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图书馆
温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兩漢博議卷之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两汉博议二十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20001876
颗粒名称:
兩漢博議卷之七
分类号:
K207
页数:
11
页码:
一至十一
摘要:
宋代的陳季雅撰寫兩漢歷史的議論文,結集成冊,為《兩漢博議》,此為第七卷。
关键词:
汉代
历史评论
中国历史
内容
李廣
世世受射以良家子從軍爲郞騎常侍
論西漢備禦西邊與內郡不同
西漢備禦西邊以爲三輔捍蔽其法最密與内郡不同蓋自周
衰而西方迫近戎狄民俗好習戰備高上氣力漢因其俗取六
郡之內騎射異等者謂之良家子補以爲羽林期門名將之選
由此出使其俗有所欣慕蓋有以策馬騎射爲官而登將相者
太僕所掌牧司諸苑三十六所養馬三十萬匹分置河西六郡
屯田殖穀有農都尉以領之宜禾効穀取之以爲官名邑號一
郡所積不下百餘萬斛穀內郡雖廣止置一尉而西邊都尉增
置特多又有兵吏以佐守掌兵馬胡騎伉健則又置屬國都尉
以領之東漢之興專意文治卿大夫往往鄙棄勇力是時西邊
之備虛矣問其牧馬則漢陽一苑之外餘郡無有也問其屯兵
則五原度遼之外餘郡無有也兵馬之職無長史農田之職無
郡護酒禮之㑹不通於上下而民始衰於内郡公府辟召皆尚
文行而西州豪傑不取也羽林期門不以黃門鼓吹選補則入
錢穀者卽得之而段穎皇甫規之徒乃以文學對策進
景帝徙爲六郡太守
論驍勇之將不宜使之久在邊郡
大凡驍勇之將不宜使之久在邊郡久在邊郡則至於據其大
勢邀功生事非國之福漢法邊將三歲一更宜乎李廣於景帝
時初爲騎郞至吳楚反時改爲騎都尉未幾又徙爲太守凡六
郡不安其跡而挫其鋒銳如其不得封侯亦以驍勇之故功不
足以償過得不足以掩失也所以文帝使中貴人將數十騎從
廣擊匈奴懼其要功生事故使人監臨之
武帝命爲驍騎將軍
論武帝有偏好則所用必偏好之人
人皆謂人主有偏好則所用必偏好之人吾觀文帝習射上林
而李廣從射獵格猛獸宜若文帝用之今其得廣反有不逢之
說見文帝雖有一時偏好而天下大體自把守得定謂我若用
此等人其弊必至要功生事至如武帝所好在此則所用人亦
在此帝平時以征伐自逞一得李廣便命作驍騎將軍屬護軍
將軍
爲右北平太守請霸陵尉俱至軍而斬之
論李廣有愧韓信
廣握漢兵柄區區以霸陵尉之小怨求以報之而至於專斷公
家之威未伸而私家之仇先獲此豈廣之所當爲者韓信爲齊
王召辱己少年令出跨下者以爲中尉廣蓋有媿於此主父偃
爲齊相以相報曩時之辱己者其去廣不遠矣
蘇武
使匈奴遷爲典屬國
論臣子所當爲者不當受重賞
武可謂克盡臣節守義不囘者及歸止得一典屬國甘延壽陳
湯斬郅支可謂有大功於國家者及定功行賞元帝終從衡顯
之議而薄封之其故何也蓋伏節守義不降匈奴此臣子之所
當爲而矯制發兵擅伐郅支此臣子之所不當爲當爲而爲之
不足爲奇功而非可以受厚爵不當爲而爲之此失於邀功而
非可以蒙重賞此武之所以為典屬國而陳湯延壽所以食邑
三百户而已不降匈奴止爲典屬國降匈奴者舉主受刑何其
賞輕而罰重耶蓋臣子所當爲不當受重賞若所不當爲不當
受輕罰
衛青
欲上書報天子失軍曲折
論武帝窮兵而事皆自預將軍不得自專
閫内之事寡人制之閫外之事將軍制之故將在軍則軍不從
中治文帝識此故一委之周亞夫而亞夫盡得以專閫外之寄
武帝以窮兵黷武自逞將軍之事皆自預之故兵雖在外而纖
悉必聞於天子而將軍不得自專如衛霍之徒武帝所以能用
之以其不敢專行而惟天子之命是聽宜乎衛青一至失軍恐
至獲譴必上書以言其曲折周霸說青斬蘇建且不敢擅誅歸
天子自裁則青在外掣肘於天子明矣
董仲舒
言選郎吏給宿衛見官制門
司馬相如
嚴助
朱買臣
論司馬相如等生事於父母之邦
司馬相如嚴助朱買臣一旦得君則盛言通西南夷南越之
利以生事於父母之邦
公孫弘
再以賢良顯
論漢舉賢良不得其實
甚哉取士之難也依選舉之舊以勵天下之人物可乎嗚呼法
果依古也而未必取實効也其諸古人有教化焉而非倚辦於
繩墨也漢舉賢良自文帝始大抵上自三公下逮邦國不敢輕
舉也非其實行之孚豈能厭服桑梓而動聽公卿耶夫取才而
至於士不敢以文應則漢氏猶存古意也吾觀公孫弘再以賢
良興而終無所建明於漢然後知後世之取才極而至於國人
皆曰賢則猶未足古人以為人心未正而世則易欺飾行盜名
而執非爲是若然則曰與天下爲公猶無益也古人所以首與
天下崇學而爲人心開明則仕有拔異於鄉黨庠序者皆人心
正論之所屬故一旦以至公振擇而名實始不相浮矣公孫弘
以耆老之年爲一時之所厭服方武帝篤求賢良菑川之推弘
者終始無異議公孫弘直能欺世哉後世科目之弊有志者每
欲復古而擢孝廉舉賢良之議紛起而不可定噫天下而無三
代之教化也則但曰守天下之繩墨者亦無所不墮於文耳漢
承秦滅學士失而欲望公選如古人則是舉賢良實行者已弊
於末流矣文帝首得晁錯而建元間治申商之學者皆其流也
得人如仲舒漢世一人而已然漢人之於仲舒其亦漢之經術
也哉
張安世
薦人不欲其人來謝
論薦人不可有朋黨之私
武帝尚書用中人只爲無黨末年用霍光金日磾亦以光自結
髮內侍日磾胡族與朝士素無干涉耳後張安世爲之其人本
儒者嘗有所薦其人來謝安世大恨只欲杜絕朋黨匿名迹亦
爲無黨如陳咸爲中丞坐漏泄則坐罪成帝始更用士人代宦
者爲尚書初用孔光爲令有詔光周密謹審故光有所言輒削
草藁有所薦舉唯恐其人聞知非是近厚乃居此職合當如此
耳孔光爲諫議大夫免歸教授自爲尚書止不教授及後爲卿
時㑹門下大生講問疑難晚居大位弟子終無所薦舉此人善
仕宦如此
東方朔
諫開上林苑
論武帝平日玩方朔故不能聽上林之諫
東方朔以詼諧得幸上以俳優蓄之如諫上林苑陳三不可之
說最爲深切而武帝謾不聽蓋上平日玩之也孟子曰惟大人
爲能格君心之非
司馬遷班固附
爲太史見史官門
作史之失見史官門
霍光
金日磾
御車驂乘見官制門
二疏
知足
論宣帝不奪二疏之志
二疏父子持知足之計解印綬以歸宣帝不奪其志至於韋元
成陽狂以辟其兄幾於矯舉則兩府按劾之矣西漢人主大抵
不喜人爲特異之事以要其上鮑宣下獄太學諸生救者千餘
人而宣由此抵罪當時雖矯激相高之俗而無所逞矣
揚雄黄憲附
進退無所累
論揚雄挺然自立於狂瀾之中
高祖起來頗欲革亡秦之弊收拾人才以爲後世子孫用但以
爵祿慕悅天下士使其奔走朝廷以赴功名之㑹末年之弊往
往貴和尚同之士以成諂諛之俗如頌王莽功德事此老氏所
謂和光同塵之俗也東漢之初務以名節砥礪天下士當時激
昂奮厲重節義輕利祿故其弊至於淺陋浮薄以成黨錮之禍
揚雄在西漢黃憲在東都皆於狂瀾中挺然自立不爲習俗所
移如雄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於貧賤進退恬然勢利略無所
累是時孔光何武之徒爭附外戚故 於王莽者起家至二千
石贊述取爵封侯甚衆然而雄雖位不過執戟而處之亦自若
也黃叔度隤然其處順淵乎其似道是時陳蕃李膺之徒取其
澄之不清撓之不濁故知進而不知退者不過爲黨錮知往而
不知返者又死於山林而憲也言其退隱則嘗爲師表言其往
則暫至於京師進退之間誠無累也
黃霸
以治行尤異秩中二千石
論穎川得韓延壽正其治于前黃霸踵其治於後
昔周公封于魯親親而尊尊太公封於齊舉賢而尚功一代創
業後世紹承之固自有家法也魯之後雖微而周公之法猶存
不變齊自管仲更易舊制一切權謀率國人而競逐於功利而
太公遺齊者蕩然無餘矣聖人歎之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
至於道矣蓋敦朴未散者易正而風俗一更者難反齊之治下
魯一等故復至于王道非變至魯不可也聖人運化之次第蓋
如此方穎川之俗類多朋黨莫能制故廣漢摧豪族大家離婚
姻爲仇讎結㑹吏民令相告訐於是民多怨讎而朋黨之習變
矣朋黨之俗旣變則可以循至於化故韓延壽繼之教之以禮
遜爲陳和睦親愛銷除怨咎之路風俗翕然一變無復曩時之
更相傾軋者民既知化則善人宜日衆矣故黄霸因之力行教
化行而後誅罰外寬大而清明吏民咸得其心孝子悌弟正婦
順孫日以衆多田者遜畔道不拾遺治行首於諸郡有如宣帝
之增秩中二千石詔令所褒稱者推原其故則韓延壽正其治
于前霸始能踵其治于後不然何至輯睦揖遜之風靄然若此
耶
翟義
何武
王嘉
以死爲的
論有志之士則奮不顧身
天祿與天職並也古人之所以無毫釐之不究伯夷叔齊自知
不可以遏武王之革商則一日仕周已爲忝其生矣故薇釆首
陽僅安吾分耳二子之非周粟未合乎聖人之的而自知之明
則萬世君子所當取法也夫挽一世而囘之大率有志之士則
有奮不顧身而已嗚呼一死可以活國則君子捨生取義固所
甘心然決不可以徒死方唐之亂河北靡然從賊顏魯公以國
重臣陷於險小而納死於李希烈是眞卿全節而國失重臣君
子誠不可於是徒死也明哲保身之事惟忠臣孝子可以爲此
者爲其究心之盡也當姦囘之充斥天下之事尚或可爲則挺
身任之終於有補不然則以必死繼之吾亦勇於納死是豈名
教以死爲的哉挂冠肥遯不敢 國此心昭然天實臨之是又
未可以潔身亂倫者言也王莽爲大司馬闔朝稱舉而何武輒
力沮董賢封侯詔書三下而王嘉力還之逮莽僭竊而翟義以
太守舉兵夫王董之熾升斗之祿誰得而食之王嘉何武位居
大臣不忍引去而輒誣死翟義亦不量時度力而殞宗之禍遂
不旋踵而三子之志健矣吾獨惜其以死爲的也
齊武王縯
言不宜立宗室爲準的
論伯升言不宜立宗室極善
伯升言不宜先立宗室以爲準的或成宗室相攻此言極善後
乃更始稱帝關中光武卽位河朔要之亦不便若更始不敗光
武無舉兵南向之理是以更始至不能奉承大統光武却不敢
圖之反爲一家人自相攻取以誅赤眉爲名差可以自文耳
鄧禹撫三輔
鄧禹馮異相繼俱撫三輔只貴乎定思全安緣禹不克欲疾戰
三輔相攜負迎軍
論世祖安輯人心當自禹始
人心不可復收者其天下淆亂之時乎况至於無以酧其素心
尤不可以復收也時方淆亂而人思明君苟惟滌盪之初如火
之益熱也則人皆自失而其所求者非我矣秦民之不聊生所
望以紓其急者而項籍以屠戮入關秦父老之怨也入骨髓它
時遂不可以復有秦也然秦民所望於天下豪傑也籍不至秦
不足 道新莽轉竊漢鼎而海內謳吟之思無日不在漢重以
赤眉而三輔塗炭世祖起新野雖爲人望所屬而絳衣大冠未
能親撫三輔也鄧禹杖節而西蓋萬口嗷嗷萬目睽睽此其首
事之機而再受命之兆也一不如其所期則離心解體彷徨不
知所向而堅於與賊漢事去矣垂髮戴白不知兵威自是人有
更生之樂而世祖之望視前日愈隆矣人徒見赤眉反兵而它
時二十四騎殘羸之餘謝印宜陽遂以禹無爲益於入關嗚呼
按堵吏民已見於約法之日雖復狼狽失措而它時之定三秦
者卒沛公也君子寧有一切之論哉夫定三輔守河內取全齊
平羣盜筭計見効雖無以過諸將而爲世祖輯人心則當自禹
始可也
桓榮
授皇太子尚書爲少傅
論桓榮不足以當周召師傅之盛典
世道之不復古亦有由矣方當溺以習俗之久不謂古道之可
以復行至其間一君一臣頗舉行一二節目而又卒非其任遂
至於古人之要道盛事無以大異於煩禮飾貌而一代之事終
亦無所推明而因循者繼之矣可勝惜哉漢武帝慨慕三代欲
振起斯文其志盛矣卽位之元始求賢良是時丞相綰奏曰所
舉賢良或治申韓張蘇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其後武安侯
田蚡爲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又其
後公孫弘爲學官悼道之鬱滯上議三代之道鄉里有教武帝
補弟子二千石察文學夫節目之大者寧有過此而乃出於二
三臣之所建明綰戲車士耳獨醇謹無他蚡貴幸之臣實辨有
口弘起徒步數年至宰相而以飾詐終彼其於大節目能發其
端而推行固宜其背也綰自初官以至於相史臣謂其終無可
言而迎魯申公出於蚡謀然竟不能用而黜仲舒於膠西乃弘
之力夫漢道之雜而禮樂遂不興蓋建明者非其人也人主所
以求者亦如是而止耳及其叔季之大壞也安昌侯張禹以特
進爲天子師而蔽王氏之惡以誤主孔光以聖人之後爲太師
扶杖置几賜餐其時曰尊師重傅也嗟夫秦漢以來天子無師
法至於是乃禹光輩爲之世祖之禮嚴光而乃不屑於相助爲
理世祖獨可遂已乎商周之君惓惓於夢卜之求固不聞其君
臣之不合也永平之初辟雍旣成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夫養老
乞言實隆古之盛事也而詔實曰三老李躬年耆學明五更桓
榮授朕尚書其賜榮爵關内侯食邑五千户三老五更皆二千
石祿養終身嘗讀桓榮傳顯宗始立爲皇太子榮授以尚書旣
而爲太子少傳其後榮以太子經學成上疏謝曰今皇太子以
聰睿之資通明經義觀覽古今儲君副主莫能精專博學若此
者也臣師道已盡皆在天子顯宗卽位尊以師禮坐必東面天
子自執業榮多疾病帝親問起居入街下車擁經而前夫師禮
至此可謂極隆矣夫榮謂天子之姿則聰睿也其學則通經也
而自謂師道盡於此夫師道若此之易盡乎榮而當此盛典也
則周召榮畢之任矣帝王之學必講其原三五之隆其施設宜
何次第也先漢君臣之所圖 何如其得失成王卒爲周公致
太平之主班量度而天下大服豈非師傅之學榮也何以當此
盛典哉而顧以輜車乘馬爲稽古之力而古人方嘆其爲學之
利是亦可卑矣向使以明帝之姿而輔以大賢則舉東都於三
代之隆豈細事耶終漢之世養老之禮不廢惜乎開端之淺而
禮文之徒存也東都經學之益盛而當時賢士大夫充滿朝野
誠出於人主以身率之不可謂無功矣而學問所以不明君臣
上下無大功業漢儒其誰知哉
知识出处
《两汉博议二十卷》
出版地:温州
陈季雅 (1147—1191)字彦群。永嘉人。宋淳熙五年进士。自高其才,不乐师授。为隆兴府教授。著有《两汉博议》,与陈傅良《两汉文抄》齐名。
阅读
相关人物
陳季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