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府志卷之十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弘治]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古籍
唯一号: 110520020210001116
颗粒名称: 嘉興府志卷之十四
分类号: K29
页数: 13
页码:
摘要: 《嘉兴府志》是明朝时柳琬所撰写的一本地方志,是编成於弘治壬子,以府与所属七县各为一志。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嘉善縣
  賜進士嘉興府知府儀真柳琰纂脩
  平湖縣儒學教諭東筧林光校正
  沿革
  嘉善縣即嘉興舊東境之地宣徳四年巡
  撫大理寺卿胡槩建議以嘉興縣地廣民
  衆請于
  朝遂割思賢等鄉鎮為嘉善縣擇地于魏塘鎮
  而治焉所轄鎮一鄉六都一十一里一百
  八十六續増為二百四
  星埜見府下
  邑名
  疆域
  嘉善之境在嘉興府最為膏腴之壤平鋪
  如席無髙山大澤惟支涇曲港而已其東
  抵于松之華亭由東而南延于平湖南界
  嘉興北抵蘇之崑山由北而西為呉江其
  直北即秀水之地也東西廣三十九里南
  北袤九十八里
  形勝
  百川環遶四望如砥
  風俗
  士慕文儒沃土腴壤民不勸而耕樂從乎
  上視他邑固易易也然而信杰鬼崇異教
  豈舊習未革歟
  山川
  胥山一名張山在縣治南一小二里髙一
  十五文因伍子胥甞過〓故名半為嘉
  興縣地界焉
  瓶山在縣治南洞虚道院北高七文周圍
  二百餘步山有草木隂翳故老相傳趙
  宋時置酒務扵此至元廢罌𦈢所棄積
  乆成山故名今訛為平山云
  文水在文廟後環繞學宫類乎辟雍故曰
  文水左右南上皆有橋以通街衢左橋
  傾頽巳乆文水湮塞成化十二年雖濬
  未竟左橋地理家以為科第之利云
  川在縣北二十四里一名西塘又名斜
  塘两岸平廣延袤環帯居民數百家商
  賈徃来貨財交通永樂初遷陶庄稅課
  局在焉
  汾湖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又名分湖以其
  半為吳江縣界故名周圍二十餘里中
  產巨蟹風味異扵他䖏呉中人以為佳
  品云
  鶴湖舊志所載在縣西北三十里今訪之
  里人云初有岳鄔二大姓居之遂名岳
  鄔嵗乆訛為鶴湖實無湖也
  魏塘河在縣後長一十二里昔有富室魏
  氏居其傍故以為名按宋志有魏塘之
  名又名武塘
  雙葑港在縣北二十四里南接伍子塘北
  接章練塘
  章家港在縣西北三十六里東接躄竈塘
  西通許巷港
  北尤里港在縣西北二十四里東接祥符
  蕩西接王秀涇
  伍子塘在縣西半里許其塘南接胥山為
  伍子胥經宫伐越之地故名
  大雲塘在縣南二十里以其南通大雲寺
  故名
  白水塘在縣南一十二里以其中水寛廣
  澄白故名
  甓竈塘在縣西北三十六里两岸多民居
  舊以陶冶為業故名
  章練塘在縣北三十六里其名莫詳其義
  或云取澄江如練之意宋志謂孫權扵
  青龍鎮造戰船遂張帆練兵扵此故名
  蘆墟塘在縣西三十六里以其两傍多產
  蘆葦故名
  東菖蒲涇西菖蒲涇俱在縣治東北三里
  二涇两漘多產菖蒲故名
  風涇在縣東北二十四里舊名白牛涇即
  陳舜俞跨白犢徃来之䖏後人名曰清
  風涇訛為楓涇
  王秀涇在縣西北二十四里涇之南有南
  涇道院今廢東有〓塔存焉
  蓮花涇在縣東一十八里以其中多植蓮
  藕故名
  祥符蕩在縣北二十四里周圍二十餘里
  其中產蒲葦芰荷鵠鵜鳬鷖巨蝦民食
  其利
  查家蕩在縣東北三十六里周圍一十七
  里
  許家蕩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周圍一十五
  里波流澄澈旁多良田每遇嵗旱民多
  資其灌溉云
  夏墓蕩在縣西北三十六里昔有大姓夏
  氏築墓于此因以為名
  匯
  張涇匯在縣東一十里以其中為東西流
  水所匯故名
  王匯在縣北二十七里
  井泉
  幽瀾泉井在景徳寺舊名景徳泉世以為
  惠山之次顧孟時詩秀水東流入魏塘
  一泓誰鑿近禅房煮来茗椀清無滓分
  出花渠細有香
  墅泉井在縣治西北三十里井乆湮塞正
  統間民偶鑿得之味甚清冽
  德恭泉陶庄古井也其泉清冽香美暑月
  汲以烹調飲食經宿而味不變嵗乆湮
  塞遺跡尚存
  溪
  茜溪在縣北一十二里舊云其地曽出茜
  草故名
  松溪在縣西北三十六里
  鄉都
  思賢鄉所轄二都凡二千八里〇三十三
  都下保東西二區管里一十九〇三十
  四都管里九
  遷善鄉所轄二都凡三十九里〇三十四
  都東西二區管里一十七〇三十五都
  南中北三區管里二十二
  麟諟鄉所轄二都凡一十七里〇三十五
  都管里九〇三十七都管里八
  永安鄉所轄二都凡四十六里〇三十七
  都管里一十四〇三十八都南中北三
  區管里三十二
  奉賢鄉所轄四都凡七十四里〇三十九
  都南北二區管里二十一〇四十都南
  中北三區管里二十九〇胥山五都管
  里二十〇魏塘鎮都附縣管里四
  市鎮
  魏塘鎮市即今縣治也原属嘉興縣舊志
  在縣東北三十六里前臨官河相傳宋
  時有巨姓魏氏築塘起屋聚商貿易成
  市後陞為鎮元時有廨舍三曰巡檢司
  曰稅務曰酒務
  國朝改務曰局而罷酒務遂廢今為縣治添設
  諸属焉
  王帶市在縣南十里在城東北四十五里
  斜塘市在縣北二十四里在城東北五十
  四里一水橫界乾巽故名斜塘
  陶莊鎮市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在城東北
  五十四里
  風涇鎮市在縣東北二十四里舊志南属
  嘉興縣北属江府華亭縣宋賢良陳
  舜俞居此號白牛居士故名白牛市元
  初至元十二年也陞為鎮鄉人仰其清風髙節
  攺鎮名清風今俗止稱風涇白牛云元
  有廨舎二曰巡檢司曰務
  國朝罷巡檢司改務曰稅課局又有義塾一曰
  戴氏義塾今廢
  土產
  糓類稻秔糯粟麥芝麻荳除稗果類桃李梅杏橙橘橼棗柿枇杷蓮房石
  榴玃桃蒲萄藕茨菱荸薺菜類菘芥葱韭蒜薺芹莧茄笋芋甜菜苦蕒蘆菔陂
  稜冬瓜萵苣葫蘆稍爪王爪胡爪茭白花類芍藥牡丹瑞香茉莉山丹蔷薇
  麗春百合辛夷宜男玉簪海棠鷄冠芙蓉荷光草類茅茭蒲荻葦丁麻竹
  類淡竹筀竹蔑竹慈竹木類栢楊柳榆槐椿樸棟楮桑拓冬青羽類
  鷄鵝鴨鴈鸛雀鴿鵲鴉鳩鷗鴛鴙鸐鵒啄木野鳬燕黄雀毛類牛羊豕大猶獺
  鱗類鱖鯽鲤鮎鲭魚鰌白魚鯿鳗魴黄顙土附銀魚介類鰕蟹蚌蜆螺龜
  鱉土物絲綿絹綾紬綿布草布藥類枸杞爪蔞牽牛菊花香附菖蒲
  荊芥薄苛紫蘇半夏良薑鶯粟車前子蛇床子艾
  貢賦
  貢
  原額嵗
  進野味四隻〇鴈一隻野鷄四隻〇貓竹三
  百八十七根〇獐皮一百二十九張〇羊
  皮五十五張〇鹿皮一張〇翎毛五萬根
  〇弓箭弦條共二百五十四套
  賦
  夏稅麥二千九百二十八石九斗四升三
  合七勺〇絲二千三百三十两三分六厘
  九毫五絲〇綿五百二十二两八錢六厘
  八毫〇鈔五十二錠二貫三百二十三文
  秋粮一十三萬一千二百三十八石五升
  六合二勺〇馬草六萬八千六百八十包
  四斤十四两每包收米一斗二升共折米
  八千二百四十一石六斗四升九合七勺
  田畒
  本縣官民田地山蕩港漊埂灘等項六千
  二百七十二頃二十四畒七分三厘〇
  官田二千七百七十頃七十三畒三分
  八厘二毫〇民田三千一百三十二頃
  二十七畒四分一厘二毫〇官地二十
  四頃三十五畒二分五厘七毫〇民地
  七十七頃二十八畒五分六厘五毫〇
  官蕩二百一十八頃三十四畒九分三
  厘二毫〇民蕩四十三頃三十三畒三
  分五厘八毫〇官涇五分五厘〇民涇
  二頃二十九畒五分三厘二毫〇官港
  四十一畒〇民港一頃八十三畒三分
  二厘六毫〇官池二畒四分〇民漊九
  畒六分三厘四毫〇官埂三分〇民埂
  五分九厘六毫〇官浜一畒〇民浜一
  頃四十三畒九分九厘三毫〇官灘四
  十九畒六分四厘二毫〇民灘八分五
  厘一毫
  户口
  宣徳間
  户二萬七千五百三十四户
  口一十萬五千五百一十八口
  正統間
  户二萬七千五百三十四户
  口一十萬五千五百一十八口
  景泰間
  户二萬五千八百八十六户
  口一十萬六千二十九口
  天順間
  户二萬五千七百五十七户
  口一十萬二千三百七十七口
  成化間
  户二萬八千七百三十二户
  口七萬三千九百九十六口
  農桑
  官桑三千一百六十三株科絲五十九斤
  八两三錢四分
  民桑二百八十株科絲十斤一两六錢九
  分
  課程
  本縣鈔三百六錠六百三十文〇房賃鈔
  一百六十七錠二百七十文〇花果鈔
  三十九錠三百六十文
  魏塘稅課局鈔六千一百一十一錠三貫
  四百五十一文〇課程鈔六千八十六
  錠三貫二百四十一文〇商稅鈔四千
  八十六錠二貫一百六十一文〇門攤
  鈔一千六百七十九錠一貫二百八十
  文〇酒醋鈔三百二十文〇契本工墨
  鈔四貫八百文〇魚課鈔二十五錠二
  百一十文
  風涇稅課局鈔一萬一千四百三十五錠
  四貫五百文〇課程鈔一萬一千四百
  一十六錠二貫九百文〇商稅鈔一萬
  五百七十五錠三貫五百文〇門攤鈔
  七百二十九錠四百文〇酒醋鈔一百
  一十一錠〇契本工墨鈔四貫〇魚課
  鈔一十九錠一貫六百文
  陶莊稅誤局鈔八千一貫九百文〇課程
  鈔四千一錠一貫〇商稅鈔三千四百
  八十七錠一貫九百八十文〇酒醋鈔
  八十五錠〇門攤鈔四百三十八錠一
  貫二十文〇契本工墨鈔四貫
  壇壝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治南一里
  宰牲房三間 神厨三間四面各有門
  社稷壇在縣治西二里
  宰牲房三間 神厨三間四面各有門
  邑厲壇在縣治北一里
  宰牲房三間神厨三間 南門一所
  公署
  縣治在府城東三十六里其地曰魏塘鎮
  宣徳五年知縣鄭時領印開設正統六
  年南豐李遜繼知縣事凡未備者漸加
  増飾規制頗完録之于左
  正㕔三間〇後堂三間〇穿堂三間
  〇典史㕔三間〇儀門三間〇庫房
  三間〇架閣庫三間〇東西司房各
  九間〇譙樓一座〇戒石亭一座〇
  茶房三間〇俸給倉三間〇廊房六
  間〇榜房二聮〇牌榜一座〇獄房
  六間〇知縣公廨一所〇縣丞公廨
  三所〇主簿公廨一所〇典史公廨
  一所〇吏舎房二十四間〇申明亭
  一所在縣門外左〇旌善亭一所在
  縣門外右
  布政司分司在縣治西一百步正統六年
  知縣李遜建
  正㕔三間〇後堂三間〇穿堂三間
  〇左右耳房各一聮〇正門三間〇
  儀門三間〇厨房一所〇宣政牌樓
  一座
  按察司分司在縣治東二百步宣徳六年
  知縣鄭時建
  正㕔三間〇後堂三問〇穿堂三問
  〇左右耳房各一聮〇儀門三間〇
  正門三間〇厨房一所〇澄清牌樓
  一座
  魏塘鎮廵檢司在縣治西一里許舊為急
  遞鋪基宋元時在本鎮慶豐橋北元末
  燬于兵
  國朝洪武元年重設巡檢焦成即故址建之洪
  武三年巡檢張斌攺移千此舊属嘉興
  縣宣徳五年分属本縣
  公㕔一所〇後堂三間〇穿堂三間
  〇司房三間〇厨房三間〇獄禁三
  間〇鼓樓一所〇牌樓一座
  魏塘稅課局在縣治東一百步為魏塘務
  洪武三年改今額大使李忠於本鎮慈
  雲寺東開設洪武十八年攺移于此仍
  分置纂節二䖏扵鍾帶等市舊属嘉興
  縣宣徳五年分属本縣
  公㕔一所〇宿房三間〇止門一間
  〇牌樓一座
  陶莊稅課局在思賢鄉陶莊市元為陶莊
  務
  國朝洪武三年改今額局副馬迭里到任即舊
  廯為之後改局副為大使仍分置纂節
  二䖏扵斜塘等市舊属嘉興縣宣徳五
  年分属本縣正統二年裁革至十二年
  復設於魏塘鎮
  公㕔一所〇宿房三間〇正門一間
  〇牌樓一座
  楓涇鎮稅課局在縣治東北二十四里奉
  賢四十都元為風涇白牛務
  國朝洪武三年改今額大使荊彦清到任即舊
  廨開設仍分置纂節二䖏扵新豐等市
  舊属嘉興縣宣徳五年分属本縣正統
  二年裁革至十二年復設于舊址
  公㕔一所〇宿房三間〇正門一門
  隂陽學在縣西北五十步正統六年知縣
  李遜建
  公㕔一所〇正門一間
  醫學在縣治西北五十步與隂陽學相連
  宣徳六年建
  公㕔一所〇正門一間
  僧㑹司在縣治東景徳寺宣徳六年僧㑹
  文暐建
  道㑹司在縣治西寧和道院宣徳六年道
  㑹王以正建
  太平倉在縣治西一百五十步
  公㕔三間〇倉厫六聮
  廣濟倉在縣治北二十四里
  公㕔三間〇倉厫六聮
  便民倉在縣治西二百步宣徳間巡撫侍
  郎成均起盖本府城内正統間准湖州
  府徳清縣儒學教諭戴冔奏移盖於此
  嵗乆頽塌成化二十一年知縣汪貴請
  于
  欽差巡撫都御史彭韶遂撤而新之
  公㕔三間〇倉厫一十一聮共一百
  一十六間〇門樓三間
  養濟院在縣治東二里
  㕔屋一所〇宿房二聮
  學校
  儒學在縣治西一里許宣徳五年庚戍始
  立縣擇斯地以為學基知府齊政募邑
  民陸坦捐貲肇建大成殿及塑聖賢像
  廟貌端嚴儀制初立浙江布政使黄澤
  為之記繼而知縣鄭時随其規制次第
  繕葺正統六年知縣南豐李遜又建後
  堂三間門廡齋舎之卑隘者稍増闢開
  廣之成化四年知縣盧雲易櫺星門以
  石柱成化八年本府同知楊冠又募富
  民建明倫堂三間及曰新時習两齋於
  禮殿之後又募富民建後堂五間於明
  倫堂之北成化十九年知縣汪貴於禮
  殿之陞階悉易磚以石又新門廡厨庫
  饌堂號舍墻壁周圍悉以磚砌規模遂
  可觀矣
  大成殿三間東西廡各七間戟門三
  間櫺星門三座神庫五間神厨三間
  宰牲房三間俱在殿之西明倫堂三間日
  新時習兩齋饌堂三間在明倫堂之西南厨
  房三間在饌堂前號房十六間在饌堂後俸廪
  倉三間在禮殿西門樓一座在櫺星門東碑亭
  一所在禮殿前射圃觀徳亭一所在明倫堂西北
  教諭公廨一所在明倫堂東訓導公廨二
  所在戟門東
  宫室
  得月樓在華川福源宫後宋道錄唐隐梅建曲江錢惟善有詩大悲
  閣在景徳寺佛殿之後吏部尚書蕭山魏驥作記幽瀾泉亭在景徳寺
  西北偏主僧作亭于泉上知縣南豐李遜記之得泉亭在清風涇成化丁酉
  居民顧文昺因墾地得錢若干緡其傍有
  井久湮遂濬之以利人之汲復以所得錢
  作亭其上以利行倦而憩者東接官亭在縣治東三里西接官
  亭在縣治西二里東橋亭在縣治之東北橋亭在縣治之北
  留衣亭在西接官停右
  橋梁
  燕寧橋在縣西五十步慶豐橋在縣西南五十步青龍橋
  在縣東二百步永豐橋在縣東一里今名王真橋大聖橋在縣東二
  里半吉祥橋在縣東二里通明橋在縣東二里梅谷橋
  在縣東一里半石灰橋在縣東二里政和橋在縣西北一百五十
  步通聖橋在縣西北一百步普利橋在縣西南一百步太
  平橋在縣西一里登豐橋在縣西一里迎秀橋在縣西一
  里積善橋在縣西北一里登平橋在縣西北一里半諟安
  橋在縣西二里萬道橋在縣南二里永興橋在縣西三里
  永寧橋在縣北五里長春橋在縣西三里跨塘橋在縣
  西二里一名烏橋衆安橋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廣濟橋在縣東北
  二十里環津橋在縣東北二十里圎明橋在縣東北十里
  大雲橋在縣東南一十八里婁墳橋在縣東南一十八里净度
  橋在縣東一十里晋賢橋在縣北一十二里永安橋在縣西北
  一十二里徳濟橋在縣西北一十二里懷逺橋在縣西北一十二里
  環翠橋在縣西北二十里安境橋在縣西北二十四里〓兒
  橋在縣西北二十四里世賢橋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迎仙橋在縣
  西北一十二里崇賢橋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崇福橋在縣西北三十
  六里安仁橋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安義橋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平
  津橋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安橋在縣西北四十里登羸橋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流慶橋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富民橋在太平倉
  前師古橋在鄉北二十里步雲橋在三店西環碧橋在思
  鄉賢廣通橋在縣治三里朱和橋在縣東北三里謝家橋
  在縣治東北三里躋壽橋在縣治東北三里安善橋在安境橋
  北南莊橋在縣治北一十八里北莊橋在縣治北三十里薛
  家橋在縣治西北三十里迎恩橋在縣西北四十里
  郵置
  縣前急遞鋪在縣治東二十步張涇匯急遞鋪在縣
  治東一十里
  寺觀
  景徳講寺在縣治東二里舊名景徳院宋
  雍熈五年照禅師開山景徳間賜今額
  洪武二十四年定為講寺寺西有井曰
  幽瀾泉
  大勝寺在縣治東二里宋熈寧八年開山
  元豐二年立崇寧二年攺大勝院淳熈
  十四年僧清梵肇建浮屠七級洪武二
  十四年定為教寺正統間住持宗勝請
  為講寺
  慈雲教寺在縣治西北一百步按那
  扵唐大中十一年初名保安寺宋治平
  元年攺今名元末兵燬止存軛塔二座
  洪武初定教寺洪武二十四年併歸大
  聖寺永樂元年仍建
  白蓮教寺在縣治東北二十四里宋咸淳
  二年僧得山開建洪武二十四年定為
  教寺
  東禪禪寺在縣治西北三十六里元至正
  二年僧月波開山洪武二十四年併歸
  天寧寺永樂初僧如嵩仍建
  大聖禅寺在縣治西北一十二里宋熙寧
  間僧智微受業本州兜率寺其母張氏
  年九十四造菴以奉泗州大聖數有靈
  異知州吴司文聞于朝得曹太后旨賜
  老人粟帛攺今名洪武二十四年併歸
  三塔禅寺永樂元年仍建
  大雲禅寺在縣治南二十里舊名净衆宋
  乾徳二年民人李徳營捨宅為寺津禅
  師開建後併歸興聖寺永樂元年仍建
  積善寺在縣治東北一十八里元至正閑
  建後廢正統間僧妙珎重建
  西林庵在縣治西二里許宋建炎間將仕
  郎周元愷捨地剏建元末兵燬
  國朝洪武初僧徳就歸併天寧永樂元年僧如
  鏡仍建
  報本庵在縣治西一里許元至正間建後
  廢洪武初僧永升仍建
  仁濟觀在縣治東北二十四里初為仁濟
  道院宋淳祐八年建後燬
  國朝洪武八年里人朱雲峯重建宣徳五年道
  士許拱盟建三清等殿内有髙王祠元
  學士虞伯生記之
  寧和道院在縣治西一百步宋咸淳間蔣
  曉山開建後廢
  國朝宣徳五年道士沈嗣昌李以宣募縁重建
  殿山門方丈宣徳六年設縣以寧舉任
  道㑹遂為祝釐之所
  玉虚道院在縣治西二百步元至正丙午
  里人劉守暘剏建洪武二十四年併歸
  崇道宫永樂元年道士戴福全仍建
  福源宫在縣治北二十四里宋咸淳元年
  邑人唐介福捨宅剏建咸淳二年賜今
  額嵗乆頹損
  國朝洪武二十四年併歸玄妙觀永樂元年道
  士徐道宗重建内有得月樓存詩
  城隍廟在縣治東二百步宣徳五年間開
  設縣治剏建厯年既乆傾頹成化二十
  三年知縣汪貴募民重建
  髙王廟在縣西北十里嘉禾志在嘉興縣
  治東北三十六里遷善鄉考證云髙史
  君也晋官田嵗遇豐稔公儲有餘於官
  於私有功有徳史君累遷黄門侍郎司
  徒左長史并侍中征虜將軍授北海信
  都二郡太守未之鎮終于此梁大通間
  立廟于縣北二百步梁步兵校尉劉績
  之記後移其廟于此地名江涇村廟今
  存張堯同百詠云一瞑移藩日邦人昔
  被恩步兵碑在否功業緫經綸
  思賢禮廟在縣治西北三十里建于宋建
  炎間元李燬于兵正統間里人重建
  朱相公廟在縣治西北三十里相傳宋南
  渡建炎二年髙宗夜寢夢登歳薇樓而
  墜有一力士捧之得不委地問其姓字
  則曰秀州遷善三千五都朱六郎也既
  覺體汗猶濕迺述所夢遣使訪之時六
  郎死已七日矣因追封為紫薇侯鄉民
  歸心立祠江涇塘至今香火不絕
  陵墓
  陳賢良墓在湖州烏程縣三碑鄉蘇彎里
  盖山與其妻壽安縣君婁氏同域詳在
  清真先生文集婁氏墓志銘舊云在縣
  東南七里
  陶氏古墓號妙貟山距縣治西北三十六
  里髙數百尺在陶莊市後近為盜發得
  志石云宋淳熈十四年承直郎新監鎮
  江府摧貨務都茶場門陶逹自為志葬
  其父文幹于此云
  梅花道人墓在縣治東二百五十步事詳藝術
  吴府君墓在縣西二里許事詳於黄文獻公碑文
  古蹟
  戴氏義塾舊在嘉興縣東北六十里白牛
  鎮元大姓戴氏捨田十餘頃建義塾以
  洲鄉里子弟建禮殿講堂書齋咸如學
  校乃請名儒以蒞教導為西浙最事見翰林
  學士黄溍所撰碑
  白牛涇在縣治東北二十四里相傳為宋
  陳舜俞所乗白犢徃来之𠁅
  戴氏花園在白牛鎮
  沙棠莊在縣治西北二十四里為里人馬
  氏宅地上有垂絲海棠一株百年物也
  今廢訛傳為沙糖莊
  東西花園元陳萬户景仁之所闢也内
  雪月樓一亭榭七十二元王國器記
  今廢西園即今縣治
  鳳凰墩在縣治東永安鄉先逹黄魯徳
  詩詠之
  魏鎮瓶山在魏塘鎮詳見山川

知识出处

[弘治]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弘治]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嘉兴文献丛书:“史部·方志”共出版100册,所收嘉兴历代方志114种,基本囊括了自元《至元嘉禾志》到民国嘉兴现行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地方志。本册为[弘治]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阅读

相关人物

柳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