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27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商业
分类号: F722.2
页数: 56
页码: 402-457
摘要: 直街商业已向南街发展。城内五街始构成商业干支,叶氏在南街射圃前开设叶德裕药店,修道堂徐氏在溪东街开创德丰酱园。其馀分散于溪东、务前、县街和四城门外,粉坊、糖坊均前店后坊。(如德昌酱园、德生堂药店因逃难外迁),或因通货膨胀而倒闭(如叶大昌煤油店因储备金圆券未能及时脱手破产),拥有会员475户(其中坐商289、行商4、摊贩182)。
关键词: 乾元镇 商业 流通

内容

早在汉朝,馀不溪两岸就形成贸易集市。唐朝设立县署后,面对衙门形成商业街——直街。尔后,左右两翼逐步形成以文教、政法机构为主,商贾为辅的县街。明朝城墙初筑时,直街商业已向南街发展,止于城门之内。此后至清朝中叶,城内五街始构成商业干支。
  明朝万历年间,王源茂在县城创办绸布庄,成为镇内最古老商号。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叶氏在南街射圃前开设叶德裕药店。同治九年(1870),修道堂徐氏在溪东街开创德丰酱园,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商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德清县成立商务分会,其时城区上报商号246家,小本经纪不计在内。民国前期(抗日战争前),馀不镇已有商店279家,主要集中于南街、直街、上下河下街,其馀分散于溪东、务前、县街和四城门外。其时,南街最为繁荣,南货、酱酒、鲜肉、腌腊、杂货大多集中于此。民国十九年,因纸马店失火,从戴家弄一直烧到敏仁弄,两面大小商店尽毁,南街顿见萧条。河下街因傍溪便民,商店云集,其中米业最多,十七家粮商均集中河下,以收带卖,米笆兜多达30馀只。直街以食品作坊居多,粉坊、糖坊均前店后坊,自制自销。民国后期,或因烽火战乱而歇业,(如德昌酱园、德生堂药店因逃难外迁),或因通货膨胀而倒闭(如叶大昌煤油店因储备金圆券未能及时脱手破产),故虽有城外小店避乱迁入,但总数日见其少。至解放前夕,馀不镇共有商业户241家,手工业户98家,工业户7家。
  解放后,政局稳定,外流人员回归开业,商气渐旺。1950年8月成立工商联合会筹备会时,拥有会员475户(其中坐商289、行商4、摊贩182)。后因评税过苛,经营惨淡,纷纷歇业。1952年11月商业登记时,全镇商业245户(百货9、绸布9、南货18、纸杂货21、烟杂货14、照相钟表5、饭面12、粮油2、酱酒16、鲜肉6、水果13、切面7、糕饼7、水作17、新药4、国药6、理发13、茶水10、柴行4、土烟10、竹器5、铜铁器9、农具3、礼品2、缝纫5、制鞋3,其他如制钉、弹花、刻字、印刷、屠宰、棺材、石作、染坊等共15)。至1955年9月商业普查时,城关镇共有私商339户(商业273、饮食业66),其中行商4户,坐贾171户(商业137、饮食34),摊贩164户(商业132、饭食32)。从业人员565人(坐商381、摊贩184),资金总额10.479万元(坐商9.941万,摊贩0.538)。
  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原有339户私商改造成国营商业1家、公私合营10家、合作商店6个、合作小组23个、代购经销自营户24户。并将传统商业划分为商业、粮油、物资、供销社四块,各自圈定范围,经营指定商品。至1972年末,合并后的商业供销系统仅剩独立核算单位13个(生产资料、百货、食品、土特产、医药五大公司,物资局,城关百货、食品、饮服、副食品四大国营商店,城关百货、食品、饮服、蔬果四大代营集体商品)。此后,门市部多次分并,但无大变。1984年,鼓励职工专柜承包,次年又准予个体经商。1988年起,政府号召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下海经商,商业竞争加剧。1994年供销、商业先后转制,化公为私,公私合营解体。此后至2003年末,城关镇共有个私商业从业人员4036人,除长桥农副产品贸易、战河小商品、老县府小商品、东风路水果批发四个集散市场外,镇区12条街、4条弄、22条路共有店面营业商1846户。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景超
责任者
谈跃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