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辭類纂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10596
颗粒名称: 古文辭類纂九
分类号: I262
页数: 10
页码: 一至十
摘要: 姚鼐编撰的古代散文选集之序跋類文章。
关键词: 散文选集 序跋

内容

序跋類四
  曾子固戰國策目錄序
  呂東萊云此篇節奏從容和緩且有條理又藏鋒不露
  王道思云何等謹巖而容郭博之氣宛然
  劉向所定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十一篇者闕臣
  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
  然後戰國策三十三篇複完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
  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後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
  以大亂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
  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於流俗而不篤於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
  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
  以後世之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爲
  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變
  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
  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
  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可易者也故二子
  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謂不惑乎流俗
  而篤於自信者也戰國之遊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
  樂於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
  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
  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
  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
  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惟先
  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敝故古
  之聖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
  絕之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固將
  明其說於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後以
  禁則齊使後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後以戲則明
  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於是是以孟子之書有爲
  神農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於此書之
  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漢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間載其
  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
  二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雲
  曾子固新序目錄序
  劉向所集次新序三十篇目錄一篇隋唐之世尚為全書
  今可見者十篇而已臣既考正其文字因為其序論曰古
  之治天下者一道德同風俗蓋九州之廣萬民之眾千歲
  之遠其教已明其習已成之後所守者一道所傳者一說
  而已故詩書之文曆世數十作者非一而其言未嘗不相
  為終始化之如此其至也當是之時異行者有誅異言者
  有禁防之又如此其備也故二帝三王之際及其中間嘗
  更衰亂而餘澤未熄之時百家眾說未有能出於其間者
  也及周之末世先王之教化法度既廢餘澤既熄世之治
  方術者各得其一偏故人奮其私智家尚其私學者蠭起
  於中國皆明其所長而昧其短矜其所得而諱其失天下
  之士各自為方而不能相通世之人不復知夫學之有統
  道之有歸也先王之遺文雖在皆絀而不講況至於秦為
  世之所大禁哉漢興六藝皆得於斷絕殘脫之餘世復無
  明先王之道以一之者諸儒苟見傳記百家之言皆說而
  嚮之故先王之道為眾說之所蔽暗而不明鬱而不發而
  怪奇可喜之論各師異見皆自名家者誕漫於中國一切
  不異於周之末世其弊至今尚在也自斯以來天下學者
  知折衷於聖人而能純於道德之美者揚雄氏而止耳如
  向之徒皆不免乎為眾說之所蔽而不知有所折衷者也
  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
  王猶興漢之士豈特無明先王之道以一之者哉亦其出
  於是時者豪傑之士少故不能特起於流俗之中絕學之
  後也蓋向之序此書於今為最古雖不能無失然遠至舜
  禹而次及於周秦以來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
  要在慎取之而已故臣既惜其不可見者而校其可見者特
  詳焉亦足以知臣之攻其失豈好辯哉臣之所不得已也
  曾子固列女傳目錄序
  劉向所敘列女傳凡八篇事具漢書向列傳而隋書及崇
  文總目皆稱向列女傳十五篇曹大家注以頌義考之蓋
  大家所注離其七篇為十四與頌義凡十五篇而益以陳
  嬰母及東漢以來凡十六事非向書本然也蓋向舊書之
  亡久矣嘉祐中集賢校理蘇頌始以頌義為篇次複定其
  書為八篇與十五篇者並藏於館閣而隋以頌義為劉歆
  作與向列傳不合今驗頌義之文蓋向之自敘又藝文志
  有向列女傳頌圖明非歆作也自唐之亂古書之在者少
  矣而唐志錄列女傳凡十六家至大家注十五篇者亦無
  錄然其書今在則古書之或有錄而亡或無錄而在者亦
  眾矣非可惜哉今校讎其八篇及十五篇者已定可繕寫
  初漢承秦之敝風俗已大壞矣而成帝後宮趙衛之屬尤
  自放向以謂王政必自內始故列古女善惡所以致興亡
  者以戒天子此向述作之大意也其言太任之娠文王也
  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又以謂古之人胎
  教者皆如此夫能正其視聽言動者此大人之事而有道
  者之所畏也顧令天下之女子能之何其盛也以臣所聞
  蓋為之師傅保姆之助詩書圖史之戒珩璜琚璃之節威
  儀動作之度其教之者雖有此具然古之君子未嘗不以
  身化也故家人之義歸於反身二南之業本於文王夫豈
  自外至哉世皆知文王之所以興能得內助而不知其所
  以然者蓋本於文王之躬化故內則後妃有關雎之行外
  則羣臣有二南之美與之相成其推而及遠則商辛之昏
  俗江漢之小國兔置之野人莫不好善而不自知此所謂
  身修故家國天下治者也後世自問學之士多徇於外物
  而不安其守其室家既不見可法故競於邪侈豈獨無相
  成之道哉士之苟於自恕顧利冒恥而不知反己者往往
  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信哉如此人
  者非素處顯也然去二南之風亦已遠矣況於南鄉天下
  之主哉向之所述勸戒之意可謂篤矣然向號博極羣書
  而此傳稱詩苯莒柏舟大車之類與今序詩者之說尤乖
  異蓋不可考至於式微之一篇又以謂二人之作豈其所
  取者博故不能元失歟其言象計謀殺舜及舜所以自脫
  者頗合於孟子然此傳或有之而孟子所不道者蓋亦不
  足道也凡後世諸儒之言經傳者固多如此覽者采其有
  補而擇其是非可也故為之序論以發其端雲
  曾子固徐幹中論目錄序
  臣始見館閣及世所有徐幹中論二十篇以謂盡於此及
  觀貞觀政要怪太宗稱嘗見幹中論複三年喪篇而今書
  此篇闕因考之魏志見文帝稱幹著中論二十餘篇於是
  知館閣及世所有幹中論二十篇者非全書也幹字偉長
  北海人生於漢魏之間魏文帝稱幹懷文抱質恬淡寡欲
  有箕山之志而先賢行狀亦稱幹篤行體道不耽世業魏
  太祖特旌命之辭疾不就後以為上艾長又以疾不行蓋
  漢承周衰及秦滅學之餘百氏雜家與聖人之道並傳學
  者罕能獨觀於道德之要而不牽於俗儒之說至於治心
  養性去就語默之際能不悖於理者固希矣況至於魏之
  濁世哉幹獨能考六藝推仲尼孟軻之旨述而論之求其
  辭時若有小失者要其歸不合於道者少矣其所得於內
  者又能信而充之逡巡濁世有去就顯晦之大節臣始讀
  其書察其意而賢之因其書以求其為人又知其行之可
  賢也惜其有補於世而識之者少蓋跡其言行之所至而
  以世俗好惡觀之彼惡足以知其意哉顧臣之力豈足以
  重其書使學者尊而信之因校其脫謬而序其大略蓋所
  以致臣之意焉
  曾子固范貫之奏議集序
  尚書戶部郎中直龍圖閣範公貫之之奏議凡若干篇其
  子世京集為十卷而屬餘序之蓋自至和以後十餘年間
  公嘗以言事任職白天子大臣至於群下自掖庭至於四
  方幽隱一有得失善惡關於政理公無不極意反復為上
  力言或矯拂情欲或切刺計慮或辯別忠佞而處其進退
  章有一再或至於十餘上事有陰爭獨陳或悉引諫官御
  史合議肆言仁宗嘗虛心採納為之變命令更廢舉近或
  立從遠或越月逾時或至於其後卒皆聽用蓋當是時仁
  宗在位歲久熟於人事之情偽與群臣之能否方以仁厚
  清靜休養元元至於是非予奪則一歸之公議而不自用
  也其所引拔以言為職者如公皆一時之選而公與同時
  之士亦皆樂得其言不曲從苟止故天下之情因得畢聞
  於上而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至於奇衰恣睢有為之者
  亦輒敗悔故當此之時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無大缺
  失羣目奉法遵職海內義安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仁
  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於享國四十餘年能承太平之業
  者由是而已後世得聳之遺文而論其世見其上下之際
  相成如此必將低回感慕有不呵及之歎然後知其時之
  難得則公言之不沒豈獨見其志所以吸先帝之盛德於
  無窮也公為人溫良慈恕其從政寬易愛人及在朝廷危
  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凡同時與公有言責者後多至
  大官而公獨早卒公諱師道其世次州裏曆官行事有今
  資政殿學士趙公忭為公之墓銘雲
  曾子固先大夫集後序王道思曰先生之文如此篇之委
  曲感慨而氣不迫晦
  者亦不多有茅順甫雲子固闡揚先世所不得志處
  有大體而文章措注處極渾雄
  公所為書號仙鳧羽翼者三十卷西陲要紀者十卷清邊
  前要五十卷廣中臺志八十卷為臣要紀三卷四聲韻五
  卷總一百七十八卷皆刊行於世今類次詩賦書奏一百
  二十二篇又自為十卷藏於家方五代之際儒學既擯焉
  後生小子治術業於閭巷文多淺近是時公雖少所學已
  皆知治亂得失興壞之理其為文閎深雋美而長於諷諭
  今類次樂府已下是也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當此之時
  太祖太宗已綱紀大法矣公於是勇言當世之得失其在
  朝廷疾當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憂憐百
  姓勞心萬事之意而推大臣從官執事之人觀望懷奸不
  稱天子屬任之心故治久未洽至其難言則人有所不敢
  言者雖屢不合而出而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禍福動其意
  也始公尤見奇於太宗自光祿寺丞越州監酒稅召見以
  為直史館遂為兩浙轉運使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見
  知初試以知制誥及西兵起又以為自陝以西經略判官
  而公嘗激切論大臣當時皆不說薑塢先生雲切論大臣
  者向文簡也宋史本傅言致
  堯抗疏自陳臣言丞相某事未效不敢受章绂之賜詞旨
  狂躁荊公爲致堯墓誌亦載此事故不果用
  然真宗終感其言故為泉州未盡一歲拜蘇州五日又為
  揚州將複召之也而公於是時又上書語斥大臣尤切故
  卒以齟齬終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窮久矣海內
  既集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煩碎治財利之臣又
  益急公獨以謂宜遵簡易罷管榷以與民休息塞天下望
  祥符初四方爭言符應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陰而
  道家之說亦滋甚自京師至四方皆大治宮觀公益諍以
  謂天命不可專任宜絀奸臣修人事反覆至數百千言嗚
  呼公之盡忠天子之受盡言何必古人此非傳之所謂主
  聖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公在兩浙奏罷苛稅二
  百三十餘條在京西又與三司爭論免民租釋逋負之在
  民者蓋公之所試如此所試者大其庶幾矣公所嘗言甚
  眾其在上前及書亡者蓋不得而集其或從或否而後常
  可思者與曆官行事廬陵歐陽修公已銘公之碑特詳焉
  此故不論論其不盡載者公卒以齟齬終其功行或不得
  在史氏記藉令記之當時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歟後有
  君子欲推而考之讀公之碑與書及予小子之序其意者
  具見其表裏其於虛實之論可核矣公卒乃贈諫議大夫
  姓曾氏諱某南豐人序其書者公之孫鞏也
  曾子固館閣送錢純老知婺州詩序
  熙甯三年三月尚書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錢君純老出
  為婺州三館秘閣同舍之士相與飲餞於城東佛舍之觀
  音院會者凡二十人純老亦重僚友之好而欲慰處者之
  思也乃為詩二十言以示坐者於是在席人各取其一言
  為韻賦詩以送之純老至州將刻之石而以書來日為我
  序之蓋朝廷常引天下儒學之士聚之館閣所以長養其
  材而待上之用有出使於外者則其僚必相告語擇都城
  之中廣宇豐堂遊觀之勝約日皆會飲酒賦詩以敘去處
  之情而致綢繆之意曆世寢久以為故常其從容道義之
  樂蓋他司所無而其賦詩之所稱引況諭莫不道去者之
  義祝其歸仕於王朝而欲其無久於外所以見士君子之
  風流習尚篤於相先非世俗之所能及又將待上之考信
  於此而以其匯進非空文而已也純老以明經進士制策
  八等曆教國子生人館閣為編校書籍校理檢討其文章
  學問有過人者宜在天子左右與訪問任獻納而顧請一
  州欲自試於川窮山阻僻絕之地其志節之高又非凡才
  所及此賦詩者所以推其賢惜其志殷勤反覆而不能已
  予故為之序其大指以發明士大夫之公論而與同舍祝
  之使知純老之非久於外也十月日序
  曾子固書魏鄭公傳後
  其言深切足以感動人主又繁復曲盡而不厭此自爲
  傑作熙甫愛之非過也
  予觀太宗常屈己以從群臣之議而魏鄭公之徒喜遭其
  時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無不諫諍雖其忠誠自至亦得
  君而然也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
  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於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
  存也及觀鄭公以諫淨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禮
  失終始之義則未嘗不反覆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鄭公
  之賢焉夫君之使臣與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
  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滅人言以掩己過取小亮以私其
  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諫諍為當掩是以
  諫諍為非美也則後世誰複當諫諍乎況前代之君有納
  諫之美而後世不見則非惟失一時之公又將使後世之
  君謂前代無諫諍之事是啟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羣下
  既知此意而不言漸不知天下之得失至於遼東之敗而
  始恨鄭公不在世未嘗知其悔之萌芽出於此也夫伊尹
  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諫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
  事至迫存之於書未嘗掩焉至今稱太甲成王為賢君而
  伊尹周公為良相者以其書可見也令當時削而棄之成
  區區之小讓則後世何所據依而諫又何以知其賢且良與
  桀紂幽厲始皇之亡則其臣之諫詞無見焉非其史之遺
  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則諫諍之無傳乃此數君之所以
  益暴其惡於後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為尊親賢者諱
  與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諱者惡也納諫豈惡乎然則焚
  稾者非歟曰焚稿者誰歟非伊尹周公為之也近世取區
  區之小亮者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則以焚其稿為掩
  君之過而使後世傳之則是使後世不見稿之是非而必
  其過常在於君美常在於己也豈愛其君之謂歟孔光之
  去其稿之所言其在正邪未可知也而焚之而惑後世庸
  詎知非謀己之奸計乎或曰造辟而言詭辭而出異乎此
  曰此非聖人之所曾言也令萬一有是理亦謂君臣之間
  議論之際不欲漏其言於一時之人耳豈杜其告萬世也
  噫以誠信待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萬世者鄭公也益知
  其賢雲豈非然哉豈非然哉
  古文辭類纂九

知识出处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出版地:温州

清桐城派大家姚鼐编纂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共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阅读

相关人物

姚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