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万历]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古籍
唯一号: 110520020210002194
颗粒名称: 水利
分类号: TV
页数: 6
摘要: 《嘉兴府志》中水利的描述情况。
关键词: 水利分布 區域規劃

内容

本郡園田河涇縱橫謂古井畫之遺莫可詳矣至
  唐廣德中屯田使朱自勉濬畎距溝濬溝距川而
  其利始興後刺史于頔繕堤疏澮列樹表道傳記
  始載其制時郡為嘉興海鹽二縣嘉興地勢平衍
  旱澇易俻海鹽面海並山南高北傾十日不兩田
  者無措故閘堰為急令海鹽者唐長慶中有李諤
  開古涇三百有一創長豐閘二宋咸平中魯宗道
  導藍田浦白塔港水一十八里嘉祐中李惟幾濬
  溝洫樹木閘置鄉底堰三十紹興間李直養修鄉
  底堰八十餘及常豐二閘築支港堰二十四其後
  趙善悉濬烏丘招寳等塘築堰八十一海鹽堰閘
  之功世見紀載如此而嘉興境多濱湖水田原阜
  總十之二省修築矣其圍田五代錢氏嘗置营田
  軍四部八百人專力田事宋罷营田軍端平中轉
  運使喬惟岳復鑿所經堤堰便漕而富民取盈田
  租輙不修圩又其俗以一易再易田為白塗田護
  倍常而租如故故佃民利〓後遂鑿古堤捕魚墾
  之樹藝或傍圩敗圮波及於是田園盡廢每春夏
  霖兩田輒瀰漫乾興元年始詔發運使董諸部兵
  疏導壅閼嘉祐三年轉運使王純臣上言詔縣令
  民作田塍位位相接因此為縣官殿最四年詔置
  開江兵立呉江等四指揮興修熈寧條例司雍元
  直徧治浙西河渠頒約束朝議諄諄田事然競持
  短長或民習苟便用輙不竟崐山郏亶亶子僑宜
  興單諤户曹趙霖為書最悉事連全吳今不具載
  自是蘇湖秀治田修堤乃許役開江兵原隰悉治
  南渡後多僑寓巨家聮土著至涸湖蕩為田而兵
  卒輙復築濱湖堤為壩田自利遇旱灌溉壩田足
  乃得他及涝則壩圩屹屹周遭港口輙不易泄民
  患苦之淳熈間諫議史才請加約束乃得盡去壩
  田及涸湖田後廷臣議復田裕邊卑鄉復病元大
  德間立浙西都監營田司定諸湖界禁民不得復
  占然當事者多胡人不習水利田益壞至正中建
  都水庸田使司詔尚書禿魯平章只里尾歹選知
  水人集議興後吳人陸行直希平章詣言歲在浙
  不利然朝議竟肇工而卒主導河圩岓閘竇俱敗
  决不治澇則下流反浚湖水奔駛田中其害滋甚
  明興洪武永樂間數遣重臣董治夏忠宣公原吉
  鑿夏駕鑿范家浜入海蹟在鄰郡其巡視上流嘗
  立石準於西塘鎮福源宫前督民餝田樹藝民懷
  思之曰憂懽石通政趙居任濬河渠又自崇德北
  抵吳江植榆固堤周文襄公築運堤〓橋通道皆
  有功德其他諸大僚治水以殺全呉水勢為急然
  蘇禾雖皆澤國而禾寔上游蘇為委尾以故每興
  人徒浚青龍白茅安亭白蜆諸港令委尾深濶直
  走諸郡滛潦以入于海使不為全吳害乃為得策
  顧末流尚盈而上游巳涸禾地之高仰而閘堰不
  治者輙困旱災平湖境及嘉善南鄉崇德千乘乃
  蕪圡瀰望焉於是知嘉善劉克及郞中傳朝修圍
  〓創果字等圩鑿便民河二萬七千尺溉田盖萬
  餘畆云嘉善丞倪璣築思賢奉賢下保諸圩潴陂
  湖濬溝洫崇德令洪異〓天長十字河千乘蕪圡
  化為膏腴者三千畝分守何冝知縣譚秀相繼浚
  陶涇等河稍置堰閘在平湖獨鮮治者以故頻有
  旱災民多轉徙矣司民命者誠相地為制治堰閘
  慎節宣庶幾有俻無患故就郡内七邑區别其原
  隰高下為水利俻著之
  國初郡城中民廛尚寡四水門内縱橫皆巨流即
  支渠亦堪鼓櫂德靖間生齒日繁市河兩岸結屋
  如鱗次于是圡苴填委支渠積漸成陸而巨流亦
  或淤澁居人苦之嘉靖二十六年郡守趙公瀛創
  議開濬市河故渠之陻廢者浚之民居之侵隘者
  卸之橋堍之垢滯者闢之復令里出一舟運砂土
  置南湖中培為樓址一時破奸鋤梗即豪縉紳不
  之惜殫力任怨為此永頼計明德逺矣
  嘉興地惟坦夷政宜濬河鮮堰閘其附城大河一
  支河四圩九其德化之都大河一支河二十一圩
  三十二胥山之都大河一支河十六圩三十一感
  化之都大河一支河十九圩四十移風之都大河
  二支河十圩一十七里仁之都大河一支河三十
  圩四十七新豐之都大河一支河十圩二十二永
  豐之都大河二支河十六圩四十七白苧之都大
  河一支河十圩二十二大彭之都大河二支河一
  圩二十一嘉㑹之都大河一支河一十七圩三十
  六長水之都大河一支河一十五圩三十五
  秀水原隰不齊政宜莭宣一宜修圍置閘其附城坦
  夷大河四支河一市河一十八圩一白苧之都坦
  夷支河六圩二十五象賢之都東區坦夷支河七
  圩二十五象賢之都西區高平大河一支河十圩
  十五零宿之東區亢極大河一支河十圩八零宿
  之西區亢極大河一支河十九圩十一雲泉之都
  或原或窪大河二支河十六圩二十八柿林之都
  曰二十七惟中窪大河一支河十圩三十一柿林
  之都曰二十八或原或窪支河十五圩五十復禮
  之都曰二十九或原或窪大河一支河十圩三十
  六復禮之都曰三十為中窪支河十六圩二十一
  永樂之都曰三十為中窪大河一支河十圩二十
  永樂之都曰三十一或原或窪大河三支河十一
  圩四十五思賢之都曰三十二為中窪大河二支
  河十八圩六十二思賢之都曰三十三其東區至
  窪大河三支河十圩七十一其西區至窪大河一
  支河十四圩七十六麟諟之都為中窪大河二支
  河二十四圩七十九
  嘉善原隰錯出政宜濬河宜節宣下保東區惟中
  窪大河二十支河四十圩四十下保西區惟中窪
  大河一十七支河二十一圩六十一思賢區大河
  一十五支河三十圩二十四遷東區大河九支河
  三十圩二十四遷西區大河十三支河二十一圩
  二十九遷南區大河七支河五十一圩二十遷五
  中區大河十三支河十四圩一十二遷五北區大
  河二十二支河六十四圩四十六麟五區大河一
  十一支河一十三圩二十六麟七區大河六支河
  十三圩八永七區大河九支河二十七圩一十八
  永八南區大河十支河二十六圩二十三永八中
  區大河十二支河一十九圩二十八永八北區大
  河二十三支河四十三圩六十一奉九南區大河
  十一支河十五圩二十八奉九北區大河二十支
  河二十六圩六十六奉四南區大河十二支河二
  十四圩二十一奉四中區大河二十四支河二十
  四圩三十二奉四北區大河十九支河四十九圩
  八十二胥五區大河六支河二十二圩一十六
  平湖原隰不齊政宜莭宣宜多堰闡原什之七隰
  什之三其亢極為東十九都河三港三圩六十都
  河二港三塘一浜一圩一十三一十七都河一港
  十一圩十二西十九都河一港七塘一圩九齊二
  十二都涇港九圩九二十三都塘一港二圩六二
  十四都港六圩六零二十四都河一港三圩三二
  十一都湖一港九洋一圩十一華二十二都港六
  圩六二十五都塘六港二圩五
  海鹽原隰不齊政宜宣莭多堰闡一都東區大河
  二支河十圩八西區大河一支河八圩七三都區
  大河一支河九圩十四都區大河一支河十圩七
  五都區大河一支河十六圩十六都區支河十九
  圩十一七都區大河三支河四圩十四九都區大
  河一支河十一圩十六十三都西南區大河二支
  河八圩七東南區支河五圩五西北區大河二支
  河十二圩九東北區大河一支河九圩七十四都
  東南區大河一支河九圩六西南區大河一支河
  九圩六西南區大河一支河十圩六東北區大河
  一支河七圩十三西北區大河二支河七圩七十
  六都東區大河一支河十四圩九十六都西區大
  河一支河八圩九
  崇德原隰不齊政宜宣節宜堰闡宜為小區高其
  圍其極窪為一都區浜河十七圩十九為十五都
  區浜河九圩十八十六都區浜河十五圩二十二
  十八都區浜河十三圩二十十二都東區浜河十
  圩五十四都區浜河二十二圩三十四二三都西
  區浜河十三圩八西二都區浜河三圩四四都區
  港河八圩八九都西區浜河十七圩十八十一都
  區浜十八圩二十三九都東區浜河十圩八十二
  都西區浜河十圩七十三都區浜河十一圩九
  桐鄉原隰等差政宜節宣宜堰閘其亢極為八都
  西區浜港六圩十八都東區浜港四圩八八都西
  區浜港二圩四其高平為六都南區浜港三圩三
  六七都東區浜港三圩三七都西區浜港四圩七
  三十都中區浜港三圩三三十都西區浜港三圩
  三三十都東區浜港三圩三三十一都東區浜港
  三圩四三十一都西區浜港五圩四三十一都北
  區浜港四圩四其坦夷為二十都一區浜港三圩
  五二十九都南區浜港四圩三二十八都東區浜
  港四圩四二十八都西區浜河五圩五二十九都
  東區浜港五圩四二十九都西南區浜港五圩四
  二十九都西北區浜港五圩四其原隰不齊二十
  都中區浜港五圩二二十三都中區浜港七圩四
  二十三都東區浜港二圩四二十三都西區浜河
  四圩四二十五都南區浜河四圩三二十五都中
  區浜河二圩三二十五都北區浜河四圩四其中
  窪為二十六七都東區浜港四圩四其西區浜河
  四圩四其中區浜河四圩三二十四都東北區浜
  港六圩四其中區浜河四圩四其極窪為二十都
  西區浜港四圩七二十四都北區浜河五圩四

知识出处

[万历]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万历]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嘉兴文献丛书:“史部·方志”共出版100册,所收嘉兴历代方志114种,基本囊括了自元《至元嘉禾志》到民国嘉兴现行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地方志。本册为[万历]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