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图书馆
温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兩漢博議卷之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两汉博议二十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20001833
颗粒名称:
兩漢博議卷之三
分类号:
K207
页数:
12
页码:
一至十一
摘要:
宋代的陳季雅撰寫兩漢歷史的議論文,結集成冊,為《兩漢博議》,此為第三卷。
关键词:
汉代
历史评论
中国历史
内容
景帝
禁酤酒禁内郡食馬粟
論景帝爲民之意一遵文帝
夫景帝忌刻少恩非文帝比而治道與之俱隆者何也蓋爲民
之意一遵文帝而不改也觀文帝後元詔曰爲酒醪以靡穀者
多六畜之食焉者衆歟是文帝重穀之意景帝遵而勿失故酤
酒則禁之食馬粟者沒入之此海內所以俱號爲富庶也至武
帝不惟不禁民之酤而且創爲榷酒之令不惟不禁民食馬粟
而且令民牧養邊郡海內之耗有以也
武帝
建元年號
論建年號當以春秋編年爲正
胡先生傳春秋曰元年卽位之始年也自是累數雖久而不易
此前古人君紀事之例春秋祖述爲編年法及漢文惑方士之
言改後元年始亂古制夫在位十有六載矣復稱元年可乎孝
武又因事別建年號厯代因之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或一歲再
歲使紀注繁蕪莫之勝載夫厯世無窮而美名有盡豈記久明
遠可行之法哉又欲傳久當以春秋編年爲正也
丞相綰奏賢良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
論士趨異向天下之大患
士趨異向天下之大患也秦滅學而漢興庶幾仁義再伸而士
識正學相與追還三代嗟夫孰知漢人能鑒秦失而習尚存也
高皇嫚駡徒見腐儒無補遂使詩書之論息其意固曰有才而
能事可矣故漢興以來苟自曰吾不與秦然則天下士亦捨功
利而何向也刑名可以斷制談辨可以裁折脫有是才豈不能
事故天下士猶靡然爲申爲韓而爲蘇爲張也武帝慨然有復
古意方病於文實未究而公卿大臣皆素無學遽當倚毗故本
原不立而朝廷之上文字事功判然二事凡先王之學所以大
有效於治道世教者殆不過美談也故他日元成用儒而儒者
益亂道迷邦夫豈眞有儒學者哉故吾痛夫武帝之世崇儒典
學凜然向治乃竟墮虛文而無以隆漢業也舉賢良方正而皆
得異端之士丞相綰謂其習異端也而一日奏罷綰亦類知道
者雖然特庸醫之視病也散其積聚而無以生其正氣則病未
有瘳時矣建長策論經制者不見崇獎士趨未定而守學不固
經生無足以勝權謀專門不可以異端而求異端之不作是
非朝夕之故也由身而家由家而國此事久鬱而廉善無他技
者僅能自淑而何以責其明大原也哉大人之學不明而跅弛
之詔復出元光而下事無底歸故吾復有望於建元之初也人
將曰躬行如萬石君家庶幾丕變歟吾則曰經濟之學未充也
而異端猶有可以爭長也後人書馬之細謹無與理亂吾非聖
人其誰歸
同前
論武帝舉賢良得嚴助亦是申韓蘇張之學
武帝建元元年舉賢良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
張之言請皆罷奏可嚴助傳言武帝初卽位對策百餘人帝善
助對獨擢爲中大夫常在左右三年使㑹稽則知元年雖罷諸
人蓋獨取助明矣嚴助之學往往亦是申韓蘇張之學殆不在
所罷之數故守㑹稽不上計上責之曰且以經對毋以蘇張縱
橫則武帝蓋知之矣
列侯坐獻黃金酎祭宗廟不如法奪爵者百六人丞相趙
周下獄死
論人君將欲重賦厚斂必先用嚴刑峻法以鉗天下之
口
按表云趙周坐爲丞相知列侯酎金輕下獄自殺孟子嘗言省
刑罰薄稅斂自古爲國將厚斂以取民必以嚴刑峻法爲先所
以然者蓋衣食生民之命賦斂繁多怨讟將興物論將騰若非
峻法以鉗天下之口使之俛首喪氣於下則法無緣可行子產
作丘賦自以爲利社稷國人謗之曰其父死於路已爲蠆尾以
令於國亦此類耳秦人取民之法二十倍於古當時非無心非
巷議之人商君爲秦政徙民之議令者以千數而後商君之法
令可施行矣漢自文景之前人主皆淸心寡慾是時田賦之外
無他賦民安土樂業亦足以保其首領而有刑措之風武帝之
興外事四夷內興工役財用不繼始取文景賦斂之法一切變
易增加初來未理㑹財賦只去刑法上加功招進張湯杜周之
屬爲廷尉作見知故縱監臨部主廢格沮誹之獄上自公卿大
臣下自百姓皆畏法鉗口而不敢議而後桑弘羊孔僅之徒得
以行其策太史公等識得武帝此意故不與桑弘羊孔僅作傳
只去張湯傳說許多興利之事不去刑法志說張湯杜周等變
法之因却於食貨志說張湯杜周等更進用事之迹如初來說
法嚴令具興利之臣自此而始只此一句已說盡了後來說自
公孫弘以春秋之義繩臣下取漢相張湯以峻文決理爲廷尉
於是見知之法生而廢格沮誹之獄用其明年淮南衡山江都
謀反迹見而公卿等尋端治之其黨與坐死者數萬人吏益慘
急而法令察皆其興利之因及欲行括鹽鐵之令則恐其沮事
之議不可勝聽敢私鑄鐵器鬻鹽者釱左趾又云御史大夫張
湯方貴用事減宣杜周等爲中丞義縱尹齊王溫舒等用急刻
爲九卿直指夏蘭之屬始出而大司農顏異誅矣又云楊可告
緡徧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杜周治之獄少反者於張湯
傳說漢大興兵伐匃奴縣官空虛湯承上指請造白金及五銖
錢籠天下鹽鐵出告緡令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旰天子忘
食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決湯則一歲刑獄錢之計盡出湯
之掌握天下畏法不敢異議故顏異以腹非鹿幣死趙周以不
省酎金死欲管鹽鐵則行釱左趾之令欲告緡錢則無平反之
獄及後來霍光興起舉賢良文學之士問民疾苦一放他事在
闕庭者六十餘人皆對願罷照鐵酒榷均輸等官毋與天下爭
利以此見上行興利之法人人所欲辨議但屈於法令而不敢
言耳霍光旣輕征薄賦與民休息昭帝末年刑罰稍寬至宣帝
時獄刑號爲平者此二者關節相通故本朝元豐大臣欲講生
財之說首持人言不足卹之論以動人主於是有制置三司條
例司之置而法令滋彰甚者有倡爲欲復肉刑之說東坡嘗言
當時格沮之罪重誤興之罪輕
改文景之恭儉
論武帝改文景之恭儉蓋由官益廣兵益多財益過取
諸民之故
人謂武帝窮奢極欲侈縱情於千門萬户之樂若非文景身衣
弋綈集書囊爲殿帷以爲武帝改文景之恭儉者在是愚則謂
此不過言細者矣而其大更張則在於官兵財之二者文景官
兵之制仍前日之舊而財賦則又如故至武帝則官益廣兵益
多財益過取諸民也相國置司直奉常置太卜太僕置路軨五
經置博士有司隸從中都官有部刺史分刺史非特此也光祿
勳執金吾大司農皆增其屬奉車駙馬水衡屬國皆創其員見
於官者如此水衡之置輯濯少府之置佽飛有期門武士而又
有羽林孤兒內增八校矣而外有樓船城門置屯兵矣而邊郡
又置屯兵見於兵者如此官之與兵增置既繁則費用亦多是
以幹鹽鐵告緡錢榷酒酤鑄白金造皮幣籌及舟車租及六畜
秋毫之利盡歸公上則所謂改文景之恭儉孰大於此者乎
宣帝
宰相以下各奉職奏事
論宣帝以聰明督察内外
唐虞三代盛時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各迪有功上之
人未嘗以聰明察督之至漢宣帝專任許多聰明督察內外故
內而宰相以下各奉職奏事于定國入奉詔條責以職事外而
郡縣救過不給何暇論文墨以外事一好符瑞黃霸肆其鳳凰
潁川尤多之欺王成則以僞増户口蒙賞自是俗吏多爲虛名
置廷平
論宣帝置廷平有平刑之名其用意刻薄
漢興改秦之弊約法三章其後三章之法不足以馭姦於是蕭
何攈摭秦舊因其宜於時者爲律九章禁罔疏闊號為網漏吞
舟之魚當是之時吏治蒸蒸不至於姦嗚呼盛哉自景帝以刻
薄之資用晁錯以刑名臨下及所用之吏如郅都寗成之屬大
抵以嚴爲尚曩者高文之風巳大變矣自是而後漢家之習成
焉至於武帝招進張湯趙禹之徒令作故縱監臨部主之法比
蕭何之制不知其幾倍矣於是漢家以重刑爲常而民之犯法
者日益衆矣夫以法令之煩犯法者多非一人之力可得而勝
也是以宣帝更置廷平以助其決以一人之尊亦不免親決其
事亦可以見當時之事矣當是之時誠有輕刑之君出而承之
則將去苛就簡雖未能盡如向者之闊略而其大略已得前人
之意也帝不知出此徒恃區區之法用察察之明擇之益詳用
之益精使夫之情不得以逃遯雖有平刑之名迹其用意刻
薄亦已甚矣善乎鄭昌之言曰今主上躬垂明聽雖不置廷平
獄將自正若開後嗣不若删定律令律令一定民知所避吏無
所弄矣蓋不觀高文之寬大無以知漢之所以興不觀武宣之
苛察無以知漢之所以衰
神爵五鳳甘露黄龍之瑞以爲紀年
論宣帝不知修德而專好嘉瑞
自古聖人爲治惟知修已之德而嘉瑞有所不恃也後世修德
之論微而後嘉瑞爲美事若夫武帝大抵取重乎此馬生渥洼
水中則作天馬之歌芝生於齊房則作芝房之歌是以瑞播於
歌詩者然也得一角獸於郊則號年曰元狩獲寶鼎於汾陰則
號年曰元鼎是以瑞紀於歲者然也此殆有可嘉之瑞武帝從
而嘉之是猶可言也至於長星竟天此正兵革之異者則改元
曰元光填星大如瓜此正天象之變者有司皆曰天其報德星
云旱形於夏尤乖異昭昭者而公孫卿之諛謂之乾封孰謂人
主之尊矯誣上天欺罔天下一至是乎宣帝號總核名實然其
好瑞之心不減武帝神爵五鳳甘露黄龍之瑞則用之紀年故
鶡雀非神雀云者黃霸則以爲神爵張敞議丞相以微信奇怪
隱以風宣帝之微旨也至鳳凰來儀古所常然况纔下彭城未
至京師亦不足以爲瑞宋疇不足美之論眞得其理乃貶爲泗
水太傅上之意向若此則下之人何憚而不爲詐也是宜郡國
逆賊風雨災變之大皆匿之而不言矣若夫魏相之爲相則不
然當時之奏則曰隂陽未和災害未息請舉人以職四時則懼
天變之未禳也敕椽史案事郡國災異郡不上者則輒奏言之
是導人君以畏天也至所謂祥瑞之事絕口不言是眞得宰相
之體歟
綜核名實信賞必罸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
論宣帝作於前者太急則元帝承於後者易怠
宣帝之爲治大抵行一切之術必欲指顧影響無不如意是以
剛明之資日勤於治綜核名實信賞必罰蔑有毫釐假貸又加
之以嚴毅之魏相總相職於下是宜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
也然作於前者太急則承於後者必易怠方其初置廷平上幸
宣室齋居而決事獄刑固爲平矣鄭昌於此已知其有不可繼
故上疏云今明主躬垂明聽雖不置廷平獄將自正若開後嗣
不若删定律令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姦吏無所弄矣今不正
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政衰聽怠則廷平將招權而爲亂首
而班固之贊亦言其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
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是皆惟以宣帝之聰察故可致此其
後則不足以繼其功矣何者人君之爲治至不可從事於一切
要當使勇者有餘力智力者有餘謀而後之繼成者斯可奮發
而不能自巳此則創業垂統爲可繼之道也若使精力極於一
時則偷惰之志殆有不能繼於他日是以宣帝爲治之日有大
臣若于定國者以光祿大夫平尚書事而甚見任用後爲廷尉
決疑平法每加審謹當時號爲民自不寃可謂能盡其職矣一
至元帝卽自廢弛蔑有銳治之意如當時惡吏負賊妄意良民
至亡辜死或盜賊發而吏不亟追二千石選舉不實而在位多
不任職而定國皆莫之條陳後東方之民父子相棄其變不細
定國又匿而不言逮元帝條責之亟則浩然有去志殆非昔日
之定國也自是而後貢薛韋匡迭爲丞相未聞爲國家立綱陳
紀者是則奮發勉勵於宣帝之時乃所以廢弛偷惰於元帝之
日也
嚴於馭吏
論人主刻於操持嚴於駕馭皆不可厚民俗
宣帝之政大抵嚴於馭吏而寬於馭民禮貌以勵大臣而不加
於小吏是以督察之政得行乎上閭里之間不至於無所容大
者相繼可終而薄書期㑹之間尤得以自盡矣然帝始親政事
王成以僞増户口而蒙顯賞黄霸治穎川吏民之向化至不可
詳矣舉而賞之則賞必濫棄而不賞烏有立功砥行之臣然後
知人之主之爲治刻於操持嚴於駕馭皆不可厚民俗苟天下
而有虚名吾不吝於爵賞則民得以自足於下矣宣帝操持臣
下凡士有一長者畢謀致慮以盡發於宣帝之時一變之後不
可復修是以元帝時風化蕩然姦宄不禁所存者簿書期㑹而
已王吉貢禹之徒所以深嘆之也其弊也徒文具亡惻隱之實
蓋求之太詳則其弊也彫耗而不復振操之太急則其終也廢
弛而不可收拾德宗猜忌極甚其有失反在推誠之語賴陸贄
寬大其意猶未亟亡宣帝末年操持臣下益急至有悔行寬大
之意王吉之論視爲迂闊而不用武帝正得車千秋上書數語
極好
元帝
貢薛韋匡迭爲宰相
論貢薛韋匡等不能振起元成委靡之治徒爲虛名之
講
世之所謂腐儒者豈非其平居無事高談闊論動擬聖人一旦
臨事束手無措其間稍有建明又不過取儒者之餘言陳迹而
施行當世大利害尚不及究况望其經理天下三代之盛乎
是故儒者未嘗不知古而實不知古夫儒者之學唯在適而巳
矣如不適而徒以虛名相高則夫儒者誠可陋也
漢初儒者誠少君臣上下大抵刑名之習耳然當時功業明著
耀人之耳目不可誣也元成以來貢薛韋匡迭爲宰相皆以儒
顯名夫以儒學居相位宜若有所建明自今觀之貢禹勸元帝
行恭儉薛廣德依違其間章元成則議宗廟衡則議郊祀且當
元成委靡之際祿去公室權移私門不能振起而徒爲虛名之
講曾何益於治亂哉司馬溫公嘗曰優遊不斷讒佞用權當時
之大患而禹不以爲言節儉帝之素志也而孜孜言之郊廟禮
文之不可無者而韋章匡從堅執之是皆措於不急之務以延
引歲月而已魯有大雩之僣逆祀之躋夫子未暇正也及爲司
寇之日首誅正卯及其攝相隳三都凡以禍原旣除則末節不
患其不正
優遊不斷
論元帝優遊不斷皆原於宣帝不能選擇正人以教之
吾嘗觀漢家之業日衰而不復振雖元帝優遊不斷所致論其
所以則宣帝不能逭其責矣夫人君之教太子固當選擇賢士
開導輔翊可也烏可任匪其人而使朝夕在其左右哉詩曰豐
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貽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之教太子爲何
如今觀元帝之昏昧而外事日工如贊之所稱則有兼人之所
不能其質非不可教而宣帝乃不能選擇正人教之望之待罪
之吏乃選爲太子傅王褒詞賦議者多譏其淫靡而帝乃使之
虞侍左右朝夕誦讀奇文是豈武王貽孫謀之道哉以帝之多
材多藝乃不識召廷尉僞下獄
成帝
臨朝淵默尊嚴若神
論成帝雖能淵默尊嚴而無道學以充養其資固可惜
也
論漢稱七制而元成不與也君子以爲算計見効者然也嗚呼
人君其天資近道者莫如文帝而成帝亦近道之主也有如寬
洪恭儉固亦元帝之懿而俾習技能則幾於駁矣成帝之尊嚴
淵黙而聲容視聽粹然古人也然成漢家不振之緖則成帝之
失猶甚於元帝君子反觀其初而後知古人正大原之論果不
可以夫人主以一心應萬事相與攻之者甚衆故浸淫
之久而令終者常寡唐虞三代之君切磨心術如飢之必食故
有丹朱之傲商紂之逸致戒於舜成王而不爲過憂也聖而益
聖明而益明矣夫亦有日進無疆之功耳後世有強立銳爲之
主隨其短長而猶近效至於資如古人往往弊於不振說者
謂有君如漢成曾不足與有爲也夫豈知道之不明學之不講
雖有其資而無以充養故躬行者浸虧而福不究於天下吾固
深爲成帝惜也向使執中之說典學之說方明於漢則資如成
帝者其進道當不在諸君下而三代之治自然易也雖然文帝
之令終賴有清靜之術以自固柰何大道亦鬱而不明此惟知
古人之原委者每三復於斯
哀帝
除任子令
論世變不同而公卿大夫趍向益狹
漢取士之路多矣任子是其一也方其盛時吏二千石以上視
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卽補郞衛下佚
兩漢博議卷之三終
知识出处
《两汉博议二十卷》
出版地:温州
陈季雅 (1147—1191)字彦群。永嘉人。宋淳熙五年进士。自高其才,不乐师授。为隆兴府教授。著有《两汉博议》,与陈傅良《两汉文抄》齐名。
阅读
相关人物
陳季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