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管窥外篇二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20001191
颗粒名称: 離騷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分类号: B21
页数: 6
页码: 四十六至五十一
摘要: 史伯璿論離騷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繫,作一篇文章。
关键词: 元代 哲学

内容

斡維焉繫
  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
  誰知其數朱子集註曰右三章六問今答之曰或問乎邵子曰
  天何依曰依乎地地何附曰附乎天天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
  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限其氣也無涯詳味此言屈子所
  問昭然若發矇矣但天之形原如彈丸晝夜運轉具南北兩端
  後髙前下乃其樞軸不動之處其運轉者亦無形質但如勁風
  之旋是爲天體而實非有體也地則氣之渣滓聚成形質者但
  以其束於勁風旋轉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久而不墜耳黄帝
  問於岐伯曰地有憑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亦謂此也云云天何
  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敶集註曰云云當其氣之盛
  處精神光耀自然發越而又各自有次第耳列子曰天積氣耳
  日月星辰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張衡靈憲曰星也者體生於
  地精氣成於天形列位錯峙各有攸屬此言皆得之矣
  按其氣無涯之答與焉繫焉加安放安屬之問可謂語簡而
  意盡矣但若只以氣之逼塞充滿者言如此可也若以氣之
  旋轉不停者言則有所未易曉何則夫天體大周圍三百六
  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計其里數凡百有餘萬里此特以日月
  星辰所麗之處言之耳而人一呼一吸之間已行八十餘里
  之多矣然此未可爲無涯也政恐愈外則愈廣愈廣鈔本無愈廣字
  則里數愈多且試言其外十倍於此則當有千餘萬里之廣
  而人一息之間當運八百里矣若止於此則猶是有涯也又
  其外百倍於此則當有萬餘萬里之廣而一息之頃又當運
  八千里矣若止於此亦未可謂之無涯也又其外千倍於此
  則當有十萬餘萬里之廣而一息之頃又當運八萬里矣若
  但止於此又豈可謂之無涯哉又其外萬倍十萬倍百萬倍
  千萬倍萬萬倍於此則運行之里數亦當如此倍加而亦不
  可謂之無涯也如此則運行之數無乃太疾而行或有所不
  逮乎此愚所未曉一也又按兩端樞軸不動之言本至當之
  理無難曉者但曰地束於勁風旋轉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
  甚久而不墜則地之四外是海水以理推之地之所以不墜
  者水載之也水之所以不洩者氣束之也氣之所以束得水
  住者以其運之至勁故水無可洩之耳今南極入地三十六
  度乃其樞軸不動之處氣於此處一日之間亦只運一周其
  勢必不甚勁而在下水性就下安得不於此處洩去邪此愚
  所未曉二也又按其轉運但如勁風之旋實非有體之言此
  固至論但天若全無形體則日月星辰所麗之處其外皆是
  無窮無極之空虚天之氣固浩然盛大若渾無形體以範圍
  之愚恐其只管如勁風之旋轉散出茫無邉際之空虚則在
  外者雖厚亦豈能如此之皆厚在内者雖勁亦豈能如此之
  常勁葢氣雖與形質之有限者不同然亦只是形而下者之
  噐既有終時寜無極處豈可但以無涯言之哉觀於乾象傳
  保合太和之語録曰天地氤氲乃天地保合此生物之理
  造化不息及萬物化生之後則萬物各自保合其生理不保
  合則無物矣又曰天之生物莫不令有軀殻如人之有體果
  之有皮核有箇軀殻保合以全之能保合則真性常存生生
  不窮葢人物之氣必在軀殻之中乃能運動生活若氣但依
  乎軀殻之外則人物豈能生活而運動哉天之所生者尚如
  此况於天而自無以範圍其氣則氣散於外将何以囿大鈔本
  作天地生人物於内乎此愚所未曉三也又按當其氣之盛處
  精光發越與日月星辰乃精氣中之有光耀者言之此固不
  易之論但日月星辰雖亦氣之中成象者恐與勁風旋轉之
  氣亦有間若三光亦只如勁風之氣一般安得成象如此久
  次舍如此定哉况經星一定不移以爲積氣中之有光耀者
  故但隨氣運轉猶可至於七政則運行各各不同若果自無
  其體無所附麗亦只如勁風之旋則全體大氣轉運之中又
  豈容七政之氣各各自爲旋轉也哉此愚所未曉四也按此諸疑
  若以地球行星公轉之理答之俱可釋然惟時科學為興無憑發悟故仍遷就於舊說而失之凡此所未
  曉處窮鄉無可質之人姑以愚意度之竊以爲先賢所以謂
  天無體氣無涯者葢以有體有涯而何可無所加無所屬而
  其説有所不通耳愚竊以日月星辰之象推之夫日月星宿
  其體雖不如有形質者之實其象當亦不但如氣之虚而已
  且如日之爲象大明盛實圖經有度炎赫可曝豈可謂其但
  如氣之純乎虚哉其質純乎實氣純乎虚氣既謂之象則非
  虚非實而亦不可謂其漠然全無形體矣月之與星亦然以
  此推之則天之運乎外者烏知其亦不有如此非虚非實之
  體至圓至大至厚至剛内爲勁氣所充上爲三光所麗渾渾
  然浮空而獨懸者但所可疑者地已大矣又将以何爲極大
  之天體乎殊不思有是氣則有是體有螻蟻之氣則有螻蟻
  之體有人獸之氣則有人獸之體有天地之氣則有天地之
  體又何患無以爲天體之大乎又有可疑者天體既如此大
  若無所加屬安得懸空久而不墜乎殊不思在地成形成形
  者屬隂在天成象成象屬者陽隂之性重而下墜陽之性健
  而上升天以純陽之氣成象而運乎地外地以純隂之質成
  形而囿乎天中陽氣本健而升上以依乎地故久墜而不升
  隂質本重而墜下以附乎天故久浮而不墜不升不墜是以
  相持合一渾渾然浮於太空之中亘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之
  久不待有所加放而自定爾况於天大地小以一分之形兩
  倍之氣挾之以浮則其久不墜亦何足怪乎如此則其在外
  者有涯亦得無涯亦得又何患乎愈外則里數愈廣愈廣則
  運行愈疾之有不可曉哉况天既有體則水不患其不動處
  洩去氣不患其於極廣處散薄日月星辰不患其無所附麗
  矣穿鑿而謬妄决不可信姑記於此以俟知者而請問焉爾
  或謂邵子其氣無涯之言至矣若非氣之無涯則天懸空無
  所寄何以久而不墜乎曰此亦易曉請以天開之初明之夫
  天之始開理宜自小而大故無始開氣即無涯之理若始開
  氣即無涯又何待一萬八百年之久而成哉當此氣未無涯
  之時天固已嘗懸空無所寄寓經一萬八百年之久而不墜
  矣一萬八百年不墜則雖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無所寄寓宜
  亦終不墜矣又何必杞人之憂哉
  或又謂列子云天積氣耳日月星辰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
  信如斯言則是象無異體但氣有異色耳今曰象不但如氣
  之虚則是象與氣爲有辨也請言其所以有辨之状曰此亦
  易見葢象可以從氣中過氣不可以從象中過象毎隨氣而
  行氣非隨象而運此象與氣之辨也何以知之以七政之有
  順逆遲疾而知之也夫七政在氣中運動氣若堅勁不容其
  過則七政爲其所梏而不得動矣今七政或遲或疾運動自
  由是七政所至氣開以容其過也若七政之體如日之大明
  盛實吾意其雖有至剛至勁之氣亦不可貫從日體之中而
  過去也其他星象皆然特經星不動不可見爾天體東升西
  沒經星七政各隨其運其運而有動不動焉運者象也所以
  運乎象者氣也同此一氣之運而象之或動或不動與動者
  之或遲或疾各不同譬則流水之中有氷焉水凝而成氷猶
  氣結而成象也氷而可從水中過水不可從氷中過是水可
  入而氷不可入也水行鈔本作從而氷隨之行鈔本有而字水流而氷
  鈔本有之字無而氷字隨之流鈔本無之流字也其流而鈔本作不行或疾或徐各
  因其勢豈可必其同哉即此可見象與氣不容無辨之状矣
  或又謂既曰天有體矣則天體之外虛空無極安知不又有
  此之天地乎然則佛氏四方上下恒河沙數世界之言未必
  皆是虛妄亦不必深訾之也曰佛氏亦略有見於無涯之意
  故揣度而有此説但聖賢教人欲其知所當知而已與我無
  相干者不必知可也人生天地間戴天履地則覆載乎我者
  不可不知其如何至於天地外事與我有何相干政不必求
  其知也故六合之外聖人不論非莫之曉而不敢論也論之
  無所證據初無益於人祗足以惑人耳佛氏自欲衒其無所
  不知之髙所以每每稱説他方世界之事以疑駭愚俗而夸
  耀之初豈耳聞目見其實有是則不過亦以臆度之私創此
  荒唐之論而已縱如其言果有恒河沙數世界在此天地之
  外然空虚終是無涯又豈有終極之處哉况佛氏尚不識此
  天地形状爲何如而妄爲須彌山之説以肆其欺誑則其所
  言六合外事又豈有可信者哉

知识出处

管窥外篇二卷

《管窥外篇二卷》

出版地:温州

二卷。元史伯璇撰。史伯璿字文玑,温州 (今属浙江)人。博通经史,深得朱子之宗旨,终身不仕。著有《四书管窥》、《辨论诸经史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名物》等书。此书成于至正二十七年 (1367),为继《四书管窥》而作。皆记友人问答,以阐发其余义,大抵皆辨证之文,不主于诠释文句,实为作者的语录。书中关于天文、历学、地理、田制的议论颇多,对日、月、星、风、雨、陨石等有所阐发。如认为,云降则为雨,雨至于地则为水,雨与云实为一物。云是湿润之气上蒸而成,雨远望油然布空。其实油然布空是雨点,但因小而轻,随风飘动不下坠。若气薄雨点过小,则消散不成雨。若气浓雨点大而重,则下坠成雨。书中对佛、道二教,进行无情地批判,认为二教皆是伪妄,而佛教的危害更大。道教本来只是巫教,不足以动人,故采摭老庄虚无之说。而善恶果报,六道轮回之说,全是仿佛教的糟粕。故其感人不如佛教之甚,而人信者亦不如佛教之深。书中也有臆断之处,为宋元时期儒学家积习消除未尽的反映。此书自明以来,未有刊本。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吕宏诰始刻其书。清雍正十年(1732),王灵露等复续补而成,乃得行于世。有《四库全书》本,《敬乡楼丛书》本。

阅读

相关人物

史伯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