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图书馆
嘉兴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嘉兴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二十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嘉庆]嘉興府志八十卷首三卷》
古籍
唯一号:
110520020210003458
颗粒名称:
卷二十二
分类号:
K29
页数:
43
摘要:
卷二十二,由许伊汤安修,收录于嘉庆嘉兴府志。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田賦二
平湖縣
原額徵田四千三百四十八頃一十四畞五毫
每畞原徵銀一錢九釐五毫該銀四萬八千五百三十
兩八錢九釐九絲二忽
每畞原徵米一斗四升二合七勺共該米六萬三千二
百四十五石一斗七升三合一勺二抄七撮零
實在田四千四百三十一頃四十五畞四分一毫
每畞徵銀一錢五毫一絲七忽零該銀四萬四千五百
四十四兩六分二釐八毫二絲八忽零
每畞徵米一斗四升三勺七抄三撮零該米六萬二千
二百五石七斗八升二合三勺一抄八撮零
原額陸景賢田一十頃七十八畞三釐
每畞原徵銀四分一釐七毫該銀四十四兩六錢四分
三毫九絲二忽零
每畞原徵米九升六合一勺該米一百二石八斗七升
六合二勺九抄九撮零
實在田一十頃七十畞五分一釐三毫
每畞徵銀三分八釐八毫五絲五忽零該銀四十一兩
五錢九分五釐五絲零
每畞徵米九升四合五勺三抄一撮該米一百一石一
斗九升六合六勺六抄四撮零
康熙十六年淸出實辦田七畞八釐八毫
每畞原徵銀一錢一分一釐六毫八絲六忽零該銀七
錢九分一釐六毫三絲四忽零
每畞原徵米一斗四升三合三勺四抄四撮零該米一
石一升六合二抄二撮零
每畞今徵銀一錢五毫一絲七忽零該銀七錢一分二
釐四毫七絲一忽零
每畞今徵米一斗四升三合三勺四抄四撮零該米一
石一升六合二抄二撮零
原額地七百五十七頃二十四畞二分七毫四絲八忽内
東十九都二十都二東區原額高阜地六百六頃二十五
畞六分二釐一毫七絲
每畞原徵銀五分三釐六毫共該銀三千五百九十四
兩一錢四分四釐九毫九絲八忽零
每畞原徵米七升三合五勺共該米四千九百二十八
石五斗三升八合三勺八抄四撮
實在地六百六十八頃三十九畞三釐一毫九絲
每畞徵銀四分九釐二毫五絲三忽零該銀三千二百
九十二兩六分一釐六毫七絲六忽零
每畞徵米七升二合二勺七抄該米四千八百三十石
四斗五升六合八勺三抄五撮零
東十九都二十都二西區原額高阜地一百五十頃九十
八畞五分八釐五毫七絲八忽
每畞原徵銀六分九釐二毫共該銀一千一百一十一
兩三錢三分六釐五毫六絲八忽零
每畞原徵米九升八合一勺共該米一千五百七十五
石四斗六升四合一勺二抄三撮零
實在地一百五十六頃八十畞五釐四毫二絲
每畞徵銀六分三釐六毫三絲二忽零該銀九百九十
七兩七錢六分七釐七忽零
每畞徵米九升六合四勺九抄八撮該米一千五百一
十三石九升三合八勺七抄零
原額山蕩一百五十一頃六十一畞七分九釐八毫
每畞原徵銀一分八釐二毫共該銀九十六兩五錢八
分一釐六毫八絲五忽零
每畞原徵米二升九合四勺共該米一百五十六石一
升六合五勺六抄八撮零
實在山蕩五十三頃四畞六分六釐四毫
每畞徵銀一分六釐七毫八絲五忽零該銀八十九兩
四分一釐一毫七絲二忽零
每畞徵米二升八合九勺一抄九撮零該米一百五十
三石四斗九合八勺二抄一撮零
康熙十六年淸出山蕩五十二畞六分七釐七毫
每畞徵銀一分六釐七毫八絲五忽零該銀八錢八分
四釐二毫七忽零
每畞徵米二升九合五勺三抄二撮零該米一石五斗
五升五合六勺九抄四撮零
康熙六年丈出熟蕩四十二頃八十一畞五分
每畞原徵銀二分七釐三毫共該銀一百一十六兩八
錢八分四釐九毫五絲
每畞原徵米四升四合一勺共該米一百八十八石八
斗一升四合一勺五抄
實在蕩四十二頃十二畞三分四釐四毫
每畞徵銀二分五釐一毫七絲八忽零該銀一百七兩
五錢五分九釐六毫三絲八忽零
每畞徵米四升三合三勺八抄該米一百八十五石三
斗三升四合二勺八抄二撮零
乾隆五十年新陞熟蕩五畞五分一釐七毫
每畞徵銀二分五釐一毫七絲八忽零該銀一錢三分
八釐九毫七忽零
每畞徵米四升三合三勺八抄該米二斗三升九合三
勺二抄七撮零
原額人丁三萬六千九百一十九丁口
每口原徵銀七分一釐共該銀二千七百二十一兩八
錢五分六釐
每口原徵米一升二合五勺共該米四百七十九石二
斗
實在人丁三萬八千三百二十五丁口
每口徵銀六分四釐七絲一忽零該銀二千四百五十
五兩五錢六分五釐七毫五絲零
每口徵米一升二合三勺四撮零該米四百七十一石
五斗五升五合八勺九抄一撮零
康熙五十二年新增滋生人丁一千九百二十四丁內別
省寄居人丁五丁浙省土著人丁一千九百一十九丁
欽奉
因詔永不加賦
以上田地山蕩人丁等項共實徵銀五萬一千五百二
十九兩三錢八分八釐七毫六忽零加蠟茶新加銀
除免實徵一十一兩二錢二分一釐二毫六絲六忽
零加蠟茶時價銀一兩九錢二分九釐二毫四絲一
忽零加藥材時價銀四兩二分二釐五毫六絲一忽
零加匠班銀除免實徵一百二十五兩六錢一分九
釐六毫一絲八忽零四款每年地丁項下每兩帶徵加收零積餘米
折銀除免實徵六十九兩七錢一分一釐七絲七忽
零加孤貧口糧折銀除免實徵一百二十九兩六錢
共徵銀三百四十二兩一錢三釐七毫六絲
通共實徵銀五萬一千八百七十一兩四錢九分二釐
四毫六絲六忽零
閏年地丁加徵銀六百三十六兩五錢一分七釐五
毫六絲七忽零 又驛站新加銀一十二兩六錢
共徵米六萬九千四百六十三石六斗四升七勺二抄
四撮零除收零積餘米幷孤貧口糧共二百二十一
石四斗五升六合七勺四抄九撮零攺折銀兩
共實徵米六萬九千二百四十二石一斗八升三合九
勺七抄五撮零
外賦入地丁科徵
水鄉銀三千二百六十四兩三錢二釐
草蕩銀一千五百一十九兩八錢九分九釐二絲五忽
蘆瀝埸折色銀二百六兩八錢八分五釐七毫二絲九
忽
包補本場本色銀八百四十八兩九錢五分五釐七毫
二絲二忽零
海沙場折色銀一百三十五兩八錢五分八釐四毫三
絲零
補徵商稅銀五十一兩三錢
本縣課鈔銀二兩四錢一分九釐八毫六絲里甲徵辦
帶徵海鹽縣乍浦稅課局課鈔銀三十二兩巡攔編徵
抵裁冗兵餉
乍浦所課鈔銀四十四兩六錢六分九釐四毫二絲四
忽里甲徵辦歸經費用
以上連車珠共徵地丁銀六千二百八兩七錢五分二
釐六毫五忽零車珠銀一百二兩四錢六分二釐四毫一絲五忽零
外賦不入地丁科徵
漁課幷新加銀一十八兩六錢七分二釐五毫三絲九
忽零漁戸出辦
當湖局帶徵廣陳稅課局課鈔銀五十兩四錢六分四
釐四毫四絲市鎭舖行出辦
帶徵海鹽縣乍浦稅課局課鈔銀二十兩五錢九分三
釐一毫五絲二忽市鎭舖戸出辦
以上共銀八十九兩七錢三分一毫三絲一忽零
閏年加徵銀一十二兩二錢二分三釐三毫
起運
戸部本色
蠟茶本色銀一十六兩七錢四分一釐七毫三絲九忽
零
蠟茶本色加增時價銀一兩九錢二分九釐四絲一忽
零
黃蠟折色銀五十三兩七錢九分二釐三毫九絲八忽
零
黃蠟加增時價銀九錢九分四釐二毫二絲一忽零
芽茶折色銀五兩二錢三分六釐五毫六絲七忽零
芽茶加增時價銀六兩三錢一分二釐五毫四絲零
葉茶折色銀二兩八錢一分四釐
葉茶加增時價銀三兩八錢三釐四毫二忽零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等銀九十二兩三錢九分二釐
一毫一絲五忽零路費銀七錢六分八釐二毫七忽零
戸部折色
折色銀一萬一千九百三十兩五分九釐五毫三絲七
忽零
康熙六年丈量陞科銀一千二百三十兩八錢五分五
釐三毫九絲四忽零
康熙十六年淸出田蕩銀一兩五錢九分六釐六毫七
絲八忽零
乾隆五十一年新陞銀一錢三分八釐九毫七忽零
以上連滴珠路費共徵地丁銀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五
兩七錢四分一釐六忽滴珠路費銀二百三兩九分四毫八絲九忽零
閏年連路費加徵銀五兩三錢四分六釐五毫二絲
六忽零路費銀五分三釐五毫一絲六忽零
禮部本色
藥材本色銀二兩九錢一分七釐三毫四忽零
藥材攺折銀六兩二錢六釐三絲八忽零
藥材加增時價銀四兩二分二釐五毫六絲一忽零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銀一十五兩一錢四分二釐二
毫四絲六忽零路費銀一兩九錢九分六釐三毫四絲二忽
禮部折色
折色銀一百五十四兩五錢三分五釐六毫四絲三忽
零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銀一百六十三兩三錢九分二
毫三絲七忽路費銀八兩八錢五分四釐五毫九絲四忽零
工部本色
熟鐵銀四兩三錢一一分一釐九毫一絲二忽零 係不
入田畞編徵
以上連路費共徵銀四兩七錢五分四釐一毫三忽路費
銀四錢三分二釐
一毫九絲一忽零
閏年連路費加徵銀五分五釐路費銀五釐
工部折色
折色銀二千四百八十兩一錢四分三毫七絲二忽零
匠班銀一百二十五兩六錢一分九釐六毫一絲八忽
零
漁課攺折銀一十兩一錢六分五釐六毫一絲二忽零
魚膠新增時價銀二兩四錢七分三釐六毫七絲二忽
零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等銀二千六百二十四兩七錢
三分九毫七絲八忽路費銀六兩三錢三分一釐七毫二忽零
閏年連路費水腳加徵銀二十三兩一錢六分三釐
九毫一絲八忽零路費水腳銀二錢八分九釐三毫六絲八忽零
舊編裁改存畱解部
軍儲充餉銀五百一十一兩五錢九分一釐四毫一絲
順治九年舊編裁剰解部併米折銀八百一十五兩六
錢六分六毫二絲二忽零
順治九年裁扣銀三百一十五兩錢
順治十二年裁案衣家伙傘扇銀六十二兩
順治十三年裁官經費銀四十九兩五錢二分
順治十四年裁扣銀四百九十八兩八錢三分三毫
順治十四年裁里馬銀四十三兩二錢
順治十四年裁膳夫銀四十兩
順治十五年裁優免銀四百八兩七錢七釐七毫
康熙元年裁歲考心紅銀二十六兩四錢七分七釐五
毫
康熙元年裁吏書工食銀一百二十八兩
康熙二年裁倉庫學書工食銀一十九兩二錢
康熙三年裁敎職經費銀五十七兩九錢二分
康熙三年裁齋夫銀三十六兩
康熙八年裁驛站遞運所夫工食銀一百二十九兩六
〓錢
康熙十四年裁扣銀二百三十五兩一錢八分三釐二
毫四絲四忽
康熙十四年續裁銀一百二十二兩八錢一分八釐五
康熙十五年裁扣銀七百一十兩七分二釐六毫四絲
康熙十六年裁扣銀一十兩八錢
康熙二十七年裁歲貢赴京路費銀三十八兩五錢七
分一釐五毫
康熙二十七年裁扣銀三百二十二兩七錢七分八釐
九毫七絲一忽零
康熙三十一年裁驛站充餉銀三百二十四兩四錢五
分三釐九毫五絲
康熙四十八年裁乍白二司弓兵二名銀七兩二錢
康熙五十六年裁本府表箋銀一兩八分一釐七毫
雍正三年裁憲書紙料銀十四兩三錢一分四絲九
忽零
雍正六年裁燈夫工食銀三十六兩
乾隆二十五年裁鹽驛道餘俸銀一十二兩五錢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等銀四千九百九十一兩二錢
七分四釐七毫二絲六忽零路費銀三兩五錢九分三釐九毫
閏年加徵銀一百二十九兩八錢二分七釐九毫五
絲一忽零
畱充兵餉攺入起運
田地山銀九百二十兩一錢一分三毫三忽零
兵餉銀五千三百六兩四錢二分一釐八毫二絲八忽
零
以上共徵地丁銀六千二百二十六兩五錢三分二釐
一毫三絲一忽零
閏年加徵銀三百五十九兩七錢一分四釐一毫四
絲二忽零
河工
永福倉銀四百七十四兩
修河米折銀二百三十七兩六錢一分三釐
過江腳米銀三百五十四兩二錢九分以上二款解淮
安府
以上運路費地丁銀一千七十一兩三錢四分六釐七
毫四絲路費銀五兩四錢四分三釐七毫四絲
鹽課
鹽課水鄉等銀六千一二百七兩二錢九毫六忽零
以上連車珠共徵地丁銀六千一百二十九兩六錢六
分三釐三毫二絲一忽零車珠銀一百二兩四錢六分二釐四毫一絲五忽零
漕運
隨漕本色白正耗幷行月糧米五萬八千五百九十六
石七斗五升六合八勺五抄零
隨漕折色幷白糧經費等銀一萬四千一十六兩八錢
一分九釐三毫八絲七忽零 以上二款詳漕運
驛站
驛站銀二百六十兩九錢四分六釐七毫 詳郵傳
解司存畱
布政司解戸銀一百五兩
戰船民六料銀二十五兩六錢五分
以上共徵地丁銀一百三十兩六錢五分
府縣存畱
本縣致祭 武廟銀六十兩
本縣致祭厲壇米折銀六兩
本縣致祭 天后祠銀一十四兩八錢
本縣拜賀習儀香燭銀四錢八分
本縣祭祀銀一百四十九兩四錢五分五釐
文廟香燭銀一兩六錢
迎春芒神土牛春酒銀二兩
運司俸銀五十二兩五錢
乍浦都統衙門心紅紙劄銀一十一兩二錢
乍浦理事同知門子銀一十二兩 步快銀四十八兩
皁隸銀七十二兩 轎傘扇夫銀四十二兩 禁卒
銀二十四兩
本府通判俸銀六十兩 門子銀十二兩 步快銀四
十八兩 皁隸銀七十二兩 轎傘扇夫銀四十二
兩
本縣知縣俸銀四十五兩 門子銀一十二兩 皁隸
銀九十六兩 馬快幷置備船械銀一百三十四兩
四錢 民壯銀三百兩 禁卒銀四十八兩 轎傘
扇夫銀四十二兩 庫子銀二十四兩 斗級銀二
十四兩
縣丞俸銀四十兩 門子銀六兩 皁隸𨽾銀二十四兩
馬夫銀六兩
主簿俸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釐 門子銀六兩
皁隸銀二十四兩 馬夫銀六兩
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門子銀六兩 皁隸
銀二十四兩 馬夫銀六兩
儒學敎職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齋夫銀三十六
兩 加閏銀三兩 廩膳銀四十兩 門子銀二十
一兩六錢
〓糧銀六十四兩
儒學加俸銀四十八兩四錢八分
乍浦司巡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皁隸𨽾銀一十
二兩
白沙灣巡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皁隸銀一十
二兩
乍白二巡司弓兵銀二百一十六兩
鄉飮酒禮銀七兩五錢
本府歲貢生員旗匾花紅酒禮銀八錢五分七釐一毫
四絲二忽零
本縣歲貢生員旗匾花紅酒禮銀三兩
看守公署門子銀一十二兩
巡鹽應捕一十四名銀一百兩八錢
衝要舖司兵五名銀三十六兩
偏僻四舖司兵一十二名銀七十二兩
孤貧八十名柴布銀四十八兩 口糧銀二百八十八
兩
乍浦理事同知衙門囚糧銀三十六兩
縣重囚口糧銀三十六兩
以上共徵地丁等銀二千八百五十二兩八錢六分六
釐一毫四絲二忽零
閏年加徵銀一百四十三兩二錢三分三釐三毫三
絲
三年一辦每年帶徵
賀新中文武進士㨗報旗匾銀花綵緞旗帳酒禮各官
酒席府銀二兩三分三釐三毫三絲三年共銀六兩
九分九釐九毫九絲 縣銀二兩三分三釐三毫三
絲三年共銀六兩九分九釐九毫九絲
賀新中文武舉人迎宴㨗報旗匾銀花綵緞旗帳酒禮
各官酒席府銀六兩三年共銀一十八兩 縣銀六
兩三年共銀一十八兩
以上二項在于地丁存畱項下遞年縣徵解存司庫
遇會試之年赴司領囘給送如無中式畱存司庫
起送會試文武舉人酒席路費卷資府銀二十五兩三
年共銀一百五兩 縣銀二十兩四錢三年共銀六
十一兩二錢
起送科舉生員酒禮花紅卷資路費府銀一十兩三年
共銀三十兩 縣銀五十五兩六錢三年共銀一百
六十六兩八錢
以上二項在于地丁存畱項下遞年縣徵解存司庫
遇鄉會之年於該年地丁銀內總扣給送
以上共銀一百三十七兩六分六釐六毫六絲三年共
銀四百一十一兩一錢九分九釐九毫八絲以上四款見吳志
存畱米
解運省倉南米四百三石二斗 加夫船貼役米三十
一石二斗七升四勺
解運省倉南米八千二十一石二斗四升八合八抄七
撮零 加夫船貼役米五百六石七斗七升九勺六
抄一撮零
康熙六年陞科米一千六百八十石一斗二升六合六
勺三抄四撮零
康熙十六年陞科米二石五斗七升一合七勺一抄七
撮零
乾隆五十一年陞科米二斗三升九合三勺二抄七撮
零
以上共徵米一萬六百四十五石四斗二升七合一勺
二抄八撮零
雜課
學租銀九十八兩七錢三分二釐一毫五絲 每年解
司轉解學院賑給貧生膏火之用
當稅銀二百七十五兩當舖五十五名每名徵銀五兩
解司充餉
牙稅銀二百一十一兩四錢上則牙戸七十三名每名
徵銀八錢中則牙戸一百七名每名徵銀六錢下則
牙戸二百二十二名每名徵銀四錢解司充餉
契稅每兩稅銀三分
牛稅每兩稅銀三分 以上二款歲無定額隨收解司
充餉
石門縣
原額田四千三百七十九頃九畞五分八釐五毫
每畞原徵銀九分六釐三毫該銀四萬二千一百七十
兩六錢九分三釐三絲五忽零
每畞原徵米一斗二升五合一勺該米五萬四千七百
八十二石四斗八升九合八抄三撮零
實在田二千九百二十八頃八十七畞七分八釐九毫
每畞徵銀八分九釐三毫一絲一忽零該銀二萬六千
一百五十八兩一錢五分九釐一毫二忽零
每畞徵米一斗二升三合三勺八抄六撮零該米三萬
六千一百三十八石四斗一升六合五勺六抄七撮
零
淸出田三十一畞八分四釐四毫
每畞今徵銀八分八釐六毫一絲八忽零該銀二兩八
錢二分一釐九毫五絲九忽零
每畞今徵米一斗二升六合五勺三抄四撮零該米四
石二升九合三勺七抄九撮零
原額地六百二十三頃八畞五分七釐四毫
每畞原徵銀九分四釐九毫該銀五千九百一十三兩
八分三釐六毫七絲二忽零
每畞原徵米一斗二升五合該米七千七百八十八石
五斗七升一合七勺五抄
實在地二千七十一頃八十六畞三分五釐二毫
每畞徵銀八分八釐一毫三絲五忽零該銀一萬八千
二百五十一兩六錢六分一釐一毫六絲七忽零
每畞徵米一斗二升三合二勺一抄四撮零該米二萬
五千五百一十六石三升七合八勺九抄八撮零
告陞地一十四畞六分一釐
每畞今徵銀八分八釐一毫二絲二忽零該銀一兩二
錢八分七釐四毫七絲一忽零
每畞今徵米一斗二升七合四抄該米一石八斗五升
六合五抄四撮零
淸出地二十二畞九釐九毫七絲
每畞今徵銀八分四釐四毫九絲九忽零該銀一兩八
錢六分七釐四毫二絲零
每畞今徵米一斗二升九合七勺二抄三撮零該米二
石八斗六升六合八勺四抄一撮零
原額蕩灘一十七頃二十四畞四分八釐一毫
每畞原徵銀一分七釐四毫該銀三十兩五釐九毫六
絲九忽零
每畞原徵米五升四合三勺該米九十三石六斗三升
九合三勺一抄八撮零
實在蕩灘二十三頃三十八畞八分八釐一毫
每畞徵銀一分六釐八毫三絲九忽零該銀三十九兩
三錢八分五釐四毫一忽零
每畞徵米五升三合五勺二抄六撮零該米一百二十
五石一斗九升一合二勺五抄五撮零
淸出蕩三頃五十四畞八釐
每畞今徵銀一分六釐八毫六絲三忽零該銀五兩九
錢七分八毫五絲四忽零
每畞今徵米五升四合六勺四抄零該米一十九石三
斗四升七合二勺七抄零
額徵人丁六萬六千四百四十七丁口
每口原徵銀五分六釐六毫九絲一忽零該銀三千七
百六十六兩九錢七分九釐二毫五絲一忽零
每口原徵米三合七勺五抄八撮零該米二百四十九
石七斗五升九合八勺五撮零
每口今徵銀五分一釐二絲二忽零該銀三千三百九
十兩二錢八分一釐三毫二絲六忽零
每口今徵米三合七勺四抄五撮零該米二百四十八
石八斗七升三勺五撮零
康熙五十二年滋生人丁三千四百一十二丁口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
以上田地蕩灘人丁等項其徵銀四萬七千八百五十
一兩四錢三分四釐七毫二忽零加蠟茶新加銀除
免實徵七兩二錢三分二釐二毫七絲六忽零加蠟
茶時價銀一兩二錢四分三釐八毫四絲二忽零加
匠班銀除免實徵一百五十八兩八錢四分二釐八
毫三款每年地丁項下每兩帶徵加收零積餘米折銀三十五兩五
錢一分四釐三毫七忽零加孤貧口糧折銀除免實
徵八十一兩共徵銀二百八十三兩八錢三分三釐
二毫二絲五忽零
通共實徵銀四萬八千一百三十五兩二錢六分七釐
九毫二絲七忽零
閏年地丁加徵銀八百七十兩八錢一分九釐八毫
六絲五忽零 又驛站新加銀四十七兩二錢六分
六釐六毫六絲六忽零
共徵米六萬二千五十六石六斗一升五合五勺七抄
四撮零除收零積餘米幷孤貧口糧共一百二十九
石四斗六升三勺四抄一撮攺折銀兩
共實徵米六萬一千九百二十七石一斗五升五合二
勺三抄二撮零
外賦入地丁科徵
鹽課水鄉竈丁鹽價不敷銀一百一十八兩四錢六分
二釐一毫六絲二忽零
本縣課鈔銀一兩六錢九釐四毫二絲
以上連車珠共徵銀一百二十二兩八分五釐四毫三
絲九忽零車珠銀二兩一分三釐八毫五絲六忽零
外賦不入地丁科徵
漁課幷新加銀一十三兩二錢九釐五毫八絲九忽零
本縣稅課局課鈔銀七十六兩一錢三分三釐四毫四
絲八忽
河泊所課鈔銀八兩三錢四釐九毫八絲零
以上共徵銀九十七兩六錢四分八釐一絲七忽零
閏年加徵銀六兩九錢一分六釐七毫二絲七忽零
起運
戸部本色
蠟茶本色銀一十兩七錢九分三釐九毫五絲一忽零
蠟茶木色加增時價銀一兩二錢四分三釐八毫四絲
二忽零
黃蠟折色銀三十四兩六錢八分三釐二毫五絲一忽
零
黃蠟加增時價銀六錢四分一釐二毫五絲
芽茶折色銀三兩三錢七分六釐七毫三絲六忽零
芽茶加增時價銀四兩七分一釐七毫一忽零
葉茶折色銀一兩八錢一分四釐二毫五絲
葉茶加增時價銀二兩四錢四分七釐七毫一絲八忽
零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等銀五十九兩五錢六分七釐
九毫八絲七忽零路費銀四錢九分五釐二毫八絲六忽零
戸部折色
折色銀一萬一千一百四十七兩三錢五分四釐三毫
一絲九忽零
告陞地銀一兩二錢四分七釐八毫四絲零
康熙十六年淸出田地蕩銀一十兩六錢六分二毫三
絲三忽零
乾隆三十六年新陞銀三兩七分八釐五毫三絲二忽
以上連滴珠路費共徵地丁銀一萬一千三百四十九
兩二錢二分七釐三毫八絲四忽零滴珠路費銀一百八十六兩八
錢八分六釐
四毫六絲零
閏年連路費加徵銀四兩三錢七分一釐九毫四絲
七忽零
禮部折色
折色銀四兩三錢七分四釐一毫三絲四忽零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銀四兩四錢一分七釐八毫七
絲五忽零路費銀四分三釐七毫四絲一忽零
工部本色
熟鐵銀三兩三分一釐三毫一忽零 係不入田畞編
徵
以上連路費共徵銀三兩三錢三分四釐四毫三絲一
忽路費銀三錢三釐一毫三絲零
閏年連路費加徵銀四錢八毫二絲五忽零路費銀三分六
釐四毫三絲八忽零
工部折色
折色銀三千一百四十五兩一錢七分七釐四毫九絲
八忽零
匠班銀一百五十八兩八錢四分二釐八毫
漁課攺折銀七兩四錢一分五釐五毫五絲二忽零
魚膠新增時價銀一兩五錢五分三釐一毫七絲五忽
以上連路費共徵銀三千三百二十二兩六錢六分五
毫二絲四忽零路費銀九兩六錢七分一釐四毫九絲九忽零
閏年連路費加徵銀三十五兩八錢三分三毫八絲
零路費銀一錢九毫五絲
舊編裁攺存畱解部
軍儲充餉銀一千二百六十七兩五錢六分一釐九毫
四絲四忽零
順治九年舊編裁剰解部幷米折銀三百九十兩六分
五釐六毫一絲八忽
順治九年裁扣銀三百二十八兩五錢五分八釐四毫
九絲二忽零
順治十三年裁案衣家伙傘扇銀二十五兩九錢一分
七釐八毫四絲二忽零
順治十四年裁扣銀三百九十八兩九錢八分三釐五
絲一忽零
順治十四年裁膳夫銀三十九兩八錢七分三釐六毫
順治十五年裁優免銀一百九十五兩五錢三分五釐
五毫六絲五忽零
康熙元年裁提學道歲考心紅銀二十四兩一錢九分
四釐三毫五忽零
康熙元年裁吏書工食銀一百五十五兩五錢七釐五
絲三忽零
康熙二年裁倉庫學書工食銀一十九兩一錢三分九
釐三毫二絲九忽零
康熙三年裁敎職經費銀五十七兩七錢三分六釐九
毫七絲七忽零
康熙三年裁齋夫銀三十五兩八錢八分六釐二毫四
絲三忽零
康熙六年裁官經費銀一百五十兩二錢六釐八毫六
絲一忽零
康熙十四年裁扣銀二百三十六兩六錢九分一釐三
毫六絲零
康熙十四年續裁扣銀一百八兩八錢八分二釐三毫
六絲一忽零
康熙十五年裁扣銀五百六十九兩三錢八分三絲七
忽零
康熙十六年裁扣銀一十六兩三錢二分八釐二毫四
絲零
康熙二十七年裁歲貢赴京路費銀三十八兩四錢四
分九釐六毫一絲七忽零
康熙二十七年裁扣銀一百三十三兩七錢四分七釐
四毫七絲九忽零
康熙三十一年裁驛站充餉銀九百四十四兩一錢四
分一釐二毫六絲六忽零
康熙三十九年裁縣丞經費銀七十五兩八錢九分一
釐四毫二絲八忽零
康熙五十六年裁本府 表箋銀二兩四錢八分三釐
五毫六絲
雍正六年裁本縣燈火夫工食銀二十三兩九錢六分
六釐二毫四絲七忽零
雍正六年裁驛站館夫工食銀七兩二錢
雍正十二年裁扣民壯工食銀四十八兩
乾隆二十一年裁皁林驛驛丞經費銀四十三兩一錢
八分二釐六毫
以上共徵地丁等銀五千四百三十七兩四錢三分一
釐八毫九絲零
閏月加徵銀一百一十二兩一錢三分七釐一毫三
絲
畱充兵餉攺入起運
田地山銀一千二百五十二兩五錢五分六釐一毫一
絲七忽零
兵餉銀四千九百一兩五錢九分六釐九毫三絲八忽
零
以上共徵地丁銀六千一百五十四兩一錢五分三釐
五絲八忽零
閏年加徵兵餉銀二百六十一兩五錢六釐七毫八
絲六忽零
河工
永福倉銀四百二十四兩二錢
修河米折銀二百一十八兩七分六釐二毫
過江腳米銀三百二十五兩一錢六分以上二款解淮
安府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銀九百七十二兩三錢五分六
釐五毫六絲路費銀四兩九錢二分三毫六絲
鹽課
鹽課銀一百一十八兩四錢六分二釐一毫六絲二忽
零 係入地丁編徵
以上連車珠共徵地丁銀一百二十兩四錢七分六釐
一絲八忽零車珠銀一兩一分三釐八毫五絲六忽零
漕運
漕運本色白正耗幷行月米五萬三千四百四十五石
八斗三合四抄九撮零
隨漕折色漕白經費銀一萬三千二十七兩八錢九分
二釐三毫六絲零 以上二款詳漕運
驛站
驛站銀五千六百四十五兩三錢三分四釐九毫零詳
郵傳
閏年加徵銀四百七兩九錢七分二釐八毫五絲六
忽零
解司存畱
布政司解戸銀九十兩
府縣存畱
本縣致祭 武廟銀六十兩
本縣致祭厲壇米折銀六兩
本縣拜賀習儀香燭銀四錢八分
本縣祭祀銀一百四十四兩二錢
文廟香燭銀一兩六錢
迎春芒神土牛春酒銀二兩
本府經歷俸銀四十兩 門子銀六兩 皁隸銀二十
四兩 馬夫銀六兩
司獄司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皁隸銀一十二兩
本縣知縣俸銀四十五兩 門子銀一十二兩 皁隸
銀九十兩 馬快工食幷置械銀一百三十四兩
四錢 民壯銀二百五十二兩 禁卒銀四十八兩
轎傘扇夫銀四十二兩 庫子銀二十四兩 斗級
銀二十四兩
主簿俸銀三十三兩一錢一分四釐 門子銀六兩
皁隸銀二十四兩馬夫銀六兩
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門子銀六兩 皁隸
銀二十四兩 馬夫銀六兩
儒學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齋夫銀三十六兩
廩膳銀四十兩 門子銀二十一兩六錢
廩糧銀六十四兩
儒學加俸銀四十八兩四錢八分
鄉飮酒禮銀七兩五錢
本府歲貢花紅旗匾酒禮銀八錢五分七釐一毫四絲
二忽零
本縣歲貢旗匾花紅酒禮銀三兩
府縣各鎭巡鹽應捕銀二百一兩六錢
看守公署門子銀九兩
衝要四舖司兵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
孤貧五十名布花木柴銀三十兩 口糧銀一百八十
兩
縣重囚口糧銀三十六兩
以上共徵地丁等銀二千三十兩一錢九分一釐一毫
四絲二忽零
閏年加徵銀一百二兩七錢八分三釐三毫三絲
三年一辦每年帶徵
賀新中文武進士旗匾花紅酒禮府銀六兩一錢三年
共銀一十八兩三錢 縣銀六兩一錢三年共銀一
十八兩三錢每年縣徵解司遇期領囘給送如無中
式畱存司庫
賀新中文武舉人迎宴旗匾花紅酒禮府銀一十二兩
三年共銀三十六兩 縣銀一十二兩三年共銀三
十六兩
起送會試文武舉人酒席路費卷資府銀四十九兩三
年共銀一百四十七兩 縣銀二十八兩四錢三年
共銀八十五兩二錢
起送科舉生員酒禮花紅卷資路費府銀一十六兩三
年共銀四十八兩 縣銀四十四兩九錢三分三釐
三毫三年共銀一百三十四兩七錢九分九釐九毫
以上三條縣遞年解司如遇期行于該年地丁内總
扣給送
以上共銀一百七十四兩五錢三分三釐三毫三年共
銀五百二十三兩五錢九分九釐九毫以上四款見吳志
存畱米
解運省倉南米三百六十石七斗四合八勺四抄三撮
零 加夫船貼役米二十八石九升四合五勺
解運省倉南米七千五百三十五石二斗九升八合一
勺六抄七撮零 加夫船貼役米四百八十六石五
斗五升八勺五抄九撮零
康熙六年丈出陞科米三十二石七斗九升一合六勺
三撮零
告陞地米一石八斗八升三合二勺二抄九撮
康熙十六年陞科米二十六石二斗四升三合四勺九
抄二撮零
乾隆三十六年陞科米九石七斗八升五合四勺八抄
七撮零
以上共徵米八千四百八十一石三斗五升二合一勺
八抄二撮零
雜課
學租銀一十五兩三錢一分四釐二毫五絲 每年解
司轉解學院賑給貧生膏火之用
當稅銀四十兩當舖八名每名徵銀五兩解司充餉
牙稅銀一百二十一兩六錢 上則牙戸一十三名每
名徵銀八錢 中則牙戸五十六名每名徵銀六錢
下則牙戸一百九十四名每名徵銀四錢解司充餉
契稅每兩稅銀三分
牛稅每兩稅銀三分 以上二款歲無定額隨收解司
充餉
桐鄉縣
原額田四千三百七頃五十畞八分九釐
每畞原徵銀八分三釐七毫共該銀三萬六千七十三
兩三錢一分二釐五毫八絲八忽零
每畞原徵米一斗三合三勺共該米四萬四千五百二
十石五斗八升七合六勺九抄九撮零
實在田四千三百九頃七十八畞五分二釐四毫
每畞徵銀七分六釐七毫二絲七忽零該銀三萬三千
六十七兩八錢七分四釐五毫三絲一忽零
每畞徵米一斗一合六勺三抄七撮該米四萬三千八
百三石七斗一升七合四勺四抄九撮零
原額徵地八百三十四頃七十九畞三分三釐一毫
每畞原徵銀八分七毫共該銀七千一百一十八兩三
錢一分五釐九毫一忽零
每畞原徵米一斗三合三勺共該米九千一百一十一
石七斗九升七合一勺八抄一撮零
實在地八百八十二頃七畞一分三釐六毫三絲二忽
每畞徵銀七分四釐二絲七忽零該銀六千五百二十
九兩七錢四分七釐六毫九忽零
每畞徵米一斗一合六勺三抄八撮該米八千九百六
十五石一斗九升六合九勺二抄一撮零
義塚地五十九畞八分五釐一毫銀米俱不起科
原額山三頃七十九畞七分三釐
每畞原徵銀一釐三毫共該銀四錢九分三釐六毫四
絲九忽
每畞原徵米五升四合六勺共該米二十石七斗三升
三合二勺五抄八撮
每畞今徵銀一釐九毫八忽零該銀七錢二分四釐八
毫六絲六忽零
每畞今徵米五升三合七勺二抄二撮該米二十石三
斗九升九合八勺五抄五撮零
原額徵蕩一十一頃八十畞一分八釐七毫
每畞原不徵銀原徵米五升五合共該米六十六石八
斗一升一勺八抄八撮零
實在蕩一十二頃一十四畞七分三釐七絲
每畞徵銀七毫四絲七忽該銀九錢七釐四毫三忽零
每畞徵米五升四合一勺一抄五撮該米六十五石七
斗三升五合一勺五抄一撮零
康熙四十二年新陞蕩一頃二十七畞五分九釐六毫
每畞今徵銀七毫四絲七忽該銀九分五釐三毫一絲
四忽零
每畞今徵米五升五合二勺四抄四撮該米七石四升
八合九勺一抄三撮零
義塚草蕩四畞銀米俱不起科
額徵戸口四萬九千二百八十二丁口
每口原徵銀六分八釐共該銀三千三百五十一兩一
錢七分六釐
每口原徵米三合六勺共該米一百七十七石四斗一
升五合二勺
每口今徵銀六分一釐二毫四絲八忽零該銀三千一
十八兩四錢二分五釐五毫一絲八忽零
每口今徵米三合五勺四抄一撮零該米一百七十四
石五斗四升九合四勺九抄六撮零
康熙五十二年滋生人丁二千四十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
以上田地山蕩人丁等項共實徵銀四萬二千六百一
十七兩七錢七分五釐二毫四絲四忽零加蠟茶新
加銀除免實徵一十九兩六錢六分一釐二絲二忽
零加蠟茶時價銀三兩三錢七分八釐九毫八絲四
忽零加藥材時價銀八兩四分五釐一毫三絲四忽
零加匠班銀除免實徵一百三十八兩一錢五分七
釐二毫四款每年地丁項下每兩帶徵加收零積餘米折銀除免實
徵九兩七錢八分七釐二毫四絲一忽零加孤貧口
糧折銀除免實徵八十一兩共徵銀二百六十兩二
分九釐五毫八絲一忽零
通共實徵銀四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兩八錢四釐八毫
二絲五忽零
閏年地丁加徵銀六百七十五兩八錢四分七釐一
毫三絲一忽零 又驛站新加銀二十九兩九錢
共徵米五萬三千三十六石六斗四升七合七勺八抄
七撮零除收零積餘米幷孤貧口糧共一百石八斗
七升四合七勺一抄三撮零攺折銀兩
共實徵米五萬二千九百三十五石七斗七升三合七
抄四撮零
外賦入地丁科徵
水鄉竈丁鹽價不敷銀九十四兩六錢一分四釐七毫
以上連車珠共徵銀九十六兩二錢二分三釐一毫四
絲九忽零車珠銀一兩六錢八釐四毫四絲九忽零
外賦不入地丁科徵
漁戸幷新加銀一十五兩六分五釐二絲五忽零
本縣額徵課鈔銀一兩五錢九分八毫四忽
玉溪鎭稅課局幷沙渚稅課局額徵課鈔銀九十六兩
七錢七分九釐三絲四忽
河泊所額徵課鈔銀六兩七錢六分六釐二毫七絲五
忽零
以上共徵銀一百二十兩二錢一釐一毫三絲八忽零
閏年加徵銀一十一兩二錢四分八毫三絲五忽零
起運
戸部本色
蠟茶本色銀二十九兩三錢二分二釐七絲八忽零
蠟茶本色加增時價銀三兩三錢七分六釐九毫八絲
四忽零
黃蠟折色銀九十四兩二錢一分六釐七毫八絲三忽
零
黃蠟加增時價銀一兩七錢四分一釐九毫五絲
芽茶折色銀九兩一錢七分三釐五毫八絲
芽茶加增時價銀一十一兩六分一釐六毫五絲二忽
葉茶折色銀四兩九錢二分八釐七毫五絲
葉茶加增時價銀六兩六錢六分二釐七毫五絲六忽
零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等銀一百六十一兩八錢三分
二釐一毫三絲一忽零路費銀一兩三錢四分五釐五毫九絲六忽零
戸部折色
折色銀一萬一千五百五十九兩五錢九分八釐一毫
二絲五忽零
康熙六年陞科銀三百六十兩八錢九分八釐一絲二
忽零
康熙四十一年陞科銀九分五釐三毫一絲四忽零
以上連滴珠路費共徵地丁銀一萬二千一百四兩一
錢四分二毫零滴珠路費銀一百八十三兩五錢四分八釐七毫四絲八忽零
閏年連路費加徵銀三十兩九錢五釐一毫九絲七
忽零路費銀三錢七釐一毫七絲六忽零
禮部本色
藥材本色銀五兩八錢三分四釐六毫一絲一忽零
藥材攺折銀一十二兩四錢一分二釐七絲三忽零
藥材加增時價銀八兩四分五釐一毫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等銀三十兩二錢八分四釐五
毫三忽零路費銀三兩九錢九分二釐六毫八絲四忽零
禮部折色
折色銀四百七十四兩六錢六分八絲五忽零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銀四百九十四兩二分五釐一
毫六絲二忽零路費銀一十九兩三錢六分五釐七絲七忽零
工部本色
熟鐵銀三兩五錢四分七釐八毫七絲八忽零 係不
以上連路費共徵銀三兩九錢二釐六毫六絲五忽零
路費銀三錢五分四
釐七毫八絲七忽零
閏年連路費加徵銀二錢六分九釐二毫七絲四忽
零路費銀二分四釐四毫七絲九忽零
工部折色
折色銀二千九百七十兩七錢六分九釐四毫三絲九
忽零
匠班銀一百三十八兩一錢五分七釐二毫
漁課攺折銀八兩四錢八分四釐一毫六絲九忽零
魚膠新增時價銀一兩六錢五分四釐一毫七絲五忽
零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等銀三千一百二十七兩三錢
四分八釐六毫一忽零路費銀八兩二錢八分三釐六毫一絲八忽零
閏年連路費加徵銀二十九兩六錢九分四釐七毫
三絲三忽零路費銀八分五釐四毫二絲八忽
舊編裁攺存畱解部
軍儲充餉銀七百九十四兩一錢七分六釐五毫零
順治元年舊編裁剩解部幷米折銀八百九兩七錢七
分八釐九毫八絲四忽零
順治九年裁扣銀二百四十二兩
順治十二年裁本縣知縣迎送上司傘扇銀八兩
順治十三年裁漕運月糧三分撥還軍儲充餉銀一百
五十七兩三錢二釐六毫
順治十三年裁冊局書辦銀五十兩
順治十四年裁里馬銀二十五兩九錢二分
順治十四年裁扣銀四百七兩四錢九分九釐八毫
順治十四年裁膳夫銀四十兩
順治十五年裁優免銀一百四兩八錢三分四釐
順治十六年裁布政司都事經費銀四十五兩
康熙元年新裁吏書銀一百一十四兩
康熙元年裁提學道歲考心紅等銀二十四兩八錢三
分一釐
康熙二年裁倉庫學書銀一十九兩二錢
康熙三年裁敎職銀五十七兩九錢二分
康熙三年裁齋夫銀三十六兩
康熙八年裁驛站遞運所夫工食銀一百七十七兩三
錢
康熙十四年裁扣銀一百四十七兩六錢八分九釐三
毫一絲三忽
康熙十四年續裁扣銀七十二兩二錢一分二釐九毫
七絲七忽
康熙十五年裁扣銀五百二十二兩四錢一分三釐八
毫
康熙十六年裁扣銀一十八兩二錢四分
康熙二十五年裁袍船水手銀七十二兩
康熙二十七年裁歲貢赴京路費銀三十八兩五錢七
分一釐
康熙二十七年續裁扣銀三百五十四兩二錢七分六
釐三毫二絲一忽零
康熙三十一年裁驛站銀一百五十九兩八錢四分五
釐六毫
康熙三十九年裁主簿經費銀六十九兩一錢一分四
釐
康熙五十六年裁本府 表箋銀二兩六釐三毫
雍正三年裁憲書紙料銀四十五兩五錢二分八釐四
毫八絲四忽零
雍正六年裁本縣燈夫工食銀三十四兩
雍正十二年裁扣民壯工食銀三十六兩
以上連路費共徵地丁等銀四千六百八十兩九錢六
分七釐八毫三絲二忽零路費銀五兩三錢七釐一毫五絲
閏年加徵銀一百二十三兩四錢五分六釐四毫九
絲二忽零
畱充兵餉攺入起運
田地山銀一千五百八十四兩三錢三分八釐八毫九
忽零
兵餉銀五千一百三十八兩二錢三分六釐七毫三絲
九忽零
以上共徵地丁等銀六千七百二十二兩五錢七分五
釐五毫四絲八忽零
閏年加徵兵餉銀三百五十二兩一錢九釐三絲七
忽零
河工
永福倉銀三百六十八兩四錢解糧道
修河米折銀一百八十四兩五錢一分五釐七毫
過江腳米銀二百七十五兩一錢二分以上二款解淮
安府
以上連路費共銀八百三十二兩二錢六分五釐六毫
三絲路費銀四兩二錢二分九釐五毫二絲
鹽課
水鄉竈丁銀九十四兩六錢一分四釐七毫
以上連車珠共徵地丁銀九十六兩二錢二分三釐一
毫四絲九忽零車珠銀一兩六錢八釐四毫四絲九忽零
漕運
隨漕本色漕白正耗幷行月糧米四萬五千三百二十
二石三斗三升一合四抄七撮零
隨漕折色漕白經費銀一萬一千八百四十三兩三錢
八分七釐六毫二絲二忽零以上二款詳漕運
閏年加徵銀三十兩五錢八分六釐六毫三絲三忽
零
驛站
驛站銀三百七十九兩五錢六分八釐五毫詳郵傳
閏年加徵銀二十一兩九錢
司存畱
布政司經費銀四十二兩
布政司理問所經費銀九千六兩
布政司經歷經費俸銀六十兩
布政司照磨經費銀七十六兩
布政司廣濟庫大使經費銀四十三兩五錢二分
布政司解戸銀七十五兩
戰船民六料銀三十六兩九錢
以上共徵地丁銀四百二十九兩四錢二分
閏年加徵銀一十兩五錢
府縣存畱
本縣致祭 武廟銀六十兩
本縣致祭厲壇米折銀六兩
本縣拜賀習儀香燭銀四錢八分
本縣祭祀銀一百四十六兩三錢一分七釐
文廟香燭銀一兩六錢
迎春芒神土牛春酒銀二兩
臬司皁隸銀七十二兩 快手銀七十二兩 舖兵銀
一十二兩
本縣知縣俸銀四十五兩 門子銀一十二兩 皁隸
銀九十六兩 馬快工食船械共銀一百三十四兩
四錢 民壯銀二百六十四兩 禁卒銀四十八兩
轎傘扇夫銀四十二兩 庫子銀二十四兩 斗
級銀二十四兩
縣丞俸銀四十兩 門子銀六兩 皁隸銀二十四兩
馬夫銀六兩
典〓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門子銀六兩 皇隸
銀二十四兩 馬夫銀六兩
儒學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齋夫銀三十六兩
廩膳銀四十兩 門子銀二十一兩六錢
廩糧銀六十四兩
本縣儒學加俸銀四十八兩四錢八分
靑鎭巡檢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 皁隸銀一十二
兩 弓兵銀六十一兩二錢
鄉飲酒禮銀七兩五錢
本府歲貢旗匾花紅銀八錢五分七釐一毫四絲二忽
零
本縣歲貢旗匾花紅銀三兩
本縣巡鹽應捕銀一百兩八錢
烏靑鎭巡鹽哨兵銀二十八兩八錢
看守各衙門門子銀三兩
衝要四舖司兵銀一百三十三兩
烏靑鎭偏僻舖兵銀六兩
孤貧五十名布花木柴銀三十兩 口糧銀一百八十
兩
縣獄重囚口糧銀三十六兩
以上共徵地丁等銀二千八十兩五錢九分四釐一毫
四絲二忽零
閏年加徵銀一百九兩五錢六分六釐六毫
三年一辦每年帶徵
賀新中文武進士旗匾花紅酒禮府銀二兩三分三釐
三毫三絲三年共銀六兩九分九釐九毫九絲 縣
銀二兩三分三釐三毫三絲三年共銀六兩九分九
釐九毫九絲
賀新中文武舉人迎宴捷報旗匾花紅府銀二兩三年
共銀六兩 縣銀二兩三年共銀六兩以上二款解
存司庫遇有中式者呈請給領
會試舉人水手銀二十四兩三年共銀七十二兩解存
司庫
起送會試舉人酒席路費府銀一十四兩三年共銀四
十二兩 縣銀八兩四錢三年共銀二十五兩二錢
起送科舉生員酒禮卷資路費府銀七兩三年共銀二
十一兩 縣銀二十七兩一錢六釐七毫三年共銀
八十一兩三錢二分一毫以上款解存司庫鄉會
試年申請批給
以上共銀八十八兩五錢七分三釐三毫六絲三年共
銀二百六十五兩七錢二分八絲以上五款見吳志
存畱米
解運省倉南白正米三百一十五石 加夫船貼役米
二十四石四斗三升
解運省倉南糙正米六千三百五十六石一斗七合九
勺六抄八撮零 加夫船貼役米三百九十六石五
斗五升一合一勺五抄六撮零
康熙六年陞科米五百一十四石三斗三合九勺八抄
八撮零
康熙四十一年新陞米七石四升八合九勺一抄三撮
以上共徵米七千六百一十三石四斗四升二合二抄
七撮零
雜課
學租銀一百五十一兩一錢七分四釐每年解司轉解
學院賑給貧生膏火之用
當稅銀一百三十兩 當舖二十六名每名徵銀五兩
解司充餉
牙稅銀三十六兩二錢 上則牙戸四名每名徵銀八
錢 中則牙戸一十三名每名徵銀六錢 下則牙
戸六十三名每名徵銀四錢解司充餉
契稅每兩稅銀三分
牛稅每兩稅銀三分以上二款歲無定額隨收解司充
餉
嘉興衛
原海寧衛原額田一百二十二頃六十四畞二分九釐三
毫七絲
實在田一百二十九頃七十一畞四分一毫
每畞徵銀一錢六分九毫五絲四忽零該銀二千八十
七兩八錢三毫七忽零
原額地二十六頃八畞六分四釐七毫
實在地一十六頃九十二畞九分二釐三毫
每畞徵銀一錢六分九毫五絲四忽零該銀二百七十
二兩四錢八分二釐九毫一絲五忽零
原額蕩三頃二十八畞四分一釐二毫
實在蕩二頃五十一畞五分九釐四毫
每畞徵銀一錢六分九毫五絲四忽零該銀四十兩四
錢九分五釐八絲八忽零
額編完賦屯丁一千四百二十八丁
每丁徵銀七分八釐七毫零該銀一百一十二兩三錢
八分三釐六毫攤入本衛田地編徵
原嘉興所額編完賦屯丁一百八丁
每丁徵銀五分三釐四毫該銀五兩七錢六分七釐二
毫攤入嘉興所田地編徵
以上田地蕩丁銀共實徵銀二千五百一十八兩九錢
二分九釐一毫一絲一忽零
閏年加徵丁銀九兩八錢四分五釐八毫九絲九忽
零以上各款解司歸屯餉 題銷
起運
原屯餘充餉銀五百八十七兩三分六釐五毫六絲五
忽零
順治十七年裁官經費銀八百五十五兩三錢二分四
釐
康熙七年裁扣銀九十三兩六錢
康熙七年裁百總廩貢銀二百一十六兩
康熙十四年裁扣銀一十二兩
康熙十六年陞科銀四兩五錢九分九釐七毫四絲六
忽零
康熙十七年淸審屯丁至康熈五十年定額實徵銀一
百一十八兩一錢五分八釐
雍正四年裁官經費銀一百八兩七錢六釐
雍正十二年攺扣充餉銀五十一兩三錢九分四釐
乾隆十五年裁官經費銀一百一十二兩七錢六釐
以上共銀二千一百五十九兩五錢一分七釐一毫一
絲一忽零
閏年加屯丁項下銀九兩八錢四分五釐八毫九絲
九忽零
存畱
本衛徵屯守備俸銀一十八兩七錢六釐 薪銀四十
八兩 蔬菜燭炭銀八兩 心紅紙張銀四兩 門
子銀一十二兩 快手銀十二兩 牢役銀三十
六兩 傘夫銀一十二兩 馬夫銀六兩
本衛右所領運千總俸銀一十四兩九錢六分四釐八
毫 薪銀三十三兩三分五釐二毫 門子銀六兩
牢役銀十四兩 傘夫銀六兩 馬夫銀六兩
海寧所領運千總俸銀一十八兩七錢六釐 薪銀四
十八兩 心紅紙張銀四兩 門子銀六兩 牢役
銀二十四兩 傘夫銀六兩 馬夫銀六兩
以上共銀三百五十九兩四錢一分二釐
附嘉興所原額田一百一十頃六畞
嘉興縣田三十頃六十畞每畞原徵銀一錢七分七釐
二毫今徵銀一錢五分九釐四毫八絲
秀水縣田四十五頃三十二畞每畞原徵銀二錢八釐
五毫八絲今徵銀一錢八分七釐七毫二絲二忽
嘉善縣田三十四頃一十四畞每畞原徵銀二錢三分
六釐五毫八絲一忽零今徵銀二錢一分二釐九毫
三絲三忽零
共實徵銀二千六十五兩六錢八分四釐二毫六絲六
忽解司歸地丁 題銷
田賦總論
官田賦重之由
顧炎武云官田自宋以來有之宋史建炎元年籍蔡京王
黼等莊以爲官田開禧三年誅韓〓胄明年置安邊所
凡仛胄與其他權倖沒入之田及圍田湖田之在官者
皆隸焉輸米七十二萬一千七百斛有奇錢一百三十
一萬五千緡阿奇而巳景定四年殿中侍御史陳堯道
右正言曹孝慶監察御史虞虙張晞顏等言乞依祖宗
限田議自兩浙江東西官民戸踰限之田抽三分之一
買充公田得一千萬畞之田則歲有六七百萬斛之入
丞相賈似道主其議行之始於浙西六郡凡田畞起租
滿石者予二百貫以次遞減有司以買田多爲功皆謬
以七八斗爲石其後田少與磽瘠虧租與佃人負租而
逃者率取償田主六郡之民多破家矣理宗紀言平江江陰安吉嘉興
常州鎭江六郡巳買公田三百五十餘萬畞而平江之田獨多似道傳包恢知平江督買
田至以肉刑從事元之有天下也此田皆別領於官松江府志
言元時苗稅公田外復有江淮財賦都總管府領故宋
后妃田以供太后江浙財賦府領籍沒朱淸張瑄田以
供中宫元史天歷二年十月立平江等處田賦提舉司稻田提領所領籍没朱
國珍管明田以賜丞相脫脫撥賜莊在上海十九保元史至正四年六
月巳巳賜脫脫松江田爲立松江等處稻田提領所領宋親王及新籍明慶妙行
二寺等田又有汪關關滿經歷田以賜影堂寺院諸王近臣又有
括入白雲宗僧田元史成宗紀大德七年七月罷江南白雲宗總攝所其田令依例輸租仁
宗紀至大四年二月御史臺言白雲宗總攝所統江南
爲僧之有髮者不養父母避役損民乞追收所受璽書
銀甲勒還民籍從之皆不係州縣元額而元史所記賜田大臣如
拜住燕帖木兒等諸王如魯王琱阿不刺郯王徹徹禿
等公主如魯國大長公主寺院如集慶萬壽二寺無不
以平江田而平江之官田又多至張士誠據吳之日其
所署平章太尉等官皆出於負販小人無不志在良田
美宅一時買獻之產徧於平江而一入版圖亦按其租
簿沒入之巳而富民沈萬三等又多以事被籍是故攺
平江曰蘇州而蘇州之官田多而益多故宣德七年六
月戊子知府況鍾所奏之數長洲等七縣秋糧二百七
十七萬九千餘石其中民糧止一十五萬三千一百七
十餘石官糧二百六十二萬五千九百三十餘石是一
府之地土無慮皆官田而民田不過十五分之一也且
夫民田僅以五升起科而官田之一石者奉詔減其什
之三而猶爲七斗是則民間之田一入於官而一畞之
糧化而爲十四畞矣實錄宣德七年七月巳未行在戸部奏直隸松江府沒官田宜准民
田例起科上從之命各處沒官田糧俱准此例此固其極重難返之勢始於景
定訖於洪武而徵科之額十倍於紹熙以前者也於是
巡撫周忱有均耗之法有攺派金花官布之法以寬官
田而租額之重則一定而不可攺若夫官田之農具車
牛其始皆給於官而歲輸其稅浸久不可問而其稅復
派之於田然而官田官之田也國家之所有而耕者猶
人家之佃戸也民田民自有之田也各爲一冊而徵之
猶夫宋史所謂一曰官田之賦二曰民田之賦金史所
謂官田曰租私田曰稅者而未嘗併也相沿日久版籍
訛脫疆界莫尋村鄙之氓未嘗見冊買賣過割之際往
往以官作民而里胥之飛灑移換者又百出而不可究
所謂官田者非昔之官田矣乃至訟端無窮而賦不理
於是景泰二年從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楊瓚之言將
湖州府官田重租分派民田輕租之家承納及歸併則
例四年五月庚申詔巡撫直隸侍郎李敏均定應天等
府州縣官民田先是正統中戸部會官議令江南小戸官田攺爲民田起科而量攺大戸民田
爲官田以備其數旣又因御史徐郁奏令所司均配扣
算務使民田量帶官田辦糧以甦貧困俱行巡撫侍郎
周忱淸理然民田多係官豪占據莫能究竟其弊仍舊
至是郁復以爲言戸部請從其議命敏均定搭派敢有
恃强阻滯者執治其罪從之嘉靖二十六年嘉興知府趙瀛〓議田
不分官民稅不分等則一切以三斗起徵蘇松常三府
從而效之自官田之七斗六斗下至民田之五升通爲
一則而州縣之額各視其所有官田之多少輕重爲準
多者長洲至畞科三斗七升少者太倉畞科二斗九升
矣國家失累代之公田而小民乃代官田納無涯之租
賦事之不平莫甚於此然而爲此說者亦窮於勢之無
可奈何而當日之士大夫亦皆帖然而無異論亦以治
如亂絲不得守二三百年紙上之虛科而使斯人之害
如水益深而不可救也惟唐太常鶴徵作武進志極爲惋歎抑嘗論之自
三代以下田得買賣而所謂業主者卽連陌跨阡不過
本其錙銖之直而直之高下則又以時爲之地力之盈
虛人事之赢絀率數十年而一變奈之何一入於官而
遂如山河界域之不可動也且景定之君臣其買此田
者不過予以告牒會子虛名不售之物逼而奪之以至
彗出民愁而自亡其國宋史買公田五千畞以上以銀半分官告五分度牒二分會子
二分半五千畞以下以銀半分官告三分度牒二分會
子三分半千畞以下度牒會子各半五百畞至三百畞
全以會子及田事成每石官給止四十貫而半是告牒民持之而不得售六郡騷然四百餘年之
後推本重賦之繇則猶其遺禍也宋史謂其弊極多其租尤重及宋亡遺患
猶不息亮哉斯言而况於沒入之田本無其直者乎至於今日
佃非昔日之佃而主亦非昔日之主則夫官田者亦將
與冊籍而俱銷共車牛而皆盡矣猶執官租之說以求
之固巳不可行而欲一切攺從民田以復五升之額卽
又駭於衆而損於國有王者作咸則三壤謂宜遣使案
行吳中逐縣淸丈定其肥瘠高下爲三等上田科二斗
中田一斗五升下田一斗山塘塗蕩以升以合計者附
於冊後而槪謂之曰民田惟學田屯田乃謂之官田則
民樂業而賦易完視之紹熙以前猶五六倍也豈非去
累代之橫征而立萬年之永利者乎日知錄
朱彝尊云自宋景定四年春三月買公田於浙西六郡共
田三百五十餘萬頃所收者公租耳迨元有天下置江
淮財賦都總管府又立江浙財賦府各領官田籍没田
皆不在州縣原額元史所紀大臣賜田咸在平江等路
於時官田巳多及張士誠據吳所署平章太尉等官皆
負販小人無不志在田宅一時買獻之田徧於浙西明
初旣入版圖按其租籍沒入之巳而富民沈萬三等又
以事被籍沒而浙西之官田愈多矣官田之租多者每
畞輸倉米一石五斗少者七斗七升四合本依租以徵
稅此租額非糧額也相沿旣久混租爲糧於是官民之
田租則相遠官田多者不勝其苦而蘇松嘉湖四府尤
甚其後蘇州之田賦則巡撫都御史陳某均之湖州之
田賦則知府劉天和張鐸均之嘉興之田賦則知府趙
瀛均之稽諸實錄孝陵獻陵景陵咸下減租之詔彼時
尚分官民等則故然迨平賦之後官田之重賦得輕在
當日民非不以爲利然民田之輕賦反重在今曰欲籲
恩求減則其籍巳去無從依據此司國計者所當畱意
也至於嘉興原止三縣宣德中析嘉興添設秀水嘉善
析海鹽添設平湖析崇德添設桐鄉嘉興民田多故田
則輕嘉善官田多故田則重秀水則官民相等故在輕
重之間趙氏圖記可證善邑不原其本爭訟者幾百年
不知非附郭二縣之弊猶賈似道之貽害耳靜志居詩話
扒平田則議
嘉興府知府趙瀛議照得所屬嘉興等七縣官民田地糧
自三斗起科至於七斗者總計五百五十則地蕩山灘
等項輕者一升至一斗重者三斗至五斗總計二百七
十六則通府歲徵正糧六十一萬八千六百一十一石
有奇麥絲馬草戸口鹽糧總計一十二萬一千二百七
十六石二項錢糧內坐派北京者内府有白糧京倉兌
米金花草麥折銀絲綿絹疋坐派南京者有供用白糧
各衛所倉米定倉草銀餘撥徐州幷附近府縣沿海各
倉歲支官吏師生軍旗局匠孤老俸月軍儲等糧其額
運京師者原議船夫市腳之需撥給邊儲者亦有腳耗
修倉之費每年會計不分官民田驗畞起耗各縣多寡
不等大約一斗上下之數以七縣計之共該耗米三十
七萬七千五百石有奇以充前費似於七斗六斗官田
甚爲繁重所以原議將金花折銀每兩准米四石儘派
重則少甦民困其五升民田似覺輕省故以兩京白糧
均派輕則以分其害此亦救偏補弊之意使能守而行
之未爲不可奈緣田則太繁法久弊滋奸書派金花則
輕田攺爲重田糧里收白糧則一斗勒至數斗徵丁田
則指一科十編徭役則賣富差貧賣田者以官作民存
虛糧而遺累於里甲造冊者收輕推重飛正米以灑派
於細民間有不才有司派送金花折銀於勢要以爲希
恩之地亦有姦貪下愚召認他人存糧爲告騙產戸之
謀每每有力者置田無糧而追納之夫多無立錐之地
至今逋負蝟積而國賦日虧訟獄煩興而卷案堆堵地
方之害有不可勝言者再如民間田地每畞租米歲收
約可八九斗者姑以六斗田額計之該納正耗七斗之
數此外尚有糧長之私增則一年所獲盡輸於官矣雖
免均徭丁田派以金花裨補其實原則本重弊孔潛移
未見末減彼五升則田每畞該納正耗一斗五升所取
之租與重相若也雖有白糧之徵均徭之編而納官之
糧甚爲輕省如三升等則麥糧地多係腴田住基其收
租獲利與輕田重田相等也納官之糧視諸五升者尤
爲簡易是田之利多者䝉薄賦之恩利少者盡錙銖之
取故富豪多麥地民田益肆其貪併貧民皆重額官田
日就於逃亡往時科則本意潰壞殆盡苦樂不均至此
極矣求今之所以便民而濟時艱者無如不動版籍合
官民田麥地一例牽攤耗米庶得裒益宜民之要蓋因
其田之畞數定以耗之若干約彼此而平施無復科則
之繁布方策而較然無可推移之處雖三尺童子可以
入官輸賦積算猾胥不能左右其手而積習之弊可淸
於一旦因時之政少裨於疲民矣嘉靖二十六年議上
巡撫都御史歐陽必進及巡按御史裴紳咸謂本府推
論懇惻計算精詳眞可謂刻意民瘼心誠求之者也雖
豪右陰爲阻撓但法貴救弊政在便民苟通變之得宜
何浮議之足恤皆如議行之袁志 又袁志論政有利於一時而不利於千百世
者如扒平田則之類是也當日官民田糧自七斗以至
五升或田肥而額輕或田瘠而額重不均甚矣故一扒
平而官民失專利之謀官田免獨重之苦是爲善政孰
知昔之糧額止重於官田而今則幷民田而俱重矣獨
重則王者恤民之依必有時而議減槪重則大臣司國
之計將何辭以請裁此 本朝順治間蘇松之人有欲
分別官民之田昌言以求減額者而官田輸糧之數無
所考付之無可如何而巳且平田則者平一邑未嘗平
一郡故嘉善之糧重於秀水秀水之糧重於嘉興致啓
三縣爭田之釁蓋官田有多有寡不能比而同之耳扒
平一議昔賢亦費苦心愚獨以爲未盡善也仁人君子
軫念東南財賦之鄉利盡力竭慨然起而拯之將拭目
俟之矣 吳志論明世廟時田分官民輕重不等趙公
是以有扒平之議今則均田均役立法盡善裒多益寡
無所用之矣袁志謂昔之糧額重於官田今則幷民田
而俱重欲分別官民之田以冀減額而數無可考付之
無可如何其說誠是也至謂平田者平一邑未嘗平一
郡故善重於秀秀重於嘉致啓三縣爭田之釁其說則
不然夫七邑之田肥瘠不同地有高卑河有廣狹故租
有輕重而賦額亦因之嵌田之爭並不以此是一邑之
各則且不能盡平烏
得槪一郡而平之也
雍正五年額徵減數
雍正三年將蘇松二府額徵浮糧豁免五年復奉
上諭今見浙俗漸次轉移將來可望攺行遷善朕心深慰特沛
恩膏查嘉興府額徵銀四十七萬二千九百餘兩著減十分
之一計免銀四萬七千二百九十兩零湖州府額徵銀三十
九萬九千九百餘兩著減十分之二計免銀三萬九千九百
九十兩零二府共免銀八萬七千二百兩零永著爲例著該
督撫董率有司敬謹奉行以副朕蠲賦恤民之至意欽此
朦蔽四弊疏
工科右給事中薛鼎臣題爲
宸衷之宵旰甚殷有司之朦蔽未攺謹據事指陳仰祈
敕部察議以圖實政事我
皇上因亢旱爲災民生未遂特昭引咎之心並廣求言之諭卽
此一念至誠巳足格天地而和陰陽以招致甘霖之沛
矣然近日隂雲時見殷雷間聞似有滂沱之望究無霡
霂之施臣乃窺測天道而察驗人事切謂天以生物爲
心未嘗靳其陰膏乃驕陽敢於制之而雨遂格於虹霓
猶之君以愛民爲心未嘗不行仁政乃貪吏敢於悖之
而恩未流於蔀屋卽上下朦蔽之端便召陰陽乖戾之
氣誠思
〓親政以來凡所頒之
上諭所下之
俞旨卽六部所覆之本章所行之事例何一非懲貪剔蠧何一
非恤兵養民而究竟治效鮮臻災告迭見則以直省諸
臣朦蔽公行違
旨虐民之過也今就見聞最確者指實爲
皇上陳之如去年兵部所題厥夫橫行一疏內稱浙省私派厥
夫作惡害民請令嚴查科派情弊仍將現在厥夫盡行
禁革幷通行各省一體查禁巳經奉
旨依議嚴行而不意嘉興縣之兵房蠹吏乘知縣高登雲丁艱
之後仍促縣丞王典私出牌票勒令每圖備夫一名以
供走差巧立名色謂曰備夫其所謂備夫者卽厰夫之
別名也此朦蔽之一也又去年兵部所題鄉兵增設一
疏內稱鄉兵名色原係鄉村保甲自爲團練何得借端
科派請將嘉興縣派銀情由嚴察等語亦經奉
旨依議嚴行而不意去年十二月間浙省屬縣勒令每圖報充
應捕其工食衣甲一如鄉兵鎗手之數是所爲應捕者
卽鎗手之別名也此又朦蔽之二也又去年戸部所題
草穀採辦一疏內稱豆穀草束責成藩司採辦不許私
派小民如有累州縣里長辦解者從重議處仍嚴飭各
省一體通行亦經奉
旨依議嚴行而不意浙藩胥吏仍復私派以遂其奸乃於去年
十一月間牌行嘉興檄取穀一萬草十萬有司無措不
得不轉而派民也此又朦蔽之一也又去年刑部所題
衙蠹吞噬一疏內稱各衙蠹役盤踞作奸責令刑廳廉
訪得實依律嚴究治罪等語巳經奉
旨依議嚴速行乃近聞浙省奸蠹劉泮章劉美中機乘徐用章
人命重案設局騙銀蠹等二人仍逼姦章妻王氏及被
用章具呈告發經前任道臣史燧通申撫按發府審實
泮章得蕩價銀一千二百兩又得田價銀一百二十兩
而美中賄囑問官止供得銀百金仍巧稱係用章之父
久寓其家自用盤費止擬徒懲夫美中乃臬司經承吏
也以經承而畱重犯之父在家營脫並畱其家屬行姦
則其包攬打點淫惡恣肆爲何等事而承問者公然婪
賄薄擬今二犯又且脫然在外犯法何在此又朦蔽之
一也由浙省推之而他省似此者何限由廠夫等事推
之而他事若此者又何限方今正直求言則諸臣之所
條奏各部之所准覆全賴地方官員着實遵行若仍蹈
前轍則
朝廷德意終不下逮而此番盛舉不幾仍爲具文乎臣請
敕部嚴議凡奉
旨事件如有貪官污吏朦蔽不行貽害百姓者撫按立爲題參
從重議處如有狥隱事發一體治罪仍查浙省廠夫革
而備夫興開端者何吏鎗手除而應捕報遵奉者何文
草穀一事何爲妄派美中一案何爲狥縱一一重懲以
爲違
旨虐民者之戒庶懲一儆百而蔽竇漸除實效漸臻矣如果臣
言不謬伏乞
敕部議覆施行順治十七年六月二十九日奉
旨這所參有司朦蔽等情弊着嚴察議奏該部知道釐革見年諸弊全書
革見年十大弊示
巡按浙江監察御史加一級牟爲力革見年十大弊以
甦浙民重困事照得本院七載臺員兩膺 寵命
茲䝉 皇上特恩巡按兩浙畏此簡書夙夜冰兢
惟知有利必興有害必除以仰副 一人宵盱之
憂亦惟興利必先除害除害卽所以興利以大慰兩浙
蒼生之望敬於 陛辭之後策蹇微服假道扁舟身
歷城鄉其間民生疾苦地方利弊備極諮諏風聞約略
猶恐耳目未周幽隱難悉至嘉興受事移駐省城兩月
嘔心多方詢問復驗之小民呈訴質之紳士條陳彼此
一轍萬口同聲方信爾浙第一層奸蠹積弊禍國殃民
爲十餘年來牢不可破之習者莫如見役一項請爲我
官吏衿民一痛陳之夫見年之設起於明季非奉經制
全書所載原其設立之由蓋以一圖里遞十名每名輪
當一年卽令催納一圖之官銀不過欲其里閈催呼交
相輸納以免民間出差之擾今則不然凡値民間輪當
見年而十名里役之官銀俱責成見年身上一種刁頑
子弟有抗不輸納者有司單比見年不比頑戸頑戸見
官府不比愈抗不完見年因頑戸不完目受敲撲長吏
之堂髓膏塗地鞭笞之下皮肉皆穿以别人拖欠之錢
糧慘受無辜之痛苦〓有代受血比之弊因而每圖設
立保人令其催管見年設立圖差令其拘比見年設立
截書或名區書令其經承見年方其初來應比也每人
各勒見面禮三四錢及其應比一二月也每人各勒工
食銀三四兩工食米三四石到得年終歲畢也每人各
勒抽豐銀三四兩抽豐米三四石相沿成習竟爲鐵版
之規而保人圖差截書區書等項遂買定圖分議定頂
首父盤子踞倚爲金穴則有蠹役需索之弊因而皁隸
乘見年三曰一卯五日一輪遂勒每圖舖堂分例銀三
四兩不等每手行杖銀一二錢不等少不遂意輕重高
下〓頭悶版生死皆出其手敢不唯命是從則有皁役
酷詐之獘因而官府之修衙鋪設亦要見年承當上司
之經臨供應亦要見年輪派時節生辰之錦屏餽獻亦
要見年支持徵收錢糧之滴補領銷亦要見年赔贈每
項每圖各勒三四兩不等則有科斂公費之弊以至解
辦馬草屢奉 明綸督令官買吏解今則仍簽見
年解納方其徵草時並無現銀給發先勒民間自辦一
經出票出牌差人索分例錢吏胥索盤驗錢押差索起
解酒食錢待得起解到省收草官則索常例錢幸而遂
其欲天晴早收還是極好美事不幸而勒索逾時一逢
風雨飄濕遂嫌好嫌堪百般苛勒及至任其飽詐兵丁
先將幾百束鋪地名曰鋪襯草固巳去十之一二矣繼
以加一二之大秤稱之又去十之三四矣後又將幾百
束蓋面名曰蓋頭草又去十之五六矣草數一虧魚肉
無底更有過壩錢掛號錢附收錢轉批錢差人囘船錢
經承銷批錢小民每解一批馬草赔費不下百餘兩究
之官價分文不發但取逐年催徵不起頑戸錢糧空票
一紙給發搪塞小民實無分文收取則有簽解馬草之
弊至於起解錢糧久奉 嚴旨申飭官收官解今
則仍着見年代解有司輕兌交發先要賠補兑頭中途
起解更有僱募腳價藩司交納又要守侯批迥以暨掛
號銷批押差經承等項傍見雜出每解銀一千賠費不
下百兩更可恨者見上司催呼緊急有司竟將該圖遠
年逃亡死絕徵收不起錢糧給發空批責令見年代收
代解夫以官長血比血追所不能完納之錢糧責令見
年代收代解打從何處催納只見典妻鬻女代解代赔
剜肉醫瘡如同籍沒少一遲緩上下經承卽便提比批
迴乘機又勒寬限分例季比月規層層剝削又加無算
則有簽解條餉之弊餘如各衙門人役工食額載全書
俱於正項錢糧支銷而今則濫設冗役責合見年給發
工食名曰外貼如經制外設立燈夫草夫看司看廳夫
茶夫肩擔夫擡禮夫挑運油燭柴炭夫以及仙船夫掮
牌夫火把夫印綬夫裁縫夫司廚夫皷吹夫水栅夫肩
毯夫譙樓香盤夫轎傘夫看櫃夫擡櫃夫擡飯夫排堂
夫擡朝箱夫大監守㝛夫喂馬夫小夫以及轅門民壯
報事健步抄案書吏聽事員役傍見雜出每縣不下四
五百名俱要見年貼派工食每名勒至十二兩甚有二
十兩者不怕見年不照里承値則有外貼工食之弊驛
站船隻全書自有站價今則勒令見年帮貼名曰站貼
其始也每圖勒貼數兩年增月加甚且加至十餘兩矣
究之濫撥差役裝送遊客乞恩狥情以百姓之脂膏恣
無窮之應付則有加派站貼之弊夫役一項全書自有
僱募今則濫派民夫俱要見年承値在嘉興名曰長夫
在金華名曰膳夫在衢州名曰里夫在台處名曰兜夫
在溫州名曰民夫卽杭湖寧紹嚴等府亦有雜夫更夫
等項名色每圖見年或派四五兩或一二十兩甚有至
三十六兩者究之大兵經臨仍舊百姓照里承當未見
前項設立夫役前來代役者更不知曰常派給之工食
作何支銷併全書額載之銀兩作何僱募則有濫派夫
役之弊徵收支給是縣官職掌今則各縣凡遇逃亡死
絕積逋拖欠錢糧俱於見年名下對支工食併一應無
額設派工食盡皆給票對支以致一班奸胥虎役及無
賴夫棍合夥成羣一人出注數十人跟隨彼此推班推
家打索大等酷勒水色加算少不遂意竟行兇毆辱見
年一遇對支魂膽俱消無不典衣揭債速行交納官府
見此項對支便捷一應公費私派贜贖使用等項俱借
對支名色混派硃簽分頭擾害則又有對支工食之弊
以上十大弊本院身在地方知之最眞聞之最確各屬
積習相同大約嘉禾爲最除本院巳經特疏具題仰請
嚴綸勒石永禁外合先禁約爲此示仰吏衿
民人等知悉以後凡催呼錢糧頒行滚單摘頑石辦納
馬草遴委佐貳起解錢糧遵 旨官解夫役照額
僱募站價依驛開銷其餘一切代比需索酷許科斂解
草解銀外貼站貼濫役對支等弊併見年名色盡行革
除如貪官汙吏不恤民瘼不遵憲令仍前陽奉陰違血
比見年簽點民解濫派工食酷勒公費及一切外貼對
支等項名色科贜藐法者許被害糧里不時指名赴院
呈告官以貪酷糾參役以婪購處死本院上爲 國計
下切民生此番釐剔務期速出從前之湯火永登無盡
之春臺斷不能知而不行行而不力力行而不久遠嚴
禁仍令爾等瞞天作虐流毒萬姓者也戒之愼之特示
順治十六年
閏三月曰
一條鞭議
浙江布政司袁輔宸議起解錢糧本司看得每年額載錢
糧應於年內全完本年不完流爲遞年帶徵年復一年
拖欠無窮案奉工部行文有歲内全完紀錄之例又奉
戸部行文有六月全完之限在有司祗承功令誰不欲
完考成急功名者而拖欠不完其故安在蓋由於錢糧
之不淸也按錢糧之弊有六一曰侵欺一曰那移一曰
透支一曰冒破一曰未獲批一曰未獲領總之皆侵欺
也夫那移一條以此項那作彼項以此年那作彼年並
非入已之臟按
大淸律凡那移出納還充官用者並計臟以監守自盜論杖
一百流三千里免刺夫以還充官用之錢糧而痛懲之
至此者蓋緣侵欺之原實由於那移也惟那移而後胥
吏因緣作奸得以行其侵欺惟侵欺而後民脂民膏上
不在官下不在民而盡歸於中飽此錢糧所以不完也
然而兵餉急則解兵餉協餉急則解協餉漕項急則解
漕項起運各部寺錢糧急則解起運各部寺抑或大兵
經臨軍機緊急則解軍需此皆通融緩急萬不得已者
也至於昏愚有司任意那移或存畱甚緩反那起運以
給存畱或雜費無額反那正項以充雜費則額解錢糧
滔滔乎成逝波矣於是經承胥役乘機作弊千變萬化
莫可究詰其朦混上司也希冀一銀兩銷其朦混本官
也惟圖一銀兩支蓋一經那移彼此牽混簿書至猥雜
也款項至繁瑣也况作令者皆甫入仕途之人雖有明
敏長才尚多不諳會計況中材以下者乎此錢糧積弊
所以無紀極也本司敬陳一議各州縣之徵于民也係
一條鞭徵收合令一條鞭起解假如仁和一縣起運戸
部折色若干禮部折色若干工部折色若干額編兵餉
若干裁扣充餉若干里馬優免裁官經費等項各若干
以及科舉歷日海塘等項幾及二百餘款統計歲額解
司錢糧共若干除輕齎行月淺貢應解糧道站銀應解
驛道鹽課應解運司採辦本色錢糧應解該府外凡係
解司錢糧彙爲一條又除缺官柴馬契稅牙稅牛驢雜
稅等項原無定額相應另案起解惟將全書刊載年額
解司錢糧并全書旣定以後里馬優免等項亦有定額
每歲共該解司銀兩科〓總額若干内撥畱府給兵若
干實該解司銀若干各縣隨徵隨解其解文內開列年
額解司條銀若干第一次解條銀若干尚餘未解若干
其第二次解文內仍列年額若干除第一次解過若干
外今第二次解司條銀若干尚餘未解若干其第三次
解文內仍列年額若干除第一次解過若干第二次解
過若干外今第三次解司條銀若干尚餘未解若干嗣
後逐次起解俱倣此式則是通縣解司錢糧止有一條
無第二條完欠瞭然無容纖毫掩飾并經承洗補解役
逗遛匿批不投之弊皆可杜絕矣惟是奏銷歲參二冊
各部錢糧應分款項本司查明該縣解過若干幷解府
兵餉若干完十分者將各部各款槩註十分全完完九
分者將各部各款槩註一分未完蓋各款錢糧合之則
爲一條分之則數百條假如一條未完一分則數百條
皆未完一分一條未完二分則數百條皆未完二分司
書造冊旣不能以欠作完亦不能以完作欠此最直捷
最簡明之法也且令爲有司者先因款項龎雜完欠難
稽今止有一條於胸中則完欠瞭然如或自夏徂秋完
解尚少自必惕然警愼誰不欲十分全完以副考成者
再有解糧道一條解驛道一條解運司一條解府一條
歲額應解錢糧止有五條再有缺官柴馬契稅牙稅雜
稅等項爲數無多另案考成亦甚易辦此法誠立雖有
中材之吏可以鳴琴而理不費稽核而錢糧自淸吏胥
無所容其奸矣至于奏銷歲參二冊本司仍照往例造
報未嘗輕變舊章似屬可行伏祈憲臺俯賜裁奪如果
可行特疏題明請以康熙二年爲始各州縣俱照一條
鞭起解可也治安文獻
丁銀歸徵田賦
凡人丁計口出銀以代徭役前代相沿載在版籍者曰徭
銀自昇平歲久生齒益繁康熙五十二年迺因
恩詔以五十年編冊爲率永免增丁之賦雍正二年以冊存見
數按直省州縣均入田賦代輸其無田之戸悉免之間
有不便均輸者仍依舊制丁地分徵以從土俗之宜大
淸會
典
今定催科法編立順莊規條永遵碑記
雍正九年嘉興府嘉興等縣奉署理浙江嘉興府正堂汪
奉總督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管巡撫事李爲
申嚴順莊滚催實革里書爲害錮弊之禁勒石永遵事
照得浙省徵輸每圖設立糧長現年代催應比里書管
冊苛派嚼民爲害巳久從前歷有禁案無如各色變幻
未嘗除根兼之詭立戸名瓜分散裝滚催阻碍逋賦纍
纍本部院題明奉
旨特行順莊滚催永除糧長現年戸首單頭各種名色參官處
役已費數年苦心漸見成效但利千官民者不便于蠹
役人後阻撓變計良法不行除另候縷悉弊端刋書遍
布外先頒經久規條簡切勒石永禁俾官民交相遵守
條款列後一永定順莊之法各屬糧戸俱照本人住居
用的實姓名挨戸順編不許參差跳越別圖田地盡行
歸併戸下不許瓜分詭名祀田公產塡明族長値年的
名俱于開徵時不論錢糧多寡照冊內住居挨戸塡單
每月分定限期止發總保交給首戸以次傳知不許差
役分發各戸單到按限完納將銀數日期自塡單內末
戸完日卽交櫃書繳銷不許逐戸攺滚差追如有匿單
抗欠者一月限滿摘拿本戸究處不許列單總催總比其
外縣人民各編某縣寄莊註明佃戸姓名另立限期發
單交佃傳知秋收不完著佃扣租交納南米漕糧屯衛
以及各場竈課亦照此滚催至莊民如有遷移各總于
月終報縣推轉發滚此法永行毋許變更一永革糧長
現年差人下鄉之弊徵糧旣發滚單不許輪卯應比從
前一切糧長現年戸首遞年單頭總催等項名色盡行
革除敢有仍前催糧比卯濫差下鄉滋擾者官參役處
一永除圖甲之弊從前各圖限定田數立爲十甲分派
值役挨年輪甲鬮管今按住居順莊不拘田數多寡所
有原圖十甲名色盡行革除以絕糧規弊根永不許借
均田均役爲名虛立都圖剪撥匀裝紛更成法一永革
里書之弊歷年里書盡行革逐不許更名盤踞所管冊
籍追出交官僉點誠實縣書經管每年換充鬮分不許
一人坐管凡糧戸查冊掯勒需索稟縣立拿詳究狥庇
赴上司呈控并參一永禁吏蠹需索之弊糧現旣革凡
戸糧科房丁田科里書冊書圖書圖差圩長圩總管圖
甲首歇家等項人役上卯開手銀錢酒席添兌冊費卯
包飯錢差錢杖費到鄉酒飯船錢歇㝛冬夏二季抽豐
年規銀米以及科斂修倉經臨過往雜差等項勒索陋
規盡行革除其地方命盜踏勘勾攝人犯等事一槩不
許干涉鄉民承値供應敢有故違受害連人拿送處〓
一永定由單之法每年開徵前將各田地山蕩核明科
則加減確數按戸頒給易知由單印官于備公銀内發
給紙工不許分文苛派儻有飛洒浮加暗派單費及單
不發者揭報參究一永定推收之法凡典賣產業于成
交稅契時隨卽推收過戸不許賣主掯勒因順莊初行
各縣多有止將田畞數日彼此開除未有田畞字號淸
付莊書借此掯勒橫索是以今届大造之年暫令各圖
有田花戸情願認充者一人管理冊籍推收完竣交冊
歸農並不令其每年管冊幷不許州縣抑勒承充差拿
滋擾一切錢糧催比等事不得干涉致累幷照程陞司
議定凡推出收田一畞止取銀一分地山蕩一畞止取
銀五釐以爲紙筆飯食費敢有縣蠹借名把持勒索殷
戸包費多取推收分文者拿究處〓嗣後民間典買產
業卽將字號開付過戸則逐年推收旣淸卽届大造亦
毋庸〓點殷戸承管更爲民便永有遵守一永革重耗
之弊各州縣徵糧火耗俱照歷來數目通查奏明在案
嘉屬之嘉興桐鄉每兩各六分秀水嘉善石門平湖各
五分海鹽七分以上仍于此內每銀一兩存縣一分以
作傾鎔解費里民俱應止照歷來原定耗銀數目用部
頒庫平加贈自封投櫃足紋不拘錠塊完納每票止給
串錢一文不許銀匠勾通掯勒包扣打截櫃書執戥稱
收如有靑潮短少發出原銀認明補足敢有私用重戥
于定耗之外多加分釐及止標封袋濫捉短少告發嚴
參一永定紙張之費莊書發給滚單造冊紙張飯食不
能無費若不官爲酌定必至私勒橫派難以經久嗣後
糧戸每年每田一畞者給銀二釐以爲紙筆之資敢有
多索釐毫告發處〓雍正九年十一月日附載原案雍正五年十二
月二十三日署嘉興縣戈奉嘉興府正堂閻爲欲革里
書之積弊等事奉署布政司憲牌轉奉巡撫都察院李
批會看得浙省田賦混淆糧多積欠大弊皆出于里書
面實由于戸名不淸圖分隔别始是以逞其奸而致官
民賠累爲害匪淺急宜别釐澄淸本司道伏查憲檄飭
議順莊一案逐條指示仰見憲臺愼慮周詳竊謂錮弊
可除滚催無阻誠一勞永逸之善政經前司轉飭查議
去後茲據各該府詳據各該縣議覆前來本署司等備
悉確查虛衷參酌雖云因地制宜各抒巳見而大同小
異並未有越憲示而另置一議者總之理法所在無地
不可行也如憲檄順莊之法如何措施而始盡善就保
甲以查糧作何稽督而使無隱匿之奸據嘉興府所議
責坊圖保甲將本坊圩民開造保甲戸冊卽查其本戸
名下有田地若干坐落某圖某甲戸名辦如一名而數
戸分納卽令分晰如一人而詭立數名卽爲歸併所納
銀米一一塡寫造一草冊送縣一面押舊里書將所管
圖額田地山蕩若干銀米若干下列戸名某人完某某
項銀米若干現住某處務寫的名實號核算總撒相符
亦造一草冊送縣設局擇吏書二十餘人較對如有舛
錯鬼名卽喚里書問明更正然後繕造保甲順莊淸冊
存貯分限塡單交總保面令單首傳催其有田在本圖
而居隔屬另造寄莊交佃齎催等情甚屬明悉至所議
二十餘人司冊之處查各屬田地糧額多寡不同冊籍
煩簡不一應照湖府所議大縣准其十二名中縣八名
小縣四名務選殷實老成畏法之人不得濫委匪人仍
令印官給與紙筆飯食毋許派累又䝉憲檄責經承以
管冊作何釐革而使無前轍之蹈亦如嘉興府所議若
一役而兼管兩冊則操縱自如應各點數役專管年終
愼選更換凡承管順莊冊書不許點充銀米經承旣充
錢糧經承不許管順莊糧冊等情則接手者不肯代人
受過有弊則能敗露應如所請又奉憲檄順莊之田額
多寡不同如何而使通縣有均出均役之利查浙省丁
役各縣亦有照人起丁者亦有照糧產起丁者各不相
同若照糧產起丁則糧從產辦役照糧催卽係均田均
役之法自無苦累至于照人起丁之縣現奉憲檄有產
去糧存光丁賠累之苦飭議照糧起丁現在另詳毋庸
置議也又奉憲檄逃絕之糧稽額旣明如何而使官民
免駝賠代墊之難嘉興府所議如有隱佔悉令首首亡
絕墳糧著圩保淸出除棺槨里數外餘地召佃便隨栽
植得息辦糧以補缺額等語查此議恐非通省所宜應
請俟各屬將順莊一冊告竣之日核出實在逃絕之糧
計其多寡飭縣因田地制宜酌議抵補以期實濟又奉
憲檄買賣田產各縣有逐年推收者有十年一收者似
應畫一更便於民如嘉興府所議量圖酌點書役每年
鬮挨凡民間交易一成業主親齎賣契推收立時報稅
各圖置印簿一本付管稅書役同業主面同登簿將前
件寫明田畞分數完糧戸名寫畢將印簿推收一同繳
縣核對印稅次日卽發本人親領次年徵糧冊籍卽傳
入內衙照稅簿查明推收毋庸糧戸齎契主有漕各縣
兩者兼而行之官民俱便等語則查隱稅寄戸之弊可
除矣應如所議幷令印官出示曉諭務使咸知實力遵
行又奉憲檄限期應何時而責其成功勤惰用何法以
定其賞罰查各縣田地山蕩錢糧多寡不同冊籍煩簡
各别查杭嘉湖三府糧額冊籍頗多兼之免漕寬以一
年之限造竣寧紹台金衢嚴六府冊籍適中寬以十個
月爲期溫處二府限以八月完竣各屬如有已經奉行
應飭將作何舉行緣由據實通報如與此議未盡之處
仍令照議畫一舉行如果實心任事行之有益令該管
知府察核詳司轉請題達紀叙倘有奉行不力悠忽從
事亦卽詳參處再照此案惟杭嘉湖三府糧額戸口頗
多冊籍紛繁兼有兌漕要務及一切刑名錢穀案件之
責恐難兼顧應如杭嘉湖道徐所請酌請人員協辦惟
是請發人員少則不敷辦理多則又慮壅滯今本司道
詳委候補知縣之葛大梁及原任海鹽縣行取知縣梁
澤等二員先于嘉秀二縣試用外又有現奉發浙江候
補知縣沙漢鼇汪士璜二員現在空閒一併橄發該道
派委但葛大梁沙漢鼇汪士璜等三員如遇縣缺卽應
詳請委署非可久令辦理應請憲臺具題應選補知縣
人員內揀選二十員來浙先交杭嘉湖道分發三府同
各該縣協辦如果實力遵行著有成效卽開明事由功
績遇缺詳請題補若怠玩偷安卽據實詳候劾參至寧
紹金衢台嚴溫處八府戸口冊籍較少各該縣又無兌
漕之煩似應止飭各該縣查造如誠必須委員協理應
俟該道府詳請所發二十員酌撥前往協辦倘各員補
用將完而通省順莊尚有未告竣或應再請人員容俟
届期續請並候憲裁以上所議各條是否允協擬合詳
覆統候憲臺鴻
裁核奪具題
漕截銀及〓石食米等折銀統歸地漕徵收
乾隆四年三月布政使張若震檄文爲遵
旨察議事奉巡撫都察院盧倬准戸部咨開雲南司案呈戸科
抄出浙督嵇曾筠題前事奉
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該臣等查得浙督嵇疏稱浙省杭嘉湖
三府屬漕截銀兩前經布政使張具摺奏請幷入地丁
統徵分解接准部咨漕截一項折收紋銀照漕項輕齎
之例幷入地丁統徵分解原爲便民起見事屬可行但
徵收九八色銀以及每兩耗羨二分之處從前並無咨
題成案而耗羨銀兩俱係隨正交納地丁與漕截耗羡
多寡不一旣經幷入徵收作何均攤匀扣必須斟酌盡
善軍民兩便方可永遠遵行行令會同總漕確查定議
具題到日再議等因查漕截銀兩係里民貼贈給丁濟
運之項向收九八色銀舊例相沿原無咨題成案惟查
隨徵耗羨二分係雍正八年正月內前督臣李於
聖恩溥被等事案內奏明抵給運弁養廉有案至於作何均攤
均扣之處查杭嘉湖三府屬地漕耗羨每兩自四分以
至九分不等而漕截銀兩色旣九八耗羨又係通槩二
分正耗共徵一兩截耗數少地耗數多應就各該州縣
地漕耗羨之多寡將漕截正耗通扣攤算總以所徵正
耗一兩內以九錢八分給軍濟運以二分解司爲運弁
養廉之用所有減徵數目造冊送部察核此項漕截從
前定於十月開徵勒限兩月全完今于隨同地丁一條
鞭徵收限期寬展民間旣免另款分納之繁旗丁又得
隨領濟運實爲軍民兩便永遠可行惟是漕截銀兩係
隨漕給運之項應於秋徵之後先儘漕截聽存縣庫至
期各該縣照實徵九八折淨之數紋銀給發倘有額外
加耗及缺悞扣尅情弊卽行嚴揭詳參如遇漕糧停運
折徵之年卽照實徵九八折淨之數解部再漕截之外
尚有灰石及白糧項下食米折二款向係解道同漕截
並徵今漕旣與地漕統徵分別解給一應同漕一體派
徵查灰石食米折係解部之項例徵足紋其耗羨向與
地漕一例徵收毋庸折算至灰石一項應請歸察核通
庫等事案內同漕截一併列冊造報奏銷食米折銀一
款仍于白糧銷算事案內造報均於乾隆四年爲始除
冊送部外臣謹會同漕運總督臣托合詞具題等因前
來查乾隆三年三月內據浙江布政使張奏稱漕糧項
下有貼贈一項每石徵九八色銀三錢四分七釐每兩
加耗二分名爲漕截例係十月開徵勒限兩月全完爲
期甚迫民情多以爲累且此項銀兩止徵耗銀二分銀
色又止九八各州縣亦有私照地丁收耗幷收足紋者
與其分徵未善不如統徵便民應自乾隆四年爲始照
漕項輕齎等項之例幷入地丁統徵分解其有按照原
定每石三錢四分七釐以九八折算實徵紋銀三錢四
分六絲倘遇停折之年亦照九八實徵之數起解將二
分耗羨攤入地丁耗羨內匀扣徵收等因臣部行令浙
督會同總漕確查定議今該督疏稱漕截銀兩等語應
如所題辦理再該督疏稱漕截之外等語亦應如所題
可也等因于乾隆四年二月二十三日奉
旨依議欽此爲此合咨前去欽遵查照施行等因到本部院准
此合就轉行備案行司遵照准咨事理卽將漕截銀兩
隨同地丁一條鞭徵各緣由移行欽遵等因奉此合亟
抄冊轉飭爲此仰縣官吏查照准咨事理卽便欽遵將
漕截正耗銀兩于乾隆四年爲始并入地丁統徵分解
其漕糧項下灰石白糧項下之食米折二項原係向同
地漕統徵分解之項仍照往例一併徵收分別造報奏
銷從此有漕州縣並無另徵漕截名色至秋徵之後先
儘漕截照實徵九八折淨之數紋銀給發倘有額外加
耗及缺悮扣尅情弊立卽嚴行揭參如遇漕糧停運折
徵之年卽照實徵之數起解毋庸仍前另易紋銀解部
仍將通邑額徵漕截正耗銀兩照依抄發冊内原定每
兩折實紋銀數目科算按照田地山蕩每畞應加徵漕
截銀若干併入每畞全書額定地漕之內共徵銀若干
造具細冊幷算本年科則由單一並星馳送司以憑察
核轉呈永定章程并照例發示曉諭俾民咸知遵守均
毋違玩混延致干未便須至案者計開該縣地漕耗羨
原定每兩五分漕截銀兩係隨漕徵收銀色九八原定
耗羨銀每兩二分正耗共該一兩但截耗數少地耗數
多若將漕截正銀九八折實統徵將耗羨另攤則地漕
與漕截正耗多寡不齊難以畫一徵收且耗有釐頭恐
致捲尾徵零應將漕截正耗通扣攤算庶與地漕耗羨
一例而漕截銀兩亦無盈〓計該縣漕截正耗共銀一
兩應減作實徵銀九錢五分二釐三毫八絲九微五塵
二渺三漠八埃一纖每兩加耗銀五分該耗四分七釐
六毫一絲九忽四塵七渺六漠一埃九纖正耗仍合一
兩以正銀九錢八分作爲一兩給軍二分耗羨解司乾
隆四年三月平湖朱志
南糧零星小戸准折
巡撫熊學鵬檄文爲遵
旨議奏事乾隆三十年正月准戸部咨開浙江淸吏司案呈戸
科抄出浙撫熊題前事奉
旨該部議奏欽此欽遵于本日抄出到部該臣等查得浙撫熊
疏稱浙省杭嘉湖三府額徵南米歷係十月隨漕啓徵
民間完納之米先儘漕兌餘作南糧分別徵解無如内
有屋基墳糧零星升合小戸本無產米若必令其完納
本色勢必購買交倉而以升合之糧來倉守候小民未
免苦累經臣奏請折收准部議覆應如何酌照該地市
値折中定價以垂久遠俾民無加徵價有定數行令妥
議具題等因臣當卽行令布政使索署糧道事杭嘉湖
道永德等查議去後茲據該司道詳覆前來臣覆加察
核查年歲有豐歉不同米價有低昻不一其小民應完
零星升合之米旣經奏准折徵若價無一定民無遵守
誠恐不肖官吏遂得高擡浮收難免滋累今據該司道
議詳請照現在金台溫等府折徵南米之例每石定以
一兩六錢每升折收制錢一十四文按照時値酌中定
價使貴不加增賤不議減價有定數民知照數畫一完
納不肖官吏無從高下其手實屬便民可垂久遠之法
其每年折收錢文遵照部行抵裁減漢軍之餘米報撥
充餉但查裁攺漢軍停支省米僅止五千五百餘石該
杭嘉湖三府屬零戸南米多寡不一且民間產業消長
大小更攺亦歲有不同應飭各屬於每年啓徵之先預
造易知由單幷額徵細冊送該司道查核將完糧至少
之零戸分列莊名數目飭令按照定價折收其有愿完
本色者仍聽民便毋許槩行勒折其折色花戸及折收
數目按年造具細冊送臣衙門再加覆核分別奏咨至
折收之數如與裁減漢軍停支省米之數較有多餘卽
將多收錢文買補還倉支放兵餉倘折收之數不及五
千五百餘石則米有多餘除抵放兵糧外餘俱遵照原
奏糶價報部一并撥充餉用再查南米零石旣有折收
定價一俟正漕行月等米兌竣之後于次年正月間設
櫃縣署另立流串日報等簿折徵依限奏銷在各該管
上司亦得按冊隨時弔查以杜成斗大戸尾零花分影
射之漸則因南及漕之弊不禁自絕矣再漕糧上供
天庾例應乾圓潔淨應飭各該府畱心稽查徵收本色倘有
于折南米之外多收顆粒情弊卽行嚴參治罪臣仍嚴
督該司道實力察查以仰副我
皇上惠愛元元之至意臣管見所及是否有當理合遵照部議
具題前來查杭嘉湖三府屬應徵南米内零星升合小
戸先據該撫熊奏稱多係市㕓房屋基地山場本無米
穀產收小民買米交倉不特守候量驗且市糶之米色
不齊不肖胥吏或借端刁頓勒索又因零星升合爲數
甚少任意浮收種種滋弊小民不無苦累若令折交錢
文旣可以免守候量驗之煩亦可以杜胥吏勒索浮收
之弊請徵收折色每年照時定價核實徵收等因經臣
部以從前浙省金台等府及富陽等縣攺徵折色原係
便民之意應如該撫所奏將該三府屬零星小戸准其
折價徵收不得將成斗以上及大戸尾零作爲零星影
射勒折致滋弊混如小戸內有愿交本色者仍聽其便
將每年收過折色花戸錢文數目繕摺具奏造冊咨送
臣部查核其每年徵收價値應如何酌照該地方市值
情形量爲折中定價可垂久遠之處行令該撫悉心妥
議具題到日另議至浙省旗營滿漢官兵及織造匠役
月糧俱係南米內動支給發于乾隆二十八年據原任
閩浙總督楊等奏稱杭州漢軍出旗爲民攺補綠營每
年停支糧米五萬三千一百石零除抵給金台等府幷
乍浦營應買兵米外尚餘本色米五千五百餘石存貯
省倉其杭嘉湖三府零星小戸之米爲數無多旣有現
存餘米儘可抵放所有該三府折徵米價提貯司庫報
撥充餉但收漕之例久禁折價今該三府或因小戸南
米折徵幷及漕米不可不防其漸一幷議令該撫不時
查察如有不肖官吏從中乘機舞弊立卽指參治罪今
據該撫疏稱杭嘉湖三府屬小民應完零星升合之米
請照現在金台溫等府折徵南米之例每石定以一兩
六錢每升折收制錢一十四文完納貴不加增賤不議
減各等語是就該三府屬實在情形酌中定價釐剔弊
端均應如該撫所題辦理至該撫疏稱漕糧等語亦應
如所題辦理行令該撫不時查察如有不肖官吏乘機
舞弊立卽指參治罪可也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二
日奉
旨依議欽此爲此合咨前去欽遵查照施行等因到本部院准
此合就轉行備案行司遵照卽便轉行欽遵實心辦理
毋違布政司覺羅永德檄文爲遵
旨議奏事案照浙省額徵南米自裁減漢軍之後除供放滿綠
旗營兵糧外尚餘本色米五千五百餘石議請將杭嘉
湖三府零戸折徵米價提貯司庫報撥充餉奉准部覆
在案今查杭嘉湖三府屬縣額徵南米除全數畱兌兵
糧幷數止百十石者毋庸議折外計海寧餘杭嘉秀善
鹽平石桐歸烏德等十二縣額徵米一十一萬八百餘
石以所餘之五千五百石匀攤計算每額米一千石應
折徵零戸米四十六石零第部定之價每石僅折徵銀
一兩六錢儻各縣邀譽多收折價全行解司趕奏入冊
將來買補湊放兵糧原價不敷殊費周章合行酌派開
單飛飭仰縣查照單開應徵本折米石星飛趕徵全完
造冊題銷平湖朱志
嘉秀善三縣嵌田第九次會文具題結案
康熙四十六年九月十六日督撫會題十月十三日奉
旨察議具奏十一月初三日戸部覆題該臣等查得浙撫王然
會同總督梁疏稱嘉興秀水嘉善三縣互嵌田地先經
委員淸丈具題部覆各照疆界歸正坐縣完糧等因通
行在案今善民姜熊等復行叩
閽奉
旨察明具題幷發奏摺到臣臣查此案雖經兩次丈勘但三邑
士民俱稱從前未經隨丈終難輸服其心令嘉興府知
府督同三縣率領里老幷懇寬一年之限俾得逐次親
勘造冊報部庶互嵌得淸而訟端永息等因前來查該
撫旣稱善民姜熊等俱稱從前未經隨丈終難輸服其
心等語應如該撫所題勒一年之限交與嘉興府督同
興秀善三縣知縣幷率領里老等確行丈明分別各縣
疆界照原額徵輸具題可也十一月初五日奉
旨依議
嘉興府知府臧憲祖會同三縣丈畢詳文
奉此隨經請頒畫一弓式下府隨卽轉行嘉興秀水嘉
善三縣印官飭合帶同三邑里老圩長人等遵照部行
先丈嘉善次丈嘉興再丈秀水逐一互相丈竣訖今據
署嘉興縣事秀水縣知縣陳邦華嘉善縣知縣李夢昺
會詳開稱職等帶同里老圩長弓算遵照部行先丈嘉
善次丈嘉興再丈秀水業將三縣田地俱經逐細查丈
今據嘉興縣糧里士民吳案陳廷姚煐張文吳澗秀水
縣糧里士民沈英陳顯邱珙鍾鴻屠嘉靖嘉善縣糧里
民浦成朱恒支廷都賢金元等呈爲丈量工竣公籲申
覆結案三邑均戴天恩事竊惟嘉秀善三縣嵌田訟累
巳久向曾委員淸丈因三邑士民未經隨丈彼此懷疑
恭懇撫憲具題覆文奉部遴委臧府主督同三縣父母
幷率領里老圩長親臨三邑按畞施弓挨號造册今已
丈竣細對覆丈田地與前丈數相符三縣各無遺漏業
巳彼此允服互出甘結三縣俱有缺額共應徵銀米相
應各照自缺之數各自補額以足國課永息爭端爲此
公叩天臺俯電輿情迅賜申覆咨部結案三邑億萬生
靈永沾宏慈於無旣矣等情出具甘結前來據此隨該
卑職等會看得三縣嵌田歴經查丈八次俱有無田之
虛糧而民情終未輸服案仍不結者祗緣從前各縣各
丈彼此不相知以致猜疑積訟今職等遵奉部文隨同
本府率領嘉秀紳士糧戸里老圩長人等先至善邑公
同嘉興縣紳士糧戸里老圩長人等將善邑田地阡定
疆界履畞淸丈實在田地共六千三十七頃六十八畞
八分三釐六毫內嵌有嘉興縣完糧田地九千三百八
十六畞四分七釐九毫五絲秀水縣完糧田地一百七
十七頃四十五畞三分七釐九毫外有缺額田地二萬
三千九百八十四畞五分八釐二毫五絲丈畢又率領
秀善紳士糧戸里老圩長人等同至嘉興公同嘉興縣
紳士糧戸里老圩長人等將嘉興縣田地阡定疆界履
畞淸丈實在田地八十五萬一千九百七畞八分五釐
九毫七絲內嵌有秀水縣完糧田三千一百七十五畞
七分六釐五毫嘉善縣完糧田三百三十九畞九分九
釐六毫外有缺額田地一萬八千五百一十六畞四分
四釐六毫三絲丈畢復又率領嘉興嘉善紳士糧戸里
老圩長人等同至秀邑公同秀水縣紳士糧戸里老圩
長人等將秀邑田地阡定疆界履畞淸丈實在田地共
六千三十四頃九十八畞一釐七毫五絲內嵌有嘉興
縣完糧田地三十頃三十九畞七分一釐一毫嘉善縣
完糧田地五百六十八畞七分二釐五毫外有缺額田
地一萬六千三百九畞五分六釐公同丈畢而三縣紳
士糧戸里老圩長人等始信三縣各有缺額各有嵌田
並無隱佔狥情等弊百年疑案一旦頓釋今據三縣紳
士糧里圩長人等齊集郡廟公具各願各補各缺允服
押結前來卑職等三縣印官隨當公衆加具印結現在
相應詳請憲臺俯念三邑各補各缺仍與國課原額無
虧恩賜加結轉詳 題覆伏候核轉等情出具印甘册
結前來據此隨嘉興府知府臧憲祖查看得三邑嵌田
一案爭訟歷逾百年查結已經八次乃善邑民人姜熊
等仍復具狀叩 閽者總緣嘉秀二縣坐嵌善邑田
地一項疑爲嘉秀詭推詭收獨致嘉善缺額而從前雖
屢經淸丈皆係各縣各丈並未令其互相稽察此所以
積疑難釋終年剌剌不休也今卑府䝉委督同三縣印
官徹底勘丈當卽率領嘉秀善三縣知縣帶齊三縣里
老圩長弓算人等先令嘉秀二縣里老弓算會丈嘉善
隨令嘉善里老弓算會同嘉秀里老以次挨丈嘉秀田
畞在嘉善除興秀二縣坐嵌田地二百七十一頃三十
一畞零外於原額內丈缺田地二萬三千九百八十四
畞五分零在嘉興除善秀二縣坐嵌田地三千六百十
五畞七分零外於原額內丈缺田地一萬八千五百十
六畞四分零在秀木除興善二縣坐嵌田地三十六頃
八畞四分零外於原額内丈缺田地一萬六千三十九
畞五分零俱係三邑紳士里老隨同各該印官會齊畫
一弓口互相兌丈見三縣互有嵌田各有缺額始各安
帖輸服自願各缺各補照依原定額數照舊納糧同具
甘結由該三縣各加印結並造具淸丈簡明總册齎請
轉詳結案似百年之疑竇全消卽百年之爭端可息矣
且旣各照原額完糧則正與現奉照依原定額數納糧
之部文相符卽先奉部駁與原額不符之全書亦可不
須更正全書旣不須更正則亦不須各歸坐縣完糧無
庸糧隨田轉仍聽各守三百年來設縣之成規無事紛
更滋擾而疆界原未嘗不正也至田地缺額乃自明及
今相沿巳久姜熊等叩 閽之處事屬有因應䝉免
議理合加具印結詳請憲臺察核轉 題達俾久懸之
案得以完結則三邑士民均受無窮之福矣康熙四十
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知府臧憲祖布政司申批仰候據
轉送到縣結巳
撫院王然題疏
浙撫王題爲叩謝
皇恩事該臣等看得嘉秀善三縣互嵌田地因嘉善民姜熊等
以從前查丈之時未經親隨恐有隱佔復行叩
闇經臣具題部覆勒限一年交與嘉興府督同三縣知縣率
領里老確行丈明分别定立各縣疆界照原定額數納
糧具題等因轉行今據署布政司事程詳稱據嘉興府
知府臧督同署嘉興縣秀水縣陳嘉善縣李率領里老
紳衿等將三縣田地查丈按册合算丈實數目與從前
相符並無欺佔隱漏三邑紳士俱巳允服出具甘結情
愿各照自缺之數補額府縣加結總册具題前來臣查
三縣嵌田旣據丈明士民允服各照定額部文相符至
於三縣田地錢糧彼此旣無增減無庸議攺纂今姜熊
等叩
閽之處事屬有因應予免議除册送部外臣謹具奏
原行部文
戸部覆該臣等查得先經原任浙江巡撫王然疏稱查三
縣互嵌田地該撫旣稱委嘉興府知府督同三縣率領
里老將三縣田地查丈並無多寡互異其缺額之數士
民情願照自缺之數補額完糧姜熊等叩
閽之處相應免議等語應如該撫所題照各正疆界淸還嵌
田之後所有丈缺田地士民等各自均攤補足以符原
額旣無增減不必更行纂造全書今三縣缺額之田該
撫旣稱丈明俱巳補足將姜熊等叩
閽之處免其議處可也
嘉秀二縣糧里公呈
嘉興秀水二縣紳衿糧里吳麟沈成姚全葛瑞陳元陳
必顯張元�鑄�俞文行邱德曾達等呈爲嵌田䝉丈巳淸
應照自認各補缺額以符原題永均賦役事竊惟士田
載諸志乘賦役頒有全書上裕惟正之供下息鼠雀之
爭雖遐陬僻壤莫不按畞輸將無能增減者也不意興
秀善三縣自萬歷以來紛紛聚訟案經八結悉報並無
差誤各安其故一百三十年案牘碑文炳存赤據茲善
民姜熊等以從前未經隨丈終難輸服去年䝉府主遵
㫖帶同三邑官紳士民里老糧戸圩長人等遍
歷村莊公同履畞淸丈三縣均有缺額善邑士民疑竇
始釋隨據嘉善縣里老浦成等嘉興縣里老吳案等秀
水縣里老沈英等併同三縣紳士民戸人等齊集於郡
廟公同會議僉謂若要各正疆界歸正坐縣須糧隨田
辦攺造全書不無更張旣巳三百餘年輸將無異自宜
照舊完糧各缺各補各皆允服出具書押甘結䝉三縣
主加具印結詳䝉本府太爺加結轉詳藩憲詳奉前撫
院大老爺具題今奉部覆應如該撫所題照各正疆界
淸還嵌田之後所有丈缺田地士民等各自均攤補足
以符原額旣無增減不必更行纂造全書等因麟等泣
思三縣田地雖有彼此互嵌然俱係實在完糧之田並
無欺佔隱漏業戸辦糧久有版籍總以全書定額爲憑
原不計其坐落地方也若以嵌田淸還坐縣則嘉善縣
額載完糧田地止該六十萬一千三百六十三畞二分
五釐二毫今據丈實六十萬三千七百六十八畞八分
三釐六毫比照全書巳餘田三千四百餘畞其與自認
各補各缺之議大相矛盾顯係嵌田乃興秀實在完糧
之產奚堪捉墊扺補自缺况嘉善田浮額外必致興秀
虧上加虧錢糧從何着落若必淸還則彼此均有增減
勢必糧隨田轉全書又當改造矣况部文内開各正疆
界淸還嵌田之後十字並非麟等三縣紳士里民原議
允服之輿情亦非前撫院原題之議併與部文旣無增
減不必更行纂造全書之說前後互異以致嘉善縣糧
里乘機私具遵依謊呈新縣不由府主核明徑自越送
達逢撫院大老爺洞燭奸欺有興秀善三縣嵌田一案
前院原題及部覆俱云該府知府督同三縣知縣率領
里老將田地查丈均有缺額士民情願照自缺之數補
額完糧該縣自應遵照部文補額詳報該府核明取具
三縣里老士民人等遵依府縣加具印結由司轉送庶
得永斷葛藤今嘉善縣率具遵依竟行詳送其中果否
無弊無憑查核仰布政司飭令該府遵照部文內開情
由取具三縣官民遵依印結該府查核明白加結由司
轉送以憑核存仍候督部院批示繳遵依並發之鈞批
此誠至正至公一勞永逸之舉詎意善邑糧里漫不前
來明係希圖上延 㫖憲行查之案下累麟等守
候之苦况今久晴不雨正値車戽救苗之際不得不連
名哀懇合應遵照原疏及大部各自均攤補足之明文
併奉撫憲天老爺鈞批公具各補各缺之遵依到案伏
祈仁臺恩賜轉詳其嘉善縣自認補額田地亦令照議
攤補足額一併申送庶大案不致久稽而麟等亦免
守候之累則感激高厚之恩當生生世世不朽矣
嘉秀二縣會詳看語
會查得嘉秀善三縣田地上年䝉憲督同三縣官紳士
民圩長人等公同逐縣挨次淸丈明白各有虧缺各有
田地互嵌其中各以嵌田四至界址查照版圖魚鱗册
內俱與原數核正是疆界巳淸無庸更易互嵌之田旣
無欺佔隱漏無所淸還則免田糧增減攺造全書之繁
各自照舊糧隨田辦所有槪縣缺額各縣照數自補以
符原額不必攺造全書始據善縣里老浦成等嘉縣里
老吳案等秀縣里老沈英等併同三縣紳士民戸人等
允服公同出結無異荷䝉前院具題今奉部文開載應
如該撫所題所有丈缺田地士民等各自均攤補足以
符原額旣無增減不必更行纂造全書是知丈量時疆
界巳經對册核正糧隨田辦均有缺額此內無可淸還
之處已䝉燭照正恊三縣士民原議允服輿情矣迺伏
讀各正疆界淸還嵌田之後二語若此二語又與旣無
增減不必更行纂造全書之 㫖大相逕庭難以
遵從正欲詳請咨明大部閒不意善邑糧里士民並不
會同議妥輒具遵依越送幸奉撫都院憲批興秀縣嵌
田一案前院原題及部覆俱云該府知府督同三縣知
縣率領里老將田地查丈均有缺額士民情願照自缺
之數補額完糧該縣自應遵照部文補額詳報該府核
明取具三縣里老士民人等遵依府縣加具印結由司
聽送庶得永斷葛藤今嘉善縣率具遵依竟行詳送其
宁果否無弊無憑查核仰布政司饬令該府遵照部文
內開情由取具三縣官民遵依印結該府查核明白加
結由司詳送以憑核存仍候督部堂批示繳此在撫憲
明同日月洞燭隱微務使三縣官民糧里面同公議會
出遵依不特可免偏枯之累更可以杜日後之爭端體
國爲民盡善盡美在興秀紳上糧里無不歡聲雷動而
職等惟有恪遵以待善令率領紳衿里老來郡查照原
題公議具送早結大案詎意善邑糧里人等一味膜視
竟不前來上違憲批嚴檄而不遵下累官民守候於不
問此等肺腸眞不可解今據各糧里公籲前情相應詳
請伏祈俯念國計民生亟賜轉詳咨請大部示明原議
俾三縣紳士得以遵守則善邑民人不致違混妄生異
議嘉秀億萬蒼生感頌
皇恩於無旣矣
撫院黃秉中咨部
爲叩謝 呈恩等事據浙江布政司呈稱康熙四
十八年四月初三日奉本院案騐准戸部咨開云云查
得嘉秀善三縣士民俱巳允服詳請前院具題奉部議
覆轉飭遵照在案幷遵院批取具遵依去後今據該府
臧詳據嘉秀二縣詳稱丈量田地巳䝉本府督同三縣
官紳士民圩長人等公同逐縣淸丈明白巳經對册核
正糧隨田辦均有缺額無所淸還三縣士民情願各缺
各補照舊完糧以符原額詳請題覆今部文內開所有
丈缺田地士民等各自均攤補足以符原額旣無增減
不必更行纂造全書等因巳䝉内部明鑒均有缺額不
須更纂全書自是無可淸還以滋紛更正恊各士民原
議允服輿情矣乃部文內又有各正疆界淸還嵌田之
後二語此二語係原疏所無其共不惟無所淸還勢必
全書更造則與旣無增減不必更纂全書之意似属懸
殊其如善邑士民藉此二語爲山竟不會同議詳率具
遵依幸䝉燭照情弊奉批駁饬取具三縣遵依而善邑
又獨抗不遵今據嘉秀二縣各糧里公籲具詳前來擬
合據情轉請咨明大部照原議畫一示明仰三縣紳士
里民悉遵原定額數名缺各補照舊納糧無紛更纂造
全書之累三縣億萬生民不致妄生異議矣等因到院
據此相應據詳咨明爲此合
咨貴部煩請查明示覆施行
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日戸部囘咨
爲叩謝 皇恩事先經原任浙撫王疏稱嘉善縣
民姜熊等爲嘉秀善三縣互嵌田地不淸叩 閽一
案今准浙撫黃咨稱三縣田奉部以均有缺額不湏更
纂造全書自是無可淸還正恊各士民原議允服輿情
乃部文內有各正疆界淸還嵌田之後二語此二語係
原疏所無其中不惟無所淸還勢必全書更造則與旣
無增減不必更造全書之意似屬懸殊請部照原議畫
一示明俾三縣紳士里民悉遵原定額數各缺各補照
舊納糧等因前來查先經原任浙撫王以三縣田地查
丈查竣但均有缺額今旣丈明士民俱巳允服各照自
缺之數補額完糧等因具題本部原題淸字案內係應
如該撫所題旣已各正疆界淸丈嵌田其缺額田地士
民等各自補足原額旣無增減不必更行纂造全書等
語漢字內行文時誤寫還字又多寫後字將誤寫書辦
革責外相應咨照該撫仍照原任巡撫王原題將三縣
缺額之地各自補足原額完糧可也爲此合咨前去查
照施
行
附載王庭從前三縣嵌田聚訟之由
問嘉秀善三縣之分分界乎分糧乎曰分界卽分糧也從
嘉興縣中畫分西北若干都之地爲秀水東北若干都
之地爲嘉善此分界也界內某圩之地隸于某都之里
長當日照各界内都圖糧戸册籍分派故曰分糧也
問旣分縣矣又何有錯壤乎曰分後爲各縣其先卽嘉興
一縣之各都也本都之田卽在本都完糧立戸者其常
也此都之糧戸買田於彼都大造時收彼都田之糧於
此都戸下而田實在彼都是此都之田嵌在彼都界矣
先未分縣時只嵌田于本縣别都之界及分三縣便以
爲嵌在別縣之界故曰錯壤也宣德分縣時去洪武初
定版籍未遠故所錯尚少也
問他縣有嵌田乎曰嘉興界内有海鹽平湖桐鄉之嵌田
嘉善尚有平湖靑浦吳江嵌田皆相沿錯壤也至如石
門分出桐鄉而嵌海鹽分出平湖而嵌錯壤尤多矣
問善糧何以獨重曰其本額也凡一縣中田有上中下之
等各省槪然自嘉靖二十七年趙郡守行扒平之法然
後嘉府七縣一縣均爲一則宣德未分縣時嘉興縣田
誌載有百餘則大都嘉興地瘠租輕則居下故糧輕所
分秀水地稍腴租稍厚則居中故糧稍重嘉善地最腴
租最厚則居上故糧尤重此舊定之額無足疑也至官
田一項租粒起科極重今嘉府誌嘉秀二縣界内官田
止于十之一二嘉善界內官田十之四五此又糧重之
一端也
問他縣糧重輕有之乎曰有之秀水之糧重于嘉興嘉興
之糧重于海鹽平湖至蘇松之糧額又重於嘉善現在
盡然無異議也
問嵌田在嘉善地圩之內同爲腴田何以照嘉秀輕額完
糧曰此因扒平之故也當未扒平之先嘉秀嵌嘉善之
田與善田之糧額同原比嘉秀田糧爲重至嘉靖年間
各縣扒平則嘉秀嵌善之田仍於嘉秀通縣田糧內扒
平定額所以從嘉秀而稍輕也各縣嵌田俱從本縣糧
額完糧其例明矣
問嵌田有多寡不同何耶曰嘉秀二縣附郭嘉善舊是魏
塘鄉鎭鄉鎭中鄉紳富戸少故買近城之田而收糧于
鄉戸者少近城鄉紳富戸多故買遠鄉之田而收糧于
鄉戸者多此嵌田多寡不等事理易明也
問何爲有隔縣推收之說曰萬歷九年丈量凡各縣圩田
通量入本縣數內後有錯壤應歸額者此縣據舊額關
文收回彼縣卽照額推出嘉秀關文嘉善收嵌田三萬
三千五百餘畞之多其原額多也嘉善移關嘉秀收嵌
田三千三百三十九畞之少其原額少也旣係公關决
非私弊若非舊額何據關文此可破來往多少之疑矣
問各縣多有嵌田何以不爭而嘉善獨訐訟何耶曰有故
也萬歷九年丈量嘉興張知縣因恐田畞缺額先用五
尺八寸小弓弓小田餘以後仍查舊管派還本戸因張
知縣去速尚有未還民之田一千四百餘畞奸胥私授
于富戸金圻當經首發究罪嘉善鄉紳借此爲由指稱
嘉秀有欺隱餘田時適秀水關收姚希聖田一千四百
餘畞嘉善掯奪不發善紳因將巳田二三畞折一畞没
此奪田之數以後各紳紛欲折田計必先奪嘉秀之田
相抵因見秀水縣天寧寺僧可欺天寧莊三千餘畞田
在善界可奪遂于萬歷十三年起訟此無非爲折田之
利耳後嘉善爲割册鼓噪問罪竟與嘉秀爲仇以此數
十年搆禍始實爲利終又爲仇非關有他弊之可乘也
問旣爲嘉善鱗册何以有嘉秀田曰魚鱗册從地者也地
之逐圩相比如魚之鱗嘉秀之田旣嵌善地胡能不入
善册當初嘉善舊魚鱗册逐圩後開有總數計田若干
内本縣田若干嘉秀嵌田若干相傳所謂有總魚鱗册
也後因爭訟割換幸嘉興縣曾因訟田弔嘉善遷西有
總册一本存庫對勘而定其罪當時嘉善所刋嘉秀影
射田圖逐圩開註嵌田共三萬三千五百餘畞之數卽
有總魚鱗册之案也特攺錯壤之名爲影射耳此魚鱗
册所載嵌田不勞更辨
問嘉善縣誌稱逐圩被嘉秀佔去田若干信乎曰非也凡
侵佔田地必于各縣交界地方今嵌田在嘉善腹裏各
圩圩又數百十處旣非交界嘉秀之民何術而逐圩揠
佔之耶
問刻碑以萬歷八年糧額爲據何說耶曰嘉善起訟指萬
歷九年丈量後關收多少差誤爲詞者也果九年之後
不足憑若九年之前八年之實徵糧册此是宣德分縣
之舊額豈不足憑乎所以道府會同七縣分勘憑照萬
歷八年實徵糧册定額立碑察院永杜爭端原有實據
非是苟且調停也
問嘉善田虧有之乎曰卽有之與嘉秀無涉也一則係善
紳折田而田虧再則爲各圩窑口挖土燒磚土去田亡
而田虧今嘉善新丈折田所隱或丈出矣或猶未盡若
燒窑所去之田多攺蕩田竟未考也其新書云萬歷九
年丈量奉監司命縮弓二寸較今部頒足弓爲虧審若
此卽果虧田與嘉秀嵌田何涉乎果虧胡不于
朝廷請蠲而於鄰縣取償乎
問互換田糧非弊乎曰無弊也因三縣爭訟後各縣官曾
諭勸里民有彼此互嵌之田不妨對換要使錯嵌之田
少一畞可省一畞之爭端也民間因有一二互換但一
畞田糧對換一畞數本無差額豈得虧若云互換而致
虧誣也
問秀水有零頁零西都折田豈非弊歟曰非折也當嘉靖
扒平田糧之時秀水通縣本爲一則因零東西田極瘠
民極貧所以派糧之則稍輕零東則十畞田之糧止及
他田之九畞零西十畞之糧止及他田之八畞依算糧
之法謂之九折八折其田之本數未嘗折也因將糧少
之數計算零東折田爲二千餘畞零西折田爲七千餘
畞而嘉善誤以三千七千爲零東零西之田數不可笑
耶平湖全書載有折田亦卽此例可謂弊耶
問秀水原報部嵌田一萬四千三百餘畞誤耶否耶曰此
誤嘉善與秀水兩任之也秀水嵌善田照善刻影射圖
內原有二萬一百餘畞除兌換去二千一百餘畞尚該
嵌田一萬八千餘畞當嘉善丈田時逐圩報出秀水完
糧之數豈有遺漏乃移文秀水止稱一萬四千三百餘
畞此嘉善之誤矣秀水不將嵌田原額查正而但據善
移之數報部此秀水之誤也嘉善之誤實有心欺隱秀
水之誤止無心䟽失錢糧爲生民大事豈可因一官一
時之誤而忍使之永累耶
問嘉秀有續查報嵌田以前未報非欺隱耶曰非也凡所
謂欺隱者有田而不完糧之謂也如秀水續報嵌田三
千五百餘畞使非糧戸有憑從何查出旣在秀水額糧
之內豈有欺隱其先報部時三千五百餘之糧已在通
縣數中只未開明嵌田似遺漏耳遺漏者但宜攺正無
可割除一畞便缺一兩糧額矣嘉興續報之五百畞猶
是也
問原報續報之外尚有未報之嵌田乎曰有之如秀水原
報續報嵌田共一萬七千餘畞尚有數百餘畞未報此
未報之田其糧現在秀水完糧所以歷年之糧無缺若
因未報而不查因不查而致使奪去則糧額之缺恐不
便使各圖認賠也方今圩造圩單里造歸單只照歸單
內查各戸下坐落之田對明不在本縣圩單內者嵌田
立見總數可明矣
問今之議丈量不大騷擾乎曰有之然不得已也方嘉善
原詳指嘉秀嵌田二萬餘畞謂之影射完糧指爲欺隱
今查嘉秀報部嵌田合之二萬二千有餘旣係有糧之
嵌田則隱射欺隱之誣已無所施矣因改其說誣秀水
另有欺隱之田此與嵌田原詳本不相䝉但旣被誣不
丈何以自白惟是丈之而嘉秀二縣額田實多虧缺又
不知宜何取償耳
附載
乾隆五十九年署浙江布政使司謝 署按察使司秦
禁止殷戸勒充地保告示 爲禁止殷戸作地保庄
長以除民累事照得地保一役乃係鄉中無業之民願
充此役者准其充當與在縣之皁隸民壯等役無二從
未有殷實力田之農民押令其充當此役者今本署司
等訪得該府屬縣將地保一役不許鄉中無業之人充
當每歲底擇圖中田多殷實之良民號曰殷戸押令充
保如有躱避推辭非提本人究處卽拿家屬凌辱令人
有不得不當之勢凡殷戸一充此役則庫吏戸書以及
皁快頭役先有百般勒索名曰上頭費視圖分之大小
每保出錢三四十千至百餘千不等該州縣㕔卽差一
役到圖令地保養膳號曰圖差每逢錢糧比期圖差帶
地保到縣血比以致殷戸受責難堪只得將自已所有
之田產先行變賣墊完錢糧僅有數十畞田產之家充
當地保一年家業立盡至浙東寧温等八府屬又于地
保之外更設庄長一役均係勒點殷實生監充當凡差
役赴各戸守催錢糧南米官穀俱住歇庄長家內索擾
酒飯如採買官穀亦着該庄長引領挨戸勒放有不肯
收受穀價包封者總惟庄長是問甚至縣令親徵或委
員坐都催糧以及相騐路斃命案踏勘地方公事並着
該庄長備辦公舘供應及書役飯食盤費該庄有尾欠
錢糧卽押比庄長代完如欲求免卽勒出錢若干名曰
吊庄錢充當之年日無寧晷而生監之有志舉業者每
因此廢時失事阻其上進之路身爲牧令者自必具有
天良何忍行此虐政此必先因不肖有司作俑于前接
任者悞聽庫吏戸書皁快頭役之言因循多載只知便
巳之私意不顧流毒于閭閻若不立爲禁革小民受累
無窮除出示曉諭外合飭禁止爲此仰府該吏立卽轉
飭各屬遵照嗣後不許再令殷戸充當地保庄長更不
許僉點圖差到圖滋擾勒派索詐等弊此行之後如敢
陽奉隂違一經本司等訪聞或鄉民告發定卽差拿書
役從不嚴辦並將該縣揭參斷不寬貸每貽後悔仍將
發來告示一道實貼府前其各州縣告示業已經發該
府務須實力一體查禁畱心密訪母稍狥隱玩忽有干
未便
特示
知识出处
《[嘉庆]嘉興府志八十卷首三卷》
嘉兴文献丛书:“史部·方志”共出版100册,所收嘉兴历代方志114种,基本囊括了自元《至元嘉禾志》到民国嘉兴现行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地方志。本册为[嘉庆]嘉興府志八十卷首三卷
阅读
相关人物
伊湯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