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图书馆
嘉兴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嘉兴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嘉興府志卷之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康熙]嘉興府志十八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520020210002451
颗粒名称:
嘉興府志卷之九
分类号:
K29
页数:
15
页码:
一----二十八
摘要:
该地方志为袁国梓纂修,收录于康熙嘉兴府志。
关键词:
地方志
地方史
内容
知嘉興府事雲間袁國梓纂修
水利附海塘
袁國梓曰古人治地必先治水水利之得失關乎財
賦財賦之盈縮關乎國家而民命因之矣三吳多水
之區財賦甲天下浙西諸郡嘉興勢屬下游故水利
視他方爲急宋郏亶欲合江南六郡同心併力開河
築圩置壩建閘使江高于海浦高于江水行地中節
節有制此誠合于周禮井田溝洫之法者也周禮遂
人治野夫間有遂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
夫有川今江海之傍有縱浦有橫塘塘浦之傍有港
㲼港㲼之傍有溝渠其深廣以次逓減然則江海者
萬夫之川也縱浦者千夫之澮也橫塘者百夫之洫
也港㲼者十夫之溝也溝渠者夫間之遂也前人殫
心卒瘏次第規畫亦旣有成績矣修而治之其利可
坐致也惟是具區貯群川之水以海爲歸而必假道
乎三江三江不治則東南諸郡民其魚乎此嘉之人
不能自爲政者所望同心併力豈止圩岸壩閘塘浦
港㲼之屬哉利害是關其概若此而郡之大利大害
則在海塘矣志水利
嘉興一郡圍田河涇縱橫古井書之遺莫可詳矣至唐
廣德中屯田使朱自勉濬猷距溝濬溝距川而其利
始興後刺史于頔繕堤疏澮列樹表道時郡爲嘉興
海鹽二縣嘉興地勢平衍旱澇易備海鹽面海並山
南高北傾十日不雨田者無措故閘堰爲急令海鹽
者唐長慶中李諤開古涇三百有一創長豐閘二宋
咸平中魯宗道導藍田浦白塔港水一十八里嘉祐
中李惟幾濬溝洫置鄉底堰三十紹興間李直養修
鄉底堰八十餘及常豐閘二築支港堰二十四後趙
善濟鳥丘招寶等塘築堰八十有一海鹽堰閘之功
世見紀載者如此而嘉興境多濱湖水田原阜纔十
之二省修築矣其圍田五代錢氏置營田軍四部八
百人耑力田事宋罷營田軍端平中轉運使喬惟岳
復鑿所經隄堰通漕而富民取盈田租輒不修圩佃
民又利其淹没鑿隄捕魚故傍圩悉致敗圯乾興元
年詔發運使董諸部兵疏浚壅淤嘉祐三年以轉運
使王純臣言令民作田塍位位相接爲縣官殿最四
年詔置開江兵立吳江等四指揮興修河渠頒約束
議田事然競持短長或民習苟便用輒不竟自是蘇
湖秀治田修隄許役開江兵原隰悉治南渡後多僑
寓巨家結連土著至涸湖蕩爲田而兵卒輒復築濱
湖隄爲壩田自利遇旱灌漑壩田足乃得他及澇則
壩圩屹屹周遭港口輒不易泄民患苦之淳熈中諫
議史才請加約束乃盡去壩田及涸湖田後廷臣議
復田裕邊軍鄉復病元大德間立浙西都監營田司
定諸湖界禁民不得復佔然當事者不習水利田益
壞明洪武永樂中數遣重臣董治夏忠宣原吉鑿界
浦范家浜諸水入海立石準於西塘鎭福源宮前督
民飭田樹藝民懷思之曰憂懽石通政趙居任濬河
渠自石門至吳江植榆固堤周文襄忱築運隄剏橋
通道皆顯有功績蘇禾皆澤國而禾居上游蘇爲委
尾以故治河者必浚靑龍白茅安亭白蜆諸港令委
尾深濶直走諸郡淫潦以入於海斯全吳無水患然
禾地之高阜者恒苦旱災如平湖境及嘉善之南鄉
石門之千乗鄉秀水之零西鄉蕪土濔望焉于是嘉
善劉克及郞中傳潮鑿便民河二萬七千尺漑田萬
餘畝縣丞倪璣築思賢奉賢下保諸圩瀦陂湖濬溝
洫石門令洪異創天長十字河蕪田化爲膏腴者三
千餘畝分守何宜知縣譚秀相繼濬陶涇等河置堰
閘兩邑水利至今頼之
嘉興地惟坦迤政宜濬河鮮堰閘其附城大河一支河
四圩九德化都大河一支河二十一圩三十二胥山
都大河一支河十六圩三十一感化都大河一支河
十九圩四十移風都大河二支河十圩一十七里仁
都大河一支河三十圩四十七新豐都大河一支河
十圩二十二永豐都大河二支河十六圩四十七白
苧都大河一支河十圩二十二大彭都大河二支河
一圩二十一嘉會都大河一支河一十七圩三十六
長水都大河一支一十五圩三十五
秀水原隰不齊政宜節宣宜修圍置閘其附城坦迤大
河四支河一市河一十八圩一白苧都坦迤支河六
圩二十五象賢都東區坦迤支河七圩二十五象賢
都西區高平大河一支河十圩十五零宿東區亢極
大河一支河十圩八零宿西區亢極大河一支河十
九圩十一雲泉都或原或窪大河二支河十六圩二
十八柿林都曰二十七爲中窪大河一支河十圩三
十一柿林都曰二十八或原或窪支河十五圩五十
復禮都曰二十九或原或窪大河一支河十圩三十
六復禮都曰三十爲中窪支河十六圩二十一永樂
都曰三十爲中窪大河一支河十圩二十永樂都曰
三十一或原或窪大河三支河十一圩四十五思賢
都曰三十二爲中窪大河二支河十八圩六十二思
賢都曰三十三其東區至窪大河三支河十圩七十
一其西區至窪大河一支河十四圩七十六麟諟都
爲中窪大河二支河二十四圩七十九
嘉善原隰錯出政宜濬河宜節宣下保東區惟中窪大
河二十支河四十圩四十下保西區惟中窪大河一
十七支河二十一圩六十一思賢區大河一十五支
河三十圩二十四遷東區大河九支河三十圩二十
四遷西區大河十三支河二十一圩二十九遷南區
大河七支河五十一圩二十遷五中區大河十三支
河十四圩一十二遷五北區大河二十二支河六十
四圩四十六麟五區大河一十一支河一十三圩二
十六麟七區大河六支河十三圩八永七區大河九
支河二十七圩一十八永八南區大河十支河二十
六圩二十二永八中區大河十二支河一十九圩二
十八永八北區大河二十三支河四十三圩六十一
奉九南區大河十一支河十五圩二十八奉九北區
大河二十支河二十六圩六十六奉四南區大河一
十二支河二十四圩二十一奉四中區大河二十四
支河二十四圩三十二奉四北區大河一十九支河
四十九圩八十二胥五區大河六支河二十二圩一
十六
海鹽原隰不齊政宜宣節多堰閘一都東區大河二支
河十圩八西區大河一支河八圩八三都區大河一
支河九圩十四都區大河一支河十圩七五都區大
河一支河十六圩十六都區大河一支河十九圩十
一七都區大河三支河四圩十四九都區大河一支
河十一圩十六十三都西南區大河二支河八圩七
東南區大河二支河五圩五西北區大河二支河十
二圩九東北區大河一支河九圩七十四都東南區
大河一支河九圩六西南區大河一支河九圩六西
南區大河一支河十圩六東北區大河一支河七圩
一十三西北區大河二支河七圩七十六都東區大
河一支河一十四圩九十六都西區大河一支河八
圩九
平湖原隰不齊政宜節宣宜多堰閘原什之七隰什之
三其亢極爲東十九都河三港三圩六十都河一港
三塘一浜一圩一十三十七都河一港十一圩十二
四十九都河一港七塘一圩九齊二十二都涇港九
圩九二十三都塘一港二圩六二十四都港六圩六
零二十四都河一港三圩三二十一都河一港九洋
一圩十一華二十二都港六圩六二十五都塘六港
二圩五
一圩石門原隰不齊政宜宣節宜堰閘其爲小區高其圍極
窪爲一都區浜河十七圩十九十五都區浜河九圩
十八十六都區浜河十五圩二十二十八都區浜河
十三圩二十十二都東區浜河十圩五十四都區浜
河二十二圩三十四二三都西區浜河十三圩八西
二都區浜河三圩四四都區港河八圩八九都西區
浜河十七圩十八十一都區浜十八圩二十三九都
東區浜河十圩八十二都西區浜河十圩十十三都
區浜河十一圩九
桐鄉原隰等差政宜節宣宜堰閘其亢極爲八都西區
浜港六圩十八都東區浜港四圩八八都西區浜港
二圩四其高平爲六都南區浜港三圩三六七都東
區浜港三圩三七都西區浜港四圩七三十都中區
浜港三圩三三十都西區浜港三圩三三十都東區
浜港三圩三三十一都東區浜港三圩四三十一都
西區浜港五圩四三十一都北區浜港四圩四其坦
迤爲二十都一區浜港三圩五二十九都南區浜港
四圩三二十八都東區浜港四圩四二十八都西區
浜河五圩五二十九都東區浜港五圩四二十九都
西南區浜港五圩四二十九都西北區浜港五圩四
其原隰不齊二十都中區浜港五圩二二十三都中
區浜港七圩四二十三都東區浜港二圩四二十三
都西區浜河四圩四二十五都南區浜河四圩三一
十五都中區浜河二圩三二十五都北區浜河四圩
四其中窪爲二十六七都東區浜港四圩四其西區
浜河四圩四其中區浜河四圩三二十四都東北區
浜港六圩四其中區浜河四圩四其極窪爲二十都
西區浜港四圩七二十四都北區浜河五圩四
國朝秀水縣知縣李見龍條議看得秀水一邑澤國也水之來也有二吳江以太湖
之水北至歸安以苕霅之水西至仁和德淸海寧以
天目之水南至其去也則一沿城而東經善平兩邑
入泖以入于海此其大較也無高山之限而有巨壑
之通城北官塘中挽道正當西來諸水衝囓之處立
橋爲門自王江涇起有聞店橋六里橋金橋百步橋
至城西偏爲措堰橋皆所以洩水使出也官塘上下
每區有圩每圩有港皆從東出瀦爲大洋受水之歸
而水傍田畝各築圩岸旱則車水使入澇則車水使
出蓄洩以時人工丕作以是禾中最窪下之田畝收
數鍾稱爲沃壤禹貢揚州所謂厥田惟下下厥賦下
錯也
鼎革之餘盜艘充斥前奉趙督臺檄塞各路港門而六
里橋金橋大兵經臨幇濶堤道五馬並行橋因之塞
嗣後水行旣駛墓脉復傷地絕民貧風景蕭索矣庚
戌夏洪水突來無路放洩瀾漫數旬禾黍盡淹此災
百年僅見國天時之弗若亦人事之不修築港塞橋
爲弭盜註〓合之河渠水利諸書竟有大謬不然者
禹之行水行所無事葢導之使行非遏之使不行也
今䝉 憲行查議水利蓄洩之法相度地勢莫如疏
通各水港使水之來也有門去也有路不致以障川
爲潰川之舉實爲今日第一義或盜氛叵測則用木
椿葢以大石通水而不通舟亦可無慮也惟入海之
地爲江南松屬所轄仰望 憲咨移會俾彼處自行
料理非卑職所能越爼而代庖者也
康熙十年五月 范撫院批 探源有本俟本院採
擇以行
元任都水答水利議議者曰錢氏有國百餘年止長興間一次水災宋南渡百五十餘年
止景定間一次水災今或一二年三四年水災頻仍
其故何也答曰錢氏及宋南渡全藉蘇湖常秀數郡
所產以爲國計常時盡心經理高田低田各有制水
之法其間水利當興水害當除合役軍民不問繁難
合用錢糧不吝浩大必然爲之又使名卿重臣專董
其事豪富上戶簧言不能亂其耳珍貨不能動其心
义復七里爲一縱浦十里爲一橫浦田連阡陌位位
相接悉爲膏腴之產以故二三百年之間水災罕見
國朝四海一綂又居位者未知風十所宜視浙西水
利與諸處無異任地之高下任時之水旱所以二三
年間水旱頻仍也議者曰蘇州地勢低下與江水平
故曰平江故稱澤國其地不可作田今欲圍築亦逆
土之性耳答曰晉宋以降倉廩所積悉仰給于浙西
之水田故曰蘇湖熟天下足若謂地勢低下不可作
田此誠無稽之論何以言之浙西之地低于天下而
蘇湖又低于浙西澱山湖又低于蘇湖彼中富户數
于家每歲種植茭蘆編釘椿篠圍築堤岸豈非逆土
之性何謂今日盡成膏腴之田此明效大驗不自掩
也旣是澱山最低之處尚可經理爲田却說巳成之
田不可作田何其愚也議者曰水旱天時非人力所
可勝自來討究浙西治水之法終無寸成答曰浙西
水利明白易曉何謂無成大抵治水之法有三浚河
港必深濶築圍岸必高厚置閘竇必多廣設遇水旱
就三者而乗除之自然不能爲害倘人力不盡而一
切歸數于天寧有豐年耶東坡亦言浙西水旱乃人
事不修之積正此謂也昔范文正公親開海浦議者
沮之公力排浮疏議濬積潦數年大稔民受其錫載
之方册昭然可考謂之無成可乎議者曰河港圍岸
閘竇三者俱備則水旱可無民食可足誠爲久遠之
計 朝廷何謂而廢之答曰范文正公宋之名臣盡
心于水利𡮢當謂修圍開河置閘三者備矣水旱豈足
憂哉國家收附江南三十餘年浙西河港圍岸閘竇
無官整治遂致廢壞一遇水旱年年荒蕪深可痛惜
今 朝廷廢而不治葢募夫供設取辦于富戶部
夫督役責成于有司二者皆非其所樂所以猾吏豪
民搆扇必欲阻壞而後巳 朝廷未見日後之利但
厭目前之擾是以成事則難壞事則易東坡亦云官
吏憚其經營百姓畏其出力所以累行而終輟不能
成久遠之利也議者曰行舉水監旣是有益衙门何
衆口一詞皆謂無益而明議罷之答曰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事之利害而始使明使小民無知但見
工役之繁豪民肆姦又各供輪之費所以百般阻撓
咸謂無益以敗乃事殊不知浙西有數等之水拯治
方畧皆不相同非立專司豈能成功使水監衙门眞
爲無益古之有國者亦廢而不置久矣何爲周漢唐
宋之世未嘗一日不用心盡力經營水利之事列之
史傳代有其人諺曰水利通民力鬆斯言信矣若浙
西低下之地不須木監卽今中原高阜之處木監元
不可缺而低下之處乃謂不必置何不智之甚也數
年之後河港淺塞水害滋甚有憂民忠國者出必復
興修水利之事彼橫議者豈得終阻之哉議者曰水
利固不可不修然今隴西漢唐二渠止是責于有司
修濬民更不擾浙西水利何不亦責之有司答曰隴
西二渠長流水也浚成深渠水自下流治之無難浙
西水性不一整治方法亦殊豈可以漢唐二渠例視
之哉宋賢如范文正公蘇文忠公荆公王荆朱文公
皆命世大儒經綸天下之大才尚各建䇿設官置卒
專心經營必有所見若責有司兼管何往而不敗事
者
明吳徐開濬白洋河議本縣與海寧衛同一城池南四十里有澉浦所設立鮑郎鹽塲
北四十里有乍浦所設立海沙鹽塲衙門俱在海濱
脉絡共相聯貫所恃通行其〓使防汛無虞鹽貨不
阻者專藉沿海舊有白洋河一帶爲之來往也秪因
陵谷屢更以致涓流盡斷地方受病非止一端幸于
萬曆初撫院徐栻修築海塘奏准水利道駐劄海鹽
深燭利病將南路至澉浦鹽司四十里地開濬白洋
上下河一帶南行水路盡得流通其北路白洋河正
擬興工值水利道陞任而止因循至今未終前局南
北有偏枯之澤商竈舍匪民之悲非一曰矣愚謂前
開南路河道種種利便備載本縣新修海塘錄中爲
據若今北路之河爲便亦可枚舉土塘捍海在北最
低每當潮溢之時鹽塲竈塲民田盡被其衝所損不
少若開河取土築塘令之高厚内河可以分洩其流
外塘可以捍禦其患縱有非常民不受害此爲一便
乍浦所至海寧衛城俱是陸路不但彼中糧餉器械
搬運爲難且官兵分畨調守往來不便今開此河则
船隻通行聲息易達以之守望防汛更爲得䇿此爲
二便海沙塲司正處河之中途兩頭鹽運頗費搬移
河開則舟載不難涇河逓相灌注脚價旣省商賈因
而樂趨不藉招徠鹽課自益此爲三便土塘外爲鹽
塲内卽竈塲今開河渠塘攔阻潮頭則塘外零星灰
埂盡可曲引鹹流開塍漉鹵塘内荒蕪草蕩亦得蓄
積淡水墾作田疇四十里之内所増鹽課又不知幾
何此爲四便先此澉浦河道未通之時民病〓腫士
鮮文學今開河後不但民無疾病亦又科甲聯綿今
乍浦一城何止萬家乃發科從無一人皆云氣脉之
不通致使天荒之難破若得開濬河道將見風氣黙
囘人文日盛不獨毓秀秪在鹽城行見興文徧于二
所此爲五便惟兹五便衆所咸知秖因錢糧之難辦
姑俟時勢之可爲竊計興萬年之永利者不吝小費
成天下之大事者不阻傍撓苟有利于生民又何難
于工役查得南路白洋河四十里上河費銀二千六
百一十九兩下河費銀五千有竒俱有卷案可考今
比照銀數亦應相同本府海塘銀每歲徵貯七千兩
在庫專備捍海之用屈指十年之内萬曆三十九年
支銀四千八百兩天啟一年支銀一千九百兩築塘
外其餘存貯尚多此河開濬原取夫造塘備海似應
于此項錢糧支用或謂河通有裨鹽課則傍河竈佃
皆可照田派工鹾司羨銀不難破例設處總之出自
民力大工終屬畫餅措之官帑何事不可立臻邑之
商竈軍民望此舉巳久在
大有爲者立斷而行之爾
明趙文華修運河官塘碑記嘉興爲東南水陸之衝運河經其城隈延袤百餘里
貢賦漕〓〓使皆出焉南極語兒境爲士塘北入間
川爲石塘皆障水便陸自間川以南處杭嘉下流其
水特大時水泛溢輒奔駛橫決傷沿河諸塘而田者
又依塘浚河行水漑田故塘益受傷其勢易敗則石
淪于河椿木戟立往往觸舟破之石去面十潰塘斷
如櫛途而縴者危怖不能度度則時有墊溺風雨冰
雪之候其患尤甚使有司者時省而謹修之其敗雖
易可以卽完無患也領今吏多視時令所須急堂陛
跬步間忽漫不省誰復介意水陸之行旅即夏令曰
九月除道辰角見而雨畀也十月成梁天根見而水
涸也其時儆曰火之初〓期于司里司空視塗陂澤
梁川此先㠪之政所以廣施德于天下者也左山趙
公守郡率用古道不隨時好爲上下人急或舒之弛
或張之惟民利所在是力旣濬城隍正經界易原隰
塞圩道渠以卽田功乃丁未九月令屬邑司水者各
修其塗而繕運河之塘石塘起杉靑迄聞川袤几二
十七里廣凡若干尺石之渝于河者皆起而復之稍
不足俾塘長出石官給其需工皆堅完可久土塘起
語兒迄四水几百又十里亦殘缺不治久矣併令新
之凡再閱月而二塘告成皆坦然如砥患去而利存
途者歌舟者和田者歲登嬉遊以舞嗚呼觀今日之
所喜則前此之患苦益又可知矣而世方忽民患而
不省其知所省而急于興利巳害者又輒來讒訾之
口公獨信不疑挽今師古而事皆用濟使世之守令
皆如公尚復遺利遺患有哉而于國家授時立政柔
逺能邇之澤顧不旬宣傍達而益有光也哉公名〓
字文海開中三原人登巳丑進十與予爲同年佐是
役者德化陳節判守義贛榆間節判大詳玉山姜節
推文序董役者嘉興則丁永盛時秀水則蔡丞玉成
諸君咸屬予言樹石津上以紀仁政示來者使修其
蹟勿
壞
按郡屬海鹽縣有澉浦鎭鎭西六里有永安湖瀦傍
山之水以灌三村十六保之田周十有二里莫詳陂
築所自宋志云舊本是田爲畝三千七百後隄之爲
潮灌田八千二百餘而均税于田田之税額雖重然
卒利頼焉元時爲豪家決壞民以失業有寓公安撫
使王濟者始奏復之明洪武初鎭民張小五請于朝
遣官開濬正綂十年縣丞龔潮請㫖再濬竟以工大
難就漸淤淺矣湖舊深一丈五尺灌漑具有法雨久
水多則東南洩于海所灌田產穀甚美租亦倍入爲
邑腴產最亦有司者所宜致意也故因志水利而及
之詳見碑記併附于左
元趙若源碑記國以民食爲天而民食又以瀦水爲先務最重也皇元撫育人民興舉水利無
遺亦盛矣哉海鹽本嘉興屬邑比陞爲州州南四十
五里有湖曰永安週廻十二里瀦水灌漑澉野澉浦
石帆三村農田潦則東南注入於海旱則水澤仰給
於湖遂變斥鹵爲膏腴時和歲豐家給人足兹有〓
矣歸附初至元丁丑澉浦鎭守王招討熔假軍權而
淫毐縱巳欲以誅求力逼鄉夫圍湖成田三頃八十
畝令駱興立户每秋輸糧三十八石至元巳丑歸之
楊招討思諒未幾瀕湖居民效尤盡欲決而田之是
以三村屢經旱患民食不給多流徙四方者大德巳
亥里人王仁狀具於州雖鞫治焉猶未削誅也幸頼
澉浦寓居宣威將軍前南寧州安撫使王君濟勇於
爲義聞之 朝廷由是省臺委官公同蒞政目擊斯
害昭然孔彰大德巳巳秋七月浙江行省平章政事
徹里榮祿偕都水監官及本路本州官親臨紏惡廉
明公正遂今疏濬爲湖開除元立佃米一攺而正之
於是很吞虎噬之徒爲之歛迹斯湖得以復舊噫不
有廢也成之名不彰不有壞也立之功不著今廢而
復立使斯民享悠久無窮之利得遂仰事俯育之願
顧不偉歟兹刻於石庶來者知斯湖源流有自云雨
至大四年二月日前權東坡書院山長趙若源〓從
事郎鮑郎塲鹽司令金汝礪書承務郎嘉興路同知
海鹽州事趙泰篆奉政大夫嘉興路兼勸農事朱緒
明董澐與吳南溪論永安湖水利書澐頺朽之齡惟存餘氣子身家事去
心久矣獨耿耿于垂盡之年者惟不恋地方民生凋
瘁長利未興欲啚挽囘耳澉之水利莫大于安湖自
歲丙子移文開濬經今十有八年竟成畫餅言之可
歎竊詳斯議其來己久自洪武二十七年有民張小
五奏准開挑之後正綂間有本縣縣永龔朝奏奉工
部勘合起夫重濟停歇至天順年中絻䝉布按二司
臨勘起夫二萬開挑竟以連月雨雪不能施工而止
後至成化間有本區里老徐信弘治間有民人盧孟
斌正德間有掌印千户楊玭嘉靖三年七年連旱有
軍民耆老陳縉陳紳湯沐或申詳或呈請俱被〓歇
嘉靖九年軍餘胡瓚爲衆建言被責幾死竟亦無成
民情如此上人只作故紙奈之何哉夫以百六十年
大患屢經勘催而竟抑不行者其故何歟一則地方
僻處海角府縣隔遠上司不到危苦之狀不能上聞
二則吏胥之弊非錢不行而地方公務錢從何出三
則間有數輩姦黠細民侵佔塡塞深懼顯露多方陰
阻四則糧塘里老明知疏濬于巳有益但懼供給因
小失大見當身役舍糊稟歇及至交替便望舉行逐
年延挨以此墮誤殊不知圖大事者不惜小費建大
業者不辭小怨位高望重之賢加志斯民折枝而巳
寧復有難事哉竊惟先王于此一十八年之間于當
道屢音言之有志未究今克終初議非其時耶雲老
矣澉人數舉不効無肯言者矣先生而
弗性弗圖也雲之望且絕惟俯察幸甚
附水源見吳中水利全書
幽湖在嘉興府西南屬秀水縣南納陡門諸水北繇
新城塘蘆瀝塘〓入車溪瀾溪
車溪在府西北七十一里屬秀水縣闊六丈今名斜
港南自桐鄉縣西自烏程縣會流入溪北達瀾溪
麻溪芝溪在府西南屬秀水縣承桐鄉烏程二境諸
水合瀾溪北入鶯脰等湖
韭溪在府西屬秀水縣卽鴛鴦湖之支流南自運河
分流北入吳江縣界
錢家溪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屬秀水縣闊一十餘丈
水從毛家港來分二道一支北行入和尚蕩鴈蕩
一支東行入白虎港並入吳江縣界
南北和尚蕩在府西北三十里屬秀水縣其西南俱
接橫塘河北入吳江縣楊溪
東郭河在府東北五里屬書嘉興縣水從相家湖來東
往嘉善縣田界二十五里北行復入吳江縣界
永新涇屬桐鄉縣皂林東去十里永安鋪之東自運
河分支北流入涇直抵瀾溪
康涇運河之北曰通涇南曰康涇居皂林之中南通
陳莊等河凡十北繇烏鎭抵瀾溪爲吳江縣界
瀾溪在永新涇東北二十里南濱桐鄉縣者爲東瀾
溪又東行二十里出秀水縣界北入吳江縣鶯脰
湖
相家湖在府東九里屬嘉興縣受西南衆流東入團
港從本境再北流入吳江縣界
穆溪在府東北屬嘉興縣南接海鹽縣上谷湖西接
幽湖諸水北入吳江縣界
主江涇在府北屬秀水縣南受運河西受聞店麻溪
諸水北入吳江縣界
許家蕩南北夏墓蕩在嘉善縣西北俱入汾湖東入
西白蕩與吳江縣分界
汾湖在嘉善縣西北納王江涇鶑脰湖諸水東入三
白蕩
蘆墟三白蕩在嘉善縣西北西納汾湖諸水東入黿
蕩爲靑浦縣界
巳上諸水並南自嘉興府境北入吳江縣
平川一名西塘在嘉善縣北西承瀾溪諸水東北流
至澱湖三泖入靑浦華亭二縣界
魏塘又名武塘在嘉善縣後西南承嘉興秀水二縣
諸水東出秀州塘入華亭縣境
海鹽塘南接海鹽縣諸水北入馬塲湖東繇七里橋
達華亭縣界
嘉善塘合嘉興秀水桐鄉三縣諸水泝白蓮寺而東
三十五里至嘉善縣入秀州塘塘濶三十餘丈至是水疾
流迅繇風涇北入三泖
平湖塘塘廣三十餘丈西南接焦山門橋廻而東注與馬塲
湖及海鹽縣境諸水會流經嘉善縣界以達於靑
浦華亭二縣
風涇在嘉善縣東北卽白牛塘一名淸風涇南承嘉
興秀水等縣諸水北入三泖東入洙涇以達横潦
涇
上谷湖在海鹽縣西南六十里東入宋坡湖
宋坡湖在縣西四十里南臨大海下流合於澉浦
澉浦在縣西三十里東北滙於當湖
當湖在平湖縣東門外上承澉浦以西諸水東下石
牌涇
石牌涇在縣西北三十里承平湖東下之水繇麫杖
等港入于長泖
東泖在縣東北西南納當湖諸水東北入華亭縣境
歸黄浦
乍浦獨山塘沈淸官塘官田廟港張家滙俞塘蘆瀝
浦丁家漾白涇界涇大茫塘皆南承浙西諸水北
達於松江
巳上諸水並繇嘉興府境西南來綂入黄浦
論曰郡之水自天目發源東注于海波流濚洄泛溢
奔駛其爲利害有三曰灌田曰轉餉曰行鹽葢水道
所繫爲尤重矣天時不若地利不興人事不盡皆所
當患而人事爲急夫中人之家數楹之室尋丈之庭
必修孔竇以洩屋漏况東南一大郡乎思患預防決
排有術在乎爲民牧者加之意焉若因循苟且以待
將來一旦旱潦不時蓄洩無備勢必至農商國課交
病不止紀載至此能無念乎
王庭按禾地平衍水患之須堤堰者尚少其有淤塞
如城鎭則以住居邊塡土而河目窄鄉村則以田地
邊塡土而河亦日窄當事務爲姑息每議開河只言
開深不言開濶城中如此鎭與鄉更無有言及者矣
是亦一可慮也
曹溶按禾中水法舊從東北流去兩天目之水半經
平湖嘉善入海半下杉靑閘入太湖至
國初北鄉居民因盜艘出没將閘外南塘諸流築壩斷
塞致水變爲南流阻絕西來生旺反令墓水到堂三
十年來戶口蕭條皆由於此莫若將北門外塘灣起
至平望五十里凡南塘土堰盡行挑去攺用水橋旣
使水勢通流順趨入海又無盜艘出没之患此吾郡
復古第一急務也
海塘
嘉興府
海塘去郡城百里而遠亘海鹽平湖二縣之境東自
金山西至海寧延袤百七十里南與會稽四明相望
宋志海鹽東南五十里有貯水陂南三里有藍田浦
東三里有橫浦東通顧邑南入海又有三十六沙九
塗十八岡及黄盤七峯布列海壖今縣治去海僅半
里潮汐自龕赭上潬洄流激射海寧黄灣境至秦駐
白塔間勢復湧撼游濤乗風壞民廬傷禾稼爲全吳
憂隄議始亟矣
海鹽築塘之役始於唐開元間起鹽官抵吳淞江表
百五十里名太平堤宋紹定中縣令丘耒築堤二十
里咸淳中邑人常楙官兩浙轉運使築新塘三千六
百二十五丈名海晏塘元至元二十一年縣尹顧泳
修築名捍海塘今考唐塘實並海通築宋塘丈里減
是或於近郭衝嚙之所耑力築之今傍東門閱武塲
迤南屬之山澗寨意卽其處也明洪武三年從邑民
潘允濟請詔署令宋某治隄易土以石凡二千三百
七十丈後十七年潮大作隄潰浙參議閻察發民丁
修之永樂初再潰右通政趙居任調浙西蘇松七郡
民復築之宣德中又潰巡撫侍郞周忱募郡民七百
人部分更築時以石堤內虚始築十五丈廣厚實其
裏著令非時加葺不十載海溢塘卒大壊時知府黄
懋建議大採木石別築複塘度用銀二十六萬有竒
奏聞報可會遷去景泰甲戌又潰僉事陳永攺議因
舊址雜用瓦礫塡中包巨石爲之省費十九塘亦成
成化八年大風駕潮塘不足禦平地水丈餘民溺死
亡筭後參政邢簡僉事趙銘以府同知楊〓補葺麤
完海復連歲四溢塘又盡圯副使楊瑄司水利講興
作攺舊塘爲陂陀形築成凡二千三百丈塘云坡陀
者豎石斜砌磊碎石于內支之先是塘石皆疊砌勢
陡子瑄以爲潮激之生怒易潰也故稍斜之殺潮勢
因名其法昉宋王安石之鄞縣塘民多其功廟祀之
後十餘年亦竟就圯弘治初縣令譚秀言楊公塘用
石斜甃歲久反壓內向請攺築便於是巡浙侍郞彭
韶以知府徐霖通判蹇霆偕秀修築仍疊石如舊法
而畧彷坡陀意內橫外縱以漸減縮令斜用殺潮勢
凡爲隄九百餘丈後決龍王廟縣令王璽繼之備講
縱橫之法而塘制始善王公塘築於故龍王廟前砥
方石縱橫交錯爲之其法有一縱一橫有二縱二橫
者下濶上縮内齊而外陂形勢隆固癸未秋潮泛濫
百里惟王所修獨固正德中通判韓士賢水利郞中
朱袞凡再修悉依王公法嘉靖初海連溢郞中林文
沛奉命修塘以王公塘獨亡恙因呼爲樣塘益遵用
之後十年僉事蔡時増築教塲塘一百七十丈十四
年僉事焦煜築塘二百餘丈土塘二千七百丈分督
者通判陳文昌知縣董治及平湖知縣黎循典十七
年僉事張文藻始建四陡門以殺潮勢嗣是僉事黄
光昇胡堯臣後先修築而黄光昇築法尤備始檄令
魏廷璽編爲塘號取千字文天字號起木字號止共
一百四十號每號二十丈共二千八百丈卽塘石鐫
之隆慶四年海溢水利僉事李文績督湖州府同知
藍偉來築用黄公法縱橫稍殺之三年五月晦夜颶
風駕潮水出地二丈餘漂溺死者三千餘人石塘盡
崩萬曆中巡撫謝鹏舉巡按吳從憲採知府李橡知
縣饒廷錫言具奏大指謂鹽隄浙鉅役縣官宜無惜
小費爲東南計永奠意甚愷切旣得報而徐栻代之
集僉事陳詔張子仁同知黄淸議之淸材敏搜考故
時築法得黄光昇前牘上之遂彷其法攺用大石督
永幕諸官三十餘人分築淸勤于帥先且相度潮衝
緩急稍増殺其縱橫石凡用銀一千三萬有竒成塘
七百五十丈土塘三倍之又開白洋河三千丈餘塘
歆且裂未盡圯者姑理砌焉理砌者砌層之上不及
趾以節費役竣建海神祠及前憲使楊公瑄祠昭祈
報鑄鐵象牛厭勝又植木護塘淸以築塘功擢同知
鹽運司十五年秋海溢先所理砌塘復盡圯時巡撫
滕伯倫行閱曰理砌所以省費也費卒不得省絀其
議撤新築之條上方畧十得報允行於是以副使夏
良心同知會維倫視工而伯倫數馳蒞之程督甚勞
殁于位傳孟春代之終其功凡築全塘五百七十一
丈半塘六百餘丈土塘二千四百餘丈伯倫特予一
子廕旌勤事也至三十九年知縣喬拱璧天啟二年
知縣樊維城六年署縣事推官楊希旦前後再築之
崇禎元年七月颶風迅作土石兩塘衝決殆盡知縣
田升年通詳各憲于二年四月起工三年十月報竣
共築大坍次坍二千餘丈十年六月風潮石塘崩圯
知縣朱應熊修築築共八百三十六丈
皇淸順治五年署縣事本府同知張世榮修築調陽二字
號大坍石塘一十八丈順治八年知縣郭尚信修築
月字號大坍石塘二十丈併小修張成等號結面塘
石陡門十二年知縣毛一駿並本府水利通判韓範
修築化字草字木字號大坍石塘共三十丈十六年
嘉湖分巡道史燧入覲具 題請修成歲等號大塌
半塌石塘其年邑人禮科給事中張惟赤具疏請及
時修築隨于本年修築築致雨二號大坍石塘二十一
丈本府推官尹從王督修完工十七年知縣雷騰龍
修築閏餘二號成歲二號大坍石塘共六十丈康熈
四年巡撫蔣國柱委通判殷作霖修築露結盈等號
大坍石塘五十三丈土塘六百四十丈六年知縣湯
其升修父字木字號大坍石塘共一十八丈日字號
小坍石塘四丈五尺又小修月盈等號結面石塘十
一年知縣張素仁修日字大坍石塘九丈月字大坍
石塘六丈三尺盈字大坍石塘二丈化字大坍石塘
一十二丈被字大坍石塘一十丈共築三十九丈八
尺海鹽縣圖經按先時築塘發郡民丁築之不足乃
發傍郡民丁出錢代徭弘治中知府徐霖議條鞭之
法行遂派爲畝稅郡七邑歲合徵銀七千嘉靖中半
之今復故額然兩亥之役取諸歲徵所積猶不給搜
藩司兵餉驛傳嬴金及他郡贖穀價以充而前亥之
役用銀爲多則本郡及杭湖兩郡畝復益税有差皆
取㫖行其無恡征繕救一方民如此
平湖海塘自明宣德五年分縣地方各有所屬成化五
年間本縣令李翥比例海鹽縣境石塘堅固奏聞命
下三司督同府同知楊冠通判張永等相視經度計
條石木椿等料價銀二萬五千九十三兩倩工甃砌
至七年七月颶風大作自雅山東至楊樹林俱爲衝
浸縣令郝文傑修築圯壤者五百一十丈九年風濤
復作内塘古岸自周家涇東至獨山等塘又皆衝圯
其害視前更甚縣簿陳善奉檄重修八百一十九丈
其未完者弘治二年計費倩工買石甃砌萬曆乙亥
年再修費尤不貲自此歲徵塘夫銀六百二十五兩
有竒以備工作時知縣黄燄議塘石外平内欹湖衝
易壞合將欹石橫欄平石縱砌計可久遠然因仍補
葺其議卒未行也
明朱衡修捍海塘疏太子太保工部尚書臣朱衡等謹題爲阜民生重國計以消彌災變
事臣等看得南京戶科給事中張應治題稱今歲雨
澇風潮異常海寧海鹽等處衝壞海塘先年欽依專
差郎中林文沛督修蘇松等府各有協濟合無查照
前議量派各府或多方措處趂冬修築如慮差官繁
難就行巡鹽衙門總理併水利道專督及原任南京
國子監助教仇俊卿等遣生員仇原叟奏稱海鹽縣
石塘衝損要得查照周忱事例選命才望之臣熟知
海塘利病如黄光昇者悉依樣塘創建併勅户部多
方計議或留銀賦或借鹽課容令督役之臣便宜支
用各一節爲照海寧海鹽等海塘實三吳外蔽而海
鹽石塘爲要害國家財賦之區百萬生民之命須此
焉係先該給事中戴鳳翔題稱衝決巳經本部覆奉
欽依咨行修築去後今該前因欲要請差官員照得
水利見有巡鹽御史兼管及特設按察司憲臣專督
而撫按又一方利病攸頼同謀効力鮮不濟事似難
更議差官以滋煩擾但臣等切慮海塘工費浩大若
當事者委諸錢糧空乏不及時設處修築延至春汛
水溢見塘盡衝將使蘇松杭嘉湖常諸郡膏腴盡爲
斥鹵國家鹽課田賦所損奚啻修築之費所據措處
錢糧及尅日鳩工一節相應題請恭候命下本部咨
催廵撫都御史谷中虚及都察院轉行巡鹽及廵按
御史作速會議勘估計日興工錢糧先儘本府歲派
之銀各府旣利害相關果有前例相應查照往年修
塘事規量派協濟如或不敷必須多方設處查有何
項銀兩堪以那借俱聽議擬停當奏下該部覆行支
用一面嚴行水利道憲臣親督管工官員照依先年
典史吳允隆樣塘如法修築期垂永久勒限春汛以
前完報不得苟且了事躭延歲月以貽大患中間勤
惰各官聽巡鹽御史分别題請以示懲處仍將處用
過錢糧及修築過海塘數目一併奏繳自後歲徵塘
銀務照本部先題事理專貯聽候修築不得擅動如
此則東南之海防益固而國家之財賦永頼矣等因
奉聖㫖是
明徐階焦僉憲修塘記海鹽縣捍海塘直秦駐白塔兩山之間間歲怒潮挾風至山下
束不得肆則益怒西激而塘實當其衝故其勢特見
圯嘉靖乙未冬十月侍御汝陽張公按行海上觀視
塘石岌焉下瞰大駭曰此塘不修且盡壞壞則民其
魚平遂以役謀諸分巡僉事宛陵焦君會有以費言
者公曰有帑藏之積存焉夫成大事者不計費况取
諸其贏乎又有以勞言者公曰有生之道存焉夫以
生道殺民死猶不怨况役諸農之隙平于是公主其
議焦君贊其決伐石于山取材于林謹擇吏之良與
民之好義者因能以授之事分地以程其工崇卑廣
隘葺故益新疏爲陡門博爲三堰儿用白金二千四
百用民之力前後閲六旬而修石塘三百餘丈土塘
二千七百餘丈邑父老以爲神相率抱孫擕子往觀
之歸具酒食召賓客晝夜劇飲相賀曰今而後無憂
于墊溺矣其明年秋公旣得代又相率肖公像爲生
祠而介鄉縉紳方伯吳公昻輩謁階紀塘之成績碑
諸廡下階每旦出諸父老者必在也乃仰而歎曰嗚
呼何得人之深若此哉葢嘗稽諸往牒自洪武迄弘
治之初百二十年塘儿八修築景泰甲戌之役爲金
至二萬九千有竒爲工至再䦧歲亦甚勞費矣然而
不可以巳者何也其利害輕重之實有在也自弘治
迄于今歲五十年地勢民隱非有異於昔而保障之
謀塘弗及焉此又何也古之君子以天下爲一身惻
怛慈愛根于中而不能巳是故憂未至而預爲之備
患巳廹而亟爲之防其又甚也排群議昌怨謗毅然
必爲之而後世卒䝉其利今君子以官爲傅舍憂民
體國之志不能勝其自爲之私是故苟可無事則自
托于無擾以幸旦夕之安而訏謨至計動以爲迂且
拙維侍御公明敏英斷具高世之才而其心又不安
于自爲葢兹役也任事之決可以謂勇計慮之遠區
畫之詳費薄力省而功鉅且速可以謂智若乃赴民
之急如謀其身惻怛慈愛根于中而不能巳則爲仁
至矣然則其得人之深也宜哉階顧䝉寡學文非所
長獨以父老之請不能拒也因僣論公如此公名景
字光啟焦君名煜字伯昇其以使之良獲受事者嘉
興知府鄭鋼海鹽知縣董玿平湖知縣黎循典
嗚呼後世頌公之績者其尚有以得公之心
國朝張惟赤海塘疏題爲東南財賦所關〓海最爲要着懇淸久匿額銀勒限修葺以固重地
事竊惟
國家財賦半取足于江浙而江浙二省以杭嘉湖蘇
松常鎭七郡爲重是七郡者皆瀕於海民之不爲魚
鱉田十廬舍之不蕩爲波臣者以海塘之捍其外也
查此塘築自唐開元中至明始易以石編立字號葢
因七郡地勢窪下易于淹没故沿海郡縣皆有築塘
至海鹽一處兩山夾峙潮勢尤爲洶湧昔之縣治巳
没海中葢囓而進者巳七十餘里矣明萬曆十七年
衝決一次則七邑之廬舍人民盡遭湮没也崇禎元
年又衝決一次則七邑之廬舍人民又遭湮没也不
惟
國課無資亦且生靈可念此時旋卽估修費金錢十
餘萬兩大約逐年修理則易爲力俟其大壞而後修
則民受害而爲費滋大所以明朝特編海塘夫銀以
事歲修他郡無論卽就海鹽一處之塘歲編銀六千
九百九十九兩九錢一分內派嘉興縣一千七百五
兩一錢零秀水縣一千二十五兩三錢三分零嘉善
縣九百三十四兩八錢一分零海鹽縣九百二十三
兩六錢三分零平湖縣九百二十三兩七錢二分雲
石門縣七百八十七兩一分零桐鄉縣七百兩一錢
八分零徵貯府庫以爲協濟載在賦役全書及海塘
錄内班班可考近來此銀不知銷歸何地自明末以
及我
朝十六年來並未修築此塘被水衝囓基址盡行圯壞
縣治百步外巳有坍口倘一旦風濤大作徑從坍口
深入則滔天之勢潰于蟻穴將見七郡烟火之墟財
赋之地盡付之浩渺之鄉矣縱億萬生靈不足惜其
如軍
國何其如度支何前歲紳士耆老痛念所係甚大合詞
呼籲該縣再四詳請巳經前任撫臣陳于去年五月
間檄委知府許詣縣起土興工則亦旣有專責矣乃
今年正月間嘉湖道史遵諭陳言疏內復言及此臣
問之臣鄉謁選者云尚未修築則此
國本民命所關之大事尚不喫緊視之矣夫使額無正
銀事經創始苟有係于大利大害猶將設法爲之今
查每歲協濟銀共有七千兩卽自
赦後十二年以至十五年四年之間額該銀二萬正千兩
存貯府庫臣竟不知此項作何支銷而竟隔膜視之
也臣非獨爲臣鄉言也七郡皆濱海則七郡皆有塘
七郡旣有塘則七郡皆有額編之銀不以急正務而
以塡漏巵臣恐爲害于七郡者猶小而因七郡之壞
以使財賦困乏所係非渺小也伏乞
皇上大賜乾斷嚴察數年來額編銀兩作何銷筭併
勅新撫按勒限報竣毋得仍前怠玩仍勒碑定限歲一
修葺則防患未然不特東南士民手額呼祝而
國本亦巳固矣如果臣言不謬伏乞
勅部議覆施行奉
㫖該部察議具奏
論曰嘉興地方之務未有重于海塘者也觀志所載
自唐迄明 朝廷費無數金錢吏民竭無數心力而
卒不免于衝決漂溺之患者勢使之也沿海縣城距
塘咫尺百萬生靈繫焉數十年來更不及時修築亦
危矣哉予行縣至海鹽平湖未嘗不臨流太息曰是
尚可以爲郡乎除一方之害收七邑之利官不得惜
費任一日之勞享數世之逸民不得惜力規模遠大
爲經久之圖毋聽豪强之阻撓奸弊之侵漁相宜審
勢通力合作期收全功此葢代之舉也然非建白者
力排群議董役者奮不顧身視民溺猶巳溺而爲國
如家事者則究亦無能爲也今
國家軍興之際帑藏未充官兹土者奔走簿書期會之
不暇事之有待而作多矣將來銷兵息肩不念生靈
財賦而引嫌遠怨惜費憚勞置而不爲爲而不成成
而不久嗟乎是尚可以爲郡也乎
嘉興府志卷之九終
知识出处
《[康熙]嘉興府志十八卷首一卷》
嘉兴文献丛书:“史部·方志”共出版100册,所收嘉兴历代方志114种,基本囊括了自元《至元嘉禾志》到民国嘉兴现行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地方志。本册为[康熙]嘉興府志十八卷首一卷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国梓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