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212
颗粒名称: 培桑
分类号: S888
页数: 2
页码: 337-338
摘要: 桑树寿短,如不精心护理,六七年内即便淘汰,故削草壅肥、剪枝养拳,四季不怠。桑园面积之增减,关系蚕种饲育之多寡,故镇境向以培桑视作育蚕之首务。明嘉靖《德清县志》云:“元有中国,首颁《农桑辑要》之书。国朝既定中原,农桑之诏,屡颁叠下。开垦树艺,日增月益。乃至邑无弃土,户鲜隙地,川原之间,黄青弥望。”“洪武二十七年,工部承旨,天下百姓,务要多栽桑枣,有司备将栽过桑株数具实回奏。宣德间,巡抚周侍郎忱间立农桑法则,下之郡县,俾各遵行。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培桑

内容

桑树寿短,如不精心护理,六七年内即便淘汰,故削草壅肥、剪枝养拳,四季不怠。桑园面积之增减,关系蚕种饲育之多寡,故镇境向以培桑视作育蚕之首务。明嘉靖《德清县志》云:“元有中国,首颁《农桑辑要》之书。国朝既定中原,农桑之诏,屡颁叠下。开垦树艺,日增月益。乃至邑无弃土,户鲜隙地,川原之间,黄青弥望。”“洪武二十七年,工部承旨,天下百姓,务要多栽桑枣,有司备将栽过桑株数具实回奏。宣德间,巡抚周侍郎忱间立农桑法则,下之郡县,俾各遵行。本县奉例旧栽桑枣等,起洪武廿七年,迄永乐十六年,凡奉例栽植桑26084929株。”
  桑叶乃蚕之粮,故育蚕必先栽桑。清康熙《德清县志》云:“栽桑一事,明洪武、永、宣年间,敕县植桑,报闻株数,以是各乡桑柘成阴,蚕缫广获。今邑中穷乡僻壤,无地不桑。孟春孟夏时,无人不蚕。男妇昼夜勤苦,始获茧丝告成。”可见明清之际,桑稻繁茂。及至民国,《新志》云:“湖郡蚕丝之利,清邑与焉。然以瘠地而广植桑,地力不足,故芟培之功,不遗馀力,偶一不谨,叶量顿减。又桑情恶湿,如逢水涝,桑根受浸辄死,此植桑之难也。”指出蚕农栽桑育蚕之艰难。
  解放后,桑树品种更新,栽种方式改变,桑叶亩产逐年提高,据1958年统计,单产比解放前夕递增3.7倍。
  传统桑地,株稀隙大,亩产仅七八百斤,解放后提倡密植精管,1956年城西乡幸福农业社以亩产鲜叶1646斤成为全县先进典型。据调查,幸福社桑地400亩,1956年平均亩产春叶1646斤,比上年1490斤增10.5%,比全县亩均产春叶740斤高出125%。是年养蚕1453张(春种799、夏种200、秋种400、晚秋54),平均亩桑饲蚕3.63张,比全县亩均饲蚕1.78张高出103%。全年生产鲜茧63914斤,亩桑均产160斤,创全县之最。
  幸福桑地高产,总结出培桑(品种更换荷叶白青桑)、密植(每亩种植748-850株,改变传统四步间距)、壅肥(8月捻泥每亩160至200舱,每舱8担)、削草(每月不少于2次)八字经验,推广全县。1958年12月下旬,蚕桑大队长高松泉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城关公社赴京,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荣奖国务院奖状。
  此后,蚕桑生产常抓不懈,1961年以来,全镇桑园面积稳定在七八百亩之间。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谈跃腾
责任者
陈景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