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220
颗粒名称: 特种水产
分类号: S966
页数: 2
页码: 346-347
摘要: 珍珠河蚌育珠,早在明朝景泰年间,钟管、澉溪一带乡民便承传其艺。1967年,雷甸水产大队等单位赴苏州学习种珠技术,1971年三角帆蚌繁殖成功。此后,城关、洛舍、士林、下舍等乡相继养蚌育珠。城关水产村于1973年组织村民扒蚌养珠,但数量不多。1984年,培养小蚌80万只,插种4000只,首次获珠5斤。次年,乡生态场在恒星养蚌育珠。1986年,乡办珍珠养殖场在星星庙太漾建成,水域面积40亩,至1990年,收获珍珠663公斤。
关键词: 平方米 总面积 甲鱼养殖场 星火村 发展到

内容

珍珠河蚌育珠,早在明朝景泰年间,钟管、澉溪一带乡民便承传其艺。1967年,雷甸水产大队等单位赴苏州学习种珠技术,1971年三角帆蚌繁殖成功。此后,城关、洛舍、士林、下舍等乡相继养蚌育珠。城关水产村于1973年组织村民扒蚌养珠,但数量不多。1984年,培养小蚌80万只,插种4000只,首次获珠5斤。次年,乡生态场在恒星养蚌育珠。1986年,乡办珍珠养殖场在星星庙太漾建成,水域面积40亩,至1990年,收获珍珠663公斤。此后,珍珠场解体,养蚌种珠散入农家,1995年插种河蚌75万只,收珠2300公斤。2000年放养水面60亩,收珠5000公斤。后因市场珠价低迷,产量渐降,2003年收珠2150公斤。
  青虾虾蟹原系野生,向靠捕捞。改田成塘、改稻为虾,1992年始于三合乡农户,因利润丰厚,次年风靡周边。城关农户养虾始于红星村,1993年养殖12亩,总产0.3吨。1995年养殖70亩,总产0.6吨。2000年发展到7490亩648吨。2001年,全镇591户经营虾塘8645亩,承包外地人经营455亩,总面积9100亩,年产青虾770吨。尔后市价下滑,养殖稍有减退,2003年有虾塘7000亩,总产556吨。
  花鳌1993年,二都种猪场王根连在七里塘农场圩田中围田养鳖,开镇境人工养鳌之始。1998年,全镇有甲鱼养殖场7个,年产13吨,2000年增至31个130吨。其中以星火村发展最快,有养殖户50馀户,大塘面积200亩。同年8月,由23个场发起,成立城关镇甲鱼协会。2001年,大塘养殖1501亩,温室60250平方米,种鳖4875只,商品鳌145.1万只,年上市量110万只550吨左右,市价18-22元/斤。同时,星火村建立甲鱼养殖园区。2003年,全镇共有甲鱼养殖场124个,大塘2050亩,温室9.2万平方米,年产甲鱼1509吨。
  翘嘴红鲌1999年始养于联合村蔡家里南塘,有亲鱼6条,水域7亩。2000年7月,人工繁殖首次成功,此项技术突破,于国内名列第三。至年末,拥有水塘200亩。2002年5月,成立前溪渔业专业合作社,此后发展甚速。至2003年末,共有鲌塘2300亩,年产266吨,每斤以21元市价计,年可获利1096.2万元。
  毛蟹县内国营渔场人工放养始于1972年,以天然湖泊作养殖场。农户圈养始于1998年,2000年放养40亩,总产3吨。2003年1100亩,总产102吨。
  鲶鱼1995年圈养10亩,单产500斤,总产2.5吨。至2000年发展到20亩,此后不再养殖。
  加州鲈鱼1998年红星南舍圩和水产村试养。2000年有网箱17亩,2003年剩12亩,平均亩产3500斤至4000斤。
  牛蛙1987年引进试养,1995年有网箱5亩,总产2.5吨。后红星西漾口一带发展迅速,2000年有大塘47亩,单产600斤。此后复转为网箱养殖,2003年有网箱40亩,单产可达1500斤。
  鳝鱼2000年有72户农家从事网箱养鳝,总面积110亩,亩产1.5吨。至2003年,仅存幸福村网箱2亩,单产2吨。
  此外,尚有养殖鳗苗、水蛭等水生动物者,数量极少。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景超
责任者
谈跃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