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弘治]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古籍
唯一号: 110520020210000854
颗粒名称: 嘉興縣
分类号: K29
页数: 18
摘要: 本章讲述了嘉兴府地方史志,收录于弘治嘉兴府志卷之三。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賜進士嘉興府知府儀真柳琰纂脩
  平湖縣儒學教諭東莞林光校正
  沿革
  唐史九域志望嘉興縣輿地廣記叙秀州
  以為春秋時呉越分境於此秦為由拳縣
  西漢地理志註紫辟亭名又云就李鄉名水經
  云辟塞渡名皆舊名也東漢属呉郡孫呉以
  嘉禾生改置嘉禾縣後改嘉興縣隋廢入
  吳縣唐武德中復置属蘇州尋省貞觀中
  復置五代時属杭州寰宇記云嘉興監者
  本秀州嘉興縣煎塩之所宋陞為監後併
  為縣隸秀州熙寧中折西五鄉隸崇德元
  仍為縣隸嘉興路
  國朝因之領鄉二十七都六十五里八百一十
  九宣德五年始分府城之西一十七都為
  秀水魏塘鎮之東二十都為嘉善今縣所
  轄一十二鄉二十八都三百八十三里
  星埜見府下
  邑名
  秦為由拳縣西漢地里志註云柴辟又云
  就李水經云辟塞皆舊名也
  疆域
  按嘉興號澤國環邑之境皆平田沃壤無
  髙山大川惟河港之水縱橫其間然山雖
  有胥殳二山亦若堆阜而已東接平湖西
  通桐溪南抵硤川北連松陵自東而西相
  距八十里由南而北相距六十四里
  形勝見府下
  風俗見府下
  山川
  胥山在縣東二十七里髙一十五丈周回
  二里按嘉禾誌一名張山舊經云伍子胥
  伐越經營於此地故名胥山按史記呉太
  宰嚭讒子胥呉王賜子胥劍因自剄死呉
  王聞之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
  呉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名曰胥山水
  經所載與此畧同呉録曰胥山在太湖邊
  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又曰呉王殺子胥
  投屍于江呉人立祠于江上故名胥山寰
  宇記云蘇州呉縣有胥山在縣西四十里
  呉地記云夫差十二年既殺子胥死後悔
  之君臣臨江作塘設祭奠百姓縁為立祠
  故張堯同詩有此山空廟貌之句又唐杭
  州剌史盧元輔胥山銘亦言子胥廟貌故
  今杭州之呉山亦名胥山然則胥山非一
  矣今山左有石龜凝望涇水自髙而下有
  欲趨赴之態昔風雨中有老農見其行疑
  其為怪潜命工鑿傷一目右有呉王磨劍
  石長可三四丈直指西下劍痕在焉宋隆
  興元年觀察李君請于朝捐已俸以營此
  山因有之後李氏廢守臣復請于朝撥隸
  郡學而郡學以荒山皆石無出產利竟為
  樵牧之地後鄉人士陳氏鑿石結廬讀書
  于此名胥山書堂遊覧者多留題元時尚
  在今堂不存詩亦無考然胥山之名舊志
  所載迄無定論今考春秋之時嘉興為呉
  越戦争之地其子胥嘗經營于此無疑者
  盖其以忠而死土人思之不置故名山名
  表之不然是山之蕞蕞爾直堆阜之屬何以
  得名之顯如是耶
  殳山在縣西南五十七里髙十三丈周回
  七里按嘉禾志昔道士殳基隱居學道尸
  解于此因以名之山有两峯東峯又號史
  山其西之半屬崇德境今有通元堂在其
  背
  湖
  滮湖在縣南二里一名馬塲湖
  相家湖在縣東北九里
  溪
  雙溪在縣東十里舟之達于松江者皆由
  此溪有橋跨于溪上名曰雙溪橋
  梅溪在縣南四十里
  灣
  髙家灣在縣東二里舊有急逓鋪今革
  草塲灣在縣東北二里又名柴塲灣舊傳
  市薪者皆萃於此故以為名
  塘
  麒麟塘在縣東南十九里通漢塘南北長
  三十六里
  漢塘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按舊志載新庠
  書地里志海塩註云西北六十里有漢
  塘大和七年開然自海塩西北直通嘉
  興故總為漢塘今又名新坊塘云
  華亭塘在縣東十五里舊志云通松江府
  華亭縣故名
  練浦塘在縣南二十五里東西通橫塘長
  水塘世傳呉王練兵之所又名練塘
  橫塘在縣南五里一名海塩塘按舊志云
  自南滮湖轉路馬塘廟而上南至海塩
  縣謂之橫塘故劉文房詩云家在橫塘
  曲是也
  長水塘在縣南六里通硤石按舊志載呉
  録地里曰呉王時此地本名長水故嘉
  興亦曰長水秦始皇東遊至長水聞土
  人謡曰水市出天子徔此過見人乘舟
  交易應其謡遂攺為由拳縣塘今仍舊
  云
  涇
  六里涇在縣東六里故名
  吳涇在縣東六里
  菜花涇在縣東六里
  馬塘涇在縣南十五里即斬馬祭河神之
  所分流東北經鳳凰洲合流于雙溪
  港
  青龍港在縣南七里通横塘正對郡譙楼
  幽港在縣東二十里其水頗闊世傳此地
  有三䖏一百二十畒俱有徵科第一胥
  山第二先福寺基第三幽港灘
  洲
  鳳凰洲在縣東南七里宋隆興間有五色
  鳥飲啄其上羣鳥随集俄而飛去羣鳥
  亦散人皆以為鳳凰故因以名洲前有
  秀竹清流後有髙崗两水環夾二橋橫
  亘今存其一有張氏墓在焉
  芳洲在縣東南二里即馬塲之東岸
  渚
  鶴渚在縣南二里宣公舊宅放鶴之所
  鄉都
  按嘉禾志元在城并附郭鄉有五曰嘉禾
  曰勸善曰伍福曰由拳曰時清屬録事司
  外德化等二十二鄉属縣共二十七鄉别
  為都凡四十而〓里各有名
  國朝洪武初以在城嘉禾一鄉柝為四隅二十
  六鄉仍其舊而増置魏塘鎮都宣德五年
  分縣以伍福等一十鄉属秀水魏塘鎮都
  等四鄉属嘉善而本縣止有勸善等十二
  鄉焉
  勸善鄉舊志四里曰青雲輪王棲真東塘
  今止加東都二字而去其名附郭東南
  區六里東北區八里
  德化鄉在縣東二十里舊志四里曰瓜舍
  髙豐吳涇朱涇今定為都二計里二十
  二〇二都管里一十八〇三都管里一
  十四
  胥山鄉在縣東三十里舊志管里八曰石
  雲葛趙三捍舊廟墓當湖姚塔錢村今
  定為都二計里三十二〇四都管里九
  〇六都管里二十三
  感化鄉在縣東三十里舊志管里三曰秋
  塔杜荘梨林今定為都二計里四十一
  〇六都管里一十八〇七都管里一十
  三
  移風鄉在縣東五十里舊志管里三曰葛
  曰澳曰漢今定為都一管里一十七〇
  里仁鄉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志管里五曰
  張村張宅秋塔東周楊薩今定為都三
  計里四十八九都管里一十七〇十
  都管里一十六〇十一都管里一十五
  新豐鄉在縣東南四十里舊志管里七曰
  松陽莊奧蕭墓村顧墓嶽朴柳庒今定
  為都一計里二十三
  永豐鄉在縣東南二十里舊志管里四曰
  朱墓衢林戴渙清墓今定為都二計里
  四十七〇十三都管里二十五〇十四
  都管里二十二
  白苧鄉在縣南一里舊志管里四曰六里
  磨塘南畧代北畧代今定為都一管里
  二十
  大彭鄉在縣南一十里舊志管里四曰朱
  塔力林陳浦梅㑹今定為都四計里三
  十八〇十六都管里五〇十七都管里
  一十一〇十八都西南區管里一十二
  〇十八都西北區管里一十
  嘉㑹鄉在縣南二十里舊志管里四曰曹
  奧梅㑹朱巷張满今定為都三計里三
  十六〇十八都東區管里一十五〇十
  九都西區管里一十一〇二十都管里
  一十
  長水鄉在縣南三里舊志管里三曰桃花
  里梨㑹里落塘里今定為都二計里三
  十五〇二十都管里八〇二十一都東
  南區管里八〇西南區管里六〇東北
  區管里八〇西地區管里五
  市鎮
  鍾带市在縣東五十里〇朱村市在縣東
  南二十七里〇新豊市鎮在縣東三十六
  里〇新行市在縣東南五十四里〇王店
  市鎮在縣南三十六里
  土產
  穀類秔早花中秋晚花白芒糯中秋鷄脚羊鬚蟹爪麥大麦小麦喬麦
  豈青豈黄豈赤豆白豆黑豆刀豈斑豈豇豈蚕豈龍爪豈羊眼豈芝蔴油蔴
  果類林擒樱桃枇把莆萄石榴荸薺蔗芡李梅杏棗桃柿橘柚橙梨柑蓮藕菱
  瓜甜瓜香瓜王瓜西瓜冬瓜菜瓜菜類韭薤蒜〓菜生菜菠菜莧菜薺菜芋
  落苣苦蕒蘿蔔茄子胡蘿蔔茭苩茨菇葫芦董蒿瓠子荀花類牡丹荷芍藥柰
  〓薇海棠荼蘼薝蔔錦帶鷄冠木犀木筆芙蓉百合鹿葱王簪蜀葵鳳仙菊花山茶
  山丹紫薇草類吉祥葭莎芦荻茅葦莆蒿雀麦竹類淡竹紫竹篾竹筀竹
  水竹斑竹苦竹篌竹木類椿槐梓掄樸檜栢松杉稷櫚檀楮棟桒柘冬青烏〓
  楊柳梧相羽類鷄鵝鸭雉鹰鹞鴿鳩黄雀野鳬鴈鸛鵲燕雀烏黄鹂鷺為啄木
  百舌鵪鶉鹧鴣鸲鵒鸊鵒戴勝毛類牛羊犬馬猪貓克顯鱗類鱖鯽鲭鲤
  鲇鱓蝤鳗銀魚鱭魚鯿鱸鰷鰡白魚黄顙介類鰕蠏蚌螺鼈龜蜆蛤枲類
  黄麻綿黄草苧土物綾羅紬絹紗紵絲绮繡麻布紵系綌〓綿布苧布紡絲香
  〓絲漆器藥類拘祀蛇床瓜篓牽牛菖蒲薄荷紫蘇茱萸茴香半夏荆芥山藥
  豈烏葛澤蘭良姜天南星麦門冬香附子瞿麦茆香薏苡蒼耳〓粟野菊花車前子
  忍冬藤地膚皮夏枯草火松草
  貢賦
  貢
  宋
  元俱關
  國朝歲
  進野味鴈雉二十隻〇歲造弓一千張弦正
  副五千條箭八千三百八十枝〇歲辦皮
  張獐鹿麂羊皮七百張翎毛鴈鵝翎二十
  萬根
  賦
  宋
  夏稅二萬一千四百八疋两一百四十五
  文六分六厘實催二萬一千四百二十
  七疋两一百八十二文二分六厘〇絹
  一萬三千八十九疋四百五十一文二
  分六厘〇紬三十疋五百八十一文〇
  綿六千七百三十七两小麥一千九
  百八十四石五斗三升一合折絹七百
  七十五疋一百七十五丈
  秋税苗米九萬四百六十五石三斗三升
  八合七勺〇實催八萬九千六十四石
  五斗二升八合七勺〇物力六十二萬
  四千九十貫三百四十文〇上供和買
  二千九百四十九文〇役錢三萬六千
  二百九十三貫八百一十六文
  元
  嘉禾志額管〇粮一十九萬八千七百一
  十四石八斗六升二合四勺八抄七撮
  〇公田歲减二分〇米二萬六千六十
  六石二斗七升五合九勺八抄〇實徵
  米一十七萬八千四十八石五斗八升
  六合五勺七抄
  國朝洪武間
  夏稅麥一萬二千三百六十七石八斗三
  升八合〇絲一萬三千一百二十
  七两
  三錢七厘一毫〇綿五千三百二十七
  两三分〇鈔八百九十五貫五百九十
  五文
  秋粮米五十萬五千九百七十六石四斗
  三升三合三勺
  宣德五年除分秀水嘉善不計外
  實在
  夏稅麥四千四百一石四斗八升一合〇
  絲六千九百七两五錢九分四厘九毫
  〇綿二千八十两八錢四厘三毫〇
  鈔二百一十五文三百九十九文
  秋粮米一十二萬四千八百八十四石一
  斗七升七合
  田畝
  國朝洪武間實徵官民田土山塲灘浜池塗河
  溇等項二萬一千七百八十二頃八十
  二畒二分二厘五毫〇官田八千三百
  一十二頃五十一畒八分五厘〇民田
  一萬一千四百五十七頃一十五畒三
  分一厘〇官地一百三十九頃八十一
  畝五分一厘〇民地九百七十三頃五
  十二畝一分一厘〇官蕩六百八十五
  頃三十五畝四分六厘〇民蕩一百八
  十四頃七十四畝九分三厘四毫〇官
  涇三十一畝四分三厘二毫〇民涇二
  十四頃九十六畝七分一厘三毫〇官
  港六十五畝〇民港二頃一畝四分二
  厘一毫〇官浜一頃四十五畝八分一
  厘〇民浜七頃四分七厘二毫〇官溇
  五十四畒八分一厘〇民溇三十六畝
  二分三厘八毫〇官埂一畝七分〇民
  埂六十三畝八分九厘二毫〇官灘二
  頃九十一畒三分七厘九毫〇民灘一
  頃四厘〇官池二畝四分〇官山一頃
  一十七畝一分〇民山七畝九分〇民
  潭五畝〇民河九十畝
  宣德五年除分秀水嘉善不計外
  實在官民田地山蕩浜溇灘塗池河埂等
  項八千四百一十六頃九十七畝六分
  五厘八毫〇官田一千九百七十九頃
  九十二畒一分二厘三毫〇民田五千
  八百三十八頃五畒九分四厘〇官地
  四十五頃三十一畝七分二厘五毫〇
  民地四百九十六頃一十七畒九分一
  厘九毫〇官蕩二十一頃八十五畒九
  分四厘八毫〇民蕩二十頃六十七畒
  一厘〇官灘七十九畝七分二厘〇民
  灘七十七畝六分四厘四毫〇官涇一
  畝五分〇民涇九十畝三分七厘八毫
  〇官港五分〇民港七十五畒二分四
  厘三毫〇官浜九畒〇民浜三頃六十
  八畒四分八厘二毫〇官漊一分二厘
  〇民漊五畒五分〇官山三十一畒五
  分〇民山四十九畒五分
  户口
  宋
  户六萬四千八百二十四户
  口一十二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口
  元
  户一十二萬七百二十二户
  口一十八萬三千二百七十二口
  國朝洪武間
  户一十六萬五百八十三户
  口五十四萬七百八十三口
  永樂間
  户一十四萬五千三百五十四户
  口五十萬六千二百一口
  宣德五年除分秀水嘉善不計外
  實在户六萬二千五百三十二户
  口一十七萬六千一百三十八口
  正統間
  户六萬二千五百三十二户
  口一十七萬六千一百三十八口
  景泰間
  户五萬九千三百三十九户
  口一十八萬五百一十三口
  天順間
  户五萬七千四十九户
  口一十七萬五千七百二十一口
  成化間
  户五萬七千二百八十二户
  口一十二萬五千三百八十二口
  農桑
  宣德五年除分秀水嘉善不計外
  實在桑絲一百四十五斤一十两一錢一分
  折絹一百二十九疋一丈五尺五寸七分
  課程
  國朝本縣酒醋等項課鈔三千七百九十七錠四百
  二十文〇酒醋二千三百六十一錠四貫七百
  八十文〇房地七百三十九錠一貫四十
  文〇花菓六百七十五錠四貫五百文
  塩課
  蘆瀝塲塩課司額塩七百四十九引三百
  六十六斤五两
  海沙塲塩課司額塩一千六十六引二十斤
  鮑郎塲塩課司額塩二百四十二引三百五十斤
  公署
  縣治在府治東北二百步晋天福中陞縣
  為州即縣治攺州治而別建縣治于此
  即舊縣治也宋元及
  國朝因之其繕脩之蹟見于各碑宣德八年縣
  丞傅霖重建公堂軒廳等屋正統間知
  縣王錦重建譙樓及坊牌三曰忠愛曰齊
  禮曰宣化成化二年知縣王崇之重建坊牌
  二曰脩和曰康乂規模頗増於前矣
  正廳三間名宣德堂前軒三間〇穿堂
  三間名清心後堂三間〇典史廳三間
  後軒一間公廨在後東西廊各十二間六房在焉
  儀門三間〇譙樓一所〇六角亭一所
  〇塞門一所〇官廨四所廳之西北吏舍西
  聮廳之西監房一所儀門外西徧旌善申明亭
  按二亭之設始自
  國朝洪武二年首剏申明亭於城市鄉村凡有
  過之人則里老揭其名於亭内以懲其
  惡逮洪武十六年復増置旌善亭於申
  明亭之左而其阯加隆凡孝義節行之
  可稱述者必俻録之以彰其善二亭並
  列而異其髙卑盖旌別淑慝之意也
  濟衆倉在郡城内西南一里
  廳屋三間〇倉厫一聮十間
  預俻倉一所在通越門內五十步
  廳屋三閒〇倉厫三聮
  便民倉在澄海門外鴛湖旁
  正廳三間〇中堂三間〇後堂三間〇
  東西二門〇厫十一聮計一百六十間
  學校
  在縣西南二里地属秀水按祥符圖經有文宣
  王廟在縣治東天星湖上唐開元中建學
  立愽士䖏教生徒乾符中兵亂學廢五代
  晋天福中縣陞為州錢氏守臣雖崇廟貌
  而學制未立宋制慶暦中詔設州縣學延
  師廣弟子員熈寧中設州學嘉禾志云先
  是舊有夫子廟在縣西北二百步者此即
  宋初縣學也後以無專主遂附于州學縣
  學址更為郡社壝至理宗景定三年壬戌
  始議立學因循未舉度宗咸淳五年縣令
  張汴據主學張夢吉等請于知軍文本心
  以西城舊驛舍為縣學邦侯出公帑佐費
  大尹髙墅潜𦔳成之殿堂齋序門廡悉備
  堂曰明倫齋二曰省身尚志外猶有圍邊
  田制職田鹿苑等廢寺田数頃以継廪粟
  後士民争献田至四十六頃其詳載碑記
  及文守所判張令張主學二申状至元二
  年憲副楊某命緫管撤而新之至正十一
  年攺建大成殿二十四年奉賢鄉人王氏
  復捨田一頃明年緫管陳宗義照路學例
  増四百三十三石翰林陳世昌記
  國朝洪武六年重加修繕宣德二年巡撫大理
  寺卿胡槩命知府齊政知縣趙良大建禮
  殿明倫堂郞廡齋舍悉逾舊式攺建檑星
  門易以石柱庠門定而居東舊或在西正統十
  一年知府黄懋復廣民居以増號房官舍
  規模宏逺矣今齋舍仍其舊扁攺曰尚德
  尚義云
  大成殿三間髙四丈五尺廣五丈四尺深
  四丈二尺两廡東西各九間戟門三間櫺
  星闕三座文昌祠在櫺星門内東明倫堂
  在殿之後計三間髙二丈三尺廣四丈八
  尺深四丈四尺两齋在堂前東西各三間
  一軒饌堂學倉俱完
  主學申請興學校
  照對夢吉昨自去嵗授上件差遣交割職
  事契勘本學元無學校無廨宇無印記無
  學租無人無職事生員無齋僕轎徔自前
  政以来因循至今已經六年到任之後問
  之縣學基或曰攺為社壇問之學粮曰并
  郡庠問之印記則曰未曽出給募工随侍
  徒步行香賃房寄跡近方借到丞廳一枝
  之安身借轎徔而有四卒之助其餘皆是
  雇募所得月俸未可支吾其費經理竊見
  朝廷創員主學以立浙西八郡𠋣郭縣邑
  有學校者俱有條理無縣學者俱已建立
  如平江府之長洲則改寺為學鎮江府之
  丹徒則以祠堂為學如常州晉陵則改脩
  荒寺為學子其如學粮則或括户絕田或抄
  没官田租或那職〓以補學粮獨有本學
  教無其地養無其粮夢吉俻員於此實為
  曠職早暮以思寢食不遑今春屡具公状
  赴使府申乞未準上知郡施行累准都運
  提學使司行移督責無以復命夢吉恭覩
  判府節制華閣國史直院祕監開府之初
  奉行愛民之四事中嚴學校之五規風化
  一新士習丕变至於講學一事尢是判府
  祕監之留意罔避公斤鉞輙具因依供申使
  府㐲乞台判俻申省部暨都運提學使司
  授諸郡例送縣踏逐空閒所在措置學校
  施行湏至供申者咸淳五年七月七日迪
  功郎嘉興縣主學張夢告状
  嘉興縣知縣條具興學校
  迪功郎知嘉興府嘉興縣主管勸農公事
  兼本府安撫司僉廳張汴準使判據主管
  張迪功所申以本縣缺縣學令汴條具以
  申汴遵稟竊聞韓史部有言自天子至郡
  邑守令通得祀而遍天下者惟社稷與孔
  子焉今獘邑幸有社稷在男子邦之列而
  夫子宫墻間者缺焉不以介意百里之内
  承學之士考德問業之無其所人才放失
  儒効闊踈朝夕愧怛幸賢太守下車之始
  未遑他務而以立學校為第一義甚盛舉
  也敢不恪恭以承德敬謹先摭其大者條
  具以聞惟使府俯〓之俾異日郡志書之
  曰嘉興邑有學自本心文先生為郡始豈
  不偉歟敬條列于後
  一立學先當定學基據主學所申謂學
  基元是今日使府之社壇也社稷學校均
  是大事縱今日之府社壇是舊日之縣學
  址亦豈容擬議於其間姑置勿論可也惟
  是前輩如李堯俞固甞折佛宇滛祠十數
  區作夫子廟矣但今來本府内外亦未見
  有廢寺荒祠可以折毀者無已剿當為官
  舍中求之乎竊見西城裏有廢壊舘驛
  一所上漏下濕前傾後倒鞠為茂草彼黍
  離離雖有此驛如無此驛盖縁嘉興為郡
  宛如水鄉監司按臨諸公徃来行以舟居
  以舟未有舍舟而就舘者縱或留滯州南
  亦只是就城外之舘未有就城中之舘者
  既無所用而廢為茅葦之區曷若舉而為
  〓藻之所敢乞台慈特徔所請庶可因其
  基址藉以經营則夫子之墻數仞将不日
  而成補百年之缺典為一日之盛事昉自
  今日有教有養吾道並行既有學宫以闡
  其教當有學田以致其養據主學所申謂
  學粮并於郡庠區區昨聞之於二位郡愽
  見謂有千八百石寄留今畝步坐落猶可
  攷也但昨来叚知縣李主學任内一再取
  之不得若睹是而論昔縣無學而有田寄
  於郡泮今縣既自欲建學則當歸汶陽之
  田可也柳坡老有言未論行事之是非當
  先觀衆心之向背今欲於府學中撥還田
  畒與縣學則眾心向背士論予奪不言可
  知矣且學校乃禮義之所自出今欲建縣
  學将以興廉起遜而迺區區先以府學為
  虞芮之争禮義廉遜何在焉然則今日學
  粮其可缺乎照得知縣廳舊来有三百餘
  石圭租撥以解上司均以同與官曰侵月
  削所存無幾今敢率先将一百石自今秋
  為始撥付縣學永逺為學粮妄謂使府圭
  租在本縣者為數不少也賢太守聞知寧
  不慨然撥賜安知賢別駕聞知亦不慨然
  撥還元田也此外契勘本縣所催緫所圍
  租内有王昭祖圍田五百二十畝元係水
  蕩圍褁成田久矣荒廢今亦成蕩矣逐年
  並無顆粒送納儻得主盟具之公櫝見之
  私書扣于緫所若得撥付此荒蕩俾本學
  多方召佃復圍褁成田亦可收成於二年
  後一州之内豈無廢寺敗觀之田可拘两
  造田畝之争其間亦豈無可沒昨来府學
  創小學尚蒙前政王吏部撥田撥錢今共
  管田租二百餘石今建學非小學比也矧
  我判府華文脩史直院祕監先生崇儒重
  道必有以加惠於此豈再拜以請一以上
  條具两項非曰便可成就或可自此圖田
  敢乞使府徔請則脩造次第尚得陸續控
  白咸淳五年八月八日迪功郞知嘉興府
  嘉興縣主管勸農公事兼本府安撫司僉
  德張汴状
  嘉興縣建學紀實
  軍府今月十五日奉判府節制華文國史
  直院祕監銀牌批判三代盛時家有塾黨
  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閭族黨各有塾盖
  無一地不立之學無一民不徔事於學國
  朝詔州縣皆立學深得三代化民成俗之
  意名臣碩輔由此其選至於近世治化休
  明士風浸盛郡有増教縣有主學州縣學
  之外又有書堂精舍猗歟盛哉嘉興距京
  師首善之地曽不崇朝士習薰陶淳厚粹
  美當職到任以来加意勸學每月書季考
  取上程文親加披閱若經與賦理明義精
  更得守令師帥學校師儒一意作成必有
  英材出為世用惟是縣有主學獨無縣庠
  歷年于兹大為缺典知縣以詩禮名閥留
  意學事有請于郡乞以行衙廢宇創建縣
  庠此當職之所喜聞即徔所請两次委官
  計料良月之望同倅率縣宰躬親营度地
  之域西扶輿清淑一水縈帶通遡天之舟
  實為多士奉對天庭之階照計料實數支
  撥三千貫文十八界發下本縣交收帖請
  截日興工限一月了畢仍請遵照祀典塑
  像繪壁祗俻祭器祭服春秋二丁縣官率
  邑庠士行釋菜禮外有學粮請知縣刷具
  管下没官及廢寺閒田續議標撥帖請主
  學專一任責督工各取遵稟伏申仍榜縣
  學前曉示府司除逐一施行外湏至遣帖
  者咸淳五年十月十六日帖張主學
  宫室
  熈春樓在府北宋建朝陽樓在府治東子城上宋建海棠
  亭〇桃花亭〇仙鶴亭〇列岫亭〇樂郊
  亭〇㑹景亭〇換衣亭〇水心亭〇延雅
  亭〇臨津亭〇春風亭〇喜雨亭〇樂全
  齋以上俱廢
  橋梁
  宣公橋在縣東半里熈春橋在縣東半里又名衙前橋天馬
  橋在縣東一里駟馬橋在縣東一里半潘家橋在縣東一里二
  百步吳涇橋在縣東六里吾家橋在縣東六里半里仁橋
  在縣東六里報國橋在縣東四里一名俞家橋榮福橋在縣東六
  里常豊橋在縣東八里雙溪橋在縣東七里合武塘漢塘二水
  故名通雲橋在縣東七里壽榮橋在縣東二里半虹橋在縣
  東二里梯雲橋在縣東三十里廣福橋在縣東五里白苧
  橋在縣東一十里跨于苧溪蕭家橋在縣東十一里三家橋在縣
  東南二里通惠橋
  在縣東南二里普明橋在縣東南八里南濟
  橋在縣東南一十二里溥寧橋在縣東南一十二里三𤨔祠橋
  在縣東南二一十里馬塘堰橋在縣東南一十二里瑞寧橋在縣
  東南一十二里石環洞塘橋在縣東南一十二里馬經橋在縣
  東南一十二里福泉橋在縣東南髙橋一十二里在縣東南一十二里
  衆安橋在縣東南一十六里鍾秀橋在縣東南一十六里永安
  橋在縣東南一十七里徐婆橋在縣東南一十九里通秀橋在縣
  東南一十九里永寧橋在縣東南一十九里慶豐橋在縣東南一十
  九里永豊橋在縣東南一十八里妙峯橋在縣東南三十里復
  初橋在縣東南三十二里妙和橋在縣東南三十二里登雲橋
  在縣東南三十四里衆懽橋在縣東南三十四里叚墅塘橋在縣
  東南三十二里和平橋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徃生橋在縣東南三十
  五里竹林廟橋在縣東三十里塘橋在縣東南三十
  六里三江橋在縣東南三十七里落#橋在縣東南三十七里吳
  家廟橋在縣東南三十八里冝春橋在縣東南四十里通濟
  橋在縣東南四十里香花橋在縣東南四十里永名橋在縣
  東南四十二里積善橋在縣東南四十二里白雲橋在縣東南一十
  五里太平橋在縣東南五十四里月和橋在縣東九里永安
  橋在縣南二十里流芳橋在縣南二十四里幽湖橋在縣南二
  十七里梅涇橋在縣南二十七里豐稔橋在縣南二十三里
  開恕橋在縣南二十九里清和橋在縣南三十里源通橋
  在縣南三十里神津橋在縣南三十里永興橋在縣南三十一里
  南河橋在縣南三十二里虹橋在縣南三十三里法華橋
  在縣南三十四里行善橋在縣南三十六里廣阜橋在縣南三
  十六里清流橋在縣南三十二里萬安橋在縣南三十七里
  里仁橋在縣南三十七里長生橋在縣南三十八里斜港
  橋在縣南三十五里積善橋在縣南三十七里
  𨜚置
  東塘四鋪
  常豐鋪在縣東一十里圍港鋪在縣東二十里龍華鋪在縣
  東三十里魏塘鋪在縣東四十里
  南塘三鋪
  落縴鋪在縣南十里中塘鋪在縣南二十里馬涇鋪在縣
  南三十里
  寺觀
  東塔講寺乃漢朱買臣故宅梁天監中置
  塔碑碣不存在縣東六里舊大聖院也
  宋政和六年因在城壽聖教院改為天
  寧萬壽寺郡聞于朝以壽聖教院名就
  塔院立之紹興三十二年攺東塔廣福
  教院洪武二十四年定為今額
  自蓮講寺在縣治東八里舊名白蓮接待
  院舊傳有知州為士人時過此求湯水
  寺僧不允後典是邦遂廢此寺後為趙
  倅雋之錦庒宋紹興二年郡父老請于
  朝因以是額名立之元末伯温劉先生
  曽舘于寺洪武初定為講寺併歸東塔
  講寺永樂元年寺僧宗鏡重建
  漏澤教寺在縣治東二里三十步宋崇寧
  三年置賢良陳舜俞孫捨基為寺洪武
  二十四年定為教寺
  智覺寺在縣南二十六里舊為營田都務
  宋開寳八年立為梵刹咸平六年賜太
  平天壽院治平元年攺今名洪武初定
  為禪寺二十四年併歸資聖禪寺永樂
  元年里人張福信重建
  先福寺在縣治東一十八里唐乾元二年
  創㑹昌間廢咸通六年復立咸通九年
  為先福院宋治平元年賜名惠寂院元
  末兵燹正統三年僧道澄重建
  净相寺在縣治東南三十六里梁武帝賜
  額為梁福寺後廢漢南王重建天福七
  年武肅王重脩祥符戊申改名净相洪
  武十五年定為教寺
  石佛寺在縣東南二十七里唐至德二年
  立寺基獲石佛四軀因置石佛院宋天
  聖元年五月賜保聖院洪武十五年定
  為教寺
  净土寺在縣東三十六里邑人陸裘公宅
  基曾收得唐咸通十一年石幢至清泰
  元年春漢南王捨宅為安福寺宋祥符
  元年賜額净土内有亭名碧蘚郎中聞
  人安道陳賢良俱有詩
  圎通寺在縣治東三十六里元有荒廢寺
  基周顯德五年百姓茅承翰申漢南王
  乞於古蹟寺基立寧國寺治平元年十
  一月攺圓通寺洪武二十四年定為教
  寺寺有銀杏二株歷唐宋至今
  永昌寺在縣治西南三十里嘉定壬午僧
  言律開山建立殿宇紹興元年勑賜今
  額
  普光寺在縣南二十里晋天福元年太監
  惠寧捨地道坦法師開山洪武初賜額
  普光今仍舊云
  興善寺在縣東南三十里梁天鑒二年置
  周顯德五年改報恩院宋治平元年攺
  興善院舊有舍利雙塔洪武二十四年
  定為教寺
  法華寺在縣治東三十里宋天聖四年僧
  清朗開山後遭兵燹洪武間僧志明重
  建正統間僧益亨重修
  普明寺在縣治東南一十五里唐天福元
  年僧惠明開山後遭兵火正統元年僧
  宗琳重建
  永慶寺在縣治東南二十五里唐泰和元
  年僧净簡禪師開山元末遭兵火洪武
  初天界寺僧宗宻住持重建景泰間僧
  智達重修
  崇玄道院在縣東一里宋咸淳三年里人
  徐實甫捨宅創建道士趙一休開山洪
  武初地產靈芝立玄瑞堂永樂元年道
  士朱道真重修
  墨隱道院在縣東三里元至正壬寅建洪
  武二十四年併歸玄妙觀宣德間重建
  清真道院在縣東南二里春波門外宋咸
  淳三年經歷王仲堅捨地道士俞虚中
  創建洪武二十四年併歸玄妙觀永樂
  元年建
  玉樞道院在縣東北二里元至正已酉里
  人張道真剏建洪武二十四年併歸玄
  妙觀永樂元年重建
  太古道院在縣東北三里元至正間道士
  魯逺一剏建洪武二十四年併歸玄妙
  觀永樂元年重建
  欝秀觀在縣東二里宋咸淳三年道士劉
  一清創建至正二十七年毀于兵火洪
  熈初道士沈野雲仍舊額徙建白苧里
  崇真道院在縣東四里宋宣禾己亥年道士
  沈洞雲洪武二年重建
  髙豐廟在縣東一十八里唐屯田之所按
  文粹有嘉興屯田政績紀李翰為文其
  畧云浙西有三屯嘉禾為之大乃以大
  理評事朱有勉主之且揚州在九州之
  地最廣全吳在揚州之域最大嘉禾在
  全吳之壤㝡腴故嘉禾一穰江淮為之
  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公首選于衆
  獨當其任有白雀集于髙豐屯廪盖大
  穰之證也則髙豐之祠舊矣今有雀墓
  村廟亦見存
  伍王廟在縣東二十七里胥山上即春秋
  伍子胥廟墓見山類
  昌武廟按嘉禾志云不知何代人也舊記
  吳士季為吳興令病痁遣人就昌武廟
  乞継鬼士季夢一騎縛小鬼去即愈舊
  志不載其所在今亦無考唯張堯同有
  詩
  福順廟舊志不載其䖏唯張堯同有詩
  曹王廟在縣東南四十里宋元時鄉人崇
  奉最謹有碑殘毀惟云唐天寳間里人
  王友文捨宅剏建有殿廡五嶽樓每嵗
  三月鄉人市女燒香者萬計
  土谷神祠在縣東六里德化一都
  許侍郞祠在縣治祀𣈆黄門侍郎許安仁
  陳司徒祠在縣治西南五里唐咸通中建
  祀隋司徒陳果仁唐封忠烈公
  陵墓
  伍子胥墓在縣東二十七里胥山上
  施墓在縣治東二十里圖經云齊長沙王
  府長史施修琳墓
  衛墓在縣西南圖經云衛大夫洪演墓也
  衛懿公為狄人所滅食其肉唯肝在地
  演剖己腹而内焉按漢書衛地今在魏
  郡黎陽是也猶未曉演墓在此何也
  聞人朝散墓在縣東
  呉經歷墓在縣治東二十五里經歷名傑
  字景良元人仕至廣州路緫管府經歷
  趙孟貫所撰墓記
  婁參政墓在縣南五十記
  古蹟
  柳氏園在縣東南二里宋世科栁氏之園
  也即㑹景亭有南塢海棠亭白蓮沼桃
  花亭紅蓮逕茶蹊仙鶴亭芙蓉塘白苧
  橋漁溆俱載百詠又有烟雨樓方萬里
  諸賢皆有詩後廢為三教堂元即其地
  為宣公書院兵後書院移入城故為三
  賢堂今為民居矣
  趙荘在縣東十二里原係白蓮寺舊址尋
  為趙倅雋之錦莊後復建寺
  景龍樓在東塔寺東廡鐘樓也王明清揮
  塵録云孝宗㓜時嘗登此樓行至中間
  竟墜于地傍觀失色孝宗屹然不動寺
  僧相傳先夕主山者夢金龍掛於樓閣
  翌日而見孝宗之事故名景龍前輩多
  有詩
  碧蘚亭在縣東三十六里淨土寺內鄉賢
  聞人安通陳舜俞皆有詩
  徐長者園長者宋人學佛道好小術年八
  十治圃栽花老于此張堯同有詩
  谷水在縣南四十五里舊經云古戰塲夾
  谷口秦長水縣治所在吳記谷中有故
  由拳縣即柴辟亭

知识出处

[弘治]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弘治]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嘉兴文献丛书:“史部·方志”共出版100册,所收嘉兴历代方志114种,基本囊括了自元《至元嘉禾志》到民国嘉兴现行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地方志。本册为[弘治]嘉興府志三十二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