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府志卷之十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弘治]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古籍
唯一号: 110520020210001232
颗粒名称: 嘉興府志卷之十七
分类号: K29
页数: 15
页码:
摘要: 《嘉兴府志》是明朝时柳琬所撰写的一本地方志,是编成於弘治壬子,以府与所属七县各为一志。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海鹽縣
  賜進士嘉興府知府儀真柳琰纂脩
  平湖縣儒學教諭東莞林光校正
  沿革
  按嘉禾志載輿地志望海鹽縣唐地里志
  曰蘇州海鹽𦂳九域志曰上海鹽州東南
  八十里秦郡縣天下粤二十年甲戌置縣
  屬㑹稽漢因之地里志云武原有鹽官寰
  宇記云廣斥鹽田相望即海鹽鹽官之地
  吴王濞置司鹽校尉居馬嘷城故水經云
  呉王煑海為鹽扵此縣也王莽時改為展
  武後䧟為湖是為柘湖湖中有山生柘树
  因名焉今在松江府南七十里金山北乃
  移治武原郷為武原縣後漢復為海鹽順
  帝時又䧟為湖是為當湖遂移治故邑山
  為故邑縣𣈆成帝咸康七年復為海鹽縣
  移𠁅馬嘷城至陳武帝割属鹽官唐髙祖
  武德七年復属蘇州太宗貞觀元年省入
  嘉興𧇖宗景雲元年復置先天元年廢二
  年百姓以應奉途逺難扵徃来又請置明
  皇開元五年蘇州刺史前黄門侍郞張廷
  珪奏是年五月初勑置即扵舊海塩縣呉
  禦越城西北㝎準而置縣今縣治是也昭
  宗大順中割歸杭州晋天福五年置秀州
  而縣隸焉宋因之元元貞元年攺為海塩
  州
  國朝洪武初復為海塩縣隸嘉興宣德五年巡
  撫大理寺卿胡槩等以本縣地廣請于
  朝析其東北四鄉之都里為平湖縣今本縣
  所轄凡四隅六鄉一十六都一百六十一
  里
  星埜見府下
  邑名
  展武 武原俱舊名
  疆域
  邑有封疆所以限所封之井里使不混扵
  所統海塩之境東南距海自東而北界扵
  平湖西抵杭之海寧西北接于嘉興東西
  廣六十四里南北袤八十八里内則稼隴
  綿亘外則塩田相望
  形勝
  大海環其東南諸山踞乎左右西引苕霅
  北控吳淞河水百折縈迴甫田一望如掌
  風俗
  俗尚雖囿扵風土亦由扵教化本邑負海
  控河民素誘扵魚塩之利鬪巧逞訟信巫
  鬼崇異教習尚未盡歸淳然斥鹵之間士
  慕文儒風俗將日變矣况有政教以驅之
  乎
  山川
  秦駐山在縣南一十八里輿地志云秦始
  皇逰登此山囙名之後魏酈道元註水
  經云秦望山以始皇登此以望東海晋
  樂資九州志云秦迳山以始皇經此美
  人死葬于山下有美人廟攷諸舊圖則
  為秦駐盖始皇刻石紀功之所云
  大步山在縣南二十里
  小步山在縣南二十里
  長墻山在縣南三十五里秦始皇東逰登
  山望海其孤聳遙望如堵墙囙名
  泊櫓山在縣南三十五里輿地志云始皇
  東逰候潮渡海泊櫓此山下囙名
  白塔山在縣東南二十里海中山上有白
  塔囙名舊有港通魯浦名白塔潭海舟
  多泊焉後浦塞舟皆歸澉浦世傳唐至
  德初徐正字嶷扵此山沙渚上得桃核
  片可貯米一升則知草木在山海間瑰
  形殊状者多矣宋建炎四年春賊将徐
  大刀艤舟山下見林木茂盛有兩道人
  奕棋登岸就之不見遂不擾而去
  望虞山在縣東南二十二里以隔海望㑹
  稽上虞縣囙名
  豐山在縣西南一十八里舊志云世傳秦
  始皇屯兵于此有石屋三所昔有發之
  者蜂蠆蛇虺不可近
  橫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唐顧况所居縣令
  劉長卿有過橫山顧山人詩
  金粟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以其周回六
  里亦云六里山呉地志云有石篆書三
  十八字天冊元年刻碑上有唐惠禪寺
  内有含暉堂
  夾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以山居金粟金
  牛二山之間囙名
  青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隱若龜形為澉
  浦鎮主山山巔今置烽堠
  葫蘆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海中潮汐消
  長此山如葫蘆出沒之状潮生潮落葫
  蘆自若
  紫雲山在縣西南三十六里世傳唐建中
  間本地有村女出畊紫雲常覆其上後
  女頭生瘡兄嫂惡之朝廷聞之詔入宮
  剃去瘡而髪生囙名
  卻灣山在縣西南三十六里
  茶磨山在縣西南三十七里
  鳳凰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與竇家山小
  山澤山颺山相近俱列峙扵澉浦鎮之
  西南
  呉家山在縣西南三十八里
  石帆山在縣西南三十餘里海中石帆之
  東有鷹巢頂山
  黄山在縣西南三十六里近有髙王山與
  此相接
  半湖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與沈氏山相
  近列扵澉浦鎮之東北
  馬鞍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近有若山楊
  山及碧里山與此山俱在澉鎮之西北
  五六里
  月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與小山相接去
  澉浦鎮西三里其在鎮南五里曰葛母
  山在鎮東六里曰篠山蒼翠相望
  荊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占永安湖之勝
  山下有悟空寺
  廟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地名瀬頭上有
  瀬王廟
  颺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永安湖側
  麂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永安湖側以形
  似名
  金牛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呉地志云昔
  有金牛村民半伯通見金牛與弟随之
  牛穴此山而入二人鑿山而入山崩兄
  弟皆死遂名金牛洞寰宇記云臯伯通
  兄弟鑿山取牛因死穴中又名㑹骸山
  土山在縣西南一十一里
  湖
  鸕鷀湖在縣西南四十里周圍四十四里
  二百步
  長湖在縣西南五十里周圍三里五百步
  上谷湖在縣西南六十里周圍五里
  天仙湖在縣西八里周圍二百步
  橫湖在縣西三十里周圍六里
  宋坡湖一名賁湖舊名宋村湖在縣西三
  十里周圍四十四里
  永安湖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澉浦鎮城西
  六里周圍一十二里深一丈五尺乃無
  源之水雨乆則東入于海舊志云此亦
  田也後濬為湖水以灌三村十六保之
  田遂為膏腴湖中之稅均扵田上是雖
  稅額重而卒無旱患
  國朝洪武二十五年以興利除害事差官重濬
  逮今湖水深積利扵灌溉
  港
  清通港在縣西南五十里
  塘
  烏坵塘在縣西三里宋淳熙九年守臣趙
  善悉重濬
  抬寳塘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淳化元年開
  淳熙九年守臣趙善悉重濬
  官塘在縣西二里半自天寧寺橋至常豐
  閘計三十三里二百七十四步淳熙九
  年守臣趙善悉重濬
  橫塘在縣西北四十里舊志云即常豐閘
  北通郡之南湖
  淘涇塘在縣北一里宋淳熈九年守臣趙
  善悉重濬嵗乆将湮
  國朝成化六年叅政何冝重濬弘治元年僉事
  伍性知縣譚秀重加濬之
  堰
  周墩堰 孟家堰 右隸開濟鄉
  白塔堰 〓〓〓 東浦堰 丁浦堰
  右隸永寧鄉
  徐涇堰 黄涇堰 嵩峯堰
  右隸長水鄉
  孫家堰 沈家堰 六里堰
  右𨽾德政鄉
  闡
  夾塘閘在縣東南六里
  國朝洪武二十七年十月海寧衛指揮僉事趙
  鎧申准開置于衛城之東南
  潮閘在縣東北三十六里乍浦城南
  溪
  秦溪在縣南三十六里通豐山港接運河
  旁有法喜寺鐫秦溪二字于石
  涇
  古涇三百一所按嘉禾志唐長慶中縣令
  李鍔開通小舟然不析其名今無攷焉
  浦
  澉浦在縣西南三十六里按水經云谷水
  扵縣出為澉浦以通巨海光熈元年有
  毛人三集扵浦上盖泛扵風也畨舶皆
  輻輳於浦今巳湮塞
  國朝洪武十九年築城浦上以備禦焉
  藍田浦在縣南三里長一十八里浦有藍
  田廟宋咸平六年肅簡公魯宗道知縣
  事時重開專利扵農致名橋為思魯橋
  浦為魯公浦靣闊一丈七尺紹熈三年
  縣令李直養重濬又自藍田廟開浦一
  十八里至鮑郞塲以便塩運灌田乆巳
  漸淪扵海
  橫浦在縣東二里闊一十二丈東北通故
  邑西通賁湖南入扵海今巳淪為海焉
  海
  海在城東半里按嘉禾志攷證明越二州
  相對耆老云深夜籟寂時越上鷄犬之
  聲相聞海濱舊有鎮海樓海月亭龍王
  真武二廟樓亭俱頽圮惟廟重葺見存
  又有岡十八條為海潮之限漂蕩日乆
  今皆為魚龍之宮南抵澉浦北抵乍浦
  瀕海築捍海石塘以禦潮汐
  海塘一名捍海又名太平
  海塘之設所以禦潮汐之徃来捍波濤之
  齒蝕斯塘一圮民為墊溺所關為甚大
  也海塘舊名太平塘在縣東一里今僅
  〓里嘉禾志云西南至塩官縣界東北
  佞華亭縣界元至正甲辰縣尹顧泳重
  脩改名捍海塘立扁于上洪武三年潮
  水泛溢圮毀故岸民人潘允濟言于
  朝欽蒙追宋署令監築石塘二千三百七十丈
  洪武二十年六月復為潮水所圮申蒙
  制江布政使司叅議閻察監修永樂三
  年仍為風潮圮毀通政使司右通政趙
  居任䒭官按治起倩蘇州松江等九府
  天料増土修築雖云堅固歲乆復頹宣
  德年間随坍随補巡撫侍郎周忱命工
  増培土石其患稍息正統九年秋潮大
  作傾圮尤甚知府黄懋欲扵裏岸重築
  新塘奏
  命工部移檄布按二司委官勘計木石灰料價
  銀三十九萬八千餘两景泰五年夏四
  〓月僉事陳永始来綜理其事叅政謝輔
  繼至相督修理囙舊址廣狹鳩工役民
  起土運石撤舊更新外砌大石内實瓦
  礫所用物料較之原計銀两十省其九
  立真武龍王廟扵塘上詳具吏部尚書
  魏驥所撰真武廟記成化八年七月十
  七夜風潮大作平地水深丈餘飄蕩民
  居人畜死者不可以數計所築石塘悉
  皆傾圮廟亦不存數年之功為之掃地
  叅政邢簡僉事趙銘同知楊冠等偕来
  〓視修理仍用舊石疊砌粗完而巳至
  成化十三年十四年風潮連作塘復圮
  壞按察司副使楊瑄督工修築照鄞縣
  荊公塘樣坡陀堅砌內用碎石土瓦填
  實然雖能殺水勢不與石聞但歲乆加
  以累年風潮頻作塘之存者十無二三
  每歲役七縣人夫補築然不能時至或
  因攬替者誤事工竟弗就弘治元年知
  縣譚秀具其事聞于府知府徐霖議以
  歲乆人夫每名出銀一两八錢里長夫
  每名出銀二两四錢顧募工役至九月
  㑹巡視浙江刑部侍郎彭韶按部于兹
  俾民居相率陳告即檄嘉興府知府徐
  霖别計木石等料所出夫價𠮥倩人工
  委通判蹇霆知縣譚秀專督修理下施
  木椿上加以石縱疊于外橫疊于内外
  漸妝縮以殺潮勢内則上下齊直厚築
  以土以防側倒石塘下闊一丈五尺上
  闊一丈髙一丈八尺土塘厚一丈八尺
  髙二丈二尺每丈用椿木六十三箇石
  四十一塊每五丈雇夫二十五名工銀
  五十两經始于弘治元年十二月期以
  次年𡻕終而畢工通計重築塘南自藍
  田鋪北至丫又塘以丈計者凡九百餘
  雖費不貲而居民可保而安矣
  井泉
  淡井在縣西天寧寺南邑之中水多鹹惟
  此井淡故名
  栢泉在縣尉廳旁泉上有栢故名
  洞潭
  穿山洞在縣南三十六里長墙山下臨
  海有石岩洞
  金牛洞在縣南茶院金牛山六里
  龍眼潭在澉浦城南二里舊傳白龍窟客
  舟扵此艤泊
  石帆靈潭在澉浦城南三里海上石聳若
  帆掛昔有神見其上潮生怳不為減潮
  退亦不為増
  陂
  貯水陂在縣東南五十里今淪于海
  城池
  海寧衛城周圍六里三十五步髙二丈五
  尺舊惟磚砌𡻕乆傾圮
  國朝洪武十七年置海寧衛浙江都指揮使司
  委寧波衛指揮許能率軍増築仍置四
  門月城皆磚石為之永樂十六年
  欽差都指揮谷祥等官巡禦是邦復修之比舊
  加厚其陸路城門凡四東至洋海西通
  嘉興縣界南抵海塘岸通澉浦千户所
  北抵海塘岸通乍浦千户所其水門凡
  三西與陸路同南通西門北通松江府
  惟東門濒海故舊無水門池周圍一千
  三百四十丈二尺闊六丈九尺四門外
  各置吊橋跨其上以通城門之出入惟
  北門外加置東西吊橋一共為二其池
  歲乆湮塞永樂十六年復加疏濬云
  澉浦鎮城周圍八里一十七步髙二丈四
  尺五寸洪武十九年九月内
  欽差安慶侯榮陽侯委海寧衞千户費進等官
  度地築土為城永樂十六年都指揮谷
  祥等官巡禦以磚石包砌正統八年
  欽差侍郎焦宏令嘉湖杭三府俻料重加包葺
  陸路城門東抵海岸西通海寧縣界南
  抵長墻山至扵海北至扵本衞水門一
  座惟西門與陸路俱通海寧縣界池周
  圍九里三步深一丈一尺闊五丈吊橋
  四座
  鄉都
  鄉載扵嘉禾志云舊有鄉一十曰開濟
  永寧長水德政甘泉海塩大易武原齊
  景華亭里四十二皆列于各鄉之下洪
  武初以在城析為四隅隅各管里一鄉
  仍舊數至都都二十有五各管里以里
  計者四百一十一迨後併為二百七十
  九俱隸海塩宣德五年析東北為平湖
  縣割鄉四都九里一百一十八今本縣
  所轄實計隅四鄉九都二十里一百一
  十六云
  在城隅四計里四〇東南隅管里一〇西
  南隅管里一〇東北隅管里一〇西北
  隅管里一〇附郭四其里管悉屬于都
  〇東郭海塩鄉十六都〇南郭甘泉鄉
  十五都〇西北二郭開濟鄉一都
  開濟鄉在縣西一百步舊志管里四曰歟
  城保壽合穗稟化今㝎為都三計里四
  十内二里在城今併為二十五〇一都
  管里八〇二都管里七〇三都管里十
  永寧鄉在縣西二十里舊志曰永泰鄉後
  改是名管里四曰秀岐崇文崇仁今㝎
  為都二計里二十八今併為二十一〇
  四都管里七〇五都管里十五
  長水鄉在縣西南一十八里舊志管里四
  曰橫山徐涇招賢甘雨今㝎為都三計
  里四十五今併為二十五〇六都管里
  七〇七都管里九〇八都管里九
  德政鄉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舊志管里五
  曰金牛延德雋李斥竹歸仁今定為都
  五計里七十五今併為四十九〇九都
  管里六〇十都管里十〇十一都管里
  九〇十二都管里六〇澉浦鎮管里三
  〇十三都〓里十一〇十四都管里四
  甘泉鄉在縣西南一十五都舊志管里四
  曰永和瑞井馴雉東姜今定為都二計
  里二十九今併為一十六〇十四都管
  里四〇十五都管里一十二
  海塩鄉在縣東附郭按嘉禾志唐開成間
  劉府君墓志塟縣南三里地號烏夜鄉
  名海塩又大和元年杜府君墓志葬甘
  泉鄉烏夜原二志皆文宗時歲次前後
  不同亦當時鄉分有攺隸耳烏夜啼古
  琴曲名縣今有聞琴里舊學在烏夜鄉
  後併為海塩鄉管里四曰長年車城聞
  琴大周今㝎為都一計里一十七今併
  為一十一〇十六都管里十一
  大易鄉舊志管里曰新進陶經擊壤蕭墓
  今㝎為都一計里一十六餘析属平湖
  今存十七都内里二〇十七都管里二
  齊景鄉舊管里五曰當湖惠安由義下亭
  半墅今㝎為都三計里八十一皆属平
  湖今止存二十都内一里云〇二十都
  管里一
  武原鄉舊志管里四曰永福弦歌麟鶴馬
  廐今㝎為都二計里四十五除十九都
  并餘里析属平湖今止十八都内里六
  〇十八都管里六
  市鎮
  茶院市在縣西南三十六里唐開寶已巳
  錢武肅王至金粟寺勑賜茶院因名之
  半邏市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昔云半路有
  亭故名之今訛為半邏計其程海塩去
  嘉興七十里半邏乃路之半徃来之人
  咸餉于此故鄉民皆輻輳為市焉
  鮑郎市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周圍六里三
  十步又有塩塲在焉舊傳黄巢為寇時
  海塩令姓鮑者遣其子抗賊戰死故名
  其地曰鮑郎今按南史孫恩作亂海塩
  令鮑陋遣其子嗣之以呉兵一千為前
  驅劉裕以呉人不習戰命之在後是夜
  裕多設竒兵廣置旗皷明日戰伏發賊
  退嗣之追奔䧟沒則鮑郞之說盖自南
  史矣
  〓浦鎮在縣西南三十六里自宋有其名
  至元皇慶間宣慰楊耐翁居于此以巳
  資廣構房宇招集海啇畨舶皆萃于浦
  居民貿易遂成村落
  國朝築城設千户所以守備焉
  土產
  穀類 早花中秋晚花
  糯 早花晚花
  麥 大麥小麥喬麥
  豆類 黄荳赤荳豇荳蚕荳
  菓類 杏李桃梅柿橘橙柑柚棗
  林檎批杷石榴櫻桃梨栗
  菜類 白菜青菜莧菜茄子䓗
  齊菜芹菜蘿蔔菘芬韭
  花類 薔薇蕙荼蘼蘭
  芙蓉百合玉簪蜀葵菊花鹿葱
  雞冠山茶鳳仙瑞香牡丹芍藥
  草類 茅蒲蘆荻
  竹類 淡竹𥯣竹篌竹猫竹 木類 松杉桂栢槐檀櫓榆楊柳樸棟棄柘栢梓
  冬青白社烏相楮樗 羽類 鷄鶩鴨鳶鷂鹳烏鵲山鵲雀燕鷗鷺鳩雉鴿子鸲鵒
  毛類 牛羊猪馬驢騾猫大 鱗類 鯽鱸鱖鮎白魚黄䫙鳗繕鱭鯉銀魚黄魚
  鯔魚魦魚〓魚
  梅魚水母時魚
  介類
  亀鱉蟛朝蛤蜊青蝦
  螃蟹白蝦黄蝦梅雖
  蚌蜆吐鈥
  土物
  苧布麻布綿布
  黄草布絲綿塩
  藥類
  枸杞蛇床
  牽牛辰蔞
  菖蒲薄苛紫蘇半夏地骨皮忍冬藤〓葛
  蒼耳野菊花車前草麥門冬呉茱茰香附
  貢賦
  貢
  宋
  元俱闕
  國朝歲進野味〇野鷄十隻〇魚鮮〇黄魚二
  百九十九尾〇𡻕造黑漆角弓二百一十
  張正副弦一千九百條錐箭一千九百八
  十五枝〇歲辦麂羊等皮張鴈鳶荨翎毛
  賦
  宋志農營職荒田共計九十六萬七千五百
  四十三畝三角二十三步
  夏稅八萬六千六百五十四貫一十九文
  秋苗六萬四千二百四十九石二升九合
  九勺
  元嘉禾志額管粮八萬一千六百七石八斗
  九升五合八勺〇米八萬一千五百九
  十一石三斗九升二合〇豆一十六石
  四斗四升五合八勺
  公田歲減二分米七千四百一石四斗一
  升三合五勺四抄
  實徵粮七萬四千二百六石四斗二升二
  合二勺六抄〇米一萬四千一百八十
  九石九斗七升八合四勺六抄〇豈一
  十六石四斗四升三合八勺
  國朝洪武間
  夏稅麥九千七百四十八石九斗一升五
  合七勺〇絲一萬九千七百六十兩七
  錢七分二厘九毫六絲〇綿九千二百
  三十七两一分三厘三毫〇鈔五千八
  百四十貫九百三十三文
  秋粮米二十一萬四千三百七十七石二
  升四合
  宣德五年除分平湖者不計外
  實計
  夏稅麥三千三百五十五石三斗七升一
  合二勺〇絲一萬一千二百九十五两
  九錢九分九厘九毫綿三千二百二十
  两三錢九分九毫〇鈔五百三十二錠
  四貫八百五十八文
  秋粮米六萬六千九百九石三合九勺
  田畝
  國朝洪武間實徵官民田山蕩灘浜池河漊等
  項一萬三千七十八頃四十一畒三分
  三厘五毫五絲〇官田四千六百九十
  三頃八十七畒八分八厘六毫五絲〇
  民田五千一百八十二頃二十六畝四
  分五厘七毫〇官地一千一百一十七
  頃八十畝一分七厘五毫〇民地七百
  三十七頃二十九畝九分八厘四毫〇
  官蕩九十一頃五十二畝一分五厘七
  毫〇官山一百一十八頃九畝二分八
  厘六毫〇民山二百四十二頃九十九
  畝三分三厘四毫〇官灘四頃八十八
  畝四分九厘〇〓〓
  二頃二畝八分八
  厘六毫〇官灘田四畝五分一厘〇民
  水靣三頃九十六畒二分五厘〇官浜
  二頃二十一畒五分二厘〇民浜三頃
  一十四畒六分三厘〇官池六十六畝
  一分〇官溇五畝八分二毫〇官塗二
  十畝〇民河一十三畝一分六厘
  宣德五年除分平湖者不計外實在官民
  田地山蕩浜溇灘塗池河埂荨項六千
  八百四十九頃三十二畝八分一厘一
  毫〇官田七百七十六頃五十四畝九
  分八厘八毫〇民田四千五百七十一
  頃六十五畝四分九厘〇官地一百二
  十頃八十五畝九分三厘〇民地六百
  三十五頃九十六畝七分三厘五毫〇
  官山七十六頃八十二畝六分九厘一
  毫〇民山二百一十四頃六畝四分六
  厘二毫〇官蕩三百七十四頃二十畝
  二分八厘八毫〇民蕩六十八頃二十
  六畝七分二厘二毫〇官灘一頃一十
  七畝六分四厘〇官浜一頃四十四畒
  九分一厘〇民浜三頃五十畝四分四
  厘〇官池六十六畝一分〇民河一十
  三畝一分六厘〇官溇五畝八厘二毫
  〇民水面三頃九十六畝二分五厘
  户口
  宋志
  户一十一萬七百零一户
  主户一十萬九千一百六十六户
  客户一千五百三十五户
  口無考
  元志
  户四萬二千二百零五户
  口無考
  國朝洪武間
  户八萬四千九百二十八户
  口二十六萬六千四百七十九口
  永樂間
  户七萬一千五百五十九户
  口二十萬七百五十九口
  宣德五年除分平湖縣外實計
  户二萬七十三户
  口八萬一千四百九十六口
  正統間
  户二萬七十三户
  口八萬一千四百九十六口
  景泰間
  户二萬六千六百五户
  口八萬一千五百五十七口
  天順間
  户二萬六千五百一十八户
  口七萬五千七百七十一口
  成化間
  户二萬六千六百五十四户
  口七萬五千八百一十口
  農桑
  額桑九百八十八株科絲四十七斤一十
  一两三錢每絲二十两折絹一疋共折
  絹三十八疋五尺三寸
  課程
  宋志
  酒醋祖額私坊名錢五千四百六十四貫
  二伯四文
  本縣坐下二萬一千四百五十八貫五百
  九十文
  稅坊祖額九千三百五十四貫二百六十
  四文
  元志
  課鈔一千六百二十一錠二錢三分
  酒課一千二百六錠一两
  醋課二十八錠四十两
  稅課五百一十二錠一十六两王分
  河泊課五十三錠四十五两二錢
  國朝洪武永樂至宣德五年以前除羡餘不等
  并閏月之数不録實計歲額正辦課鈔
  二萬六千七百八十一錠一貫六百五
  十文
  本縣該辦酒醋等項課鈔一千三百八十
  錠一貫九百七十文〇酒醋課鈔七百
  七十一錠三貫四十文〇花菓鈔三百
  三十五錠二貫〇房賃鈔二百七十三
  錠一貫九百三文
  宣德五年除析平湖者不計外
  本縣實計𡻕額正辦酒醋等項課鈔共七
  百一十三錠三貫五百二十一文〇酒
  醋課鈔三百四十五錠四貫五百二十
  文〇花菓鈔一百八十三錠二貫〇房
  地賃鈔一百八十三錠二貫
  塩課
  宋志
  海塩買納塲祖額一十三萬二千五百五
  十二石六斗
  海塩沙腰塲合趂九萬六千八百二十二
  石七斗〇正塩七萬四千四百七十九
  石〇耗塩二萬二千三百四十三石七
  斗
  鮑郎塲合趂三萬五千七百二十九石九
  斗〇正塩二萬七千四百八十四石五
  斗五升〇耗塩八千二百四十五石三
  斗五升
  廣陳合納塩祖額官一十四萬四千九十
  七石四斗六升六合〇正塩一十萬六
  千八百四十二石二斗八升一合〇耗
  塩三萬二千五十二石六斗八升五合
  元志不載
  國朝塩課司三䖏洪武永樂至宣德五年以前
  蘆瀝塩課司𡻕辦額塩一萬五千五百
  一十引一百五十九斤二两三錢宣德
  五年以後分属平湖縣本縣止有塩課
  司二䖏
  海沙塲塩課司舊額灶丁二千三百五十
  六丁歲辦額塩八千一百三十六引三
  十六斤四两二錢至成化五年
  欽差巡撫南直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邢宥按
  臨整理塩法分立離塲寫逺者為水鄉
  灶丁塩五千三百五十七引三百四十
  斤折銀三千七百五十两四錢九分五
  厘附近海濱者為滷丁攤晒煎燒本色
  二千七百七十八引九十六斤四两二
  錢
  鮑郎塲塩課司舊額灶丁一千七丁𡻕辦
  額塩三千六百五十三引二百二十八
  斤一十四两一錢至成化五年
  欽差巡撫南直隸右副都御史邢宥按臨整理
  塩法分立永鄉灶丁塩二千八十四引
  八十斤折銀一千四百五十九两六分
  附團灶丁攤晒煎燒本色一千五百六
  十七引一十四两一錢
  壇遺
  社稷壇在縣北門外西北一里開濟鄉一
  都洪武十五年知縣張箎重加修治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南門外西南一里
  甘泉鄉十五都洪武十六年知縣趙公
  著重加修葺
  邑厲壇在縣北門外東北一里海塩鄉十
  六都自洪武十四年知縣張箎重修
  嘉興府志卷之十七終

知识出处

[弘治]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弘治]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嘉兴文献丛书:“史部·方志”共出版100册,所收嘉兴历代方志114种,基本囊括了自元《至元嘉禾志》到民国嘉兴现行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地方志。本册为[弘治]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阅读

相关人物

柳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