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嘉庆]嘉興府志八十卷首三卷》 古籍
唯一号: 110520020210003440
颗粒名称: 卷四
分类号: K29
页数: 23
摘要: 卷四,由伊汤安修,收录于嘉庆嘉兴府志。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城池坊巷市鎭附
  春秋時城曰檇李南晏北主東顧西何第長水武原秦
  漢之建置已不復見惟子城始自三國馬嗥定於開元
  崇德肇於元末若嘉善若平湖若桐鄉分地而治繼有
  興築他如戌壘〓聚遂成市鎭廛里錯比迺析街術俱
  與金湯爲附麗也志城池
  嘉興府嘉興秀水二縣附郭
  府城 唐乾寧三年嘉興鎭將曹信築柳志引宋嘉禾記 案吳越備史唐
  文德元年吳越武肅王命制置使阮結築前志二說並
  載據吳志五代吳越古蹟有阮結城原注引舊經云嘉
  興縣城周二百二十五步宋淳熙間僅餘百步今無之
  然阮結之築恐非舊經所云縣城吳志誤引也又考曹
  信於唐末自臨平移鎭嘉興始城其地子珪嗣嘉興都
  將乾寧中淮南人圍城珪登樓張樂縱飲矢石交加晏
  如也乾寧攺元僅四年信築城當在乾寧之前記云三年似亦有誤五代晉天福四年升
  縣爲州五年吳越王元瓘拓爲州城宋謂之軍城元謂
  之路城又謂羅城柳志周圍一十二里高一丈二尺厚一
  丈五尺案明洪武中重築府城西南隅一角縮三里卽今所云九里十三步也凡四門門
  各分水旱上各有樓東門舊曰靑龍後攺春波明徐一夔過春
  波門詩春波門外春波緑萬柳亭邊萬柳絲今日樓臺斜照裏滄桑風景記當時西門舊曰永
  安後攺通越李日華云蘇舜欽過秀州通越門詩小序云通越門外八九里臨水多佳木茂林舜
  欽元符間人則知靑龍永安等名吳越築城時所命而
  春波通越等名乃宋初內附時攺之耳趙圖記謂元所
  攺誤南門舊曰廣濟後攺澄海北門舊曰望京後攺望雲
  續攺望吳案鄒志東春波以其接雙溪之水西通越以其通越王臺南澄海以其通海北望吳以其
  通姑蘇臺宋宣和年間案柳志作七年知州宋昭年嘗更築徐珉作
  亂遂廢澄海水門樓案嘉興湯志建炎三年秀州軍卒徐明作亂珉一作明德祐
  元年守臣余安裕重修諮議劉漢傑董其役且增築〓
  障元至元十三年隳郡縣城羅城遂平惟子城存至元志參
  趙圖記 案秀水黃志時議隳江淮城壘嘉興屬江淮行中書省故並隳元末兵起守臣議
  防禦至正十六年路推方道叡案各志俱作方叡今考碑碣名道叡復營
  羅城甲辰案二十四年 同知繆思恭重築未就柳志 案宋濂集有刪烏
  城志一篇紀其事云吳僧本誠著烏城志予刪以附集
  篇曰元至正七年冬嘉禾地西有烏數千營巢于地圍
  八尺崇五尺晝夜弗休若有洎之者未幾大盜弄兵紅
  巾繼起江淮皆驛騷朝廷遂詔州郡築城築城自嘉禾
  始明興太守呂文燧謝節始竟其役較舊縮三里案今西南
  隅一角高倍于舊二尺面闊一丈敵樓二十五女牆三千
  四百一十五增置月城四釣橋四城樓四城門四水門同
  其城下隙地聽民置房屋歲課入灰爲繕城之費趙圖記
  嘉興何志四門上各有禽獸人物刻石藏于牆内爲厭
  術相傳西門有鳳凰石像故俗名鳳城或曰西門獨昂
  向南如鳳脛云 明徐發嘉禾鳳城詩嘉禾秀水擁名
  城丹鳳囘翔此哺鳴較勝蟠門空一戰放閒范蠡傲韓
  彭原注闔閭城有蟠門嘗刻木作蟠龍以鎭越今名盤門嘉靖三十三年倭宼猝至
  知府劉慤繕修城隍案嘉興湯志知府劉愨允里人竇卿請修城防倭卽申乞工費令嘉
  秀二縣各築其半每縣分二十四作各委義民監督不
  期年而成 嘉興何志宼至愨命賊在東門則開西門
  受民賊在南門則開北門受民全活甚衆三十九年知府侯東萊奉檄增築
  案嘉興何志巡撫周際嚴檄知府侯東萊興築增高城
  一丈二尺幇岸三尺計周城一千九百餘丈括公帑銀
  一萬八千六百餘兩有奇知縣嘉興何源秀水張翰翔董其役攺春波門曰澄霽通越
  門曰阜成澄海門曰迎薰望吳門曰拱辰重建敵樓二
  十七座明吳鵬修城記略江東之郡以十數嘉興稱腴壤人垂老不識兵革視城且贅也國家承平日
  久人情狃于宴安玩細娱而忽遠慮城郭溝池之固廢
  而莫之講自島夷內宼民惶駭棄戈蒲伏疲苶相枕孥
  戮卽數十百人不足以當倭夷一二灰燼室廬魚肉民
  命又虜子女括玉帛持粱飲醇相謂入宼晚江南北並
  受其毒大都無城者屠城敝而不爲備者陷當是時宼
  數蹂躪薄嘉興城下城之弗陷葢天幸焉嘉靖己未侍
  郎周公際嚴奉天子命來按全浙行部周覽曰城弗修
  猶亡城也檄知府侯君東萊使修築之乃下令曰往者
  郡繫三罪人予察之有〓狀其贖三罪人以襄城事守
  乃按行隱度委帑缗于三人使具諸費而躬爲之量工
  程日以考其成焉計所修城周一千九百餘丈高視舊
  加一丈二尺厚以高計三之一又攺爲城樓者四凡守
  之具故所有者今無不飭其所無者必備之始事於某
  月某日越五旬而迄工飛閣崇墉薄上阻下憑高氣倍
  跳梁環望者却步而囘首于是鄉大夫范君言輩咸樂
  其成爲狀馳使京師請予記之予嘉產也睹期役之成
  不獨爲邦人慶實惟東南無疆之休遂書以貽之使鏤諸石爲後來吿焉 邑人范言有修南城樓記萬
  歷初城漸圯案秀水任志萬歴七年城間有拆泐知縣朱來遠修城一十八丈三尺十六年知縣
  郭如川勘治近城隙地令民築舍以防禦二十年知縣
  李培又以城多拆泐大加葺治計三十四丈二尺嗣令
  排年開報相繼修葺城堵分轄兩縣遇有傾圯卽爲補葺額定歲修城銀兩四十七年知府
  莊祖誨同知劉可訓知縣蔣允儀湯齊范文若議嘉秀
  二縣分築城垣八月而竣案嘉興湯志勘得城身周圍二千丈通加二尺幷蓋造窩
  舖箭樓馬坡等項約須工料銀四千五百八十五兩申
  請動支修城貼役銀幷各屬欠解海塘夫銀充用嘉興
  縣管修城凡一千一百七十二丈八尺分爲八號秀水
  管修城凡七百八十丈七尺二寸分爲七號 又秀水
  任志城中俱屬秀水而城工則又分管當宣德中分縣
  割境之日未知何所見而然萬歴二十四年兵備湯日
  昭持議欲中分其地以半屬本縣已詳二院允行未及
  題請會湯遷去議寢湯議略曰講得嘉興爲財賦奥區
  號稱名郡而逼近海壖三面受敵先年倭奴人犯直抵
  城下室廬生聚焚劫無遺勢亦岌岌矣葢環城九里而
  遙雉堞以千萬計而在城營兵不過四百所軍自轉漕
  而外僅老弱數十人何濟于用所恃乘埤而守者合二
  縣之編氓家取而戸役之僅給于數而其人之堪用與
  否不暇計焉但郡城以內盡秀水轄地而嘉興僅寄一
  縣治其間此外無立錐焉則城內者各自爲室廬妻子
  計守之必力而城外者强之入守則無所顧慮有掉臂
  而去耳是嘉秀二縣雖共居一城而內外異形心力不
  一非若同舟之人期于共濟者比一旦有急鮮不僨事
  矣職愚以爲此二縣者旣同城而居應分地而守姑無
  遠引卽近而杭之仁錢湖之歸烏蘇之長吳俱各據郡
  城之半左右相提而輔翊郡治平居無事則若指臂相
  承血脈易貫一日有急如手足捍衛外侮難侵葢古者
  設官建置原有深意奈何于嘉郡而獨不然職甚訝之
  間嘗詢之父老及鄉縉紳先生咸謂此雖祖制已定然
  亦不妨通變以宜民請以郡前一河爲界而中分之在
  東南隅者屬之嘉興在西北隅者屬之秀水中間計所
  割之坊里戸口悉令嘉邑照數補還務不失其原額是
  在一變通之間而分土分民官無折閱不均之歎可常
  可變民有同心共濟之休尚何防守之足慮哉四十七年嘉湖兵備道王鍾岱
  修城外西北隅幫築石岸案嘉興湯志四十八年嘉興知縣蔣允儀秀水知縣湯齊
  會議歲修之法向來外城有圯官支原修城銀買料
  給工其內城脚分派各區見年里長凡遇坍損分定
  城段各自修理而長又散斂于里間多所苟剋姦匠
  視爲利藪每修時預畱罅隙修年築徒爲里中之累
  因議攺徵見年銀每名一兩五錢貯庫遇有損壞發銀〓料修城通詳允行天啟二年知縣
  湯齊范文若修築袁志
  國朝順治十年澄霽門城樓燬嘉興知縣張厥修重建十五
  年奉檄增高城垛合二爲一康熙四年迎薰門水關圯
  嘉興知縣林逵重築案原注十六年里戸金珩等呈請每年各里輸城磚五十碑石灰一
  百觔貯修城 嘉興何志二十二年嘉興知縣何鈍秀水知縣任之鼎分修城垣門樓壕堤四十九
  年築水關于西城在秀水縣治西案原注俗呼小西門明有舊址于四十七
  年始工四十九年竣 又案乾隆十九年里民呈乞以
  小西門自明嘉靖以來議開議閉不便居民議詳請開
  奉巡撫覺羅雅爾哈善批允永遠開行一體撥兵防守城內建集鳳橋城外建通
  裕橋吳志雍正五年巡撫李衛檄委衢州知府靳樹德協
  同嘉興府知府閻堯熙倂力修葺重建門樓四座每座
  增加一層各題其額東曰樓觀滄海南曰澄海凝秀西
  曰浙西鎻鑰北曰咫尺雲天又于澄海門之東春波門
  之西創建魁星閣一座浙江通志乾隆二十七年風潮異漲
  城根受淹鬆裂嘉興知縣李化勘所轄坍城一百二十
  餘丈坍城垛一百六十餘丈南門城樓城圏及西門小
  西門城圈秀水知縣孫爾周勘所轄坍城一百九十餘
  丈坍城垜七十餘丈及北門城圏城樓二十七年工部
  題准三十一年興工修竣新纂
  府城兩縣分管段落
  城垣周圍九里十三步嘉興縣分管自東門内馬王廟
  前起由南門至小西門古井菴前止共長城身一千三
  百八十六丈九尺計垜口一千一百一十個五分東門
  樓一座南門樓一座秀水縣分管自小西門古井菴起
  由北門至東門馬王廟止共長城身七百八十丈八尺
  二寸城垜七百三十四個五分西門樓北門樓各一座
  檔冊
  子城 周迴二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二尺至元志按袁
  志引舊經云吳黃龍時築今本至元志無此文元有正門一曰麗譙子城者卽
  子墻宋之軍州元之路衙今之府治牆也柳志 閒窗括異志秀州
  子城上有天王樓詳見古蹟元至元間隳江淮城壘羅城並隳惟子
  城麗譙獨存趙圖記萬歴二十年知縣李培增高子牆三
  尺秀水李志
  池 隍池周圍繞城其里數與城加四分之一闊二十二
  丈深一丈二尺其歴代疏濬並與城同柳志四門外各置
  弔橋跨隍池以通往來袁志南引鴛鴦湖水西引漕渠並
  周羅城會于望吳門外北麗橋西北以達于太湖吳志
  關隘附
  太平樓在澄霽門外宣公橋東扼橋爲險上構崇樓以
  瞭烽警下嚴門扃榜其門曰太平樓曰春波遠覽屹然
  一關隘也橋故有樓明嘉靖三十三年燬于倭四十年
  知縣何源建萬歴九年再燬知縣張問達更建崇禎七
  年又燬今石址磚壁僅存嘉興湯志 明范言太平樓碑記心泉何侯令嘉興以治
  行聞當宁徵〓風憲旣至竟補工部主事邑人感其恩
  而惜其去譬諸嬰兒乍離乳下悲愴悽惻眷戀弗捨于
  是父老倪錫輩治碑頌德以銘屬言范子曰嗟乎迺余
  觀嘉興令之賢有金溪洪侯範其後則有何侯洪侯簡
  易溫良綜理周宻均田糧刻有版榜示民以畫一之守
  侯則明爽嚴毅張弛不違均里甲預爲冊式要皆淸愼
  節省務爲邑人久遠計而不爲身謀者顧版榜不久尋
  燬冊式漸有異同之議古人謂有治人無治法詎不信
  歟若行鹽牙鋪不及編氓而責諸徽人之有質庫者以
  鹽商多徽人也風涇巡攔邑民但令供課力役則歸嘉
  善以風涇屬嘉善也淸出歴年餘銀三千兩有奇以裨
  荒稅不累貧民此皆洪侯欲爲而未及以俟吾侯于今
  日者葢其先冢宰公守溫時𢰅牧民備用侯治嘉殆多
  祖述故其政章章若此諸弟若子績文發解嚮用有期
  則治嘉之政又將宣軌以詔後矣羣黎感戴道路口碑
  宜若無俟貞珉然揚鴻休以昭令德非碑無以圖不朽
  迺立碑宣公橋宣公者嘉之先達陸相贄佐唐效忠題
  橋以表賢也橋故有樓燬于宼侯瀕行始克新之宏敞
  高朗屹然重關于是榜其樓曰太平若將徼福宣公之
  靈以庇其鄉人者一舉役曷嘗忘情于民哉且仕途多
  巧慧每爲達官貴人樹綽楔庶幾其宣媺而匿瑕弔古
  闡幽曾不暇及侯也巧慧是懲于人所不暇及者獨加
  之意是豈有爲而爲者哉景行先賢樹之風聲卽此可
  以觀政矣政存論定寵命日新則陟華躋要省署與風
  憲等又何擇焉政紀若干卷已付剞劂傳之通都兹不
  贅云侯名源別號心泉江西廣昌人嘉靖已未進士銘
  曰巖巖者樓在橋之滸溶溶春波來自南浦波以澤枯
  既沾且濡橋以濟險自近及逺險也攸濟孰濬其利枯
  也攸遂孰究其惠兹利兹惠猗吾侯拊循之治召
  棠或悴狄碑或碎兹樓兹橋猗吾民墮淚之地
  敵樓 本縣自危堞深隍而外無壯險可恃止于東北二
  郊有東柵北柵之名用拒暴客不足言〓障也嘉靖三
  十三年倭宼蹂躪城外數萬家僅存餘燼三十四年巡
  撫胡宗憲僉事王詢侍郎趙文華議建敵樓六座有記
  嘉興湯志 案今僅存杉靑
  閘北一座餘俱廢詳武備
  東柵 北柵 在東北二郊嘉興湯志 明李華建郡城處水口總柵議爲設
  立各處水口總柵以絕盜徑以消亂萌事照得嘉禾郡
  城四面皆水灣流曲折以托生聚其水必自大水分來
  分多必合下流又歸大水而去大水者爲湖爲蕩爲浦
  爲漾渺茫千百餘里乃四方姦盜嘯聚出沒之藪也故
  禾郡之防盜不當防之于陸而當防之于水不當防之
  于內地曲折灣流之水而當防之于大水所來之口與
  支流會合趨入大水之口其口闊者或數十丈或五六
  丈一入是口則肆行劫掠比屋可虞一出是口則渺茫
  巨浸卽是盜鄉飽載揚帆不復可追矣賊雖愛財當亦
  護命先年之盜不敢輒入內地止于沿塘行徑寥落無
  人之處剽劫孤客正以各口柵口有不易入卽得入而
  别口之柵又不易出入而難出勢卽成擒賊亦安肯輕
  自送死耶近因承平日久諸事弛隳各口之柵無一存
  者其稱設柵鎖閉者止于城市橋梁之下橫木一根圍
  圓不過徑尺長短不過二丈雖有鎖〓亦不堅固又于
  編民中擇其下戸貧窘者强派柵夫此不過阻遏里中
  往來小船適爲要索之媒何益防守之數若遇大盜版
  斧一加立見斬截寧足爲毫髮之恃乎今當差官于郡
  城四面查有小水接連大水去處兩邊宻釘樁木四五
  層其木務須粗大牢壯中畱一口作門一扇或兩扇通
  船往來止是官座船與運艘經由者其門稍大其餘止
  容一船鐵〓巨鎖晨昏啟閉僉㸃附近殷實之人編定
  工食從厚給與仍于柵之左右地面置造官房督令居
  住以便看守總稱之內于各處橋梁仍舊安置橫木以
  時啟閉此後卽有大盜能斬柵而人看柵之人力不能
  敵者亦可自從陸路馳至第二層内柵邊呼集居民爲
  禦盜之具又于緊要柵口撥兵船一隻臨期放炮發哨
  助其聲援所謂重門之險也嘗閱史傳見唐末時我地
  西南屬吳越錢鏐西北屬江南李昇東北屬行楊宻紹
  興沿江海以達海寧又屬董昌汪汪積水之中四分五
  裂各自爲守亦惟恃有水柵一節故嘉善有澱山湖柵
  吳江有防山湖柵當橋寶帶湖柵崇德有石門語溪等
  柵桐鄉秀水有辟柴柵附近我郡有杉靑柵至今尚稱
  爲柵堰又曰北柵口東柵口是也成化中姚御史公綬
  有杉靑閘圖兩頭石〓爲堤中開一口通船堤上列屋
  數間爲守閘者所棲當時水勢懸流故須閘爲阻嗣後
  因海水退灘上流迂緩吾郡之河悉爲平流石間遂廢
  然閘存不惟畱水以資灌漑亦實藉以遏禦盜舟今閘
  旣廢柵尤不可已也去歲葉朗生之警合郡皇皇幸賴
  仁臺當事府縣同心搜捕綏戢竟得事平然嘉湖接壤
  湖獨發難而嘉止震隣近日湖之各縣安然而長興獨
  被慘毒者正以湖之大水多于嘉郡長興一縣又獨濱
  大湖諸盜脫去之路甚易故也以彼此地形相照則防
  盜于水而于水口多立總柵眞防禦之第一義也人無
  遠慮每狃于目睫階庭之間而不能及郊圻之外又多
  恇擾匆迫于聲息可畏之時而弛玩于平定之後是以
  猝發之盜往往束手無策耳大畧郡城四面八維之口
  有二十餘處而其大口緊要者亦止七八處附城兩邑
  各捐輸工料二百餘金各立柵夫派編工食銀三四十
  兩柵成每歲于冬月水涸時捕官逐一看驗有損壞者
  卽行修補則內地之民與城池庫獄可永〓萬年無事
  矣鄙人溯游川澤考覽形勢其見頗眞敢竭一得之愚
  仰佐仁臺惓惓弭盜安民之德
  意〓䝉採裁施行地幸甚
  案嘉郡七邑接壤蘇松杭湖四境皆屬水鄉竊匪乘舟
  往來便㨗踪蹟靡定各處水口設立總柵固可以杜其
  出没而尤須專設巡船多撥巡役常川緝捕俾竊匪無
  處濳踪庻可使商民均獲寧謐嘉慶四年安蒞郡旣久
  體察情形因與嘉秀二邑妥議各設巡船四隻每月籌
  款捐給飯食俾水手巡役日給有資迺能實力巡緝幷
  通行各縣一體籌辦巡船彼此會同緝捕庻竊匪自聞
  風匿蹟矣然法久易弛要在隨時整飭歴久不懈踵而
  行之以成久遠不敝之規
  是猶有望於後之君子云
  嘉善縣
  城 明宣德四年分縣無城案嘉善章志城外東有賓暘門在演武場右西有平成門
  在跨塘橋北俱正德五年知縣胡潔建舊無城故建此以備啟閉今則儼然有重關之意云嘉靖三
  十二年倭警巡撫王忬以知府劉慤議奏請築城命通
  判鄧遷董其事三十三年十月興工三十四年三月竣
  事東西皆係民居城基展轉不定劉公親至周行相視
  始定今址水門五案其南一門今塞陸門四東曰大勝西曰太
  平南曰慶豐北曰熙寧各因其坊舊名也城樓如之月
  城一百四十四丈望樓四座水門旁臺五座墩臺一十
  二座窩舖三十六間周圍六里計一千四百八十八丈
  原注當時兵役並興財費甚窘鄧公以大丈量之僅僅足用實計一千七百八十五丈六尺約八里高二
  丈三尺厚二丈二尺明邑人姚宏謨築城成功碑記嘉善故無城聯衆爲邑室廬鱗次市
  廛輻輳宼盜鮮警晏如也歲癸丑宼起海陬挾倭稱亂
  睥聣東南勢甚張然他邑猶有城郭相拒至嘉善則藩
  籬莫隔賊遂不可制於是郡守劉公惻然憫曰民困極
  矣及今不城是以民予敵也矧兹地蕞爾實爲三吳門
  戸通海臨泖逼賊巢最近城不可緩遂移文巡撫省集
  諸公亦下兹議衆謀僉同謹請諸朝制曰可行委通府
  鄧公董其事爾乃簡人戸飭工役計丈尺齊物料稽出
  入警勤惰亡大小公私咸協諸一卜於甲寅年十月初
  四曰興工閱五月爲次年之三月四曰告成先是嘉善
  久襲承平兵燹罕及咸樂田畞重興作盜初入逡巡鄉
  落偷旦夕安聞大役不樂者什九紛然阻撓劉公屹不
  爲動議益堅及黠宼再入焚縣治燬公所民舍蕩然爲
  燼衆遂惶駭徙避卽居者無旦夕寧始齗斷有還定安
  集之想而惡勞靳費者猶橫議囂然鄧公曰嘻吾今亦
  惡乎辨夫計小者亂大謀多者寡成任勞任怨乃始有
  功且始宼之至也邑之民孰不曰設有城吾民奚至是
  及兹築城而當事者又鳃鳃然懼不克任是抱薪而救
  火也乃始毅然計決黎庶亦用是踴躍樂觀厥成上官
  移檄褒勵衆職賞勞諸役有差可以觀善政城垣周一
  千五百二丈有奇高三丈廣二丈濠六丈月城一百一
  十四丈周圍方九里而遥敵樓十二城樓四座階梯倍
  之窩舖三十六水門五旱門四東曰大勝西曰太平南
  曰慶豐北曰熙寧外門曁樓如之樓櫓修修長堞逎逎
  翼翼濯濯下壑上削晝偵宵邏鈴鐸聲聞境以內寧謐
  是役也用徒萬人僉取人戸七百四十餘名分督工役
  縣丞董邦寧主簿魏世鏊公估田三百五十三畞包補
  名糧一百二十七石七斗各項費銀三萬五千八百五
  十六兩九錢二分四釐六毫中二萬出公帑餘取之丁
  田其帮貼之費不與焉於是縣之士大夫詣余徵文勒
  諸石以紀碩績余惟域民威暴卻敵振武莫大乎城故
  春秋之義築城必書雖美刺殊旨其重厥事一也劉公
  仁愛治民力主斯議鄧公涖事勤恪克底成績咸可書
  以垂後而諸士子克自趨公乃錄其實而爲之記萬歴二十年春海警知縣章
  士雅增土修築城垣雉垛知縣章士雅城守議有兵有食而城池不固不可守也本
  縣衛所不設無兵已倉廩久虛無食已兼孤城草創而
  四圍臨大河高不越二丈以樓船臨之船尾高于雉堞
  此不亦至危險哉本縣于二十年間已于內城加土三
  尺增添雉垛之傾頽者稍稱完固第城周數里止敵臺
  十一所防守甚難爲今之計合應添設敵臺數處萬一
  有警可以從旁攻擊城外東西附郭要地亦宜設建墩
  臺三四座一以便屯聚一以便探望語曰圖大事不惜
  小費此其費雖不小但事關一邑生靈卽破格設處錢
  緡修繕城池更議兵議食以期可守亦目前要務非迂
  圖也嘉靖中海酉竊發以柘林爲巢穴離本縣七十餘
  里橫行境内民受茶毒此檇李之隱憂宜于演武場左
  臨華亭塘對築兩臺或卽于羅星隘處築之縱有倭船
  深入兩岸矢石交下賊必不能飛渡矣大都附城劇地俱宜築臺而此爲尤要云爾崇禎八年知
  縣李陳玉更修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方舟增修袁志參嘉善章志康熙二十二年
  知縣崔惟華督修城垣又修造城垛二十五年知縣嚴
  宏祖重建西城樓二十八年知縣李之藻重建東城樓
  四十三年知縣于舜枚重葺東水門五十三年知縣梁
  文〓重葺南水門五十八年知縣孫錦重修西水門雍
  正三年知縣張鏞修南城隅五年知縣李天桂修城垛
  又署知縣楊世祿郜煜相繼修南垛八年知縣郜煜重
  建東西二城樓嘉善戈志乾隆三十二年知縣黃宗伊董鈞
  
  領帑修城垣重建南北二城樓修東西城樓炮臺六座
  三十四年知縣董鈞前任知縣黃宗伊分別賠借續修
  嘉慶四年知縣萬相賓重建東西城樓新纂
  池 濠周于城闊六丈崇禎八年知縣李陳玉疏濬嘉善崔志
  海鹽縣
  城 秦皇帝定江南郡會稽置縣曰海鹽在今華亭橐林
  陷爲湖遷武原鄉漢因之莽攺展武漢中興仍復故稱
  又陷爲湖其當湖卽舊海鹽治也再遷齊景鄉故邑山
  晉治城在吳禦越城唐開元五年就馬嗥置城卽今治
  也吳志參海鹽圖經 案圖經以吳禦越城卽馬嗥吳地記亦指晉治馬嗥爲吳禦越城然宋武原志謂唐
  于舊海鹽縣吳禦越城西北置縣則非卽吳禦越城可
  知特道里相去不逺故亦名馬嗥也舊城詳古蹟 趙
  圖記在府城東南八十里明洪武十七年太祖命信國公湯和巡視
  要害增城增兵以備固守遂設海寧衛城委指揮許能
  率軍增築置四門月城皆以磚石爲之案海鹽徐志謂城于元初重築
  于宋無考永樂十六年都指揮谷祥復修之周圍六里三十
  五步高二丈五尺其陸路城門凡四東曰鎭海西曰望
  吳南曰來薰北曰鎭朔上下相對各設兵馬司東至大
  洋海西通嘉興縣界南抵海塘岸通澉浦北抵海塘岸
  通乍浦其水門三西與陸路同南通西門北通松江惟
  東門瀕海故舊無水門柳志參海鹽仇志 案王文祿海寧衛志水門三東近海縣基
  來脈故不開通嘉靖三十二年倭亂都指揮張鈇沿城增築土
  城以爲外墉高一丈三尺闊六尺徐泰記癸丑夏四月海宼犯鹽戕民無算
  張公以都閫督兵駐節乃緣城濠掘土爲外墉其厚六
  尺惟其堅其崇一丈三尺惟其峭四關外爲門門有柵
  柵置守卒重障可守無虞海宼嗣今時加修葺無墜公
  功爲詩曰崇崇外墉下瞰深濠伊誰是築張侯孔勞崇
  崇外墉內障我垣伊誰是築張侯孔煩民之攸恃恃此
  孤城城有障蔽士有甲兵外墉之築計遠慮周桓桓張
  侯功垂千秋三十三年知縣鄭茂增子城四敵樓一十六敵
  臺二案在東門外之南北隅其制可三面瞰外施礟石是時徐宼
  數來鄭令守禦有法城賴以全萬歴二十一年知縣王
  臨亨重築王穉登記千雉有翼守國之規逺百堵聿興慮始之謀大惟此鹽官聿稱巖邑輔檇李而
  作鎭枕滄溟以奠域素車白馬之濤響答鼓鼙鯷人鮫
  客之羣趾錯廛市所繇烽燧時驚刁斗不輟王大夫心
  慮復隍謀先版築鳩工庀材負鍤先衆築城千三百丈
  女牆增高者三尺始于二月之朔竣于三月之晦計費
  二千餘金盜財沒人者十九餘則取諸贖鍰罔由公帑
  言言若金登陴易守蕩蕩如漆拔幟難上若霞丹樓焉
  事長康之喻凌雲碧樹奚煩明遠之嗟矣爰命紀成式彰不朽天啟初知縣樊維城復
  繕完之案海鹽圖經凡修城軍三之民七之計丈尺各有分地成化間衛指揮徐黻議也仇俊鄉曰軍
  戌貧役之苟且應城易傾不若全歸里甲責軍戌守則
  力分任便其議有裨城守軍三派南門至東門扣軍糧
  修民七派東門北門至南門用里甲萬歴四十三年知
  縣何早設修城銀于貼役中里甲始得息肩四十八年
  掌衛指揮彭宗周以窮戌月糧
  扣之非仁建議用本縣剩餘餉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毛一駿奉檄增高倂堵吳志重建東西
  二城樓十六年游擊郭光斗築城濬池海鹽續圖經雍正五
  年知縣王仕正奉檄重修城垣乾隆二十八年知縣沈
  全達請項興修嘉慶三年知縣任澤和捐項重修四門
  城垣新纂
  池周圍九里一十三步計一千三百四十丈二尺闊六
  丈九尺深一丈一尺四門外各置弔橋惟北門外加置
  東西弔橋爲二其池歲久湮塞永樂中復加修濬柳志城
  濠年久侵淤每遇漕米出兌有害短撥
  國朝康熙元年邑人張給諫惟赤捐資開濬天寧寺西至城
  內便民倉一帶河道井四門城濠六年知縣湯其升勸
  諭募夫開濬便漕城河海鹽續圖經乾隆三十五年知縣鮑
  鳴鳳濬河運土培築海塘新纂
  澉浦城 在縣西南三十六里袁志宋元係澉浦鎭無城澉水
  志明洪武十九年命安慶侯榮陽侯委海寧千戸費進
  度地築土爲城周圍八里一十七步高二丈四尺五寸
  永樂十六年都指揮谷祥以磚石包砌正統八年命侍
  郞焦宏參政俞士悅勘議令杭嘉湖三府備料重加包
  葺嘉靖三十三年知縣鄭茂增築幷敵臺一十六座陸
  門四東抵海岸西通海寧縣界南抵長牆山海濱北至
  本縣水門一惟西門與陸路俱通海寧縣界吳志
  國朝順治十五年同知冀應熊奉檄重築城垣樓鋪康熙五
  十七年知縣梁澤重修海鹽續圖經乾隆二十八年知縣沈
  全達動款興修城垣女牆瓦樓新纂
  池 周圍九里三步深一丈一尺闊五尺弔橋四吳志
  平湖縣
  城 明宣德四年立縣無城嘉靖三十二年島倭爲亂巡
  撫王忬巡按趙炳然採諸生張洽等議檄知府劉慤署
  知縣殷廷蘭量材鳩工興築至冬城成三十五年知縣
  陳一謙復建東西二甕城四十一年知縣顧廷對增加
  城堞高五尺置窩鋪一百一十二座城凡九里高二丈
  五尺闊二丈周一千六百九丈有奇陸門五東曰啟元
  西曰毓秀南曰豫泰北曰豐亨西南曰小南門水門五
  西南北各一東據當湖巨浸爲二東之北爲水洞口袁志
  參平湖程志 明鄞縣張時徹築城記畧平湖故爲當
  湖鎭海鹽所治地也宣德四年始析壤而邑之承平旣
  久海防積弛嘉靖壬子倭寇蟻聚大掠于黃巖毒流海
  壖癸丑夏四月遂掠平湖南境五月又掠于東湖去縣
  治半里郡守劉愨調兵轉餉極力捍禦推官殷廷蘭適
  署邑事挽舟飛控鼓勇當先宼乃稍稍引却四封騷然
  生聚失業遺黎凛凛乃始僉議事城而文學諸生張洽
  陳實陳萬鍾馮敏功陸萬里陸萬埈輩實倡之殷君以
  其事聞諸郡劉涕泣而言曰疆境之民吾赤子也父母
  之謂何而忍使橫噬于豺狼乎乃請于撫按藩臬諸司
  次第報可請命乎朝守乃與殷君揆度土方酌規景向
  不踰旬而經畫條貫咸井井矣水門五旱門五城樓窩
  舖外濠馬道水閘周圍一千六百九丈有奇廣二丈高
  如之表裏以石覆以磚瓦用官銀三萬三千八百有奇
  區畫旣定刻日吿成而知縣劉存義適來肩所未備几
  樓櫓門關濠臺鎖鑰之類罔不畢具工啟于九月十二
  曰訖于十二月二十曰總九十九日城旣成賊聚驍銳
  數千奄薄城下我乃閉門乘城捍以矢石環視仰睇憤
  曰城如是雖百萬其能克乎遂踉蹌而走平湖之民蓋
  自是得喘息矣春秋城築必書重用民也然重門禦暴
  設險守固先聖蓋亟言之其在今日倭患孔棘百姓皇
  皇莫必須叟之命是惡可已乎余因守令之請而爲之
  記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朱之瀚增高城堵雍正二年知縣林
  緖光詳准開濬水洞五年知縣楊克慧奉檄重修城垣
  九年知縣方以恭復濬水洞名曰永新浙江通志 案初開僅通水至
  是併通舟矣 乾隆二十八年知縣劉國烜復修城隍乾隆五
  十二年知縣王恒捐俸重修城垛城樓平湖王志
  池 濠闊五丈有奇弔橋四平湖程志
  乍浦城 在縣東南二十七里明洪武十九年信國公湯
  和置乍浦守禦千戸所累土築城城形正方案海鹽圖經初張士
  誠據江浙築城崇德甚雄壯信國議欲隳之移築乍浦城永樂十二年都指揮谷祥
  始用石甃正統八年久雨傾頽侍郞焦宏參政俞士悅
  奏令杭嘉湖三府葺治景泰二年都指揮使王謙添設
  城樓四後廢嘉靖三十三年知縣劉存義增築倂建敵樓
  十座城周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廣一丈五尺窩舖二十
  七座陸門四東曰迎暉西曰惹秀南曰朝宗北曰拱極
  水門一平湖程志參乍浦志崇禎十一年署知縣李懷玉開設東
  南水門一平湖朱志 明許不祚乍浦新開水門記略乍懸海上爲浙西形勝宋元時並村落通互
  市以是召隙洪武十九年信國公湯和練兵海上築七
  十餘城乍其一然猶擁土爲牆埠而望之郭外人見城
  中人面麋鹿可越至永樂時始覆外石視昔有加正統
  間建言有稱崇德城孔固爲僞吳張士誠所築徙築于
  乍浦而發杭嘉湖三府之廩餼之凡數仞環以流水虓
  虎之士戌其中遂成天塹而猶憾昔人經畫之疎也爲
  門五水僅水關居一城中人如在甕中遇警決而灌之
  則沈竈久卽魚鼈死壅而塞之則又竭城中人又不舉
  火又其甚者乍之城凡四面南郭而外卽古戰場稍出
  又大海其西則民以鹽生牢盆聲達數十里稍有餘土
  一望葦茅不耕北雖原田通湖邑民有米咸走湖間來
  乍亦罕惟東南數十百頃獨近乍田腴歲獲畞一鍾貿
  易相通乍命咸係而其坎不鑿太平猶可一旦有警米
  在山中門懸天北至則盜糧不至則民且枵腹是莫大
  之憂也是以嘉靖時倭宼偵知內犯擁據上流城中之
  水東南之粒又遭堵截城中兵軍撮塵而食溲溺而飲
  不戰自潰剽殺係囚引頸貫索長老言之猶爲流涕至
  于軍士凋瘵火變時起與夫地脉底滯雖有淵雲之才
  莫不抱瑟王門奏輪主第猶其害之小者萬歴時豫章
  趙公備兵巡海指示方略欲東建水門以裨守禦而于
  觀山之頂建浮屠七級其畱意于地方良厚後因必需
  公帑邑侯某菴陳公無筞事遂寢崇禎十一年二月里
  人合詞上請並得俞其說而署縣宰吉陽謙菴李公適
  至郡侯鴻逵鄭公業首屬之兵憲香城葉公又視師臨
  鎭遂以建築之事一委李公李公仁心爲質兼精形家
  親臨卜視酌于㢲已之方建水門一座爾時操築未幾
  入地丈許得樁木一小方石一上署卜吉二字二物並
  當卜向處不失纍黍因歎公目過于曾廖卽昔人籌畫
  若信國公厥有深意未可思議李公復首助贖鍰爲地
  方助之倡撰文鼓舞繼以良喻事方半新任元萼吳公
  至一如李公因繼二公之志何其似我趙公也始于崇
  禎十一年四月成于明年十月鑿新河七十餘丈舊河
  狹淺者增鑿三百餘丈時董其事者則有地方耆賢陳
  堯中張文奕劉士鼇丁文鸞劉應潮吳彭王建章因思
  客冬讀書一葦禪舍周子斌起過訪談及東南水門事
  遂附里人李孝廉蜃園之末合地方而請之復請王君
  景儀白君啟元監策諸耆指畫經營功成咸二
  君之力若不祚與周子幸免罪戾何功之有焉
  國朝雍正五年移滿洲駐防官兵駐劄乍浦繕城濬池峻整
  深固浙江通志設陸門盤詰廳四水門盤詰廳二每門佐領
  驍騎校率兵十名更番値㝛掌門管鑰以時啟閉乍浦志
  乾隆二十五年知縣劉純煒修城垣三十一年知縣周
  昭仔奉檄重修幷建城樓平湖王志
  池 濠周一千六百三十丈深八尺闊十丈弔橋四知縣陳熙
  昌詩乍浦瀛壖曲遙連蘆𤁋場迎船桑葉白繫纜菜花
  黃塔影開初地鐘聲落上方孤城非鐵甕先事愼周防
  乾隆十年知縣高國楹濬濠十三年水門內並築石閘
  乍浦志
  梁莊城縣東南四十里明正統五年巡按李奎以其地
  爲倭船最衝奏建大寨築城周八百丈高一丈五尺城
  樓二角樓四移海寧衛指揮一員鎭之嘉靖三十三年
  倭宼失事遂置不守四十年知縣顧廷對申議移乍浦
  巡檢司居之仍設官兵以時防禦後廢海鹽仇志參平湖程志
  國朝置梁莊三寨烽堠臺吳志
  獨山巡檢司城縣東南四十里在獨山南宋元俱名故
  邑巡檢司明洪武十四年攺名乍浦鎭巡檢司移駐乍
  浦十九年乍設千戸所巡檢張觀音奴建城于獨山居
  焉城周一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濠深二丈闊一丈五
  尺柳志 案城久廢袁志吳志皆不載今從平湖王志增
  石門縣
  城 元末張士誠據蘇州戊戌年于本縣築城鑿池周五
  里三十步置城門四水門三池闊七丈深二丈二尺里
  步比城有加明洪武十九年海寧衛依奉左軍都督府
  勘合將城磚石拆運公用舊址尚存柳志參崇德靳志 案靳志崇德故
  無城城築于元順帝十六年禦僞吳張士誠之亂洪武
  十九年海鹽有倭警徙城城乍浦又云拆磚石築乍浦
  千戸所考元末方內兵起嘉興羅城猶議築未就未必
  特築崇德以禦僞吳海鹽圖經謂張士誠據江浙築城
  崇德甚雄壯則城爲張士誠築近是天順間王令輿仍立四門以障之東
  靑陽南薰仁西素商北朔義無城如故嘉靖三十四年
  倭宼屢入巡撫王忬檄知縣蔡端本度地鳩工郡守劉
  慤躬詣定址畚鍤未竣明年正月倭宼徐海擁衆萬餘
  突入剽掠蔡令坐譴去閱五月城完凡七里餘三十步
  高二丈七尺闊一丈五尺水旱門各五又明年倭復來
  窺以城守有備遁去明呂希周築城記崇德古爲要區故無城勝國之季嘗一創築及高
  皇帝混一華夏薄海內外罔不寧謐無所事城洪武十
  有九年倭夷倡亂遣信國公湯和經理海上遂撤崇城
  城乍浦然崇南百里爲浙江省北百里爲嘉興府崇介
  于其間擬之前代尤爲衝要嘉靖壬子歲倭夷入犯深
  擾內地蹂躪無忌當道諸公以崇翊省控府非城不可
  乃中丞王公下議城維時守吾府者唐巖劉公以海宼
  數犯嘉興內安外攘出奇制敵府固以城爲賴諸邑無
  城其誰與守歲在甲寅議新築崇德桐鄉平湖嘉善四
  城一時並舉尤介注于崇崇城舊址悉爲居民洶洶稱
  不便城址數易不能定唐巖公親涖邑中觀形勢集士
  民諭之曰爾城舊址水陸輻輳生齒蕃庶究爲安宅久
  矣夫築城衛民民居盡毁城成孰居之自是恢廓城制
  凡里中要會之處環城而囊括焉北多幽曠乃城于舊
  址址遂定又以天目之山苕水發源從西南數百里流
  入崇德之陽舊南門乃在東偏公遷于中迎山水以納
  王氣爰命邑大夫蔡侯董其役城未及完正月初六曰
  倭宼偵知突如其來大罹慘酷蔡侯以罪去公臨城爲
  之潸然乃屬事于貳守瀛峯張公浹月而樓櫓雉堞完
  且備矣丙辰歲立齋崔侯自長垣調祟首務防禦凡城
  工創始樓雉未有齊壹火器未有鑄造者夙暮從事夏
  四月海宼擁衆從金山越乍浦經海鹽入園花抵長安
  欲循故道來宼崇犯浙省取道犯畱都時總督司馬胡
  公設險制勝隨地爲備在嘉業已屬公築敵臺六座防
  宼北犯賊不復窺伺北路在崇則已捐貲築敵臺二座
  于南門三里橋以防宼犯南路賊望見不敢近走趨硤
  石以圍桐鄉而崇城獨安堵如故崇民溯城伊始慶城
  〓終乃籲天而祝曰遐哉劉公之澤也今而後福弗替
  矣于是崔侯造呂子曰崇城隆隆維公之功崇有安宅
  維公之澤請樹豐碑于南門左方紀元功也惟是作記
  以昭示無極盍重圖之于是呂子曰崇之鄉校嘗有詠
  謠矣崇無城賊入境也如無人崇有城而不守民隨侯
  而出走崇有城有守人安乃久觀于詠謠而我公我侯
  口碑具在矣矧余又嘗考有周中興之盛城彼東方命
  仲山甫賦政于外平淮南之夷召虎疆理旬宣徐方繹
  騷南仲專此南國是天生聖王不貴無警所寶惟在賢
  哲先後禦侮爾今我皇上聖神文武允邁宣王區區倭
  奴不迨徐夷乃我劉公修仲山甫召虎南仲之職祗今
  海宼蕩平殘孽俘馘殆盡東南寧謐如故矣聖朝億萬
  年無疆大歴服當永永泰平而豐碑所樹豈特如甘棠已哉三十九年知縣劉宗武
  加築南北甕城門各一座箭臺三十窩鋪二十有四嗣
  是間有雨潦旋潰旋修萬歴戊申知縣靳一派增修袁志
  明靳一派論曰設險以守國也風氣之聚一邑之屯
  泰饒乏繫之嘗聞之邑父老崇自劉郡守愨經始築城
  規地定址業有成畫矣邑東南居民有狡黠者陰以私
  便害成遂脧削東南隅如割左股南薰仁門又折而西
  若垂首然劉守臨眺咄咄有空匱之嗟而謂塘以東受
  詘特甚昔日素封之家列塘東者今若掃矣言固不誣
  堪輿家稱邑城獨西門進水餘四門皆洩瀉無瀦宜遷
  薰仁門于丙方遷南大水門于鯨音閣右倂塞西南與
  南北二水門更通進龍港㢲水于學宮前此一議也又
  謂宜築湖于包角堰左仿彿鴛湖復查劉公所定原址
  攺築城墉則形勝包裹無缺陷亦一議也
  夫非常之事難與慮始惟邑父老愼謀焉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李震奉檄倂堵合雉培高益堅万門鄺志
  康熙五十一年知縣韓麟趾重修四門城樓康熙六十
  年知縣王以和重修垣堞添建西門城樓雍正五年知
  縣呂廷鑄重修浙江通志東水門南水門西南水門于乾隆
  二十四年間知縣周鼎因風水攸關卽行塡塞案塡塞三水門
  卽靳志堪輿家言而稍變通耳故錄靳論于前以表所自焉西水門北水門于乾隆
  二十九年知縣鮑祖幹領項興修新纂
  池 濠周于城凡八里五十三步袁志
  桐鄉縣
  城 明宣德四年分縣無城五年知府齊政相度土宜始
  分崇德之東鄙爲縣治天順初知縣張泰成化中孟俊
  正德中任洛等始創城隍工俱未竣嘉靖三十二年海
  警巡撫王忬檄知府劉慤知縣金燕築成之周圍五里
  計一千二百丈外高三丈一尺內高一丈四尺闊一丈
  八尺上磚下石陸門四東曰靑陽西曰兌悅南曰時薰
  北曰來遠水門四各有弔橋跨池隍以通往來惟西水
  門閉不通流垛凡一千一十二城樓四座月城四敵臺
  十三敵樓八明主簿江以同修城記夫事有曠世相感者恨時不同而惟歌其德之不可及也以
  故戀德期于親炙並時擬于相遭予以天官〓領簿浙
  江之桐鄉縣時龍飛攺元五月也適右轄劉公唐巖翁
  函表入賀同于屬下末吏嘗謁公行臺辱垂念�通家旣
  惠以顏色又迪以官箴復語及作郡嘉興縣之有城乃
  公所創也予時唯唯及抵縣閱其崇墉峻岨攖帶天壁
  壮哉翁之功德于此藐不可及矣每出入于斯輒俯躬
  欽其雄鎭也及拜生祠復知前大令金芝川翁極有功
  于桐鄉民去思不已致爲像祀之且功莫大于建城事
  繁而不可省民費而不得已向非二公同心其能措斯
  民于久安遭倭宼而徑免于湯火哉斯時之感必不徒
  然翁昔被謫起令貴溪政肅風淸曾不數月飄然徑去
  而說尹在口民不忍忘今困而復起列于內卿夙被龍
  光叨庇金城側竚二公尋登廊廟勒勲鼎彝實所優爲
  其覿德醉心遭時之盛幸孰大焉緣裁詩紀德業之不
  替同斯城之不磨也其後之取法俟諸世世豈啻興感
  已哉穹碑列績嶄然在隅本不假蕪蔓贅疣第景仰之
  私謹錄鄙詞鐫諸貞珉嵌置城隅竊附同慶詞曰四海
  提封內天朝長撫之萬國錯碁置小大羅綱維設險共
  爲虞金湯飭郊圻帝念民星散居之屬有司事變乃無
  常周防先所宜惟時同氛祲着處競張旗斯民致流冗
  倉猝靡所支不有城爲〓士庶紛流離據城能制勝堅
  壁實爲隄民駭免蕩析寇來藉安棲同心摧鋒鏑衝突
  勢自披〓障遍方隅紀綱自我持封域界相侵斯實民
  之依或陶甓爲堅或壘石壯基風塵時竊發安堵如山
  溪兹城建有因早晚若得時頃遭倭虜變嗟咄壘爲欹
  無警向因循亟建功最奇動魄駭倭毒黎庶走且啼府
  主〓籌畫縣宰無停羈版築躬率作突地擁丹梯岌業
  羅壯觀百雉雄睥聣旗亭重門禁鋒櫓肅威儀劇賊空
  悵望肆暴安能施是役最宜民奕世以安貽有初遭艱
  難克終愼勿迷避侵德爲最〓固愼先幾束馬懸車守
  安常輯鼓鼙不備莒先貶繕緩仍垂譏先訓旨燦然識
  早戒辦遲勲業起今古金石豈磷淄儉德時修舉鞏固
  萬年期
  國朝順治三年建月城鎖亭八座十七年知縣王好仁奉文
  修城將女牆二堵倂成一口雉堞一新康熙十四年知
  縣徐秉元重修二十四年知縣何金藺修築垛堞建四
  門城樓三十四年知縣郭金湯重修五十二年知縣魯
  城捐修吳志 案是年修城紀畧云邑治城垣歴久不修坍塌甚矣門樓倒廢瓦木無踪知縣魯城捐
  俸勸輸鳩工庀材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經始至五十
  二年冬女牆垛口雉堞重新四門城樓翬飛覩美賴邑
  宰之勤勞冒祁寒暑雨而曰親巡視欣士民之協理分
  晝耕夜讀以殫力經營期年之內金湯鞏固合與紳士
  鄒大綬鍾彝汪用謙張朱姜福元耆民岑仙谷金公禮蔣惠安陳煥文徐靑〓等並傳于不朽云雍正
  五年知縣王輅奉檄重修浙江通志乾隆三十三年知縣李
  天錫詳請修建內外城垣垛口四門城樓新纂
  池 濠周于城廣六丈深二丈五尺康熙二十四年知縣
  何金藺開濬城隍河道西水門百年阻塞特加疏闢桐鄉
  徐志
  坊巷
  府城
  古坊案至元志錄事司下坊七十其名義未可没兹列如左而見于他志者附後
  迎年坊 春波門內舊名春波後改取迎靑帝祈豐年之義
  正興坊 在朱港舊名永興後攺取經正庶民興之義
  登春坊 春波門內取登春臺之義
  宜民坊 在嘉興縣前取豈弟宜民之義
  流虹坊 在興聖寺西乃宋孝宗毓聖之地故取華渚流虹之義
  好德坊 在鹽倉巷有歌妓蘇小鄉墓故名使人知好色不如好德之義
  通津坊 在府東灣坊近水故名
  聯魁坊 在倪家橋舊名褒孝以宋里人陳四嘗剖心藥親之疾立此以褒其孝後趙汝訓汝弼兄弟登第故
  攺是名
  蘭錡坊 宋于太尉居焉故取蘭錡內設之義
  碧漪坊 在縣西北舊曰集賢以通天心湖故攺是名
  集仙坊 巷通隱眞道院因仙人劉高嘗至此故名葢效唐以集仙名館之義
  靑緺坊 宋胡安撫名與可子孫皆把麾故取東郭先生傳靑緺之義
  環闉坊 府後門東偏路囘環子城詩註闉曲城也故名
  旌烈坊 在郡治北巷有楊將軍廟故立此以旌休烈
  聽履坊 西河上宋有王尚書希吕宅故取聽履上星辰之句
  鄉月坊 宋有趙少鄉宅故取鄉士惟月之義
  祥鱣坊 至元志近郡文學廳故取銜鱣之義
  杏壇坊 在路學前故名
  鳳池坊 宋有婁參政機府故取中書鳳池之義
  百福坊 巷通天慶觀故取申以百福之義
  封祝坊 巷通祥符寺宋時祝聖之所故取華封人之義
  介寧坊 俗曰陳婆兒巷婆媪乃婦人高年之稱故取介福康寧之義
  尊耉坊 俗曰老人局故取尊事黃耉之義
  率育坊 俗曰楊洗麩巷故取來牟率育之義
  斯才坊 俗曰馬坊巷故取斯馬斯才之義
  咸中坊 俗曰幢子巷乃宋刑人之所故取咸中有慶之義
  聚桂坊 舊名神童葢市有唐堯臣包時習與弟時中時飛俱中童科後徐聞詩又以童科第進士故也堯臣
  後人夢符震龍天麟又相
  繼擢第景定庚申攺是名
  豐衍坊 通慈濟倉故名
  美俗坊 通瓦子故立是名欲以美汙俗也
  靈光坊 在驛巷通靈光寺故名
  移風坊 通西瓦子故立是名與美俗同義
  鄉道坊 在何道人巷故名
  通闠坊 在府後橋之西通大市故名
  織雲坊 通蔡織紗巷故取巧織雲錦裳之義
  燕春坊 巷通酒庫熙春樓故取遊燕之義 柳志作宴春
  四騏坊 宋有馬太尉定遠居焉故取乘其四騏之義
  鳴社坊 通社壇李蕭遠運命論里社鳴而聖人出郡爲宋孝宗毓聖之地故因社名坊
  輕裘坊 宋竇安撫居寶嘗帥襄陽故取羊祜輕裘緩帶之義
  通明坊 在醋坊橋舊在顧市橋後移于此路通南門因取離明之義
  爰穡坊 俗曰糖巷因取稼穡作甘之義
  勸善坊 通咸中坊刑人之所故名
  曁容坊 通南營取戎容曁曁之義
  天祿坊 在石獅子巷天祿辟邪乃獅子之類故名
  閱武坊 通敎場因取春秋大閱之義
  歸鶴坊 舊曰華表後攺取化鶴歸來之義
  淸瑞坊 南通澄海門因取海淸瑞應之義
  格眞坊 通崇道宮取感格上眞之義
  向葵坊 在府治前以其東嚮取葵花向陽之義
  依蓮坊 通節推廳取泛綠水依芙蕖之義
  望恩坊 巷西有橋曰望恩故名
  寶化坊 路通寶花寺因名
  皇華坊 宋浙西提舉任淸叟居此故名
  廣平坊 通廣平橋因名
  擁麾坊 宋有陳知軍宅故名
  敷潤坊 在油車巷故以是名
  崇梵坊 通兜率寺故名
  欽祐坊 通天寧寺欽奉宋祐陵香火故以是名
  遺愛坊 有普寧王廟古傳嘉興縣令有善政天降一銅棺葢自開合入焉吏挽畱之故名遺愛
  六一坊 通天慶觀取東坡天慶觀賦六壯一穉之義或曰六一居士後人居焉或謂宋陳聖俞爲東坡六客
  之一名此
  以表之
  政桴坊 在王鞔鼓巷取善政猶桴鼓之義
  阜通坊 通稅務因取阜通貨賄之義
  金佗坊 舊通趙郡王府因取王金印橐佗之義
  燕支坊 通燕支橋因名
  澄觀坊 通楞嚴十六觀堂因名
  繪麟坊 通金山大王廟卽霍光也因取繪形麟閣之義
  東陵坊 巷有石井欄象瓜俗曰甜瓜井因取東陵種瓜之義
  繡衣坊 宋延安撫居焉延持使節故名
  瑞龜坊 通精嚴寺嘗獲靈龜故名
  流化坊 通水纂橋故名流化
  興賢坊 在貢院前取賓興賢能之義後守鄭定重修貢院攺立興賢館今皆廢
  以上至
  元志
  秀豐坊 柳志在縣西南里二十步
  步蟾坊 柳志在縣西一里
  乘驄坊 鄒志相傳自宋元其里人屢任繡衣故名
  古巷
  朱巷 鹽倉巷 陳婆兒巷 楊洗麩巷
  馬坊巷 幢子巷 何道人巷 蔡織紗巷
  糖巷 石獅子巷 油車巷
  王鞔鼓巷 廟巷 以上至元志
  遺愛巷 澄觀巷 靈光巷 豐衍巷
  斯才巷 織雲巷 宴春巷 移風巷
  流化巷 廣平巷 四騏巷 金佗巷
  聚桂巷 咸中巷 聯魁巷 望恩巷
  勸善巷 歸鶴巷 楊將軍巷 塔兒巷
  甜瓜巷 竹林巷 市心巷 菓子巷
  以上
  柳志
  嘉興縣
  今坊九皆在郡東門外
  宣公坊 春波坊 北版坊 放生坊
  鹽倉坊 王家坊 蒯塔坊 角里坊
  常豐坊
  今巷
  永康巷 沈家行 望春巷 獅子匯
  薛家匯 永阜巷 崇家衖 安阜巷
  義庵衖 潘家衖 朝陽巷 莫乃巷
  聚賢巷 育才巷 里仁巷 呂家廡
  大紅橋巷 小紅橋巷 栲栳街 紙行橋衖
  穿田巷 窰衖頭髮街 永安巷 穿田衖
  箬帽街 萬安巷 祝家衖 務前橋衖
  屠庵衖 顏家衖 熙春巷 高家灣
  花園衖 鹽倉橋巷 興賢巷 泥涇巷
  蒯塔衖 雙元巷 天馬巷 黃家廊
  西馬巷 慶元巷 東津巷 游龍街
  葛家衖 陸家衖 沈家衖 張家衖
  吳涇橋衖 包家衖 碑亭衖 起龍巷
  永福橋衖 太平橋衖 鋪前衖 通濟橋衖
  秀水縣
  今坊十五城內十城外五
  鳳池坊仍元名 集慶坊 報忠坊 府西坊
  府前坊 府東坊 毛家坊 靈光坊仍元名
  鍾秀坊 碧漪坊仍元名 北麗坊 東瓜坊
  太平坊 五龍坊 西麗坊
  今巷
  仁壽巷 鳳凰衖 學東巷 學西巷
  西城巷 百福巷 淸風巷 學子衖
  平家衖 韭菜園衖 干戈衖 天慶衖
  羅漢巷 火德巷 察院東巷 察院西巷
  察院前東巷 察院前西巷 紙行巷 梓牆南巷
  撫字巷 梓牆北巷 平橋巷 聯魁巷
  羅城巷 石獅子巷 集仙坊巷 福順巷
  通濟巷 元愷巷 承宣巷 三版巷
  羊血巷 竹林巷 混堂衖 平家巷
  綠衣巷 干歌巷 北津南巷 賢昌巷
  楊柳巷 邵慶巷 塔兒巷 北津北巷
  武寧巷 鈕家橋巷 通靈巷 通秀巷
  迎春巷 石灰橋西巷 石灰橋東巷 秋涇橋西巷
  秋涇橋東巷 湯家巷 寺街 顏井頭衖
  楊家橋巷 米柵
  濠股
  嘉善縣
  今坊十五考嘉善章志及新纂俱名舖不名坊今仍吳志之舊
  熙寧坊 慶豐坊 香花坊 環整坊
  北亭坊 黃王坊 大勝坊 石灰坊今名日暉
  太平坊 諟安坊 西關坊 大安坊
  泳安坊 北關坊 麟諟坊案後四坊照新報烟戸册補
  今巷
  總捕巷 東花園巷 西花園巷 戴家巷
  徐家巷 狄家巷 慈雲巷 儒學東巷
  儒學西巷 天水巷 鹹井巷 太平巷
  河灘衖 鄒家衖 水次衖 田家衖
  北郁衖 南郁衖 巡警衖 陳家衖
  浦家衖 沈學官衖 沈油車衖 布按分司兩巷
  吳公巷 王家巷
  黃菴巷
  海鹽縣
  宋坊案海鹽圖經城內宋坊十
  海瑞坊 海曾坊 海晏坊 海淸坊
  海康坊 海安坊 海豐坊 海熙坊
  海潤坊 海阜坊
  古坊案至元志海鹽縣坊十各有名義錄于左
  字民坊 在縣前縣令乃字民之官故以名
  聞琴坊 在縣東南取宓單父鳴琴之義
  宣化坊 在縣西承流宣化之義
  定民坊 取辨上下定民志之義
  衆安坊 至元志缺文
  熙春坊 至元志缺文
  迎恩坊 凡恩濡于此地迓之故名
  起潛坊 在福業院前院有龍湫取起潛龍之義
  喜雨坊 在福業院前禱雨之所因名
  甘泉坊 至元志缺文
  今坊十八其十坊仍至元志舊名不贅列
  東門坊 敎場坊 西門坊 朝聖坊
  西柵坊 南門坊 北門坊 太子坊
  今巷
  總鋪巷 囘子巷 崔衙巷 新橋巷
  北廟巷 馬官巷 石皮橋巷 謝家巷
  東橫巷 通海橋巷 四營 致和巷
  楊橋巷 興廉橋巷 思魯橋巷 談家巷
  靑黃巷 彭衙巷 祝衙巷 學前街
  長壽庵巷 觀音堂巷 磨子橋巷 遷善橋巷
  關帝廟巷 槐花巷 高槐巷 鄔家巷
  大營巷 局巷 混堂巷 戚家巷
  楊家巷 西橫街 九營巷 蟹家巷
  倉橋巷 虹橋巷 新虹橋巷 虎衖
  唐家巷 索家巷 向家巷 城隍廟巷
  虎尾浜街 曾家巷 查家巷 煮雞巷
  趙家巷 黃家巷 曲尺巷 董家巷
  寺衖 張家巷 元壇巷 馬路
  庵衖
  平湖縣
  今坊十案平湖王志有莊名而無坊名今依吳志仍以坊屬焉凡十其巷名則易以衖仍照王志
  縣前坊 喜雨坊 南門坊 西門坊
  西司坊 城隍坊 儒林坊 永寧坊
  王家坊 仲街坊
  今巷
  馮家衖 莫家衖 南壇衖 方衖
  居家衖 張家廊 馬家廊 蘇家衖
  香衖 混堂衖 高家廊 陰陽衖
  城隍衖 陳牲衖 醬園衖 丫髻衖
  東廊下 王家衖 學宮衖 劉家廊
  長衖 官衖 南衖 莫乃衖
  大衖 觀音堂衖 計家衖 胡家衖
  桑園衖 西衖 淸水衖 糖坊衖
  董家衖 倉浜衖 臭衖 西廊下
  馬衖 賀家衖 分金衖 俞家場
  嚴家衖 方家衖 楊家衖 學後街
  司衖 北壇衖 小橫街 新開衖
  司後衖 南司衖 鋸子衖 三官堂衖
  揚舉衖 新街衖 西衖 祈堂浜衖
  碗砂衖 九曲衖 錠子衖 倪家衖
  井甏衖 趙家衖 蘆蓆衖 劉家匯
  石門縣
  今坊六
  宣化坊 太平坊 淸泉坊 儒林坊
  嘉會坊 永安坊
  古巷
  趙家巷 生賢巷 見至元志
  探花巷 見柳志
  今巷
  靑陽巷 宣化巷 登仙巷 水門巷
  四井巷 探花巷 壘石巷
  桐鄉縣
  今坊六
  邑前坊 永寧坊 仁德坊 靑龍坊
  隣泮坊 舞鳳坊
  今巷
  服德街 時薰街 通離街 新興街
  濯淸街 雙節街 靑陽街 集蔬街
  煥文街 新街
  文獻里 通遠街
  市鎭
  嘉興縣
  王店鎭 在縣南三十六里一名梅里縣境又有新豐鍾
  帶新行三鎭俱爲商賈輳集之所 大淸一統志市多販糶民
  務農桑所織綢最著名稱王店綢褚氏畫絹亦甲於天
  下業儒者衆科第不絕亦一方都會也嘉興何志 樂郊私語王店鎭
  有工部尚書王逵者世居大彭都官灘里逵購屋于梅
  溪聚貨貿易因名王店尚書公子曰令安孫曰延福皆
  成進士簪纓相繼而王店曰漸殷庶遂成巨鎭 靜志
  居詩話予年十七避兵練浦歲已丑移家梅會里亦名
  王店或曰石晉時鎭遏使逵居此故名或曰宋尚書居
  正之宅或曰元學士綸也已亥十月訪蔣布衣之翹于
  射襄城蔣語余曰子知王店之所由名乎洪武中孝廉
  鏞及其弟鈞之所居也鏞有詩云吾家舊住梅溪上是
  也梅會一作梅匯 國朝周筼東石環橋記略云王
  店鎭者嘉興四鎭之一在長水東鎭距硤川二十里距
  郡四十里長水之北分折而東貫於鎭市以入于海鹽
  塘而北仍合於郡之南湖者也鎭民之居夾湖成聚爲
  里者三
  新豐鎭 在縣東三十六里柳志作二十七里誤鎭曰新鎭塘曰漢
  塘相傳以爲漢新豐里人遷于汴又南渡居此故名居
  民農桑多市販亦有業儒者趙圖記
  新行鎭 在縣東南五十四里柳志鎭東西廣三里南北袤
  二里明施鳳來廟記有云界屬嘉興脈連海鹽平湖蓋
  錯壤在兩邑之偏隅沃土通流勤於穡事宜生聚貿遷
  環萃于此亦多士流明中葉後有登科第者鎭北又有
  村市名小新行新纂 國朝邑人戴彬舟至新行詩帶水溪橋路扁舟載月來客多思骨月
  地近見樓臺鐘遠先傳寺花香早
  放梅款門應識我笑口一齊開
  鍾帶鎭 在縣東五十里柳志 明姚綬東嶽行宮碑嘉興東下四十餘里曰鍾帶鎭村
  落市闤所聚
  居人稠宻
  案柳志嘉邑之稱市鎭者五曰鍾帶朱村新豐新行王
  店朱村在縣東南二十七里嗣爲郡縣志者皆不載
  秀水縣
  王江涇 縣北三十里運河所經爲往來要衝有巡司大
  淸一統志 案雍正十三年裁巡檢司移嘉興府同知駐此乾隆七年攺駐嘉興通判 鎭在縣北
  永樂鄉舊有王氏江氏所居因以名鎭鎭南盡秀水縣
  界北據吳江縣界俗稍刁頑多織綢收縞紵之利居者
  可七千餘家不務耕績多業儒登賢書者數有之秀水李志
  名勝志又名聞川市宋聞人氏家焉 方輿勝覽王
  江涇在漕河東因巨姓黃氏江氏居此亦作黃涇
  樂郊私語至正十六年五月張氏兵南下楊參政完者
  以數萬衆屯王江涇川途嚴肅張兵遂不敢取道嘉禾
  乃自平望烏墩直搗武林 元岑士貴稅暑亭記聞川
  市又名王江涇舊在官塘東宋徙置塘西 明武進惲
  紹芳王江涇晚眺詩逶迤一徑野橋低門掩疎籬對碧
  溪沙浦日晴時落雁水村天暝忽聞雞山童藉草爭牽
  袖田父遺醪獨灌畦淳朴古風今不攺向來兵火重悲
  悽 國朝程瑞禴泊王江涇詩舟橫野浦臥沙明五
  月涼生景倍淸燈火照波螢亂點鳬鷖隔岸夜無聲千
  林桑葉畱人採萬頃湖田待雨耕記取東風還有意酒
  旗吹向闔閭城 顧光旭詩掛帆又過王江涇柁樓再
  拜張公經紅雨亂點春袍靑花香入影煙冥冥柘林二
  萬倭夜至張公命將如雷霆麾下蘇松副總兵俞公大
  猷本書生少好學易傳蔡淸推演兵法磨靑萍平江八
  百倭出沒俞公所至靈雨零十里五里長短亭春風楊
  柳鷗不驚三百年來水如鏡想公英爽畱江汀當時戰
  功豈不敘趙文華輩欺朝廷冒功納賄殘生靈奸相肆
  毒邦不寧此輩胡以逃天刑此輩雖莫逃天刑盈城流
  血江風腥橋東社鼓鼕鼕聲試聽擊壤歌昇平 王明
  福舊聞川市詩接戰巷口春草萋莫家村樹有烏啼豈
  知前代肩摩處今
  日繁華讓水西
  新城鎭 縣西北二十七里唐會昌中嘗築土爲城謂之
  新城稅課局 大淸一統志唐景雲中鎭遭兵亂居民壘土爲
  城案新城俗名中鎭葢沿此〓故云新城城久廢今存其名宣德分
  縣謀建縣治而不果其民男務居賈與時逐利女攻紡
  織居者可萬餘家頗多儒有登鄉書者秀水李志 嘉禾志新城務有
  酒稅靜志居詩話柿林今之新城鎭也城本作塍宋
  曾魯公嘗監秀水新塍酒稅明金愼柿林移居時喜
  得移家秀水濱此邦風物舊相親爲農久已知農事近
  市還能遠市塵鵝散墨池迎洗硯鷗馴漁屋看垂綸蔬
  畦藥圃終吾老未
  必溪花解笑人
  濮院鎭 縣西南三十六里其南接桐鄉縣界舊爲濮氏
  所居故名 大淸一統志舊名永樂市柳志元至正間惟右族濮
  氏一姓迨濮氏流徙他卜居者漸繁今可萬餘家因以
  濮院名鎭南隷桐邑之梧桐鄉北界本邑之靈㝛鄉居
  民務織絲綢亦業農賈商旅輻輳與王江涇相亞而俗
  較馴謹多業儒秀水李志 濮川紀略宋爲永樂市地之淳美可知河南濮鳳隨駕南渡仕爲
  著作郎居此子姓繁衍理宗朝賜第曰濮院鎭以是名
  初惟濮氏爲最旣而諸族有前八家後八家之稱爲地
  無多商賈經營往來科第衣冠曰盛 明項忠入濮院
  路詩行盡禦兒涇纔過禦兒亭將軍鉦鼓靜母子笑談
  寧破國霜千樹還家月一庭明朝載酒出鷗鷺滿洲汀
  國朝顏鼎受題濮川誌略詩卓犖推前輩恢宏屬
  後賢挑燈終此夕開卷憶當年人豈文章
  重家因孝友傳他時名世出往哲在斯編
  陡門鎭 縣治西二十七里靈㝛鄉鎭夾運河南北廛居
  僅二百餘家較諸鎭最爲闃寂民務耕桑女勤紡織頗
  多樸茂之風秀水李志 明吳宏濟四鎭常平倉碑記略云循濮院而還五六里爲陡門于虎林
  常走集其人十農一賈十二苦旱十八苦澇其田宜麥
  禾多樹桑兼菽視原沃所入其儉惟倍 國朝譚吉
  璁櫂歌斗門水勢到今平兩岸條桑鳩婦
  聲嶛峭春風飽帆腹微茫煙樹露金明
  案秀水任志市集之稱鎭者舊凡五曰陶莊新城濮院
  王江涇彰陵今析陶莊隷嘉善彰陵僅存村落合王江
  涇新城濮院幷陡門爲四鎭萬歴三
  十年知縣李培于四鎭各建常平倉
  嘉善縣
  風涇鎭 縣東北十八里舊名白牛村市元攺爲鎭置巡
  司 大淸一統志宋賢良陳聖俞居焉自號白牛居士故以名
  舊爲市至元十三年立爲鎭至元志 舊名白牛溪後名淸
  風涇訛爲風涇柳志半屬華亭物阜民殷商賈輻輳嘉善章志
  元貢師泰風涇舟中詩白髮飄蕭寄短篷春深杯酒
  意曾同落花洲渚鷗迎雨芳草池塘燕避風烽火此時
  連海上音書何日到山中故人别後遙相望夜夜空隨
  斗柄東 明瞿佑過風涇詩雨餘新綠漲橫塘紅版橋
  邊矮粉牆知是淸明時節到鞦韆一架倚垂楊 金景
  西懷風涇詩白牛塘上酒旗中南北長橋臥緑虹煙寺
  晚鐘蕉葉雨水樓晴檻落花風衣冠文物聲名藹舟
  楫魚鹽利澤通東望雲間酬二陸舉杯南向酹宣公
  斜塘鎭 縣北二十里西北之水皆匯于此一名西塘大
  淸一統志鎭界永安遷善二鄉坤乾二水會於市南從㢲斜
  流而出故名又名西塘亦名平川正統時徙陶莊稅課
  局于此居民稠宻向成市廛水鄉貿易者萃焉嘉善章志 案
  大理寺卿胡槩將析縣命知府齊政相地齊欲定縣於
  西塘鎭有成議矣胡詢諸父老陶莊民袁顥方弱冠進
  曰最上論國計次論人情又次論地勢西塘僻處一隅
  非扼塞要會武塘海濱孔道郡之東藩地方有警可以
  扼抗又商旅往來民易成聚胡然之遂挾與偕行自嘉
  興東來先閱武塘四水皆直齊不甚樂及抵西塘見南
  北諸流皆會于文水漾召顥語曰國計民情爾言當矣
  如地勢何顥曰西塘二水雖合勢實傾邪武塘雖直勢
  甚平正觀形者得其僞察理者得其眞古者太史覛土
  較輕重試等之優劣判矣胡命取二鎭水秤之果武塘
  重遂定
  治焉
  王帶鎭 縣東南一十里元有巡檢王六八秀巨貲招商
  因成市井遺址尚存鎭南元有姚莊市後遭兵火廢嘉善
  章志
  陶莊鎭 縣西北三十六里去府城五十四里本名柳溪
  宋紹興中陶氏居此易今名元置巡司明正統十二年
  攺置斜塘萬歴初廢 大淸一統志宋紹興中〓義郎陶文幹
  自蘇徙此遂名陶莊初世家鼎峙橋亭相望南曰南陶
  莊北曰北陶莊今民居凋敝漸成村落嘉善章志 元楊維楨陶莊詩
  村落成行市井連日中雲集自年年刀錐有利圖衣食
  貿易無人索稅錢漁鼓畫橋楊柳外酒旗茆店杏花前
  陶家義塾相聞近
  敎子何須孟母傳
  干家窑鎭 縣西北一十二里民多業陶廛居聯絡三吳
  貿遷弗絕明萬歴時邑令章士雅設常平倉于此與風
  涇斜塘相埒嘉善章志
  三店 縣西十里張涇堰縣西北十里 亦成十家之市嘉善章志 案柳志首列魏塘
  鎭今爲縣治不並載吳志鎭之屬嘉善者四王帶斜塘
  陶莊風涇嘉善章志載有平家窑鎭又有三店張涇堰
  亦成村市
  並增入
  海鹽縣
  澉浦鎭 縣西南三十六里唐開元五年蘇州剌史張廷
  珪奏設舊志有鎭將吳越錢氏置鎭遏使以是土豪傑
  管領宋置鎭官監鎭稅兼鮑郞鹽場各設專官置水軍
  寨歲水軍百人戌守至元皇慶間宣慰楊耐翁居于此
  以已貲廣搆房宇招集海商番舶皆萃於此居民貿易
  遂成村落後築城于鎭設千戸以守備焉海鹽仇志縣西南
  之水由此入海宋開禧初置澉浦水軍今湮塞 大淸一統志
  案海鹽圖經鎭大者曰澉浦有城置戍 明陳善詩
  攜酒來從海上遊蒼蒼樹色望中浮林間梵唄天眞院
  空外䦨干宣慰樓滄海接雲疑越嶠靑山繞郭似杭州
  醉歸驢背饒詩興東指蓬萊鐵笛秋 張寧澉川圖詩
  澉湖新漲碧潺湲秦駐高峯紫翠間拂曙烟雲蒼壓水
  過春桑柘綠彌山海門桴客浮何在石屋棋翁去不還
  欲趂蘭舟一登望
  杏林深處草堂閒
  半邏市 縣西南三十五里昔云半路有亭故名之今訛
  爲半邏計海鹽至嘉興七十里半邏乃路之半往來之
  人咸餉於此鄉民皆輻輳爲市焉海鹽仇志半路亭者漢施
  延賃作處延後官至太尉故成市鎭則半路亭始漢舊
  志云以縣至郡城七十里此爲路之半故名非也漢時
  郡縣未置於此或從長水至馬嗥城言之耳海鹽圖經 國朝
  彭孫遹詩十里寒塘水漫流蕭蕭蘆葉響空洲濃隂㝛
  霧連朝雨柔艪輕帆半邏舟心事蹉跎王谷隱故人零
  落鄠田秋吟成猶倚危
  橋立慚愧沙頭雙白鷗
  鮑郞市 舊有鮑郞浦宋元時置鹽課于此 大淸一統志 縣西
  南三十五里週圍六里三十步又有鮑郎海鹽場舊傳
  黃巢爲宼時鹽令姓鮑者遣其子抗賊戰死故名鮑郞
  案南史孫恩作亂海鹽令鮑陋遣子嗣之以吳兵一千
  爲前驅劉裕以吳兵不習戰命之在後是夜裕多設奇
  兵廣置旗鼓明日賊過復發嗣之追奔陷歿則鮑郞之
  說蓋自南史矣海鹽仇志鮑郞者晉令鮑陋子與孫恩戰死
  後爲神有鸞公者見其形狀如二十許人講於梁武帝
  立廟錢塘江此地有浦舊入海通江乃其戰處也鮑郞
  場今俗名水關埭海鹽圖經地名鮑郞者宋志云昔鹽場初
  開于此有鮑姓者鑿浦煮鹽遂名鹽法志
  茶院市 縣西南三十六里唐開寶已巳錢武肅王至金
  粟寺敕賜茶院因名之海鹽仇志 案海鹽仇志及圖經俱載唐開寶已已考已已歲
  爲宋開寶二年云唐者誤又其時爲
  錢武肅王則是梁開平二年已巳也
  沈蕩鎭 縣西北三十里曰沈蕩爲大鎭水四通列廛五
  六百家五穀絲布竹木油坊質店大賈往往雲集海鹽圖經
  歟城縣西十八里晉將袁山松築城以備孫恩洪武初
  置關隷海寧衛今廢海鹽仇志 明陳善詩水雲鄉在舊城西幾度尋幽醉不迷遙憶淸
  虛樓上客洞簫吹徹海雲低 吳夔詩正値江天晩維
  舟在渡頭聊沽村酒薄還對月華浮水鳥衝蒼靄漁燈
  集遠洲生涯蕭瑟
  甚無地不堪愁
  案至元志海鹽縣有寧海鎭在縣東唐天寶十年太守
  趙居貞置宋淳化二年移置近縣一里今廢圖經云元
  陷入海吳志海鹽市鎭四茶院半邏鮑郎澉浦考
  海鹽圖經沈蕩鎭爲大鎭歟城諸處俱列于市
  平湖縣
  白沙灣鎭 縣東二十七里距乍浦二十里自獨山稍折
  而東海勢一曲爲泊帆舊地明洪武十九年自廣陳墅
  移置巡檢司於此並築城週一里有奇今仍設巡檢司
  大淸
  一統志
  廣陳鎭 縣東北二十七里元曰廣陳鎭明初置巡檢司
  後移白沙灣大淸一統志鎭之古廣陳爲最元時番舶至列
  肆于此故名廣陳與舊衙金山水陸交會曩通海潮其
  土如蟲齧木間飛潮于岸則黃茂不粒故堤昉于唐久
  之沙湧海潮漸隔輸會不至居人寥落矣平湖王志
  乍浦鎭 縣東南三十里與海鹽接壤舊有官河匯諸水
  入海吳越設鎭遏使南宋置水軍設統制領之元置市
  舶司洪武十四年自故邑城徙巡司于此攺今名十九
  年攺建千戸所築城九里又築捍海石塘聯絡雄峙二
  十六年增置水寨爲海道三關之一隆慶間革海口澉
  浦二關止畱乍浦一關
  國朝順治十七年所廢仍設巡檢司及守備雍正二年增設
  水師遊擊駐防五年又移杭州副都統及滿兵駐此九
  年攺遊擊設參將爲海口巨鎭大淸一統志 案康熙五十六年以嘉興府
  總捕同知移駐乍浦雍正六年又設理事同知番舶湊集居民成市洪武初築
  城于此爲海濱一都會平湖王志詳城池
  新帶鎭 縣北三十里鎭有中市東市西市花街上塘下
  塘饒魚鹽花布之屬平湖程志
  蘆瀝市 縣東北四十里縣北之水悉匯于此大淸一統志東
  自松江南連秀州約一百餘里有大浦二十稱歴浦者
  卽蘆瀝浦也平湖王志
  新倉鎭 縣東北三十里今設白沙巡檢司分駐居水陸
  中道平湖王志蘆瀝鹽課司所兩浙鹽法志
  靑蓮寺鎭 縣西三十里平湖王志
  錢家帶 縣東南一十二里吳志
  徐家帶 縣北七里吳志
  案 大淸一統志平湖有乍浦白沙灣廣陳三鎭在縣東
  南東北袁志蘆𤁋錢家帶徐家帶乍浦廣陳之外又有
  新倉新帶舊帶吳志平湖市鎭六蘆瀝錢家帶徐家帶
  乍浦廣陳新帶也平湖王志稱鎭者五廣陳乍浦新帶
  新倉靑蓮寺或盛衰之故今昔殊焉兹補列靑蓮新倉
  兩鎭錢徐二帶仍照吳志存之蘆𤁋市王志歸鹽課今
  亦列入
  石門縣
  語兒市 縣東南隅隔運河三百步後均爲縣市矣縣市
  卽古義和市也至元志 在縣東南一里近漕渠左三百步
  趙圖記卽今南高橋東沙渚塘崇德靳志 案至元志謂語兒市後均爲縣市柳志
  則云語兒市今廢石門廣志于義和市云在縣北一百
  五十歩卽縣後通衢至河盡今爲縣治于語兒市云在
  縣東南隅運河三百歩卽今南高橋東沙渚塘明其先
  固爲二市也劉志袁志吳志皆云語兒市卽義和市今
  廢語未詳晰義和市今爲縣治亦未可云今廢也
  又語兒當作禦兒其名最古詳見建置及古蹟
  石門鎭 縣北二十里春秋時嘗壘石爲門爲吳越二國
  之限或謂之石夷門唐上元二年劉展作亂遣其將張
  景超攻杭州敗李藏用將李疆於石夷門宋紹興中車
  駕往還卽驛建行幄又置榷酒稅務元置巡司明初分
  鎭之半屬桐鄉曰玉溪鎭由石門而北三十里達湖州
  之烏鎭北出吳江之徑道也大淸一統志民物阜蕃貿易尤
  盛柳志學士張伯淳尙書潘蕃俱顯于此崇德靳志 明王守仁晚泊石
  門詩風雨石門晚停舟問舊遊烟花春欲盡惆悵遶溪
  頭 王穉登石門曲採桑復採桑蠶長桑葉齊妾住石
  門東郞住石門西蠶成桑葉空門前靑苧長一半織郞
  衣一半結魚網賣絲家復貧哭解紅羅襦將絲貰妾淚
  可得作明珠 國朝顧贄詩昔年吳越地此處設王
  官戰氣千年盡悲風日夜寒采桑成白紵繅水出冰紈
  筐篚 天家貢
  行人莫浪看
  洲錢市 縣西北二十七里其地週迴皆水形如錢布故
  名宋嘉定中農劚地得石刻乃唐長慶初李公明葬母
  于吳郡嘉興洲錢之陽內有螭尾平底斗一枚是知洲
  錢之名甚古崇德靳志宋南渡初士大夫避地來寓者殆二
  十家建炎中宗室趙公不求子善應寓踰一紀生丞相
  汝愚于寺橋南之民舍紹熙中范令機扁其里曰生賢
  石門鄘志
  詳見古蹟
  案靳志又列卜店市在縣東北十里元時卜氏家富
  聚而成市洪武初籍其家址存市廢今附識于此
  桐鄉縣
  皁林鎭 縣北九里本在崇德市南有寨宋建炎中徙此
  火燬明初常遇春破張士誠兵于皁林舊設皁林巡司
  及皁林驛後移驛於石門縣大淸一統志皁林市巡檢司館
  驛廳便民倉在焉自立縣治此爲噤喉之地居民夾運
  河成一雄市昔張士誠攻嘉興元將路成駐此禦之今
  鎭西尙有營壘遺址明啟禎間尤爲蕃庶薄暮四方舟
  楫雲集張燈夜市成河路之要津桐鄉徐志 元薩天錫皁林舟中詩春溪
  野鴨肥可射幽樹深陰叫山鷓遠人三月酒船過柳絮
  飛時杏花謝行行水竹上雲林往往人家或僧舍小官
  便欲賦歸來何處買山錢可借 錢惟善早發葑門得
  風抵皁林詩白龍廟前風浪生扁舟初離闔閭城嬋娟
  霜月雁千里顚倒衣裳鷄五更櫓答漁歌江入夢帆
  迎野色樹移程葦間何限秋蕭瑟愁絕胡笳出塞聲
  靑墩鎭縣北二十五里唐置鎭遏使今有巡司與湖州
  之烏鎭止隔一水大淸一統志梁昭明太子讀書此地太子
  爲靑宮故以靑名昔吳越王戌兵于此又稱戌上與湖
  郡所屬之烏鎭夾溪相對民物蕃庶第宅園池盛于他
  鎭宋南渡後士大夫多卜居其地宋有鎭官監稅其繫
  銜曰監嘉興府安吉州靑烏鎭稅舊經所載有草市凡
  四處元設武臣守戍明設石門稅課局于南柵幅〓四
  達人文日起甲于一邑桐鄉徐志 明高岳寓靑鎭詩南亭橋下水無波獨客扁舟試
  一過撫景自慚佳句少思親還恨別情多東風燕亍穿
  花語落日漁郞隔岸歌却上高篷望西北靑山雲影共
  嵳峩 國朝陸圻風雨過烏戌詩昨宵泊鶯脰今此
  近南潯四野寒烟重三江新漲深景陽曾苦雨子建亦
  愁霖何況停橈
  客鄉思淚不禁
  濮院鎭 縣東十八里古檇李地在梧桐鄉前朝楊述爲
  開國解元楊靑爲開邑甲科俱產於此宋景濂摘濮川
  八景繪圖賦詩桐鄉徐志 案鎭西南屬桐鄉東北屬秀水互見秀水
  石門鎭 縣西北二十五里桐鄉徐志 案南屬石門北屬桐鄉互見石門
  爐鎭 縣西北十里居民以冶鑄爲業爲縣北通衢大淸一
  統志原名爐頭村古柞溪在淸風鄉以冶鑄爲業爐火不
  絕故名路近官塘每患盜賊然北鄙之輸納來縣者半
  由於此桐鄉徐志
  陳莊鎭 縣西北十里居民以竹器爲業大淸一統志舊陳莊
  村在爐鎭之西北四方貿易甚遠苕霅諸山貨竹者皆
  集於此桐鄉徐志
  屠甸市 縣東南二十四里舊名屠甸村在千金鄉商賈
  貿易亞於他鎭桐鄉徐志 宋莫若沖屠甸詩偶然屠甸見浮屠爲問屠中有佛無見說庖丁
  游刃在恢恢
  全不費工夫
  案未分縣以前崇德縣之所轄者石門鎭皁林鎭靑鎭
  語兒市鳳鳴市洲錢市明宣德後鳳鳴市卽爲桐鄉縣
  治析皁林一鎭及石門鎭之半屬之其靑鎭仍分烏程
  之半濮院仍分秀水之半俱隸桐鄉爐鎭陳莊舊志不
  載今遵 大淸一統志井
  列于鎭屠甸亦附入焉

知识出处

[嘉庆]嘉興府志八十卷首三卷

《[嘉庆]嘉興府志八十卷首三卷》

嘉兴文献丛书:“史部·方志”共出版100册,所收嘉兴历代方志114种,基本囊括了自元《至元嘉禾志》到民国嘉兴现行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地方志。本册为[嘉庆]嘉興府志八十卷首三卷

阅读

相关人物

伊湯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