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鼓论语答问三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20001057
颗粒名称: 為政第二
分类号: B222
页数: 9
页码: 七至十五
摘要: 戴溪所编辑的《石鼓论语答问》中的为政第二部分。
关键词: 儒家思想 论语 释义

内容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中宫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或名天極或名北極或
  名北辰或名太一衆星皆動獨北辰不動王者恭已正南面
  而已矣似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此一章是聖人論刪詩本㫖葢詩有三千餘篇今聖人刪去
  十只存一不知聖人因甚刪去許多因甚却留許多聖人説
  此三百篇一言斷之曰思無邪只是他發心處元無邪僻咏
  歌嗟歎譏刺諷諌本只是美意故録之其他所刪之篇亦有義理不合如所謂未之思也夫何逺之有之類是也亦有全
  篇之義不足取而一兩句可採者間見於他書而全篇刪去
  是也除此外則所刪之詩其問往往思慮未免有邪僻者人
  皆云先王之澤在冺故民所思無邪發而為詩皆正若如此
  説則三千篇詩皆當留聖人何故刪去先王之澤既衰當時
  列國自為風俗民生其間安能一一盡得如先王之時一時
  塗歌巷語豈無邪僻人情皆然也然而有一事今毛詩中亦
  有自敘述其嬉戲之樂諧謔之辭而聖人取焉夫安知其非
  邪哉然察其本心則有所為而云而非其思之本邪則取之
  此非聖人而何足以知之若只見其事如此便斷以邪正則
  常人皆能之不待聖人之刪也東坡亦言今小雅之詩稱道
  文武成康之盛德此誰知其為幽厲之詩者葢察其辭有幽
  憂不樂之意是以繫之幽厲而無疑也察此意者非聖人其
  誰能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
  恥且格
  此章不是言治之本末先後不可紊只是將兩件事來比並
  爾其今之為政者那事不要整齊只得百姓整齊便事事整
  齊矣故為政之初便須用出牓曉諭人云某事合當如此若
  不如此便須有罪此所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也今有一法
  不用出牓曉諭别自有道理曉諭得人亦不用治某罪用某
  罰别自有道理整齊得人須知夫道與齊兩字同而功用各
  别則人君自然捨彼取此民免而無恥一時雖整齊下來事
  事有民按二字有誤到得無恥何事不可做但未敢做爾若有恥且格既格後上面工夫大段做得何事不可為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人皆言聖人天縱之聖不假學力所謂生知之者也夫聖人
  誠是生知然亦須用行聖人所以異於人者只是合下見處
  便與人不同及至行時用功又與人不同故其成功時遂與
  人不同若生知學按學下疑脫知字雖曰不同至其行處用功一般
  則其到處亦必一般葢誠明之學自有次第便是聖人亦須
  用學譬如天生物相似雖是極好之物亦須從開花結蘂及
  至成熟自有時節要快不得王者化天下亦是如此薫陶漸
  漬合用許多時節但知是下種時與他人不同爾自志學時
  趨向工夫便别立與不惑只是身分上工夫到得知天命方
  始論到參天地贊化育事向上去遂與天地為一矣自别人
  説便是大而化之與聖而不可知聖人自説只是從心所欲
  不踰矩自在於本分爾天生聖人亦須用許大工夫方到極
  至處此顔子早死夫子所以痛恨而歸之於天也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
  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
  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
  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子夏問孝子
  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曽是以為孝乎
  孟懿子是孟僖子之子向時孟僖子病不能相禮故其將卒
  命其子學禮於夫子今孟懿子來問孝聖人告之曰無違其
  意言無違父之遺訓則足以為孝矣不知孟懿子領聖人之意了不再問為復懵然而去不能再問也聖人懼其不曉也
  故退以告樊遲曰生事以禮死葬以禮祭以禮此三箇禮字
  是迺父之遺訓能行此禮便是無違無違便是孝也父母唯
  其疾之憂當時卿大夫溺於富貴不自愛其身者豈特孟武
  伯一人但既來問孝則是知世間有孝一字亦可教也故聖
  人因其身分上救之若子游子夏便不同但就他學問未到
  處増益他向上一節爾自他人觀之善養亦難然學者不當
  止此養可能也孝為難孝可能也敬為難如此則養不足謂
  之孝孝之上更有敬字是大有資級也犬馬皆能有養謂之
  有養是犬馬亦有以養之也色難是察於幾微處非有視無
  形聽無聲之功不足以知此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
  愚
  古人以為教然後知困葢知困便㑹長進學者工夫全在問
  辨上前輩以為一番疑一番進益疑便問問必辨審問明辨
  便彼此相發明進德之階也若聖人與門弟子功用却不如
  此起予助我之説是聖人誘進門弟子之機非教學相長之
  義也顔子只是受得聖人言語言下便領退時却自用工夫
  所謂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正是言
  下用功處也聖人看得顔子親切曰回也不愚又曰回也非
  助我也皆甚喜之辭也非特喜顔子葢又自喜其得所授也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注家説人焉廋哉然觀人始終安所匿其情此一句有病若
  是人匿其情被我察得出如此却是聖人専教人察人隠匿
  使人無所逃不是聖人觀人之意葢此三句統説觀人善惡
  皆在其中若是好人亦何曽匿情坦然明白教天下人自看
  覷著爾所謂人焉廋哉者言人之善惡不逃我所見爾豈曰
  人不能匿其情哉孟子亦是此意也至難之事無如知人若
  知人天下便可治此豈是小事若論知人之法無以過此三
  者却與孟子所説不同孟子之説却猶有測度向上人方識
  得若夫子之説則不論髙卑只如此有得仔細便見得人葢
  難處是觀與視與察三字上若此三字上有一字鹵莽看得
  不親切便見不得便有錯處要去三字上見得聖人忠厚之
  意方好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温故而知新却可以為師葢記問
  有限義理無窮記問雖多而義理不明雖萬卷而無益若温
  故而能新雖一言而有補矣知記問之不足以為師而後知
  温故之可以為師一説温故而知新能自得師矣古人有經
  師人師之説此説亦有意
  子曰君子不器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故禮記亦曰大道
  不器君子之於道由粗以入精故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此一段兩説一云先行是一句以行為先其言然後從之一
  云此説事君之義也先行其言是一句如孟子所謂言將行
  其言也則就之是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來解云君子與小人相去本無幾特小人動輒反之此固是
  然少精微君子與小人正在相近處相反所謂名相近也實
  相逺也比與周羣與黨矜與争和與同泰與驕其相近處纔
  毫釐之間論其相反乃有霄壤之逺此君子所以察於毫釐
  之際也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今人不能博學便有説約之意終日危坐有所思索曰我將
  以為道也故才智之士得以訕笑之其病在於不學也古人
  論學與思嘗並説更欠一不得便見聖人亦曰吾嘗終日不
  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然學而不思則學自是學
  我自是我並無交陟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已
  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神之極也此説得思極好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當夫子時異端未熾聖人先有是説可見得聖人深見逺識
  直至後世與異端相為勝負所謂擈之而愈盛者不逃此二
  句却全與孟子功用不同一則是時勢不得二則是力量不
  及此事只要分明人心有所主宰自然不轉移却無口舌爭
  勝之理只以後世一事言之喪祭之禮薄仁人孝子無以塞
  其意故浮屠之説出而乗之仁人孝子始借此以塞其不滿
  之意其咎在於此道之不明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路却不是懷隠情於事師之間亦不是自安自恕之人此
  人剛心勇氣事事要知事事要做只看死生鬼神之間便是
  事事要知未之能行惟恐有聞便是事事要做既是事事要知及至不知處不免强探力取測度億中自以為已知矣世
  間事如何一一强要知得古人以致知為學問之首致知在
  格物若不向窮理上用功如何事事自知夫子曰葢有不知
  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
  之次也由此言之以不知為知不特子路一人除非聖人便
  是生知若以下更有學知亦有困而知之者不知而欲强知
  是無時而可知也若自以為不知求所以知之則有時而知
  之矣此聖人誨子路致知之道也
  子張學干禄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
  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大率人多言多過多做多失然而有合行合言處只要得十
  分審細多聞闕疑多見闕殆已是仔細揀擇了其既闕之餘
  又戒謹以言之戒謹以行之可謂仔細之至者矣然而又未
  敢保其無過直曰寡尤寡悔信矣夫人無過之難也易曰悔
  吝者言乎其小疵也人如何便到無悔尤地但寡尤悔已自
  大段淳謹篤實言行無偽然而子張學干禄聖人却如此答
  之葢未能無過自是有咎安有得禄之理其得者自是僥倖
  若無過咎雖未便得禄然亦有可得之理所謂禄在其中亦
  必可有必有也按當作亦未可謂必有也孟子所謂修其天爵而人爵從
  之者非謂人爵從天爵也從之為言任之也詩言干禄豈弟
  古人亦嘗有此説故子張以是為急學耳與樊遲請學稼同
  意却不是泛然問也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
  諸直則民不服
  錯如錯諸地之錯謂舉正直而錯之羣枉之上以明示百姓
  則民服矣人君之服民只有兩事修已用人而已故又曰上
  好義則民莫敢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
  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詳觀所解似未精純季康子非是竊權於巳欲民之歸按權
  歸疑當作己歸季氏世執國柄民歸之久矣大抵權臣竊民不是威力
  便是姑息久之必自解散季氏之民已散於陪臣矣季康子亦
  知上世之所以得民者非其道也故慨然有感於中敬忠勸
  三字亦不是尋常泛問葢季康子問弟子好學與冉求仲由
  大臣事其於聖門畧知尊嚮矣大抵要斯民尊君親上改過
  遷善當於人心上用功欲用功於人心者當於自已身上上
  用功此簡易長久之道也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
  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字猶中庸人不可為道並為凡建立條教號令賞罰之類
  皆為政也為此言者亦是當時卿大夫若季孟陽虎輩非學
  者問聖人事也却不知修身齊家時其為政也勤矣非無所
  為也亦非不為也但異乎人之為之爾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
  哉
  人在天地間羣必爭爭必亂所可恃者信而已人而無信見
  利則奪有便則逝雖一日亦住不得一步亦行不得故夫子
  又曰民無信不立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唐書鄭䖍傳稱鄭相如言孔子稱繼周者百世可知僕亦能
  知之其論説後來禍福如響乃知後世人如此説子張此一句
  按此處文有誤葢不特後人如此説子張之意其問亦如此所謂十
  世可知者泛然問及不指他事便是要問及後來事爾夫知
  來之事聖人於易拳拳言之然豈是教學者事此如子路問
  事鬼神并死相似然聖人却答他不知不得葢彼所問不指
  名何事所謂十世可知者不知前十世後十世又不知是治
  亂是興衰是變更不可指一名以為名也故聖人因其所問
  而教之其意以為今所可知者只是禮若論禮之損益前十
  世如夏商可知也後十世如繼周者亦可知也所謂夏禮吾
  能言之之類是也典章文物因革損益是儒者合講底事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大抵説言患在牽强附合若此兩段合當相連説但來解説
  得支離意不出按意下疑脫達字非其鬼而祭諂也則非其鬼者固
  不當祭也然人亦按亦下疑脫有字所憚於此所謂有其舉之莫敢
  廢是也惟勇於義者能斷然不疑若知其義之當為而依違
  不决是無勇也此兩段是聖人有所為言之也

知识出处

石鼓论语答问三卷

《石鼓论语答问三卷》

出版地:温州

三卷。南宋戴溪撰。戴溪字肖望,人称岷隐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别头省试”第一,官至兵部侍郎。曾奉太子赵询之命类编《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书,著有《石鼓论语答问》、《易经总说》、《曲礼口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等。谥文端。光宗时,戴溪领石鼓书院山长期间撰此书,故名《石鼓论语答问》。此书阐发《论语》义理,持论较平允,但于名物训诂方面间有疏误,虽然如此,仍不失为一本较有价值的书,朱熹以为近于道。《四库全书》底本为江苏巡抚采进本。

阅读

相关人物

戴溪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