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鱼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21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鱼虾
分类号: S9
页数: 8
页码: 342-349
摘要: 全年生产青、草、鲢、鳙等家鱼9404担。政府组织渔民成立渔民生产合作社,成立城关镇渔业生产合作社。城关镇以捕鱼养鱼为主渔民共204户750人。组建开荒(1个)、捕鱼(5个)、养鱼(1个)七个大队,其中以养殖为主渔户50户。本年放养成鱼4889亩(其中内塘2208亩,总产11161担(内塘5679担,鱼苗生产5301.5万尾(本年放养2678万尾。全年捕捞杂鱼2036担。为支援东坡牧场水面养草。渔业社将幸福大队北漾至南漾水面250亩让给牧场,加速连家船渔民社会主义改造,使水上渔民生产有基地。
关键词: 农业经济 鱼虾 养殖

内容

渔民
  解放前,水上渔民随意流动,向无固定地址。1951年首次登记,城关镇共有水上流动人口1355人,其中船民40人,渔民874人,半渔民441人,民船15艘,划船13艘,渔船112艘。同年筹组城关镇渔民协会,但因船只往来无定,协会徒具形式。次年,划区管理,定港捕捞,全区共有渔船1015艘,渔网1630顶,渔钓149567把,渔笼12900个,渔户4914户。全年生产青、草、鲢、鳙等家鱼9404担,捕捞杂鱼764担,虾330担。
  1954年,政府组织渔民成立渔民生产合作社,有161户参加(三角网23户,打网22户,围网14户,钓子84户,扒螺蛳2户,养外荡16户),计渔船144只,养荡960亩。因评分不合理,经营不善,年底涣散。次年2月25日,由集股、雇工养鱼形式,成立城关镇渔业生产合作社。凡在土地改革中分到土地渔民,全部动员参加农业社。经过渔农分化,至1956年初,城关镇以捕鱼养鱼为主渔民共204户750人,组建开荒(1个)、捕鱼(5个)、养鱼(1个)七个大队。翌年扩为高级社。
  1959年,城关渔业社实有渔户158户,分专业队4个,其中以养殖为主渔户50户,渔业劳动力228人,共有渔船142艘。本年放养成鱼4889亩(其中内塘2208亩,鱼种塘264亩,外荡2404亩,稻田13亩),年末围捕3975亩,总产11161担(内塘5679担,外荡5482担)。鱼苗生产5301.5万尾(本年放养2678万尾,年末存塘2623.5万尾),天然捕捞3316担。此后,渔业社在公社领导下稳步发展,1965年,又扩大养殖面积1540亩,比上年增产成鱼780担,新添尼龙网65张,全年捕捞杂鱼2036担,渔民户均收入520元,比1964年455元增长14%。
  1968年春,为支援东坡牧场水面养草,渔业社将幸福大队北漾至南漾水面250亩让给牧场,作为饲料基地。10月,贯彻中央“加速连家船渔民社会主义改造”文件,使水上渔民生产有基地,生活有居地,经与新盟大队石河港生产队协商,选址导流港西太平圩南侧花白地3.6亩,组建水产大队。从此,渔民告别以船为家漂流生活,实行陆上定居。
  养殖
  镇境水域除航道外,适宜养鱼河漾3750亩(半潭漾700亩、雁塘漾500亩、庙太漾60亩、西漾300亩、荡子漾200亩、山前漾100亩、六堡里漾80亩、观音漾150亩、赤豆漾70亩、内六家漾120亩、毫上港100亩、山前港20亩、朱古港60亩、渔大港60亩、黄沙塘港20亩、沈家埭港20亩、小港30亩、桥漾湾20亩、城西包围内港1140亩)。千百年来,人们利用港荡湖漾、兜浜池塘放养成鱼,从事渔业生产。
  1959年人民公社成立之初,试验稻田养鱼,是年放养13亩,总产4担。1985年公社制解体后,又在冷水山塘试养家鱼8亩,总产4担。为开发外荡水面,1992年推广网箱养鱼。是年设网箱35只,总面积1750平方米,饲养鳊、银鲫、草鱼、桂鱼,总产20担。
  家鱼饲养,解放以来增产甚速,1950、1958、1985年均超过1万担。1990年超过2万担,1995年超过3万担,2000年超过4万担。品种也日益更新,解放前以鲭、鲩、鲢、鳙为主,1959年起将传统野鱼鲫、编、鲤作为圈养鱼。1963年起又相继引进鲂鲂、白鲫、银鲫和罗非鱼。1990年后,特种养殖兴起,龟鳌虾蟹、鲶鳗鳝蛙相继登场,水产养殖结构全面更新。
  特种水产
  珍珠 河蚌育珠,早在明朝景泰年间,钟管、澉溪一带乡民便承传其艺。1967年,雷甸水产大队等单位赴苏州学习种珠技术,1971年三角帆蚌繁殖成功。此后,城关、洛舍、士林、下舍等乡相继养蚌育珠。城关水产村于1973年组织村民扒蚌养珠,但数量不多。1984年,培养小蚌80万只,插种4000只,首次获珠5斤。次年,乡生态场在恒星养蚌育珠。1986年,乡办珍珠养殖场在星星庙太漾建成,水域面积40亩,至1990年,收获珍珠663公斤。此后,珍珠场解体,养蚌种珠散入农家,1995年插种河蚌75万只,收珠2300公斤。2000年放养水面60亩,收珠5000公斤。后因市场珠价低迷,产量渐降,2003年收珠2150公斤。
  青虾 虾蟹原系野生,向靠捕捞。改田成塘、改稻为虾,1992年始于三合乡农户,因利润丰厚,次年风靡周边。城关农户养虾始于红星村,1993年养殖12亩,总产0.3吨。1995年养殖70亩,总产0.6吨。2000年发展到7490亩648吨。2001年,全镇591户经营虾塘8645亩,承包外地人经营455亩,总面积9100亩,年产青虾770吨。尔后市价下滑,养殖稍有减退,2003年有虾塘7000亩,总产556吨。
  花鳌 1993年,二都种猪场王根连在七里塘农场圩田中围田养鳖,开镇境人工养鳌之始。1998年,全镇有甲鱼养殖场7个,年产13吨,2000年增至31个130吨。其中以星火村发展最快,有养殖户50馀户,大塘面积200亩。同年8月,由23个场发起,成立城关镇甲鱼协会。2001年,大塘养殖1501亩,温室60250平方米,种鳖4875只,商品鳌145.1万只,年上市量110万只550吨左右,市价18-22元/斤。同时,星火村建立甲鱼养殖园区。2003年,全镇共有甲鱼养殖场124个,大塘2050亩,温室9.2万平方米,年产甲鱼1509吨。
  翘嘴红鲌 1999年始养于联合村蔡家里南塘,有亲鱼6条,水域7亩。2000年7月,人工繁殖首次成功,此项技术突破,于国内名列第三。至年末,拥有水塘200亩。2002年5月,成立前溪渔业专业合作社,此后发展甚速。至2003年末,共有鲌塘2300亩,年产266吨,每斤以21元市价计,年可获利1096.2万元。
  毛蟹 县内国营渔场人工放养始于1972年,以天然湖泊作养殖场。农户圈养始于1998年,2000年放养40亩,总产3吨。2003年1100亩,总产102吨。
  鲶鱼 1995年圈养10亩,单产500斤,总产2.5吨。至2000年发展到20亩,此后不再养殖。
  加州鲈鱼 1998年红星南舍圩和水产村试养。2000年有网箱17亩,2003年剩12亩,平均亩产3500斤至4000斤。
  牛蛙 1987年引进试养,1995年有网箱5亩,总产2.5吨。后红星西漾口一带发展迅速,2000年有大塘47亩,单产600斤。此后复转为网箱养殖,2003年有网箱40亩,单产可达1500斤。
  鳝鱼 2000年有72户农家从事网箱养鳝,总面积110亩,亩产1.5吨。至2003年,仅存幸福村网箱2亩,单产2吨。
  此外,尚有养殖鳗苗、水蛭等水生动物者,数量极少。
  鱼种培殖
  鱼苗向靠外地采购,1956年,国营德清瓜山渔种场派员,从事长江天然鱼苗采运培殖。1960年,辟出内塘298亩作为鱼种基地。1962年,家鱼人工繁殖成功,从此结束外购历史。镇境各大队鱼种培殖始于1972年后,历年生产如表:
  管理
  境内专业渔业劳力,1970年219人,拥有渔船108艘54吨位(其中水泥船2条6吨位)。1980年增至300人135艘110吨位。1987年,因市场开放,商品失稳,下达商品鱼基地上调任务,各村组采取集体场组集体销售,内部补交差价办法执行。
  同时制订乡规,凡本乡专业渔民,在增殖区捕捞作业,每船每天上交0.20元;在增殖区设种种网具,经主管部门批准者,上交兼业渔民的50%;承包鱼塘船户,全年上交每亩水面0.50元;无捕捞证进行耙蚌作业,上交资源费每天1.00元;无证捕蟹,每天上交2.00元。本乡兼业渔民设扳网,上交增殖费一类3元、二类2元、三类1元;兜网每天上交2元、1.50元、0.50元不等;钓捕作业每天0.50元;摸虾作业每天1.50元。外地区船只,经主管部门许可者,每天1.50元,钓捕每天2元;网目不超过2公分捕捞每天1.5元,耙蚌作业每船每天2元;机械吸螺吸蚌每天10元;黄梅季节打网作业每天0.50元。
  1990年,全乡渔业劳力254人,渔船163艘88吨位。此后渔农相兼,多种经营,2003年渔业劳力1252人。
  捕捞
  民国期间,外港鱼虾任人捕捞,水上渔民赖此谋生。解放后,外港水面虽划段筑簖,放养鱼蟹,但野生鱼虾仍以网钓捕捞。
  传统野鱼有鲫、编、鲤、鲶、鳜、鲈土、黄颡、鲤头、鳞鲏、鳌鲦、龟、鳌、虾、蟹、螺、蚌、鳝、鳗、鳅等。
  清溪渔歌 清·章金奏
  溪流横溢万鱼集,渔舟上下翻腾急。黑云乱卷黄金条,登龟取鼋伐老蛟。惊涛寂然天一色,鲸鲵已尽沧浪碧。鲂■沿流鲲鲕生,锦鳞游泳馀不清。水槛芳樽还忆旧,年年风雨对江城。
  录自(康熙县志)
  逆鱼场 清·蔡书升
  溪城水涨时,小鱼逆水而上,群集南门外三里许,谓之逆鱼场,渔船千百从之。
  黄梅一月雨未休,逆鱼场前水倒流,十尺旋涡愁木鸭,夹岸烟渚叫秃鹜。老渔当头举网截,腥红犹带花猪血。瞥眼云榔催复催,万港千滨争早发。合拢散布圆忽方,历乱四角忙中央,谁家多得日满斛,今年击鼓迎家堂。后网沉沉前网起,银鳞雪鬐琉璃水。君不见,鲥鱼多骨恨前贤,又不见,饱食河豚直得死。临溪此种天下稀,缕细肌丰美无比。六寸七寸参差形,突过清明一点青。赤脚老妇提上市,煎熬不比凡鱼腥。生意不绝火不停,异味鲜洁若涵清。吁嗟乎,数罟有楚王道始,鱼若无知则已耳。有知敢恨舍微躯,只恨负此腹中千万子。
  录自(嘉庆县志)
  梅汛捕鱼歌 衡庐
  黄梅天气做黄霉,地生白毛墙生苔,苕水汹汹自南至,逆鱼济济从北来。清溪一夜河水涨,临溪户户摆罾网,有时起网六七斤,乐得爷孙一齐上。渔船丛聚竞鸣榔,此处自古称鱼场,桥上闲人争喝采,不知田家防洪忙。
  录自《苕阳唱和集》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景超
责任者
谈跃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