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党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114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党政
分类号: D035.5
页数: 77
页码: 177-253
摘要: 本篇记述了乾元镇关于党政方面的情况,包含了共产党,政权,党群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党政 乾元镇

内容

第一章 共产党
  第一节 党建
  秘密活动
  德清县委 中共党员在德清城区进行活动始于1927年,9月,建成德清独立支部,直属湖州市委领导。次年4月,省指派许斌任中共德清独立支部书记。许以教师作掩护,在馀不镇秘密串联。8月,独立支部扩建为中共德清区委员会,直属浙江省委。
  1929年6月,中共德清县委在馀不镇建立,许斌任书记,辖城区、新市两区委。县委发动农村青年,抗租、抗债、抗税;组织工人与资本家展开“增加工资,反对罚工”斗争。次年4月,省委部署浙西总暴动,县委立即在馀不镇西街明道圩203-205号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干训班内容,并确定5月18日深夜12时暴动。
  由于机事不密,18日下午骨干两人被捕,县委委员徐宗楷立即赴杭汇报请示。次日全城戒严,大肆抓捕。暴动失败,县委无形解体。
  池头门支部抗日战争期间,浙西特委从于潜移驻莫干山。1939年秋,庾村支部书记温一段在德清城西发展党员9名,由朱阿奎任书记,朱武元、姬阿六任委员。次年3月,中共武德县工委成立,支部由工委直辖。8月后,支部书记由嵇阿云(1940.8至1940.12),朱云(1940.12至1942.2)出任。9月,改属中共武德县委。
  1942年,因上级失去联络,关系中断。
  馀不区委1945年3月,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队二支队攻克洛舍,成立中共武德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4月4日解放馀不镇后,旋即在镇区组建中共馀不区委员会,苏振亚任书记(1945.4至1945.6)。原池头门党支部接上联系后,隶属区委领导,支部书记仍由朱云担任(1945.4至1945.6)。
  组织机构
  1949年6月,中共城关区委建立,辖城东、城南、城西、雷甸、双溪、杨墩、塘北7乡党务。1951年6月,中共城关镇党委建立,区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均由上级任命。辖区内党支部,城东乡于1952年12月建临时支部,次年6月改正式支部。城南、城西、瓜山3乡,于1953年下半年至次年春先后正式建立。1956年撤区后,改设总支部委员会,城西建于3月,城郊建于11月。是年底,城西乡总支辖党支部5个,城郊辖3个:城关镇党委辖支部5个。1958年6月,城西、城郊两乡总支均改建为乡党委。
  总委(党委)设第一书记1人,书记1-2人,副书记1-3人。1958年10月,城郊、城西两乡与城关镇合并,组成城关人民公社,建立中共城关公社党委,所辖城东、城南、城西、城关4个管理区建立党总支部,下辖28个支部。1959年6月,城关镇从公社析出,建立镇区党委,党委书记由公社副书记兼任。
  1961年8月,公社规模调整。城关镇党委辖党支部15个,城关公社党委辖支部23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组织停止活动。1969年6月,镇、公社革命委员会分别成立党的核心小组,至1970年,城关镇所辖17个基层支部,公社所辖23个基层支部,全部恢复重建。
  1974年11月“突击提干”,公社党委成员由原来13入增至18人,次年10月贯彻中共中央16号文件后始进行纠正。
  1984年1月,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政社分设。城关公社党委改称城关乡党委,并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调整镇乡领导成员。是年末,镇辖支部41个,乡辖支部36个。
  1992年7月扩镇并乡,城关乡并入城关镇,组建新党委,全镇共辖基层党支部82个。此后,镇党委正常换,至2003年,镇辖基层党委4个,总支7个,支部93个(见表)。
  党员发展
  解放初,馀不镇有党员4人,均为南下干部,分布于党政机关。通过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在农村有计划地发展贫雇农积极分子入党。1953年,城东乡发展党员4人。1954年,中共城关区委要求加快党员发展步代,总数不少于全区农业人口4‰。至1956年底,城关镇有党员97人,城郊乡、城西乡各有93人。1957年整风反右,新党员发展暂停,重点移到预备党员考察教育,是年底,城关镇预备党员转正40人。
  大跃进期间,因片面追求数量,大量发展党员。三年内,镇与公社共发展党员297人。1961年后,党建工作以管理教育为主,党员素质有所提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建党随之停顿,1974年突击发展党员41人。次年根据中央16号文件,分别情况处理,其中承认党员26人,除名15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积极慎重”建党方针,党员稳步发展。1980年镇社共有党员1098人,1985年增至1189人,1992年镇社合并时增至1335人。
  1966年前,建党对象以职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数量极少,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1977年统计,镇社1004名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9人,仅占2.9%。1979年后,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发展党员重点转向优秀知识分子,25周岁以下青年积极分子和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先进入物。至2003年底,全镇1966名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575人,其中高中243人,中专141人,大学190人,研究生1人,占全部党员总数29.1%。此外,党员中有专业技术人员85人。
  第二节 领导
  1949年6月,中共城关区委成立,设书记、副书记。1961年12月,再次设立城关区委,辖城关、下舍、雷甸、二都、三合、秋山六公社(未设区政府),次年7月终止。
  1955年7月,城关区所辖各乡支部委员会,设书记、副书记、委员。次年改建乡党总支,1958年6月改建党委,职称相同。
  城关人民公社成立后,党委副书记一职增多。1967年12月至1970年3月因文化大革命停止组织活动。1971年曾设第一副书记一职。1984年1月设乡,领导职称未变。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建立于1951年6月,撤区前未设书记一职,由副书记全面负责。1958年10月并入公社,次年6月析出。2004年4月改名乾元镇,党委领导称呼未变。
  第三节 党代会
  城关公社(乡)
  自1959年至1990年,城关公社(乡)共召开党员大会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四次。
  第一次党员大会 1959年5月1日开幕,3日结束。出席大会353人,其中党员291人,非党积极分子62人(含二都公社)。
  大会由中共德清县委直接召开,城关、二都两公社党员全部到会。县委书记处书记孙延成致开幕词,县委第一书记王若山作动员报告,城关、二都两公社党委分别作总结报告。
  大会以整风精神,总结、检查人民公社建立以来各项工作。城关公社党委检查了骄傲自满、右倾保守等问题。
  大会采用吸收非党积极分子参加,大会小会结合和会内会外结合新形式,发动群众鸣放。并以实际行动,争取实现更大跃进。
  大会选举产生中共城关公社委员会委员15人,其中常委4人。同时选出监察委员5人,选举产生出席县二届一次党代会代表22人,列席代表7人。
  第二次党员大会 1962年12月18日至20日举行,286人出席。公社党委书记吴长春作工作报告,总结回顾解放十三年来巨大变化。1951年由4248户农民组织互助组,1953年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个、互助组135个,到1956年底组成1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又联合组成人民公社光辉历程。十三年对比:粮食单产由177.7斤增至628斤;总产由53874担增至168710担;蚕茧由年产1111担增至2453担;生猪由580头增至5007头;湖羊由1610头增至13415头;耕牛由2头增至397头。十三年中,党和政府为发展集体,发放贫农合作基金贷款32300元,其中94%于1991年豁免。支援穷队资金137000元,发放长期无息贷款4000元,累计农贷67.42万元。供应抽水机23台275.5马力,电动机23台230千瓦。农民口粮水平从250斤增至461斤。1953年提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车水不用脚”等口号正逐步实现。全社已有2723户装上电灯,农村家庭拥有收音机40台,手表101只。
  大会号召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不放弃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县委书记王若山(城关公社选举出席县党代会代表)在会上讲话。
  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公社委员会委员7人,出席县三届一次党代大会代表26人,预备代表1人,列席代表2人。
  第三次党员大会 1970年3月24日至26日召开,出席党员433人,非党积极分子90人。大会是恢复党组织活动之后,通过开门整党召开的。听取了公社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工作报告,着重讨论了党组织整顿和建设。至1969年11月,全公社23个基层党支部已全部恢复,458名党员已有413名恢复组织生活,同时吸收5名先进分子入党。
  大会前,曾召开党员大会和党员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号召抓紧整党建党,继续吐故纳新,充分酝酿新党委候选人。
  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公社委员会委员8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同时通过城关人民公社党员大会决议。
  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 1980年12月26日至27日在三里塘茧站召开,出席代表192人。党委书记程琏祥作《十年回顾》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全社文革中受迫害干部群众896人已全部复查,折磨致残和迫害致死已分别平反昭雪,下发经济补助6140元。四类分子286人已由群众评议摘掉帽子。普遍开展整党整风,各大队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替代革命委员会,对29名双突(突击提干,突击入党)党员已进行区分处理。
  报告总结近年农村管理常年到户、季节包工到人,划分操作组联产计酬、零星项目承包到户和专业承包、有奖有赔的可行性。
  报告总结社办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历程,砖瓦厂、丝厂、绸厂、农机厂、农具厂、淀粉厂、水泥预制厂、柳条厂、运输队等10个单位,已有工人876人,产值年达290万元,创利43万元。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社员人均分配227元,分粮946斤。
  大会提出以粮为纲、猛攻蚕桑、绿化山林、增养猪羊、发展花果、恢复鱼荡、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具体方针。并选举产生公社党委成员9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
  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 1985年10月28日至29日在城关乡大会堂举行,出席代表155人。
  大会听取和审议陈洪魁代表乡党委工作报告。1981、1982两年中,全乡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顺利完成农村改革。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后,1984年淡水鱼产量17310担,比1980年增产9976担。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全乡涌现专业户、重点户557户,占总农户9.6%,乡村企业前景喜人,全乡乡办企业14家,村办企业29家,联户个体企业36家,全年总产值521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9%。
  大会选举产生城关乡第五届委员会委员5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人。乡党委委员平均年龄39.4岁,比上届45.2岁下降5.8岁。
  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 1988年3月21日至22日召开,出席代表139人。乡党委书记沈信甫向大会作报告,回顾三年来从上海、金山、杭州等地引进资金800多万元,解决在建、新建技改项目工程资金缺口。乡村工业产值比县下达计划指标超出16%,增长幅度名次从1986年全县第15位上升至第5位。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除粮、桑、油、鱼等传统产品外,河蚌育珠、养虾、养禽、出口良种猪、养蜂栽果等新兴门类蓬勃兴起,丰富了商品种类。官庄村十年植树,建成绿色银行,成为百万富翁。卫星村家禽饲养,从1户发展到160多户,成为种植业养殖业领头雁。党建不断加强,一批有商品经济头脑、勇于开拓创新的中青年干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其中调整充实党支部15个,新提拔党支部书记15名,吸收新党员64人。
  大会选举产生乡六届委员会委员5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人。
  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1990年2月24日至25日召开,出席代表84人。大会听取和审议了沈信甫工作报告,回顾1989年6月党中央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保持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局势,全乡干部经受了严肃政治考验。1989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5135万元,比1987年增长28.6%。根据从严治党要求,全乡20个农村党支部592名党员进行民主评议,评出合格180人,基本合格355人,不那么合格49人,不合格8人。对违法违纪党员分别作出限期改正,撤销职务,劝其退党、除名等处理。会议选出乡七届委员会委员6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同时选出出席县第八次党代会代表12人。
  城关公社党员代表会议1979年10月13日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41人。大会选举出席县第五届党代会代表31人(其中男26人,女5人),候选人由各支部代表协商提名,讨论产生。
  城关乡党员大会1984年4月9日召开,实到党员487人。大会采用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从8名候选人中选出出席县六次党代会代表7人。
  城关镇
  中共城关镇党委,自1962年12月至2002年1月,共召开党员代表大会9次,党员大会1次,大会后续会议2次。
  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1962年12月14日晚至15日举行,正式代表45人,列席7人。
  大会听取周立庆工作报告,提出今后城镇工作主要任务是动员和集中一切力量,在物质、技术、人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农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加速农业发展。1962年,全镇已有2400馀馀人回乡下乡,支援农业第一线。
  大会选举产生新的镇党委委员9人,出席县三届党代大会正式代表12人,预备代表1人。并通过关于城镇工作的决议和关于组织、监察工作的决议。
  第二次党员大会1970年3月27日至29日召开,正式代表190人,列席32名。大会听取镇革委会核心小组工作报告,至1969年12月,全镇17个基层
  党支部已全部恢复重建,236名党员中已有210名恢复组织生活。新选拔24名优秀党员充实支部领导岗位,同时吸收89名造反派参加党组活动。
  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镇党委成员5人,其中书记1人,并通过城关镇党员大会决议。
  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 1981年1月8日至9日召开,正式代表97人。党委书记尹先锋作工作报告,回顾粉碎“四人帮”以来工作。全镇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干部群众已全部复查,平反昭雪;清退非法查抄没收的现款、金银和物资,已归还39户,折价归还现金10295元。73名长期劳动守法地富反坏及4名右派纠错摘帽。从原工商业者中区分出职工、小贩、小业主、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58人。非法没收私房陆续归还原主26户,房屋918平方米,经济结算11698元。
  加强党建,新建党支部11个,充实支部委员55人,发展新党员8名。经济建设步伐加快,1976年工业总产值59万元,利润5.6万元;1980年增至总产值330万元,利润80多万元,现有正式职工488人,比1976年的233入增加255人。
  大会选举产生镇三届委员会委员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3人。
  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 1985年7月26日至27日召开,出席代表106人。镇党委书记沈永水作工作报告。
  大会按照党章规定和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选举产生四届委员会委员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新当选委员平均年龄35.8岁,比上届平均45.6岁,下降9.8岁。
  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 1988年3月22日至23日召开,应出席代表114人,实到109人。镇党委书记沈永水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制订今后工作任务。大会选举五届委员会委员5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本次选举实行差额选举,先由大会主席团提出6名候选人名单,提交各代表小组讨论预选,主席团根据预选结果,确定5名正式候选人,进行大会等额选举。
  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 1990年1月22日至23日召开,代表71人出席。镇党委书记朱炳法在大会作工作报告。回顾1989年6月,以邓小平为代表中央集体平息首都反革命暴乱,6月24日召开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以江泽民为首新中央领导集体以来的稳定局势以及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镇六届委员会委员6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同时选举出席县第八次党代会代表8人。
  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 1993年2月8日至9日召开,正式代表158人,列席6人。沈信甫、邵慧敏分别代表党委、纪检委作工作报告。三年来工业经济发展迅速,1992年镇村企业总产值首次超亿元。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也有较大发展。14个单位被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三年中发展新党员102名,其中女党员35名,生产第一线党员52名。
  大会选举产生镇七届委员会委员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2人。选举产生新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4人,其中书记1人。同时选出出席县第九次党代会代表20人。
  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 1995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正式代表149人,列席4人。沈永章、沈学章分别代表镇党委、镇纪委作工作报告。三年来,旧城改造成绩显著,南街、县街、直街、务前街等26块地段拆迁住户554户,拆迁总面积4.37万平方米。工农业总产值前景喜人,1995年全镇4.28亿元,比1992年增长184%。大会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三年计划和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通过《中共城关镇第八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代表活动制度的决定》及《党委议事规则》、《关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决定》。会议确定党员代表任期每届三年,代表会议每年召开1次。
  大会选举产生镇八届委员会委员8人,其中党委书记1人,副书记3人。选举产生新一届纪委委员4人,其中书记1人。
  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1997年2月26日召开,正式代表147人,列席6人。本次会议根据建立党代会代表活动年会制而召开,党委书记沈永章、纪委书记沈学章作工作报告,镇党委成员作述职报告。到会代表对党委班子及成员进行民主测评。会议还审议通过《城关镇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1997年12月23日下午召开,出席代表113人。会议选出出席县十次党代会代表20人。
  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 1998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城关镇召开,143人出席。大会听取沈永章工作报告,全镇经济稳中有进,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6.5亿,比1995年增长50%。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三年中外贸出口供货值8414万元,其中自营出口326.9万元,1997年获全县外贸出口先进乡镇。旧城改造稳步推进,15个地段拆迁1.1万平方米,投入开发资金6555万元,新建住宅6.66万平方米。
  沈学章代表纪委作工作报告,大会讨论通过《党委议事规则》和《关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决定》。
  大会选举产生镇九届委员会委员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3人。选举产生新一届纪委委员4人,其中书记1人。
  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 2002年1月18日召开,正式代表81人,列席22人。沈永章作党委工作报告,三年来,农经结构调整,粮经比例从7∶3转变成4∶6,全镇形成特种水产(甲鱼、青虾)、规模养猪、蔬菜种植和蚕桑生产四大主导产业。培育扶持种养大户350多户,建立省县级粮油、蔬菜专业园区2个,初步形成“大户、基地、市场”效益农业格局。
  工业创强,成功申请省级电光源制造专业园区和县批华莹港台商投资园区。三年中引进外资1600万美元,内资2亿美元。实施技改项目73项,新增投入4亿元,引进新项目55个,引进外资收购德清丝厂、德清绸厂和德清印刷厂。
  城建稳步推进,29个地段拆迁3.9万平方米,投入开发资金4348万元,新建住宅5.2万平方米。行政村村庄规划完成,联星中心村建设初露端倪。
  党建不断强化,发展新党员98名,职工100名以上、党员3名以上企业都建立党支部。
  大会听取沈学章纪检工作报告,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代表活动制度的决定》、《关于加强镇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的决定》。选举产生十届委员会委员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4人。同时选举纪委委员5人,其中书记1人。
  第四节 纪检
  1952年,中共城关区委及镇党委乡党支部,均设纪检委员。1959年5月,城关公社设监察委员会,委员1人。文革期间,监察机构取销,1981年恢复,此后,镇、公社党委委员中设1人分管纪检。1992年扩镇并乡后,镇纪委成员,由历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整党整风
  1955年9至10月,城东、城南、城西、瓜山乡党支部,城关镇党委先后开展整党。经揭发、检举、自我坦白,发现问题不少。如城东乡19名党员中,参加反动道会门6人,家庭关系复杂3人,当过伪军警3人,表现不好1人;瓜山乡党员中,不参加互助合作7人,领导合作化不坚决3人,贪污腐化2人,对粮食统购统销不满、家有馀粮不卖3人,组织观念不强5人,要求退党1人,违法乱纪1人。经过学习教育,四乡一镇党纪处分4人,发展新党员15人。1958年9月19日至24日,城关镇委所属14个党支部117名党员采用大放大鸣大字报、大辩论方式进行整党,共贴出大字报217张,提意见416条(其中腐化堕落、蜕化变质26条,敌我不分8条,个人主义97条,自我检查94条,其它191条)。会上重点辩论9人,大组集中辩论2人,党纪处分9人。1964年5月23日至25日,城关公社党委召集全体公社干部13人,学习中央《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四清”》的指示,进行“洗手洗澡”,自我检查思想、作风、生活等方面问题。共查出挪用公款161.6元;开后门购货物12类(其中购饲料1820斤、食搪31斤、蚊帐3顶、皮鞋2双、胶鞋2双、木材0.37立方米、短裤3条、钢精锅2只、雨伞1把、面盆1只、香烟10条、调布票16尺);多占公社集体财物计丝绵4斤,布票18尺,汗衫1件,鱼150斤;与农民合伙併养生猪2头;集体私分公社奖励金16人,每人21元计336元;结馀办公费买英雄金笔30支私分,折人民币185.74元;在群众家中吃饭不付钱10人41餐;以及干部集体种植搞私有等。自我检查后,相互“擦背”,对多占财物作退赔。1969年3月开门整党,历时9个月,694名党员中623人恢复组织生活。1986年1月起,分期分批进行整党,镇、乡党委分别召开扩大会议集体对照检查,历时5月。城关镇基层企业单位整党自1月23日起历时6个月,参加党员452人。通过整顿,重新登记424人,暂缓登记3人,开除党籍3人,除名1人。城关乡村级整党自9月1日起历时3个月,全乡29个村(企)支部658人参加整党,重新登记654人,暂缓登记4人,党内严重警告2人。
  廉政建设
  1988年2月,镇政府决定,严禁动用公车(包括轮船、汽艇)婚嫁迎娶。1993年6月,镇纪委举办纪检干部学习班,通报3年来查处党内违纪案件26件(经济案7,赌博案15,其它4),处分党员26人(开除5人,留党察看7人,严重警告3人,警告11人。其中3人由司法机关刑事处分),号召党员干部坚持反腐败斗争。1996年冬,镇纪委制订拒收、上交礼金登记制,自查自纠。春节期间,机关领导干部4人拒收退回礼金礼物4410元,上交礼卡价值3120元,联盟村支部书记在绸厂扩建中拒收包工头礼金1000元。1998年廉政督查中,镇领导2人拒收上交礼卡3000元,乾元集团总经理将1万元礼金退还业务单位。是年,食堂招待费节约5.67万元。
  案件查处
  党员违法乱纪,自1952年至2003年,共查处189人(其中开除党籍53人,劝退除名10人,留党察看41人,撤销职务3人,严重警告39人,警告劝告43人)。查处重点,解放初以丧失阶级立场、农业合作化中闹退社、统购统销中瞒产私分为主;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期间,以思想右倾保守、敌我不分、阶级斗争抓得不狠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以贪污受贿、赌博嫖娼、迷信活动为主。期间因错误路线影响处理过重、证据不实案件,1962、1980年分别进行甄别平反,复查纠正。
  第五节 宣传
  内容
  社会宣传将中央政策迅速及时传达给群众,发动群众学习、参予,各个时期侧重不同。解放初,主要宣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捐献飞机大炮,全民普选,贯彻婚姻法和农业合作化。1954至1965年,农村以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统购统销,学习《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大跃进(大办企业、大办粮食、大办钢铁),社会主义四清运动(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为主。集镇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帮助政府改进工作(大放大鸣大字报),精简下放为主。1966年至1976年,以宣传毛泽东思想,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主,分时段开展破四旧、立四新(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狠抓阶级斗争,打倒走资派,斗私批修,学习下高桥割资本主义尾巴,深挖洞、广积粮,三学(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解放军),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批林批孔,评法反儒,革命大联合等活动。1977年至1983年,主要宣传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和批判两个凡是。1984年以来,以学习邓小平理论、宣传经济建设为中心。连续10年开展农村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廉政建设,《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讨论,三个代表教育,双思(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等。
  专项宣传新民主主义时期,在机关、城镇开展剿匪反霸宣传,瓦解敌特斗志。在干部中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工商界开展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情报)。1954年至1965年,在机关、学校等上层建筑领域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整风反右。精兵简政,干部下放。四清运动(清政治、清思想、清经济、清组织)。文革期间,在机关干部中宣传尊法反儒,吐故纳新,开门整党。1977年至1983年,机关干部以宣传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主。1984年以来,在机关干部中宣扬反贪倡廉,严肃财经纪律,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开展十四大精神再教育以及四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严(严要求、严管理、严监督)教育。
  形式
  宣传形式颇多,本镇常见有下列13种。
  会议 利用小会、大会、座谈会传达中央政策,交流学习经验,讲用个人心得最为多见,如1971年批判林彪、陈励耘罪行时,一个月内召开全公社大会四次;5至12月召开各级群众大会85次,受教育4.3万馀人次。2000年5月双思教育中,召开座谈会75个,参加会议3080人,面对面教育3650人。
  文工队 1951年,城东、城南、城西三乡均组织业馀文工团,采用扭秧歌,打莲花落,化妆小演唱等形式宣传新婚姻法、抗美援朝及参加送军、交公粮活动,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效果极佳。1959年,镇组织曲艺演唱队到田头说唱,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幻灯、电影 利用放电影、放幻灯片进行宣传,1965年前为常见形式。1990年后,渐被录像片、专题电视片取代。
  广播 本镇广播宣传始于1956年,至今仍为有效形式。近年来,各居委会街头宣传都采用便携式话筒,部分单位拥有宣传车,人称流动广播站。
  宣传队 1958年7月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期间,由党、政、工、团、学校等单位12人组成突击队,指导各单位组织宣传队。除口头宣讲外,还敲锣打鼓、化妆上街。商店、食堂、戏院等环境布置标语、横幅、对联。平均每天有二三个宣传队上街,最多一天为13个。其中文化馆宣传队下乡10次,下街店23次。两个月内,张贴标语3200多条,对联106幅;墙头画800多处,墙头字200多条。
  大游行 发动组织群众聚集游行,如1958年宣传总路线时,举行1000多人游行,队伍高举横幅、标语,锣鼓口号,彼起此伏。文革期间宣传最高指示,大多采用大游行方式,1976年10月17日粉碎四人帮大游行,人数多达三四千(包括学生)。
  大字报 1957年11月整风期间,首次推行大字报形式大放大鸣。试点中,与会人员一天提出意见276条(其中个人185条,小组91条),贴出大字报160张。尔后10天之内,城关镇各系统共鸣放意见11221条。文革中,大字报再次成为传达政令、批判教育重要方式。
  墙报、黑板报 利用墙报、黑板报进行宣传,自解放初迄今从未间断。如1954年城东乡宣传统购统销,出黑板报8块,夜光报14版。瓜山乡出墙报7期。2003年非典期间,城镇各社区共出黑板报105期。
  学习班 采用办班形式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始于1965年,是年,城关公社开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1次,参加学习1634人。同时建立毛泽东著作学习小组131个。文革期间,学习班不胜枚举。
  工作队 组织工作队、工作组下乡宣传,时间最长为5个月,人员最多为520人。如1974年11月,由省、县组成农业学大寨工作队驻城关公社工作组,分成5个小组进驻红星、星星、联谊、联盟、信谊5大队,历时5个月。1975年11月,由浙江大学化工系师生组成省农业学大寨工作队520人,分别进驻明星、红星、联星、恒星、新盟、红旗、联谊、信谊、胜利、官庄10大队和企业,历时3个月。
  简讯、快报 1966年2月,城关公社党委编写《城关简讯》,每期4至6页,共出16期。次年改由人武部生产办公室主编,止于11月,共出9期。1967年7月1日,公社联合总指挥部创办油印小报《七一战刊》,每期8版,共出20期,次年1至8月共出12期。同时有政工组主编《学习通讯》,每期16开一张,油印套红,仅见8期。1969年2月,公社贫宣队办公室主编《斗批改通讯》,每期16开一页,共48期。
  知识竞赛 利用知识竞赛宣传党政、振兴德清始于1994年4月,在开展“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大讨论中,镇开展“八杯”竞赛活动(农业生产丰收杯、乡镇企业振兴杯、外向型企业创汇杯、个体经济绿叶杯、亿千工程龙头杯、精神文明新风杯、社会治安安定杯,农村奔小康小康杯),整个赛期至1995年1月止。
  网站 2001年建立城关镇人民政府网站,开设“首页、走进城关、政府机构、招商引资、企业之窗、现代农业、科教文卫、城镇发展、精神文明、互动天地、后台管理”等栏目。利用网站交互功能,发挥外宣交流作用,各栏下设篇目丰富,有新闻动态、在线调查、友情链接、办事指南、招商项目、优惠政策、镇长信箱、农业园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流量分析、历史沿革、地理交通、企业精英、特色产品等46个项目。
  组织
  解放初,中共城关区委在各乡建立宣传员制度。如1954年,城东乡有宣传员32人,通过普选、统购统销等系统学习,形成宣传队伍。1956年,各乡总支设宣传委员1人,负责政治宣传,1962年,县委宣传部下发《关于调整恢复报告员、宣传员制度》,城关公社设报告员2人,尔后,公社(乡、镇)党委会均设宣传委员,至今不变。
  宣传工作除贯彻上级指示,组织于部群众学习外,各个时期尚有特定任务,如1984年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村)活动,官庄大队被评为首个文明村。1989年,恒星村和城关丝厂因经济连续滑坡,撤销县级文明单位称号。1995年3月,在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中,荣获德清县“文明城镇优胜杯”等。每年冬季,落实分解三报一刊(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湖州日报、求是杂志)征订任务,以及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年度评比,各村文明户、五好客庭户评比等。
  第二章 政权
  本章由执政、参政、议政三部分组成。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1949年11月3日,德清县首次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邀请各阶层人士民主协商,产生政府领导。1953年5月起,乡镇实施基层选举,产生县乡两级人民代表。1990年起,镇设立人大主席团,办理日常事务。
  基层普选
  1953年5月起,城东、城南、城西3乡和城关镇先后成立选举委员会,开展人口调查和选民登记,直接选举乡镇人民代表。
  城关镇第一次普选 1954年1月15日成立镇选举委员会,成员9人,3月15日结束。根据各街人数和自然区域,划分裕纶丝厂、渔民、南街、溪街、务前街、直街、县街七个选区。采用黑板报,街头说唱等形式开展宣传。各选区设立登记站,用户主到站登记、单位自行登记、上门登记三结合方式,产生代表候选人名单。经过各人民团体协商,并经选民讨论审查,选出代表53人。
  城关镇第二次普选 1956年7月20日成立选举委员会,成员11人,8月29日结束,7个选区除渔民改为渔民生产合作社外,馀均同前。下设6个登记站,选出正式代表59人。
  城关镇第三次普选 1958年3月16日成立选举委员会,成员9人,3月29日结束,选区增加顺丰丝厂1个,当选代表65人。
  城关镇第四次普选 1960年12月10日成立选举委员会,成员9人,次年1月6日结束,划分10个选区,选出人民代表74人。
  城关镇第五次普选 1963年3月7日成立选举委员会,9人组成,4月19日结束,划分18个选民区,选出代表100人。
  城关镇第六次县乡两级选举 1966年1月26日成立选举委员会,成员9人,2月27日结束。划分16个选民区,选出代表100人。
  城关镇第七次县乡两级选举 1980年9月11日成立镇选举委员会和县选
  举委员会城关办事处,9人组成,10月31日结束。划分13个大选区64个小选区,选出县人民代表28人,镇人民代表139人。
  城关镇第八次县乡两级选举 1984年5月3日成立选举委员会,成员7人,6月17日结束。划分15个大选区61个小选区,选出县代表40人,镇代表127人。
  城关镇第九次县乡两级选举 1987年2月16日成立选举委员会,10人组成,4月7日结束。划分15个大选区36个小选区,选出县代表39人,镇代表62人。
  城关镇第十次县乡两级选举 1989年12月23日成立选举委员会,8人组成,次年3月22日结束。划分15个大选区37个小选区,选出县代表39人,镇代表80人。
  城关镇第十一次县乡两级选举 1992年12月1日成立选举委员会,7人组成,次年1月5日结束。共划分21个大选区89个小选区,选出县代表54人,镇代表168人。
  城关镇第十二次选举 1995年12月1日成立选举委员会,9人组成,次年1月10日结束。下划37个选民区,选出镇代表75人。
  城关镇第十二次县人民代表选举 1997年12月8日成立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9人,次年1月9日结束。下划15个选区,选出县代表34人。
  城关镇第十三次选举 1998年11月28日成立选举委员会,9人组成。次年1月6日结束,划分35个选民区,选出镇人民代表75人。
  城关镇第十三次县代表选举 2002年12月3日成立换届选举领导小组,7人组成。次年1月9日结束,下划13个选民区,选出县人民代表34人。
  城关镇第十四次选举 2001年11月27日成立选举委员会,12人组成。次年1月10日结束,下划选区31个,选出代表77人。
  原城关区所辖各乡,第一次普选始于1953年5月。人民公社后,历次选举时间与镇同步,选区均以生产大队为单位。
  选举方法:1980年前县代表间接生产,此后改为直接产生。并由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城西乡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5月20日召开,会议介绍本会与农代会、妇代会、青年会、民兵会不同之处,在于代表人民政府执政掌权。会议总结农业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和军属代耕、兴修水利、共育养蚕、春耕积肥、点灯治螟、爱国卫生成绩。落实生产自救、政府救济、贷款储蓄和出售爱国茧、贯彻新婚姻法和严加管制反革命分子任务。
  城东乡第二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6月27日召开。会议总结上届决议贯彻情况,评出先进一等潘小毛、严阿有、章贵龙、俞小毛四个互助组。桥北评为一等村,西茅封评为二等村,於家评为三等村。同时表彰妇女积极分子一等3人,二等11人;青年积极分子一等12人,二等11人。
  城关镇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1年6月12日召开,由县委政委、公安局长、镇副镇长和工会、工商联、妇联、居民各1人组成大会主席团。会议传达对待反革命政策,总结七个月来镇反成果,各界代表11人在大会发言,并成立镇反审查委员会。
  城关镇首届第一至第四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资料缺。
  城关镇首届第五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3年5月20至22日召开,会议邀请镇党委1人,镇政府2人、工人18人(裕纶丝厂2、大有种场1、店员4、手工业4、食品业1、搬运业2、建筑业2、航运业1、镇工会1)、工商界12人(其中工商联1人),妇女5人(每街1人)、居民5人(每街1人)、企业3人(合作社1、银行1、购销公司1),文化卫生教育界5人(文化站1、卫生院1、中医1、教工会1、中学1),渔民2人,青年2人,烈军属1人参加。讨论上次会议后各项工作情况,布置中心任务为“与坏人坏事作斗争”。
  城关镇人民代表大会
  一届一次 1954年2月举行,出席代表53人,选出镇人民政府委员7人,其中镇长、副镇长各1人。
  一届二次 1954年7月14日至15日召开,出席代表35人。会议听取政府工作和宪法草案报告,选出出席县人大代表。
  一届三次 1954年11月18日至20日召开,出席代表36人,大会收到提案39件,并对上次大会提案作执行解答。
  一届四次 1955年7月29日至31日召开,出席代表38人,列席14人,大会收到提案25件。
  一届五次 1956年4月28日至30日召开,出席代表35人,列席8人,会议讨论农业发展纲要、农业合作化和城镇手工业、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情况,选举镇人民委员会委员11人,其中镇长、副镇长各1人,审查本次大会提案27件。
  二届一次 1956年9月17日召开,代表53人,列席7人。大会号召各行各业开展劳动竞赛,要求手工业加强整社扩社,工商业抓紧旺季市场购销,并对扫盲、爱国卫生、义务兵役、治安保卫作出指示。大会选出镇人民委员13人,其中镇长、副镇长各1人,人民陪审员5人。会议收到提案32件。
  二届二次 1956年11月上旬召开,出席代表43人,列席4人,会议选出县代表22人,收到提案47件。
  二届三次 1957年11月25日召开,号召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和大积肥料。贯彻农业发展纲要,对组织居民1.2万工日、每户积肥6担和手工业、商业送货下乡予以肯定。
  三届一次 1958年5月14至15日召开,出席代表57人。大会贯彻建设总路线,大搞特搞技术革命,修订跃进指标,要求全年办20至30个工厂,早日实现“四八一千四”(粮食亩产800斤,鱼塘亩产800斤,户养猪羊8头,每户收入800元,桑叶亩产1400斤)。选出镇人民委员13人(镇长、副镇长各1人),出席县三届人大代表24人,人民陪审员4人,会议收到提案59件。
  三届二次 1959年12月20日召开,号召镇民高举三面红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今冬明春支援公社农具5万件,肥料40万担,农药6000担,饲料23680担,培训农具手50名,确保明年第一季度工业产值150万元,购销指标130万元。
  四届一次 1961年11月2至4日召开,出席代表62人,列席8人。会议号召镇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克服困难,开展蔬菜生产运动。选出镇委委员13人(正副镇长各1人),出席县四届人大代表和人民陪审员,会议收到提案78件。
  五届一次 1963年5月3至5日召开,正式代表89人,列席14人。大会号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积极支援农业生产,24名代表在大会发言,会议选出镇委委员15人,出席县五届人民代表29人,人民陪审员8人,大会收到提案102件。
  五届二次 1964年4月27至28日召开,出席代表81人,列席11人。大会
  号召学习毛泽东思想,开展比学赶帮超社会主义竞赛。通过《城关镇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和《绿化树木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大会收到提案55件。
  六届一次 1966年3月10至12日召开,正式代表84人,列席21人。大会号召学习毛泽东思想,落实农字,制订今后工作计划。选出镇委委员15人(正副镇长各1人),出席县六届人民代表29人,人民陪审员8人,大会收到提案70件。
  七届一次 1982年3月19至20日召开,大会决定将城关镇革命委员会改为城关镇人民政府。以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方式,产生镇长1人,副镇长2人,大会收到提案89件。
  八届一次 1984年7月24至26日召开,出席代表122人,列席19人。大会号召镇民顺应改革潮流,加快经济工作改革步伐。国营企业实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镇办企业实行一包三改,商业部门实行开放搞活。大会产生镇长1人,副镇长3人和人民陪审员,收到提案78件。
  八届二次 1985年12月24至25日召开,正式代表110人,邀请17人,大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收到提案44件,审议通过《关于五年内在全镇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
  八届二次 代表小组长扩大会议1986年8月16日召开,代表小组长26人出席会议,特邀市县人大代表18人。会议审议《城关镇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决定从1986年9月1日起实行小学初中九年制义务教育。
  八届三次 1986年11月28至29日召开,出席代表106人,列席21人。大会补选副镇长1人,收到提案52件。
  九届一次 1987年4月22至23日召开,正式代表62人,列席26人,特邀4人。大会介绍镇办企业发展情况,选出镇长1人、副镇长3人,人民陪审员3人。
  九届二次 1988年4月25日召开,会议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决算报告,收到提案28件。
  九届三次 1989年4月25至26日召开。会议号召深化改革,促进稳定发展。
  十届一次 1990年3月23至24日召开,出席会议代表72人,列席14人,特邀1人。大会号召深化改革,治理整顿,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听取财政预决算
  报告;产生镇长1人,副镇长3人,人民陪审员3人,收到提案45件。
  十届二次 1991年3月18至19日召开,代表79人,列席34人。大会介绍部分企业扭亏增盈。但12家企业中仍有7家处于停产半停产,294名职工待业的现实,号召干部职工群策群力,走出困境,大会收到提案38件。
  十届三次 1992年3月17至18日召开,正式代表80人,列席28人。会议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决算报告。
  十届四次 1992年7月24日召开,正式代表142人。会议听取乡镇扩并的通报,产生镇长1人,副镇长4人。
  十一届一次 1993年2月18至19日召开,正式代表168人,列席49人。大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大主席团报告;审议通过《城关镇主要街道实行限期改造实施办法(草案)》和《镇规民约》,大会选出镇长1人,副镇长4人,人民陪审员2人,收到提案82件。
  十一届二次 1994年3月8日召开,出席代表147人,列席50人,大会听取农业一优两高、旧城改造成绩和经济区批准信息,收到提案44件。
  十一届三次 1995年3月8至9日召开,正式代表150人,列席52人。听取审议《关于修改城关镇总体规划的报告》,增选副镇长1人,收到提案36件。
  十一届四次 1995年7月11日召开,出席代表142人。因乡镇人事调动,通过辞呈和选举新镇长。
  十二届一次 1996年1月12至13日召开,出席代表74人,列席63人。大会介绍1994年首次列入全市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明星镇,听取审议《城关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三年计划和五年规划报告》。选出人大主席1人,镇长1人,副镇长4人,人民陪审员2人,收到提案40件。
  十二届二次 1997年2月28日召开,正式代表74人,列席60人。会议听取政府、人大主席团工作报告和财政预决算报告,收到提案32件。
  十二届三次 1998年3月17日召开,正式代表75人,列席55人。本会系例会,程序同前,收到提案30件。
  十二届四次 1998年7月17日召开,出席代表67人,接受人大主席辞呈,选出新主席。
  十三届一次 1999年3月4至5日召开,正式代表73人,列席68人。除必须议程外,听取审议《依法治镇三年规划》、《创建文明城镇活动实施意见》、《调整
  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决定》。大会选出人大主席、副主席各1人,镇长1人,副镇长4人,人民陪审员2人,收到提案35件。
  十三届二次 2000年3月1日召开,代表64人,列席75人。例会程序同前。
  十三届三次 2001年3月15日召开,代表71人,列席78人,例会程序同,收到议案29件。
  十四届一次 2002年1月28至29日召开,正式代表73人,列席87人,会议审议《关于实施依法治镇五年规划决定》,选出人大主席1人,副主席2人,镇长1人,副镇长4人,人民陪审员4人,收到议案50件。
  十四届二次 2003年3月28日召开,正式代表77人,列席91人,大会听取议程报告和《关于代表议案、意见和建设办理情况的报告》,收到议案33件,选出镇长副镇长各1人。
  城关乡(公社)人民代表大会
  1957年前,原城东乡、城南乡、城郊乡资料缺。城西乡、瓜山乡资料不全。
  瓜山乡一届三次 1955年3月26日召开,会议听取过渡时期总线路、总任务形势报告和工作任务报告,号召群众兴修水利、投入春耕、生产自救、战胜春荒,办好互助组。会议增选不脱产副乡长2人,县人民代表1人。
  城西乡一届二次 1954年7月12日召开,代表29人,会议听取总结报告,布置排涝、缴粮、积肥、春耕等工作,选出县代表3人。
  城西乡二届一次 1956年2月17日召开,代表68人。大会讨论城西、瓜山两乡合并(东衡乡官庄村划入)事宜,选出乡人民委员会委员15人,其中乡长1人,副乡长2人,人民陪审员5人。
  二届二次 1957年6月28至29日召开,代表47人,列席14人。会议听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对右派分子和动摇分子作了严厉批判。
  三届一次 1958年2月15至16日召开,代表57人,列席5人,大会听取农业丰收,人民生活改善的报告,选出乡长副乡长各1人,委员11人,人民陪审员5人。
  三届二次 1958年4月14日召开,大会听取跃进规划,作出《坚决执行拥护蚕桑生产跃进规划的决议》。
  城关公社四届一次社员代表大会1961年10月29日召开,大会选出公社管理委员会委员13人,监察委员5人,通过《关于1962年生产工作规划的决议》。
  五届一次 人民代表大会1963年4月召开,大会选出公社管理委员会委员19人,其中社长1人,副社长3人,监察委员会委员6人,其中主任1人。选出县代表13人。
  六届一次 1966年4月7至9日召开,大会总结坚持毛泽东思想挂帅,坚持阶级斗争,坚持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广大中农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关于突出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议》;选出公社管委会委员15人(正副社长各1人),监察委员5人和出席县人大代表14人。
  七届一次 1982年1月14至16日召开,正式代表236人,列席9人。会议决定将城关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城关公社管理委员会,选举产生委员11人,其中社长1人,副社长3人,人民陪审员4人。审议通过《关于大队主要干部年老离职补贴办法(草案)》。
  七届二次 1984年1月12至13日召开,正式代表225人,列席52人,会议听取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政社分设的报告,成立乡人民政府和乡经济委员会。介绍农业生产责任制、联产承包之后的增产增收情况。产生乡长1人,副乡长2人。会议接着召开乡经济委员会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69人,选举乡经委主任1人,副主任3人。经委下设工业、农业两公司。
  八届一次 1984年12月27至28日召开,代表123人,列席46人,选出乡长1人,副乡长3人,人民陪审员4人,收到提案12件。
  八届二次 1985年12月17日召开,代表115人,列席47人。大会制订修改《乡规民约》,收到提案15件。通过8月6日乡党委撤销乡经委,业务工作由工业、农业两公司分别办理的决定。
  八届三次 1986年12月8日召开,代表121人,列席56人。会议听取“划分税种、核定收支、超收分成、减收减支、超支不补、结馀留用、一年一定”的乡级财政管理体制指示精神。通过建造乡中心小学、敬老院、城东水泥路三件大事。
  九届一次 1987年4月25至26日召开,代表60人,列席66人。听取审议《七·五期间两个文明建设规划报告》。选举产生乡长1人,副乡长3人,收到提案24件。
  九届二次 1988年12月10日召开,代表66人,列席31人。例会程序同前。
  九届三次 1989年5月15日召开,代表66人,列席52人大会增选副乡长2人。
  十届一次 1990年3月22至23日召开,正式代表80人,列席39人。大会听取上届以来“城南翻水站建造、农村水改、幸福大桥建造、城北公路大仓岭降低、城东村校校舍改修、机关宿舍楼揭顶、城东水泥路和大小渠道配套”八件实事落实情况。通过1992年9月1日起全乡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决定和《城关乡土地管理若干规定》,选出乡长1人,副乡长3人。大会决定成立乡人大主席团,收到提案31件。
  十届二次 1991年4月22至23日召开,代表80人,列席47人。大会通过《关于确定东山岭、乔莫线金星地段为工业发展小区的决议》和《关于在“八五”期间村村通简易公路的决议》。大会收到提案28件,罢免人大代表1人。
  十届三次 1992年3月16至17日召开,代表80人,列席45人。例会程序同前,通过《乡计划生育外出外来人员管理实施意见》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细则》。
  第二节 政府机构
  清逊民初,本镇属县直辖,称城区,不设区政府。民国十八年始设区长,然无公署。民国廿年(1931)改称馀不镇,亦体制未备,直至廿四年始设镇公所,置镇长。
  乡村机构,国民政府于民国廿一年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颁布《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保甲之编组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保,保设保长”,实施自治监督。德清县城区于廿三年实行保甲制,第一区所辖25乡,亦于次年相继推行,并实施乡镇长由县委任制。
  民国期间,辖区有区、乡(镇)二级行政政府,区署设区长、民政指导员、财粮指导员、指导助理、技佐、书记(抄写员)、会计、庶务员。附设机构有:田粮稽征处,设主任、征收员。自卫队,设巡官、卫士、区丁。警卫班,设警长、警员。特务队,设队长、队副。驻乡官,镇长、副镇长。递步哨站,哨长。区公所设区长,督导员(文化教育)、民政干事、财粮干事、文牍、书记、会计、庶务员,田粮稽征指导员。下辖警卫班,设班长、巡长、递步哨长、警察。乡公所设乡长、副乡长、幕僚长、户籍干事、经济干事、文化民政干事。自卫队长、队副,于事助理,递步哨长。镇公所设镇长、副镇长,幕僚长,总干事、民政干事、户籍干事、财政干事、警卫干事,经济股主任,人武班班长、副班长,会计、庶务长。
  民国区公所
  馀不区公所 1929年建,址设南街紫阳观,后迁东街贞节祠。民国廿一年(1932)至廿三年,全省区级机构全部裁撤,馀不区公所亦于其时解散。
  西区行署1938年8月,国民党县政府僻处和睦桥,为掌握日寇动态,馀不镇奉命建行署,址设直街福记饭店。冬,日汪伪县政府成立,行署解散。
  六乡镇联合办事处 1940年5月至1941年1月,县城沦陷期间,为搜集情报,成立联合办事处,地驻东门外漾口村,后迁南舍圩、甘家圩。辖五乡一镇,设主任、干事等职。
  馀不区署 1941年1月正式成立,无固定办公处,流动于蠡山乡各村之间,后迁大有蚕种场及南门外徐家坝。1945年抗战胜利后,于年末撤销。
  汪伪区公所1938年日寇侵占县城后成立,址设县街,1943年3月敌伪退出城区,党政形成空白,区公所不解而散。
  民国乡镇公所
  清溪乡乡公所 1936年建,1944年8月并入羌山乡。乡政府无固定驻地,平时在高桥头、清溪庙临时开会,下设6个保。
  羌山乡乡公所 1936年建,驻地先后在高桥头、胡西湾、何家桥,下设6保。民国三十三年(1944)与清溪乡6个保合并,共辖12保,不久缩编为10保。
  金鹅乡乡公所 1936年,战胜、白虎、金鹅三乡并为金鹅乡,乡政府先后驻金鹅山麓土地亩、白象圩赤岗兜民居,下辖11保。1943年缩编为9保。次年10月,1-4保划归馀不镇,5-9保划归瓜山乡。
  连山乡乡公所 1936年建,政府先后驻西圣堂、何家埭、董家角、沈家潭、隔竹堂等地,辖7保,1944年8月并入蠡山乡。
  蠡山乡乡公所 1936年建,1944年8月与连山乡合并,仍称蠡山乡。乡公所设半潭漾口,下辖7个保。
  曲园乡乡公所 1947年2月,澉山、蠡山合并为曲园乡,乡公所先后设东茅
  山、西茅山、澉村,辖20个保。
  瓜山乡乡公所1937年1月,由瓜山、太堡、前溪3乡合并组建,乡驻地先后设墅元头、丁家湾、鲤鱼田、下丰头等,下辖8保。1939年缩并为6保。1943年1月,衡溪乡何家坝、官庄、方山、仙童坞、下窑等地划入,复设8保。1944年8月执行新县制,金鹅乡5至7三保及4保部分并入,衡溪乡部分仍划出,重编8个保,1947年2月并为方山乡。
  方山乡乡公所1947年2月组建。由原衡溪乡8个保与瓜山乡8个保合并。同年5月,将16个保缩编为12保,每保设正副保长各1人。
  馀馀不镇镇公所1935年初正式成立,地设镇区县街贞节祠。初建至1944年9月,辖区只限城镇。1944年10月并乡时,金鹅乡1-4保并入,1947年2月,又与原羌山乡合并。镇公所初辖8个保,金鹅乡并入后重编为11保,羌山乡并入后扩至21个保。
  汪日伪馀不镇镇公所成立于1938年10月,址设城内关帝庙,1940年5月解体。
  人民政府
  城关区公所 1949年6月建,址设下高桥,后迁溪东街。辖城东、城南、城西、雷甸、杨墩、塘北、双溪七乡。1956年7月,全县撤区并乡,区公所裁撤。
  城关镇人民政府 1949年6月,馀不镇人民政府建立,址设馀不弄。1951年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府址不变。1992年与城关乡合并后,迁址西门外石牌楼。
  瓜山乡人民政府 1949年8月建,乡址太堡堂,1956年并入城西乡。
  城西乡人民政府 1950年4月建,乡址西门外白虎圩,后迁施家园。
  城东乡人民政府 1949年12月建,乡址四仙桥,后迁大虹桥东堍。1956年与城南乡并为城郊乡。
  城南乡人民政府 1949年12月建,乡址徐家坝、冯家桥头。
  城郊乡人民政府 1956年11月建,乡址城区溪东街沿河公宅。
  城关人民公社 1958年10月建,初设馀不弄,继迁小南门茧站,后迁白虎圩蚕种场旧址,今址西门外石牌楼。
  机构设置
  1949年5月德清解放,6月建立区公所,设区长、副区长、财政助理、粮政助理、生产助理、治安员、会计、文书诸职。1952年增设文教助理、民政助理,治安员
  改称公安员。1954年增设统计、公务员、炊事员,文教助理改称文卫助理。各乡人民政府于1949年8月建立,设乡长、副乡长、文书。1950年春,乡政府下设行政委员会和农协委员会,委员由各村组成。行政负责生产、粮政、武装、调解、户籍、文化等事宜。农协负责青年、妇女、民兵等群众团体事务。人民公社后,设社长、副社长、文书、会计,副社长分管工业、农业、蚕桑、财经、文教卫、治保、民政等线。1967年12月,机构改为三组一室,政治工作组负责农业学大寨、民兵武装、宣传毛泽东思想、革命大批判、文教、青年、妇女工作。群众工作组负责组监、安置、福利、信访、卫生、调解、保卫工作。生产工作组负责供销、山林、蚕桑、农业、水利、水产、畜牧。办公室负责收发文,民政、户籍、档案、婚姻、财务、食堂、总结报表。
  1991年4月始,乡镇机构设置步入正轨,城关乡经核定聘用人员编制31人,其中暂配定编27人,定岗不定编4人。设党群、政府、工业、农业、财政、计生、政法七大办公室。1993年增设城建办公室。
  1997年11月,根据党委、政府职责,机关设七个机构:
  ·党群办公室(增挂人大办公室牌子) 负责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纪检、监察、统战、群团、干部人事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承办乡镇人大日常事务工作。
  ·政府办公室 负责政府日常事务,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计划和发展规划;综合协调财政及机关后勤服务以及政策调研、信访、信息、督导、文秘档案等行政工作。
  ·综合治理办公室 负责法制宣传教育,人武、街道、民事纠纷调解仲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划、管理和实施;协调公安、司法、法庭、检察、民政事务和指导村民委员会建设。
  ·经济贸易办公室 负责镇、村集体、股份、合伙、私营、个体企业的规划、监督、服务;镇属企业集体资产管理;企业项目开发、技改立项论证批报和市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内外贸易及科普应用;指导工业办公室日常事务及统计。
  ·农业发展办公室 负责编制实施全镇农业规划;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及生产资料组织协调;水利建设规划实施及河道资源管理,渔政和多种经营规划管理和指导服务及统计,指导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站和电管站工作;协调土地管理,管理监督农村集体资产。
  ·计生文教卫办公室 负责全镇计划生育和查处违规事件,管理文化、体育、广播、教育、农村饮水、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指导计生服务及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工作。
  ·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和镇区镇容、绿化、环保综合整治;协调交通、电力、邮电、房地产建设。
  镇机关行政编制36名。党委设书记1职、副书记3职(含交叉兼职镇长)、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武装委员各1职(其中武装委员兼武装部部长);人大设主席1职,根据需要可设副主席1职;政府设镇长1职,工业、农业、教文卫、村镇建设设副镇长各1职(其中工业、教文卫副镇长兼党委委员);纪委设书记1职(负责党群副书记兼);副书记1职(分管纪检党委委员兼)。
  1999年6月,按照精干高效,因事设岗要求,确定工作岗位73个,行政编制40人,事业编制33人。岗位配置为:
  党群办12名,政府办12名,综合治理办9名,经济贸易办8名,农业发展办13名,计生文卫办7名,村镇建设办12名,各办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
  双重管理事业单位归口为:
  财政工作站归政府办;工业办公室归经济贸易办;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畜牧兽医站归农业发展办;文化站、计生指导站归计生文卫办;交通船舶管理站归综合治理办。
  第三节 领导更迭
  民国元年,县城改名城区,然无区署,十八年(1929)始设区长,但只拥长戳,居家办公。区长名录始于此。
  北宋景德元年(1004),馀不古镇升格建制镇,更名德清镇,下辖七坊,设署置官,然姓名无考。熙宁八年(1075)撤镇升城,直至清末。民国廿年(1931)恢复馀不镇,廿四年(1935)始设镇长,镇长名录迄今不绝。
  旧乡官姓名无考,民国廿年至廿四年亦不全。其时乡官由乡绅公推,变换无常,也不备案。廿四年实行乡镇长县府委任制,本镇各乡乡长名录始齐备。
  第四节 人大主席团
  城关镇人大主席团产生于1990年3月镇十届人代会,设常务主席1人,1992年7月后改称主席。主席团日常工作为:审议决策届内重大事项,讨论研究涉及公共利益大事,加强审议监督和法律监督。如:
  1999年秋,导流港湖州段河床清淤,太湖水倒流杭州,致使导流港德清段河水浑浊度超过1660度,15个行政村及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全部受污,丝厂、饮料厂等耗水企业也因水质污染歇业,镇人大主席团为此紧急呼吁县人大常委会,要求向下调查、向上反映,妥善处理河道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又如:2001年1月,镇人大主席团组织部分代表,专题视察检查村务公开实施情况,内容涉及场所、账本、方式、组织等方面。视察中,除查看公开栏外,还找村财务负责人、监督小组长、村会计核实情况。据查,村务公开制度已建立完善,基本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所馀问题为:账面馀额过大,科目应用欠规范,应收款催讨不力,非生产性支出过大。
  全镇有县人大代表54人,划分3个小组,在视察乾龙经济区,检查教师法实施,开展财税工商土管执法评议中,联系走访30多人次,召开座谈会11次,提出可行性建议46条。
  第五节 政治协商会议
  民国议会
  城议事会推选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始于清朝末叶,宣统三年(1911)三月,德清县城、镇分别成立议事会,设议长、议员、董事诸职。民国元年(1912)由公推改为公选,借用清溪书院第二进楼房作议场。三年三月,城镇议会与县议会同时停止活动。
  县咨议局宣统元年(1909)成立,议员由基层产生,址设县府衙内。民国元年(1912)改称议会,三年停止,九年(1920)续设,抗战时又停止,三十四年成立德清县临时参议会,址设县街。
  民国元年(1912),省议会议员由市县推荐,次年改为选举。至九年,德清城区有3人当选,姓名见表。
  列席县议会称众宾代表,特邀人士称乡饮大宾,至民国五年,城区公荐大宾、众宾代表各1人,名见表。
  德清县议会议员,民国元年本镇有蔡兆骢、胡家骥,民国九年有蔡子良。
  人民政协
  政协城关地方工作组成立于1985年,委员14人。多年来,对城关建设积极提案,其中加强医西路交通卫生摊位管理,禁止向金湾坝河道倾倒垃圾等提案,均由镇落实。1993年以来,委员积极开展联谊活动和调研工作,关心“优高农业”和“菜篮子发展工程”。在视察乾龙经济区时,协助解决程控电话200门。在社会调查中,写出《关于残疾人事业的情况调查》,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依据。
  第六节 干部队伍
  干部旧称官吏,民国期间,乡镇虽有镇长、书记等职,但无直拨经费。乡靠田赋截留,镇靠商捐分成,自筹自支,人员不多。
  解放初,乡镇主要职务由南下干部担任,副职、文书从当地工农积极分子中选拔。1950年,各乡发展不脱产乡长1人,此后,干部去留均由上级调派。1958年,为适当公社化需要,从大队抽调一批积极分子充实干部队伍,但在三年困难期间,则大多数回乡务农。1964年、1978至1979年,两次从生产大队中录用半脱产干部,充实公社农技、水产、蚕桑、山林、畜牧、水利、农机、计生、治保、交通、渔政各专线。1975年后,军队转业、大中专毕业分配,也成为乡镇干部来源之一。1982年,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录财务辅导员,拓宽选拔渠道。
  干部工作,1966年前,公社以下农村为主,经常参加劳动。1959年还开辟干部试验田,种番薯3.5亩,大小麦25亩,油菜40亩。1990年后,以加强自身建设、会议指导为主。1993年推行下派制,乡镇干部下派各村任支部书记期间,工资上浮贰级。
  干部职称,始评于1992年10月,机关工作人员行政非领导职务评为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办事员三级。
  干部考核始于1993年6月,由本职工作60分,中心工作15分,联村25分组成计奖。次年实行考勤办法,劳绩挂钩。1995年实施“绩、德、能、勤”考核制。
  干部精简始于1957年,机关干部大多逐级下放。人民公社化后,干部队伍日益壮大,1961年再次精减,动员回农村。此后,干部队伍缓慢增长,至1995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日见明显,1998年秋,市县在洛舍镇搞点,精减分流。次年4月15日,城关镇作出“自聘人员一律解除合同,借用人员一律退还,返聘人员公开招考录用,并统称为临时工”的决定,并作出“补发一个月基本工资”为处理标准。其时,镇有自聘人员93名(派出所联防队37人,治安巡逻队10人,城镇综治办7人,交通管理站6人,司法所1人,经贸公司9人,乾龙经济区10人,后勤6人,其他3人,外单位借用4人),均作清退分流处理。至2003年末,镇有机关干部91人,其中公务员38人,事业编制29人,临时工24人。
  第三章 党群
  第一节 国民党
  县党部
  民国十五年(1926),德清籍旅外学生中的国民党员在馀不镇城区秘密活动。十六年春,北伐军抵达德清县城,由国民革命军政治指导员曾干挺协助筹建国民党德清县党部筹备处。党员以旅外同学会学生和知识青年居多,房毓贤(又名房宇园)任主任,下设5个区党部。1927年“4·12”事变后,省指派清党委员吴雨人于6月上旬到德清整理党务(清党),县党部筹备处解体,各区党部和分部随之解散。10月,成立国民党德清县临时执行委员会,沈文任常务委员。次年6月,省指派长兴县党部周俊超(又名士贵)来德负责临时执委,因清党后全县党员锐减(存200多名,其中城区56名),故于次年春撤销县党部,改为区党部。
  区党部
  德清县区党部 1929年春,县党部撤销后,成立特别区党部,5月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改名浙江省直属德清县区党部,下设第一(城区)、第二(新市)、第三(洛舍)、第四(大麻)4个区分部。1937年9月,寇氛渐紧,县长张友才奉命焚毁国民党全部卷宗,撤销区党部及分部组织。
  馀不区党部 1927年1月建,前后改组6次,由县党部直接领导。
  城区第一区党部 1927年1月建,书记陈瑛,下设溪东、小南门、南街、县西、张仙弄、务前街、赵家弄、西门河下8个区分部,4月解体。
  第三区党部 1940年,省党部指示各县重建党部、区党部和各区分部,原馀不区党部改组为第三区党部,设党务指导员1人:余堃(1940-1942.3),蔡剑鸣(1942.3-1943.2)。后改设书记:高子棠(1942.3-1943.2),王铸久(1943.3-1944.6),徐宗楷(1944.6-1944.11)。1943年起,区党部设组训、宣传、执行三委员;次年又增监察委员1人,辖11个区分部。
  十二区党部 1944年11月,全县四个区党部改组,馀不第三区党部改名十二区党部,有党员263人,下辖7个区分部。区党部设委员6人,书记程翥云
  (1944.11-1946.9),王畏三(又名曾源,1946.9-1947.2)。在此期间大量发展党员,1946年末增至339人。
  馀不区党部 1947年2月撤区并乡,馀不镇行政区域扩大,原十二区党部改名馀不区党部,辖12个区分部。设委员4人,常委书记王铸久(1947.2-1948.8)。次年8月,区党部进行改组,缩小管辖范围,辖5个区分部,常委书记叶颂达。
  日伪馀不区党部 1938年成立,书记徐诚美。1940年5月解体。
  羌山乡十五区党部 1943年由原清溪乡26区分部和小羌山乡28区分部合并组成。党部书记沈韵初,委员5人(组训蔡元魁、宣传赵桂南、监察沈梅林、执行陈梅卿、候补计炳才)。1944年11月下设5个区分部,辖10个保。1947年并保后解体,成为馀不区党部第八、九、十、十一4个区分部。
  瓜山乡第一区党部 1943年9月成立,次年6月辖2个区分部,即第10区分部(第一实验保)、第11区分部(第二实验保)。1944年10月改组,称第五区党部,设书记1人,委员5人。下辖3个区分部,1947年并入方山乡。历任书记:蔡东升(1944.10-1945.11)、徐诚美(1945.12-1946.2)、丁俊(1946.3-1947.1)。
  方山乡区党部 成立于1947年2月,由原衡溪乡与瓜山乡16个保(合并后缩编为12个保)合并建成,辖9个区分部。历任书记:沈成(1947.2-1948.8)、徐诚美(1948.8-1949.5)。
  区分部
  1940年,馀不第三区党部辖11个区分部:第1区分部,馀不镇;第2,金鹅乡;第3,山乡;第4,连山乡;第5,羌山乡;第6,清溪乡;第7,闻佳乡;第8,杨墩乡;第9,雷甸多;第10,蠡山第七实验保;第11,蠡山第九实验保。民国三十三年(1944)8月并乡后,改辖5个区分部:第25区分部,闻佳乡;26,清溪乡;27,雷甸乡;28,羌山乡;29,馀不镇。
  1944年11月,馀不十二区党部下辖7个区分部:第1区分部,一保六保;第2,二保、九保;第3,三保四保五保;第4,七保;第5,八保;第6,十保;第7,十一保。
  1947年2月,馀不区党部辖12个区分部:第1区分部,八保,公园路;第2,一保、六保,下兰山;第3,二保、九保,南门;第4,三保、四保、五保,黄家墩;第5,七保,小南门;第6,十保,县街;第7,十一保,赵家弄;第8,十二保、十三保,山前;第9,十四保、十五保,中片墩;第10,十六保、十七保,神墩;第11,十八保,十
  九保,许家墩:第12,二十保、廿一保,屠田圩。1948年8月后,馀不区党部仅辖5个区分部,即第1至第5区分部。
  连山乡直属第22区分部 1943年8月建,址设董家角,书记何金山。
  金鹅乡直属第23区分部 1943年8月建,址设陆家墩,书记胡金福。
  县直属第四实验保区分部 1944年7月建,址设赤岗兜,书记胡俊琪,年底解体。
  金鹅乡直属第4区分部 1948年建,书记黄瑞田,1949年4月解体。
  金鹅乡直属第5区分部 1948年建,书记陆文田,1949年4月解体。
  馀不镇直属第一区分部 1948年8月建,书记吴亮,次年4月停止活动。
  馀不镇直属第二区分部 1948年8月建,书记邵白坤,次年4月解体。
  馀不镇直属第三区分部 1948年8月建,书记喻阿贵,次年解体。
  党代会
  抗战前,共召开8次代表大会,会址均设馀不镇。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1月15日召开首次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06人。次年3月,召开第二次全县代表大会,出席代表43人,其中馀不镇6人,主要讨论《党委中心工作纲要各组人员案》。代表人员为:一组,王铸久、余堃、贾成春、冯有望、车舜铨、虞尚农、朱旭、冯赞扬。二组。陈晋卿、俞昆兰、陆逵、丁俊、施堡坤、王应贤、丁兆民。三组,毛勉之、沈坤林、沈永绥、吴延龄、周本善、陆振寰、陈濂。四组,朱焕章、沈文霞、沈高生、姚斯象、杨德寿、郁寿钊、房启桐。五组,龚镇瀛、姚天福、胡忆如、丁福田、蔡炳奎、金鹏飞、卢植干。六组,徐祀昌、章振唐、张声天、冯潜、程本立、沈柏昌、程翥云。
  第二节 其它党团
  民社党
  1947年夏,在馀不镇南街济大当成立党务筹备委员会,下设洛舍、下舍两小组。主任王剑平,字鼎任,1927年曾任国民党德清县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
  民社党旨在为各党派组成联合体,实行封建时期周公井田制制度,故党旗左上方绣绿色“井”字。1947年11月有党员32人,后在馀不镇周边农村大量发展党员,至1948年秋有党员107人,因缺乏资金,同年12月自然涣散。
  中国青年党
  1947年冬,浙江省党部秘书委派黄伯云到德清,组建青年党临时县党部筹备会。次年六月在馀不镇正式成立,直属省党部领导。下设总参、组织、宣传3部及秘书处。黄伯云任常务委员,沈震亚、蔡朴、闻善韶、胡光耀、徐桐任执行委员。有党员12人,参加县评议会等各种活动,解放前夕解体。
  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廿八年(1939)7月,德清城区始有三青团区队组织,隶属吴兴分团筹备处。三十四年秋,馀不镇有区队1个,下建外围组织青年服务队,协助国民政府推行政令。抗战胜利后,在城区建立办事处。三十六年五月,三青团德清县分团成立,辖馀不镇区队部,团员320多人。同年夏秋之际,成立简师直属区队。10月党团合并,三青团员转为国民党员。
  三青团馀不镇区队部民国三十四年夏,德清简易师范学校已有三青团员。其年秋,成立馀不区队,址设东大街。区队由李俊(1946.7-1947.3)、毛席珍(1947.3-1947.10)任队长,毛席珍(1946.7-1947.3)、高峦(1947.3-1947.10)任副队长。区队下辖3个分队,主要活动有卖助学花,出墙报,宣传戡乱建国。党团合并后,团员集体转党,10月解体。
  三青团青年服务队民国三十四年秋,三青团德清区队下建馀不、洛舍、新市、戈亭、澉山、钟管、白彪7个服务队。用以推行政令、搜集情报,组织力量,训练体魄,抗战胜利后解体。
  汪伪三青团德清城区区队
  组建于1940年,址设汪伪县政府内,主任李进吾。团员人数不详,1943年解体。
  第三节 民主党派
  中国民主促进会
  1985年12月成立德清小组,会员3人,隶属民进湖州市委。1987年1月成立德清支部,次年底有会员29人。1994年县城搬迁后,部分成员迁居武康。后于2000年9月改建为民进德清总支部委员会,并在城关镇建民进城关支部和德清一中支部。2004年6月,总支部有会员41人,其中乾元镇两支部16人。历任主委为陈高木、嵇永芳。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85年,原河北省商业厅退休干部褚鉴明寓居城关(其组织关系隶属民革浙江省委员会),发展台属、侨眷和原国民党脱党、起义人士组织民革,1987年10月经民革浙江省委同意,成立德清小组,次年9月29日改建民革德清县支部委员会,有党员11人。1994年县城搬迁时,党员18人。2004年6月,党员28人,其中居住城关镇区5人。历任主委为褚鉴明、程天来、盛荣林、余爱如、徐黎娟。
  中国农工民主党
  1985年有成员2名,组织关系分别隶属农工党浙江省委和湖州市委。1987年8月成立农工德清支部,次年有党员12人,县城搬迁前发展到21人。后于2002年12月改建农工民主党德清县总支部,并在城关镇建德清人民医院支部。2004年,总支部有党员36人,其中城关支部8人,历任主委沈汝源、丁锋、王法弟。
  九三学社
  1985年,城关镇有社员3人,组织关系均隶属湖州。1986年9月成立德清小组,1989年7月成立德清支社,有社员11人。县城搬迁时,社员23人。后逐年发展,2004年6月有社员34人,其中8人居住城关。历任主委为施俊良、戚国荣、裘惠萱。
  县内四个民主党派,2003年末共有党员136人,均为知识分子,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87人。在参政议政中,34人先后担任市、县政协副主席、常委、委员。6人任市、县人大代表。3人担任政府部门领导。在社会活动中,创办清溪幼儿园,成立清溪书画社,开展海外联谊。如1990年举办“海峡两岸书画展”,其中寓台杭州画家朱珊国画在杭州、德清展出后,以整版专辑发表于1992年3月25日香港《文汇报》,影响颇大。
  第四节 社会团体
  职工
  职业工会 民国廿三年(1934),县城馀不镇内有民船、掮挑、印刷、理发、篾竹、棕蓑、木工7个职业工会,廿七年自动解散。三十六年5月,县掮挑业职业工会在小南门外丁山坝裴坟庵成立,会员30人,至次年6月,发展到102人。
  县总工会 民国三十六年9月,在新市设筹备委员会,入会会员有成衣、理发、航船、轮船、排运、挑挽、木作、泥水、棕蓑、芯梗、屠宰、音乐等12个行业职业工会。同年12月正式成立。为推进城区工作,三十七年12月在馀不镇设“德清县总工会城区各职工联合办事处”。《工会法·施行》第10条规定:“工人拒绝加入工会时,经劝告、警告仍不接受者,由工会依章程规定决议,予以一定期间内之停业。”“会费每人至多不得超过其入会时一日工资之所得。经常会费每人每月至多不得超过收入百分之二”。解放前夕,县工会不解而散。
  镇工会联合会 1950年11月,镇成立工会筹备会,次年7月正式成立,1953年9月更名德清县城关镇工会联合会。1958年10月五位一体后,工会解体。1961年8月恢复后,于12月20日至21日召开城关镇首届一次工代大会。参加大会正式代表41人,列席8人,家属代表5人,选举产生首届一次执委会20人(主席1人,副主席2人,委员12人,候补委员5人)。1962年6月精简机构,镇工会撤销。
  城关镇工会 1981年建立,工作人员2人。1985年因人员调动,工会工作由县总工会直接管理。1996年8月恢复,于9月25日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5人,选举产生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委员8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席2人)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3人、女职工委员会委员3人。镇工会主管乡镇企业工会工作。2000年后,管辖全镇所有基层工会。
  城关镇工会工作委员会 1995年6月建立,作为县总工会派出机构,管辖城关片有关乡镇工会工作。1997年5月,更名县总工会驻城关办事处,2000年底撤销。
  基层工会 解放初,城关镇有基层工会8个,1952年12月1日,县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有生产加工厂、裕纶丝厂、大有蚕种场、手工业、中粮、银行、教育、合作社等基层工会15人。随后组织发展较快,至1954年9月,全镇已有基层工会18个,会员799人。其中8个国营企业和2个国营工厂会员495人,占职工总数52.2%。1980年3月,基层工会恢复建立,年末共计38个,下建工会小组318个,会员4618人。1994年1月,城关镇机关工会成立,第一次在国家机关建基层工会组织,同年10月,城关丝厂建立工会,成为乡镇企业组建工会第一家。1998年,全镇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至2003年底,全镇112个企事业单位建有基层工会54个,会员5369人。其中联合工会1个,覆盖42家企业;行业工会1个,覆盖18家企业。基层工会大多设有经费审查委员和女职工委员。
  德清县总工会 1950年12月筹建,1951年7月正式成立,设副主任、妇女部长、组织干事、妇女干事、教工干事、文书、会计7人。址设张仙弄。1953年7月改称县工会联合会,增设组织部长,人员扩至12人。1958年恢复县总工会,1994年迁武康时16人。总工会工作以指导乡镇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教育,评选先进模范人物,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提高职工文化素质,丰富业馀生活为主职。
  青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0年,城关区成立团工作委员会,至次年3月,城东乡有团员42人,城南乡18人,城西乡5人,瓜山乡3人,均建立团支部。1954年春,城东乡建立团总支。1956年撤区并乡,区工作委员会撤销,城郊、城西两乡各建团总支部,是年末,城郊乡有分支部11个,团员114人,城西乡有分支部10个,团员165人。
  城关镇团总支部成立于1951年,至1953年12月,全镇手工业人员中有团员35人,工业从业18人,公私合营商业2人,国营商业9人,合计团员64人。1955年改建为城关镇团工作委员会,有机关、工会、手工业、工厂、小教、区社6个团支部,团员122人(其中女29人)。次年底,支部扩至9个,团员117人。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57年7月由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城关镇成立团委,委员7人;城郊、城西两乡设总支部。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共青团建公社委员会。“文革”前期停止活动,1970年8月至11月,通过整团建团,公社、镇先后恢复团委组织。
  城关镇团校 1991年11月22日成立,党委书记任名誉校长,设校务主任1人,委员5人。团校以培训骨干为主,开展“为社会作贡献,为青年树榜样”活动。1997年举办“晶莹杯”演讲赛。2000年举办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公社、镇团代大会 共青团城关镇委员会团员代表大会因资料不齐,1至3届和第5届内容暂缺。1995年9届会议,因扩镇并乡后乡镇衔接原因重复,详情列表如下:
  妇女
  妇女会 民国二十八年(1939)6月,德清县妇女会在馀不镇成立,会员63人,均为城镇绅商界和小教界人士,订有《德清县妇女会章则》。抗战胜利后,于三十六年3·8妇女节召开全县妇女代表大会,与会90人,选举产生常务理事、常务监事、理事共12人。妇女会曾在城区举办识字班、开展福利募捐、宣传赤脚运动、参加议会议员竞选,解放后自动解散。
  乡民主妇女联合会 城关区各乡妇女会成立于1950年夏,至1951年3月,城东乡有会员728人,城南乡798人,城西乡575人,瓜山乡529人。各乡妇女会在宣传保卫翻身土地,抗美援朝,贯彻婚姻法和拔稻根、刮桑蟥、种春花等生产运动中发挥重大作用。
  街民主妇女联合会 1950年,直街、南街、县街、溪街、务前街都单独建立妇女会,设正副主任及委员。次年6月,五街共有会员403人。
  德清县民主妇女联合会 城关镇分会1955年3月由五条街道合并建立,共有会员510人。5月8日发文,提出今后工作以宣传总路线,参加互助合作,开展增产节约为主。
  镇(公社、乡)妇女联合会 1958年1月改称,文革初停止活动,1973年7月恢复迄今。设主任、副主任及委员。2003年末,镇妇女联合会所辖10村、11社区(居委会)妇代会,共有妇女干部83人,村民、居民小组妇女组长310人,代表全镇21338名妇女合法权益。
  公社(镇)革命妇女委员会 1971年3月、7月,公社、镇先后成立,并召开革命妇女代表大会,选举委员。1973年7月终止。
  历次妇代会 公社共开12次,镇13次。1970年前资料短缺。
  农民
  县、乡(镇)农会 德清县农会成立于民国二年(1913),为县内农民首个合法团体。会址设于县东街忠义祠,下辖太平乡、龙潭乡两个乡农会。两乡分别借虎啸桥土地亩、东衡里朝奉堂作会场。其馀乡镇均未建立。民国廿一年改组,铸佩蓝底白字瓷质胸章,抗战时停止活动。三十五年1月,县成立农会整理委员会,指导各乡组建农会。10月恢复县农会。
  馀不镇农会筹组于三十四年12月,至次年8月,羌山乡、澉溪乡、衡溪乡相继成立农会。三十六年4月并乡,馀不镇、羌山乡两农会并为馀不镇农会,会员233人。澉溪、蠡山两乡农会并成曲园乡农会,会员249人,衡溪乡农会改称方山乡农会,会员316人。镇乡农会设常委理事1人,理事4人,监事1人,候补3人。
  民国三十六年4月2日,馀不镇农会召开并乡后首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1人(镇6人,乡5人),列席2人。大会议决修正馀不镇农会章程,规定年满20周岁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一年以上雇农,具有农业知识或经验并从事农业改良工作,公私团体经营农业员工均可加入农会。农会重要业务为推行二五减租、垦荒造林、修堤筑路和集体购买肥料、种籽、农具。大会改选理监事,并选出出席上级农代会代表2人。解放前夕,县、乡(镇)农会解散。
  农民协会 1950年10月,城关区成立农民协会,主任由县委任命。嗣后,城东、城南、城西、瓜山各乡村相继组建。1951年3月,城东乡有会员1897人,占总人口48.9%,城南乡有会员2349人,占总人口43.4%。城西乡有会员1023人,占总人口31.5%。瓜山乡有会员1068人,占27.9%。农民协会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组织起来,在诉苦斗争,划分阶级,没收房地产,抗美援朝,组织互助合作等运动中成为主力军,1954年,农民协会解散。
  贫农下中农协会 1965年2月11日,城关公社成立贫协,各大队相继组建。3月,高松泉、佘应毛当选出席全省贫代会代表,李小毛、潘阿毛选为特邀代表同时参加。1969年2月,公社贫代会取代贫协。1973年10月恢复,无单独活动,1979年9月停止工作。
  公社贫下中农代表管理委员会 简称贫代会,1969年2月成立,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委员14人。3月2日,贫代会抽调333人,组成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机关、学校、医院、商店,管理上层建筑。同时筹建各大队革命委员会,历时50天,1973年10月,贫代会撤销。
  贫下中农代表大会 贫协召开8次,其中1964年2次,1965、1966年各3次。首次会址白虎圩,第七次会址三里塘茧站,馀均在公社大会堂召开。贫代会召开1次。
  此次,1965年1月15日召开代表会1次,推选出席县贫代会代表82人(其中贫农64人,下中农18人),列席16人(妇女9人,青年7人)。1978年1月20日召开代表会1次,推选出席县贫代会代表103人(其中贫农75人,下中农16人、中农4人,其它2人,镇蔬菜场6人),列席31人(公社书记1人,大队支书20人,生产队长10人)。
  商民
  德清县商务分会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5月成立,会址忠义祠棠荫轩,直属浙江省商务总会。分会贯彻恤商政策,保护商民利益。
  德清县商业统制会 民国十七年(1928)由县商会改称,十九年改名。
  德清县商会 民国五年(1916),按照《商会法》由商务分会改称,十七年改名商业统制会,十九年恢复。二十七年寇侵城陷,商会解体。三十二年秋重组筹备会,三十五年2月正式成立,设会长、副会长、理事、监事,直至解放。
  馀不镇商会 民国三十三年(1944)冬成立。次年12月改组,主管全镇16个同业公会。
  城关镇商会 1999年6月1日成立,设会长、副会长、秘书、理事共15人。
  城关镇工商业联合会 1950年8月2日成立筹备会,由25人组成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委员各1人,常务委员9人,10日接管旧县商会,会址设大家山麓公园,内设接管、调研、文教、同业公会整理、财务5组,并先后下建工商业税民主评议委员会、摊贩管理委员会、手工业生产技术改进委员会、工商界学习委员会和金融小组。至1953年1月,共有会员户489户(工业4户〈国营1、私营3〉、商业226户〈国营5、私营221〉、手工业73户、行商4户、摊贩182户)。基层组织有工商业公会25个(商业18、工业7),行商小组1个,摊贩小组8个。1957年8月撤销。
  德清县工商业联合会 1957年8月成立,址设溪东街,设正副主任和执行委员。1958、1961年分别召开一、二届全县代表大会。成立之初,整顿基层组织,撤销乡镇工商联筹,在城关、新市成立县工商联(城关)工作委员会。1969年停止活动,1986年重新筹组。
  城关镇小商小贩联合会 1962年4月筹建,址设溪东街,辖城关镇及雷甸、二都2乡小商小贩。委员15人,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人。5月25日召开首次代表大会,宣传正式成立商贩联合委员会。会议通过章程(草案),经营预算和管理办法。明确受当地人委和国营供销社领导,凡属地范围内合作商店店员、合作小组组员和个体小商小贩,凡经登记批准、长期营业、承认章程,均可入会。1966年撤销。
  城关镇摊贩管理委员会 1950年8月,与工商联同时成立。全镇摊贩182
  户,按业务性质划分为地货、跑乡、蔬菜、旧货、鲜鱼、饮食、烟杂、京杂8个小组,1957年8月撤销。
  德清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城关地区分会 1984年7月成立,辖城关、洛舍、雷甸、三合四乡镇。设正副主任和委员。其中城关镇会员户354户,1988年在本镇大会堂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37人。2003年末,城关镇会员2995人。
  德清县私营企业协会 城关地区分会辖城关、洛舍、雷甸、三合四乡镇。1994年5月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2003年末城关镇有会员233人。
  第五节 群众组织
  同业公会
  抗日战争期间,市场混乱,物价不一,为打击奸商,平抑市价,馀不镇各行业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先后成立同业公会16个,相互监督,统一价格,互通信息,如有不遵,同行议罚,责令停业悔过。
  同业公会设常委1人,执委、监委1至3人。其中米业、丝业早在民国二十年就已组建,抗战时停顿,三十三年6月恢复。
  馀不镇酱酒业同业公 会三十三年8月成立,由胜丰、协和等18家组成,总资产77万元。其中祥太、福六各15万,其馀均在4万以下。
  茶业商业同业公会 由共和楼、景山楼、寿庆楼、饮和楼、长生楼、望麟楼、镇阳轩、鸿乐园、芳庐等10家组成,三十三年8月成立,总资金7.6万元,其中景山、饮和、鸿兴各1万,馀皆8千以下。
  南货商业同业公 会由来顺泰、稻香村、一昌、同昌等16家组成,三十三年8月成立,总资金43.7万元,其中王永昌9万,一昌7万,馀皆4万以下。
  鲜肉商业同业公 会由顺康、鼎堂等8家组成,三十三年11月成立,总资金22万元,其中顺康、公记、协盛3家各有4万,馀皆2万。
  理发同业公会 由忻德利(南号、北号)、福记、庆记等9家组成,三十三年8月成立,总资金8.4万元,以大华2万最厚,顺记6千最少。
  国药同业公、会 由南山堂、仁寿堂、叶同裕、叶德裕等8家组成。总资金38万,以唐氏南山堂9万最多,叶氏各8万次之。三十三年8月成立。
  水果业同业公会 民国三十三年11月成立,由永茂、庆丰等12家组成,
  总资金21.8万元。以陈同和2.5万元实力最强。
  百货业同业公会 由宝华斋、永生、永兴等10家组成,总资金104万元,其中宝华斋、同万昌各30万元,永生、勤昌、佘泉源各10万元,馀皆5万以下。民国三十三年8月成立。
  鲜鱼腌腊业同业公会 民国三十三年8月成立,由春记、洪记、桂记、虎记等8户组成,总资13万元,以大中3万元为首,馀皆2万以下。
  面菜饭业同业公会 由开一天、一乐天等14家组成,总资金22.6万,以中英饭店独资4万最大,合记、梦记各0.8万最少。民国三十三年11月成立。
  烟纸、土烟、什货业同业公会 民国三十三年11月成立,由丁悦昌、景大昌、高久昌、品香斋、戎顺泰、同福昌等32家组成,总资金50.7万元,以戎顺泰独资3.5万为最大。
  切面、烧饼业同业公会 由合记、荣记等8户组成,总资金16.5万元,以合记独资4万最大,民国三十三年11月成立。
  衣布商业同业公会 由友成、大成、和丰等13家组成,总资金176万元,以永大隆、元昌各有30万元为最大。民国三十三年11月成立。
  米业同业公会 民国二十年8月成立,由正裕盛、恒昌源、唐聚丰、潘裕泰等26家组成。
  土丝业同业公会 民国二十年8月成立,由开泰、洪裕、盖大、宏泰、怡和等14家组成。
  水作业同业公会 民国三十三年6月成立,由聚兴、协仁、泳昌、义兴等12家组成。
  1950年8月,城关镇工商联接管“粮食、棉布、百货、南货、纸杂、国药、土烟、卷烟、水作、水果、切面、菜馆、茶食、糖坊、打铁、铜锡、理发、酱酒、缝纫、茶水、鲜鱼、鲜肉、桐油”等同业公会23个。至1953年1月,重新组建“粮食、绸布、百货、南货、纸杂、新医药、中医药、土烟、烟杂、豆腐、菜果、切面、面饭、理发、酱酒、成衣、茶馆、鱼肉、糕团、茧行、手工、粮食加工、铜铁锡器、丝毛柴猪、照相钟表”等25个同业公会。1956年,私营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同业公会消失。
  同乡会
  德清县宁绍同乡会 民国十九年4月5日立案,廿三年3月成立。会员262人,会址城区小南门,设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常务监事、监事等15职。
  德清县徽州同乡会 民国廿五年3月成立,会员42人,址设东门外蒋湾里。设理事长、理事等职。
  旅德金华同乡会 民国廿二年4月成立,会员149人,址设南街。设理事长、理事等12职。
  旅德宁绍同乡会 民国廿二年3月成立,会员95人,会址小南门。设理事长、理事等9职。
  德清县金属旅德同乡会 民国廿六年3月成立,会员120人,会址南门外,有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监事9人。
  德清县温属旅德同乡会 民国廿五年10月成立,会员202人,会址西门外施家园。设理事长等11职。
  政界学协会
  德清县社会救济事务协会 民国三十四年2月25日在公园里成立,会员23人。次年11月改组,有团体会员1个,职员16人。
  浙江省禁烟协会德清县分会 民国三十五年12月成立,团体会员66个,个人会员31人,设理事主席1人,理事8人,监事及候补7人。会址城区务前街。
  德清妇女会民国三十五年2月成立,会址镇区公园里。会员100人。次年3月改组,辖团体1个,设理事长、常务理事、常务监事等13职。
  浙江省社会行政学会德清县分会 民国三十六年8月3日成立,会员43人。分会举行会员集体进修,编辑《新社会》半月刊。址设公园里,有常务理事1人,理事4人。
  德清县乡镇自治促进会 民国三十六年6月成立,会员76人,址设县府内。设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
  文化、医药、教育界学会
  馀不镇业馀平剧社 民国三十七年成立,有会员31人,址设直街民宅。
  德清县中医师公会 民国十二年成立,二十年改名德清县中医公会。三十三年恢复旧称。三十五年2月组织整顿,改名德清县医学会。会员97人,会址县东街。设理事长等10人。
  德清县教育会 民国三十五年3月成立,团体会员15个,会员代表30人,址设县府内。有理事长、理事等11人。
  羌山乡教育会 成立于民国三十五年2月,会员25人。会址羌山乡公所。
  设理事长、常务理事等11职。
  德清县方山乡教育会 民国三十五年2月,衡溪乡、瓜山乡分别成立教育会,各有会员29、11人。三十六年3月并乡后改称方山乡,会员24人,址设乡中心国民学校(东衡里仓前兜),有常务理事等7职。
  德清县馀不镇教育会 民国三十五年2月成立,次年与羌山乡合并后改组,会员36人;址设馀不镇中心学校,有常务理事、理事等9职。
  德清县曲园乡教育会 民国三十六年与澉溪乡合并改组,会员33人,址设曲园乡中心国民学校,有常务理事7人。
  体育界协会
  城关镇钓鱼协会 1996年9月成立,委员21人,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各1人。
  城关镇棋类协会 1997年5月1日成立,会长、副会长各1人,成员9人。
  城关镇乒乓球协会 1995年6月成立,成员24人。
  文艺界协会
  馀不诗社 1980年9月3日成立,以创作研究传统诗词为主,首批会员9人,址设溪西街37号,社长陈景超,副社长2人。县城搬迁后,更名莫干山诗词学会。
  清溪书画社 1994年成立,会员20人,设社长1人,副社长2人。
  现代钢笔书法研究会 1994年成立,会员12人,以硬笔书法创作为主。
  城关镇清溪越剧团 1999年8月成立,团员20人。
  县京剧协会德清分会 1999年8月成立,会员26人。
  清溪艺术团 1999年12月成立,团员11人,以歌舞说唱为主。
  书画雕刻研究会 2002年5月成立,会员42人,以书画创作和竹木雕刻为主。
  社会性协会
  镇计生协会 1988年3月成立,会员54人,理事6人。后逐年发展,凡热衷计生工作,宣传计生国策者,男女均可入会。2003年末有会员5753人。
  镇残疾人协会 1992年3月成立,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3人,理事2人,管理全乡496名残疾人。
  镇老年协会 1991年2月11日成立,协会辟有书画、戏剧、棋牌等兴趣组,有阅览室、晨练等活动场地,会员41人。
  县老年体育协会城关分会 2001年1月成立,会员36人。下辖花式体操、象棋、围棋、桥牌、扑克同点、乒乓、门球、羽毛球、钓鱼、木兰拳、木兰剑、锣鼓、腰鼓、扇子、秧歌、莲湘、舞蹈歌咏、戏曲、越剧等19个小组。2003年末,更名城关镇老年人体育协会,有会员309人。金火、明星两村设立分会,会员34人。
  县关心下一代协会城关分会 1994年6月18日成立,设会长、副会长、理事23人。下设组织、宣传、秘书三组。
  城关镇文明户协会 1998年10月成立,设会长、副会长、理事11人。协助创建文明城镇。
  县消费者协会城关分会 1987年成立县消协,辖城关、新市、武康、钟管四分会。2000年9月换届,选出出席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26人(含三合、雷甸、洛舍)。
  其他各界学协会
  德清县水产协会 民国三十五年12月4日成立,团体会员19个,会员代表37人,址设公园祖师堂,有理事长等9职。
  德清县佛教支会 民国三十六年3月成立,僧尼会员75人,居士16人,址设长桥南堍观音堂。
  德清县道教会 民国三十六年11月成立,会员138人,会长由紫阳观龙门宗道士担任,址设澉村碧云坛内。
  船民协会、渔民协会 均成立于1954年11月,馀情不详。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