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乾元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006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风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14
页码: 108-121
摘要: 新编《德清县志》所载风俗,新旧夹杂,难观嬗变脉络。今分传统、时尚两节。传统习俗,指民国三十八年前旧习;时尚习俗,指近今五十年内新风。
关键词: 乾元镇 德清县 风俗

内容

新编《德清县志》所载风俗,新旧夹杂,难观嬗变脉络。今分传统、时尚两节。传统习俗,指民国三十八年前旧习;时尚习俗,指近今五十年内新风。
   第一节 传统
   冠礼
   镇境冠礼不限年龄,举行于结婚前一日。行时由喜娘剪取新妇头发一缕,礼堂中设神祃香烛糕果,邀亲族之有福寿者,为新郎梳栉,加以红绿丝线而编辫,谓之结发。民国剪辫后,将新妇头发缝入新郎礼帽内沿。此即夫妇结发之礼,俗称上头。
   笄礼
   女子加笄,不论年岁,多于将嫁之时举行。邀亲族之齐眉者为之梳拢,加笄于髻。并以蒸糕馈亲邻。俗称上头糕。
   婚嫁
   议婚 乡绅以门楣为重,有门当户对之谚。亦有专择男女才貌者。一般凭媒妁请字,守旧之家,每决取于谶卜算命。
   订亲 男家用银币作聘金,间用首饰、茶枣、糕粞、花果。商民或专用绸缎绫罗,谓之传红。女家并有回盘,俗称定亲。民国后推行改革,双方仅用金戒指,照片相互交换。并议定女家不计聘金,男家不论妆奁。
   择日 择定结婚日期,男方由媒妁告于女家,俗称道日,并附聘礼,谓之六礼。女家允准则回答帖,上书“谨遵台命”,俗称准日。
   预嫁 婚前一月,女家至戚宴请女孩,祝福将婚。
   上盘 婚前数日,男家将凤冠、蟒袍、朝裙、霞帔、玉带,以及七事衣、四季裙袄、钗钏笄簪等物,送至女家,称为上头盘。女家将整套橱箱器物送之男家,称为送妆奁。乡村间衣饰简略,但酒肉糕粞必须加多。而女方送奁必有犒赏。民国期间略改,上盘择于婚前一日。
   训祝 婚前一日,女家为女梳洗加笄醴神,父母兄弟致训祝。古代奠雁之礼,本邑罕行。
   迎亲 娶嫁之时,男方有婿亲迎或娘舅、姑父至戚亲迎两种,均谓迎亲。必备花轿。迎众有迎席、火盆火把、鼓乐仪仗,以陈排场。轿内置绵被,铜火炉,称为焐轿。
   照轿 花轿(水乡用花船。即小船扎舫,轿置船头)到门,女家闭户或用凳椅拦道,赠开门包,杂佣犒烧火包、拎水包、靠山包。门开后,轿入前厅,将上轿时,先有两人执烛验视,称为照轿。
   送嫁 上轿时,女穿戴蟒袍、凤冠、霞帔、红巾遮面,由兄或弟抱上花轿,谓之抱嫁。亲族随从,称为送嫁。民国后,废袍服,改为礼服,仍用红绸蒙首。
   迎轿 花轿到门,爆竹连天。先有艳妆童女二人,至轿前启帘迎揖,称为迎龙。其时新郎静待别室,阅《诗·关雎》,至戚两人导至厅堂,谓之请郎。男家至戚用热毛巾递女洗脸,称热面。喜娘扶新妇出轿,向轿周撒钱,谓之撒轿,男家至戚抱新妇入厅堂,立于右侧。
   拜堂 男左女右,参拜天地、拜寿星、王母、和合,然后东西对立交拜。
   洞房 交拜毕,氍毹上连接米袋,称对接代,亲戚之有福禄者,捧烛前导,新郎牵彩,引妇入房。挑去幞头,谓之挑方巾。舅姑先坐床沿,夫妇拜见,舅姑出,夫妇乃坐,互饮交杯酒,称为合卺。宾相祝词,以果四投,谓之撒帐,然后卸蟒袍,换红衫,食顺风圆。
   设宴 婿与妇南向坐,堂前列绛烛。或敬酒、或献果,谓之前宴。撒宴后,拜见舅姑戚属,谓之见礼,长辈并赠红包,称见仪。午后,舅姑率子妇谒祖先,谓之庙见。
   回门 次日,妇引夫省亲,谓之小回门。四日或六日后,妇家备礼来婿家,谓之望朝,婿家设筵宴请,谓之接朝。民国后,回门改为当日,甚便乡民小户。
   闹房 新婚三日之内,乡亲邻里均可到新房嬉闹,谓之闹房。
   祀灶 婚后三日,新妇祀灶神,作羹汤,待翁姑。
   归宁 将近一月,新妇回娘家,称为大回门,新郎同行,且寄宿岳丈家。满月夫妇告归,随带盘盒糕果,分赠戚属。
   丧葬
   送终 人将断气,子妇辈跪哭号叫,称叫魂。已断气,先拆帐放魂,穿寿衣,用
  帛遮面。脚后点油灯以照幽途,击磬以醒迷魂。请道家以六轮经辨生肖所忌,批斗书贴于大门外。
   报丧 将凶讯告诸戚属,戚属备油、被、轴、生刍、素飨吊唁,谓之探丧。有请僧尼念佛拜忏者,谓之陪灵。戚属三服之内均遗白布,或束腰、扪鞋,谓折白。
   大殓 殓时先焚荐枕,以杜病晦。长子捧头,次子捧脚,以示亲爱。洗其胸,以示洁白,梳其发,以示整齐。执双烛向尸省视,以照慎郑。尸裹绵衾,殉以被褥,使尸骨完整。三朝入棺称大殓。民国后曾推行当日,称小殓。
   迎材 棺材入门,子孙辈跪哭于大门两侧,均须麻衣麻鞋麻裙,腰束草带。
   伴灵 设画像、铭旌、帷堂于灵座周围,桌底放履,桌边设椅、杖。桌上放牌位及平生嗜好之物。殓后,子妇在旁伴宿称伴材。材上点七灯,出殡后移于灵座,每周吹灭一盏,终七为止。
   七期七 七之内,朝晚供食举哀。逢七之日,长凳一条跨门槛放置,上供一烛一饭一纸锭,僧、道向外摇铃,子孙跪于凳后,谓之招魂,俗称做七。
   神回 据僧道斗书所注日期行斋供仪式,俗称丧转。其日,延僧道设醮于堂,自大门至内室跨槛处均用条凳横跨,式与做七同。以平时衣冠做假尸于床内,送终时若干人,此时亦须若干人,哭而祭奠,并焚遗衣、纸衣于门外。
   上真亭 真亭由女婿家奉上,丰俭不一,祭飨羹饭必于午夜敲门而进,丧家乃开门并扔甑罐响耳之器,相互号啕,俗称敲门羹饭。无女婿者,由至戚仿之。
   领帖 择日分讣告,戚属前往吊唁。大户之家于三日前竖立丧牌于大门外,吊客至,则子妇匍匐叩答。期功以下立灵前,向客作揖,客答揖。晚间吊奠毕,孝子送丧牌,谢吊客,闭灵。
   出殡 大钹开道,沿途抛掷寿桃圆子、纸钱。棺材中途不落地,下衬条凳。置于墓地后,众客绕材左右三圈。
   除灵 二十七个月后,告戚族,齐穿素衣(至亲穿白,其馀穿玄色),祭奠神位前,古称禫祭。然后将座亭焚化于门外,进门时跨火堆,谓除不祥;并食糕糖讨彩头,称入甘境。
   题主 主即牌位,初书某某神王。择日邀请达尊任大宾,戚族作陪宾,至期设仪仗,迎宾入堂,孝子墨縗捧主,跪呈陪宾,转递大宾。大宾恭接后向巽方连呵生气,致祝辞,然后用墨将王字润黑盖朱。孝子谢,捧主供于帏堂。
   升祠 题主后,牌位送入祠堂,亲戚同往。无家祠者,禫祭时与座亭同焚。
   营葬 棺材置平地后,周围砖砌,上盖瓦片,称为浮厝。不用砖块而以三合土、草泥包裹,称为登棺白云葬,贫家多此。用砖滚砌成穹庐,上护泥土,称墓。均谓葬,葬日称为登位,亲戚家必以牲醴祭拜。
   丙舍 俗称材亭,乡俗之不葬者,营小亭厝放。规模稍大者称飨堂。
   揭骨 隔三五年后,清明、冬至前,破棺捡骨装入大甏,称揭骨。
   祭祀
   祭祖 乡绅士大夫家祭拜高曾祖祢四代称为四亲、五服,曾祖以下并祭生日、忌辰。岁朝、清明、夏至、中元、十月朔、冬至、除夕为祭祖日,虽祭品丰俭不同,无有废者,清明、十月朔,则至祖茔扫墓祭拜。四季大祭,主管僧录亡者名讳送予施主,俗称关纸,祭祀后焚化。
   祭墓 祭墓有清明前后之分。祭新坟必于清明节前,并在墓地悬挂纸幡,谓之飘白纸。
   祭神 城镇通行祀六神,春祀户,夏祀灶,秋祀门,冬祀行。长夏祀中雷,即家堂、土地神。乡村间复于清明夜祭祀阴沟、茅厕之土神。
   送灶 腊月廿三,煮赤豆、风菱糯米饭供灶神,祀以果品、糖塌饼之类。除夕接灶,更换新祃。
   杂仪
   弥月 婴儿满月,备酒邀客,为婴剃头,贺客赠衣服、鞋帽、绒线、银饰诸属。
   周岁 周岁谓之晬盘,也邀至戚祝贺。
   祝寿 生日祝寿,馈赠寿桃圆子、米糕、长寿面、肉鱼之类。以上仪式,各地相同。此外尚有做阴寿者,至戚也至,祝以糕桃面烛。
   庙会
   龙船会 寒食,西门外向有龙船会,乡民迎总管神于戴侯,以庙中神船殿后。各船彩旗锣鼓,沿流吹打。又有膫船数十艘,皆竖小旗,两舷排列十数桨,一锣一鼓,船首一人持竿吆喝,互相竞赛,从上水城门至文明塔止,夺魁者主持来年神会。
   清明迎神会 寒食夜起,城乡十里之内,乡民梭枪、朴刀,武装护卫戴侯、叶侯、柳侯三神。四人肩一神像,灯笼火把锣鼓外,加以大纛旗、帅旗、三军司命旗,巡行于大街小巷。天坛、地坛、迎春坛,焦山、丁山、上下兰山为必经之地,至清明前一夜止。清明日,各村肩戴叶柳三神,前锣后鼓,缓步于街市,店铺设香烛敬神。
  东坝社行神时纡回盘旋,异于他社,称为旋社,每有撞坍店铺陈设事故。午后各社迎神上险塘,至清溪古庙内演戏、牲醴享神。十七区各庄踏险塘,省视塘身,培土固堤。
   东岳诞辰会 三月廿八,俗称东岳大帝诞辰。自廿六日起,街市布幔嶂天,悬灯结彩,有设灯谜于商肆前助兴揽客,紫阳观前,陈设供品,极备古雅。台上鼓吹、灯彩辉煌,男女杂观,如游不夜城中。自民国廿七年起,因沦陷停止,之后未复。
   祈雨祈晴会 吴羌山顶有观音大士像。每逢岁旱,由西门外淡竹坞村民请其下山,恳官亲往祭拜祈雨。若逢岁潦水涝,则由十七区村农请其下山,由官祭拜祈晴。祈雨祈晴,神像均放于德清长桥中央,验后,乐队凯归。期间禁止屠宰,停征税收,亦官府护生慰灾之遗意。
   总管会 清明后,各社分别组织巡游,初时合并,因多争斗,乃各行其是。春社毕,蚕事兴,不再娱神。
   城隍会 每年初夏举行,有三班六房,衣裳济楚。演戏连朝,观众如潮。民国元年(1912)起停止举行,唯九月初三城隍庙香市犹昔。民国三十五年起,庙宇改为简易师范校舍,香市中止。
   太均会 太均神,一称卫房圣母,祖殿在西门外东衡里北察山顶。乡俗以为可佑生育,故神社共有四五处。光绪间,各社醵资举办夜会,彩灯地戏,穷极精妙;火树银花,丰富多彩。
   业务
   农业 农工约定全年称长工,半年称短工,佣资均须预付。雇者按日计工称忙工,养蚕季节,忙工最多,工资倍常或面议。
   工业 城区木工、土工、金工、石工、裁衣工、染织工、茶食工,事先由介绍者双方说合,至后按工付值。按各业状况及手艺优劣定工资。彼此不洽可互辞分手。工商业学徒习艺,须扣足三年,方可满业,三年之内白吃饭,无工资。第四五年称半作,每年付工资半数,第六年起称伙计,计月或计日付酬。民国后,县工商业协会成立,学徒、伙计,均有受补习教育之机会。
   商习
   放账收账 城区商肆为扩充营业,盛行乡放。每年蚕罢、秋收、年底收账各一次,结清旧欠。民国廿六年(1937)后,因时局动荡,继以钞币贬值,货价浮涨,绝少放账。即使殷实主顾,亦随欠随归,并无按节清账之举。业主采货,亦现钞交易,
  略有挂欠,按月结清。
   辞退 每年分中秋、除夕两次。中饭时,鱼碗鱼头朝向之员工,下午可到帐房结帐。如鱼头朝向桌角,则表示东家满意,全体员工继续留用。
   时令
   元旦 民国元年始,各机关、团体、学校一律放假,举行庆祝仪式,并召开游艺会。
   春节 清晨食糖煮细圆子,户贴春联,大小穿戴一新,相互拜年祝福。尊长必须躬谒,其馀分送拜帖。演戏宴客,欢欣万状。民国后,渐以名片代拜帖,由仆人分送。
   初三 俗称小年朝,上午祀祖先,并行春祭。城区白戏,必择戴庙。宴会往来,至落灯节始止。
   立春 向有迎春仪式,县令鞭春牛于社稷坛。民间颇为重视,有新春大如年之谚。民国成立后,迎春仪式停止。
   灯节 自正月十三日上灯至十八日落灯。乡民制扎各式纸灯赴城竞赛,规模大者为龙灯、马灯、狮子灯。馀如鱼灯、花篮灯,无不精巧。迎灯者须燃花炮,并赠钱物以酬。金鹅山、九曲里布质长龙气势轩昂,舞时锣鼓喧天,最为壮观。
   元宵 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夜。各家于此夕供糕粞,食芋头、瓜子,彻夜看灯。城区盛卖汤圆,号称元宵。
   花朝 本县以二月十二为花朝,又称百花生日,姑娘竞制彩色纸旗,系于花枝,以祝果木繁茂。外地以二月初二为花朝,乡村盛行苎麻青塌饼,上供灶君,簪蓬叶于鬓发,以祈不老。
   褉辰 三月初三,本上巳修褉而名,寓祛疾介祉之意。妇人簪荠菜花,乡间谚云:“三春荠菜花,桃李羞繁华。”并采荠草供于灶山。
   清明 除扫墓祭祖、赛社观戏外,作客踏春,远足游览。
   立夏儿童于家门外埋锅烧饭、蚕豆、咸肉、鲜笋与米同煮,饭后用大秤秤体重。上年腊月十二斋蚕神时,米粉捏狗若干,挂于廊前风干,立夏前取出洗净浸泡,同煮饭中,祝人体与狗同健。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天中、端阳,门贴纸符,家悬钟馗画像,门上挂艾叶、桃枝、菖蒲草,室薰苍术白芷烟雾。饮雄黄酒,食雄黄豆,儿童穿戴老虎头帽、鞋、缠五色丝绳、佩雄黄香囊,以驱瘴疠疫气。明末清初,城区竞龙舟以吊戴侯,后因蚕
  事农忙,于道咸间移竞于清明。民间于此月行夏祭。
   七夕 七月初七,闺秀设果瓜,于黄昏穿针乞巧。民国八年后渐废。
   中元 七月十五为释家节会,亦民间秋祭之期。素馔素酒以祀先人。
   中秋 八月十五,举家团聚食月饼。十五日前,亲戚家互相馈赠,时有宾朋宴集、瓜果供庭、赏月欢会。
   重九 九月初九,亦称重阳,城区家家制栗糕,相约登高。
   冬至 民间冬祭,祭桌下放火炉,以示冬令将至,旺相温暖,火种不绝。冬至夜,普进补品,以强根本。
   腊八 十二月初八,寺庙以枣、栗豆、菱等杂煮■粥,以饷檀越。抗战军兴后停止未复。民间有煮杂豆粥之举。
   除夕 不论贫富,均以丰盛肴馔庆一岁之除。有燃烛守岁,终宵不眠者。农户以毛芋艿佐甜白酒消闲。富户悬挂祖宗遗像,称为供真堂。黄昏打扫一净,以俟新正。
   田蚕
   吃新米饭 新谷登场,初次碾食,于谷筛内盛荤素菜肴及酒饭,放于道地供天。
   蚕生日乡 俗以十二月十二为蚕生日。南瓜米粉捏成茧子、绞丝、茧篮、元宝型状,香烛斋神,然后供灶。大户人家至来年元宵始将供品取下。
   斋马鸣王 新丝缫罢,设醴谢蚕神。纸祃香烛必备。供品虽有丰俭之异,但家家必祭。
   请棚头五圣 小猪新捉,先净棚。以米粉捏三牲,水酒青香、斋供畜神。
   特殊
   供菰神 清朝道咸间,县城南门、西门外流民聚居,搭棚垦荒,时称棚民。有从浙南庆元、龙泉来者,种薯植菰,信奉菰神、家中贴“王封五显灵官大帝之神位”纸条,七月聚会迎神。或云:菰神姓吴,名三公,龙泉龙岩人,后居庆元乔竹乡西洋地,挑盐为业。为饥民摘桃坠潭,后成仙,播种菰米惠民。
   朝审 七月二十夜,城隍庙内绿火幽灯,似同阴曹地府。城内绅士扮阎王,好事者扮牛头马面,审问各乡解来疯癫患者。各村痴呆子、独头,事先须由亲戚预约。到时扎草入一个,穿戴与患者相同,以作替身。入堂后,夜叉端冷水为患者淋头喷面,然后与草人同跪堂下,狱卒呼威。阎王上堂,审问患者姓名,籍贯,何时患
  病等,若患者不答,牛头马面则将患者与草人按倒,用杖击草人,然后依次再问,若患者忽能回答一二,则表明神志有望恢复。审毕,将患者衣服脱去与草人同焚
   朝审意在吓唬患者,故脚镣手铐、油锅刀山,阴森可怖。狱卒时常用井水喷患者颜面,也意在刺激神经。开审时,除亲属可以旁听外,外入一概谢绝。
   朝审惟德清县城隍庙和归安县皇觉寺有之,民国二年(1913)废除。
   第二节 时尚
   婚嫁
   议婚 1950年颁布新婚姻法,鼓励自由恋爱。此后有自谈和经人牵线两种。
   订亲 开明之家,双方互换信物以订终身。农村由男方送布料、衣服、首饰、糕团之类,只求礼到,不计厚薄。
   择日 由介绍人传递婚嫁日期,商定娶嫁方式,宴席数量、聘礼嫁妆事宜。双方各赠红包,称花红包。
   上盘 娶嫁前夕,男方送酒肉,亦有用现钞代替,称为干折。双方议定迎亲红包数额,以新娘星官包、舅佬押寿包、丈母肚痛包礼金最重。嫁妆多者发妆,少者次日与新娘同行。
   迎亲 1951年提倡新婚姻法后,城镇新娘以徒步自行为主,远者船载,船头置红旗、锣鼓队。守旧之家,1961年前仍用花轿。1966年破四旧后,农村多用水泥船迎娶,新娘上岸步行,至新郎家大门外,则由至亲(娘舅、姑夫)抱入前厅1999年后,公路修通,迎亲多用小轿车,扎花披红,多者十馀辆。
   送嫁 新婚之期,新妇梳妆后端坐房中,由小姐妹相伴,1998年后风行婚纱化妆,清晨进城美容。待门外铜锣多次催程后,迟迟出房,簇拥登程。1981年前尚用红幞巾,近新郎家时由小姐妹披上。
   迎驾 新娘驾到,双方爆竹齐鸣,男家煮顺风圆饷客,由至亲为新娘热面。嫁妆由新郎朋友搬运摆放。1968年提倡婚事从俭,嫁妆多赠《毛主席语录》、翻身照片及谷箩等生产工具。1978年风行32只脚(五屉橱、大衣橱、写字台、缝纫机和骨牌凳4只).1988年风行4大件(电风扇、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1998年风行电冰箱、音响、沙发、八仙桌等全套家电和家具。然丰俭不一,双方量力而行,
   拜堂 八仙桌两只拼接,上放糖果,正堂中挂喜字,司仪致祝辞,双方三鞠
  躬。
   设宴 新娘由小姐妹陪坐,新郎由朋友陪坐,新阿舅由男方长辈陪坐。1990年前仍行坐独桌。1992年后风行圆台,但坐上首。宴席中途,新娘新郎结伴,逐桌敬烟分糖。城镇都在酒楼包席,敬酬一餐。
   回门 午宴后,新娘回门,新郎及朋友随行。女方当晚正酒。次日,女家长辈来婿家,但赴中餐,午后即回。
   闹房 1951年后,闹房仅在新婚当晚。左右邻舍及村上大人小孩,皆可讨吃喜糖。1960至1965年,烟糖紧张,婚家但泡糖精水,每人分喝一盅,又买板烟丝,旁置烟管备吸。1990年后,除朋友之间嬉闹外,吵新房大人渐少。2000年后,小孩亦趋少数。有钱之家则夜放礼花,多至百枚。
   前期 结婚前,双方领取结婚证书,拍结婚照。2000年后,风行影楼婚纱写真,消费多至五六千元。
   拍录像 1992年起,风行录像摄影。期间请摄像者将婚礼全过程摄入镜头,制成光盘,用以日后回放。
   丧葬
   送终 逝世后,更换寿衣,用毛巾盖面,子女悲哭陪夜,脚边点灯。
   报丧 将消息转告亲戚,戚属家馈报人鸡蛋三四牧酬劳,然后备奠仪吊唁。凡老干部或居民,也有由报社登讣告者。
   吊唁 城镇大多购买花圈,农村则以轴、被为主。至戚用条箱装羹饭,或备肉、油,一般均封奠仪。至亲分戴黑纱,农村仍束白布,2000年后,始行佩白花。
   伴灵 丧家移尸床外后,前挂垂帘,设灵桌,接受吊唁。客来,子行跪礼答谢。至戚陪尸悲哭。1990年后农村有请僧道拜忏者,1998年后多请乐队娱魂。
   入殓 1959年提倡节约办丧事后,当天入殓,当天出殡,子捧头脚落材。
   出殡 1985年后改为火葬,子女至戚陪至火葬场焚化,骨灰盒用红布覆盖捧送墓地。1998年后,殡葬车多用乐队前导。沿途抛撒纸钱、饼干(代米粉塌饼)。出殡归来,门前例燃火堆,跨火消晦,饮糖汤。居民丧事较简,火化后送往公墓。
   丧宴 1959年提倡一餐,吊唁人数限于三四桌,每桌八碗,惟豆腐可一加再加。1985年后渐行大殓,一二两日素饭,出殡后荤酒,菜肴渐增至十六盆。1995年后,逐餐用荤,殡后宴席多达20多盆,与吉礼相等,唯不放鞭炮,城镇居民谢客,多在饭店包桌。
   祭祀
   祭祖 清明、中元、冬至祭拜祖先,农村有请人念佛之举。
   祭墓 多在清明节,或供果品,或挂纸帛。
   杂仪
   弥月、周岁 邀请至戚祝贺。
   十六岁酒 1992年起,风行备酒,也古代冠、笄以祝成人之遗风。所邀至戚或购衣服、自行车、手表、首饰之物,丰俭不一。
   祝寿 往昔均吃肉丝面条,1996年后渐被蛋糕取代。而传统蛋糕大仅杯口(直径7公分),今则倍之如盆(直径20公分)、倍之如盘(直径27公分),上涂奶酪,饰以雕花,盖从西欧传入。传统祝寿做生日,以36岁为起线。今则无论老少,皆做生日,惟排场大小不同而已。
   庙会
   九月初三 县城九月初三集市素来繁荣。1954年后改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1958年废除。
   下庙庙会 1978年下庙重建,供戴继元神像。每逢神诞辰忌日,香客如云,形成庙会,然尚无其他文娱活动。
   时令
   春节 1951年后,机关、团体、工厂,一律放假三天。近十年来,改为七天(含首尾双休日),始多走亲访友之暇。贴春联、放爆竹、穿新衣、走亲戚、丰肴馔、纵娱乐为六大象征。
   元宵 2001年恢复灯会,届时龙灯竞赛,街灯竞辉。灯谜、书画展助趣。饮食店盛卖“元宵”(细圆子)。
   清明 城镇青少年,大多远足郊游,向俞平伯铜像或烈士墓敬献花环。学校师生晋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立夏 例烧野饭,2000年后,大小争相凑趣。
   端午 菖蒲艾叶驱秽,居民食四黄(黄鱼、黄鳝、黄瓜、雄黄豆),饮黄酒。农村仍有佩虎头、挂香囊之举。
   中秋 互赠月饼做客。传统月饼为猪油洗砂、白糖果仁,均苏式。1990年传入广式月饼,油皮不脱酥,馅心有椰蓉、冬瓜糖、蛋黄、火腿、干菜、藻丝、莲肉等十
  馀种。1994年食品企业转制后,鲜肉月饼风行,现■现卖,深受欢迎,1957年前,中秋后月饼停产停售,剩货糊入他饼。今则四季有售。
   重九 老年协会举办茶话会、书画展等活动,体健者登山。
   冬至 农家祭祖、洁墓依然。是日大多进补。
   腊月廿三 掸尘打扫卫生,以迎新春。
   除夕 俗称年夜饭,菜肴丰盛。长辈付儿童红包,俗称压岁钱。1985年后,电视机逐渐普及,晚观中央台“春节文艺晚会”节目。多备花生、瓜子,糖果之类消闲。
   饮食
   宴席 传统宴席,以鱼盆压轴,寓意年年有馀。1995年起,城镇始用水果(西瓜、柑橘、草莓、葡萄之属)殿后,2001年后风行城乡,体面人家均已如此。
   饮料 传统为黄、白酒,农家也有斟甜白酒者。1980年起风行汽水,1986年后风行啤酒,1992年起汽水、果汁上桌,2000年后风行牛奶、糖水饮料。
   荤腥 传统宴席,无鳞类水产不上桌(如鳅、鳝、龟、鳌),今则鳝丝、甲鱼、青虾、牛蛙,视为珍品。
   服饰
   染发 1992年始,城镇始有染黄头发之举,今则染发盛行,颜色亦多种”青年男女以此为时髦。
   蓄辫 男子留长发,扎单辫于脑后,始于1987年城镇无业好闲青年。尔后,书画家多效仿,今则见怪不怪矣。
   佩挂 1990年后,佩玉成为时尚。或挂于胸或悬于腰,大多廉价之品。1998年起,先富户男子风行戴金项链,有重达200克者。2001年起,城镇时髦男青年左耳穿戴白金耳环。
   穿花衣 成年男子传统穿一色衣,1990年起始行穿花衣,时称海派。
   消闲
   麻将 1985年起,搓麻将渐由隐蔽转为公开。今则无处不有,无日不有,几成消遣之娱乐,实为堕性之瘾品。
   游戏机 1997年起,游戏机风行一时,尔后网吧盛行,不少青少年沉溺其中,也时风之变,难以骤然约束者。
   旅游 1998年始,殷实家庭时尚旅游。尔后,五一、国庆长假,个人及单位团
  体均有外出,娱乐山光水色
   附:文选
   风俗多半由政令强制后形成,故移风易俗,政策攸关。罗辑政令、诗文,以观历代导向。
   (一)禁血统近亲婚姻和同姓婚姻
   宣统二年(1910)二月廿八日,修订法律馆议复御史崇芳上奏《同姓为婚,未可弛禁》一摺,拟请于“娶亲属妻妾”律文“同宗无服之亲”句下增注“同宗谓同宗共姓,不论支派之远近,籍贯之同异皆是”廿一字等,因奉旨依议,仅将修改后律文开列于后。
   修改:凡娶同宗(同宗谓同宗共姓,不论支派之远近,籍贯之同异皆是)及无服(姑侄姐妹)之亲及无服亲之妻者(男、女),各处十等罚。若娶(同宗)缌麻亲之妻及舅甥妻,各徒一年。小功以上(之妻)及收父祖妾者,各以奸论(自徒三年至绞)。其(亲之妻)曾被出及已改嫁而娶为妻妾者(无服之亲及伯叔母兄弟妻不与),各处八等罚。妾(父祖妾不与)各减(妻)二等(被出改嫁者递减之。若原系妻而娶为妾,当从妻论。原系妾而娶为妻,仍从妾减科)。若娶同宗缌麻以上姑侄姐妹者,亦各以奸论(除应死外)并离异。(原载《浙江官报》宣统二年第十九期)
   (二)禁烟
   中华民国三年七月,浙江巡抚使公署饬第1180号委任武康禁烟委员由:饬知事,兹委任樊炳熙为武康县禁烟委员。
   鸦片弱国。尔等禁烟有绩,颁嘉奖令:
   德清禁烟局董曾福馀。前禁烟局董丁兆瀚。禁烟局事务员黄震、沈川、沈笃培、俞坤、徐冕,警察所长陈伟方,分所长韩岁华,所员樊鹤鸣、林嵌、张秉成。
   武康禁烟局第一科科长高学愚,科员许懋钊,禁烟局调查员刘维铨、姚克裘。
   民国三年七月十六日发(原载《浙江公报》民国三年八月五日第887号总第33册)
   (三)民间合会
   各处合会,名目有摇会、认会、月会、年会、单刀会之分。会钱数目以摇会最小,单刀会最大。摇会会脚六人,连会首共七人,会首惟备茶点,不出利息。一年
  两举者居多。认会办法与年会同,惟年会每年一举认,认会有一年两举者,惟此稍异。月会每月一举。单刀会每年一举,所以称单刀会者,只助会首,其各会脚均不互相干涉。摇会钱数自八千起至二十千文止。(《浙江官报》宣统三年第四十七期)
   (四)禁火葬
   浙右水乡风俗,人死虽富贵有力者,不办蕞尔之土以安厝,亦致焚如僧寺。剩有所得,凿方尺之池,积涔蹄之水以浸枯骨,男女骸骷淆杂无辨,旋即填塞。不能容,深夜乃取出畚聚,散弃荒野。外人不悟,逢节序仍裹饭设奠于池边,实为酸楚,而官府初无禁约也……乃自作记,规变时俗。(载《清波杂志》)
   有诏:严禁浙江杭嘉湖等府民间火葬。从翰林院侍讲学士钱宝廉请也。(原载《越缦堂日记》)
   (五)时装
   民国元年十月初三,临时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服制,本大总统按照约法第三十二条公布之,此令。
   第一条: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常礼服二种。……第四条:凡遇丧礼,应服第二、第三条礼服时,于左腕围以黑纱。第五条:男子礼帽分为大礼帽、常礼帽二种。第六条:礼鞋分两种。……第九条:女子礼服,周身得加绣饰。(原载《浙江公报》民国元年十月廿八日,总第259册)
   (六)丧宴
   开丧时,他处俱盛设荤酒,惟武康、德清一概用素,有同忧共戚之意。(浙江省档案·民国档案·276-4/62-66)
   寒食观竞渡曲 清·徐志莘
   船头摩刀龙角壮,船末搴旗龙尾扬。船腹指掬划桨齐,蹙浪翻波溪倒涨。前船后船争先驰,五彩蜿蜒鳞之而,鸣金伐鼓沸天地,彩旒锦障风飔飔。别有楼阁凌空伫,波心鞦鞋相对举。红妆粉面碧罗裙,恼乱桃花迷柳渚。飘摇滀■琉璃堆,冯夷河伯助沿洄。堤平溪阻蚁蜂集。堵墙摩肩声喧豗。五风十雨年丰泰,长养朝廷多恩霈。村庄熙暤妇子宁,社会乡风渐侈汰。竞渡年年发此时,龙舟赛力斗参差,阑珊人醉随波去,散逐飞花任所之。
   嘉庆《德清县续志》
   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宋·吴文英
   大溪面。遥望绣羽冲烟,锦梭飞练。桃花三十六陂,鲛宫睡起,娇雷乍转。去如箭。催趁戏旗游鼓,素澜雪溅。东风冷湿蛟腥,淡阴送昼,轻霏弄晚。
   洲上青萍生处,斗春不管。怀沙人远,残日半开,一川花影零乱。山屏醉缬,连棹东西岸。阑干倒,千红妆靥,铅香不断。傍暝疏帘卷,翠涟皱净,笙歌未散,簪柳门归懒。犹自有玉龙,黄昏吹怨。重阴暗阁,春霖一片。
   民国《德清县新志》
   青溪小姑 元·张宪
   香炉盘盘青雾起,灵帷撒动金钱纸,练带斜垂八尺冰,缠须白蛇神色死。青溪小姑双露乳,起著神衫代神语,花裙绣裤蹋旋风,双袖翻飞小蛮舞。西山日落云冥冥,金龙画烛灯光青,土妖木魅作人立,古壁空廊闻履声。繁弦嘈杂社鼓吼,体挂羊肠磔牛首,扶神上马送神归,老狐醉卧檐前柳。
   录自《玉笥集》
   祭马头娘歌 清·沈用霖
   朝丁丁,暮滴滴,育蚕天气宜晴和,十日雨声不曾寂。蚕娘眉皱愁蚕饥,蚕眠愁雨叶复稀。安得看蚕吐丝织成匹,人衣锦绣我百结,同我妇子亦有力。殷勤具鸡黍,来祭马头娘,盥手再拜言,小姑相扶将。愿娘鉴我意,致词达上苍。不愿风狂雨兼雾,但求点点枝头露。者番多雨恐害蚕,况有输粮速催赴。此时春蚕未曾登,此日回天大可凭。拜罢回身重致祝,送神山下鼓登登。归来径绕桑间路,一抹霞烘远村树。小姑戏问牵嫂裙,何日酬神庙中去。
   立夏日,支灶于庭,扫叶为薪,以米和蚕豆,又碎切肉及
   笋,合煮成饭,谓之契野米饭,乡俗也。赋诗纪之
   清·蔡丕
   南郊迎夏等迎春,野饭年年学野人,败叶枯枝随意拾,泥炉土锉一番新。清泉绝浙矛头米,活火凭烧车脚薪。倘比七家茶故事,还将庚癸乞比邻。
   以上录自民国《德清县新志》

知识出处

乾元镇志

《乾元镇志》

出版者: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乾元镇志”可以说是一本全镇的百科全书,翻开志书,我们可以看到乾元的历史、地理、风俗、人口,农业、工业、商业、水利,党政、军事、民政、公安、交通、邮电、金融、财税,文化、卫生、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珍贵历史资料。新编《乾元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充分显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主干,以解放五十年来各项成就为主体,又力求体现古老城区千百年来建置悠久、人文荟萃、科举鼎盛、官宦邻比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谈跃腾
责任者
陈景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乾元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