区由恒通房产与乾经实业公司联合开发。封闭式管理,可入住300户。
  西单弄小区 位于县西街店面之后。东邻老县府,南临县西街,西北连居民住宅。第1幢10间2单元,5层,馀尚未建。
  丁山新村 位于丁山东麓。东界金湾坝河,南至德清绸厂,西至丁山横路,北至丁山路。有楼8幢,11单元,楼层3-5层不等,建于1988年之前。
  第五节 园林
  民国四年,德清县知事吴翯皋在大南门外演武场和西门外社稷坛创办林场,栽松种竹,以利市民散步休息,为本镇公众园林之滥觞。
  中山公园
  民国十七年,县政府在吕祖庙一带购地7亩3分,开辟公园。建有运动场,讲演厅、茅亭、高阁、四方堂、暖室、石桥、方池、假山等景观,花银525圆。抗战胜利后,公园重修,取名中山公园。并在公园东侧建别墅式小洋楼一幢,作为县党部驻地。
  解放后,公园作为县委驻地,1960年起改为县府招待所。1998年整体出售给东立公司,现为东立花园酒店。
  大家山公园
  1982年,县府决定将大家山辟为公园。东麓从青少年宫左侧修磴上山,山腰筑望亭。亭形面圆背方顶平,面敞口,南对乾元山,后开圆洞门。山巅造六角凉亭一座,沿路西行,西北侧建茶室四间。1984年竣工,投资5.5万元,面积42亩。
  1988年8月,香港施刚巽捐款20万元港币,在东北山腰建造仿古木结构舱舲阁一座,面积100平方米,前置层台,设白石栏杆。阁内悬挂其父施舱舲遗像和石刻铭文(陈景超撰文)。
  1994年,镇政府投资20万元,在大家山北麓建造大门,门内造喷水池,池中雕塑舞女像两尊。沿山营造登山石阶通往茶座。又在西侧辟之字形公路一条,通往山巅。
  1996年11月,俞平伯部分骨灰运回故乡安葬,乃于山巅六角亭东侧建造奉安塔,上置铜像。并在大门登山石阶中间造六角形曲园亭1座,亭由其子俞润民书额。
  大家山林木,1958年后划归县林场管理。1988年8号台风过境,吹倒大树300馀株。除扶起支撑培土外,砍伐连根拔起大树200馀株。今则林木掩映,清旷怡如,为镇民晨练最佳胜地。
  清溪公园
  长桥河北岸,原系上河下、下河下街道。店面临河,房屋连接,屋檐下设置长
  廊,雨不湿鞋。民国期间,临河米业繁荣,解放后有轮船码头、茶楼、鲜鱼行、土特产收购部等单位。1993年纳入旧城改造,因临河帮岸砌石参差不齐,旧房危房连片,1999年6.30洪水造成几十户民房进水,墙面倾斜。故于1999年下半年拆迁民居2.08万平方米(其中公房12980平方米,私房7800平方米),改为公园。
  公园东起孩儿桥出口处,西止德清大闸,长1450米,绿化带宽10至17米。园内置有假山、凉亭、躺椅、石凳、石桌、健身器等,已成市民消闲主要去处。
  大闸公园
  位于大闸两侧,占地24.6亩,园长205米,宽80米,园内花木扶疏,系1998年辟建。
  单位园林
  县府大院县府大院自唐朝建县以来,累代重视绿化。院圈2600平方米,内有参天古树,四时花卉,今为老干部活动主要场所。
  镇政府大院1992年8月,投资4.6万馀元建造,内有六角亭、喷水池、假山、观赏树木等设施。
  殡仪馆内有绿化带1600平方米,花木蓊葱,景色宜人。
  。丝绸服装总厂内有绿化带1750平方米,冬青、紫薇,四季常绿。
  化纤厂内有绿化带1000平方米,栽有龙柏、雪松等名贵花木。
  此外,企事业单位1000平方米以下绿化带颇多。如工艺美术厂、电子器材厂、党校、人民医院、湖州技校等庭院,都松柏阴阴,花香鸟语,闲步其间,心旷神怡。
  第六节 管线
  旧时街道两侧,石板下排设阴沟,集流雨水。1963年于大家山巅建简易快滤滤池,始埋设地下自来水管。1983年后,新建公共厕所采用粪便澄化自然排放,始铺地下污水管道。1993年以来,地下管线设施除下水道外,更有自来水管、电线、电话线、煤气管、污水管等,交叉如网。本节所叙以下水道为主。
  第七节 管理
  解放初,接管旧政权公房及庙宇、祠堂、教堂等集体房产,没收地主、资本家及敌伪人员私房,均由县人民政府财税局公房管理股经管。1952年,城关、新市、武康三镇成立房管所,配备专职干部分管。1978年10月,县成立房地产管理局,同年11月改称县基本建设局。次年9月重建房管处,作为局辖公房专管机构。
  房产普查
  1984年,根据中央《关于开展全国城镇房屋普查的通知》和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县府责成基建局对城关、新市、武康三个建制镇和莫干山管理局武林头丝厂二个全民单位开展房屋普查。自1985年4月至年末,查清3镇2单位房产为:
  由县房管部门直接管理房产215266平方米(其中公产204703,代管产64,托管产8798,拨用产1701),全民单位自管房产1011707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房产271153平方米,私有产186213平方米,合计168.4339万平方米。
  在上述房屋中,用于工业交通472155平方米,占28%。商业服务241819平方米,占14%。教育医卫68142平方米,占4%。文化体育12904平方米,占1%。办公61166平方米,占4%。住宅778473平方米,占46%。其它49680平方米,占3%。
  三镇两单位房屋,并非建于一时。其中1949年前已建307387平方米,占18%。五十年代建75001平方米,占4%。六十年代建191543平方米,占11%。七十年代建431284平方米,占26%。八十年代建679124平方米,占41%。
  根据普查,城关镇人均居住面积8.04平方米,低于新市9.08,武康8.50和莫干山10.69平方米。
  1988年7月,全县开展城镇房屋产权总登记,凡在县城(城关镇)、各建制镇范围内所有房屋,统一登记,发放产权证;房屋转让,必先办理产权转移手续,清理产权归属再行申请登记;房屋产权登记照章收费,由产权人交纳。
  维修租金
  县房管所直管公房大多集中于城关、新市、武康三镇,其中解放前旧房占49%。每年维修频繁,房租入不敷出,需由国家财政补贴。
  1958至1988三十年中,房地租总收入386.1063万元,维修支出734.8301万元,赤字348.7238万元。县财政从1964年开始拨补,至1986年止,共拨补
  353.4500万元。公有旧房除维修外,危房拆除时还需安置拆迁户,故住房改革,历来政府均较重视。
  民国三十五年,国民政府颁布《土地法》,其中第94条规定:“城镇应由政府建筑相当数量之准备房,供人民租住,房租不超过土地、建筑物价额年息9%。”第97条规定:“商店房屋不得超过土地、建筑物价年息10%,如有超过,须强行限制。”
  抗日战争胜利后,馀不镇商住房租以米计算,闹市区月租糙米1.2斗至2斗(间),一般地段8升至1.5斗(间),偏静处6升至1斗(间)。德清县内,以新市房租最贵。由于租房不胜重负,镇民成立新市房客联谊会,请求政府调解主客纠纷。经政府调解,规定房租间/月标准为住房物价额年息8%,始息民讼。
  解放初,公房房租无统一标准,1955年10月8日,省府始下达通知,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住用公房宿舍,须按月按平方计租,基本租金分值0.0012元,集体宿舍按床铺分摊。
  1965年3月,县财政局制订房租计算办法,新房乙等丙等,每平方0.035元至0.04元,丁等每平方0.025元至0.03元,旧房乙等0.035元至0.04元,丙等0.025元至0.03元,丁等0.015元至0.02元。计租办法出台后,各居住户欠租严重。据1977年财政局通知,城关镇累欠租金14260元,占应收租金20%。
  1979年9月,推行累进房租制,每人8平方米实行低租金,超过10平方米增租30%。次年4月,县财政局发文,甲等房租每平方0.06元,乙等0.05元,丙等0.04元,丁等0.03元。
  1982年规定,1979年以后新建房,每平方0.06元起租,有自来水0.07元,有卫生间0.08元。粉墙、油漆地板、磨石子地平、纱门纱窗,每项各加0.01元,面积超过10平方,每平方增0.02元;超15平方,增0.04元;超20平方,增0.15元;超50平方,增0.50元。是年,房管所房租收入6.17万元。
  此后,房租多次调整,1987年收入16.01万元,2003年收入146.12万元。
  私房改造
  1959年2月,城关镇成立私房改造办公室,凡私房出租50平方米以上者,以国家经租形式予以改造,付房主20年定息赎买。第一批改造298户580间于7月结束。
  由于房改扩大化,侵犯部分房主合法权益,1981年纠错,凡出租私房不足50
  平方米、未出租空关房、国家机关占住私房,一概发还退赔。对已被拆除私房,予以赔偿。经二年半调查核实,计发还文革期间没收不出租私房657户64471平方米,落实1959年错改私房342户37574平方米。
  白蚁防治
  白蚁危害住宅,1968年前请人挖巢,1971年成立白蚁防治小组,1983年改称白蚁防治研究所。近20年中,供应白蚁毒饵17.6万包,防治新建房屋86.87万平方米,保护房屋2.5万馀间85.2万平方米,同时培训1831人,消灭蚁巢1451只。
  工程建筑
  有民生便有居室,房屋营造业源远流长。据民国三十五年统计,县有木工职业工会、泥水职业工会300馀人。营造坊须由业主向县府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始可开业,受理业务方式由作坊设标招徕工匠。时馀不镇著名营造坊有永兴营造厂,郑金德泥作坊,周星记木作坊,蔡永记木作坊及章记石作坊。
  解放初,建筑业成立建筑工会,1956年组成8个建筑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并成地方国营德清建筑工程公司。1961年10月体制下放,改为建筑合作社联合社。1978年11月,再次成立县建筑公司,下设城关、武康、新市三个建筑公司。1987年后,全县建筑公司增至9家。其中本镇两家。
  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1949年9月创建。位于环城西路20号,资质三级,从业职工1000人。
  县第四建筑工程公司,1977年9月创建,位于县西街,资质三级,从业268人。
  除建筑企业外,尚有非等级施工单位9家,本镇有城关建工队,1958年10月创建,位于东郊路,专业建筑甲类,从业106人。
  此外,尚有市政工程队,1969年7月建立,职工25人。专门从事城镇道路,地下管线、房屋维修。
  质量监督
  1963年冬,县政府组织9个单位,对上年完成50个项目、本年64个项目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其中优级17.2%,良级62.5%,不评级20.3%。
  1985年,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在城关镇建立,负责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资质、建筑构件等方面技术标准和工程质量。至1994年,共受监项目1330个,其中
  合格943个。
  1998年2月,对位于丁山坝17号顺丰丝厂住宅楼全面质检,定为危房,采取及时加固方式消除隐患。
  此后,违章建筑年年查处,工程质量日益趋精。
  第五章 农村
  农村建设,不外房屋、道路、桥梁。民国《德清新志》卷四《食货》云:“全县房屋,大抵瓦舍居多,茅屋仅见。除租赁以居者,六十年来市房租价增六倍以上……其自营屋以居者,向称苟安。”可见清末民初,农村农民大多有房,且茅屋稀少。而城镇商佣,租房寄身,房价日涨,不胜其累。
  解放初土地改革,地、富、反多馀房屋分给缺房少房农户,实现“家家有屋住,人人有田耕”新气象,人民公社后,号召壮大集体经济,各队始建共育室、畜牧场、办公室等公房,稍后重视晒谷场地浇筑,小港简易桥梁搭建。而私人住房,除维修不使坍塌外,基本不动。偶有分家析产,择地另造,数量不多。
  农宅新建起步于1978年后,自1979至1982年,全公社建房17户,竣工3970平方米。尔后发展迅速,如1985年全社新建89间3164平方米,其中农民个人19户58间(楼房28间,1624平方米)。
  1992年,县下达农民建房用地计划指标。次年,镇政府发文规定,农村建房限制占地。超面积者,25平方内每平方罚款20-30元,25平方以上一律拆除。未批先建或少批多建者,耕地每平方罚8元,非耕地或原宅基地每平方4元。
  建房实行审批后,耕地有效控制。如1999年,农村建房358户,验收发证216户,建房总面积58015平方米,其中原址拆建49446平方米,非耕地扩建8540平方米,占用耕地仅29平方米。
  县内传统房屋为砖木结构,有楼屋、平房两种,以木排柱上架桁梁,人字形屋脊,斜椽盖土瓦。殷实之家砖墙围护,一般人家黄泥夯墙,或阁舍以上用芦苇编壁。贫民旦户搭草棚,砍树立柱,周以泥墙,上盖草苫。.1958年后,新建公房大多采用人字梁,下不设柱,以扩空间。1970年后,新建房屋多在廊檐上架设水泥板,外置栏杆,称为西洋楼,但楼面仍以铺板居多。1980年后,平屋高度上升,楼屋都用五孔板,或有马赛克糊墙面。1990年后,承重墙多用钢筋水泥浇地过梁,殷实户在墙角立砼柱串联过梁。2000年后,砼构件或按模现浇,楼梯多出于大门之外。外墙砌瓷砖或花岗岩,屋顶多山脊,多斜沟,瓦片多用琉璃瓦。或在屋顶置铁塔、设凉亭,号称别墅式,而层次亦多至三层。
  第六章 经济区
  1984年,城关镇城建办公室制订总体建设规划,力争到2000年,城区面积扩大至5平方公里。1992年乡镇合并后,扩镇条件日趋成熟。次年2月23日,建立乔莫线开发区领导小组。同年3月5日,经县政府批准,建立乾龙经济开发区。4月28日,设乾龙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经济区位于乾元山南侧,西起跨塘桥,沿乔莫公路东至丁家桥止,规划占地2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000亩。至年末,总体规划前期工作完成,征地314亩,解决农转非314人。投资1200万元,乾龙绢纺厂、经委工业公司、城关沙发农具厂等6家单位率先破土营建。并与县化纤厂、供销联社粮油贸易公司等7单位达成意向。为加快开发步伐,经济区制订征地具体规定:①土地补偿费每亩3700元,劳力安置每人3600元,每征地1亩解决农转非指标1名。②青苗补偿费,水田作物补偿每亩200元,无作物补偿地肥损失每亩100元,园竹亩均400枝以上竹地每亩200元,散竹地每支2元。③桑地补偿,3年以上成桑每亩1500元,二年桑地1000元,当年新种桑500元。④鱼塘补偿,每亩最高不超过600元。⑤其他经济作物每亩最高不超过200元。⑥坟墓迁移每只100元,地面树木、建筑物等设施予以折价补偿。但抢种抢建及违章建筑不予补偿。⑦凡属于个人的补偿费均付给个人。
  同时制订经济区优惠政策:①税收优惠,三年内免征产品税、增殖税、营业税、所得税。第四年开始减半征收两年。两年内免征投资方向税和配套设施费。②土地有偿转让,使用期据不同产业为40-70年。
  至1997年,经济区已征地626亩,“四通一平”基本完成,有50多家国有、集体、私营企业进区开发建设,总投资1亿元。
  2000年3月,经济区管委会下设招商引资,前期工作两部及办公室。至年末,沿乔莫公路两侧已形成新盟段、联星段工业小区,区内有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共53家,形成电光源,新型建材、精细化工、食品饮料、丝绸服装、饲料等6大行业12个门类。以及水产品、苗猪、生猪、水果等专业市场。此外,有个体工商户28家。建设总投资共3.34亿元。
  园区
  开发区面积455.3公顷,以东苕溪为界,分为溪西、溪东两个区块。又根据用地性质分为工业、居地、绿地,公共设施等园区。
  工业园区占地171.6公顷,其中综合园区70公顷,轻纺园区26.5公顷,电子园区45.4公顷,木业园区29.7公顷。
  居住区51.7公顷,绿地42.9公顷,公共及市政17.9公顷,仓储7.2公顷。其馀分别为发展建设、道路广场、水域码头用地。
  居住区以宿舍群为主。公共市政区包括110KV变电站,汽车修配中心,加油站、消防站、污水处理厂等。仓储区作为中转性库房及场地,择址于西部区块,工业园区内不置易燃易爆等特种物品仓库。
  道路
  经济区道路共16条,其中利用原有公路3条,新建13条。在新建道路中,有主干道2条,次干道6条,支路5条,道路由苕溪隔成东西两块,溪西东西走向有乔莫西路,中环西路2条,南北走向有环外、外环一、外环二、西郊等4条。溪东东西走向有乔莫东路、中环东路2条,南北走向有沿溪、丁山、名企、联星一、联星二等5条。纵横交织,宽敞无阻,上高速,通杭宁,极为方便。
  管线
  雨水管为单管,埋设于道路中央。给水管、污水管、电力线、电信线、有线电视,燃气管道,埋设于道路两边。
  给水新埋设自来水管2072米,生活供水和工业供水统一由城关水厂负责解决。
  污水新埋设排水道2200米,污水统一收集后,由龙溪污水处理厂处理。
  电力乾元山西侧建110KV变电站1座(占地1公顷),负责开发区供电。已架设专线和变压器。
  电信东部区块乾元山脚规划为电信用地。已开通程控电话500门容量专线。
  电视至1997年已全区开通。
  燃气至2004年已全面铺设。
  此外,市政配套设施为:
  生活垃圾由城市垃圾填埋场清运。
  车辆维修保养拟在西部区块城山入口处和东部区块木业园区处各设汽配中心,同时保留原有3个加油站。
  消防安全目前由镇消防队指导,尔后将在联星中心村旁建消防站。
  企业
  至2000年末,经济区共有企业53家,其中服装生产11家、饮料食品5家、机械及机修4家,成品油供应4家、贸易市场3个、化工塑料3家、木业3家。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谈跃腾
责任者
陈景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