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16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军事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18
页码: 273-290
摘要: 南宋建都临安,德清成为京畿,屯兵卫戍,以为恒常。清朝,凡驻防地方部队称地标,汉兵均用绿旗,以别满族部队,故称绿营兵。平时,地方绿营兵受知县调遣,但直属省抚院营务处,受抚军节制,部队调防,薪金发放均与地方无涉。水上地方部队称河标,归属运总督节制。清朝同治初,德清东门码头驻炮船两艘,保护厘捐分卡。
关键词: 政治 军事 乾元镇

内容

第一节 驻军
  南宋建都临安,德清成为京畿,屯兵卫戍,以为恒常。民国《德清新志·军政》云:“邑在南宋为近畿,设镇将。元置录事司于湖州,以屯兵隶之。明初改为守御,千户所置。屯田之兵,计有屯军、操军,摘操之壮者漕之,于是兼领漕运。其后定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员,分管操屯而不设卫所,当藉民壮以资守御,亦如元之隶于录事而已。清代废屯田,裁千户百户,设千总一员,司漕运。别设千、把等员,轮流驻防,各司弭盗安民,与保甲相表里。”
  绿营
  清朝,凡驻防地方部队称地标,汉兵均用绿旗,以别满族部队,故称绿营兵。平时,地方绿营兵受知县调遣,但直属省抚院营务处,受抚军节制,部队调防,薪金发放均与地方无涉。
  河标
  水上地方部队称河标,归属运总督节制。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政务处兵部上奏,决定裁撤绿营及河标,改为巡警,维护地方治安,为县城设警之始。
  水师
  清朝同治初,德清东门码头驻炮船两艘,保护厘捐分卡。光绪初,添设南门水城驳船一艘,保护丝行。该船在廿六年(1900)前隶属省防湖军水师后营。廿七年至宣统三年(1911)归属湖防统领。民国元年,废除湖防统领,改设水上警察。
  县中队
  地方武警部队,解放后长驻城关县西街后侧,始属人武部,后归公安局,连队编制,长驻一排。1997年移驻武康。
  部队驻防,古称屯兵;靖安戡乱,据守要塞。镇区扼湖杭之要冲,军队驻防,起于先秦。
  屯兵
  将军城 县城西南一里许,大山耸峙溪边,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在此屯兵,筑有土城防敌。唐朝战将辛孜,凭藉其城抵御来犯之寇,号称将军城。五代时,吴越王钱缪亦在此屯戍,改称奉国城。后因山有城郛,百姓称为城山。明朝嘉靖间,山巅尚有故迹。
  金鹅城 城西金鹅山,历来视作外围要塞,唐朝广德初年(763),草寇袁晁攻陷浙右,刺史独孤问俗率领将士在此筑城,拒遏袁晁。因土城临近山麓,故称金鹅城。早废。
  吴羌城 在乾元山南麓,亦吴越时所筑,至明朝遗址尚存。山南村庄,号称城南。
  牧马寨 城西平阳岭北。南宋时,殿前司马军将军马数千匹牧放于方山之麓,自乌鸢山至窑头(今属洛舍)临溪一带,洗马刷毛,时称洗马滩。
  下塘寨 城南三十里武林头,入当运河之要冲,系德邑之门户。南宋时,两浙安抚司奏请立寨,设官兵六十人,巡查守卫。明朝改称下塘巡检司。其地今属雷甸境内,因国营顺丰丝厂隶属城关,故记入此。
  演武场 城山之阳,场地七亩八分九厘八毫一丝,出路一分八厘七毫五丝。原有官厅,清初已废。系古代县兵演练场所。民国四年改为森林场。
  射圃 市亭山南麓原紫阳观左侧。为古代学生军训专用场地。原有厅堂三间,朝西向,中一间已废圮。明朝万历廿一年(1593)恢复,新建门厅三间,朝东向;又一间南向。州内射圃,都设于学宫之内。因德邑学宫地窄,故别设在外。射圃制度,明朝洪武初规定,每月朔望,诸生习射于圃,后此法久弛,基址闲废。万历廿四年(1596),州府令各县建造常平仓,德清县令连继芳以工料无从设处搪塞,因射圃场地三亩五分四厘五毫闲置,乃召租输银,每年收入,部分拨入学宫充作月课费,此后至康熙十二年(1673),出租收银充拨如旧。射圃功能,名存实亡。
  寨栅
  清朝旧城水栅,动荡年岁临时建防,平时不置。民国初,除南廓竣明桥桥栅由官方置设外,其馀河汊港湾,均由民众自设。
  驻军兵员,历代不同。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宣统二年(1910),绿营兵营房移于县城东门码头上,称为“左营德清汛”,兼顾桑育桥、白云桥两处要津,其时设千总1人,步战兵22人,守兵11人,下辖左营分防各汛,其中防守德清各汛千把1人(轮防),外委千把1人(轮防),马步战守兵丁34人,兵船4艘。千把、汛守编制,至宣统二年(1910)陆续裁员。
  第二节 民兵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抵御盗匪,保卫乡村,民兵组建,自古即有,惟名称不同而已。
  历代组织
  保甲 古代保甲制度,实属地方治安组织。《德清县新志》卷五《保甲》云:“保甲之制,肇自前代,间阎守望相助,盗戢民安。”“清邑自红羊劫后,日渐废弛,至清光绪廿六年(1900),知县潘纪恩大加整饬,成效日彰。县设保甲总局,定五家为一比,十家举一排。后于要路设保甲局,昼夜逻守,有事则鸣锣相应,甚形努力,盗贼亦自敛迹,久之又渐废惰。
  保卫团 纠集民众,组团护村,明清两朝仿彿。《新志》云:“编列户口,每十户为一牌,置牌长1人;十牌为一甲,置甲长1人;五甲为一保,置保董1人;每团置一团总,以县官为总监督。”保卫团责职,除依章程规定外,“凡团内住户,有藏留盗贼或寄顿赃物,团总等得随时确查,指获,送总监督惩办。各团有匪警时,团总得临时召集团丁,并协同就近军队围捕。”
  民国元年(1912),创立城区保卫团。新市、洛舍、大麻,设民团保卫局。三年春裁撤,四年,改设城、镇、乡保卫团,辅助水陆巡警。民国五年六月,奉省令重新编设,皆称保卫团。设团总1人,团董4人,牌长2人,团丁18人,城团分两牌,一牌驻紫阳观,一牌驻佑圣观。常年经费由各商担负。
  民团 太平军侵犯德清时,城区蔡兆骐组织市民,创立民团,保卫县城。
  乡团局 与此同时,镇人蔡载锡、蔡振勋在西门外布抽村招募村民,成立乡团局,抗击太平军。
  纠察队、自卫队 1949年秋,县城组织纠察队,年末有队员326人。农村组织自卫队,协助巩固人民政权。
  民兵 1951年6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镇纠察队员,村自卫队员统一改称民兵,至年末,全区有民兵1716人,设队长11人,分队长90人,正副小队长238人。
  1958年3月,城关镇恢复水上民兵组织,设9个小队。1969年为落实战备,开展民兵整顿。镇、社共办学习班57期,至年末,完成两个武装连建置,由246名骨干民兵组成。至1971年,全公社有民兵7750人,其中基干民兵3966人,编成23个连,147个排。另有独立团武装民兵238人,编成2个连7个排24个班。
  1978年,城关镇民兵组织重新组建,设营2个,连19个,独立排13个(民兵营:农机厂、丝厂。民兵连:电力公司、交机厂、建筑社、水泥厂、砖瓦厂、粮管所、副食商店、水泥制品厂、五金厂、装卸站、塑料厂、砂辊厂、绸厂、化纤厂、饮服公司、五一厂、灯泡厂、航行站、蔬菜场。独力排:食品厂、清卫所、铁器社、水作社、粮油厂、印刷厂、百货商店、桥工队、粮机厂、一完小、二完小、淀粉厂、竹器厂)。
  1990年,为提高民兵快速反应和应付突发事件,加强应急分队建设。城关镇组建省定点小分队65个,城关乡组建县属机动小分队30个。应急分队负责护厂、护村、护库、护路和守卫重点目标。与驻地军警联防,保卫党政军机关要害部门。并协同抗击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
  1993年起,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每年组织18至23周岁民兵进行军事训练,并在清溪少年军校组织军训。1998年后,政治上重视民兵刊物征订,运用《中国国防报》等杂志,开展爱国奉献爱岗敬业教育,组织上精编基干民兵营1个,下辖4个连16个排37个班。军事上对服一、二类预备役人员及女民兵加强军训。
  2001年,基干民兵营再次调整,设3个通信连,1个军械连。至2003年止,全镇有基干民兵295人,编为1营4连10排。应急小分队50人。
  社会活动
  1954年12月,全镇民兵4407人在《告全世界人民书》上签字,反对美蒋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97年,全镇民兵组成34个学雷锋小组,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本职、讲公德、讲道德、讲美德、学理论、学科学、学技术、树新念、树形象、树典型”教育,此后,组织民兵预备役400馀人,三次对西门河下漂浮物及长桥、大家山公园垃圾死角进行清理,共清运垃圾50多吨。
  经济建设
  1971年2月,杭湖铁路动工,城关公社组织民兵团508人(其中妇女连158人),步行到上柏工地参加路基铺设,完成土方8401方,石方1941方。12月,再次参加运渣铺轨。1978年11月,公社组织基干民兵2190人、武装民兵185人(其中妇女633人),编成11个连112个排,支援出海排涝工程建设。历时48天,总投工10.45万工日,动用船只134只(其中轮船、挂艄机41只)、拖拉机4台,往返运粮29.55万斤,运柴、煤5230担,完成土方14.58万立方米。
  抢险救灾
  1998年4月,胜利村民兵连降伏百凉山山火。梅汛期间,公社紧急抽调应急小分队赴官庄四角渡抢险,打桩50支,填土40立方米。次年6·30洪水,组织民兵抗洪突击队,抢运木材53立方米,堵缺口5处,管漏11处,抢修塌方2处,加固堤塘200多米,被县人武部评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民兵组建以来,1970年9月15日在本镇人民大会堂召开县首届民兵三代会。复员退伍军人、烈军属、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四好连队、五好个人共312人(其中女民兵74人)出席会议。城关镇及城关公社有代表27人。
  诗歌
  冬训 衡庐
  忙季种田,闲冬习武,以民为兵,已传千古。今岁严寒,集训不误,操练融霜,爬滚干露。比勇比忠,互相鼓舞,铸胆铸魂,准备入伍。全民皆兵,豺狼怯步,祖国长城,如金汤固。
  录自《灯花乙集》
  第三节 兵役
  征兵卫国,自古而已,惟时代不同,方法有异。明清以来,先后有募兵制、征兵制、配赋制、志愿兵役制、义务兵役志、义务志愿相结合兵役制、预备役制等名称。
  民国三十三(1944)至三十五年,县内征兵实行配赋制,各乡按田赋征额约75人中征兵一员。
  1951年春,动员青年抗美援朝,城关区自3月10日至5月3日止,分别召开农工会、骨干会、抗美援朝动员会30多次,自愿报名青年1137人。其中城东乡112人,批准入伍14人。城关镇24人,批准7人,城南、城西批准25人。
  1954年冬,《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次年起,依法服兵役成为公民义务,每年冬季征兵,迄今40多年未变。1993年,全县统一颁发《公民兵役义务证》,18年来,为国防输送兵员565人。
  支前
  1951年10月,城关区召开认捐飞机大炮会议。至年底,城关镇共捐献子弹7198发,手榴弹55个,毛巾246条,手帕8条,牙刷221只,牙粉88盒又303袋,牙膏68支,手套22双,袜子22双,肥皂123块,香皂43块,热水瓶1把、杯子4只,日记本59本,铅笔20支,折合人民币1659.35万元(旧币),城南乡献出铜勺、镴台、锡壶等铜镴锡器380多斤,人民币9635万元,城西乡捐献飞机大炮款9155元。
  拥军
  抗日战争期间,馀不镇贯彻全面慰劳总会《鞋袜劳军运动实施办法》,由商界劝募寒衣146件送解部队。民国三十三年(1944)6月,镇成立抗日献金会,筹募抗日将士慰问金。并发动商民,每人捐钱一角,充作前线战士鞋袜费。
  1951年2月,城关区成立拥军优属组,组织文工团慰问地方部队,次年2月,为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一周年,县城举行庆祝大会,城关镇腰鼓队赴湖州、南浔、嘉兴医院慰劳志愿军伤病员156人次。此后形成惯例,如1979年1月19日,公社召开拥军优属大会,出席代表68人。大会向全社291名现役、555名退伍、351名复员转业军人及4户烈属表示敬意,并放映电影《边寨烽火》。1986年,乡、镇分别成立拥军优属慰问团,春节期间慰问驻地部队和军人家属。1996年,镇慰问立功军人11人(其中优秀士兵7人,优秀志愿兵1人,三等功3人),勉励他们再创新功。
  优属
  1952年,城东、城南、城西三乡有军属39户143人,次年发动村民为军属代耕代种。以城南乡为例,全年出动全劳力1200工日,半劳力412工日,代耕水田478亩,旱地176亩,代管鱼荡8亩。是年冬,城关区发放转业军人生活救济金250万元,烈军属救济金50万元(均旧币)。
  人民公社后,每年补贴军属误工工分2000分,参加生产队分红。
  1986年改发优待金,农村义务兵年发246元,城镇每人每年补贴550元,1989年起,为提高义务兵待遇,减轻企业负担,征收每人1.5元兵役义务费,由乡财办统一管理,专款专用。1993年起,历年人伍士兵每人年发2144元,至1997年,全镇现役军人93名,西藏兵4名,年发优待金205824元。在乡伤残、复员军人129人,每人定补1080至1200元不等。
  1996年,兵役义务费每人改为6元,由镇财政统筹。
  1998年,县民政局下达文件,调整优待金标准,义务兵家属每人2350元,三属(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每人1170元,在乡伤残每人940元,在乡复员每人700元。是年末,全镇义务兵105人、三属9人、伤残3人、复员127人,共发优待金34.9万元。
  2003年,全镇现役义务军人69人,三属7人,在乡复员108人,在乡伤残2人,全年共发优待金64.3万元。
  补助
  1987年,乡、镇对39名现役军人(其中干部16人),157名复员军人(其中抗日战争7人,解放战争19人,建国后131人)进行定额补助。1993年,全镇革命烈士家属9户,因公牺牲家属4户、病故军人家属3户,伤残军人73人,还乡复员军人248人(其中享受定额补助139人),回乡民警12人,现役军人159人(其中77人享受优待金),进行分类定期定量补助。1999年1月起,在乡复员军人定期定量补助每人提高30元。次年,全镇三属8人,在乡伤残3人,在乡复员118人,共发补助金9.48万元。2001年,革命烈士家属6户,病故军人家属2户,复员军人121人,武警14人,现役军人97人,年发补助24.67万元。
  抚恤
  为国牺牲、因公病故、因战伤残军人,依法享受国家定期抚恤金。烈属遗孀、孤老及病故、失踪军人家属,同时享受定期定量补助。
  1953年,内务部发文,军人残废金、抚恤粮合一,改为抚恤金,分牺牲、病故两种。城关镇烈属2户,城南乡10村董志高、16村严有庆2户,均享受政府抚恤。
  1955年,县下拨烈军属生活救济金50万元,其中发给城东乡18万元。此后,抚恤金由民政局按等级分发。1981年起,分革命烈士、因公牺牲、病故抚恤3种。至1997年,全镇定期抚恤三属9人(其中烈属7人,病故2人)。残废军人实行终身抚恤,分在职、在乡两种,视残废程度分为四等六级。1990年前最高年恤520元,最低100元。如因公三等甲级钱斌年恤160元。因公三等乙级毛小才年恤122元。至1998年,本镇累计革命伤残军人75人(其中特等1人,一等1人,二等乙级11人,三等甲级24人,三等乙级38人)。1999年9月,民政局下发69号文件,在乡革命伤残人员,由原发每人每月58元,提高到65元。三属由原发195元,城镇提高42元,农村提高37元。
  烈士
  自解放战争以来为国牺牲,并经上级部门正式确认烈士,本镇15人,英名如下:
  朱阿寿,1923年生,联盟村人,1945年3月任新四军浙西留守处战士,同年7月牺牲于三桥。
  严杏林,1924年生,联盟村人,1945年3月任武康县大队战士,同年8月牺牲于孝丰。
  徐祖厚,又名裕源。1920年生,馀不镇人,1945年4月任华东1纵队1师特务营粮秣员,1948年牺牲于河南。
  林雪生,又名文达,1885年7月生于城区,1949年4月任遂安县税务所收税员,同年10月牺牲于淳安。
  高亚炳,1922年生于新盟村尚家埭,1944年4月入伍,任志愿军24军70师208团警卫连警卫员,1953年6月牺牲于朝鲜上甘岭。
  陈士高,1928年生,新盟村童家墩人,1949年1月任志愿军403团1营3连班长,立大功1次,小功1次,1953年8月牺牲于朝鲜。
  徐美根,1951年9月生,星星村坝东人,1969年3月入任,任解放军6505部队战士,同年6月牺牲于江苏。
  茅连庆,1949年5月生,金鹅村杨家墩人,1969年3月入伍,任解放军6505部队战士,同年6月牺牲于江苏。
  王小松,1947年4月生,联谊村战胜圩人,1969年3月任解放军6505部队战士,同年6月牺牲于江苏。
  陈良福,1957年8月生于恒星西坝,1977年入伍,任解放军60军179师炮兵团榴炮1营3连战士,次年8月牺牲于安徽滁县大柳镇。
  王林军,1957年生,金鹅村人,1977年9月入伍,某部飞行员。1989年6月27日在战备飞行中牺牲于宜兴归径。
  左奇康,1917年生于城镇医东街,1938年入伍,任华东军区第3野战军情报站站长,1946年执行任务时被害于苏北。
  何鹤,1911年生于龙山,1948年10月入伍,任50军148团连长,1951年牺牲于朝鲜战场。后因家属迁居城关,转入本镇抚恤。
  沈有林,1925年生于卫星沈家埭,,1951年5月入伍,1953年牺牲。
  范金才,1941年7月生于城区务前街,1959年12月入伍,任沪空军部队飞行员,1976年9月因一等残废入住嘉兴军分区疗养院,同年因病情恶化牺牲,追认烈士。
  病故军人
  解放战争以来,共有病故军人9人。
  沈有庆,红星村人,1951年7月入伍,任空军101供应大队战士。
  沈炳初,1953年4月生,红星村漾口人,1969年3月入伍,南京军区6503部队战士。
  周国财,1949年5月生,幸福村人,1971年入伍,8646部队战士。
  潘国华,1964年9月生,明星村桥里人,1983年10月入伍,南京军区某部战士。
  袁信学,1924年1月生,县西街人,1945年8月入伍,历任团副政委。
  叶光照,1933年10月生,直街人,1949年8月入伍,历任参谋。1977年病
  故。
  孙金根,1943年5月生,仓前路人,1963年入伍,任20军6283部队营房助理员。
  潘自强,1949年生于城东,1969年入伍,任南京6452部队班长。
  严旭亮,生平不详,县消防队员。
  安置
  1952年,城关区政府根据上级“妥善安置,各得其所”指示,分别作“回乡务农,安排工作”进行安置。对有特长志愿兵尽量用其所长。1957年,按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面向农村,面向生产”方针,一般安排农村,对荣立战功的作复退安置。2002年起,农村退伍兵每人货币安置2000元。
  第四节 战备
  测量标志
  镇境测量标志,涉及水利、气象、航空等多个学科。分叙如下:
  1、徐家山18#标石,位于信谊大队中心生产队。
  2、板庄山14#标石,位于八八农场。
  3、乌牛山标石觇标,位于明星大队第5生产队。
  4、乾元山23#标石,位于恒星大队工农生产队。
  5、吴家桥34#标石,位于恒星大队吴家桥生产队。
  6、金鹅山标石觇标,位于新盟大队联合生产队。
  上述6个标志,原由解放军南字第326部队所辖,1969年3月28日由公社革命委员会接管。
  1、武闸一5-1刻石标(桥石),位于幸福大队太堡堂桥桥堍。
  2、武闸一4-1刻石标(屋基石),位于信谊大队陈墩村生产队共育室西北侧屋脚边。
  3、武闸一3-1刻石标,位于新盟大队观音桥闸上。
  4、武闸一5-2地下标,砼制钢柱,位于青山坞八八农场房屋西北角。
  上述4个标志,1974年4月委托城关公社保管。
  1、51#地下标,城郊乡龙金兜夏细毛屋东北48.3M,1957年3月设。
  2、苕-11-5刻石标,城郊乡戴家圩观音桥,1956年6月设。
  3、81#地下标,城西乡城郊外,土地庙后周维宽地上,1956年7月设。
  4、﹣11-6城郊乡鸭河里村乌牛山脚岩石上,1963年8月设。
  5、金鹅山#51,县西2公里山巅。
  6、金鹅山#50,县西1.5公里山麓。
  7、东黄沙塘刻石标,城南2公里西坝与章道桥之间。
  8、乌鸢山旗标、地下标,西门外白虎圩村西面,出西门约3里,村后北行1里上山即是。
  上述8个标志,由省地质局委托城关公社管护。
  人民防空
  1969年开展战备教育,各队开挖防空洞,7月,联盟率先完成坑道1500公尺。11月26日,城关镇召开“人民防空大会”,号召市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各单位上报挖洞进度,已开46个。次年底,防空工程统一验收,其中较好60平方米,一般1146平方米,较差1062平方米。
  民间防空工程,时过境迁,无人问津,二十年后,早已不存。坑道16处,1992年由乡政府负责,联系各村管理,以保持清洁卫生。
  1995年10月,大家山人防坑道因长期出租经营,存放香蕉等鲜果,致使内部设施严重破坏,要求划归镇政府管理,未果。1997年,镇人武部人防疏散预案制订出台,为使国防坑道处于良好状态,推出维护检查责任制。2000年,县军事设施保护委员会发文,限乌牛山石料厂按目前划界开采,乾元山石矿按指定位置开采,并指示镇政府加封加固坑道口部,维护坑道功能。
  至目前,原乡境国防坑道总长1439米,镇境总长703米。
  第五节 战事
  抗击清军
  南明隆武元年(1645)闰六月初八,清军水师经武林头直抵德清县城。城内诸生蔡子标招募水军,与太湖吴易之师相呼应。失败被擒,押送杭州,不屈而死。次年春,驻城清军下乡骚扰,并颁剃发令强行削发,城内诸生蔡儒法抗命出走,召集乡民二百馀人,与陈万良会师德清城下,抗击清军,战事不利而退,清军捕获儒法父弟,利诱劝降。儒法挺身而出曰:“儒法受江东父老之命,恢复大明江山。事不成则当死。父弟尝规劝苦谏,与此无关。”遂被处死而活父弟。
  抵御长毛
  咸丰十年(1860)二月廿六,太平军(本镇百姓称为长毛)五六千人,出武康自永安桥攻德清。时蔡赓飚辞官回乡,奉命办理团练,不久病卒,其子兆骐接办,成立城区民团,顽强抵抗。太平军击败民团,从南门入城,劫杀富户,知县何辅潜逃。廿八日,撤离县城去杭州。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十三日,城区蔡载锡、蔡振勋兄弟在城西布抽圩招集民兵,设立乡团局,收集飞划船20只,每船发抬枪、鸟枪各一支,大船五入一组,小船四人,分为两哨接应。城区姚应魁任哨长,守西路;洛舍冯寿镜乡团局守西北路;黄苟桥仲德顺守东南路;箬帽桥沈彦声守东路,九月廿一日,太平军出勾庄、良渚,沿西险大塘而下,击退乡团飞划船,沿丁山翻小南门入城,知县邓珩与姚应魁出西门潜逃。
  时太平军将领姓蔡,广东人。入城后,在长桥北堍景山楼茶店探听蔡赓飚住所。因赓飏于道光十七年(1837)任广东学政时,尝为其师。闻已死,惋惜久之,下令军士不扰其门。
  入城后,建军府于假山头。部队驻扎西起紫阳观,东至张仙弄,南至南街,北至公园路,所有民宅挤满兵丁。并以南门林宅作主将官邸,小南门袁家祠堂设征收局,置柜征税。小南门城郊(今金湾坝一带)划为买卖街,限场交易。
  同治三年(1864)二月廿八日,清军左宗棠麾下总兵罗大春攻武康,提督高连升、总兵王月亮攻德清。三月初五,太平军弃城鼠窜,经洛舍,走埭溪而入安吉,沿途烧杀抢掠,殉难义士数以百计。
  反击日寇
  民国廿六年芦沟桥事变后,国民党德清县党部常委张友才、县长彭绍香与地方各界爱国人士于8月组织抗敌后援会,支援前线。11月,战火内延,彭绍香率员撤退杭州。12月22日,日寇十一师团一小队200 馀人从东门侵略县城,三里塘恒丰油车、城郊新和酱园等商铺及城内电气公司全部被焚。驻防德清广西部队一团团长李本一力敌不支,撤退富阳,途中遭寇截击,伤亡大半。城内居民大多逃难,德丰、济大等商号因人去楼空,财产被盗、匪偷窃殆尽。
  廿七年(1938)2月,浙江省党部实施战时体制,武德两县党政合一,成立武德联合行动委员会,抗击日寇。2月25日,日寇土桥师团从杭、湖、武三路进犯德清县城,沿途大肆烧杀,死难多达1300馀人。其中城东漾口、沈家潭3村,毁屋1363间,遭杀67人。寇84联队3大队1中队市沼部100馀入侵入城区后,驻溪东街蔡渭生宅。城内亲日派成立维持会,暂责治安。11月,又成立汪伪德清县公署,认贼为父。
  廿八年(1939)1月27日,国民党浙西抗日游击队三路夹攻县城日寇,分别从北门、小南门、东门开火。第三路占领乌牛山制高点后,首先发起总攻。城内日寇集主力于乾元山,发炮顽抗。一二路乘虚入城,重创寇巢。寇见陷入重围,发电向武康求援。双方激战三小时,寇援军抵达南门,游击队为顾及城内居民安全,撤兵返防。
  廿九年(1940)1月,日寇驻城守备队成立12号情报组,址设务前街砖瓦弄12号,设正副组长各1人,情报员9人,隶属菅野足雄部队。情报组活动于馀不镇周边郊村,探听搜集国民政府活动和新四军情报,充当汉奸。3月,省政府战时政治工作二队在城区周围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与寇伪遭遇战中,政工队沈庆昌等人牺牲。同时,县抗日流亡政府成立县国民兵团,与驻城寇伪开展情报战、游击战、拉锯战。
  三十年(1941)初,国民党主战派将领朱希调任德清县长,以战时非常机构浙西行署为大本营,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和自卫队,时袭匪寇。4月23日,德清县自卫队第二中队协同忠义救国军淞沪区独立三支队长徐福林部夜袭县城,激战至明。9月中旬,日伪下乡骚扰,百姓坚壁清野。
  三十一年(1942)1月29日,朱希率自卫队与日伪大战于新塘,我十三烈士成仁。隆冬,战时流动政府驻地夜明浜遭日伪偷袭,幸无大损。
  三十二年(1943)3月11日,计擒日寇上等兵小宫山已之吉,此后日寇龟缩城巢,不敢外出。8月,日寇撤离城区,国民县政府尚流动农村,为控制县城局势,朱希决定在馀不镇设立驻城办事处,10月正式成立,设民政、总务两股,股员8人。其时,三战区江南第一挺进纵队也成立驻城办事处,设武装排、稽查中队,有主任、督导、副官、秘书、队长等共20馀人。
  三十三年(1944)6月,国民政府倡导赤足运动,号召百姓以购袜费移充抗日献金。民众踊跃捐献。
  三十四年(1945)1月,江南第一挺进纵队驻城办事处人员因军饷自筹困难,离开城区,机构解体。6月14日,日寇及伪36师重侵县城,驻兵孩儿桥北堍。9月,三战区馀不军民合作社成立,址设长桥堍观音堂。辖馀不、羌山、杨墩、雷甸等乡镇,搜集日伪情报,抗击寇军。10月20日,日寇败退离城。
  剿灭土匪
  1949年解放初,镇境残匪横行,骚扰民生。流窜于曲园乡、龙溪乡一带的“东南人民义勇军第三纵队”,公开张贴布告,聚众开会,鼓动复辟。
  8月21日,南下干部孙延亭在德清收茧服务站下乡工作时,遇匪被害。10月,“国防部青年救国团浙江第16支队”抢劫裕纶丝厂茧站,杀害茧站副站长马玉生,夺走步枪1支。
  德清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肃清特务土匪,巩固革命秩序,开展剿匪反霸斗争”,“肃清潜匪、收尽匪枪、捕尽匪首、瓦解匪众”指示,于8月主动出击,一举剿灭“国防部挺进游击纵队”,毙匪3人,俘2人,缴获步枪2支,匣枪2支。9月8日,在东门城外首次处决土匪“国防部挺进游击纵队”头子唐少斌。后经一年反复清剿,至次年10月,县境土匪基本肃清。
  第六节 易鼎
  光复城区
  辛亥革命成功后,沪军都督府参谋、秘书吴玉立刻与同乡程森联络,程森根据光复会决策,积极游说,与城内蔡焕文、徐师善、徐沛善、徐滋善、蔡振镛、蔡景谟、程凤鸣、戴文辉、许德辉、闻毓3等组织光复会。11月7日,湖州易帜,宣告光复。德清光复会会员立即在蔡焕文家中集会,商议响应。11月9日,光复会成员召开邑民大会,公推蔡焕文为民事长,并在城区张贴事先已印之告示。会后,戴文辉、程凤鸣、蔡振镛、徐滋善等骨干,携带布告到各乡演讲,劝导百姓毁龙旗,剪辫子,改挂白旗。清政府德清县令见大势已去,留印出走。警察局官兵允其反正,弃暗投明。德邑遂告光复。
  解放德清
  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七兵团第23军67师199团1营解放德清县城馀不镇,建立城防司令部,199团政委陈烙痕任司令。次日,找到原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李俊,嘱其丢掉幻想,消除顾虑,等待办理移交。但李俊惧罪,于6日潜逃。8日,城防司令部在东门广场解除“江南先遣纵队”、“浙西支队”等4支地方武装部队1200馀人,收缴迫击炮2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20挺,步、短枪800馀支及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7月,全县收容游兵散勇工作在镇上展开,共收容338人,除60人取保释放外,其馀全部解省处理。此后,县城秩序安然。
  附录
  浙西地委 1949年4月24日,由杭州市军警稽查处毕平阶等9人发起筹组,下辖江南人民解放军浙西支队。支队人员复杂,活动于武、德、吴、余、崇、嘉等县境。其中第一支队人称吴侠部队,张少山部队,第二支队人称平径自卫队,东塘、塘栖自卫队,两支队原系抗战期间杂牌部队。其间尚筹组江南先遣纵队,辖馀不十区保安队及张少山部队一部分。嘉兴军区独立团,辖浙西游击总队及崇德自卫队。5月德清解放后,境内地方武装部队全部缴械解散,地委解体。
  丁家弄血案 1945年清明期间,新四军一师四纵队解放浙北,设馀不区政府于丁家弄33号,整编组建区武装中队,有成员50多人。伪自卫队长张国良混入区中队,窃取分队长之职,煽动游兵散勇反叛。端午前10天,馀不区委书记苏振亚破获敌特组织,人员关押于区政府。当其人保释无望后,即策划暴动,枪杀区长。5月1日,囚犯各自解开绳索、假装小便,将区中队指导员刘德全抱住,并用花盆砸昏,洗劫区委内步枪36支,木驳枪2支、手榴弹23个,绝密文件1包,现金3000元,苏区纸币1000多元后越狱,新四军财粮股人员闻枪增援,队员乔岫云中弹牺牲。
  反空降联防 1962年4月12日德清、临安、余杭、安吉四县防敌特、反空降联防会议在本镇召开。省军区、嘉兴军分区、0079部队、杭州市公安局及四县人武部长和公安局长,联防区各公社人武部长共45人出席会议。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