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自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079
颗粒名称: 第二篇 自然
分类号: P942.55
页数: 54
页码: 122-175
摘要: 镇境山虽不多,但山权所属,除红星、火星、卫星、齐星、星星、建星、水产7村外,涉及15个行政村组。同一山体,村民往往局部着眼,故称呼百出。有似庖丁操刀,目无全牛。称岭者有平阳岭、太仓岭、东山岭、豪猪岭、乌石岭等5岭,称岗者有曲鳝岗、黄泥岗2岗。称坞者有张家坞、周家坞、田鸡坞、燕子坞、姚范坞、经堂坞、狮毛坞、站狮坞等8坞。称岭者有狮毛岭,称洞者有老人洞、尼姑洞。称岭者有八哥岭、东毛岭、张家岭、潘家岭、海狮岭等5岭。
关键词: 乾元镇 自然

内容

第一章 山水
  镇境山虽不多,但山权所属,除红星、火星、卫星、齐星、星星、建星、水产7村外,涉及15个行政村组。同一山体,村民往往局部着眼,故称呼百出。有似庖丁操刀,目无全牛。如乌牛山,连山,本属独立山体,但村民却分出十八亩山、小乌牛山、门前山、马头山、圣堂山、百路山、坟判山、花坟山、张家山、金家山、俞家山、和尚山、桥头山、桥西山、扇子山、馒头山、横山、旋子山等18个小山及沈家坞、邓家坞、石下角、前山角、老人洞、马回岭等2坞2角1洞1岭。
  又如金鹅山,分出羊山、牛头山、杜家山、北扇子山、老和尚山及扇子坞、铜鼓坞、蔡家坞、夏家坞、蒋家坞等5山5坞。
  城山较小,也有吴家山、彭家山、夏家山、黄家山、振子山、排头山之分。
  至于方山,连绵四十里,称呼更多,南面称山者有:六亩山、木梁山、长龙山、小角山、大华山、白虎山、竹叶山、状元山、板庄山、泥鳅山、响堂山、强盗山、犁头山、梅花山、黄粱山、跳板山、辣茄山、馒头山、沈家山、徐家山、祝家山、张家山、阴山、社山、牛尾巴山、羊八刀山、栲栳圈山、狮子口山、鸡毛管山等29山。称坞者有口丞坞、叉糟坞、龙头坞、石坟坞、羊家坞、陆家坞、沈家坞、姚湾坞、保庆坞、香烟坞、娘家坞、保朝坞、清山坞、黑洞坞、隔灶坞、石狮坞、淡竹坞、西坞等18坞。称岭者有平阳岭、太仓岭、东山岭、豪猪岭、乌石岭等5岭,称岗者有曲鳝岗、黄泥岗2岗。
  东面称山者有:卜家山、王家山、马家山、陈家山、金家山、倪家山、南家山、陆家山、蔡家山、缸家山、傅家山、五亩山、木杖山、大岙山、尖角山、老丈山、纸库山,茅蓬山、盘龙山、梧桐山、剪刀山、倒挂山、石灰窑山、老虎头山、老鸦头山、青龙头山、老鼠尾巴山、舍里馒头山、长山、狮山、隔山、红山等32山。称坞者有张家坞、周家坞、田鸡坞、燕子坞、姚范坞、经堂坞、狮毛坞、站狮坞等8坞。称岭者有狮毛岭,称洞者有老人洞、尼姑洞。
  北面称山者有丁家山、牛家山、王家山、冯家山、许家山、刘家山、杨家山、宋家山、李家山、张家山、陈家山、沈家山、余家山、何家山、周家山、施家山、谈家山、
  唐家山、童家山、徐家山、夏家山、董家山、躺家山、戴家山、马王山、云龙山、长达山、布来山、门前山、北横山、尖角山、后头山、钉头山、肚带山、凉亭山、洪乔山、野猫山、强毛山、佛陀山、诸葛山、庙头山、青龙山、白虎山、梅子山,十六亩山、小竹园山、大馒头山、老坟头山、石竹园山、西华坟山、茶叶莆山、潘家坟山、孙家坟山、苦子坟山、赵王坟山、庙沿寺山、龙尾巴山,挂壁灯山、座山、方山、高山等61山,称坞者有南坞、梅坞、下塔坞、大山坞、门家坞、中山坞、长山坞、尖山坞、陈家坞、余家坞、沈中坞、仙童坞、官庄坞、金紫坞、砚池坞、洪果坞、野猪坞、曹家坞、蔡家坞、龙头山坞等20坞。称岭者有八哥岭、东毛岭、张家岭、潘家岭、海狮岭等5岭。
  镇内河港众多,客水大多自苕溪来于天目山,少量通过馀英溪故道来自铜岘山。城东城南十村及城西联盟、联谊、幸福等村,皆河网密布,故水系发达。然村间河港,鲜有名称,支汉四联,走向难定,长宽深浅,又从未测量,故本章所述,只记大端。
  第一节 山脉
  镇境丘陵山地为天目山馀脉、大多独立孤耸,唯方山、百凉山为多峰组合山体。其间百米以上山峰有方山、乾元山、金鹅山、板庄山、木梁山、乌山、茅蓬山、百凉山、大〓山、大仓岭等10座,最低山丘为连山、瓜山,高程不满30米。
  凤凰山
  独立低丘。东界档案局,南界县西街店屋,西界环城北路,北界旧城河,高30米。民国新志云:“即百寮山之止脉,在县署后西北隅,带郭有百步岭,城内有凤凰台。”又云:“咸丰辛酉(1861),太平军占城,欲从西门外通至北门羊皮兜,役民夫凿断凤凰山,以成战河。旋即中止。据堪舆家谓,伤凤凰颈,大不利于风水云。”
  今房屋遍布,无复山容。
  焦山
  独立低丘,东起环城东路,南至旧城河(今已填河,成小商品街道),西至吴羌山弄,北至溪东街馀不庙后。清康熙县志云:“山自乾元过脉而北,高不逾百寻,面溪以峙,城跨其巅。下有戴侯祠并墓。”《吴兴掌故录》云:“焦山之山,即旧之戴巷也。旧有石人在溪之滨,或以为昔人隧道。邑人呼戴巷为石人头。沈竹斋诗云:“石人头畔且从容”。即其处也。”
  旧有城墙,沿山脊而筑,山南麓垂崖下为护城河,形势甚为雄峻。山北旧时有戴巷,今名柏树弄。
  现遍山房屋林立,无复山容。惟地势高敞,以别平陆。
  巷下河边石人早已折断,民国县志云:“已折在柏树侧、戏台前,出地尺馀,欹斜光滑”。“一谓古溪塘纤石”。今所见唯前人诗歌,不见片石。
  石人头(在溪东戴巷)元·沈瀛
  检点行程岁岁同,石人头畔且从容。向来奉口溪边月,此夕乾元寺里钟。
  乾元山
  旧志称为吴羌山,位于馀不溪南岸,09省道北侧,东至东大港,西至金湾坝河,高137.4米。其东南低峰称何家山,俗称砻糠山,高59.3米。
  明嘉靖“县志”云:“汉高士吴羌避乱来居,遂因以名,俗呼乾元山。”
  乾元山系独立山体,当县署而峙。为城镇正南天然屏障。旧时山上寺庙众多,风景秀丽,文人墨客题咏甚多。
  登吴羌山与连使君唱和 明·谢肇浙
  吴羌已去留真迹,谢公亦有登山屐,千村落日炊烟青,一片孤峰秋溪白。峰头石篆漫莓苔,云里老僧不识客,欲将簪绂付沧洲,自与烟霞成痼疾。
  乾元山绝顶观德清山赠箕南 明·蔡汝楠
  故乡胜地原相引,况属春来物候殊。岭上孤云浮碧树,沙边过雨洗新芜。看山稠叠环西郭,间水迢遥入具区。千载县名那可称,知君雅意托冰壶。
  题吴羌山 清·吴绮
  鸟道篮舆绝,登临兴益稠。碧云千里暮,红树万家秋。烟远才看郭,峰高半隐楼。独怜孤啸处,二客未能俦,
  (时同澹心、再馨二友)
  清明日登乾元山绝顶 清·侯元棐
  万竹青青最上头,俯临群壑一山幽,忽来春色惊劳吏,赢得云鬟半日游。
  吴羌山 清·章金牧
  处士今何在,南山水上临,市桥连嶂起,灯火射溪深。世事天涯恨,浮云异代心。高鸿飞已尽,矫首对空林。
  登古乾元 清·王武臣
  鹫〓留尘外,寒松映夕光。天空闻鸟语,云伴结僧房。水绕孤岩出,烟回一径凉。石床聊假寐,梦觉白莲香。
  乾元绝顶 清·夏之章
  问奇登最上,曲径白云封。半岭分苍树,双溪映碧峰。花明春嶂雨,风落暮烟钟。欲访高人宅,荒台未可逢。
  以上康照《德清县志》
  吴羌山 清·戴天彝
  炎政中微历数屯,鳌声紫色未为真,讴吟旧俗还思汉,憔悴遗黎欲避秦。椒酒不随王氏腊,桃花自放武陵春。虚传班史褒名节,逸却羌山古逸民。
  登吴羌山 清·蔡环黼
  晴郊探春春未阑,一百五十犹馀寒。桃花泼眼烂云锦,莺声聒耳流金丸。旧曲尚传晋乐府,高名空想宋衣冠。凭栏怀古更展眺,乘兴拄笏忘蹒跚。
  以上嘉庆《德清县志》
  吴羌山 清·余怀
  万叠青山一县秋,乾坤寥落放孤舟,我来何处风吹帽,僧住高峰雪满楼。红树几村迷路远,黄花无语向人幽。岂知太守挥毫后,更有题诗在上头。
  同人登羌山 清·徐璜
  诸公幸相访,邀我陟林丘。松影密藏寺,竹声遥过楼。孤城背飞鸟,远水送行舟。无限溪山好,看云盍少留。
  吴羌山怀古 清·沈用霖
  紫色鳌声迹已陈,烟霞何处问遗民,曾随梅福同辞汉,却喜桃源独避秦。此地馨香千载奉,当时烟雨一犁春。
  织帘继起高踪远,古庙荒祠若比邻。
  登吴羌山顶 清·王诚
  楼倚山南径山北,统观山势剧珑玲。湖田百顷围棋势,市郭千家折扇形。不染纤尘两高士,独超劫火一危亭。携诗闲倚栏干读,疑有云中白鹤听。
  偕戴子高同登吴羌山 清·江珍楹
  山山回抱接杭州,南渡当年此胜游,钟外独寻来去路,溪流长泻古今愁。清庵自昔留高士,好句何人在上头。与子登临岂无意,待添名迹志馀不。
  以上民国《德清新志》
  吴羌山 清·陈斌
  天目之阴苕水出,吴羌独枕一溪流。由来地接防风国,自此山穷醉李州。石屋已知空大隐,神龟何日铸通侯。清秋几度看樵牧,高士亭边老亦休。
  录自《白云集》
  九日登羌山题壁 民国·许梦梅
  悠悠几重九,慷慨一登临,看剑难为舞,引杯有至吟。百年徒俊骨,千古此雄心,欲去情犹恋,凄风沉夕阴。
  羌山怀古(二首) 民国·许公武
  石磴侵云一径遥,登临有客独萧萧,衣冠文物终消息,人事天心两寂寥。绝涧芙蕖曾闪铄,前溪歌舞漫娇妖。放生池涸蛙声哑,烟月长埋左顾桥。吴王故垒霸图空,避地犹留半亩宫,织箔祠荒春草绿,腰金塔废夜灯红。千家山廓朝曦市,一杵斋钟夕照风。高士羽流尽黄土,石壶泉水自丁东。
  以上《戈亭风雨集》
  登乾元山 衡庐
  雨后群山景色添,兴来寻径跻峰尖。四围修竹遮天界,百尺长松入眼帘。何处轻烟藏草屋?此中乱石废华严,
  同人莫起沧桑叹,古迹本随岁月淹。
  《竹花吟稿》
  登吴羌山 前人
  兴来碎步揽风烟,暗绿晴埋寺里天。树密当阳腾湿气,山深久旱响流泉。一声布谷思家妇,两载梳文忆野田。不是绕床有稚子,暨南应聘助书编。
  《灯花集》
  登吴羌 前人
  清晨独向吴羌去,半为明霞半为诗。淑女青山双可爱,苍松百丈挂云丝。
  《心花集》
  偕吴越人严峻中乾元山赏月(二首) 卢前
  吴羌山色夜生威,赏月中秋上翠微。步蹑云梯广寒近,未吞灵药已如飞。群山微弱泛银涛,吟啸秋风摩碧霄,信是此时人指处,仙矣顶上影三条。
  《万竿晴雨楼吟稿,
  大家山
  位于镇区街心。东至张仙弄,南至南街,西至环城西路,北至公园路。旧名市亭山,高44.2米,独立低山。导流港未拓以前,西侧山脚缓延至马厄河边,与河西城山石脉相连。故明朝嘉靖县志称:“吴憾之联者为市亭山。”康熙县志引李宗谔《祥符图经》云:“古十里一亭,以寓止宾旅,因以名山。”俗称度芥山,《地名志》称:“一作大假山。”旧时山上有庙,山南有观。今辟为公园,上有亭阁,俞平伯铜像等(详见《园林》)。
  市亭山植松 衡庐
  早春二月嫩韶阳,背郭人家植树忙。我爱青山披绿荫,青山爱我献红芳。云松百尺苗针始,风竹千姿叶柄藏。今日小劳何足道,他年赏景看阴凉。
  《苕阳唱和集》
  六月移居市亭山倪氏传经堂(二首)
  清·蔡镇潘
  兵燹馀生岁几迁。卜居到此感从前。林遮红日忘三伏,屋傍青山别一天。菽水事亲新活计,盘餐留客旧因缘。雨馀草色添生意,悄怳寻诗梦惠连。托迹林峦众鸟欣,声声求友几回闻,楼前窗小能容月,户外墙高不碍云。暗淡丹青唐子画,丛残金石汉时文,传经借得儿宽屋,笔砚安排当耨耘。
  民国《德清新志》
  游大家山二绝 姚子芳
  镇区崛起大家山,竹韵松涛锦绣颜,拾级岗峦多野趣,无言背手悟其间。大家①安息大家山,公仆渔樵尽汗颜,后乐先忧兼博爱,真诚义善记心间。
  注:①指俞平伯。
  登大家山 周刚
  东风吹我怀,闲步对山花。树直云平淡,苔深径仄斜。画亭鸣鸟雀,深阁锁烟霞,俞老悠悠像,使人赢一嗟。
  以上录自《苕阳唱和集》
  小马山
  独立低山,高32米,东界环城西路,南界导流港,西北两侧至城河里自然村,原系低丘,旧名赤土山,明嘉靖县志云:“凿断岗陇,赤土削露,因取于名。”清康熙县志云:“在市亭山西。昔有望气者,谓此山有贵人气,遂凿断后岗,今马厄河是也。”可见古时与城山石脉相联。六朝时,山麓建窑,主烧青黑瓷器,今遗址裸露,残器甚丰,详见《文物》章。(2007年秋冬际,铲平山体建商品房。)
  丁山
  独立低山。东界金湾坝河,南界09省道,西北两侧止于丁山路,高36.4米。明嘉靖县志云:“一峰隆起,前临馀不溪者。”康熙县志云:“前临龟溪。”民国新志云:“向有裴休坟在今裴坟庵前,已湮没。”
  丁山北麓原濒馀不溪,今削去山脚,形成大道,横连省道,直通乾龙经济区。
  丁山佛兰 衡庐
  岁在己卯冬,奇迹出丁山。赫然观音像,端坐九节兰,僧俗人哄动,拥挤作观瞻。客有持照者,物异为吾谈。我语蒙昧人,畸变实平凡,莫将偶然事,妄说世纪灾。
  录自《心花集》
  城山
  独立山体,东至导流港(旧马厄河),南至苕溪,西至馀不溪,北至武德公路。山有双峰,形似马鞍,南峰高81.5米,北峰高67.8米。民国县志云:“一名马鞍山,又名城山。唐李光弼偏将军辛孜筑城于此,讨平朱覃、姚廷等贼,号将军城。”
  旧志称为吴憾山,明嘉靖县志云:“昔谓吴王夫差憾勾践伤其父足……今名城山是也。”
  山东卑岭,俗称仓山,因旧有便民仓设此而得名。
  游城山 清·蔡锡熊
  为访高人迹,偷闲过此山,松阴三面合,竹翠四围环。曲径花犹落,禅房趣自闲,清谈忘坐久,尘念一时删。
  民国《德清新志》
  登城山衡庐
  护后城山万木森,赏心小坐曲园亭。千家相挽苕溪绿,一线横穿羌市青。逆水新来鱼也逆,腥风晚过露还腥。黄梅人爱烹鲜好,角网临窗扳夜星。
  《灯花集》
  金鹅山
  独立山体,位于金鹅山村,高129米。康熙县志云:“山枕溪流,其体四面剥换,五彩互见,绝顶有池,冬夏不涸。昔传有金鹅出没,樵者或闻其鸣……后人因以名。其山下有后汉述善侯沈戎墓,沈麟士《述祖德碑》。
  又名金鳌山。民国新志云:“在县西南五里,远望四面易形,前树沈麟士《述祖德碑》,已湮没。宋淳佑(1241-1252)间,别少师葬于此,改名金鳌山。”
  山巅有道观,绿树红墙,风景极佳。
  忆金鹅山沈山人二首 唐·卢同
  (一)
  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莫合九转大还丹,莫读三十六部大洞经,闲来共我说真意,菡下领取真长生。不须服药求神仙,神仙意智或偶然,自古圣贤放入土,淮南鸡犬驱上天。白日上升应不恶,药成且辄一丸药,暂时上天少问天,蛇头蝎尾谁安著。
  (二)
  君爱炼药药欲成,我爱炼骨骨已清,试自比较得仙者,也应合得天上行。天门九重高崔巍,清空凿出黄金堆,夜叉守门昼不启,夜半醮祭夜半开,夜叉喜欢动关锁,锁声爆地生风雷,地上禽兽重血食,性命血化飞黄埃,太上道君莲花台,九门隔阔安在哉。呜呼沈君大药成,兼须巧会鬼物情,无求长生丧厥生。
  赠金鹅山沈师鲁唐·卢同
  金鹅山中客,来到扬州市,买药床头一破颜,撇然便有上天意。日月高挂玄关深,金膏切淬肌骨异,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浩浩流珠走百关,绵绵若存有深致。种玉不耕山,外非内粹凿儒关。决文泉,彰风雅,因君不复坠。光不外照刃不磨,回避人间恶富贵。三日四日五六日,盘礴化元搜万类。昼饮兴酣陶天和,夜话造微□精魅。示我插血不死方,赏我风格不肥腻。肉眼不识天上书,小儒安敢窥奥秘,昆仑路隔西北天,三山后浮不著地,君到头来忆我时,金简为吾镌一字。
  以上录自《玉川子诗集》
  过金鹅山忆童时敲柿 衡庐
  绿叶黄斑色未匀,秋枝梢上数铜盆,不嫌生涩和皮嚼,舔得鲜甜带核吞。年少贪馋真趣事,苍鬓常忆是山村。时今菊绽闻香蟹,应见街头主客喧。
  《莱花吟稿》
  乌山
  独立山体,东界新德公路,南濒东大港,西至圩田,北至明丰桥港,高119米。古称德清山。明嘉靖县志云:“唐时改呼德清,因县名也。”康熙县志云:“一名乌山,昔有乌巾善酿,居此山麓,因之得名。鲍昭有《登乌山》诗。至唐天宝六年(747)改为德清山……前后两峰,曰殿子,曰省山。”
  乌山俗称乌牛山,因山形似牛背得名。民国县志云:“本名乌巾,又名德清,俗称乌牛山。山南有尧皇庙……山北即九曲里。”
  东北侧卑岭名越山。康熙县志云:“越山,与乌山连络,下有越山寺,中有瀑布泉”。考越山位置,在今明丰桥河道内侧,越山寺旧址,曾为明星村林场。
  乌巾山怀古 衡庐
  曾有诗芒耀九宸,飞花落笔涨流津,湖山不负经师艺,依旧文台一片春。
  《竹花吟稿》
  绕乌巾 前人
  为瞩乌巾翠,盘山骑一圈。伐薪悭浊水,采矿露高天。视短畸形富,言粗大道偏。明丰桥下绿,半失旧时妍。
  《心花集》
  过乌巾山嵇发根
  前后双峰傍县东,乌程郊外有山同。先秦美酿乌巾酒,醉得参军赋兴浓。
  注:今湖州东郊也有乌山,秦乌巾氏所居,善酿酒。参军,南朝宋代诗人鲍照,有《登乌山诗》。
  录自《苕霅诗声》
  连山
  独立低丘,位于明星村境内,新德公路东面,北与蠡山相邻,高27米。民国县志云:“两山相连,故名。前山有翠岭马回,山之西有峭壁,下有七石山,兜通外港,过板桥即山前,农民数十家居之。后山有西施画桥,在西施兜。”
  瓜山
  独立低丘,位于幸福村境内,导流港西侧,杏河桥东面。高28米。旧有绿飘寺,今废。山巅曾为瓜山乡乡政府驻地。
  乌鸢山
  独立低山,位于信谊村境内,导流港东面,幸福公路西侧。与枯柏树古渡邻近,高37.8米。
  山下港滩,志称洗马滩。康熙县志云:“洗马滩,即牧马寨,在县西乌鸢山宫巷。宋朝驻跸临安,每岁春时出马数千匹,牧放于此。《吴兴集》沈竹斋有诗云云,即此地也。”
  洗马滩 明·沈竹斋
  宫巷曾充牧马场,尚存窑灶与垂杨,骑兵不斫青青草,农舍浑裁整整桑。
  百凉山
  多峰组合山体,东至北郊路,南至环城北路,西至洛德公路,北至赤岗兜圩田。自西门十字路口往东,依次为玉麈山、张家山、奉国山、石壁山、下坦山。自下坦山往北,相继为胡家山、剃头山、上兰山、六棱山、下兰山。自下兰山往西,依次为赤岗山、白虎山,返折往南为东山岭。而中峰独秀者称百凉山。上兰山与百凉山之阴为杨家坞,今设火葬场。翻越杨家坞,即东山岭。
  百凉山高115米,张家、奉国、上兰、六棱、诸山均在腋下,而石壁、下坦二山实为低丘。上兰山高50米。下兰山山麓濒溪,有文明塔。东山岭高70米,越岭小道,今已僻为公路。
  百凉山旧称百寮山。明嘉靖县志云:“金鹅之对者为玉塵山。玉塵折而东北,山曰百寮。百寮右掖一山,名张家。拥背一山,名奉国。奉国之北,山之巨石直下如削,名石壁山,东延迤逦,山墟平坦者名下坦。下坦之北不一二里,两山相距才数百步,名上兰、下兰,唐时临溪县置治于此。”
  百凉山又称东主山,清康熙县志云:“东主山,一名百寮山……下有泉水,亦清澈,即名东主泉。山东有五子石……今建佛宇,亦名五石庵。”
  康熙县志记载较细,如“玉麈山,山有白石洞”,“奉国山,当慈相之前”,“张家山,在礼辰门外”,“石壁山,下有慈相寺”,“下坦山,山墟平坦,故名”,“杨家坞,县之旧治在此,旧名临溪……坞尚有县桥遗址”,“赤岗山,一名玉岗,载《馀不志》。稍北有圆觉寺,寺傍有蟹眼泉”。
  春日登玉麈山顶,逐过慈相目 清·陈后方
  春风艳艳属桃李,吹我出门兴欲颠,携屐招寻入山麓,高低翠幕望平田。转境云摩远峰出,东西蜒蜿走长川,村郭苍茫著眼移,翕忽相引至其巅。顾视卒愕已惮行,直见古刹咫尺前,纵身欲下忘斗绝,蛇行数折仍迁延,扪松倚壁远不到,促足临视如垂舷,手僵蹠交倒坡下,羡尔绝级纷相先。命彼后车谓载之,俄闻铃铎隐神仙,蜗缘缭绕入僧舍,呼僧与语问飘泉。中有童子初学谒,老者谈经意便便。指点归径出山下,众山旅退同驱迁,为说空林无虎豹,一畦开处若闻禅。
  康熙《德清县志》
  重九,徐健庵太史洎长公艺初孝廉
  招饮玉麈山峰,次方虎韵(二首)
  清·戴天彝
  层峦拔地压城楼,令节衣冠有胜游,奇石乱堆当槛出,远峰九点入杯浮。海门遥见云霞曙,山阁深藏橘柚秋。不是谢公携蜡屐,肯随士女学风流。高秋爽气洗尘寰,孤塔遥扪霄汉间。天入沧浪排雁字,峰攒碧落乱云鬟。黄花对酒人如菊,榭树临风玉是山。客散醉防苔径滑,松间明月照酡颜。
  嘉庆《德清县志,
  登百凉山 衡庐
  就食奔忙岁月迁,霜枫又见送流年。石沉大海冤无赦,篷转遥空运未旋。黍谷已惊云雨冻,童昏犹望镜珠悬。奈何飒飒商飙里,吹落铅华又满巅。
  《竹花吟稿》
  登百寮山前人
  三月黄明出郭行,翠微又泼一重深,春随飞瓣藏乔木,香借回风出老林。云吐峰巅留碧础,泉穿石罅散鸣琴,
  谁人似我多傻气,苔磴藤崖冒雨侵。
  客下兰山 前人
  乡人殊好客,献坐刨糖蔗,半月泉中水,东山岭上茶。谈天评国政,种地话桑麻。不觉流光速,门前日影斜。
  以上《莱花吟稿》
  方山
  多峰组合山体,高141米。东自东山岭沿洛德公路往北延伸至东衡村。南沿幸福公路至太堡塘。西经市元头至洛舍大闸。北沿大闸河道往东至东衡藤山。周围四十里。康熙县志云:“县西北群山周匝,共四十里。”纳言章衡阳诗:“四十里山面面青”,盖纪实云。又曰:“山形四方,故名方山,此山实县治诸山之宗,分枝擘派,逆而上则为大壮岭以南诸山,顺而下则为官庄坞以北诸山。群峰环合,周匝十五里,百寮居中,以为屏翰。”明嘉靖县志云:“山之联绵者为金紫、为文林、为鸿胪、为文墅、为积谷。岭之横绝者为大壮、为平阳,坞之幽阻者为石狮、为仙童、为淡竹、为官庄。”
  方山群峰林立,名难尽述。南面诸山,自东南角东山岭起,公墓背靠之山称梅花山,高110米,自梅花山往西,依次为太仓岭,高110米。陈墩村对进最高之山称木梁山,高121米。太堡堂对进最高之山称板庄山,高128米。三山各有亚峰、卑岭、低丘,形成深坞平岗。
  东面诸山,沿洛德公路北伸,梅花山北麓为积谷山,山阴有宝庆寺,1958年辟为大友大队林场,赤岗兜背后为老丈山,刘家桥背后为陆家山,山田畈纵深为大岙山,高115米;转水湾对上为茅蓬山,高117米。茅蓬山西北为佛陀山,与官庄接壤。东北低峰六七个,逶迤转水湾凉亭上方,与东衡村分界。
  北面山分四支,皆为低峰,属百梁山、方山之肩。东自佛陀山起,经海狮岭、何家山、夏家山,止于龙尾巴山,村名官庄。自龙尾巴山起,经庙沿山、张家岭、八哥岭,止于东海山,村名下窑。自东海山起,经王家山、梅坞、乌石岭、至诸葛山止,村为仙童坞。东起大馒头山,经石竹园山至梅坞,村名方山。
  从方山南麓至北麓,古有四岭。东侧东山岭,今通洛德公路。次为太仓岭,南为淡竹坞,北为官庄坞。三为平阳岭,南为青山坞,北为梅坞。四为乌石岭,南为石狮坞,北为仙童坞。
  仙童坞以西曹家浜、墅元头诸村,官庄以东藤山、南山头诸村,向属千秋乡,
  今属洛舍镇。山间上中下三贾坞、百梁山坞、吴坞、仲坞、费坞、藤山坞等幽坞和文墅山、馒头山、曹家浜山等低山及方山主峰百梁山(高121米),皆不属城关镇所辖。
  方山阻风 清·毛师柱
  征帆早喜到江东,凝望乡天咫尺通。岂谓三朝又三暮,依然愁水复愁风。空馀山色烟波外,枉却秋光道路中。但得快哉旗脚转,更何分别问雌雄。
  《清诗别裁集》
  方山衡庐
  方山四十里,山体属三乡。西南永和境,东南馀不疆。千秋辖东北,主峰占百梁。州县分行政,村农识界桩。山脉连天目,千古护龙阳。云霞纳草树,草树记洪荒。忆昔寇氛急,梅坞设课堂。儒理燃热血,梵呗助清凉。已矣多烟逝,但诉五丁强。侯鸟迷归路,睇处眩红妆。
  题方山 周刚
  兴致登山顶,初临讶见方,晴空云淡淡,春野草苍苍。
  林寂幽禽啭,花明石径藏。他年如避世,当结一茅堂。
  望方山 姚子芳
  山顶何故平?究因谁继踵。疑心天外客,在此显神勇。
  以上录自《苕阳唱和集》
  第二节 水系
  苕溪穿境而过,主干河道分为导流港、东大港、东塘河3条。
  运河沿县境北去,支流运河西线擦境而过,此镇内大河之概况。
  至于支河,四通八达,穿村绕圩,环墩入户,故前人有“无庭不通水,有屋尽围桑”之句。
  镇人称河为港,港尾不通者称为兜浜。村间港荡,大多无名,但以大港、小港、门前港、屋后港、东港、西港、墩前港等笼统相称。自大包围形成后,镇境农村诸港多成内河,与主干河道设闸相通,平时闸启,可通舟楫,汛期闭闸,不通城镇。
  径流
  镇境属于中部丘陵河谷区与丘陵河网区交汇处,径流系数0.467-0.41,径流深670.9-550毫米,年径流量21179-4578万立方米。河川径流2.12-0.4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料0.28-0.04亿立方米,其中山丘0.16-0.01,平原0.12-0.03。水资源总量界于2.24-0.49之间,其中地表水资源1.96-0.45亿立方米。
  主干河道
  ·东苕溪 苕溪因夹岸多苕花而得名,源出临安县天目山南市岭,向东流经临安、馀杭称南苕溪,折北会合中苕、北苕两支流后称东苕溪。
  东苕溪过瓶窑,入安溪,在三合乡康家山前入县境,折北经杨坟渡、塘泾渡,至德清大闸分汊为二,一为苕溪古道,穿越城镇,过文明塔,经转水湾出镇境。一为新开导流港,由原马厄河入北流水港,经乌鸢山、太堡堂出镇境。
  苕溪干流总长165公里,流域面积2267平方公里,其中县内长37.87公里,流域面积1420平方公里,河底高程0.1-2.3米,底宽40-73.5米。
  苕溪入境后,大闸上游一段旧称大溪,也名龙溪,长16.22公里。苕溪古道以转水湾为界,下称龙溪、澉溪。
  苕溪 元·戴表元
  六月苕溪水,人看如若耶。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
  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
  录自新编《德清县志》
  客发苕溪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客易归舟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录自《已畦集》
  ·运河西线 运河自杭州北流,在武林头折东经塘栖,过桐乡、嘉兴入江苏省境。其中自武林头至五杭一段,中分三支,分别流入德清县境平原,交通界惯称运河西线、中线与东线。
  运河西线经武林高桥北上,穿黄婆漾、白云桥、雷甸镇区、大海漾、半潭漾,过平政高桥,入澉山镇境内。其中半潭漾、平政高桥属城关镇境,漾西面分别为红星、火星两村。
  ·东大港 始于城关镇区东门城桥,向东南方流经三里塘,过砻糠山、雷甸三角渡、白云桥,横贯运河西线、十字港,经库桥,止于塘栖镇。全长12.5公里,河宽40米左右,河底高程0.0-1.0米。其中东门城桥至砻糠山段又称三里塘港,砻糠山至白云桥段又称七里塘港,白云桥至塘栖段又称库桥港。
  东大港镇境段在联星村中片墩南三角渡与雷甸接壤。
  ·东塘河 东大港自砻糠山分汊东流,经丁家桥、乌牛山南麓、观音漾(一名连山漾),折东穿十字港,经东庄桥、陆里漾,在士林、韶村与运河中线南来水会合后接十二里塘东泄。
  东塘河干流总长17.65公里,河面宽约50米,河底高程为0.9-0.8米。其中镇境丁家桥至观音漾一段称乌山港,位于金星村,观音漾至十字港一段称蠡山港,属澉山刘桥村。
  ·导流港 南起城山东麓与苕溪交汇处(原骏明桥),向北拓浚原马厄河接北流水形成,经白虎圩、乌鸢山,过太堡堂入洛舍镇境,至倪姆山后流入吴兴,北泻太湖。
  全长41.5公里,其中县境长13.5公里,镇境长6.7公里。河底高程0.0-1.7米,底宽56米,行洪能力300秒立方米,为东苕溪水系主要河段。
  水位
  镇境河道,除大涝年份,天目山水势集中过境而暴涨外,平时流水平缓,虽有上游客水过境,但下泄太湖,河道畅通,故小涝小旱,于境无虐。据民国二十五年至1995年六十年中河道水位观察,最高水位为1954年,其次为1952年7月23日,水位5.59米。最低水位为1955年12月27日,水位2.49米。常年平均水位3至3.5米。
  历年河床水位表
  水文
  民国十七年(1928)3月,城关大南门外始建水文站。1956年改为二等站,迁址大昌茧行,隶属县水利局。观察项目有雨量,西险大塘水位、流量、含沙量、地下水、水质化验等,设6人。1958年因观测项目变更仅留1人。1966年移址德清大闸边,分大闸上游和德清大桥两处观测点。1990年设站长1人,技术员4人,属湖州市水文站管辖。
  德清水文站典型年份水位要素
  城镇河道
  ·馀不溪 馀英溪自武康东流,至秋山分为两支,一支折北,汇阜溪水入沙溪,泻太湖。一支过东,经上跨塘、下跨塘向南散入下渚湖。其干流沿金鹅山南麓,出新民桥,至城山白米塘,汇入苕溪古道,然后出东门城桥,经文明塔,止于转水湾,即馀不溪。
  道光《武康县志》云:“东流别出葑渚,合于天目之苕水,则花瓣消而不仅存矣,故又名馀不。”民国德清县志云:“在县治南,一名清溪。”
  馀不系古地名,秦朝设郡置县,即有馀不乡,故馀不溪乃晋朝之前古老称呼,花瓣花蒂之说,实出后人附会。晋朝,太守孔愉在溪中放龟,故后人又将城山南麓至下水城门一段水域称为龟溪。然龟为多音字,德清人读乌“规”为乌“基”,而城内并无“基溪”。惟一带龟字地名为龟回坝,然里人也读金湾坝,可见此亦好事者文饰之辞。唐朝天宝元年,临溪县改名德清县,县署从下兰山之阳迁入凤凰山南麓。因县名德清,溪亦随之呼为清溪。其后溪上架设长桥,里人又呼其溪为长桥河。
  馀不溪、龟溪、清溪、长桥河实为苕溪德清城区段同一水域。称呼之变,仅是时代更叠而已。
  题馀不溪 明·周倜
  山势迢迢挽不回,馀不水映两山来,巨灵有意分南北,故把山峰手擘开。馀不溪咏(二首)元·倪瓒馀不溪水绿生萍,放舟演漾当青春,舟随鹤影忽行远,洞口桃源飞接人。云松蔽兮烟萝席,俨在溪东之石壁。羽人垂衣坐鼓簧,馈我晨餐芝菌香,从兹更发洞庭渚,濯足咸池临故乡。馀不溪水涵绿萍,微风吹波蹙龙鳞,看山荡桨不知远,花间白鹿来迎人。溪回路转松风急,竹林华房霞气湿,忽逢道士颀而长,疑是韩国张子房,相期飘拂紫烟里,下揽沧溟浮玉觞。
  (超按:原有长序,今删。)以上康焦《德清县志》
  馀不前溪 明·钱镇
  苕水从南来,真源自天目。始出才涓涓,蛙跳雀可浴。东风桃花水,一夜高于屋。百里下吴兴,一泛更一曲。青山浮水面,处处居可筑。草玄伊谁亭,名花间疏竹。
  录自民国《德清新志》
  馀不夜月 清·蔡启份
  自占苕南最上流,并移冰鉴税龙湫。臣清犹水一溪白,烟静如民万户幽。高锁波光涵永夜,远连虹卧渡平秋。晓窗直欲觇双阙,分得馀辉照满楼。
  馀不夜月 清·蔡诒来
  清溪绕城隈,平原荫桑柘,山廓澹烟收,月光逗岩罅。暝暝夜色沉,湛湛溪流泻。参差横若藻,掩映临水榭。虹影碧波中,人声翠微下,荡漾涵虚明,星光分激射。抚景涤尘劳,矧兹值清暇。仰瞩吴羌峰,缅焉高士驾,长啸水云间,悠悠此良夜。
  馀不夜月 清·徐元正
  馀不溪头烟树平,馀不溪上月华明。溪城面面临青嶂,扁舟对月遥相望,四围山色影空蒙,一掬月痕波宕漾。宕漾波光织素纹,空蒙夜影接闲云,乌鹊天边飞不见,白鸥沙际望难分。沉沉碧落天如水,长溪月静千门里,舟人夜宿语不闻,水底潜鳞跃波起。谁家月出独行吟,醉倚溪滨深树林,试问人生几见月,但看溪流成古今。夜月溪流天未曙,寂寞寒塘独来去,一溪寒玉笼轻烟,空记清讴采莲处。馀溪水更接前溪,子夜曾怜乐府题,六代风流妙歌舞,绕枝今听夜乌啼。乌啼露湿霜华冷,雉堞周遭横素影,画角吹寒度废丘,辘轳声断咽枯井。明河桂影几沉浮,溪水悠悠不载愁,凄凉织女牵牛夜,萧瑟金风鸿雁秋。金风鸿雁年华变,月浸寒溪澄匹练,荡子关山照铁衣,深闺独夜悲团扇。溪流滟滟接平川,皎皎长空孤月悬,有时荡月乘舟去,疑泛山溪雪夜船。
  以上康熙《德清县志》
  送僧游龟溪寄声敝庐 宋·刘一止师今过龟溪,山水无尽绿。石璧严宝坊,泉甘宜杞菊。并山行径微,草露泽人足。师访仙人家,门前有修竹。
  嘉靖《德清县志》
  龟溪即事(五首) 明·高斯得
  顽云蔀鹤岭,积雪明龟溪,粉愉社已屋,斯为卜幽栖。亦有好事人,除馆溪之西。门巷寄深窈,青山有攀跻。平生秉微尚,颇忻咏归兮。且可投吾簪,安能栖会稽。父兄吴下宅,师友苕溪矶,亦欲从之游,煦湿相因依。暌孤谅无乐,旅琐良可晞。古来遁世士,独力取众非。咨予匪能然,翼短难高飞,怀哉订顽翁,示我真指归。王庭陟畯茂,三年虱其间。愚忠竟何补,积咎成丘山。
  愧彼海上鸥,临机鴥其翻。昭□□□□,嗟嗟亦胡颜。汝今尚无觉,复倚荣辱关。晨门独何人,□□□□□。二疏仕汉庭,才术相颉颃,并传已云宠,同归更辉光。蹇予与季父,碔砆而琳琅。不才自宜汰,显斥庸何伤。处我嫌疑间,斯义安所当,宣圣讥邻醯,焉瘦渠肺肠。昔从太史氏,论次金匮书。龙兴渡江后,麟止今吾初。微辞记当时,只字宁敢虚。彼阿者谁子,顾欲私毁誉。阳秋记慕容,史记名山储。二子亦过计,人心焉可诬。
  民国《德清新志》
  清溪夜游 明·陈子龙
  春星历历露华流,远树苍苍烟雾收。棹发清溪惊宿雁,正逢明月下河洲。
  康熙《德清县志》
  清溪 明·黄周星
  旧是吴羌处士家,溪山幽异胜繁华,湾湾城郭凭流水,面面峰岚碍落霞。百步岭同夔府眺,千寻桥作雒阳夸。此中天地宜图画,但少桃源夹岸花。
  民国《德清新志》
  菩萨蛮·泊清溪 民·蔡宝善
  夕阳楼外烟初暝,林梢蓦见蛾眉影。今夜泊清溪,板桥流水西。醉歌怜独客,归梦江潮白。潮白晓星寒,愁人千万山。
  新编《德清县志》
  清溪梅天即事 民·程森
  空蒙山色四围融,水涨馀溪锁落虹,偏是轻寒偏遇暖,乍来骤雨乍翻风。鸠呼野外畦耕绿,鱼卖街头鳍跃红。闻说二蚕丝更熟,农家处处乐村翁。
  民国《德清新志》
  赋清溪 元·郭钰
  清溪之水抱幽谷,盘涡细浪相豚蹙,半篙晴日荡金鳞,一带秋烟溜寒玉。溪上仙翁绝尘俗,开门俯溪饮溪绿,白鸟飞来明镜中,垂杨锁断阑干曲。窈窕春花亚修竹,修竹何人共棋局,紫萝为盖草为褥,如辋川图悬一幅。嗟我早年厌羁束,五湖风月醉心目,祗今是处沸鲸波,把钓从君事亦足。
  录自《静思集》
  ·县桥河 又称县河,东接清溪,经孩儿桥入口,穿越旧县署门前,经西门河下出朱家角,汇入导流港。全长1033米。民国县志称:“水过涨时,分由清河桥入县河,出西关,会城河之水至斜港。”
  ·马厄河 南起骏明桥,北接北流水,系凿断城山与小马山石脉开成,宽仅8-10米,今德清大桥横跨其上。该河1958年拓宽时已融入导流港。
  ·内河 今称金湾坝港。民国新志云:“即龟回坝河,为十七区船只进城之孔道。溪水进坝,经绿野桥、济富桥、出吴家桥。”该港今为内河,通城南大包围之内各村。
  ·战河 西起金湾坝,东至东大港与馀不溪交汇处。民国新志云:“在龟回坝外,经小南门吊桥,绕焦山后,出东门吊桥,与馀不溪合流。水发时,船只绕道于此以避险。平时水浅,不能畅行。”1982年填平河道,今西侧农贸市场,东侧小商品市场,即战河故道。
  ·城河 北接县桥河,南通馀不溪,南段早已填平,北段尚有部分故道,然已淤塞。民国新志云:“自骏明桥绕市亭山,入西门城。右有赤土山,与马厄河相叉隔。”
  ·长桥河 西起大闸,东至东门城桥,全长1183米,即馀不溪城内一段,为镇内最大市河。
  村庄河道
  ·西大港 东大港从联星村中片墩北侧向西分汊,经神墩、入雷甸乡下高桥,过上高桥、至杨墩,全长8公里,河面宽15-30米不等,河底高程0.0-1.0米。
  ·新桥港 西接导流港,经墅元头过洛舍大闸,循何家坝往东至四角渡,往
  东进屯山村,折北汇入衡溪。港南为官庄村,村中溪涧,尽泻此港,全长3.5公里,河面宽30-50米,河底高程﹣0.5-1.2米。
  其余未测宽、深河港共100条,列表如下:
  
  
  
  湖泊
  境内湖泊星罗棋布,位于星星村有庙太漾,卫星村有童家漾、浑水漾、西坝漾、赤豆漾,齐星村有雁塘漾、孙家漾、陆家漾、罗太漾、鳑鲏漾,恒星村有下漾、陶家漾、东横漾、馀不官漾,联星村有塘子漾、冯巽漾、里陆家漾、山前漾,红星村有半潭漾、观音漾,明星村有谈家漾、陈家漾、桥头漾、沈家墩漾、连山前漾,火星村有大海漾、周家漾,金星村有戴家漾、三角荡漾,新盟村有童家墩漾,金鹅村有金鹅山漾、红泥滩漾、老皮滩漾、茅家滩漾、倪家滩漾、刺毛潭漾、陆家墩漾,联盟村有戴家漾、断头漾、枇杷漾、严家墩漾,联谊村有张家滩漾、许家滩漾、丁家漾、蔡家漾,幸福村有南漾、北漾。以上47漾,面积均不大,属千亩以下小漾,其中经县水利局实测周长的计8个:
  其中河水荡与秋山秋南村共有,已围荡养鱼198亩。
  目前水产养殖湖漾,面积四至如表:
  第二章 土地
  第一节 土壤
  《德清县新志》卷二《田土》云:若论土壤,向有东肥西瘠之称,约计肥者六成,瘠者四成。解放后,1959年全县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但为时短、分类粗。1981年10月,全县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成立办公室,组建专业队,1983年培训试点野外调查结束,至1984年10月,完成四图一志资料。
  镇境地处中部湖群区,土壤田质主要为湖沼相、湖海相沉积物。分布典型为青紫泥田,局部低洼处仍在腐〓或腐心青紫泥田。
  旱地土壤主要有粘质堆叠土,分布于河港及其周围。
  土壤土质形成与平原微地貌有关。镇境平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但水稻土分布却随微地貌起伏与离河、湖远近呈有序规律。同一方圩田,凡是离河道近处,往往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深。这与千古以来罱泥、积泥所造成的人工堆积有关,故其分布多为潴育型水稻土。而远离河道的圩心,内排水不畅,形成锅底田,土质多为青紫泥田。如城北大友竹叶篷圩区,靠近龙溪处田心高程2米,分布土质为黄斑田。但圩田中心田面高程仅1.5米,分布土质为青紫泥田。冬旱季节,可明显看到整个圩区呈锅底形。因此,微地形差异造成土壤渍水状况,各村、各圩不尽相同。
  镇境土属,黄红泥土以城北低丘陵为主,母质为页岩、粉砂质页岩的风化体,质地为重壤土,土体经红壤化作用,呈淡红棕色。土层深厚,颗粒匀细。次层发育度差,结构体不稳定。土体中常可伴见半风化母岩碎片,半风化母岩深厚。
  黄红泥土含量比例为:有机质1.88%,全氮0.11%,速效磷3ppm,速效钾99ppm。城西低丘坡度较缓,开垦处以种植茶、果、桑为多,马铃薯、蕃薯产量高、品质好,油菜、春粮能避水渍,但育株不佳,不宜豆类种植。
  湖泥土以城西南附近下渚湖一带为主。母质为河、湖相沉积物,质地多为轻粘土,PH值5.5。土层深厚,质地匀细,受季节性水位升降影响,土体中带有潴育斑纹,底土更为明显,有铁、锰结核。土呈棕灰色,心土层棱块状结构发育,土体构型为AB型。
  湖泥土含量为:有机质2.41%,全氮0.15%,速效磷17ppm,速效钾117ppm。湖泥土地带均已开发利用,开垦处宜于种植早园竹、桑树和粮
  粘质堆叠土分布城南一带,面积最多。与紫泥田穿插分布,质地轻粘,局部可见锈斑或小结核,PH值6.0左右。粘质堆叠土含量为,有机质2.22,全氮0.15%,速效磷26ppm,速效钾17ppm。土色多呈暗棕灰,泥田水泡后成团块状或块状,粘合较紧。
  粘质堆叠土养分含量高且较协调,宜种桑果。桑树长势旺、树龄长、叶色浓、叶片厚、叶质好。枇杷长势迅速、产量高。因土质潮粘,宜注意开沟排水,避免水渍造成根须腐烂。
  壤质堆叠土以城东、城南接近丘陵处旱地为主,土层深厚,土体松紧适宜,块状通气,渗水性良好,有一定夜潮性。土质含量为:有机质1.87%,全氮0.13%,速效磷36ppm,速效钾149ppm。土色呈棕灰,结构呈团粒状。
  水稻土泥质田,属水稻土典型土种。含量为:有机质3.1%,全氮0.19%,速效磷14ppm,速效钾34ppm。土色多呈暗灰黄、浅灰色。其生产性能质地适中,适耕性好,肥效率快,发棵旺,但后劲稍差。地下水位低,宜于春粮、花草籽播种。
  黄斑田,大多分布于导流以东局部高墩处。田面高程2米左右,地下水位约63cm。成土母质为河湖相沉积物,质地以重壤土为主。土壤PH值中性。特征为发生层、黄斑层分化明显,氧化铁斑纹连片凝积,稍呈黄色,中间夹有白土条。土体干湿交替频繁,垂直节理发育,透水、透气性好,棱柱状结构裂面上带青灰色胶膜。
  青紫泥田,为镇境分布面积较广的水田土属。田面高程约1.8米,地下水位57.6厘米。成土母质为湖海相、湖沼相沉积物,质地轻微粘土至中土,PH值酸性。土质属发育于古潜育体上水稻土,土体上部带有潜育层次。但因干湿变化和氧化交替作用,已有不同程度潴育,剖面中带青灰色古潜青泥层土体软糊,干燥后色呈青灰,质地中粘至重粘,显示了古潜体残遗特征,属严重滞水层次,土质含量为:有机质3.48%,全氮0.19%,速效磷9ppm,速效钾81ppm。圩水长期浸泡,膏土色呈暗灰,小块状或棱块状结构。由于质地粘重,烂冬田耕作稠粘,春粮、油菜易受渍害,保肥性强,肥力稳长。如遇早春低温年份,早稻迟发,分蘖推迟,中期猛发,贪青迟熟,形成一路黑、老来青状况,故宜挖氮增磷补钾,改造土质。
  小粉田成土母质为泻湖相之老海相,剖面质地上重下轻,部分底土砂壤。心
  底土可见片状沉积层理,属动水积,分布于明星与敢山交壤处圩区。土质含量为:有机质2.36%,全氮0.13%,速效磷10ppm,速效钾63ppm,色呈暗灰黄或灰黄,结构为微团粒、小块状或片状。其生产性能具有质地轻、耕作省力诸特点。粗粉含量高,砂粘比值大,显汀浆性,土壤容易板结。施肥见效快,保肥能力差,肥效不耐时,后期易脱肥早衰,粒重下降。宜种棉、麻、瓜类或与粮食作物套种经济作物。
  半青紫泥田多处于碟形洼地高处,田面高程1.9米,地下水位60.3厘米,成土母质异源,剖面上部为湖海相沉积物,土壤反应微酸性。成土母质来自不同时期,一般有上部年轻、下部古老之特征。
  土质含量为:有机质2.99%,全氮0.19%,速效磷10ppm,速效钾85ppm。以联星村圩田为典型。
  城关联星村圩田土质分析 一、剖面形态
  二、农化性状
  三、粒级组成
  城关圩田土壤养分综合分析表
  在镇境76428亩田地中,经过土壤土质分析,其土属分别为:
  第二节 管理
  清朝顺治二年(1645),德清县署由户房分管地籍,土地面积由农户自报,县署颁发契约。此后直至解放前夕,农村土地私有,农户所有权以契约为凭。各村间有少量公产,权属宗族(祠堂产)、寺庙(庙产)、学校(学田),长期放租收息。地广人稀如城北丘陵区和城南平原区,略有无主荒山、荒田,自清朝道咸以降,多半由外来棚民占耕。
  土地改革后,对庙产、学田、祠堂产业及城区土改后充公未分配房地产,分为国有土地和各乡代管土地两类,分别登记,由政府直接管理。
  城关区各乡国有土地统计表 1951年度
  (注)计量单位:田地山荡杂宅面积为亩,房屋为间。
  城关区各乡代管土地统计表(亩)1951年度
  今城关镇1951年公有房地产明细(亩)
  人民公社后,土地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类,分别由国营单位(如良种场、渔种场、蚕种场等)和集体生产单位(各生产大队)管理,经营变更须经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批准。1959年,根据省人委《关于开展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工作的指示》,县成立工作委员会,实施耕地详查。1962年春,贯彻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集体土地管理经营权下放生产小队。1983年,城关公社制订《土地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乱占滥用;
  一切集体所有制土地,由公社管委会统一管理:建立建房用地管理组织。国家单位征地,按省政府规定,向县交纳造地费。公社内集体用地,填表逐级上报审批。社员建房统一规划,不准买卖宅基地,强占宅基地,控制占地面积。提倡高层建筑,住宅营建人均30平方米为标准。
  1987年2月,随着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乡政府又作出规定。(1)砖瓦厂取土,须保证外围堤塘不低于吴淞标高6.5米,顶宽2.5米,坡1∶2。(2)私人建房,人均30平方米,晒场人均10平方米,天井<20平方米。次年5月,制订征地补偿规定:凡建制镇规定区内,旱地每亩5000元,水田6000元,桑竹茶园地7000元,非耕地3000元。其它地区,旱地3000元,水田4000元,园地5000元,非耕地2000元。农户晒谷场地每人不超过10平方米,晒场用地不准建房。农村私房占用耕地,每平方米1元,非耕地0.25元。凡从1989年起已交土地占用税者。占地费减半收取,耕地0.5元,非耕地不变。
  在清查中,发现1981年3月后,在镇区附近农村占地农户70户8190平方米,均作补款处理。1988年,全镇开展土地申报,年底结束。
  1990年3月,砖瓦厂取土作出规定,由厂申请后经乡土地管理员实地察看,并签订取土合同,每个土方收取0.3至0.5元管理费。如违反规定,作每亩500~1000元处罚,严禁向外乡出卖泥土。是年,全镇发放土地使用证,并建地籍档案。次年12月。乡政府制订城建用地规定。(1)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必须具备审批和变更登记手续。(2)因住宅买卖、交换、典押引起土地使用权转移,双方应持有效证件,更换权属登记。(3)商品房开发应按手续申请,核发土地使用证。(4)城镇居民建房,禁止单家独院占地建造,人均不超过20平方米。(5)已划入规划区的农村私宅,拆建均按规划审批,国家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原则,实行城镇国有土地出让转让制度。
  1993年,砖瓦厂取土补充规定:(1)实行许可证制度。(2)未经批准私自向外卖泥者,没收所有卖土款。农村建房,原房屋总面积超过现人口规定面积,所超面积每平方米缴信用金30元。同时完善用地全程管理,防止少批多占。
  农村集体耕地承包到户后,各村每年向农户收取承包金,全镇全年收交34.3万至35.6万之间。1994年秋调整承包,人口、口粮各三折,底分四折比例分田。为制止抛荒,鼓励种粮大户规模经营。
  1995年,在家庭联产承包到户责任制基础上试行土地流转,允许农户根据
  家庭经营能力多包、少包或不包,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同年9月,县试行双田制(将原有承包田划为口粮田、责任田两类,口粮田自种,责任田自由转包),双田制有利于国家商品粮统一定购和农村劳动力再次解放。是年末,土地归村所有1个(农场),归组所有222个。
  1996年8月,成立城关镇土地管理所,管辖镜内土地开发利用;负责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建档、核发土地使用证;制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切实保护耕地;执行上级下达建设用地计划,依法办理国家、集体用地和农户建房用地、农业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手续;区域内土地复垦规划计划和实施。同时调解土地纠纷,查处土地违法案件,并按规定收缴各项土地管理费。此后,农村建房用地规范化,如1998年全镇农村办理宅基登记286户,登记面积4.68万平方米,其中初始登记70宗,均建档备案。1998年,县土地监测大队城关中队成立,有效监控土地资源。
  2001年,镇成立土地专项清理整理领导小组,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农村土地管理中,31641亩承包地全年收交承包金290万元(其中各业149万,农业141万)。在使用权流转中,集体统一反租倒包1000亩水域(源丰),农户自由流转5639亩耕地648亩旱地、山地和鱼塘。
  第三节 耕地
  清前,县境土地自报,农户为减轻税赋,大多瞒报少报,形成黑田。民国十八年(1929),德清县成立土地陈报处,仍以农户自报田地山荡为依据。廿三年春成立县土地清丈处,经办农村户地测量。三月,举办地籍清丈技术员训练班。此次清丈历时一年半,与旧报面积误差2.16-2.36%,基本合格。廿六年,县地政处办理地籍整理,由省调派土地测量队16分队主持工作。完成城区周围疆界调查40万亩,图根测量49万馀亩,户地测量18万亩,后因抗战停顿。三十四年冬,颁布《收复区土地权利清理办法》十一条,其中第九条规定:“战前地籍整理完竣之土地,如其经界变更或图册散失者,应补行测量,以恢复土地使用原状为原则,但于必要时执行土地重划。”三十五年7月1日起,奉浙省财政厅令,征收土地增值税,税率为地价税千分之十五。次年4月,县成立地籍整理办事处,省土地测量队第16分队再次来德测量土地。县派地政科科长蔡朴带队,在城南、城西试点。至
  10月底,完成小三角及图根测量和户地清丈工作。旋因内战开始,资料失全。
  1949年12月,馀不镇率先开展土地登记,继而成立村行政委员会,开展反黑田运动,共查出黑田3623亩。
  馀不镇土地登记前后对照表(田亩:亩。任务:斤)
  1950年10月,开展反黑田土地登记全区铺开,至次年4月结束,全区共查出黑田1901亩。其中城东乡自报12997.1亩,查出209.9亩,实际占有13207亩。城南乡自报17535亩,查出140.6亩,实际占有17675.6亩。城西乡自报11718.5亩,查出205.5亩,实际占有11924亩。城关镇自报734.7亩,查出978.7亩,实际占有1713.4亩(见表一、二)。土地重新登记后,全区于1950年12月进行土地改革,将地主、富农多馀耕地,按农业户总人口均分给贫、雇农。
  城关区各乡占有土地统计表(亩) 1951年度
  注:表中数据为土改后各乡实有耕地。
  城关区各乡土地面积统计表(亩) 1951年度
  注:自,指农户自报土地。出,指土改登记时查出黑田,自报加查出等于占有土地。入,指还须加入征税的未分公田、荒白田、弃田。
  1952年,动员各村农户组织互助组、合作社,并计亩额定公粮。由于公馀粮任务过苛,弃荒严重,据1959年《城关人民公社历史资料汇编》,1954年城东、城南、城西三乡,实际农用土地39410亩,少于1951年各乡占有土地上报总数3397亩。1955年起,按田块优劣估产定税,实行粮食三定,并鼓励垦荒成熟,减税一年,短短四年中,三乡净增熟地11314亩。
  1954年各乡实有土地面积 (亩)
  一九五八年终实有土地面积 单位:市亩
  人民公社后,土地归集体所有,由生产队经营,社员留少量自留地,以种蔬菜瓜果。此后至1981年,土地变化不大。1982年3月,贯彻中央(82)1号文件,各大队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稻田改鱼塘、改桑果变化较频。1985年起,农村基本建设用地日增,最多年份毁地500亩以上。至2001年,全镇耕地总面积22665亩。
  2003年,全镇耕地25328亩。其中水田19423亩,旱地5905亩。年内,乡村基建用地522亩。
  家庭承包经营耕地19374亩。其中土地归村所有10亩,归组所有19364亩。
  村组经营方式多种,其中适度规模经营7665亩,两田制1373亩,转包制1360亩,互换578亩,出租5497亩,入股1160亩,流转110亩,自营1631亩。
  第四节 园地、荒地
  园地
  栽培桑、果、棉、麻、茶、竹旱地,总称园地。镇境约占土地总面积13.5%,其中桑为主产,早在南朝·梁期间,吴兴太守周敏就下令民间栽桑。此后至明初,栽桑养蚕,成为镇境农村营生要务。
  清·康熙《德清县志·食货考·农桑》云:“明洪(武)永(乐)、宣德年间,敕县植桑,报闻株数。以是,各乡桑柘成阴,蚕缫广获。今邑中穷乡僻壤,无地不桑。季春孟夏时,无人不蚕。”
  自清至民国,镇境麻、茶、竹种植皆为小墩、隙地,无成片竹园、茶园栽培。解放前夕(1949年),全境桑园6138亩,茶园20亩。此后开荒成熟,园地略增,1960年全境园地7903亩。其中成片桑园5467亩,花白桑园1430亩,竹园782亩,果园224亩。
  1963年后,贯彻以粮为纲政策,改桑改稻,田地种植转换频繁,1992年8月,县委下发《关于开展完善桑园承包责任制和耕田种植结构调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作的通知》,退耕还林、退耕还桑逐村兑现,至1996年,全镇园地880.25公顷。此后变化不大,2003年,全镇有竹园4500亩,茶园310亩,果园850亩,花卉150亩,桑园7860亩。耕地园地化种植有蔬菜园1600亩,瓜果园250亩。
  荒地
  农村荒地历来未曾陈报统计。民国三十六年(1947),县政府派员调查馀不、衡溪、敢山一带宜林荒山,共计10430亩,开镇境荒山造册登记之始。
  1950年,全县农村掀起大生产运动,鼓励农民辟芦田、垦荒坡,并予免税一年,半税一年优惠。至次年,全县开荒成熟2750亩。1954年大涝后,次年改地为田2000亩,藉以抬高田床。1958年开展未利用荒地登记,城东乡烧山地560亩;
  城西乡烧山地4353亩,荒地154亩;城关镇烧山地5亩,荒地10亩,镇境共计烧山地4918亩,荒地164亩。1970年掀起农业学大寨热潮,全公社开展大规模平整土地,至1981年,共平整土地2.4万亩,造地造田2120亩。1984年,县开展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镇境宜农荒壤2699亩。其中黄红泥土地2171亩,黄砂泥土地528亩。可利用闲散废弃地650亩,其中四旁闲地352亩,荒芜园地262亩,废弃宅基36亩。两项共计3349亩。
  1989年,城关乡政府制订土地开发计划,近期12.65平方公里,中期18.4平方公里,远期22平方公里。3年内开发园地120亩,耕地40亩。1996年县土地办公室调查,全镇尚有未利用土地177.92公顷。
  近年城乡建设步伐加快,2000年镇政府作出规划,留用建设土地711亩。
  减少
  镇境土地减少主要用于建房、筑路、开河、烧窑、建晒场。1950-1982年,全县净减6.26万亩。为此,1969年10月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基本建设征用土地的通知》。国家征用公社土地必须经县有关部门批准并办理手续(如1975年国营庆丰蚕种场征用官庄、胜利两大队旱地300亩培桑)。私人建房须经大队批准,报公社备案。
  城关镇居民点用地情况(2000年)(公顷)
  附:土地改革
  境内土地改革始于1950年5月24日,先在城东乡试点,没收2户地主土地29亩,农具15件,房屋27间,家具42件。具体政策为:征收半地主式富农土地,保留富农自耕与出租田,抽出佃富农和富裕中农租入地主的田地,征收出富农、富裕中农租入的公共田地,分配给缺田少地农民。试点于8月15日结束。土改前后土地占有状况如表:
  城东乡土地占有情况 1950年8月单位(亩)
  是年冬,根据上级指示,复查土改成果,6户漏划地主重新戴上帽子,实行管制。18户富农自耕地与出租地重行分配,使其人均占地不超过贫下中农水平。同时焚烧契约。秋收后,颁发《土地房产所有证》。
  城关区各乡户口统计表 1951年度城关区各乡各阶层户数统计表 1951年度
  注:户口统计,旨在计口均田;
  阶层划分,旨在没收、征收多占田地。
  第三章 资源
  第一节 野生动植物
  民国《德清县新志·花草》云,“野水荷花,叶似玉簪,茎有节,高出于水上,花有黄、紫、白三色,滋生极速,而不能供田地鱼畜之用。闻其种来自日本。民国元年(1912),始见于湖墅及拱宸桥以上,嗣则充塞于杭嘉湖航路。大吏令人打撩,竟不能绝其种,时人谓之革命草。五年以后,经冰冻始绝。”按时人所称野水荷花,即现今水面飘浮之水葫芦草。
  《药材》云:“土参,形如党参,出城山、瓜山、方山。”“术,色白质重,根极柔细,香烈异常,健脾上品,出方山。”“土三七,玉塵山开元宫前后出人参三七,能止血去瘀生新。”“金锁银开,捣汁能治喉风,极效,出玉麈山、积谷山。”“千里光,煎汤洗浴,能治湿疮极效,蔓生,生北门城隙间。”按如今除千里光外,均已少见,白术已经灭绝。
  《竹木》云:“毛竹、方竹、竹实”。按方竹今已无种。竹实即竹米,非到竹种垂败则不开花结实。故农家见竹开花,即便掘去,以其败园也。
  近五十年来,因采矿、治虫、灭草等原因,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境内野生动、植物物种日益减少。2005年6月,在城北丘陵和城区平原实地调查,历时半月,实录如下:
  动物
  近廿年来,采矿业勃兴,噪声粉尘,污染环境,植被减少,生态失衡。脊椎野生动物日见稀少,走兽罕见,害虫日獗。
  走兽 除田鼠猖狂外,草兔、刺猬、黄鼬稀见。
  飞禽 除白鹭外,竹鸡、啄木鸟、八哥、画眉、麻雀稀见。候鸟中,来燕日减,去雁稀见。
  爬虫 除水蛇、蜥蜴外,蝮蛇、赤链蛇、乌梢蛇稀见。
  游鳞 除鳌白鲦外,乌鳢头尚有,逆鱼黄梅仍来,量已大减。
  昆虫 除蚂蚁外,蟋蟀、尖头蚱蜢、蝼蛄、螳螂均有。
  飞虫 家苍蝇、蚊子最多,毛苍蝇、金头苍蝇、黄蜂,牛虻、蜻蜓、蝉、蝴蝶、蝙
  蝠均有。
  爬介 有河蚌、螺蛳、田螺、蛏、蚬、石蟹、蜗牛。
  两栖蛙 蛤蟆、青蛙均已少见。
  软体虫 有蚯蚓、蚰蜒,马陆偶见,蚂蟥绝迹。
  多足虫 蜈蚣、蜘蛛、蟢子。
  无鳞鱼 泥鳅、刀鳅、黄鳝、鳗鲡少见。
  害虫 天牛、斑蝥、稻蓟马、稻包虫、褐稻虱、蚜虫、桑蛀虫、稻蛀虫、米蛀虫、二化螟、三化螟、臭虫、麦蛾、桑毛虫、桑尺蠖、桑蟥、刺毛、蚕豆象、豌豆象、黄萤、金龟子、蟑螂。
  植物
  乔木类 刺杉、水杉、云杉、刺柏、扁柏、圆柏、马尾松、罗汉松、金钱松、香樟、大叶杨、枫杨、银叶柳、垂柳、刺榆、甜储、苦槠、麻栎、沙朴、白榉、柘树、石楠、合欢、槐、杜仲、凹叶厚朴、香椿、青梧桐、法国梧桐、油桐、乌桕、三角枫、女贞、楝、银杏、海桐、椢树、白檤、檀、棕榈。
  灌木类 十大功劳、野山楂、南天竹、山栀、杜鹃、花椒、乌饭树、野漆树、木槿、茶、油茶、六月雪、羊踯躅、鬼箭羽、樗、臭椿。
  果木类 板栗、梅、杏、桃、李、石榴、梨、苹果、柿、丹柿、野柿、花红、枇杷、橘、橙、香橼。
  花木类 桂、绣球、玉兰、紫薇、红枫、龙柏、檀香、无花果、蜡梅。
  地草类 香附、鸡眼草、铁扫帚、马鞭草、酢浆草、地丁、车前、佛耳、马齿苋、天明精、积雪草、蛇床、打碗花、青蒿、益母、薄荷、紫苏、夏枯草、败酱、鬼针草、蒲公英、冬葵、苍耳、狗尾巴、半夏、鸭跖草、牛膝、葎草、扁蓄、荭草、旱莲草、凹枝苋、青葙、瞿麦、鹅不食、板蓝头、荠菜、节节草、艾叶、决明子、苎麻、地肤子、小蓟、田菁、紫云英、鹅郎草、省头草、藿香。
  山草类 射干、蝴蝶花、石蒜、百合、萱草、万年青、大戟、麦冬、商陆、白蔹、小连翘、元宝草、党参、独活、白芨、茅草、紫金牛、龙胆草、双蝴蝶、徐长卿、香薷、野菊、一枝黄花、淡竹叶、薏苡、野荞麦、虎杖、石龙芮、八角莲、博落回、地榆、兰、五茄、黄精、大蓟、白英、茜草、独活、苕。
  湿草类 半枝莲、虎耳草、三白草、石菖蒲、杜衡、稗草、天南星、谷精草、牛毛毡、鸭舌草、金钱草、毛莨、蛇莓、鱼腥草。
  水草类 水蓼、马蓼、槐叶萍、满江红、水葫芦、水花生、芡、菱、藕、金鱼草、蕴草、水芹、芦、苇、田字草、水浮莲、浮萍,
  花卉类 菊、蔷薇、海棠、芙蓉、月季、玫瑰、山茶、雀梅、茉莉、迎春花、凤仙花、夜来香、含羞草、牡丹、芍药、君子兰、芭蕉、美人蕉、蜀葵、仙人掌、仙人球、蟹爪兰、老来少、一丈红、太阳花。
  菌类 金蝉花、竹黄、木耳、蘑菇、马勃、木灵芝、地衣。
  蕨类 石杉、石松、灯笼草、卷柏、阴地蕨、海金沙、乌蕨、凤尾草、金星草、贯众、石苇、瓦松。
  藤类 薜荔、马兜铃、金樱子、首乌、红板归、大血藤、千金藤、瓜蒌、野葛、野扁豆、紫藤、络石藤、爬山虎、常春藤、乌蔹莓、刺葡萄、牵牛、菝葜、金银花、百部草、天门冬、北瓜。
  竹类 毛竹、京竹、哺鸡竹、早园竹、箬竹、篌油、紫竹。
  第二节 矿产
  镇境虽丘陵、平原、水网相兼,但丘陵区矿产不丰。山体岩石,多为沉积岩、轻变质岩、火成岩。而火成岩中,以侵入岩、派生脉岩为主。
  侵入岩 大多分布于城北大友村转水湾一带,为黑色云母花岗岩,绝对年龄1.45亿年,已开采利用,产品为石子、石粉。
  脉岩分布于乌山、连山、乾元山、金鹅山、瓜山及城西北方山一带,以花岗斑岩为主,矿产为块石、石子。
  中酸性花岗 岩分布于太堡塘、仙童坞一带,面积约4平方公里。
  透辉石 分布于百凉山至太仓岭、方山至东山一线,矿体层状,长4.6公里,原2.5-12.2米,岩石含量40%~70%。
  1958年以来,经多次调查、勘探,已知全县矿化点27处,镇境4处。其中燃料有泥炭,黑色金属有磁铁、赤铁砂,非金属矿产有萤石。
  泥炭 俗称泥煤,属湖沼相沉积。分布于幸福村太堡塘一带,埋深2~2.3米,厚0.5~1.4米,发热量2000~3000卡/克,固定炭19.3~27.1%,焦油率4.1~8.2%。
  磁铁 属高温热液接触交代型矿化,分布于城北东山岭。矿体呈似层状,长
  40米,厚0.2~0.3米,含量60%。
  赤铁 属中低温裂隙充填型矿化。断续出露,分布于城北白象村。长650米,厚0.3~0.6米,含量26~47%。硫、磷含量偏高
  萤石 镇境有2处。信谊白虎村矿体规模稍大,长80米,宽0.3~0.6米。幸福西山规模较小。
  此外,尚有白泥,盛产于官庄村,宜做坩锅等耐火器材,1958年开采。
  民国《德清县新志·玉石类》云:“宋高宗临安建都,德清为近畿首邑,时有玉器琢坊,于此营业,后渐遗留于地中。六棱石,体六棱,明似晶,质极坚,锋芒可划玻璃。长不及寸,产北门外杨家坞浮沙中,雨后时现。”“白石,洁白如玉,质脆,出瓜山。以上两种,南京赛会时采呈之。”“黑石,方山一带多产黑石,击之多火,或谓下有煤矿。”按上述三石,今偶见,量微。但黑石者,实不黑,黑白色相间,断面呈齿状,两石击之能进火,今人称为火石,余观其白色结晶类白石英,黑色似花岗岩,姑记之。
  第四章 气候
  第一节 恒常
  季节
  镇区属于北亚热带东亚季风区,一年四季分明,日照足,雨量多,空气湿润。长期以来,冬长夏短。三九河面封冻,敲冰开船,每年不少于三五天。但最近四十年来,因世界各国工厂热气排放、核武器试验等原因,全球日益趋暖。镇境虽属弹丸之地,也深受大气候影响,每年冬季降雪、封冻日渐减少,而夏热逐渐延长,往往中秋期间犹有35度以上高温。
  春季 平年约在3月21日入春,期约82天,以偏东风为主,常温18度。季内有酣雨,雨日半数以上,乡民有“春风不上树,上树脱鞋子”之谚。期间桃花汛、菜花汛客水过境,河港小满。
  夏季 平年约在6月11日入夏,期约102天,期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常温28度,其中32度以上约70天。季风多台风暴雨,集中降水都在夏初一月之内。其中黄梅汛水急势猛,抗洪防灾乃每年要事。
  秋季 平年约在9月21日入秋,期约71天。以西北风为主,昼夜温差加大,常温17度。季内多细雨,降水量不多。
  冬季 平年约在12月1日入冬,期约110天。季内多北风,阳光柔淡,常温7度,虽有阴雨,降水不丰,气侯干燥,防火为每年大事。
  镇境气候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同时也受太湖水面小气候影响。
  日照
  镇境平原年太阳辐射多于西部其他乡镇。年际变化极值在110千卡~86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常年太阳幅射97.5千卡/平方厘米。
  四季以夏季光照最多。年均34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可照总时数约4430小时,月可照时数以7月最多,12月最少。
  全年日照时数约1800小时,月日照时数以8月最多,12月最少。日照平均百分率在40~41%之间。
  气温
  镇境全年平均气温约15.5~16度。四季平均气温为:春季(4月)15.2度,夏季(7月)28.5度,秋季(10月)17.3度,冬季(1月)3.4度。
  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小暑至处暑的60天之内。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冬至至立春的60天之内。
  日最高气温多在午后13~15时,最低气温多在清晨5~7度。据镇区小马山气象站观察点观察,逐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如表:
  全年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3~3.5度。7月最热,日平均气温28.2~28.5度。1至7月逐月上升,8至12月逐月下降,气温年较差25度。
  常年年际气温,冷年均16度,暖年约17度。据小马山气象站观察,30年中,平年占23年,冷年4年,暖年3年。每逢冷年,入冬比常年提早5天左右,气温偏低1度。每逢暖年,开春比常年提前5天左右,气温偏高0.5度。
  霜期
  镇区范围内全年无霜期236天左右,其中80%保证率为220天。如表:
  降水
  镇境年均降水量约1460毫米。降水量月、季不匀。平均降水154天,4~9月受东南季风影响,雨水丰沛;10至次年3月受西北季风影响,雨水稀少。
  镇境降雨择年比较
  春雨多降于3至5月,以迷蒙细雨为主,且以夜雨居多。夏雨集中于6至7月上旬,以豪雨为主,且多持续数天,从而引起河床暴满,形成梅汛,有时引动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盛夏季节以雷阵雨为主,时间多在午后至傍晚。偶有台风过境,则滂沱大雨,酿成灾害。秋雨集中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以绵绵小雨为主,量少时短。冬季雨量最少,稳定均匀,多在西北风降临之初。
  镇境雨量最多年为1954年的2121毫米,最少年为民国十八年(1929)的893毫米,极差1228毫米。近50年中,日最大降水量为280毫米。
  第二节 灾异
  水灾
  道光三年(1823),镇境桃花水与黄梅水相连,初秋又发大水,河岸不分。镇人有诗纪事。
  大水行(癸未)(三首) 清·江毓荃
  戊夜鸣锣早作食,田家合伙车水出。典桑卖地买苗秧,秧欲栽时天已凉。犹望秋收数斗粟,新涨又来湮没速。饱食踏车半月中,田水未空米先空。早知插秧仍无地,不如惰农翻得计。惰农身逸囊有钱,勤农作苦厨无烟。昔年大水食无粟,今年大水居无屋。屋外有田汇深渊,
  屋中有水如流泉。衣服打包觅亲戚,亲戚家中苔满壁。晚来舣棹芦花中,小港炊烟处处同。身在扁舟心在室,不归难安归不得,日望水退无分毫,梦回急雨声潇潇。屋宇倾地雨连绵,望秋还费苗秧钱。将钱买秧身无宅,将钱修屋口无食。田中水白屋萍青,旁风上雨栖此身。苦向豪家贷千百,瓦是黄金砖白璧。钱荒物贵两难成,路途相识诉与听。答言饥岁尽飘泊,屋倾可修犹是乐。
  大水行 清·沈用霖
  百岁老翁未曾见,原隰茫茫波一片。人家咫尺不相过,止有轻舟往来便。山城跨溪两岸高,城中昼夜翻惊涛。居民近市已惶恐,不知村落成塘坳。沛然直下莫能御,田野悲呼奈何许,鱼龙在陆鸿在泽,睹此伤心泪如雨。君不见,吴兴水自天目来。年年暴涨迎黄梅,奔流汇入太湖去,平畴水满新秧栽。今年春夏蚁封穴,地轴翻动天飘摧。秋来糜烂百草死,野马何处飞尘埃。太湖之水忽倒灌,谁能力挽狂澜回。惟天好生或援手,阳景拨出阴霾开。澄波不壅川不溃,疏导便可通汙莱。调和鼎鼐仗贤相,庶微念切周蜒垓。哲时雨若又旸若,驿克胡乃愆交推。小民引咎示厥罚,翻劳宵旰忧偏灾。伫看
  抚恤恩诏下,熙熙万姓登春台。
  (以上民国新志)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镇境大水。《新志·徐本衡传》:“岁己丑,邑遭大水,捐钱五百千缗,以赈贫户。亲族中之贫乏者,亦以钱米周之。”俞樾《己丑岁》诗序云:“今年湖州各县皆荒于水,而吾邑德清为甚……寄上海施君少钦,汇付德清赈局,以效杯水之助。”诗云:“故乡昨日有书传,话到穷阎尽可怜。老我空存周急意,贫儒惟仗卖文钱。叨分阿堵青铜百,广印麻沙白版千,去岁发棠今又请,车薪杯水总戋戋。”
  民国三十五年(1946),镇境大水,据实上报后,杭州善后救济总署浙闽分署拨给德清食米429担。
  1963年5月,金鹅山起蛟,山洪直泻,西门河下水涨漫路,夏家墩民居入船转移。初起时,雨后山体自爆有声,仿佛炸弹投掷,俄而水势疯狂。事后清点山表,
  计十九穴。
  1991年7月15日,暴雨洪水袭击联谊、联盟、金鹅、信谊、幸福、新盟、山山坞,水位陡涨,淹没桑地水田37000馀亩。城西大塘严重塌方,险段长达700馀米,县委书记侯玉琪、县长侯家远、副县长李玉春等亲临堤塘指挥抗灾,乡政府组织上千人抢险。
  1995年6月24日,7月6日,两次遭受洪水暴雨袭击,殃及20个行政村。其中联谊杨坝圩、联盟下南圩、幸福小分潭受灾3.4万亩,成灾2.2万亩,绝收0.35万亩。毁损耕地50亩,淹没桑地500亩,逃逸鱼塘1500亩,倒塌民房17间,损坏民房7间,政府号召生产自救。
  1999年6月30日洪水,为1954年以来洪汛最猛一次,全镇经济损失5640万元。
  火灾
  明崇祯九年(1636),县城通济桥南失火,毁直街店屋三分之一。
  清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初一夜,南街失火,从紫阳观东侧烧起,没河蔓延至张仙弄口叶德裕止,毁屋一百馀间。
  光绪廿一年(1895)十月初八亥时,县城南街失火,烧毁牌头弄至十字街口民房一百几十间。次年十二月初十夜,县城又失火,从十字街口延烧至务前、直街,毁屋一百馀间。
  民国十九年(1930)农历四月,县警察局长金光〓禄在南街丁悦和纸马店楼上玩牌,烟蒂从楼板缝隙掉入楼下纸马堆起火,大街南北两侧店房100馀间同时受灾。火势经戴家弄燃至敏仁弄止,被毁商号34家,其中资本雄厚名牌商店有南山堂药店、立峰南货店、来顺昌南货店、鼎丰南货店、新泰兴南货店、同福昌杂货店、元利昌百货店、一大昌洋油公司。
  1972年9月30日上午,务前街道贵堂失火,受毁房屋26间,损坏51间,涉及32户。
  1985年6月17日下午1时20分,溪东街城关藤竹家具厂门市部,在明火作业处倒汽油,毁屋4间和各种商品,受损3.6万馀元。
  1989年10月10日夜,务前街新安弄2号因烧鸡炉子蹿火酿灾,烧毁房屋250平方米,殃及居民9户,财产5.2万馀元。
  风灾
  清道光三年(1823)七月初二台风过境,文明塔塔刹吹落溪滨。
  1956年8月1日,强台风吹倒民房61间,死牛1头,猪6只。田地作物损毁惨重,为五十年中最大之风灾。事后,县发救济款570元。
  1963年9月12日,12号台风过境,城镇倒塌住房2间,水阁1间。农村倒塌墙头34堵,其中公房22堵,私房12堵。逃逸淡水鱼4000尾,种鱼200尾,成鱼52担。
  1980年7月17日风暴,镇境吹断电杆143根,烧毁变压器1台。农田倒伏水稻1851亩,折毁桑树193亩。集体平房倒塌14间,社员平房1间,楼房7间,披屋8间。瓦、墙受损54户163间。
  1987年9月11日,12号台风过境,连降暴雨。
  1988年8月8日,7号强台风袭击境内,造成2人死亡,2人重伤,受灾户多达3040户。倒塌厂房88间,机埠5座,民房136间。严重损坏房屋527间,吹倒电线杆115根,折断广播线1.5万尺,烧毁变压器2台,马达3只,造成电网大停电。翻沉水泥船17艘,毁坏砖坯1965万块。蚕桑粮食损失惨重。
  1989年9月15日至16日,23号台风过境,瓦飞木折,大雨倾盆。
  1992年7月13日下午1时,雷雨、冰雹、大风袭击城关、雷甸、洛舍、澉山、钟管、士林、下舍、勾里、三合九乡镇,镇境早稻受灾面积2.12万亩。
  1997年8月23日下午1时30分,狂风暴雨,损坏农电线路6000馀米,烧毁变压器3台,损坏配电柜1只。倒塌房屋15间,联谊村两青年遭雷击身亡。
  旱灾
  清咸丰六年(1856)六月,连续干旱,县河、长桥河皆干涸。
  民国廿三年(1934)夏季干旱,德清水文站测得西险大塘河床最低水位1.73米,为历史低水位记载之最。
  1955年(上年特大涝灾),全年降雨天数共120天,年总降雨量1026毫米,造成干旱。
  1988年6月,高温亢旱持续21天。
  1994年七八月间,亢旱无雨,桑叶枯萎。
  雪灾
  咸丰十年(1860)立夏日大雪。
  立夏日雪清·戴望
  天意吁可怪,无端夏雪飞。纷纷断江路,片片送春归。愁说临安事,忧闻溧水围,无憀还对此,默坐念庭闱。
  《谪麟堂遗集》
  1970年3月12日特大春雪,镇境电力线路倒杆断线,停电数日。
  1984年1月17至19日,大雪厚达32厘米,为近五十年内最大降雪量,竹园损失惨重。
  癸亥腊雪衡庐
  浙北今冬雪,人言所见罕,顿头三尺馀,沟谷为之满。新房间倒坍,旧屋安敢懒,扒雪上脊尖,勤锹恨铲短。
  录自《俚歌集》
  1998年3月19日,春雪夹雹,蚕豆冻伤无收。
  雹灾
  1983年4月27日凌晨2时,镇境降雹,来势凶猛。每平方米窇粒约480颗,十分钟内积水30~40毫米。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景超
责任者
谈跃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