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特产收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29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土特产收购
分类号: F713.2
页数: 8
页码: 424-431
摘要: 丝行;民国前期,蚕农户户自缫,丝庄、丝行成为商界利好营业。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7月《德清县丝商同业公会》资料,抗日战争前,馀不镇生丝交易最兴旺时,丝行多达14家,其中资本较厚者7家。战争爆发,丝行歇业。胜利后,登记重开新开共8家,月交易量,浮动于800-5000两左右。;茧行;民国十六年(1927),姚辅卿在大南门外白米塘开设恒丰裕茧行,有双灶8乘,开镇境茧行先河。廿三年(1934),浙江省蚕丝统制委员会实行限价收茧,每担鲜上茧29.5银元(时江苏省每担60元),德清县乡镇长徐昆等39人,于次年联名呈请中央行政院实业部和浙省政府,要求由茧商自行采办,随市论价。民国廿五年,蔡友三在南街开设大昌茧行,有双灶14乘。王子卿在白米塘开设天纶茧行,有双灶12乘。;毛竹;镇境毛竹产量不多,为鼓励社员积极投售,1961年起实行票证奖售。;茶叶;民国期间由私商收购,价格面议。解放初,中国茶叶公司和城关供销社共同经营。1955年,实行高山茶、平地茶8级28等价格标准。1971年,又设特级特等每担208元。;畜产品;以羊兔皮毛为主,兼收牛皮、黄鼬皮、麂皮、猪鬃、羽毛、僵蚕、丝吐、禽蛋,其中以羊毛为大宗。
关键词: 商业经济 土特产 收购

内容

丝行
  民国前期,蚕农户户自缫,丝庄、丝行成为商界利好营业。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7月《德清县丝商同业公会》资料,抗日战争前,馀不镇生丝交易最兴旺时,丝行多达14家,其中资本较厚者7家。战争爆发,丝行歇业。胜利后,登记重开新开共8家,月交易量,浮动于800-5000两左右。
  三十六年7月后,丝行纷纷停业,至解放前夕,仅存永和、瑞记两家。
  1957年,各村查抄土丝,城关供销社收取2022斤。
  民国期间馀不镇丝行表
  茧行
  民国十六年(1927),姚辅卿在大南门外白米塘开设恒丰裕茧行,有双灶8乘,开镇境茧行先河。廿三年(1934),浙江省蚕丝统制委员会实行限价收茧,每担鲜上茧29.5银元(时江苏省每担60元),德清县乡镇长徐昆等39人,于次年联名呈请中央行政院实业部和浙省政府,要求由茧商自行采办,随市论价。民国廿五年,蔡友三在南街开设大昌茧行,有双灶14乘。王子卿在白米塘开设天纶茧行,有双灶12乘。民国三十年,因战火燎原,茧行全部关闭,鲜茧由蚕户自缫土丝。尔后苏复,沈韵初在羌山创办惠民茧行,徐文微在武林头开设祥林门庄,姚盈科将恒丰裕茧行迁址三里塘。民国三十七年重新注册时,镇境有茧行4家。
  解放后,蚕桑生产发展较快,1952年,全县改建、新建茧站共27个,其中城关7个。
  1958年,全县茧站增至32家,其中城关5家〔顺丰丝厂门庄、裕纶丝厂门庄(煤灶10乘)、城南(煤灶12乘)、太堡塘(煤灶6乘)、小南门(煤灶12乘)〕,原有柴灶一律改为煤灶。1960年,太堡塘茧站关闭,幸福大队鲜茧改售龙山,同时关闭雷甸茧站,鲜茧由顺丰丝厂收购。城关镇内撤销城南茧站,保留三里塘、小南门、裕纶3家。此后,又关并小南门茧站,至1985年,城关剩茧站3家,春茧收烘情况如表:
  茧价向由国家制订,以11级干壳量7克为标准,1950年每担81.40元,1955年降至75元,1960年升至100元,1966年升为110元,1979年升为140元。1982年后,共育解体,蚕农出现卖茧难,茧站采取“划片分队、隔日轮售、排队发号、凭证售茧”方式缓解矛盾。次年,全县下达统购任务88009担,城关公社收购基数8221担,逐一分配到户。1985年取消蚕茧派购任务,但每年仍与蚕农签订收购合同。1986年起,乡镇土丝厂蓬起,以价格面议、不论潮燥、上门收购等方式与国营丝厂争夺鲜茧,由此引发长达10年的蚕茧大战。每年春烘期间,茧站与当地政府设关设卡,限地收购,不准外流。
  1995年,以9.2公分干壳量为准级,春茧中准价每担825元,并规定农户按指定茧站售茧,不准自晒自烘,外流他乡。镇村干部包片包村,包组包户,以防蚕茧大战再起烽烟。是年,夏茧中准价每担700元,目评最高限价每担610元。对方格簇执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办法,提高售价。
  1997年,收购任务按发种量每张75斤计算,城关镇春茧投售任务5202担。2000年后,缫丝业全面滑坡,茧站收烘不再下派任务,价格随行就市,最低时春茧每担480元,每高时900元。
  毛竹镇境毛竹产量不多,为鼓励社员积极投售,1961年起实行票证奖售。
  县内毛竹、毛料主销外省。全县毛竹收购最少年份1951年59万株,最多年份1983年366.14万株。毛篙竹最少年份1984年7.08万株,最多年份1969年113.95万株。毛料年均收购9.8万担左右。镇境常年产竹8000株左右,但商品竹不满4000株。毛料大多自采自用,未能形成商品量。
  茶叶
  民国期间由私商收购,价格面议。解放初,中国茶叶公司和城关供销社共同经营。1955年,实行高山茶、平地茶8级28等价格标准。1971年,又设特级特等每担208元。
  镇境茶叶产量不多,1957年,城关供销社收购24.33担。尔后每年虽有派购任务,但均未完成,如1989年下达派购任务390担,实际投售不足350担。尔后茶叶市场开放,价格议销,供销社停止收购。
  畜产品
  以羊 兔皮毛为主,兼收牛皮、黄鼬皮、麂皮、猪鬃、羽毛、僵蚕、丝吐、禽蛋,其中以羊毛为大宗。
  羊毛民国期间,德清县年均收购羊毛540担,由私营皮毛行经营,转售运销沪杭大埠。1950年,德清县供销社代华东联办收购羊毛293担,其馀均由私商收购。1952年,全县收购1756.11担,其中城关区收购386.52担。1957年,城关供销社共收羊毛227.48担。1964年后,引进绵羊与当地纯湖羊杂交,产量大增,但品质下降,最多年份1973年共收绵羊毛701担。1989年,因产量不足停收。
  小湖羊皮 向属德清名产,号称软宝石。1957年收购2732张,1983年前年均收购3600张。后逐年减少,1985年降至1300张,1990年不足700张。尔后停
  收。
  老羊皮 以1973年1614张为最多。
  猪皮 1964年始杀猪剥皮,猪皮每斤0.60元,至1980年终止。
  兔毛 1960至1980年,年均收购500斤左右。1981年号召养兔致富,县农业局从嘉定、桐乡、绍兴等地引进良种长毛兔484只,分配各公社集体养兔场饲养。次年4月,全县召开首届赛兔会。11个公社27只长毛兔经预赛后,分别饲养73天,然后当场剪毛评选。联星大队兔场以年产兔毛1.3市斤获冠军,奖木材0.5立方米;戈亭仰家大队兔场以年产兔毛1.28市斤获亚军,奖水泥10包;新联公社兔场以年产11.5市斤获季军,奖毛竹10株。在个人养兔户评比中,城关恒星大队蒋福春获前三名,奖半导体收音机1架。是年,收购兔毛3148斤,创最高纪录。1984年6月,县举办第二届赛兔会,6月预选,9月评比,城关乡未能获奖。此后,兔毛收购逐年下降,1988年为397斤,1991年为13斤。
  生猪 1954年下达生猪派购任务,1957年起,对棚猪60市斤以上,先付预购定金10-15元预购,双方签订合同,定期交售。是年,城关供销社共收生猪1259只。
  畜禽产品收购自1961年起实行奖售。次年1月13日起,羊毛、兔毛、羽毛、猪、羊皮、羔皮、兔皮、牛皮、猪羊肠衣等22种产品实行换购,物品有砂糖、胶鞋、卷烟、铝盒、搪瓷杯、人造纤维、毛绒、木纱线团、纸糖、手帕、牙膏、电池等18种。出售者因数量有限,收购者因商品无法割裂(如羊毛1斤可换胶鞋0.3双或铝盒0.45只),交易双方极其麻烦,1963年9月终止。
  畜禽产品收购奖售办法
  果菜
  镇境以枇杷、菱、甘蔗、荸荠、早园笋为大宗,桃、梅、柿、藕、西瓜、芋艿、马铃薯、冬瓜、白菜次之。大多就地消化。
  鲜笋 1957年收购3845担,后一度降至3000担左右。1971年推行下高桥三照(照国家计划、规格、质量)四自(自己验收、分级定价、成件过磅、运输进社)经验,解决了历年收购中泥块、莆头、小笋与价格矛盾。1998年后,采用砻糠孵笋方法,产量大增,年商品量可达4万担左右。
  马铃薯 本镇为主要产区,1978年起运往上海等地作蔬菜。
  芋艿 年均收购2.5万——3万担,1964年始收,1984年停收。
  菱 1955年收购1.1万多担,1957年收18166担为最高。后因提倡养羊、水面养草而产量日减,1980年收购1000担,1985年降至174担。
  枇杷 本镇城南为主要产区之一,1957年收购4284担。最多年份(1954)5006担,最少年份(1969年)仅163斤。
  经济作物
  麻 镇境有黄麻、大麻、苎麻3种。1952年全县收4.8万担,其中城关收麻站收5828担。1955年全县共收6.12万担,城关供销社收购7849担。1956年后
  因发展水稻,种麻骤减,次年仅收748.2担。1963年,城关仅收340斤。
  烟叶 1955年始收15担,1962年收购345担为最高,1979年仅收28斤,此后停止。
  小土产
  名目众多。造纸原料有稻草、麦草、桑皮、芦竹、笋壳,淀粉原料有橡籽、金刚刺。化工原料有楝子、香草根,器具原料有杨条、柳条。
  稻草麦草 1955年始收稻草,1961年始收麦草,全部调运杭州华丰造纸厂。1971年后,改调嘉兴民丰造纸厂和本县新市造纸厂。
  桑皮 始收于1959年。是年,全县收15195担,城关收1085担。此后收量渐降,1980年只收501担,转制后停收。
  芦竹 始收于1976年,停收于1984年。城关以1981年收购1885担为最高。
  鲜橡籽 1953年,城关供销社收购76.3担,全部调运作种籽。1959年始作制酒原料运往新市酒厂,1972年,全县共收8742担。1978年停收。
  金刚刺 1959年始收,1981年停收,以1972年全县1.8万担城关609担为最多,均用于新市酒厂。
  楝树籽、香草根 1976年始收,香草调运杭州香料厂,楝楝籽调运菱湖酒厂,1980年停收。
  杨柳条 1976年始收,1985年停收。
  废旧物品
  品种繁多,以废金属、纸、布料、橡胶、玻璃品、杂骨、头发为主。1950年开展回收工业原料,黄铜每担50元,紫铜81.53元,铜币铜84.50元,弹壳铜97.40元。次年抗美援朝,发动群众清理家庭铜器。1954年大破封建迷信,大量收购香炉、镴台。1955年,城关供销社收购杂铜2615斤,钢铁81421斤,废旧物资交易总额25626元。1958年大炼钢铁,发动合作小组组成货郎担收购废品,全年全县回收铜器2310担,锡器1648担,铝器10.4担,回收额18872元。1970年备战备荒期间,城关供销社再次组织力量,回收废钢铁,全年共回收58586斤。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景超
责任者
谈跃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