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歳三月以吏部侍郎吕祉爲兵部尚書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宋宰辅编年录二十卷》
唯一号: 110332020220001821
事件名称: 是歳三月以吏部侍郎吕祉爲兵部尚書
文件路径: 1103/01/object/PDF/110313020220000049/011
起始页: 0039.pdf
事件类型: 政治事件

事件描述

是歳三月以吏部侍郎吕祉爲兵部尚書仍兼都督府叅 議軍事時中原遺民有自汴都來者言劉豫自猊麟敗後 意沮氣䘮其黨皆擕貳金人謂豫必不能立國而民心日 望王師之來朝廷因是遂謀北伐都督張浚乃出行淮上 撫諭諸軍時議者謂淮西安撫使劉光世昨退當塗幾誤 大事不宜仍握兵柄遂除光世檢校少師萬壽觀使以其 兵屬都督府而浚與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議不合且求 解帥尋遂復任自劉光世罷後淮西一軍雖隸都督府仍 駐廬州都督張浚乃請以兵部尚書吕祉往廬視師及浚 還朝留祉以䕶諸將至是祉亦囘而尚未置帥樞宻使秦 檜知宻院沈與求以握兵爲督府之嫌乞置武臣時統制 官王德酈瓊二人交惡而德乃光世愛將遂就除德爲都 總制於是瓊等大譟列狀都督府以訟其過吕祉至淮西 撫諭諸軍瓊等遂謀叛執祉等皆北祉遂爲瓊所害於是 瓊以全軍七萬人北走降豫御史中丞周祕言右僕射 張浚輕而無謀愚而自用德不足以服人而惟恃其權誠 不足以用衆而專任其數若喜而怒又怒而喜雖夲無疑 貳者皆使有疑貳之心予而隂奪奪而復予雖夲無怨望 者皆使有怨望之意無事則阻威恃勢使上下有睽隔之 情有急則甘言美辭使將士有輕侮之志酈瓊以此懷疑 而叛然則浚平日視民如草菅用財如糞土竭民膏血而 用之軍中者曽何補哉陛下若不逐浚綱紀何由而張如 尚欲觀其後效臣謂浚之才止如是而已願早正其誤國 之罪殿中侍御史石公揆論浚輕脱寡謀失機敗事尚居 宰府何以率百僚右正言李誼亦論浚頃以樞臣宣撫妄 作威福致全陜傾覆健將奔亡其罪合誅姑從薄責未幾 召還爲相尚循故轍措置乖方致酈瓊數萬衆叛去望收 還政柄置之閑散又言浚在川陜得專黜陟自紹興三年 至今凡二千三百七十員便宜推恩有自選人而爲員郎 自借官而爲遥刺自副甲頭而至横行蓋僅踰三年而遷 補如是之衆然不可不審右司諫王縉獨言劉光世屯淮 西卒數萬惟王德一軍忠勇敢戰餘皆驕怠自肆不可用 也一旦以德踵光世之後酈瓊等憚其威嚴訴于朝既爲 之改命而召瓊等赴行在乃懷疑貳相率北去則濳爲此 謀有日矣今張浚引咎求罷方防秋之際二大將又入奏 事朝無宰相無乃不可乎時已詔都督府交與樞宻院於 是參知政事張守力開陳於上前末減浚罪壬申浚罷爲 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太平觀都官郎中趙令衿獨上䟽乞 留浚而令衿亦罷既而周祕等再論乞投逺方以爲誤國 之戒遂落職小歴十月丙申夜御批張浚散官安置嶺表 戊戌浚責授祕書少監分司南京永州居住時張浚罷相 繼有命落職樞宻都承旨張宗元素與浚善因得進用宗 元懼以浚黨見逐欲示其直氣明非浚黨乃表請斬浚士 論惡之既而中丞周祕等以浚之責未厭公議乃復論列 請貶嶺外參知政事張守曰噫亦甚矣乃啟上曰張浚爲 陛下捍兩淮宣力勤勞前此罷劉光世以其衆烏合不用 命今其驗矣羣臣從而媒孽其短臣恐後人繼者以浚爲 鑒孰肯身任陛下事乎且其母老矣願陛下哀憐之上惻 然於是浚以分司居永州遺史趙鼎雜記曰上曰浚誤朕 極多理宜逺竄鼎曰浚母老且有勤王大功上曰勤王固 已賞之爲相也功過自不相掩十月七日夜内降中丞周 祕等彈章後批散官安置嶺表鼎特留未行翌日留身再 懇曰浚之罪不過失䇿耳凡人計謀欲施之事豈不思慮 亦安能保其萬全儻因其一失便寘之死地雖有竒謀妙 算誰敢獻之此事利害自關朝廷非獨私浚也上意解遂 令分司居永州鼎一日朝退召禮刑工部郎官勾龍如淵 馮康國馮檝至都堂三人皆張浚之宻客也見鼎踧踖鼎 慰之曰鼎不負德逺德逺負鼎三人愧謝鼎曰上憐德逺 母老復辟有功决不逺謫無過嶺之理諸公速以書報上 意既而三人並遷官

知识出处

宋宰辅编年录二十卷

《宋宰辅编年录二十卷》

出版地:温州

《宋宰辅编年录》20卷,南宋徐自明编撰。徐字诚甫,浙江永嘉(今温州)人。此书是一部专门记载宰相、执政〈宰相的副职〉任免情况的著作,在徐自明之前,宋人的这一类著作已出现了不下10种,但这些书大都是以年表的形式记录宰辅的任免,而对他们任职,去职的缘由及在位期间的政绩等等不作交代,徐氏有鉴于此,便重新编纂了这部《编年录》。此书上起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下迄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记载了两宋13朝250余年间宰相、执政大臣的任免情况。其体例是以年月为经,以人物事迹为纬,在每人之下,先列任免时间,注明此人自何地何职升为宰辅,或是免去宰辅后改任何职,下面再引录宰辅任免制词,最后详细记载此人的字号里贯,并大量引述各种史籍有关此人任免缘由的记载。此书材料来源,记载任免时间和职务,主要依据前人的几种记录宰辅任免情况的专著。而记述宰辅政治活动的部分,则取自各种史书、政书、笔记、诏令奏议集、行状碑铭等等,在每段引文后面都注明出处,总计引书约为50种,资料可靠,叙事详实,在南宋的私家撰述中算得上是一部内容严谨的著作。这部《编年录》对于研究宋代宰辅大臣的政治活动以及宋代党争最有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