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流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277
颗粒名称: 第三篇 流通
分类号: F014.3
页数: 89
页码: 402-490
摘要: 直街商业已向南街发展,城内五街始构成商业干支,叶氏在南街射圃前开设叶德裕药店,其时城区上报商号246家,其馀分散于溪东、务前、县街和四城门外,(如德昌酱园、德生堂药店因逃难外迁),或因通货膨胀而倒闭(如叶大昌煤油店因储备金圆券未能及时脱手破产)。拥有会员475户(其中坐商289、行商4、摊贩182)。
关键词: 乾元镇 经济 流通

内容

第一章 商业
  早在汉朝,馀不溪两岸就形成贸易集市。唐朝设立县署后,面对衙门形成商业街——直街。尔后,左右两翼逐步形成以文教、政法机构为主,商贾为辅的县街。明朝城墙初筑时,直街商业已向南街发展,止于城门之内。此后至清朝中叶,城内五街始构成商业干支。
  明朝万历年间,王源茂在县城创办绸布庄,成为镇内最古老商号。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叶氏在南街射圃前开设叶德裕药店。同治九年(1870),修道堂徐氏在溪东街开创德丰酱园,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商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德清县成立商务分会,其时城区上报商号246家,小本经纪不计在内。民国前期(抗日战争前),馀不镇已有商店279家,主要集中于南街、直街、上下河下街,其馀分散于溪东、务前、县街和四城门外。其时,南街最为繁荣,南货、酱酒、鲜肉、腌腊、杂货大多集中于此。民国十九年,因纸马店失火,从戴家弄一直烧到敏仁弄,两面大小商店尽毁,南街顿见萧条。河下街因傍溪便民,商店云集,其中米业最多,十七家粮商均集中河下,以收带卖,米笆兜多达30馀只。直街以食品作坊居多,粉坊、糖坊均前店后坊,自制自销。民国后期,或因烽火战乱而歇业,(如德昌酱园、德生堂药店因逃难外迁),或因通货膨胀而倒闭(如叶大昌煤油店因储备金圆券未能及时脱手破产),故虽有城外小店避乱迁入,但总数日见其少。至解放前夕,馀不镇共有商业户241家,手工业户98家,工业户7家。
  解放后,政局稳定,外流人员回归开业,商气渐旺。1950年8月成立工商联合会筹备会时,拥有会员475户(其中坐商289、行商4、摊贩182)。后因评税过苛,经营惨淡,纷纷歇业。1952年11月商业登记时,全镇商业245户(百货9、绸布9、南货18、纸杂货21、烟杂货14、照相钟表5、饭面12、粮油2、酱酒16、鲜肉6、水果13、切面7、糕饼7、水作17、新药4、国药6、理发13、茶水10、柴行4、土烟10、竹器5、铜铁器9、农具3、礼品2、缝纫5、制鞋3,其他如制钉、弹花、刻字、印刷、屠宰、棺材、石作、染坊等共15)。至1955年9月商业普查时,城关镇共有私
  商339户(商业273、饮食业66),其中行商4户,坐贾171户(商业137、饮食34),摊贩164户(商业132、饭食32)。从业人员565人(坐商381、摊贩184),资金总额10.479万元(坐商9.941万,摊贩0.538)。
  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原有339户私商改造成国营商业1家、公私合营10家、合作商店6个、合作小组23个、代购经销自营户24户。并将传统商业划分为商业、粮油、物资、供销社四块,各自圈定范围,经营指定商品。至1972年末,合并后的商业供销系统仅剩独立核算单位13个(生产资料、百货、食品、土特产、医药五大公司,物资局,城关百货、食品、饮服、副食品四大国营商店,城关百货、食品、饮服、蔬果四大代营集体商品)。此后,门市部多次分并,但无大变。1984年,鼓励职工专柜承包,次年又准予个体经商。1988年起,政府号召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下海经商,商业竞争加剧。1994年供销、商业先后转制,化公为私,公私合营解体。此后至2003年末,城关镇共有个私商业从业人员4036人,除长桥农副产品贸易、战河小商品、老县府小商品、东风路水果批发四个集散市场外,镇区12条街、4条弄、22条路共有店面营业商1846户。
  2003年镇区街道商店分布状况
  1952年工商业从业登记分类表
  2003年商业从业分类表
  第一节 体制改革
  城镇商店,历代均属个体私营。1951年10月,城关镇私营工商户349家(工业户5、商业户249、手工业户95),资本总额27亿8982万元(旧人民币),从业1111人。镇工商联为繁荣经济,活跃市场,积极安排货源,组织联营。如全镇8家肉店,成立联购联销组,协记土产与城关供销社组成购销联营店。1952年,私营工商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五反运动,因运动过左,致使部分私商歇业。至1953年末,全镇商业结构比例为:国营商店13%,供销社30%,私营商店57%。
  1954年,对粮油、布盐、烟糖等私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改为经销代销,9月15日,棉布实行统购统销。鉴于私营商业日趋衰微,国家颁布新税制,简化纳税办法,使其维持生计。次年,根据上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方针,采用经销、代购代销形式,将私商纳入国家计划改造。至年末,城关镇商品销售比重为:国营34.4%,供销社21.4%,国家资本15.8%,私营商业28.4%。
  1956年2月,中央发布《关于资产阶级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3月,全县掀起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对商业户财产、器具、房屋,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政府指派公方代表,开展赎买政策,私商资产评估后入股分红,资金定息每年五厘,对公私合营户债务,一是从宽,二是了断,对私方人员,量才录用,适当照顾,妥然安排。至年末,所有私营商业,均直接过渡到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化。
  城关镇私商改造进程
  表一:1956年4月
  表二:1956年10月
  1958年大跃进期间,大并大合,统一核算,导致商业网点减少,核算单位过大。次年8月,机构重新调整,如表:
  1959年8月
  商业机构从业人员表
  1959年8月
  1980年4月,对参加公私合营的原工商户进行区别,经过调查摸底,对照政策,上报审批,将应该属于劳动者的小商小贩、小业主、小手工业者,从原有资产阶级工商户中析出137人(其中小业主44人,小商贩46人,职工5人,其他42人),对原没收资产房产予以退赔。经过甄审,保留资产阶级工商业55人(其中资本家45人,工商兼地主1人,资本家代理人9人)。
  国营商业和供销社自从下乡知识青年回城分配就业后,大多出现一柜多员,人浮于事现象。为寻找商机,1983年起,将以往商品货源统购包销形式,改为“统购统销、计划收购、订购、选购”4种,从而降低积压滞销率。此外,拓宽经营渠道,缩小指令性计划商品,放宽采购权力,推行集体经营,自负盈亏责任制。1988年后,商店门市部采用逐级承包、以人定岗、以岗定责、以责定额方式奖罚计酬。1994年,商业全面转制,改为私营,长达40年的商业公有制宣告结束。
  国营商业
  1950年,中国百货公司在城关建德清经营组。次年,中国粮食公司在城关设办事处。1955年,中国专卖公司建德清县公司。此后,国营商店有百货、食品副食品、饮食服务、五金交电化工、机电设备、农业机械、建筑材料、金属材料、石油、木材、燃料、医药、粮油、水产、轻工化工、物资等26家,年商品零售总额占总27%。
  供销合作社
  民国十八年(1929),德清县首次组建25个合作社,廿六年因寇氛渐逼涣散。廿八年,战时政府推行《各级社组织大纲》,确定全民入社。至三十三年,德清县有合作社7个,其中本镇境内有馀不、羌山两个。
  抗战胜利后,馀不镇成立“植菱生产合作社”,集股租用新塘乡水荡40亩,产销合一。又成立“养蚕合作社”,集资扶农,定购鲜茧。
  1950年2月,德清县供销合作社总社在新市成立。4月,城关设供销分社。8月,总社迁址城关小南门,城关供销分社下设两个门市部。次年,全县成立塘北、厚皋、西栅、钟管、澉村、士林、洛舍、城西、城南9个基层供销社,其中城南、城西2社属城关分社管辖,城关增设批发部。1952年,城关供销社分为供应社、推销社两个,次年,城南、城西两社并入,改名城关供销合作社。1955年5月,雷甸、塘北两社又并入,改名城关区供销合作社。1956年,城关供销社下设日用品、副食品、土产废品、生产资料4个采购批发社,1957年增设蚕丝部。
  1958年5月,全县按乡镇成立13个乡镇供销社,人民公社后,各公社改设
  供销部,城关将国营商业、供销社、合作商店并合一起,成立城关公社供销部。1962年,供销部下设贸易货栈,1984年,货栈更名信托贸易公司,同年9月,分出畜产品和废旧物资回收两项业务。
  供销社于1983年实行体制改革,3月清股分红,增股扩股。年末,县供销社在城关人民大会堂召开第四届社员代表大会,此后,实行多种形式经营责任制,简政放权。1994年,供销社转制,各门市部转为个体私营。在历年经营中,年商品零售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36%。
  合作商店(小组)
  在私营商业改造过程中,对资本量少、商品量少的小商贩予以组织,按行业性质组成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1956年10月,城关镇将390户私商组成61个合作商店,23个合作小组。1958年并入供销社,改为16个合作商店、9个合作小组。1961年重新划出小商小贩,恢复合作商店作为核算单位。1970年10月,全镇90%合作商店(小组)改为“资金国家出,计划国家管,价格国家订,利润交国家”的代营、代销、代加工三代商店。1979年4月,三代商店重新放权,放宽货源比例、经营范围、进货渠道、经营方式及网点,允许多种经营,并改为独立核算单位。1981年4月,合作商店全部股金进行清息,并将原月息3.3厘提高至4.5厘。此后,合作商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随着承包责任制深入,逐步转化为私营商业。
  合作商店(小组)虽属集体,难以与国营商业和供销社抗衡,但拥有网点多、商品流转快诸优点,故年商品零售总额能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
  第二节 粮油购销
  粮食
  清朝,城区米商有代客买卖之米行,长途运销之米号,向农民买进收佣金3%,贩与米客再收佣金2%之米庄。老字号粮商为沈正裕,创办于乾嘉年间,太平军离德后由蔡安生接办,改名正裕盛,民国十八年虽遭回禄,但仍属全镇资金最雄厚一家。至抗日战争前夕,全镇私营米商17家,除1家位于西门河下外,馀均开设于上下河下。其中以正裕盛独资4000银元最大,张义盛、费广昌、胡万泰各拥1000银元资本居次,馀皆500圆以下。抗战期间,关闭3家,战后恢复迅速,
  至解放前夕,上下河下共有米行28家。其时,馀不镇日消费大米20石左右,据民国三十七年米业同业公会进销存统计(单位:石),全镇储存不足五天所需。
  解放初,米商坐观,囤积居奇。米价最高时涨至每石56.99元(每斤0.3166元)。为打击米商,平抑物价,德清县政府于1950年4月在城关、新市、上柏建立国立中粮公司,与私商抗衡。此后,私营粮商因评税过苛、无利可营而减至15家。1953年11月,国家颁布粮食统购统销命令,私营粮商加以改造,部分人员安排代销。此后,私营米业慝迹。
  收购 1950年4月起,中粮公司开始收购、批发以及兼营零售业务,1951至1953年,公私收购比重如表(万市斤):
  1953年12月,贯彻落实统购统销政策,按户计算统购任务,采用分级累进比率确定各户定购数量。
  农户人均口粮450-480斤原粮,缺粮户凭证供粮。1954年7月,因特大洪涝灾害,早稻绝收,但征购未免,城关、新市出现抢购生面、烧饼现象。为此,县委粮食办公室于7月23日发文:“面条一律凭购粮证购买,抵作口粮。”八九月间,缺粮户纷纷向余杭、桐乡、吴兴等县集市排队购面,据余杭县粮食局9月3日在塘栖镇统计,购面1103人,其中德清农民508人,占46%
  针对基层政府购粮无底和增产无益过左行为,国务院于1955年8月25日颁发《农村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实行农村粮食定产、定购、定销政策。
  定产:三年不变,定购:平原年人均480斤,山区450斤,种子每亩8斤,双季稻5斤,饲料人均20斤,扣除三留粮后由国家统购。定销:产量低于三留粮,国家予以供应,按先吃自己、再吃国家原则,按季分月发证发票供应,定销粮每月每人不超过20斤。1956年,以农业社为粮食三定单位,分馀粮社、自给社、缺粮社3类。1957年,县委制订农业社以人定量标准(原粮市斤):
  1958年3月,实行“一定五年,增产不增购”大包干制度,额定德清县征购任务6800万斤。由于减产不减购,尔后三年困难,农村只能以瓜菜代粮。如1959年提高估产,实际征购10109万斤,农村人均口粮稻谷387斤,次年降至327斤,至1961年青黄不接时,发生剥树皮、挖草根、饿病逃荒惨象。
  此后,农村征购略有调整,1965年实行一定三年,基数不变,丰收超产超购超奖政策,额定城关公社征购基数66775担,超产增购数24000担,合计90775担。1971年实行征购基数一定五年政策,额定城关公社征购基数82775担。1985年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但规定:(1)既是经济合同,又是国家任务,必须完成。(2)定购任务8500万市斤,层层落实到村到户。(3)乡镇干部将粮食合同定购列入考核,完成任务后,按每百公斤0.20元返回作劳务补贴。由此发生乡村干部年末持秤到欠交户家中畚谷现象。
  1993年1月起,省政府制订“计划指导、放开价格、加强调控、搞活经营”政
  策,与农户重签收购合同。1994年重新恢复定购制,明确“国家任务、农民义务、政府责任、确保完成。”此后至2000年,才正式取消征购任务,实行自由买卖。
  销售 粮食自1953年统购统销后,供应国家原粮者为:农村缺粮户(公社化前)、城镇居民、船民渔民。按政策分为定销(定量定期供应)、增销(因天灾给予适当增量)、借销(农民缺粮时暂时供应,新粮上市后归还粮库)、返销(前熟超交粮库,后熟因灾不继,可先退议购粮,再退征购粮)、周转(外出读书,参加国家工程建设,先将口粮卖给国家,调换粮卡,异地供应)和兑换(商品粮换种子,番薯、大豆换米)。
  (1)居民口粮。1954年7月核定人口,发购粮证登记供应。9月,按人口年龄内定标准,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规定月人均24.32市斤。1960年10月,根据省、地“节约、压销”政策,制订《德清县工种定量标准》,月人均口粮从27.6市斤降至25.8市斤。1961年10月起,10周岁以下儿童,每人月补糕点票1斤,1963年1月起,每人补助熟食票1斤,1965年4月取消。1993年1月起,试行市场供应办法,全省不再使用粮票,允许居民从市场议购原粮,四十年统销宣告结束。但购粮证和依人定量标准不变,户粮关系和迁移管理不变,军粮供应办法价格不变。次年,居民凭票每月供应粳米15斤,米5斤。1995年,粮食经营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双轨制,县成立粮油行业管理办公室,居民供粮市场化。
  (2)农民返销。1960年下达征购任务9500万斤,实际产量比上年减产2847万斤,粮管所执行“先下手”政策,勉强征购9454万斤,但农村人均口粮已降至327斤原粮。次年春荒,病俄而死时有发生,国家安排返销粮581万斤。
  (3)渔民船民。按人口依人定量凭证供应,1965年返销3464担,1971年返销3557担。实行陆地定居后,各大队划出少量土地供渔民耕种,国家补足差额。
  (4)菜农。城北东风、城东工农两蔬菜场菜农,每年实行定额返销,不足部分自行解决。
  (5)行业用粮。分工业、食品、副食品、酿造四类。工业用粮主要为制药、制革、浆纱、制纸作辅助,由生产单位计划,经批准后凭证供应,1985年4月起按议价结算。食品用于糕饼、熟食,1955年统一面条、年糕月销量,1960年凭糕点票供应。副食主要用于水作,酿造主要用于黄白酒。
  1954年粮食复制业计划供粮表
  (斤)
  (6)饲料。以杂粮为主,1960年始,全县年供清糠、麸皮500万市斤,分配糟渣饲料400万市斤。
  议购议销 1954年5月20日,城关镇建粮食贸易市场,但上市量极少,据5月20日一6月10日统计,交易量仅白米13斤、糙米7斤、番薯芋艿杂豆等杂粮160斤,全县各镇也名存实亡,乃于1957年初关闭。1963年为突破瓜菜代困境,城关等16个粮食交易所允许挂牌议价购销,但也仅只番薯、小杂粮等有少量上市。1978年12月,城关粮管所根据“高进高出”指示,恢复粮油议购议销。1983年1月,商业部发文,完成征购任务后的农村馀粮,允许多渠道经营,6月,县成立粮油议购议销公司,1985年改为粮油贸易公司,此后购销增多,1990年购入大麦340万公斤串换谷,1992年对压库早籼2820万公斤、大麦90万公斤销往苏皖闽冀湘云川等地,又从鲁黑皖苏等省购入梗谷、小麦、玉米、大豆3000多万公斤。
  次年全面放开经营。
  贮运 粮食贮积,须备仓库。早在宋朝,龟溪东岸就有省仓。明朝初叶,于峻明桥外二里之处建便民仓。正统七年(1442),又在广门外建仓,弘治年间大加修治。雍正《浙江通志》载:“德清有义役仓、预备仓、太平仓、阜安仓、便民仓共26间。”后又在清河坊馀不庙内添建34间,乾隆时储谷4.9万馀石。(1)预备仓,宋朝称常备仓,明朝改建于清河坊,面溪向东。洪武廿三年(1390),在乐舍、后帮、神林、敢村四地建分仓。嘉靖四年(1525),修理廒房30馀间。(2)义役仓,明朝正统七年初建。位于县治内仪门之西。(3)俸给仓,明嘉靖廿七年建,位于幕厅之后。
  民国十七年(1928),民政厅发文,所有仓库一律改名义仓,规定用途为平粜、散放、贷三种。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五县府上报:馀不仓,三十五年十月建,贮赋谷17000市石,仓址张仙弄,员工3人。
  解放初,粮仓因陋就简,大多利用祠堂、庙宇、会馆、公房、茧站及租借民房。1951年,城关镇有简易仓62间,容量441万斤,民房庙宇仓24间,容量116万斤,临时借用仓17间,容量114万斤。1980年后,在文明塔建造新粮仓,结构为高檐口房仓式,配有机械通风设施。至1995年,城关粮仓16145平方米,可容25310吨。
  1955年城关区粮管所四无粮仓统计
  仓容:万斤
  粮食定购任务分配表
  百公斤
  城关镇居民依人定粮统销表
  1955.9.30制
  德清县工种定量标准
  1960.10 单位:市斤
  续上表
  德清县若干年份销售情况(万斤)
  储备粮 古称积谷,乃历代防荒举措。德清县自明朝景泰至弘治间,县仓积谷多达数万石。嘉靖间,知县方日乾亦积谷贮粮达一万馀石。凡遇灾荒,则由知县赈济灾民。
  民国廿二年(1933),德清县粮仓积谷379石,积款1万元。
  民国廿五年九月,浙江省政府颁布《积谷办法纲要》,县成立“积谷管理委员会”,协调平粜、民食调剂和施米赈济事宜。抗日战争期间,规定各县积足三个月粮食,五成储入县仓,五成由乡镇自贮。并制订积谷派募标准:(1)地主积谷,田地每亩派燥谷3斤,山荡减半。(2)房主积谷,按房捐15%征派。(3)商人积谷,按营业税10%派收。
  解放后,于1969年贯彻“深挖洞,广积粮”指示,全县当年共储1471万市斤,人均50斤。此后至1978年,基本达到各大队均有储粮。1984年后,集体储粮分户,或以加价粮形式交售国家,目前农村不再储粮。
  1978年各生产队储备粮存储情况单位:队
  其他 (1)粮食换购。1962年,推出农民以稻谷换化肥业务,每百斤稻谷换化肥72斤。1964年,改为2斤稻谷换1斤化肥,100斤黄豆换10斤油。1990年,推出250斤晚粳或240斤糯谷换200斤尿素,互不补差价。(2)超购奖售。1961年起,每超购2000斤原粮可奖布票15尺或胶鞋1双。1963年增至布票15尺、针织品20尺、胶鞋0.5双或香烟12包、化肥13斤、絮棉0.8斤、食糖3斤、麻袋1只(以上仅选1项),1965年起只奖布票,1968年取消。1972年起,改奖氨水1000斤,1979年取消。1982年恢复氨水或碳氨600斤。以上奖售物品,按价提取。(3)票证。1954年1月,始发购粮券,券面分5斤、10斤、50斤、100斤四种,7月取消,改为购粮证。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管理办法》,规定全国统一使用七种粮食票证。其中全国通用粮票,1955年初版,1965年改新版,1980年10月1日停用。浙江省印发有:浙江省粮票、定额粮票、周转粮票、品种交换粮票、奖售粮票、农村粮票、饲料票、侨汇票、粮食专用券、流动人口食油票、军用流动食油票、军用价购粮票、军用供给粮票等13种。德清县发行的有:德清县退糠票、居民食油票、周转油票、儿童糕点票、豆制品票、节日补助票、菜饼票、糠票、漕渣饲料票等9种,1994年对城乡居民发放定价粮券。发票同时有证,分居民购粮证、农村购粮证、流动人口购粮证、工商行业用粮购粮证、饲料粮供应证、农村代储备粮证、粮票储蓄证、军粮油豆供应证等数种。1995年全部废止。(4)平粜。以入仓时收购价粜出,不计损耗,不计利润,乃古代荒年利民举措。光绪十五年(1889)九月初二、十月初四,于城隍庙设局平粜省谷3000石。三十三年二月、六月,于城内忠义祠及洛舍大庙,对极贫、次贫户实行平粜。民国廿七年(1938),德清县政府、县党部、商会、钱业公会、米业公会,组成9人平粜委员会,实施战时非常时期平粜事宜。
  油脂
  本地食油,均采自油菜籽,自古以来,每年小满期间,均由私营油坊榨取。民国时,县城周边以新市万隆油坊,菱湖、塘栖油坊规模最大。此外,有丰源、乾泰、川源、老川源、德源、二都郭林桥、洛舍远大等榨坊。
  解放后,于1954年起,对农业社生产油菜籽采用签合用、定数量、定时定点,由城关供销社代购。1956年,规定油菜籽总产量70%统购,30%自留,可以自榨,或与粮管所换油退饼。1957年起,农村菜籽全部统购,并规定每百斤菜籽返回油票5.5斤,菜饼票30斤。1961年起,农村菜籽只购不销,德清县包干任务102.22
  万斤,1971年调整到160万市斤,城关镇包干任务1330担。1981年起,贯彻“三七开”比价,凡集体菜籽投售,30%按统购价,70%按加价补贴。1990年,全县菜籽定购任务4600吨,城关镇280吨。
  销售 1954年实行计划供油,至1957年10月1日前,居民每人每月5小两,机关、学校、团体6小两。10月1日起,一律改为5小两(折合156.25毫升)。1959年1月起,农村居民改为3小两,10月再次减为2小两(折合62.5毫升)。1962年1月,计量改为10两制(每两50毫升),城乡居民改为1.5大两,其中城关镇和莫干山疗养院人均2大两。农村农民贯彻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方针,停止供油。此后,1965年1月起,居民增至3大两,10月起增至4大两,直至1993年油票停用。
  行业用油 糕饼制作,小吃(油条等煎氽食品)用油,每季由粮食局下达指标,计划安排,凭证供应。1967年6月下旬起,因油源源不足,逐步减少分配。1985年1月起,行业用油以议价为主。
  统购统销期间供油状况
  单位:万斤
  储藏 油脂易燃,储藏不易。民国期间皆为铁桶装,每桶360斤,商店大多缸装。1967年后始建油柜和水泥油池。1985年后逐步改造为钢板油池。1995年末,城关有油池油罐10个,贮量620吨。
  第三节 土特产收购
  丝行
  民国前期,蚕农户户自缫,丝庄、丝行成为商界利好营业。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7月《德清县丝商同业公会》资料,抗日战争前,馀不镇生丝交易最兴旺时,丝行多达14家,其中资本较厚者7家。战争爆发,丝行歇业。胜利后,登记重开新开共8家,月交易量,浮动于800-5000两左右。
  三十六年7月后,丝行纷纷停业,至解放前夕,仅存永和、瑞记两家。
  1957年,各村查抄土丝,城关供销社收取2022斤。
  民国期间馀不镇丝行表
  茧行
  民国十六年(1927),姚辅卿在大南门外白米塘开设恒丰裕茧行,有双灶8乘,开镇境茧行先河。廿三年(1934),浙江省蚕丝统制委员会实行限价收茧,每担鲜上茧29.5银元(时江苏省每担60元),德清县乡镇长徐昆等39人,于次年联名呈请中央行政院实业部和浙省政府,要求由茧商自行采办,随市论价。民国廿五年,蔡友三在南街开设大昌茧行,有双灶14乘。王子卿在白米塘开设天纶茧行,有双灶12乘。民国三十年,因战火燎原,茧行全部关闭,鲜茧由蚕户自缫土丝。尔后苏复,沈韵初在羌山创办惠民茧行,徐文微在武林头开设祥林门庄,姚盈科将恒丰裕茧行迁址三里塘。民国三十七年重新注册时,镇境有茧行4家。
  解放后,蚕桑生产发展较快,1952年,全县改建、新建茧站共27个,其中城关7个。
  1958年,全县茧站增至32家,其中城关5家〔顺丰丝厂门庄、裕纶丝厂门庄(煤灶10乘)、城南(煤灶12乘)、太堡塘(煤灶6乘)、小南门(煤灶12乘)〕,原有柴灶一律改为煤灶。1960年,太堡塘茧站关闭,幸福大队鲜茧改售龙山,同时关闭雷甸茧站,鲜茧由顺丰丝厂收购。城关镇内撤销城南茧站,保留三里塘、小南门、裕纶3家。此后,又关并小南门茧站,至1985年,城关剩茧站3家,春茧收烘情况如表:
  茧价向由国家制订,以11级干壳量7克为标准,1950年每担81.40元,1955年降至75元,1960年升至100元,1966年升为110元,1979年升为140元。1982年后,共育解体,蚕农出现卖茧难,茧站采取“划片分队、隔日轮售、排队发号、凭证售茧”方式缓解矛盾。次年,全县下达统购任务88009担,城关公社收购基数8221担,逐一分配到户。1985年取消蚕茧派购任务,但每年仍与蚕农签订收购合同。1986年起,乡镇土丝厂蓬起,以价格面议、不论潮燥、上门收购等方式与国营丝厂争夺鲜茧,由此引发长达10年的蚕茧大战。每年春烘期间,茧站与当地政府设关设卡,限地收购,不准外流。
  1995年,以9.2公分干壳量为准级,春茧中准价每担825元,并规定农户按指定茧站售茧,不准自晒自烘,外流他乡。镇村干部包片包村,包组包户,以防蚕茧大战再起烽烟。是年,夏茧中准价每担700元,目评最高限价每担610元。对方格簇执行“组合售茧、缫丝计价”办法,提高售价。
  1997年,收购任务按发种量每张75斤计算,城关镇春茧投售任务5202担。2000年后,缫丝业全面滑坡,茧站收烘不再下派任务,价格随行就市,最低时春茧每担480元,每高时900元。
  毛竹镇境毛竹产量不多,为鼓励社员积极投售,1961年起实行票证奖售。
  县内毛竹、毛料主销外省。全县毛竹收购最少年份1951年59万株,最多年份1983年366.14万株。毛篙竹最少年份1984年7.08万株,最多年份1969年113.95万株。毛料年均收购9.8万担左右。镇境常年产竹8000株左右,但商品竹不满4000株。毛料大多自采自用,未能形成商品量。
  茶叶
  民国期间由私商收购,价格面议。解放初,中国茶叶公司和城关供销社共同经营。1955年,实行高山茶、平地茶8级28等价格标准。1971年,又设特级特等每担208元。
  镇境茶叶产量不多,1957年,城关供销社收购24.33担。尔后每年虽有派购任务,但均未完成,如1989年下达派购任务390担,实际投售不足350担。尔后茶叶市场开放,价格议销,供销社停止收购。
  畜产品
  以羊 兔皮毛为主,兼收牛皮、黄鼬皮、麂皮、猪鬃、羽毛、僵蚕、丝吐、禽蛋,其中以羊毛为大宗。
  羊毛民国期间,德清县年均收购羊毛540担,由私营皮毛行经营,转售运销沪杭大埠。1950年,德清县供销社代华东联办收购羊毛293担,其馀均由私商收购。1952年,全县收购1756.11担,其中城关区收购386.52担。1957年,城关供销社共收羊毛227.48担。1964年后,引进绵羊与当地纯湖羊杂交,产量大增,但品质下降,最多年份1973年共收绵羊毛701担。1989年,因产量不足停收。
  小湖羊皮 向属德清名产,号称软宝石。1957年收购2732张,1983年前年均收购3600张。后逐年减少,1985年降至1300张,1990年不足700张。尔后停
  收。
  老羊皮 以1973年1614张为最多。
  猪皮 1964年始杀猪剥皮,猪皮每斤0.60元,至1980年终止。
  兔毛 1960至1980年,年均收购500斤左右。1981年号召养兔致富,县农业局从嘉定、桐乡、绍兴等地引进良种长毛兔484只,分配各公社集体养兔场饲养。次年4月,全县召开首届赛兔会。11个公社27只长毛兔经预赛后,分别饲养73天,然后当场剪毛评选。联星大队兔场以年产兔毛1.3市斤获冠军,奖木材0.5立方米;戈亭仰家大队兔场以年产兔毛1.28市斤获亚军,奖水泥10包;新联公社兔场以年产11.5市斤获季军,奖毛竹10株。在个人养兔户评比中,城关恒星大队蒋福春获前三名,奖半导体收音机1架。是年,收购兔毛3148斤,创最高纪录。1984年6月,县举办第二届赛兔会,6月预选,9月评比,城关乡未能获奖。此后,兔毛收购逐年下降,1988年为397斤,1991年为13斤。
  生猪 1954年下达生猪派购任务,1957年起,对棚猪60市斤以上,先付预购定金10-15元预购,双方签订合同,定期交售。是年,城关供销社共收生猪1259只。
  畜禽产品收购自1961年起实行奖售。次年1月13日起,羊毛、兔毛、羽毛、猪、羊皮、羔皮、兔皮、牛皮、猪羊肠衣等22种产品实行换购,物品有砂糖、胶鞋、卷烟、铝盒、搪瓷杯、人造纤维、毛绒、木纱线团、纸糖、手帕、牙膏、电池等18种。出售者因数量有限,收购者因商品无法割裂(如羊毛1斤可换胶鞋0.3双或铝盒0.45只),交易双方极其麻烦,1963年9月终止。
  畜禽产品收购奖售办法
  果菜
  镇境以枇杷、菱、甘蔗、荸荠、早园笋为大宗,桃、梅、柿、藕、西瓜、芋艿、马铃薯、冬瓜、白菜次之。大多就地消化。
  鲜笋 1957年收购3845担,后一度降至3000担左右。1971年推行下高桥三照(照国家计划、规格、质量)四自(自己验收、分级定价、成件过磅、运输进社)经验,解决了历年收购中泥块、莆头、小笋与价格矛盾。1998年后,采用砻糠孵笋方法,产量大增,年商品量可达4万担左右。
  马铃薯 本镇为主要产区,1978年起运往上海等地作蔬菜。
  芋艿 年均收购2.5万——3万担,1964年始收,1984年停收。
  菱 1955年收购1.1万多担,1957年收18166担为最高。后因提倡养羊、水面养草而产量日减,1980年收购1000担,1985年降至174担。
  枇杷 本镇城南为主要产区之一,1957年收购4284担。最多年份(1954)5006担,最少年份(1969年)仅163斤。
  经济作物
  麻 镇境有黄麻、大麻、苎麻3种。1952年全县收4.8万担,其中城关收麻站收5828担。1955年全县共收6.12万担,城关供销社收购7849担。1956年后
  因发展水稻,种麻骤减,次年仅收748.2担。1963年,城关仅收340斤。
  烟叶 1955年始收15担,1962年收购345担为最高,1979年仅收28斤,此后停止。
  小土产
  名目众多。造纸原料有稻草、麦草、桑皮、芦竹、笋壳,淀粉原料有橡籽、金刚刺。化工原料有楝子、香草根,器具原料有杨条、柳条。
  稻草麦草 1955年始收稻草,1961年始收麦草,全部调运杭州华丰造纸厂。1971年后,改调嘉兴民丰造纸厂和本县新市造纸厂。
  桑皮 始收于1959年。是年,全县收15195担,城关收1085担。此后收量渐降,1980年只收501担,转制后停收。
  芦竹 始收于1976年,停收于1984年。城关以1981年收购1885担为最高。
  鲜橡籽 1953年,城关供销社收购76.3担,全部调运作种籽。1959年始作制酒原料运往新市酒厂,1972年,全县共收8742担。1978年停收。
  金刚刺 1959年始收,1981年停收,以1972年全县1.8万担城关609担为最多,均用于新市酒厂。
  楝树籽、香草根 1976年始收,香草调运杭州香料厂,楝楝籽调运菱湖酒厂,1980年停收。
  杨柳条 1976年始收,1985年停收。
  废旧物品
  品种繁多,以废金属、纸、布料、橡胶、玻璃品、杂骨、头发为主。1950年开展回收工业原料,黄铜每担50元,紫铜81.53元,铜币铜84.50元,弹壳铜97.40元。次年抗美援朝,发动群众清理家庭铜器。1954年大破封建迷信,大量收购香炉、镴台。1955年,城关供销社收购杂铜2615斤,钢铁81421斤,废旧物资交易总额25626元。1958年大炼钢铁,发动合作小组组成货郎担收购废品,全年全县回收铜器2310担,锡器1648担,铝器10.4担,回收额18872元。1970年备战备荒期间,城关供销社再次组织力量,回收废钢铁,全年共回收58586斤。
  第四节 生活资料
  传统生活资料指米柴、盐油酱酒、鱼肉禽蛋、糕饼糖果等主食、副食品;针织纺织、棉花丝绸、布匹鞋帽等穿戴物品;百货五金、交电化工、草席蒲扇、陶瓷灶具、土纸文具、肥皂火柴等日常用品。解放初,城关镇食品业有粮食、酱酒、南货、腌腊、鲜鱼、鲜肉6个行业,穿戴业仅棉布1个,日用品业有百货、纸杂、烟杂3个行业。1955年,城关镇生活资料商店零售总额25.36万元。
  1970年起,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工业品被称为生活资料四大件。1980年,商业供销明确分工,从国营百货、副食品两家公司中划出棉麻、陶瓷、菜果等30种日用大类商品,成立生活资料公司。
  穿戴
  民国期间,馀不镇共有绸布店11家,其中王茂源始创于明朝万历年间,历史悠久,广裕丰初开于清朝同治年间,资本3000文,实力雄厚。抗日战争期间,广裕丰货移乡下,至胜利后盘点,尚有存货1万多元,后迁业新市,部分绸布由丰记布店接收。
  贵重首饰向无专营店,民国前期,胡百荣在上海开设同福金号,专营黄金交易,但县城未设分号。一般绅商富户,金银首饰均由银匠铺加工。
  解放初,镇有棉布店9家,1954年纳入国家资本主义,改为代销。同年9月15日,棉花、棉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12月起,每人定量24尺,此后逐年递减,至1960年,每人定量布票减为1尺8寸,棉花凭证限供0.5斤(居民)。1956年,棉布并入百货商店,此后直至1983年12月布票取消,营业始见起色。在长达30年棉布限量期间,布票起到农产物资购销杠杆作用。
  农副产品布票奖售政策
  (尺)
  金银于1951年收归国有。次年,德清县银行只兑不售,规定需用金银单位,须递交申请,经人民银行批准后供应。1985年,县工商银行建立金银饰品部,供应戒指、耳环、项链、鸡心等首饰。1992年后,黄金市场开放,金银加工蓬起。
  商业转制后,绸缎棉花行业滑坡。此后,布料经营与缝纫合一,现剪现裁,量体制衣,而成衣、童装方兴未艾。至2004年,镇区有成衣童装店161家,皮鞋、鞋帽店33家,皮货店2家,窗帘店8家,金银珠宝店4家,金银加工店10家。
  食品
  解放前夕,馀不镇有鲜肉店8家,鱼行6家。至1952年,各歇业2家。1955年3月私营商业调查,城关镇鲜肉9户,鲜鱼1户,腌腊2户,从业25人,上年营业总额5.45万元。是年实行生猪派购,次年7月,县食品公司建立,下设城关食品站,辖龙山、秋山、三合、二都4个食品组,经营鱼肉禽蛋及腌腊。1959年,鲜肉供应日趋紧张。次年2月,居民凭卡限量购肉每月2两,农民按出售净肉发10%肉票,凭票购肉。1964年下半年渐趋缓和,按价敞开供应。1980年,猪肉供大于求,“劝君多吃一口肉”横幅随处可见。五、七、九3月,食品商店3次8折卖肉,每次2斤。是年,人均消费猪肉35.4斤。同时,为鼓励农民多吃肉,一度执行自宰自食。1983年,继续限量供肉,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任务,此后,食品供应走向市场化。
  蔬菜供应,解放后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后投放市场,1977年销售7000担,1981年增至13826担。1983年起打破独家经营格局,货源更广。
  浙北鱼市 位于镇南郊,1992年开办,有摊位300个,营业场地7.5亩。长年贸易鱼虾及特种水产,年均成交量9万吨以上,成交额6000万元左右。
  1981年主要农副产品派购表
  副食品行业包括传统酱园、南货店、糕饼糖果店和烟杂商店部分商品。民国前期,馀不镇有南货店11家,主要分布于南街,次为直街。其中蔡三庆南货店创业于清朝道光年间,各店平均资金1000银元。酱酒店12家,以德丰酱园初创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规模最大,下设德昌、德泰、德和、天成、上德丰5家分店。抗战初,总园关闭,但分店继开。
  解放前夕,全镇南货店6家,酱酒店8家。解放后,将鱼肉禽蛋划为食品,烟糖、盐酒、糕饼、蔬菜划为副食品。1955年,城关镇南货店8家,酱酒店17家,烟杂店26家,从业81人,上年零售总额7.87万元,经改造后全部转为集体。
  糖果糕饼业历来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民国期间,大多前店后坊,自做自销。1952年,全镇糕饼店7家。公私合营后并为3家。
  1955年,县副食品公司建立,直属单位2个:城关副食品批发部和城关蔬果批发部。下辖城关国营酱酒商店、果品商店、蔬菜商店、副食品商店(东风、胜利、新华3家)等6个核算单位。1965年,商业供销重划经营范围,烟糖商店负责供应烟糖、糕饼、冷饮、盐油酱酒。1980年,副食品公司实行盈亏责任制,以1979年包干利润为基数,1982年入库利润超过数提10%超产分成。1983年推行承包责任制。此后,1985年利改税,一定七年不变,1994年全面转制,改为私营。
  盐 解放后采取统一计划,分区平衡。1952年,城关供应站定量2300担。1960年前后,食盐紧缺,供销社组织岩盐济急。1963年后缓解,1965年定供4800担,1980年6000担。
  糖 1956年实行统一收购,集中管理。城关镇居民每人每月2市两,农村1市两。1983年取消糖票,敞开供应。1985年城关销量6870担。
  烟 1957年前属大力推销商品,1952-1957年,全县年均销售3047箱,1958年趋紧,1961年按月定量供烟每人1包。1978年后消费增加,质量提高。1980年,城关商业部门销售1020箱。
  酒 以黄白酒为主。1958-1962年,城关年销2150担。1962年新增啤酒。1985年销8150担。1990年以来,除黄白酒外,有啤酒、汽酒、葡萄酒等多个品种。
  糖果糕饼 1961年因饥民抢购,次年2月开始高价供应糖果,每斤纸包糖由平价1.5元涨至28元。是年,售粒糖1.8万斤。1964年,高价糖果退出市场。1970年后,糕饼市场平稳,至1985年,年均供糖果5.6万斤,糕饼6.6万斤左右。
  水果 民国三十三年(1944),馀不镇水果业12家。1950年组成同业公会1个。1953年与蔬菜业合并。
  2000年,大米放开经营,此后至2004年,个体粮油店已达28家。鲜鱼、鲜肉、禽蛋则集中供应。48个肉墩头均集于长桥农贸市场内。副食品商店主营盐油酱酒调味剂、桂圆红枣香菇木耳等干货和饼糕糖果,分布最广,店亦最多,2004年为205家。此外,有副食超市8个,蔬菜店12家,水果店49家,干果炒货3家,蛋糕西饼13家。
  居住
  专营家居用品,民国期间有嫁妆店,馀如美孚灯、餐具之类,则由杂货店经营。解放后,商品归百货公司主营。2004年,镇区有家具4家,灯具3家,水暖橱卫用品13家,太阳能专营店5家。
  出行
  出行商品往昔所无,1979年前,自行车凭票供应,销量极少。风靡城乡,始于1988年农村机耕路修建之后,2004年,镇区有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汽车等车行10个,车辆配件商店19家,头盔专卖店6家。
  日用
  日用商品民国期间由京货、杂货两类商店经营。抗日战争前,馀不镇京货店9家,其中宝货斋规模最大,初开于民国十六年(1927),资本金6000银元。纸马杂货店大多规模偏小,解放前夕21家,均开业于民国廿年前后。其中高久昌规模稍大,资本金8000银元,初创于民国三年,时间最长。各店经营商品较杂,芦扉桐油、布伞箬帽、钉鞋木桶、腊烛肥皂、钉头铅丝、陶瓷铁锅,五花八门。其中高久昌兼营华成烟草公司烟草,徐协昌、戎顺泰兼营造作,一大昌经销煤油,祝源泰兼营酱酒,马源昌兼营糖果,沈新昌、梅兴昌兼刨土烟。抗战胜利后,城区除刨烟作3家纯营业烟丝外,京货、杂货店均货色琳琅。
  解放后,京货改名百货,1952年,镇区百货9家,纸杂21家,烟杂14家,土烟10家。次年,永联、永生、中兴、利兴、松记、征记、勤昌、同万昌8家百货店率先试点,进行商业改造。1955年,除百货业并入百货商店外,馀均并组成合作商店(小组),集体经营。1960年8月,毛巾、袜子、汗衫、背心、棉毯、纱线团等97种生活用品凭证限量供应。同年11月,肥皂凭证供应。次年,丝绵、国产手表、缝纫机、呢绒、毛毯、棉毯、胶鞋、皮鞋、面盆、口杯、钢精锅、热水瓶,实行凭证分配。1962
  年,百杂货实行“城乡兼销,先供农村”原则,对城乡人民需求物品城镇30%,农村70%。电池、油纸、蚕烛、电筒等商品只供农村。1964年,37码以上元宝套鞋凭证供应。香皂每季限供2块,农村1块。次年,城关商业系统重新划定经营范围,百货商店负责供应百货、针织、棉布、绸缎呢绒、小五金、中西药。1970年7月,丝绵凭证限供,3人以下0.5斤、4人以上1斤。其时有顺口溜云:“布票一尺八,肥皂一只角,火柴剩只壳”。1975年,除毛巾、棉纱线、火柴、煤油、肥皂、食搪、盐7种商品继续凭证限供外,其馀放开供应。
  小五金、交电、化工商品,均系家庭所常需。民国期间,小五金由杂货店经营。解放后,主销产品有元钉、铅丝、明矾、石腊、灯泡、苏打、手推车、收音机等。1979年,城关商店始销电视机,当年售出402台。此后,家电新产品源源不断。1981年始销录音机176台。1983年始销洗衣机3台。1984年始销电冰箱10台。尔后,家用电器形成专营市场。
  德清(城关)百货公司历年主要商品销售情况
  2004年,镇区日用品商店有百货21家、杂货38家、陶瓷2家、化妆品11家、床上用品7家、晴雨用品1家、五金电器化工51家,家用电器12家、煤油燃料15家、钟表2家、眼镜4家、手机21家、电脑计算器2家、照相器材3家。
  2004年生活资料商店概况
  续上表
  续上表
  第五节 生产资料
  农用物资
  民国期间,农具、蚕具均由杂货店兼营。竹编、木制、铁制器具由工匠自产自销。解放后,肥料、农药、农械、农具、种籽、苗猪等涉农物资统一由供销部门采购供应。
  肥料 1959年前以豆饼菜饼为主,兼销少量尿素。1970年前以硫胺、碳胺、尿素等化肥为主。1980年前,以复合肥、磷肥、菌肥和氨水为主。1990年迄今,尿素与复合肥成为主销产品,胺水废止,磷肥、碳胺仅作铺垫打底施用,销产不多。
  农药 解放初以六六六粉、杀螟粉为主。1961年后推广敌百虫、DDT、敌敌畏。1970年后以甲胺磷、稻瘟净、井岗霉素为主销产品。1990年后,杀灭菊脂、敌杀死、乐果、杀螟松销售较佳。农药换代较快,故产品不断更新,2000年以来,销量以低毒高效乙■甲胺磷为最。
  蚕药以漂白粉、西力生为主。
  小农具 有草刀、锄头、铁耙、犁头、耙齿、水车、风车、千步、土箪、蚕架、蚕匾、罱部、棕衣、晒垫、桑剪、刀、柄竹、塑料、薄膜、打稻机等。1962年2~7月,城关地区(城关、二都、三合、秋山、雷甸、下舍)售出农具71436件,平均每户4件。
  农用柴油 1961年起,供销社连续9年每吨优惠125元支农。1976年起计划供油,按机定量,凭卡供应。1982年取消优惠。
  1988年柴油分配表
  (公斤)
  苗猪 1960年,城关成立苗猪市场,调剂有无。
  此外,机械电器类农资有马达、潜水泵、增氧泵、扬谷扇、黑光灯等。仅1976年,县供销社就售出黑光灯3585套。1990年后,鱼药、兽药、饲料等商店进入农资行列。至2004年,镇区有化肥农药店3家,鱼药兽药店8家,饲料店8家,农具蚕具店7家,渔具店4家。
  机械建材
  1963年,县成立物资局,经营机械、钢材、木材、煤炭、石油等商品,城关设供应站。1987年,物资局改为政企合一局级公司,辖机电设备、农业机械、生产物资、化工建材、金属材料、燃料、木材7个公司和城关物资、新市物资、石油液化气3个供应站。
  城关物资供应站位于东门桥堍,1987年6月组建,主营金属材料、农机、电机、橡胶等制品,零售为主,兼营批发。
  金属材料公司,位于南街,仓库设东门外,主营黑色、有色金属,钢材钢管,兼营农用机械,橡胶制品。
  机电设备公司,位于南街,仓库设东门环城路。主营机电产品、轴承、电动机、发电机组、金属削切机床车床、锅炉、变压器、汽车、摩托车。
  化工轻工建材公司,位于南街,仓库设东门及城山。主营有机、无机化工产品,炸药、雷管等火煤产品及水泥、玻璃、油毛毡、砖瓦、石料等建材。
  农业机械公司,位于环城南路,仓库设东门、南门两处,主营手扶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脱粒机、碾米机、挂桨机、农用排灌机械、矿山机械、农机配件。
  生产物资公司,位于环城南路,为地方工农业代购代销、代加工、代包装、调剂馀缺。主营金属材料、化工原料、煤炭、木材、汽车等。
  木材公司,位于三里塘,主营计划内原木、成材木及层压板。1986年木材计划取消后,转为市场经营。
  燃料公司,位于环城南路,经营计划内、外煤炭、石油,附设煤制品厂、煤饼厂。
  液化气石油供应站,位于金鹅山蔡家坞,储罐3只,容量150吨。主营液化石油、钢瓶、灶具、热水器等。
  机械电气产品民国期间阙如。金属商品仅作坊生产铁锅、铁器及铜镴锡器。燃料限于木柴、缸炭。民国三十五年,馀不镇柴炭行41家,规模均小。解放后,贯
  彻上级“统一计划,综合平衡,条块结合,分级管理”方针将工业物资分为三类:
  一类物资,由国家统一分配,如生铁、钢材、有色金属、煤炭、木材、水泥、汽车、金属切削机床。二类物资由工业部分配,如机电、工业量具、玻璃、石棉。三类物资由地方政府分配,如砖瓦、石灰、石料。
  1987年,物资系统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合同4年。以1986年入库利润88万元为基数,年递增12.3%,定出“上缴利润,定率递增,超缴分成,欠交自补”规章。1994年全面转制。
  机械 机械供应向不限额,1977年,对润滑油实行凭证定量,收旧供新,柴油汽油限量供则长达20年。2004年,镇境机械行业有农用机械店18家、机械配件34家、电缆线2家、润滑油3家、轮胎4家、锅炉设备1家、衡器1家、消防器材1家、劳保用品2家。
  建材 传统建筑材料为砖瓦、木料。民国期间,砖瓦由土窑直接供货,不入商店。抗战胜利后,馀不镇有木行5家,规模不大。解放后,木材由国家统销,砖瓦由地方统销。1983年后,住宅建筑步伐加快,钢筋水泥需求激增,1986年钢材实行双价制(计划内平价分配,计划外议价贸易),销价飞涨,互不统一。为平抑物价,1988年3月15日执行计划外钢材销售限价。
  1988年德清县钢材限价表
  吨/元
  1994年以来,住宅注重室内装潢,三夹板、石膏条、大理石、地板砖、马赛克、铝合金等新型产品应市,建材装潢商店蓬起。至2004年,镇区有建材装潢商店20家,水泥4家、大理石1家、玻璃8家、铝合金1家、地毯2家、钢材9家、油漆15家。此外,乾元山南麓至丁山桥堍尚有建材市场,专营各种建筑材料。
  第六节 饮食服务
  餐饮
  民国三十三年(1944),镇区有面菜饭馆14家,其中中英饭馆独资4万,实力最厚。切面烧饼店8家,以合记小吃独资4万独占鳌头,而张锁贵大火烧,上口松鲜,油而不腻,耐贮运,故除日常销售外,皆用黄篾竹篮装盛,以备馈赠。茶馆12家,以景山楼、饮和楼、鸿兴楼3家各资金1万规模最大,抗日战争前,茶馆多达19家。其时,茶馆兼营书场、浴室,品茗听书口客络绎。解放后,1953年组成切面、面饭、茶水同业公会各1个。公私合营前,镇区有饮食店12户,从业29人。1955年,全镇饮食业分为面饭菜馆、糕团面点2个组,次年组织食堂。
  1957年,德清饭店在直街建成开业,占地194平方米,当时规模最大。1962年后,大乐饭店(长桥堍)、向农饭店(南街)、新味点心店、城关点心店先后装修一新。1965年,商业部门分工,饮服商店负责供应面饭、熟食、小吃。此后至1985年,城关4家国营餐饮店年营业额达到60万元。
  人/元
  德清饭店于1987年更新,建筑面积3609平方米。一二楼饭店附小吃,设快餐部、卤味部。二楼2个大厅,可同时设40桌酒席,接待三四百人。三至六楼为旅馆,有大小房间60间,铺位144张,每层均有5只高级套间,内设空调、地毯、浴室、彩电、电话及卫生设备,成为当时餐饮界巨头。集体餐饮业如湖味馄饨店、长风饮食店、南街饮食店、望河楼茶店、大乐饭店等,则各以廉价便民,服务民众。
  1992年后,大酒店崛起,至2003年末,镇区大酒店4家,其中东立花园大酒店占地1.3万平方米,属三星级宾馆,为镇区目前最大酒家。
  2003年城关镇大型酒家饭店
  1998年以来,餐饮业除传统酒菜面饭和油条、烧饼、馄饨、铰子外,新兴行业有乳品、饮料(咖吧)、冷饮、矿泉水、开水灶等。2004年,镇区餐饮业有酒莱面饭店182家,小吃快餐店50家,茶庄22家,开水炉灶24家,饮料乳品4家,矿泉水9家,茶叶店2家。
  保健
  国药业以叶德裕始创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为最早,规模以南山堂最大。民国前期,馀不镇国药业8家。抗战期间,益大、天成、德生堂关闭。战后新开国欧药店,解放前夕共有6家。1952年,增开4家新药店,此后变化甚速,1955年公私合营前夕,镇区国药5家,从业14人,保本营业额4953元,新药1家,从业2人,保本营业额1830元。是年,县百货商店兼营西药,品种有阿斯匹林、消治龙、配尼西林、清鱼肝油、艾罗补汁等。1956年,县医药公司成立,辖城关医药批发部和城关医药商店。医药商店主营中西成药、营养品和医疗器械。同时开展中药材收购,指导各乡草药栽培。至1958年,移种野生药材有丹皮、茯苓、瓜蒌、草决明、何首乌5种。引进种植有菊花、白术、郁金、泽泻、红花、大力子、米仁、萸肉、生地、玄参、山药11种,全县掀起种药热潮,1959年,仅城关、澉山、洛舍、下舍、新联、雷甸等公社,就种植350亩,1969年,城关国药店开设中草药服务部,收集民间单方验方,用本地草药治病。常用配方如:鸭跖草、石仙桃、酢浆草、勾藤治无名高热,鱼腥草、天香炉、兔耳草治肺脓疡,一枝黄花、千里光、红板归、四叶对治湿疹,土牛膝、贯仲、珍珠菜、苍术治流火等。至1971年,国药店处方3000馀张,当场配药,嘉兴地区曾在此召开“推广使用新草药”现场会,然缺乏扶持,虽支撑5年,但最终自灭。
  1979年,城关、秋山、二都、三合、上柏发生钩端螺旋体病疫。上级指示采用千里光预防,城关批发部紧急组织货源,一个星期内,供应221.2万片,有效取得扼制蔓延。
  1994年后,药业放开,至2004年,镇区有中新药店15家,性保健、蜂乳等营养补品店17家。
  服务
  传统服务业有旅馆、浴室、理发、裁缝、刻章、镶牙、典当等。
  旅馆旧称客栈。抗日战争胜利后,馀不镇有客栈5家,规模均小。解放后重新组合,并为集体,1956年称为人民旅馆。1962年县饮服公司成立,下辖德清旅馆、新城旅馆、码头旅馆3家,此后30年中不变。1990年,德清旅馆有铺位109只,新城81只,码头30只,共有职工28人。商业体制改变后,私营旅馆勃兴,至2004年,镇区宾馆旅馆11家,饭店大酒店5家,均设床位,餐宿合一。
  2003年旅馆业明细
  浴室昔由茶馆兼营。解放后以德清浴室规模最大,营业面积518平方米,有男子座位73个、淋浴3个;女子盆汤10个,淋浴18个。初建时,使用内燃回火锅炉,1982年更新为一吨自动锅炉。1998年以来,私私营小型浴室多达9家,均属临时营业。而宾馆、酒家,均置浴缸,可供四季洗沐。
  理发店旧称剃头业,民国三十三年,馀不镇有忻德利等9家,以大华理发店独资2万实力最厚。1952年,增至13家。1956年组成新美、云海、时新3家集体店。1996年起,美容美发、洗头坊满布街巷,兼营按摩踩背,间有色情交易。至2004年,镇区发廊多达240家,更有足浴业,专营泡脚按摩。
  缝纫旧称裁缝,民国期间有宝记、茂记等17家。1952年镇区5家,后并为合作小组1个。近10年中个体缝纫多兼营绸布,2004年共44家。
  照相业民国以来均只1家。1955年前称园耕照相馆,后改德清照相馆,1985年职工13人,固定资产8.04万,年营业额5.89万元。2002年歇业,被私营全雅取代。
  典当业昔有3家,德长当位于溪东,民初歇业;长发当位于直街,抗战初歇业;济大当位于张仙弄内,抗战期间因避难乡下,货物被痞民盗窃殆尽破产,解放后绝迹。1996年以来,寄售商店兴起,现有17家。
  此外,民国期间服务行业尚有镶牙、刻章、修钟表各二三家。今则有镶牙4家、刻章3家、装裱2家、文印10家、干洗5家、弹花3家、棕绷3家、殡仪品3家、鲜花花卉12家、饰品7家、洗车13家。染坊今已不存。
  加工
  加工业旧称作坊,民国期间,水作有义兴、协仁等12家。馀为铁器6家,铜器3家,洋铁1家,烟作9家,棺材作3作,石作3家,小木作8家。解放初经过分化,至1954年重新登记时,有水作31人,铁器15人,篾器10人,刨烟作11人,棺材铺7人,石作16人,大小木作38人,圆木店3人,泥水匠59人,制钉匠4人。上述行业,均予组织集体经营。1995年商业市场化后,加工业有白铁5家,铝合金5家,圆木2家,铜器、铁器、石料各1家。
  修理
  修旧补破,历来皆有,因其琐细,故文献不载。民国时,修锁配钥匙、修桶补锅、补缸补碗等行业皆由货郎担形式串村走户。今镇境业此者有修鞋修锁3处、农机修理13处、家电修理22处、电瓶车专修2处、摩托车专修29处、汽车美容
  维修2处、自行车修理27处。
  
  
  第七节 文化娱乐
  文化商品,清前仅笔墨纸砚、算盘笔筒、水注墨盒、红印板、印油、垫板、角尺、颜料、考篮之类。民国期间,铅笔橡皮、钢笔墨水、簿子书包、铅笔盒、调色盆和牛皮筋、万花筒、纸玩片、玻璃弹珠、钱板、镇纸等新颖商品充入,多由纸杂店兼营。抗战胜利后,馀不镇共有文具店8户。解放初,剧场、茶室书场划归文化市场管理。1955年,城关镇有文具纸张业3户,从业6人,年零售总额2474元。公私合营后,文具业划归百货商店经营,商品种类日趋繁多。至2004年末,镇区有棋牌室11个、歌舞厅12家、网吧3家(未占街路店面者不计)、博彩游戏5家、音像碟片29家、书籍5家、文体用品14家、烟花爆竹1家。
  第八节 附录
  城乡交流
  解放前,城乡商品交流依靠庙会,庙会每年一次,各集镇轮流。德清周边,禹
  越三月初六,新市八月十一,钟管八月十六,二都八月廿五,馀不九月初三,澉村九月重阳,洛舍十月二十。庙会期间,摊贩云集,加之跑马戏、杂技表演、洋戏洋画等文化娱乐,商品成交率较高。
  县城馀不镇每年还举行三次灯会,第一次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第二次三月廿六上灯,廿八落灯;第三次四月十五上灯,次日落灯。灯会期间,布幔彰天,悬灯结彩,各店多在大门口张贴灯谜,吸引游人,凡猜中者,均可到店内领取红包及小礼品。灯会都由商家举办,旨在促销。
  解放初,城关镇每年于秋闲之后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其时,十字街口彩牌楼上红灯高挂,各店以留声机放唱片吸引顾客。1958年后,形式改为送货下乡。1960年,城关供销社上门收购、送货下乡14847人次,成交额61239元。1964年,城关百货商店和供销社带样下乡461人次,成交额8.6万元。1981年,开展送货下基层活动。次年又开展大篷车、大篷船送货,方便农民。
  文化大革命初,商业部门以延伸基层点为主。其时,城关镇派驻农村105人,设下伸店35处,组织流动货郎担29副,沟通城乡交易。
  1990年以来,除商店经营外,城乡贸易还依靠市场,至2004年止,镇区有市场5个。(1)农贸果菜食品市场,位于长桥南堍医西路,鲜肉鲜鱼鲜蛋活禽、火腿咸鱼、香菇木耳、红枣杏仁、生面年糕、烧鸡烤鸭、熟食冻食、各种蔬菜,应有尽有,仅水作摊位就有15个之多。(2)小商品市场,其一位于老战河,其二位于老县府。成衣童装、鞋帽被褥、化妆品、装饰品、车辆配件、文具、钟表、竹木制品、渔具禽药等门类众多。(3)水果批发市场,位于东风路,四时鲜果如甘蔗、荸荠、藕菱、桃杏梅李、枇杷杨梅、西瓜香瓜、葡萄提子、香蕉苹果、梨头橘子、桂圆荔枝、柑橙柿栗等,四季不断。(4)建材市场,位于老乔莫路丁山桥堍,占地40亩,1995年开设,砖瓦木材、琉璃陶瓷、木线条、石膏线、灯具、油漆、玻璃、大理石、铝合金、钢栅栏水暖厨卫器材、太阳能等,一切建筑装潢材料皆云集于此。每年租金30万元。(5)水产品市场,详见《食品》。
  此外,尚有苗猪市场、桑叶市场。(1)苗猪市场,位于苕溪西路。(2)叶市,无固定交易场地,以西郊路庆丰蚕种场附近为主。
  上述市场中,农贸集市成交额最大。以1985年为例,各类商品贸易总额为1138万元。(见表。单位:千元。)
  商业建筑
  解放前,商家营业店房均属私有。1956年公私合营后,私产转为集体。此后至1994年改革转制,四十年中建有集体公房多幢,列表如下:
  
  
  第二章 运输业
  第一节 水运
  本镇境处水网地带,又属行政中心,水上交通向来繁荣。
  客运
  清朝光绪三十年(1905)前,水上客运依靠航船。快航双橹单帆,逆水时背纤助航,一夜之间抵达杭湖省府。三十一年,杭州周小麟筹资创办宁绍轮船局,置龙湖号轮船3艘,从杭州开往湖州,途经德清县城。宣统二年(1910)十月廿五《申报》载:“杭湖德新轮船公司开办初,系新市镇慎康钱庄经理程通林、董质卿、施楚堂共任发起,具禀官厅,指定航线,仅往来德新两埠,故以此命名。”民国十一年(1922),湖州杨荣璋创办长杭轮船公司,开办湖杭夜班客轮,途经德清,在城区设停靠点,深受商旅欢迎。民国三十六年,德清客运以新市为中心,向馀不、洛舍等集镇辐射,其时,馀不镇有客轮开往上柏、湖州、杭州、菱湖等地,共33艘。
  解放后,县内私营轮船公司有互联、鲁德康、兴安、吉城、德昌等10家,客轮21艘。1956年公私合营后,吉城轮运行改为公私合营德清轮船公司,从上海购入旧轮一艘,维修后改名“顺记”轮,客位84座。同年11月,新建工农一号轮,载重13.4吨位,有客位59座,开辟德清城关至徐家庄客运航线,年客运量7.92万人次。1962年11月25日起,德清县内客运隶属省辖,县内航线移交杭嘉湖航运局杭州分局经营,该局在德清城关镇设客运站。1963年2月,杭州航运局客运所开办德清城关至勾里、龙山两条客运线。1975年又增辟城关至下舍、勾里航线。同年,客运所计划开辟城关至戈亭航线,试航未成。后由戈亭乡自办轮船,客位80座。1979年,城关至新市增设夜航班,40马力,客位96座。1985年,德清客运站(城关)有12个班次,可直达湖州、杭州、善琏、菱湖及县内洛舍、钟管、新市、徐家庄、二都、武康、龙山、下舍、勾里等地。1990年后,因公路不断延伸,水上客运业务日趋清淡。1996年,客运轮船退出水运舞台。
  民国三十五年后途经德清县城客轮航线表
  续上表
  1957年德清城关客运航线表
  货运
  航船 民国时期,出埠物资以蚕丝、黄酒、羊毛、湖羊皮为大宗。入埠物资以食盐、棉布、百货、杂货为主。民国三十一年,馀不镇有航船15艘,三十六年增至22艘,单船最大吨位200担,最小10担。1954年,城关镇成立以航船业为主体的木帆船运输互助组,后因业务清淡,部分航船外迁,船民转业。1956年4月,木帆船运输互助组转为高级合作社,有木船12艘,94.5吨位,船民36人。
  货船 1956年,货运业务由集体承运,全埠货运量7.73万吨,周转量721.4万吨公里。1958年后,部分货船采用燃油机作动力,拖带运输。同时,县成立地方国营德清县运输公司,有轮船4艘214马力,木船203艘,2895吨位,全年货运量24万吨,周转量1380万吨公里。此后,货运逐年增加,1980年全埠吞吐量34.15万吨,1985年增至51.96万吨。1999年3月,德清县清乾航运公司组建,该公司由县航运公司改制后部分职工合资组成,共购100吨钢驳18艘,轮船2艘,次装载量2000吨,址设城关。
  民间水运 1959年,城关镇、城关黄砂厂和洛舍、新市、下舍、上柏、二都均有水上运输队,共有木船72艘385吨。1984年,个体(联户)运输兴起,以装载砖
  瓦建材为主,往返于沪杭苏皖之间。1985年,全镇有水运船只2698艘(其中小划船1928艘,1~9吨农船720艘,10吨农船50艘)。
  民间农船向为木船,1970年起始引进钢丝网水泥船。1972年始用挂桨机作动力。至1979年,全公社有船艄机39只。此后,挂桨机大发展,1990年,全乡农用船655艘,农用机动船308艘2619吨2733千瓦。1995年,农用机动船增至655艘。此后陆运勃兴,船只有减无增。
  造船
  船厂 民间船匠散居各村,造船到户定制,无固定厂址船坞。1958年,城关公社组织造船厂,职工86人,厂址东门外河角墩北,后改为县运输公司造船厂,业务以修为主。1982年9月,制成我县第一艘60吨钢质货驳,此后以造为主。1999年4月转制。
  冷藏船厂 1979年10月,县食品公司投资38万元,在南门外新民桥北堍建冷藏船修配厂,担负全省食品冷藏船修理业务。1981年起修造相兼,先后生产交通艇、登陆艇、机动驳、机动船、中小型客轮等各类船舶4个系列19个型号,1985年改由商业局工业公司主管。
  船队
  县食品公司船队 1958年建,有木质拖轮3艘130马力,驳船12艘208吨。1970年增至拖轮5艘330马力,驳船12艘230吨。后规模渐缩,1986年剩拖轮1艘120马力,驳船2艘71吨。
  生产资料公司船队 1971年成立,系化肥、农药专业船队,有拖轮2艘120马力,驳船7艘228吨位。1985年,钢质拖轮1艘135马力,木质拖轮1艘120马力,驳船未变。
  粮食局船队 1961年建,负责县内外粮食调运,1963年撤销。
  事件
  碍航 光绪十八年(1892)11月27日,雨雪冰冻四天,长桥河封冰绝流,自文明塔至南门城桥水运不通。2002年8月5日,因水浅船多,德清大闸至东门城桥500多船只受阻,下游延及文明塔,全力疏导三天两夜,8日复航。
  事故 国国廿三年(1934)5月,杭州至三桥埠航船误撞东门城桥桥墩,溺死23人。2002年4月26日,皖宣货驳撞断德清大桥3号墩,造成沉台断裂移位30多厘米,封道抢修,6月11日复航。2002年5月8日,重庆15吨挂机因超载,沉
  没于红星村渡口,溺死2人。
  第二节 陆运
  车辆
  陆上交通工具始于自行车,城镇解放前即有,集体以邮电局居多。农村因路未修,加之1984年前凭票供应(每出售生猪100头分配1辆),故起步较迟。1986年,自行车敞开供应,尔后随着各村水泥路修建,自行车、摩托车、踏板车渐入农家。
  农村货运汽车始购于1987年,至1990年,全乡共有载重汽车12辆,运输拖车1辆,大中型拖车1辆,小型拖车262辆。此后发展迅速,至1998年,全镇农用汽车42辆,10座以上农用中巴15辆,农用小货车8辆,拖拉机305辆,摩托车1020辆。2003年,农用运输车增至216辆11211千瓦(其中三轮5辆44千瓦,四轮211辆11167千瓦),运输拖拉机302辆3997千瓦。
  车队
  县粮食车队 1971年建,址设县东街粮食局内,汽车1辆3吨。至1985年,扩至货车10辆40吨。
  县矿产公司车队 1972年建,址设德清大桥西堍。1978年更名矿山汽车运输队,有货车19辆,81.5吨。后裁减,至1985年有汽车9辆,挂车3辆,年货运量0.5万吨,周转量93.24万吨公里。1994年转制。
  车次
  苏嘉湖长途汽车公司德清客运站 1958年,城关镇简易汽车站首建,址设城山南麓,面积60平方米。1963年1月,移址德清大桥北堍(南门老车站),房屋8间233平米,候车室148平米,停车场84平米,总投资10777元,产权移交湖州公路运输段使用。1985年,房屋扩至400平米。1988年迁址蒋湾里乾元山麓(东门新车站),总面积15920平米,其中停车场7500平方米,站房2260平方米,总投资170万元。2001年10月,又投资60万元进行装修,达二级站标准。
  客运班车始发于1958年11月25日,起于城关,止于武康河桥头,同时开辟至湖州、杭州客线,初始时,班车间隔1小时。1985年,开通塘栖客运线,日发4
  班次。至年末,客运总量9.4万人次。次年12月开通新市客运线,班车间隔1小时。1990年,客运站隶属湖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德清分公司,日发客车85班次,日运送旅客1200人次,可达苏州、上海、杭州、绍兴、宁波、东阳、丁山、湖州,长兴、递铺等地及县内19个乡镇。县府西迁后,客流量略有减少。然自轮船停航后,客运量又与日俱增。至2003年,城关客运站日发班车95班次(见表),年均外运旅客43.2万人次。此外。县内班车经士林抵新市快客,每隔10分钟一班。
  县旅游服务公司 1984年成立,开辟上海、杭州客线,日发班车1至2次。
  民营客运 1984年12月,县内首家个体客运服务社成立,备45座客车1辆,往返杭德之间。不久,县城通往东部各乡个体客运陆续申办,先为三轮卡车,继为四轮中巴。至2003年城关始发车有:至秋山、武康,每班间隔3分钟;至干山、钟管,至东衡、洛舍,每班间隔10分钟;至雷甸、塘栖,每班间隔15分钟;至戈亭、锦山,至下舍、勾里、徐家庄,每班间隔30分钟;至塘栖杭州(止于钱江市场),日发8个班次。
  镇区载客 目前仅三轮车,始于1987年,1998年起限额300辆至今。
  城关客运站车次表
  (2003.12)
  第三节 搬运
  向靠肩挑背驮,旧称脚班、挑伕。宣统间,丁山坝农民8户,自备杠棒、扁担、络子、麻绳,在影河楼茶店承揽货物搬运业务,并帮镇人料理丧殓。
  民国十二年,北门外农户组织搬运班,代商号装卸货物,活动于县街、北门一带,人称“小西班”。后因与丁山坝搬运班争夺土工业务兴讼,由同业合伙处理纠纷。民国廿四年,县城有搬运工23人。抗战军兴,因日伪设卡,业务中止。
  民国三十四年,馀不镇脚伕成立挑挽业工会,继续从事搬运业务。
  搬运工会 1949年11月成立,址设下河下,工人16名。1955年增至59人,年搬运装卸量48617吨。1956年6月成立城关搬运站,下设新市分站及洛舍、下舍、武林、塘北四个搬运小组,共有职工128人。业务以粮食、煤炭、茧包、生丝、日用品装卸为主,年起运量12.05万吨,全年营收11.32万元,职工人均月薪42.85元。次年业务增多,工资增至57.50元。
  1958年,搬运站改称搬运公司,1962年,隶属县运输联社。
  装卸站 1971年,镇成立德清联运指挥部,购置拖拉机、汽车等工具,改善人体劳动,并投资新建码头。1973年,更名装卸站,站址溪东街,建筑面积5172平方米。装卸站码头两个,一在迎春桥畔,1962年建,有吊车2台;一在东门粮库河沿,有起重机1台,起重能力1吨。1985年,全县有城关、新市、三桥、洛舍4个专业装卸站,共职工410人,货车10辆61.5吨,其他机动车11辆,吊车、输送机40台,人力车268辆。其中城关装卸站123人,货车4辆15.5吨,中型拖拉机4台8吨,吊车11台,起重能力25.5吨。2000年6月中旬,装卸站改制,转为私营。
  街道搬运组 1967年,镇建立妇女搬运五七连,专门为商店服务。1980年,镇成立街道搬运组,年装卸货物1.2万吨,1991年解散。此外,城关粮管所、航运站等单位,业务旺季,均临时雇工搬运。
  1992年后,个体搬运兴起,业务有代为搬家,小量包件货物、建筑材料、农副产品等物资装卸运送。2003年,自备车辆常聚东门城桥两堍承揽业务者为19人。
  第三章 信息传播业
  第一节 邮政
  本镇邮政事业,因县级邮电机构长期驻设城区,故发展与县局同步。
  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设有大递,每逢国家大事,则由大递转达各封邑诸侯。其时,镇境属楚国春申君黄歇食邑,黄居下菰城(今吴兴菁山境内),本境未闻有大递之设。
  秦汉颁行郡县制,镇境属乌程县馀不乡,因非县治所在,故亦不置驿站。
  唐朝析置德清县后,驿随县设,用于传达政令,报闻户赋,然驿名失考。
  元朝改称站赤,每廿五里置一站,站名无考。
  明朝改称驿铺,洪武三十年(1397),德清设县前、香亭、导臻、乌鸢四铺。据明朝万历《湖州府志》卷十四《邮递》图,四铺皆在本镇境内,其中导臻位于古清溪庙前(今建星),为杭州驿夫入境接递处。香亭位于城外乾元山南麓(今恒星),称外铺。县前位于县府衙前直街,称总铺。乌鸢位于乌鸢山北,由此出境,经武康县入湖州府。司兵除县前铺5名外,馀均4名。全年报酬为:冲要铺兵白银7.2两,铺司6.5两,次冲要铺兵7两,铺司6两。
  清朝光绪八年(1882),杭州民办“全盛”、“永和”二民信局在德清开设分局3家,其中本镇1家(全盛),新市2家(全盛、永和各1家),雇员5人。廿九年(1903),官办三等邮局在本镇高踏步弄口开张,设员5人,与民办民信局并存。
  民国十七年(1928),全国交通会议决定,民办民信局及代办所限期撤销,民间包裹信函投递,概由三等邮局办理。杭州民信局延至民国廿四年停业,本镇德清分局也随之消失。
  民国廿六年德清沦陷,邮局停办。抗战胜利后恢复,局址改为赵家弄40号。尔后局址屡更,先后设于丁家弄高家墙门、馀不弄新宫保第墙门、直街县桥头一大昌墙门。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德清邮政局、电信局,1951年11月为德清邮电局,局
  址直街。1958年公社化后,政社合一,县邮电局划归城关人民公社块状领导。是年,县局辖支局5个、邮电所11个,代办所7个,次年析出,依旧垂直领导。
  1969年12月,县邮电局分为邮政、电信两局,电信局由人武部领导,直至1973年9月两局合并。1998年8月,邮、电再次分家,各设机构至今。
  1994年5月,县委、县政府迁徙武康。6月,城关镇改设邮电支局。现支局有土地面积11.7亩,房屋占地面积7271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3809平方米。1998年6月,邮5政编码从原来313200改为313216。
  业务
  邮政业务由函件、包裹、汇票、报刊发行、机要通信五项组成。长期以来,本镇邮政业务由县局直接办理。1994年县府搬迁后,因邮政大楼未建,故全县邮政处理中心及汇总、邮储仍留本镇。1997年,邮件处理中心、汇检、邮储、发行迁移武康,从而结束支局担任县局全部职能。
  函件 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事务文件、货样等。其中给据函件有普通挂号、双挂号(付回执)、邮转电报、保价信函(内装有价证券或16元以内现金)。
  保价信函收费标准不固定,内装现金按3%收取保价费,票证按保价额1%收费,并限于县局、支局收寄,邮电所、代办所不予办理。
  快信、航空信速度迅捷,1953年接省局通知停办。
  1955年,银行挂号信统一使用印有标志红信封,以便分类登记。1957年,县局实行邮资总付,对单位大宗邮件免贴邮票,收取现金后,上盖“邮资总付”戳记。同时对县级机关各部委办局,采用记账方式,一月一结。
  1960年10月,开办特种信函,使用特种信封,准寄粮票、油票、布票、户口迁移证、粮食供应转移证、团组织关系转移证等6种票证。
  1961年停办装钞保价信业务,1969年又取消货样业务。1988年恢复邮政快件。次年,此项业务扩大到下属局所。1990年8月,据上级通知调整邮资,平信由原来0.08元改为0.20元,并停办回执(法院除外)回件业务。
  1996年12月,邮资再次调整,平信由原来0.20元改为本埠0.60元,外埠0.80元。1997年下半年,再次停办快件投递。是年末,县局函件总量238.11万件,比1950年日平均出口函件670件增长9.8倍。函件业务收入69.99万元,占邮政总收10.3%。
  包件 解放初,全局包裹业务不多,1949年至1951年三年日平均包裹4件,但发展迅速,1952年为2900件,1960年为1,5万件。此后稳定发展。1980年开办商品包裹后,1985年飙升至5.25万件,创解放以来包裹寄量最高记录。后上下浮动,1997年又降为3.67万件。
  包件业务种类颇多。1951年开办代购,次年又开办快递小包(限重2公斤)。1966年开办航空包件。1979年开办甲类保价包裹(金银珠宝首饰)及乙类保价包裹,价值30元以上普通包裹按乙类保价收取1%保价费,不保价包裹最高赔偿额30元。1980年扩大包裹收寄范围,揽收商品包裹。1985年商品包裹业务收人20.95万元,占全年包件总收入90.3%,占全年邮政收入35.9%。1990年起,对不满30元普通包裹,也按0.3元保价费收费,同时对不满300元原属甲类保价包裹,改按乙类包裹处理。
  包裹类别,1953年停办代购,1990年又停办快递。其资费结算,国内分普通、航空两种,金额按邮电部规定据距离里程和水路、公路、铁路、航空运费分区核定,全国统一执行。1986年起,大宗商品包裹加收处理费1元,1989年又加收包裹附加费。1990年和1996年,邮电部两次调整包件价格,原寄往上海每公斤0.15元改为0.60元,起算单位从1969年100克改为500克。
  包件邮寄,1962年起使用邮资已付戳记,不贴邮票,但开收据,至今仍然。
  报刊发行 民国期间,报刊由报贩收订,自办发行。寄往外地,则由邮局作印刷品发寄。1950年,全省邮发合一。当年收订《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通过邮局发送。1952年增至6500份,收入1.08万元。1953年纠正报刊摊派作风,农村报纸压缩,年收订降至1900份。1958年再次扩大发行,全县期发报刊高达3.25万份。此后三年困难,报刊业务回落,1962年降至7100份。
  1964年,《参考消息》限量发行,由机要组负责投递。同时规定,内部报刊和定额发行报刊,凭证订阅,此后发行量逐年上升。1975年,《人民日报》收订922份,《浙江日报》收订5373份,发行量居省内优胜地位,成为邮政业务二大主流。1987年调整发行费率,部分报刊(如《湖州日报》、《广播电视报》等)因负担过重自办发行,导致发行量逐年下降。1997年累计发行报纸694万份,比1987年1091万份下降36.4%。
  报刊发行,1964年县局下设发行站9处,其中本镇下设县委、德清一中两处。1980年,开设零售门市部。1997年又在县东街开设报刊门市部。同时成立
  报刊营销公司,独立核算,应对市场,方便读者。
  汇兑汇兑起源较早。清朝宣统元年(1909),德清、新市、武康、上柏等邮局便已开办此项业务。解放后,本镇县局汇兑业务为全国通汇,汇票有普通、定额、电报3种。其中定额又有1万元、2万元至50万元9种。1952年,全县办理汇兑代办所达20多处。1953年币制改革,新老人民币以1比1万异地折值。1955年,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商定,邮局只办理个人汇票,工商企业汇款由银行办理,实行私企分离新汇兑制度。同时废除定额汇票,执行凭证兑付。普通汇票按金额剪格,后又改为两联复写。1958年实行专用汇套寄发汇票,1965年又改为信封式汇款通知单。
  汇兑业务,解放以来平稳上升,1950年全局开发汇票8000张,1952年增至3.08万张,1997年又增至7.24万张,占全局邮政业务3.2%。汇款限额,改革开放后已从原300元放宽到5000元。
  储蓄 民国八年(1919),中国邮政始办储蓄。十九年,交通部邮政储汇总局开办存簿储金、存本付息、零存整取等业务。本县新市、德清,分别于民国十九年、廿一年开办储金业务。
  解放后,邮政储汇总局军管,1953年划归银行系统,邮局不再办理储蓄业务。1986年4月,国务院决定开办邮储。本县于同年12月3日营业,当年储款馀额54万元,储户1025户。
  1989年,县局在城关、新市两地举办摸奖储蓄,四天收储40万元。1994年超额完成2000万元收储任务。1997年收储2688万元,年末金额超亿元(10497万元),业务量占总48.5%,业务额占总31.5%,成为邮政业务之首。
  邮储网点,近年县局扩至23个,本镇除直街营业厅储蓄处外,还在县桥头开设综合门市部,方便群众。1996年1月,城关、新市、武康储蓄处都安装计算机终端设备,次年实行联网。
  邮储始办时,只受理个人存款,金额缴存银行,按季向银行收取平均储金额千分之2.2手续费。1990年1月改为自办,执行全国统一利率标准,手续费改为利差收入。1997年末,邮储储种有定期、活期、零整、有奖四种,由邮政储汇股专业化管理。
  集邮 1964年,县局和新市支局邮政营业窗口兼售纪念邮票,文革中停办。1982年3月,县总工会与邮电局协作,首次举办集邮邮票展览,参观3700馀人
  次,出售各类纪特邮票1万套,总金额4670元。同年,县局开设集邮门市部。1987年4月,县集邮协会成立并召开一次代表大会,颁发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徽。国庆期间,又与县工人文化宫联办“歌颂建国38周年光辉业绩邮品展”。次年1月,县局集邮门市部发行《戊辰龙年》首日封5000枚,贴龙票加盖“浙江德清龙山”日戳和特刻纪念戳。
  1989年4月,县集邮协会首次举行邮品拍卖,成交7000元。次年4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1991年9月,县集邮协会在莫干山艺术节发行莫干山纪念封1枚,次年2月,发行猴年纪念封。1993年12月,集邮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举行,期间举办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邮票。
  1997年4月,县集邮协会成立10周年,湖州市三县两区均派代表前来参加活动。同月,浙江省集邮工作会议在德清召开。
  集邮业务逐年发展,1990年销售邮票14.58万枚,1995年增至52.4万枚,1997年增至88.96万枚。目前,办理集邮业务除本镇外,还有新市、上柏、三桥、庾村、筏头5个支局。
  特快专递 1994年6月,县局成立速递公司,正式开办(EMS)特快专递业务。营业点有武康、新市及本镇3处。1997年末,营业点增至22处,其中计算机处理营业点16处。
  1997年7月,增开邮政礼仪专递业务。凡用户需求,只要拨号“185”,公司便派员派车上门服务,实行上门揽收、投递到户、代客包装、迅速准确。
  1997年末,专递业务量2.15万件,营业总收入99.69万元。与邮储、集邮,同属新兴三项业务,总量占全部邮政67.8%。
  机要 机要文件原由县委自办,1957年移交邮电局并成立机要组,次年收寄3400件。1960年起,机密文件增多,是年收寄1.41万件,比1958年增加3倍。1963年后逐年减少。1994年后降至每年不足1000件。
  为保证机密文件万无一失,机要组严格恪守“机要十大规则”,封拆包必须两人在场始可作业;收寄时间限于每天下午3-5时;文件由县局直接办理,支局所不予委办;发往乡镇密件由机要员车船专送;密件不得离身;非机要员不得接触机要业务等。
  1979年,根据上级规定,实行机普合运合递。1981年又据《机要业务处理规
  则》停办。县团以下机密文件仍由县委自办。
  其他 解放初,兼办托购、征询(探听行情,查询亲友)、代收货价等业务。1952年代售印花税。上述兼项,均于1954年停办。
  各类业务附带费,有查询费、改汇费、送包送汇费、包裹逾期保管费、单式成本费等,大多采用贴邮票盖销作为函件收入。1966年业务规章改革,上述附带费取消。
  1979年,恢复逾期保管费、改址费、汇单包单空白单式费。次年3月恢复送包送汇送特挂到户费。由于纠纷时起,不久停办。此处尚有楼层投递费,同一单位分投费、界外专投费、改名或迁址申请费等,业务量极少。
  邮路
  清朝同治前,驿站邮路均走陆道,用于传递官府文书。光绪八年开设民信分局后,本镇邮路有至塘栖、菱湖、埭溪、杭州、嘉兴、湖州、上海、东林、武康、三桥及县内新市、洛舍、大麻、徐庄、雷甸等43条,均依靠航船,走水道捎带。
  光绪廿九年官办邮局开设后,增辟至新市、塘栖、三桥3条水上委办邮路,邮件由原航船捎带改为代运。民国廿五年(1936),又增设至澉村、钟管、下柏邮柜。
  抗战期间,邮路中断,胜利后,德清邮局只投递本埠邮件,乡村邮件则由王元泰米店、仁记派报社转递。解放后,全县代办所从19个增至37个。1953年通过私营改造,至1955年全部改为公办。1958年,实现逐日投递至各生产队,邮路总长850公里。1962年精减人员,邮路降至454公里。次年,省局发出《加强农村投递力量》批示,各公社全部通邮,邮路恢复到804公里。至1965年末,全县邮路总长度1435公里,其中委办邮路521公里。目前,各行政村均有信报站。
  封发 民国期间以新市邮局业务量最大,1947年月封发1506套214袋,本镇次之。解放后,本镇与新市、武康两支局同为邮件封发中心,直发口子为杭州、湖州。期间虽有过德清直发塘栖、武康直发埭溪等业务,但均因量少而停办。1979年,根据部颁《国内邮件处理规则》,扩大直封口子,除原有杭本、杭转、申本、申转外,新开直封有北京、南京、嘉兴、桐乡、东阳、义乌、绍兴、长兴等局。
  农村邮路 1950年,德清邮电局开辟至东衡、城南、杨墩、雷甸、双溪、城东6条农村步班邮路。1954年调整后,有自办逐日班邮路5条,委办逐日班邮路1条,邮路总长46公里。1958年邮路延伸到各生产队,使75%生产队能看到当天省县党报。至年底,本镇农村邮路总长806公里。1990年农村邮路调整后,现有
  城东、城西、城南3条。
  城镇邮路 城关支局设立时,分甲、乙、丙、郊4条邮路。1996年1月,并为3条至今。
  邮诗
  过乌山铺 元·伯颜
  溪流霜后浅,野烧晓来明。古路无人迹,空山有驿名。衾寒知夜永,柝响觉风生。苦被浮名累,栖栖复此行。
  录自《子中集》
  说邮(邮路)当代·衡庐
  邮驿何时有?烽火传商周。五里一燧,十里一墩,百里城寨史册留。唐分水陆驿,驿马如星流。宋增急递铺,四百行程昼夜投。铺丁铃铛随风到,行商坐贾让骅骝。元称邮驿为站赤,二十五里置驿宅,驿桥常伫接力人,驿亭专宿邮递客。明代改铺司,一铺四人常备之。薄暮辕衙传急令,雪霜无阻夜犹驰。清至道光外患起,狂风吹皱井底水。异国纷纷夺邮权,大清邮政风雨里。商办民信发航班,民办邮柜洗国耻。及至民国设邮传,乡镇市县各兼专,挨店投递称钞马,联局转送说航船。神州解放面貌新,邮电事业看飞腾,步班网织乡村间,万里传书十日临。
  说邮(邮票)
  古邮无票寄萍踪,但粘火漆作缄封,私家尺素不封口,信人托信嘱随从。大清邮政道光起,邮票首发黄龙始,谢人酬值此为凭,图案不作观赏纸。辛亥易春秋,设部职驿邮,票图新设计,总理肖像见风流。此后票图常更改,方寸天地多姿采;六合风情,四海意象,千家笔底万种美。集邮一册中,开卷乐如坐翔风,宏图缩映来眼底,陶冶情操趣无穷。
  录自1992年《浙江省集邮诗词大赛汇刊》
  大清邮政函件邮资表
  民国期间信函邮资变动表
  民国邮政平信邮资与物价指数对比表
  注:本表录自民国37年10月1日《现代邮政》3卷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资表(部分)
  邮政业务择年统计表
  解放以来邮电业务量发展情况择年统计
  (万元)
  第二节 电信
  机构
  德清县电报局于民国三年(1914)在县桥头设立,有局长、话务员等4人,与塘栖开通有线话传电报。
  民国廿二年,德清电信代办所设立,次年改称电信局,有莫尔斯电报机1部,报路延伸至杭州拱宸桥,全长36.6公里。廿九年,电信局配备5瓦无线电台1台,作为军政内部通报联络之用。三十四年11月,电报局并入电信局,局址迁至丁家弄66号。1949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电信局,时市内电话用户5户。
  电报
  有线电报 光绪三十二年(1906),莫干山芦花荡500号别墅开设有线话传电报为避暑者服务,开本县有线电报之始。民国三年,德清成立电报局,开本镇电报业务之始。民国九年,除塘栖外增设新市报路。民国廿二年,塘栖报路延伸杭州,全程线杆451根,总长36.6公里。
  民国三十六年,开办国内国际电报业务,其时,电报通信皆用话机传递。
  1957年,邮电部颁发《国内电报业务规程》,规定电报种类为“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公用”8种。是年,用户拍发2994份。次年增至7930份。
  1964年,莫尔斯机改装为韦氏波汶收报机,报路有本镇至杭州、湖州、新市3条。1975年,更换邮电部519厂生产55型电报打字机1台,开通嘉兴报路。同时开设县局报房至县气象站有线话传电路1条。
  1979年2月,县局添置双机头五单位自动发报机1部,载波电报机3部。1982年又新装122-1型传真电报机1部。次年使用《标准电码》,汉字改繁为简,同时增开至武康人工报路1条。
  1985年,新开办特急、加急、邮送3种电报特别业务。是年,全县办理电报业务支局共22处,城乡电报挂号单位328户。拥有电传打字机11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6部,电报电路6条,全年业务量10.17万份。
  1987年,1座席、14条电路共电电报话传台安装成功,提高了传输速度。同年12月5日,电报实行自动转报,进入全国自动电报网。1989年12月,县局报
  房开通德清至杭州电传汉字打字机,实行电报传输电子化。
  1992年2月,新增礼仪电报业务,4天内受理178份,深受群众欢迎。次年11月,全县所有乡镇电报载报传输均改为光纤传输。
  1997年,电报业务量1.07万份,收入5.53万元。
  县局搬迁武康后,电报交换、113长途人工台、114查号台仍留本镇。1997年1月报务组搬迁武康后,城关支局撤销报房,电报业务改为支局至县局传真,由电信兼办。
  无线电报 民国廿九年(1940),德清、武康县政府先后配备功率5瓦无线电台各1部,纯属军政内部通讯。次年,浙江台在本镇建立支台,浙台信号MYD,德清台信号HYW,有手摇发电机1部,西门子耳机1副,西美电键1副。1949年夏,电台终止。
  1963年,省邮电管理局配置德清县局55型15瓦无线电台1部,开通本镇至湖州无线电报报路,次年底奉命撤销。1965年,无线电台短波发信机2部也封存停用。1978年6月,据上级指示重设无线电台,恢复至湖州报路。1996年,据省邮电管理局93号文件,凡已具备光纤、电缆、明线、微波、移动通讯等多种通信手段地区,短波无线电台已无利用价值,故决定将无线电收发信机主振和功放系统现场销毁。
  电话
  民国期间,长途电话归省电话局和杭州电信局管辖,市话属于县治。解放后,电报、长途电话、市话属中央电信,县局到支局以及农村电话属地方电信。
  长途电话 德清县长话业务于民国十三年3月19日开通。民国廿一年10月,浙江省长途电话局架设塘栖至德清分线,杆线长48.4公里。德清成立电信代办所,属塘栖支局管理。
  民国三十四年11月,抗战告胜,德清恢复为五等电信局。设磁石交换机1部5门。次年2月,德清至湖州双铁线架设完工。10月,磁石交换机改为10门。长话电路有本镇至杭州、湖州、武康3条,接续长话日平均20张。
  1950年,长话、市话、农话合并,设40门磁石交换机1部。1957年分台,增设长话磁石交换机1席20门。至1965年,县局开通长话电路7条。
  1972年9月,县局长话载波设备安装,开通本镇至湖州第一套单路长话载波机。1978年,增设2席90门话机,长话电路增至11条。
  1985年2月,县局与企事业单位间磁石交换机改为8席共电式长话交换机,全县长话线路28条(其中德清至上海2条、杭州6条、湖州7条、嘉兴2条、临平2条、桐乡安吉各1条新市至湖州3条。武康至杭州2条,湖州1条。莫干山至杭州1条)。次年8月,本镇至杭州2条程控长话线路割接开通,进入杭州F——150型长途程控交换设备,从而使德清首次进入全国长途自动交换网。
  1988年1月5日,城关电话用户集资安装DD-16型长途全自动电话交换设备,开全县用户投资拥权使用长话线路之始。1990年7月,县局对新市、武康、上柏、洛舍、下舍、雷甸等19个农贸企业开通长途直拨电话。1992年7月,开通国际长话直拨业务。
  1993年,引进2.2万门日本产F-150型程控电话交换机。5月安装,8月18日正式开通全县程控电话。同时开通3个母局、12个模块局,电话号码升至六位。同年10月5日,长途电话号码从05821改为0572。次年3月,电话号码升至7位,至年末,全县21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系统。
  县府搬离本镇后,城关设立支局,程控交换机总容量9000门。1996年12月扩容4000门。次年新装用户1083户,交换机使用量12944门,用户9345户。
  城关支局设立后,组建程控交换中心母局,辖洛舍、下舍、雷甸、钟管、戈亭、干山、三合、二都8个模块局。
  市话 德清市话始于民国十九年10月,由莫干山城镇电话局开通。城关镇市话开通于1949年6月,话机为磁石式交换机20门1台,与长话合设,杆路0.9公里,架空明线6线对公里,用户5户。1955年,市话话机增至53部。
  1957年,原70门市话磁石交换机扩容为100门。次年,话机手摇振铃改为自动振铃。1959年又扩容至300门,实装用户增至139户,共有电话杆路6.6杆公里,明线29线对公里,电缆0.9皮长公里。
  1965年,市内话机增至223户。1981年,县局交换机扩容800门,实装用户569户。
  1985年2月9日,县局市话安装HO921型2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机,全镇实现市内通话自动化,有话线杆路14.4公里,电缆长度18.3皮长公里,地下管道电缆5.3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1709对公里,时有用户893户。12月、县局为水泥厂、化纤厂、公安局3单位安装共电式用户交换机3部,总容量130门。1987年,又为上柏蛇场架设专线,使该单位步入电话自动网。
  1990年3月,县局扩容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993年,为解决乾龙开发区通讯困难,增设容量200门,至10月,本镇县局扩容至5000门。
  1994年县城搬迁武康,城关市话改为农话。至1997年末,县局市话交换机容量10140门,用户7491户,市话线路19杆公里,电缆长度74.6皮长公里,市内话机8531部。
  农村电话 民国廿二年10月,德清电信代办所办理农话业务,后因抗战军兴而停顿。民国三十五年2月15日,县政府与各乡镇长商定:“按德清地势特点,水乡河港纷歧,所有交通全赖船只。是以数十里路程,非一日即可往返,颇感不便。”因而决定架设农话线路。一期工程为馀不、新市、洛舍、下舍、大麻、徐庄、新塘、钟管8乡镇。二期工程为衡溪、勾里、羌山、杨墩、双溪、雷甸、澉溪、仁寿8乡。三期工程为湘漾、白马、栎林、乐安、瓜山、蠡山、横塘、白彪8乡。共购总机10门,话机8部,板机2件,16号铅线3466斤,杆木1500支,瓷瓶2000只,洋钉2000只,避雷线100斤,共支法币400万元。经过一年安装,全县各乡镇全通接通。
  民国三十六年1月16日,县乡村电话所在城关丁家弄30号民宅建立,设5门磁石交换机1部,员工9人。4月迁址县政府内,交换机改为20门,并在新市、下舍设分所。至次年8月,德清除与武康等地开通农话外,还与崇德、吴兴架通乡话线。杆线总长89杆公里(其中有1.6线径单铁线),线杆竹木混用,装有话机31部。
  1950年,交换机扩为30门。次年,省电信线路工程队将线杆换成统一木杆和2号铁线。1952年,乡话所划为地方电信,归省交通厅管辖,次年并入县邮电局。
  1955年,农话杆路总长155公里,装有话机84部。1958年两县合并后,本镇县局架设至武康、下舍、塘栖、武林头丝厂;武康至对河口、后坞;庾村至何村7条农话中继线。增设交换机9部,增装电话机179部。至年末,共有农话杆路251杆公里,架空明线425对公里,磁石交换机17部,总容量460门,实装电话机384部。
  1963年2月,贯彻国务院批转邮电部关于调整农村电话管理体制报告,农村电话分为全民、集体两种体制。1965年,农话线路与广播线混合使用,致使广播时间农村无法通话。是年,全县286个生产大队有265个装上电话机,通话率达到95%。全县农话总长644杆公里,话机739部。
  1977年,县局至公社电话全部实行载波化,同时发展电缆埋设。
  1983年6月,新市个体户率先安装私人电话。至次年,私人电话发展至21户。至1985年,县局开通共电农话交换机5台,容量120门;农村电话交换机48台,总容量3430门;载波电话终端机53部(单路26部,3路21部,12路4部,24路2部)。农话杆路总长683公里,其中水泥杆路635公里。明线1182对公里,电缆343.1皮长公里,其中埋设电缆126.55皮长公里。中继线97路,其中至乡镇直达中继线59路。农村电话总数2304部,全年农话去话105.21万张,收入50.16万元。
  1989年7月21日,本镇及新市用户集资40万元,安装市话农话联网系统,实行自动直拨。1990年6月,县局增开干山、士林、戈亭等乡镇农话双向半自动电路8条,从而使全县16个乡镇总机实行同等拨号。次年5月,本镇县局与武康、洛舍、下舍、雷甸、上柏、庾村等乡镇之间,实行电话双向半自动联网。
  1992年1月,三合乡政府集资10万元,引进深圳长虹公司制造1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成为全县首个电话程控化乡镇。次年8月15日0时,全县2.2万门程控电话准点开通,从此,农话进入全自动直拨新境界。此后至1997年末,农村拥有电话机37358部,平均每10人拥有,1部电话机。
  电报业务择年分类表
  长话业务择年分类表
  市话用户及业务择年分类表
  原:1995年市话户数少是县城从城关迁式康。
  农话用户及业务择年分类表
  移动电话
  1993年6月10日至12日,我县首批大哥大号码购机入网,最高号码901088售价1.2万元,最低号码901080售价5000元。100只手机1小时内售完。收费标准为:初装费分8900元﹣2.2万元,9900元﹣2.98万元两种。开户费200元,长途直拨开户费15元,国际直拨无线频率占用费70元,追查恶意呼叫费10元,配件培训费205元。同年8月,第一座大哥大铁塔基站设施工程于武康建成,并于9月调测开通。是年12月,累计用户147户,有900兆赫模拟A网移动基站1座,通话信道(VCC)10个。
  1994年3月,大哥大移动电话基站模拟A网通话信道扩至20个。3月20日,湖州市移动电话号码统一由六位升至七位。至年底,用户增至625户。
  1995年,德清移动电话号码增配,用户迅速增多,年末已有1725户。县局建模拟AB网基站5座(本镇2座,武康2座,下舍1座),总信道数133个。数字移动电话GSM基站1座(武康),信道48个。城关支局开通移动电话交换基站2座,设模拟信道30个,数字频点6个。乾元山顶还建起无线寻呼基站。
  1996年3月18日,湖州市三县两区同时外售手机,首次开放“139”全球通入网业务。4月,对模拟AB网六期,数字GSM网三期进行扩容。年底,移动用户
  3108户,并在新市新建AB网基站1座。
  1997年3月,中国电信开通与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芬兰GSM国际自动漫游。县局申请新建大哥大移动基站及扩建频点。8月30日,B网基站关闭,移动电话用户转网。至年末,移动用户5452户(数字1635户),总通话信道数416个。2001年5月,为完善移动通信宽带网,配合省际光缆传输管道工程建设,城关城域网管道5公里、城关至新市杆路20公里动工铺设,8月开通。近几年来,小灵通以便捷省费倍受青睐,至2003年底,城关地区共有小灵通5760只。
  无线寻呼
  1992年9月,邮电局成立经营开发公司,集资经营BP机。
  中文机时价3000-3200元,数码机1500-1750元,自选吉祥号另加100-500元不等,并在县局及武康、新市设销售点。同时,在乾元山建造基站1座,天线型号TZC——150HB,发射机型号MOTOROLA·unipage。次年,城关、莫干山增设发射机各1部,至年末,用户2000户。
  1994年,廋庾村、三桥、上柏、秋山、二都、三合、下舍、干山、徐家庄、油车、洛舍等支局、代办所先后开办BP机出售业务。126人工台与湖州联网,127自动系统为C4网。至年末,拥有用户3164户,业务收入131.37万元。
  1995年6月,126人工台和114台合并,同时在新市、勾里增开发射机各1部。由于公安局经营公安台,人武部经营长城台,故3家竞争激烈。邮电局适时推出免费提供供电、停电、气象预报、影视、报时等信息,当年净增用户2364户。年末,无线寻呼用户5633户,其中计费用户5490户,业务收入81.25万元。
  1996年,县局在城关、莫干山、上柏、勾里4支局增加发射机。BP机平均单价降至224元,用户增至7372户。
  1997年,湖州市C4寻呼网撤并,本县“126”人工台完成使命。10月,成立无线寻呼公司,对用户实行分期付款一条龙服务,同时增加发射机,扩大复盖面,至年末,拥有用户13374户,收入190.86万元。1998年起,大力发展“129”台,在城关、武康、钟管、徐家庄、新市、莫干山增加发射机和天线。同年8月,寻呼公司独立核算,年末,成立电信无线寻呼分公司。
  手机、BP机发展情况
  注:1998年数据至邮、电分营时止。
  邮、电分营时城关基站设备情况
  第三节 广播
  县广播站
  1950年8月,县委在城关镇建立收音站,组织干部收听中央电台和省台重要新闻。1956年4月,德清县广播站在公园路建成,5月1日开播。同时在3个月内,完成141个高级社传输线架设,共装喇叭147只。
  两县合并后,喇叭发展到960只,全县各大队全部通广播。因准确、及时、迅速传播中央政令,1660年春县广播站被评为先进集体,六月份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次年起,因陷入粮食短缺、生活困难,1962年撤销公社转播站,人员回生产队务农,喇叭也降至700只。1963年网线整顿,又新装喇叭1000馀只。
  广播外线,1959至1965年借用农话线,故广播时间不通电话。1965年秋始架设专线,并在镇东门外城桥北堍创办水泥杆制作工场,生产预应力矩形水泥杆。至1967年,全县广播线全部架通,此后至1974年,预制场共生产线杆2万馀根,使全县80%农村竹木杆重以更新。同时,27个公社全部办起广播放大站,喇叭发展到12400只。
  1982年,全县改建双线传输讯号线188公里,公社以下馈线589公里,用户线1942公里,喇叭发展到61600只,至1986年末,又增至6.5万只。县站设备,初建时有500瓦扩音机1台,输出功率700瓦,至1985年,发展到扩大机4台,录音机5台,增音机2台,收音机2台。各乡站共有扩大机20台,录音机5台,增音机9台,工作地线9条,入户喇叭发展到6.8万只。
  此后5年中,乡镇村广播站发展迅速,至1990年,县站辖乡广播站27个,村广播室258个。县至乡镇讯号传输线146杆公里,乡至村馈线681杆公里,用户线1841杆公里。农村喇叭63365只(其中室外高音165只,农户喇叭63200只)。扩音机设备,县站2部1100瓦,乡站42部24250瓦。
  县广播站每天播音3次,计7小时。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外,自编各类新闻稿,先后开设“新闻园地、青春浪花、苕溪儿女、千家万户、经济信息、企业一角,热点速写”等栏目。1985年用稿4117篇,1991年用稿4609篇,年均用稿率63%。
  1993年起,又推出“爱心大点播”等新栏目,满足群众需求。次年县府搬迁武
  康,县广播站也迁入武康镇,本镇不再记述。
  镇广播站
  城关公社广播站始建于1959年,配专职播音员1人,有250-500瓦扩音机1台,以转播县广播站节目为主。1965年,全社21个大队安装喇叭38只,并成立赤脚维修员队伍,对倒杆、断线及时维修,做到条条线路通,只只喇叭响。次年先后架设广播线360多里,至年末,全社安装喇叭2100多只。为及时传播中央政令,公社更新1000瓦扩大机1台。
  1969年3月,广播电话服务站设员5人,至年末,全社喇叭总数增至2231只。1978年5月暴风雨,信谊大队清水浜广播线断碰电力线,造成社员1人触电身亡。事后,公社广播站引以为鉴,对所有广播线杆间距作安全调整。以后至1992年,全镇共装喇叭3521只,13个行政村广播网达标,广播入户率占80.1%。
  乡镇合并后,确定4名专职人员,负责广播网维修。1993年与电视台合并,成立镇广播电视站,此后对全镇馈电线进行整修,新立圆杆43根,更新所有方杆,城南1.6公里总线改成6芯1.38铜芯电缆,同时收取每人每户3元广播收听费。
  1998年2月,镇广播电视站划归县广电局管理,镇投资设备82.5万元,移交县广电局。此后农村广播网曾一度瘫痪,2001年下半年,县财政、镇财政、广电局协力投资37万元重整广播网络,镇至村线路与有线电视共缆传输,村以下采用音频、调频传输。每村设接收机1台,全镇农村有喇叭4081只。
  目前,镇广播电视站共11人(在编6人),有广播发射设备4台套,每天播音3次,全年维护费2.5万元,由广电局向镇收取。
  第四节 电视
  1982年1月,镇境乾元山腰始建电视差转台,设发射功率0.5瓦全自动彩色电视差转机1台,每天转播5小时。6月迁址山顶,11月使用CDC10Ⅱ型功率1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覆盖面半径6公里。1984年10月改用功率50瓦CDC-50Ⅱ型彩色差转机。
  德清县电视台始建于1985年8月,有电视中心台1座,发射台和转播台8
  座。1983年12月,10瓦发射机转播12频道上海台电视节目。1984年8月,50瓦发射机转播8频道杭州电视节目。1985年6月起,县电视台发射功率50瓦收看杭州电台频道与徐杭电台功率频道相同,因两台相距25公里,致使邻近地区图像重叠,恍惚不清,同频干扰。故此,1987年7月由原8频道改为1频道,功率改为100瓦。
  与此同时,德清电视转播台于1986年10月起使用台标。此后至1990年,县电视台有发射台转播台8座,发射功率0.0628千瓦,电视人口覆盖率58%。
  为提高电视收看质量,1989年起,城关地区试点安装有线电视网(闭路电视),至次年1月,架设主杆线4.5公里,开通用户774户。1991年城镇居民安装增至1815户。同时6月,县制定有线电视收费标准,初装每户200元,收视每年120元。
  农村闭路电视初装于2000年3月,由新盟、金鹅、信谊3村开始。至2002年,全镇农村全部开通。目前,用户,农村共4321户、城镇9179户。2003年末,收视费点收入191万元。
  镇广播电视站现有电视设备为16毫瓦光发射机8台,用以传送电视信号。工作人员主要职责为安装、维修、报停、开通、收费。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谈跃腾
责任者
陈景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