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瓯东私录十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05414
颗粒名称: 論類
分类号: K206.6
页数: 51
页码: 一至五十
摘要: 項喬寫的論說類文章。
关键词: 杂著 笔记 论文

内容

論類
  舉業詳說
  論舉業根本共八條
  一 聖門之學體之身心則爲德行發之辭語則爲
  文章其實非二物也然言易而行難言緩而行
  急聖人恐學子者騖馬於文辭而忽於德行也故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又曰文莫吾
  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是豈以文字
  之學有出於身心之外哉盖欲自身心而充養
  之則言之真切而有味然後可愛而可傳耳使
  身心之學有所未明則片言隻字之𤼲𢦙已不
  覺舛繆而况風簷寸畧動輙數千言能保無敗
  筆哉借能櫽括之工組織之巧然終非其肺腑
  所流之真味譬諸剪綵爲花而生意已絕自然
  氣脉之不貫根本之不逹其能致用者鮮矣故
  凢校文者能執此以論士未有不得真儒以致
  善治者也我
  朝以舉業開科意盖如此士之業此者盍知所本耶
  一孔門之學只在爲仁仁人心之天理即天命之
  性也。孟血子喫緊爲人直指仁爲人心。而謂學問
  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鳴呼。其音約而義盡
  矣。此萬古學問之關鍵也。盖能求放心。即是能
  仁。仁雖孔子於顏淵。止許其三月不違下此。如
  由賜之高弟。子文文子之賢大夫。孔子不之許
  也。若謂能求放心而後可從事於學十問。則淺之
  乎仁之說矣。夫人之所以叅爲三才者。曰惟此
  心耳。古之聖賢。爲心之不可放也。故有所未知。
  學問以求知之。有所未行。學問以求行之。其所
  知所行。皆所以求其放心而已。而已矣者。無他
  之詞也。夫曰求。即是學問所在。曰學問。卽𠔥知
  行。而讀書考究所謂學文游藝。如今舉業之學。
  亦在其中。非謂學問只在讀書考究。必求放心
  而後可從事於學問也。亦非謂不學不問。直𡨋
  一頓悟而即可謂之求放心也。孔子獨許顏回
  爲好學。而歸之不遷怒又不貳過。遷之貳之。則心
  放矣。顏子盖善求放心者。是可以占孔門學問。
  不專在讀書考究明矣。然以求放心爲學問。則
  讀書考究。正是學子問之作用處。如顏子之學在
  不遷怒不貳過。而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
  正自不可廢也。
  一朱子荅呂子約亦𡮢日。大抵此學以尊德性求
  放心爲本。而講於聖賢親切之訓以開明之。此
  爲要切之務。若通古今。考世變。則亦隨力所至。
  推廣增益以爲補𦔳耳。不當以彼爲重。而反輕
  凝定牧歛之實。少聖賢親切之訓也。若如此說。
  則是學問之道。不在於巳而在於書。不在於經
  而在於史。爲子思孟子。則孤陋狹劣而不足觀
  必爲司馬遷班固范瞱陳壽少徒外後可以造
  於高明正大簡易明白之域也。又曰日用功
  夫。比復何如文字雖不可廢然𣶬養本原而察
  於天理人欲之判。此是日用動静之間不可頃
  刻間斷底事。若於此處見得分明。自然不到流
  入世俗功利權謀裏去矣。某亦近日方實見得。
  向曰支離之病雖與彼中證候不同。然其忘已
  逐物貪外虚内之失。則一而已程子說。不得以
  天下萬物撓已。已立後。自能了得天下萬物。今
  自家一箇身心。不知安頓去處而談王說霸。將
  經世事業别作一箇伎俪商量里講究不亦誤乎
  ○又荅潘恭叔亦𡮢曰學問根本。在日用間持
  敬集義功夫。直是要得𫝹𫝹省察。讀書求義。乃
  其間之一事耳。舊來雖知此意。然於緩急先後
  之間。終是不覺有倒置處。誤人不少。今方自悔
  耳○類觀數條。則朱子晩年定論。亦未𡮢不以
  學問之道。盡在求放心而無疑矣。
  一學者欲求放心。當在何處喫緊。愚意知之非艱。
  行之惟艱。只在戒愼不睹恐懼不聞。各從自已
  性偏處克將去。勿令私已而已。惟聖人能無偏
  無私。其次則不能矣。以鲁子少精察力行。猶恐
  有不忠不信之累。以趙清獻之廉於財。而不免
  酷嗜於色。各人偏處。猶痛痒然。各人須自知得。
  所謂良知也。能於暗室屋漏及明堂廣衆之中。
  於所不睹不聞之良知而戒愼之。此心一渉於
  偏。即與克去。如水之制火。如將之克敵。乆之而
  私心絶滅。仁道渾全。堯舜孔孟之學問。不能加
  毫末於此矣。此舉業之根本。不如此。雖階舉業
  以出身。何得於聖賢學問之功。何補於國家成
  敗之數。
  一心性中只有箇仁義禮智。人知孟血子始𠔥舉之。
  不知自子思而已然出矣。𦤺廣大而盡精㣲。即是
  尊德性之仁。極高明而道中庸。即是尊德性之
  義。敦厚以崇禮。即是尊德性之禮。温故而知新。
  即是尊德性之智。皆學問之事也。仁偏言則一
  事。專言則包四者。故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
  心而已矣。
  一知行合一云者。非謂知便是行。行便是知。知還
  是知。行還是行。知還在先。行還在後。觀孔子荅
  哀公生知學知困知與安行利行勉行。先後並
  列。孟血子以智爲始條理聖爲終條理。可以見其
  序不可亂。其功不可缺也。惟聖人合下便有始
  有卒。故語知則行在其中。故曰生而知之者上
  也。語行則知在其中。故曰誠則自無不明也。其
  次不能無先後矣。但古之學者求知之。正所以
  行之也。故惟精正所以惟一。學子聚問辨。正所以
  居寬行仁。多識前言徃行。正所以畜德。慱文正
  所以約禮。格𦤺正所以誠正。道學正所以自修。
  道問學正所以尊德性。好問正所以用中。擇善
  正所以固執。學問思辯正所以篤行。明善正所
  以誠身。盡心知性正所以存心養性。要之曰惟
  精。曰學問。曰多識言行。曰慱文。曰格𦤺。曰道問
  學。曰好問。曰擇善。曰學問思辯。曰明善。曰盡心
  知性。皆所謂知也。曰惟一。曰居寛行仁。曰蓄德
  曰約禮。曰誠正。曰自修。曰尊德性。曰用中。曰固
  執。曰篤行。曰誠身。曰存心養性。皆所謂行也。知
  之正所以行之。非兩不相干物事。所謂知行合
  一者。或當如此㸔。然朱子亦𡮢曰。由不明。故不
  行。由不行。故不明。是知然後行。行然後知。必行
  而後謂之知。故曰知之實。知斯二者勿去是也。
  不行不足謂之知。所謂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
  得之必失之。又曰。人皆曰子知。擇乎中庸而不
  能期月守是也。是知行固不可偏廢。而其主意
  頭腦。尤歸重於行也如此。後世訓詁詞章舉業
  之學勝。專以考究記誦爲知。而未𡮢有身心着
  已之學。故岐知行爲二。而去道始遠矣。然所謂
  行者。只是戒謹恐懼。常存天理之心。不使雜於
  私欲之謂。中庸論道學而首尾戒愼者以此。非專
  在手舉足蹈顧動而後謂之行也。如行路然。步
  行車行馬行固是行。擇日問途治具。而謀始於
  𫝹慮。亦未𡮢不是行也。古之學者。如行孝然。每
  食必有酒食。必請所與。必曰有。固是行孝。父没
  而羊棗不忍食。亦不可不謂之行孝也。吾人當
  行之大節目。不過親親仁民愛物而已。惟知存
  心爲行。則匹夫匹婦之㣲。求𡮢不可行仁民愛
  物之事。民即人也。朱子詩有明註。親之外便是
  人。人之外便是物。孰不有人。孰不有物。孰不能
  仁之。孰不能愛之。惟視有天下國家者。所施有
  廣狹焉耳。若專謂發政施仁。而後可謂之行仁
  民之事。咸若鳥獸草木魚鱉。而後可謂之行愛
  物之事。則終身不能行者。不啻多矣。道雖愚夫
  愚婦。可以與知與能焉。聖賢爲已之學。豈有使
  人終身不能行者。其曰壯而行之曰行乎中國。
  則專指在位者言之。不可槩論。知此。則知學問
  之道無他。眞在求其放心而已矣。
  一人有大小。理無大小。故學無大小。敎無大小。蒙
  以養正。聖功也。此言小子之學與大人同。大人
  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此言大人之學與小
  子同。弟子孝弟謹信愛衆親仁。行有餘力則以
  學文。與君子志道據德依仁而後游藝。只是一
  様。故三代設爲庠序學校。皆所以求放心明人
  倫也。皆欲其下學而上逹也。有爲兒戯而設爼
  豆畫八卦者。有爲兒時。而悟心同理同。悟讀書
  不止于應舉者。豈可槩語以下學之事。有終身
  由之而不知其道者。有雖聖門高弟。直待晚年
  而後得聞性與天道者。豈可槩語以上逹之理。
  要之下學可以言傳。上逹必由心悟。其曰中人
  以下不可以語上者。言上逹者之難得也。曰民
  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者。猶梓匠輪輿。能與人
  䂓矩。不能使人巧。非謂聖人不欲使之知使之
  巧也。盖與以䂓矩。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其不能
  者。直聼其自悟而已。敎固無以異也。
  一仁以爲已任。死而後已。聖學也。其要只在立志。
  孔子惟少志于學。故年勝一年。愈老愈好。夫人
  少便好色。壯便好闘。老便貪得。枉厄無聞者。無
  志故也。故必有求爲聖人之志。然後可與論學。
  一先輩謂舉業不患妨功者。謂學問以求放心爲
  主。則雖終日事舉業。只是據吾胸中道理。照制
  式而敬應之。初不以得失動心。於道義之功。自
  無妨損也。若謂十日之間。七日學道學。三日學
  舉業。謂之不妨功。則三日所妨。亦已多矣。觀書
  者不可以辭害意。
  論舉業體則共七十七條
  一四書五經之言。皆聖賢心學所在。我之心。即千
  古聖賢之心。我於聖賢之言。一一體會於心。想
  其光景。玩其趣味。務得其所以然之故。乆之而
  義理通融。充然有自得之學。他日題目到手。寫
  出胸中眞味。主司見之。自當刮目。萬選而萬中
  矣。
  一舉業以發揮義理爲主。發揮義理得出。則文字
  自佳。故大家手筆。不爲纎巧之體而自宏富。不
  爲奇恠之詞而自華麗。奇寓於純粹之中。巧
  藏於典暢之内。不善作文者。不務說理。而惟求
  異於文彩詞句之間。則陋矣。然文雖主於說理。
  而其間固有自然體則不可易者。有開必有闔。
  有抑必有揚。首尾要照應。輕重要稱停。錯綜斟
  酌。在相題而施之。學者求通於理。而能凖則以
  成文。其有不中主司之求。而稱國家之用鮮矣。
  一文理不通。謂文與理俱說不通也。夫理之不通
  而文通。他曰猶有通時。若初學做文一二年後。
  於之乎也者矣焉哉然故耳豈等文義。不能通
  曉。而錯誤慣用之。直是無藥可醫。敎人者須令
  置王篇一本。於字義考究明白。庶幾有進。每見
  人家初敎子弟。不逹此等極大病痛。謂其初學。
  姑就好爲人師者而習之句讀。誤矣誤矣。
  一舉子於四書本經性理通鑑之外。便當熟讀諸
  經白文而講觧其義理。易𠔥㸔程傳。春秋𠔥㸔
  左傳。詩𠔥㸔韓氏外傳。大極圖。通書。西銘。定性
  書。切於性理。亦當熟讀。以上當讀之書。不過數
  册。若年㓜時。得嚴師責令熟讀。不一二歲可了。
  而徃徃錯過時光。或反記誦臭爛時文。殊爲可
  惜。至於近思錄。文章正宗。有餘工亦當熟㸔。其
  諸子百家。史書。
  聖制書。止取序文節抄。獨觀大畧。足矣。莊列淮南子
  文選等類。雖終身不㸔無害。若窻下遇中意文
  字及妙契處。須陸續楷書成帙。時節展玩。庶義
  理不覺通融。而篇章亦不覺成誦。
  讀書不可貪多。如讀大學。則止將大學一部在
  案。更不可雜置論語。恐分心目。無益於得。俟此
  書熟誦精思。了無疑滯。然後以次而及他書。盡
  一年之功。讀一部大學則四書不過四年。治各
  經亦如是。經書旣熟。然後及性理通鑑綱目等
  書。有餘力矣。若年年將本經四書性理通鑑綱
  目等書。從頭㸔一番。則日不足而力有限。豈能
  一一記得。徒棄前功也。
  一聖賢言語雖是簡明。然却章有旨。字有義。凡㸔
  經書。必先理㑹白文。不觧。方㸔大註。又不觧。方
  㸔小註。又不觧。方問於師友。沉潜反覆。以思以
  問。苦心則言易入而不忘。認理旣眞。措辭自達
  猶樹木之根本深。而枝葉自茂也。今未㸔書。先
  將一切不根時文主意破題。堆積盈案。以求強
  觧襯貼。猶粘枝葉於根本。豈有生意。况未必能
  記。記之未必得用也。可惜工夫矣。故一切陳腐
  時文。不痛燒毀一番。正理終不明也○以上二條。
  見麻城毛鳳韶先生刻集。其於近日初學病痛。
  可謂腦門上着一針矣。然𡮢記朱子曰。凡㸔文
  字。少㸔熟讀。一也。不要鑚研立說。但要反覆足體
  驗。二也。埋頭理會。不要求效。三也。三者學者所
  當守。毛子之言。盖得諸此。
  一㸔書玩理。不可急迫。荀𡖖曰。眞積力乆則入。杜
  預曰。優而柔之。使自求之。厭而飫之。使自趋之
  若江河之浸。膏澤之潤。涣然氷釋。怡然理順。管
  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將通
  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誠之極也。此三言者。程子
  謂循其言皆可以入道。予謂㸔書玩理之法。亦
  無踰於此矣。
  一塲中㸔文。如走馬㸔相。所作文字。惟貴顯曲淺
  一氣呵成。不打人牙齒。不令人回頭轉㸔。極利
  科目無疑。若引用經傳成語組織成文。於此三
  字。尤不可不知。
  一近世善作舉業。予所知者。莫如王公濟之。王公
  伯安。呂公仲木。馬公伯循。崔公子鍾。至今墨卷
  可覆誦而程之。
  一主司校文。全在頭塲。頭塲題目浩瀚。豈能篇篇
  做得。篇篇記得。多記固能損心。多做亦能損氣。
  窻下。惟當講求題意及段落輕重所在。當塲精
  意七破及難題首尾二題。至於行文長短。隨一
  時興趣所到。不必拘定格子。凡考文者。於頭塲
  取中。然後吊號㸔二三塲。若頭塲已落地下。雖
  二三塲便是錦綉。安得到主司之手。而入其目。
  然取中後校定高下。却在二塲三塲。故二三塲
  工夫。亦不可廢其詩文等類。天資髙者。在
  殿試後用工。亦不爲遲。若無資地。𨿽早攻亦無用處
  故用功當知先後。
  一二三塲文字。雖亦各有體則。然猶可以隨人才
  思馳逞。惟頭塲規矩做定。針線織成。雖有才思
  隨意馳逞不得。故論其體㮣。雖穉子亦能成篇。
  求其精純。必欲股股句句。不可昜置。不可增减
  雖老師亦未易合格也。故主司去取全在頭塲。
  且二三塲若有䂓矩。就頭塲亦即足以見之。故
  觀其講結通今慱古。句法可方可員。有議論。有斷
  制。而論䇿可知也。觀其對仗整齊。詞氣蒼古。而
  詔誥表判可知也。若頭塲不合體格。二三塲縱
  有才思。亦無用處。此非予一人之言。凡今昔翰
  林名公及以舉業擅名海内諸士。無不謂是如
  此。
  一作義要平曰讀書先知貼註。某句訓字。某句訓
  意。其次則認題要知輕重難易。𢾾文要知正反
  開合鋪叙裁剪體貼味嘆之法。講語最忌雷同
  合掌挑水疊床架屋賔勝主之病。
  一作義以逹題意爲止。因破題不能盡逹題意。故
  用承。承不能盡。故用小講。小講不能盡。故用大
  講。大講說開了。故用繳以束之。繳不能盡。故又
  用結義至繳結。則題意無餘藴矣。凡小講不宜
  與破題同意。繳題結題。不宜與大講同意。
  一頭塲弄得熟時。破承講繳結。一想便在眼前。股
  股句句。相逼而來。如天生自然。不可移易。此可
  與熟者道。否則痴人前說夣而已。
  一作義最貴體貼題意切近眞實。使人讀文字便
  知題目。如㸔眞容便知本相。方是好手。
  一義則俱選取歷科程文爲㨿。正以䂓矩在此。雖
  有作者。不能脫胎而換骨也。知此而精其章旨。
  充以才氣。加以詞藻。雖肓試官在上。暗中摸索
  着。亦自不能釋手矣。
  破題則
  破題具一篇之意。最要包含徧覆。破意爲高。破句
  破字爲下。如破知及之全章云。聖人以全德望
  天下。故詳致其責備之意焉。此破意者也。如正
  顏色斯近信。破云。端於靣而協於誠。君子所重
  之道也。此破字而最可笑者也。破題所用。自有
  見成字眼。如惟字對故字。旣字對又字。欲有字
  對必先字。詳字。歴字。申字。推字。引字。釋字。擬字。
  喻字。著字。明字。表字。指字。因言字。俱要相題下
  筆。本題字靣。别有字靣可代。則代之。若本題原
  有字靣不可代者。只須用其本等字靣。若硬尋
  一箇别字來代他。反扭揑碍人眼目矣。
  承題則
  承題要與破題相開闔。承語數句。亦要自有開闔。
  不可兩開說。又不可一股說。庶有錯綜。盖凡分
  破宜合承。合破宜分承。正破宜反承。順破宜逆
  承。合承用成語一句𦋐住。分承用兩句傍題說
  話分開。順承是從上說下來。逆承是從下說上
  去。或交錯用之。謂之羅紋承。或推本說起。謂之
  推原承。或首句合說。中二句開說。末句又合說。
  謂之開合承。在相題着筆。不然。只是加字破題
  耳。惟其間。者字。而字。也字。則字。矣字。然字。其字。
  哉字。苟字。抑字。豈字。這幾箇字必脫不得。全憑
  他來轉換。若用得不熟。不免失宜矣。
  起講則
  起講須體㑹一篇之意立說。或二句。或四句。此下
  即當承上文說來。就題做去。然或遇單題。止就
  本題上立說者。亦當承上文。方有來頭。方有下落。
  大講則
  一貴定間架。舉子作文分股。如大匠築室分定間
  架一般。築室間架。重在中廳。作文間架。重在題
  意。若間架無下落。雖山節藻稅。亦無用處。故其
  則。全在斟酌題意輕重。若上三四句俱輕。下一
  句爲重則上三四句。止共講二股。末一句便講
  六股。亦無害。如詩經孑孑于旌一章。重講末一
  句是也。又題中遇有二意。原無輕重。然或一意
  只一二句。一意却五六句。則雖以五六句對一
  二句講。亦無害。此以意分股。如以能問于不能
  四句。當對㐶而不校一句平講是也。又題中有
  兩人對話。一是聖人。一是子弟。或聖人說而子
  弟賛嘆之。如君子道者三一章。若聖與仁一章
  是也。此所重當在聖人上。况上靣說話旣多。自
  當講多。下靣說話旣少。自當講少。若以子弟之
  言。對聖人竝講。又強以少而對多。則益失輕重
  矣。若子貢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一章。則子貢自
  任與聖人抑而敎之之意俱重。故當並講之。然
  亦不可遥對也。其餘問仁問孝問君子之類。問
  處。或斷講。或順口氣講。但當畧過。所重在聖人
  荅問上。决不可以一問一荅分定竝講。若間架
  不論輕重。逢題逐句。槩講幾股。則如將水桶挑
  水。兩頭一般平。乃奴才家數也。
  一貴善對待。講義貴流水說來。爾我對去。若以赤
  子對蒼生。堯封對禹甸。半途對中道。孜孜對汲
  汲。日用之間對常行之際。是講語疊床合掌也。
  如前兩股以致知力行。後兩股又以擇善固執。
  前兩股以全體大用。後兩股又以一本萬殊。是
  講意疊床合掌也。此皆時文所忌。然遇題目枯
  淡無可對。而牽牟強成對。則不如隨題發揮。㒹倒
  文法。意雖不免合掌。而句語字眼不至合掌。亦
  可矣。大率意旣異。則文不妨于大同。古文如孟
  子今王皷樂田獵于此二叚。時文如危言危行
  題講云。機伏隱㣲。有舉世所不能言而獨言之。
  事關利害。有舉世所不敢言而獨言之二股。可
  以類推矣。意旣同。則文須爲之小異。古文如陟
  彼高崗。我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對陟彼崔巍。我馬隤豗。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
  𣱵懷時文如仁者人也題。上股講理寓于人。下
  股對人具乎理。可以類推矣。
  一貴有藴籍。講語要有藴籍。藴者。包括義理。或一
  句可該百句。非舉一廢百之謂也。籍者。根據經
  典之謂。非杜撰也。
  一貴善鋪敘。講義善鋪敘者一步進一步。而愈出
  愈竒。大率前靣宜虚。後靣方好指出實事。如指
  實不盡者。湏用一如字以見例。又湏繳歸題目。
  方見切實。其股法。或前兩股短。則後兩股宜長。
  或前兩股長。則後兩股宜短。以至六股八股。亦
  要長短相間。方見波瀾。句法亦然。
  一貴知正反。文字照依題目。必先反說而後正说。
  則彼此相形。而意義了然觀大學傳之九章十
  章及孟子七篇之人中。多是一正一反說。盖一正
  一反形容。是古今文章家大機軸。不獨舉業當
  如此也。然亦有不可反說者。如說聖人德行。不
  當以常人反之。說唐虞氣象。不可以衰世事反
  之。以常人非所以擬聖人。唐虞之時。原無不好
  象也。餘見後上生下題則下。
  一貴善裁剪。題目事實散出諸書。語本參差而作
  者採摘成對。組織成文。八此是裁剪文法。方蛟峯
  所謂挿花編籬者是也。
  一貴善咏嘆。講至題意巳盡復總括其意作兩小
  股於後。此是咏嘆之法。所謂咏嘆者。不離上文
  之意。在詞語簡切。斷判明𠁊。無疊床之病耳。大
  學傳之九章三引詩。只是咏嘆上文家齊國治
  之意。非齊治之外。别有所咏嘆也。大抵作文用
  鋪敘文法易。用咏嘆文法難。講末得幾句咏嘆
  便覺意思從容。恣態橫溢。有臺閣氣象。
  一貴知難易。題有難易。其易者固可順口發揮。若
  難題旣無可鋪敘。又無可咏嘆。便當另立一法。
  或斷講。或推原講。或挑剔引喻講。方起得主司
  眼目。不然。寧簡短可也
  一貴知賔主。題目難于形容者。必須用賔主文法。
  但不可使賔勝主耳。孟子莊子戰國策多用賔
  主法。程文如以善養人題。是王者爲主。故用天
  地之於物父母之於子爲賔來形容之。若巍巍
  乎惟天爲大惟堯則之題。是孔子已將堯作主。
  用天作賔形容之矣。程文内。復用山與地作賔
  形容天之大。是以賔講賔。譬了又譬。猶夣中復
  說夣也。此却不是格矣。
  一貴知省文。如講修已以敬。起講後即須提出一
  敬字作頭腦。後只模寫發揮敬字意思。至末又
  須提出敬字以束之。如云修已以敬如此。是也。
  此是省文法。短題尤當則之。若句句用敬字。便
  纒擾冗沓。末後不用一敬字。又無關鎻矣。
  一貴知倒提。如講經綸天下之大經。須先將天下
  之大經提起講。然後講經綸意思。此是倒提法。
  一貴善援引。講義引用成語。須用三代以前經典。
  秦漢以下故事不可輕用。若宋儒發明道理之
  言有切於本題者。斟酌用之可也。如㓜學壮行
  程文。講語用漢王陽貢禹彈冠結綬故事。此語
  孟子時初不知也。乃入孟子口氣中。雖是萬古
  一心。終於體骨制有犯。又如作兩扇題。上扇有成
  語。而下扇無之。不若置之俱不用。庶文字不偏
  枯也。
  一貴知互文。題目幷註說得偏者。皆當於題中互
  言之。則意思渾全。如作君子戒愼乎不睹二句。
  束題當云。戒愼於不睹。則不聞之際。戒愼可知
  矣。恐懼于不聞。則不睹之時。恐懼可知矣。如祖
  述堯舜二句。束題當云。堯舜以道言。而法在其
  中矣。文武以法言。而道在其中矣。
  一貴知補意。如出門自如見大賔二句。末當繳云出
  門如此。則未出門之時可知矣。使民如此。則未
  使民之時可知矣
  繳題則
  繳題是歸束一篇之意。要斷制警㧞。不須多言。亦
  不可只用馬籠頭套子束之。近又見刋文於此
  處即引証者。如子在齊聞韶題繳以端冕而聼
  古樂何足以語此云云此不可則也
  結題則
  結題要文不足而意有餘。只須數行。轉折許多意
  思。或只用上下文。或用他章。或引用經典。或𠔥
  而用之。或引異處而釋其爲同。或引同處而明
  其爲異。俱無不可。然須不失本題之意乃隹。不
  然。則何以謂之爲結。如律詩只八句耳。末二句
  猶要結得前六句之意盡。况經義乎。
  短題則
  凡短題惟貴發揮通透。句句切題。而意不倒置。詞
  不疊床合掌。乃佳。有不得已用一二事貫講者。
  如一句兩意題。要作八股。則貫在前段末二句。
  至後段末二股。又湏應临前講。如一句一意題。貫
  在臨後二股。然俱要着一如字以該其餘。餘見
  前貴善鋪敘則下
  長題則
  長題不難𢾾演。惟在提掇題上及註中𦂳要字
  眼。使題意明白。首尾相應。血脉貫通。且一讀便
  見間架段落所在。乃是高手。然段落旣定。中間
  上段比下段。或長一二句。或短一二句。只得寫
  去。不必拘定。又如題不甚長。則白文字靣湏句
  句提出講。長甚。則以意該括。或斷去。畧其字句
  可也
  參差題則
  題本參差。原無定則。(弘治十五會試刊)惟在識題意輕重。(弘治十五會試刊)流水對去
  爲佳。(弘治十七山東試刊)如子在齊聞韶一章。(正德十五會試刊)凢有血氣者三句。所
  謂大臣者三句。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一章。俱是
  流水說來。爾我對去。而題意了然。輕重各中其
  則。時文中至精至妙者也。
  兩扇題則
  題本兩扇相對。故湏兩扇隔越對講。謂之遥對。徃
  年皆如此作。近日有於各扇中間自作小對。惟
  首尾隔越對之。(嘉靖七年顺天刊)此似新鮮。然每扇中。有一層意
  者。(嘉靖元年江西刊)若君子哉若人是也。有二層意者。(正德二年顺天刊)若夫孝者
  善繼人之志是也有三層意者。若過位色勃足
  躩其言似不足者是也。(弘治七年顺天刊)有四層意者。如其君用
  之則安富尊守榮是也。其對股湏當斟酌。有兩扇
  緊關字眼相同。(嘉靖七年應天刊)當擬起另講。(正德八年陕西刊)方不重疊者。如殷
  夏禮。二禮字同。衆好惡必察。二衆字同。俱當
  提起講是也此則不一。當以類推。
  兩扇連珠則(弘治十一年順天刊)
  題本兩扇而意却相連。如𤰞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之類雖隔越對講。而於過接處又湏提出相連
  之意。乃有下落
  两扇反對則(嘉靖十三年應天刊)
  如古之學者爲已之類。先湏識題意所重。次將同
  異字眼提掇分明。至所反處發出一段感慨之
  意方好。
  三扇題則 四户扇至九扇附
  三扇题。當三扇對講。每扇頭尾要同。(嘉靖七年江西刊)中間自作小
  對不妨小異。此是常則如臨之以莊三句是也。
  然題有上二句意思相平當對講。(嘉靖十七年㑹試刊)下一句當另
  講者。如慱厚所以載物三句是也。有上一句當
  另講。(成化二十三年會试刊)下二句意思相平當對講者。如先有司三
  句是也。(弘治十三年廣西刊)有題本三扇。中間意思却相連者。(嘉靖十三年顺天刊)如足
  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句是也。四扇题。如𡩖則得
  衆四句當平講。(弘治八年陕西刊)如行夏之時四句。便當將夏時
  另講。(正德五年浙江刊)殷輅對周冕講。韶舞又另講。五扇題。如敬
  事而信當平講。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五段。则
  因問惠而不費。而并數五羙。故當首段分開另
  講。(嘉靖十三年應天刊)餘對講。六扇題。(正德五年應天刊)如六言六蔽當平講。君子之
  道本諸身六事。及舜發𤱶畝之中六句。又當提
  本諸身及舜出另講。惟意所重。不可泥也。七扇
  八扇九扇。俱類此。但六扇以上。各扇自足相對。
  自不必每扇又另作小對也。
  下賛上題則
  上生下題則(弘治九年會試刊)(正德二年山西刊)
  如责難於君謂之恭。(嘉靖二十一年應天刊)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仁
  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此下賛上題也。過接
  處。湏先提醒題目。又必反說數句。然後發揮正
  意。(弘治九年會試刊)(嘉靖十年顺天刊)末又用一句點出題目束之。此常則也。若百
  年㑹試刊嘉庆十年順天刊
  姓足君孰與不足。(正德十一年顺天刊)(弘治六年會試刊)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舉直
  错枉則民服。夫苟好善三句。此上生下題也。
  因本題白文之下。己自反說。故過接處只要提
  醒題目。即當順題發揮。不可再反說
  二頭一脚下紐上則
  四頭一脚下紐上則
  凡下紐上題。(正德十一年廣西刊)至下句湏合上意講。(成化十一年會試刊)方見題意。如合
  忠信重祿。(嘉靖四年山東刊)方可以勸士。合兼夷狄驅猛獸方百
  姓寧。(弘治十八年會試刊)合諌行言聽方膏澤及民合慱學篤志切
  問近思。方仁在其中。若分講。如云慱學篤志則
  仁在其中。切問近思則仁在其中。便失却題意
  矣。餘可類推。且此等題過接處。亦湏先提醒題
  目。方明白。且便發揮
  三頭一脚下紐上則
  遇三頭一脚題。(正德十一年雲贵刊)則一脚當應上三頭作三股分講。(正德三年會試刊)
  如默而識之一節是也。然如夏后氏五十而貢
  至其實皆什一刊文。末脚却只作兩股講。只在
  提掇題意分明。又不可拘定
  九頭一脚題則(正德十五年會試刊)
  如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題。以
  一貫九。湏要意思完全。
  下斷上題則(弘治十七年浙江刊)(弘治八年會試刊)
  知不得於言一節。樂民之樂六句。至斷制處。湏斬
  截。方得題意分明
  一頭兩脚則(弘治五年顺天刊)
  如邦有道危言危行之類。頭另講。兩脚首尾遥對。
  中間又自作小對講。然頭句不可泛講。湏竊下
  文意思而能喚起下文方佳
  一頭四脚或五脚(嘉靖十九年顺天刊)
  如大德者必得其位一節。(嘉靖四年顺天刊)是一頭四脚則也。舜其
  大孝也。歟一節。是一頭五脚則也。二則俱要頭
  脚相應。繳出脚應頭意思方好
  制度題則
  凡題屬數目制度者。騁不得才思。着不得贅字浮
  辭。最易窘筆。(弘治十五年會試刊)貴考究分明。對待順暢。不可杜撰
  扭揑。如夏后氏五十而貢四句。極可則者也
  枯淡題則(景泰四年順天刊)
  題枯淡。則講貴富艶乃出色。如周有八士刋文是
  也。然此惟有筆力有生意者能之。如度才力不
  能。便當簡短實落。不着閒話可也。餘見貴知難
  易條下
  敘事題斷講則
  春秋褒貶之筆。亦只是善敘事而已。古人叙事。便
  與法家立斷案相似。觀斷案則情狀具見矣。如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乃與文子同升諸公。其
  可以爲文之意卽寓其中。如子產聼鄭國之政。
  乃以乘輿濟人于溱洧。其惠而不知爲政之意
  卽寓其中。魯欲使愼子爲將軍。失在魯也。故孟
  子全篇俱責魯。末及愼子不能引君。只一二句
  而已。凡遇敘事題。便當斷制講。若亦順口氣發
  揮。非惟筆路窒碍。且斬然無趣味矣
  原上文題則
  (弘治十七年陜西刊)
  如夫如是則修文德以來之之類。凡題原上文。湏
  總紐說來。不可支離。斷制講去。不可纒擾。如梢
  工於開船時候。一篙兩觸。便遠堤岸。使人一舉
  目。又㸔見從岸邊出來。方是老手。
  疊語題則(嘉靖七年浙江刊)
  如禮云禮云樂云樂云。只湏用原句。分講便是穉
  筆。然或遇短題。如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如其仁
  如其仁則亦不可不分提之。然湏上句承上文
  意講。下句用咏嘆法講。阡如浸潤之譛全章。前一
  段當講如何爲浸潤之譛。如何爲膚受之愬。如
  何不行却是明。後段只湏將原文提過而咏嘆
  之。又如古之人。則是動稱古人本非一句。又不
  可只用原句。又有一様疊語題如有所忿懥八
  句。四有所字。俱含未來而迎之。旣來而不察。旣
  去而將之三意。若句句俱用。便𣻉泥雜沓。若俱
  不用。又不是。湏安在起講下總說破。至各扇上。
  畧提掇出方好。應天刋文。殊不可則
  首尾疊語題則(嘉靖元年浙江刊)(嘉靖十三年浙江刊)(嘉請十三湖廣刊)
  如天何言哉一節。賢哉回也一節。禹無間然一節。
  皆當於首句大綱講幾句。只用一句提出原文。
  不必作對。尾句則通承中間意思咏嘆幾句。末
  又用一句繳出原文以束之。亦不必作對。然講
  首句不難。惟末句湏要着筆力斷制。主司㸔人
  學識。全在此處
  反語題則(正德二年應天刊)(嘉靖二年㑹試刊)
  如未有仁而遺其親二句。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三
  句。皆反語題也。湏發揮正意明白。而題目字靣
  又不可不提點出來。然或先反講而後及正意。
  或先講正意而後反講之。在相題着筆耳
  急語題則
  凡遇急語題。欲照顧題目。恐發揮正意不出。欲發
  揮正意。又恐將題目迂緩了。湏挑剔意思分明。
  又不失急語口氣。如吾豈若使是君爲堯舜之
  君三句。先倒提堯舜君民于前。然後及豈若使
  意思則也。
  急語呼應題則(弘治五年應天刊)(正德三年㑹試刊)
  正德三年會
  如恭敬者幣之未將。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
  也等作。皆急語呼應題也。過接處。湏先提醒題
  目。如所謂然則恭敬果何在乎。在乎幣帛未將
  之先而已具矣。盖先提醒題目。下文方好任意
  (正德二年浙江刊)(弘治十二年山西刊)
  發揮。然亦有一氣直下。如動容周旋中禮㓜學
  壮行二刋文是也。但終覺語意窘促。恐非高則
  耳
  相因逓文題則
  凡相因題。(弘治六年㑹試刊)最忌講語雜沓。而貴對仗玲瓏。如有德
  此有人。有人此有𡈽。上句有人有𡈽處當講下
  句有人有𡈽處便當逓過。不必再講。又凡此等
  題。白文已自成對。只當每句遥對。不可句句又
  自作對。
  一步進一步題則
  如知及之全章。可舆共學全章。是一步進一步題
  也。凡遇此題。湏融㑹全旨作起講。且進一步。卽
  畧過一步。不可重沓講。
  下釋上題則(正德九年㑹試刊)(成化二十三年㑹試刊)
  如欲誠其意者至知至而後意誠。(嘉靖四年廣西刊)如考諸三王而
  不謬至知人也二節。如老吾老至舉斯心加諸
  彼。其題意皆在下節方說破。故上節只湏渾渾
  提過。若只出上節。則下節雖未及。而此理此意
  已具不得已只得點出正意講之。又不可發得
  太露致侵下節方好。
  自相發明題則(正德五年顺天刊)(正德六年㑹試刊)
  如生財有大道一節。如是集義所生者三句之類。
  貴提掇題意使相照應。且有收東方佳
  上輕下重上重下輕題則(正德十二年㑹試刊)
  所重在下。則上湏畧過。如敬大臣則不眩六句是
  也。以此節重在九經之效故也。(嘉靖九年應天刊)所重在上。則下
  湏畧過。如堯以不得舜爲已憂三句是也。(弘治五年山東刊)以所
  重不在農夫故也。(嘉靖十四年㑹試刊)又如先進于禮樂一章。吾說
  夏禮一節。亦是上輕下重題。但各二頭一脚。上
  對講。輕發之。下當重講也
  以意命題則
  如敬大臣則不眩至天下畏之。敬大臣二句。或問
  謂自尊賢之等而推之也。子庶民以下。或問謂
  自親親之殺而推之也。雖子思初意或未必如
  此。而塲中以此出題。便當如此張主。餘類推
  授受題則
  如顏淵問仁章及吾道一以貫之章。湏發得意思
  明曉。如當時親相授受方好
  援引題則
  凡於引詩引書處。或止提過原文。或照原文口氣
  講。俱不可拘定。惟顧題目難易。及在人筆力高
  下如何耳。要之提過原文者爲可則。但所引有
  一氣五六句或七八句。如孟子乃若其情合下
  天生蒸民一節。題之引語本長矣。提過反成碍
  塞。非則也。若單出迨天之未隂雨一節。又自然
  當照口氣講。尤不宜提過
  譬喻題則
  凡題不說出正意。止以彼物喻此物者。在詩經正
  屬比體。破題起講及繳結。(嘉靖十六年浙江刊)當用正意發之其大
  講止發揮喻意。如羿之敎人射之類是也。(正德十一年雲贵刊)若題
  目有一句正意。(正德十一年雲贵刊)一句譬喻者。如人之有是四端二
  句及人道敏政二句之類。湏將譬句發明正句
  透有正意已在上文。(正德十四年顺天刊)其題却只在譬喻者。如
  夫子之墻數仞四句。及漙慱如天二句。當只就
  牆與天淵字重形容之。若正意上文未𡮢說及。(正德十一年山東刊)
  子之德風二句。當重講正意。而以如不及探湯
  風字草字。畧彷彿數語提掇以見之。此一則說。
  不能盡。當相題而施
  引事論事則
  如五谷者種之羙一節。禹之行水五句。此是以他
  物而引起所論之詞。却屬詩經興體。上叚宜輕
  下叚宜重。不可使有賔勝主之𡚁。
  上虚下實題則
  如用之則行一章。以能問于不能一章。皆是上虚
  下實題也。上叚虚說。不可用孔顏事實。至惟我
  與爾有是。及吾友從事於斯處。方實就孔顏身
  上言之。然亦不可堆積實事。只指出一二件大
  處以槩其餘。如云觀其某事某事。則可以類推
  矣
  五經義則
  易詩書禮記義則。與四書各則盡同。惟春秋義如
  䇿斷一般。别是一様體則然大畧易貴精㣲。書
  貴古淡。詩貴優柔。禮贵典則。(弘治八年應天刊)春秋貴斷制。(弘治十五年㑹試刊)詩各
  體可則者。(正德十年顺天刊)興體。如湛湛露斯次章。(嘉靖二年年㑹試刊)麟之趾三章。
  比體。如婉𠔃變𠔃一章。(正德七年顺天刊)螽斯羽詵詵𠔃一章。(正德二年㑹試刊)如
  鶴鳴于九臯首一章。(弘治三年㑹試刊)(弘治十二年㑹試刊)赋體。如上天同雲章。公車
  千乘六句。(正德二年㑹試刊)如孑孑于旌至良馬六之一章。經始
  靈臺一章。餘類推。其謂之興者。借物以起興也。
  若再用他辭起講是爲疊床架屋。殊失體則。然
  必欲使章旨分明。則於冐頭叙題處用之。不可
  攙入若曰之下。至分章過接處。亦不可用興之
  不足又起興之等語。以致隔斷詩人口氣
  一善作舉業論者。莫如予永嘉止齋先生。先生𡮢
  謂作論莫先於體認題意。故見題目。必詳觀其
  出處上下文。及細玩其題中有要緊字。方可立
  意。盖㸔上下文。則識其本原而立意不差。知其
  要切字。則方可就上靣着工夫。此最作論之關
  鍵也。立意旣當。造語又工。則萬選萬中矣。
  一作論。先破題。次原題。次講題。次使證。終結尾。
  破題爲論之首。一論之意皆𣶬蓄於此。尤當立
  意詳明。句法嚴整。有渾厚氣象。論之去取。全係
  於破題破題不佳。後雖有過人之文亦不復㸔
  也。原題正咽喉之地。推原題意之本原。皆在
  於此。若題下無力。則一篇可知。故或設譬喻起
  或設議論起。或便說題目起。要之皆欲講明主
  意而已。主意分明。斯爲得體。講題謂之論腹。
  初入講處。要過度精宻與題下渾然。使人讀之
  不覺其爲講題也。方是髙人手叚。大凡講題目
  實事處。湏是反覆舖敘。方得句語員轉。如將欲
  說人之子羙必言其父之餘慶。又言其師敎之
  有義方。然亦在性格之良羙。又在交逰之琢習。
  尤在𣶬養之不替。如此推廣。則圓轉不窮矣。然
  論腹正如四通五逹之衢。最恐無䋲墨。湏時時
  繳歸主意。喚醒題目。方得𦂳切明白〇講後使
  證。此論之常格也。而善作論者。毐外於題下便
  使事引證。講後却隨事議論。亦不拘拘然使證
  但一二句至三五句。而題意巳瞭然方妙。若一
  事𢾾演作半篇。便不成手叚〇結尾正論關鍵
  之地。湏意益不窮。文益有味。方見才力。凡爲論
  舉筆之初。已當思結尾當何如反覆。如何議論。
  庶幾首尾貫串。無間斷處若至講後而後思量
  結尾。則意窮而復求意縱得新意。亦不復渾全
  矣。此最作論之病。以上俱見止齋論祖
  一論體比義雖較廣闊。亦最忌詞意重復次序紊
  亂。近見時論。動便用三句作破。如三貞夫。三存
  夫。三天下大。此三套子。似體靣可觀。然詳其意
  義。三句中。可増也亦可减也可上也亦可下也
  貞贅疣耳。要必三句卽如天地人。四句卽如春
  夏秋冬。不可减。亦不可亂。間架立定而辭又足
  以發之。方是手段。又如說仁義禮智便不湏更
  說孝弟忠信。說孝弟忠信。便不湏更說親義序
  别信。又或以親義序别信敘在前。以仁義禮智
  信序在後。則益差矣。切忌切忌
  一作表要胸中有物而筆下不俚。平仄要調對偶
  要切。用事要精當。考証要明實。破題要該括而
  不露。氣脉要接續而不斷。稱頌自陳感謝處。俱
  要竊取題意而不泛然其大旨。只在宣上德逹
  下情而已。宣上德以尊君爲主。逹下情以自抑
  爲要。然其尊君也。必於頌羙之中。寓䂓諷之意。
  而䂓諷之辭。則又貴乎婉。其自抑也。必於謙避
  之中。寓忠奮之心。而忠奮之詞。則又貴乎温。此
  表學之關鍵也。其體有六。曰賀。曰進。曰謝。曰諫。
  曰請。曰辭。駢驪同而語意異。尤貴流水對。不貴
  挑水對。若東坡盖聖於表者也。予昔在燈窻編
  成表則二冊。已刊在廬州河間。此不贅論
  一判語貴通曉律意。作律者。其逹人情通倫理乎。
  不知律意。而𧩊多闘靡。非取人以身言書判之
  意也
  一䇿學浩瀚。豈能一一記得。惟㸔得五經通透。而
  義理正當。所謂不知足而爲屨。我知其不爲簣
  也其體式雖不能周知詳論。然如前軰五段錦。
  及弘治十七年順天鄕試山東鄉試程策皆可
  法。湏是主張在題目外。題目在主張内。不爲問
  目所困。而能析問者之意。方是高手。要擇讀蘇
  東坡䇿制策别策斷以資其才氣讀丘文莊衍
  義𥙷摘稿以通夫古今。庶幾滚滚如長江大河。
  多多益善也
  一五䇿舖敘我
  朝事實能體典謨君臣更相戒𩛙之意。以成我
  祖宗聖不自聖之心。方是唐虞三代氣象全羙文字
  一正義不貴謀利明道不貴計功。固也。然人事盡。
  則天理見。工夫透則效驗來。未有絕好生員。而
  竟落落於孫山之外者也。絕好者如百煉精金。
  有目者所共識。其絕不好者。如銅鉛生鐡。亦有
  目者所共識。惟煅煉未精。成色未足。而可上可
  下者。始不覺令人厭棄耳。然亦有絕好而不中
  者矣。此則在分卷之時。本房好卷偶多。雖上等
  不免於遺棄。又在看卷之際。考官精神偶倦。雖
  好卷不免於冬烘。此亦偶一之事耳。豈一生七
  八科。盡値此不偶之㑹耶。借使盡値之。是則可
  以言命也。故所謂命者。必要之終身而後見。近
  見生員一二科不中者。不自反身。動輙諉曰有
  命。是猶漁人一不得魚。而舉網於陸。曰吾命無
  魚也。天下有不笑其狂者乎。
  與友人王拱甫論涵養之學
  甌東子援琴將北行王子拱甫以書下問涵養此
  心未得要訣不免隨物覺得紛擾願求一言以識
  别嗚呼某豈知涵養者王子乃問道于盲也耶然
  𥩈𠹉疑之儒先之言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
  知如此是涵養不是學能致其知不是敬也而可
  乎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之所以異
  於禽獸參爲三才者曰惟此心耳古之聖賢爲此
  心不可放也故從事於學問所學問者其道云何
  在求其放心而已求放心卽是涵養卽是進學卽
  是用敬卽是致其良知非有二也蓋心非血肉之
  心仁是也敬是也以其純理而言謂之仁以其主
  一而言謂之敬理卽天命之性一卽純於理而無
  二之名也此一字卽恊于克一之一卽惟精惟一
  之一卽吾道一以貫之之一程子所謂一者無欲
  之謂也有欲則不仁不敬而心放矣敬者徳之聚
  仁者善之綂堯舜盛德只是欽敬孔門敎人只是
  求仁求其放心而能仁能敬卽是下學上逹堯舜
  孔子之學問盡在於此故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
  放心而已矣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正是求放
  心之學問也而已矣者無他之詞也然曰求卽所
  謂學問曰學問則讀書講究亦在其中非專在講
  讀明矣若謂一草一木皆所當究必欲即凢天下
  之物而盡窮之而后可謂致知可以力行非惟使
  人終身不能知不能行就使盡能知之亦不必盡
  能行之就使盡能行之亦謂之不知務耳聖賢心
  學初不如此支離要之能求放心而盡已之性斯
  能盡人物之性而一草一木皆在我位育之中學
  問不在講究草木之類而得之也茲欲𣶬養以求
  此心之放以全此心之仁敬以盡進學之功以定
  事物之紛擾恐别無要訣只在戒慎不睹恐懼不
  聞各從性偏處克去己私勿令有欲而已渾然一
  理只是聖人其次不免有欲以間之所謂欲者非
  獨聲色臭味富貴利逹而已或酷嗜詩文或偏信
  仙術或貪求聲名或好人佞已之類凢非天下之
  正理皆是欲各人有欲猶痛痒然各人湏㑹知得
  所謂良知也能於暗室屋漏及明堂廣衆髙談闊
  論之時於所不睹不聞之良知而戒懼之此心一
  涉于欲即與克去如水之制火而必撲滅之如將
  之克敵而勿令其有餘種務使一𫝹天理之心養
  之若嬰兒而不覺其日長則敬以直内而天理純
  全廓然而太公物來而順應心無所放而亦不待
  於求我能物物而物不足爲吾擾矣大學以恂慄
  爲止至善正是戒懼到熟處如堯舜之兢業云耳
  學問之道至此爲極至𣶬養要訣意者其在於斯
  乎某雖不才𥨸恐虚度此生有志於此而未能也
  王子古貌古心古文夫人知敬之愛之而今尤篤
  志聖賢之學因漫書所見相與印證焉耳别矣王
  子其必有以贈我矣
  答李三洲都憲論格致之學
  喬聞格物之義温公以扞去外物釋之朱子或問
  明辨其非明道亦謂訓格物爲止物者是二本也
  已無可議外此有訓至字者如曰七旬有苗格曰
  神祗格曰格于上下之類是也朱子之說實因之
  有訓正字者如曰格其非心曰格君心之非是也
  陽明先生實因之吾兄據樂記物至知知及明道
  語錄物來則知起云云似有同于朱子至字之訓
  但所謂至物者似謂順物應之物各付物不狥于
  物而不離于物不若朱子所謂蓋窮天下事物之
  理之謂耳以鄙見論之聖賢之言一字便是一義
  不必帮補而後通如上文脩齊治平七仵何𠹉幇
  補一字而通之者若如朱子格物之訓湏上補一
  窮字下補一理字若上除一窮字下除一理字止
  曰致知在至物則不通矣如吾兄之說上雖不必
  補一窮字然下湏補一理字湏曰致知在至物之
  理方可若以有物有則物便是理而曰致知在至
  物則以文義論之已爲不可而又以訓夫物至面
  後知至則益不可矣蓋物則不通理妙萬物若訓
  物者理也理亦物也則可只指物之一字而令人
  求理於言外則不可是故物莫大於君臣父子莫
  細於鳶魚孔子論天下之達道必指君臣父子以
  實之子思引鳶飛魚躍必以察于上下一句發明
  之若止曰致知在至君臣父子致知在至鳶魚又
  曰鳶魚至而后知至君臣父子至而后知至此則
  不通之論也𠹉卽程子語錄因物而遷迷而不知
  及物來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則意誠云云又
  証之他日答馭吏曰正已以格物雖所指物字有
  人已之分其格字却俱當訓作正字無疑陽明謂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是也蓋物非理不
  正正字却該得理字不必幇補而義自通也然朱
  子謂盡格天下之物固未盡陽明謂理不在物而
  在吾心只格吾心之物不必盡窮天下之物亦爲
  未盡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天下之物莫非吾
  心之物借使天下之物未至于吾前謂其散在天
  下者有無理之物是一物不具一太極所謂物與
  無妄各正性命者非矣其可乎竊謂吾心之神明
  卽所謂知吾心之知未有不觸于物而起者凢天
  下之物觸于吾前者有正有不正吾心之良知其
  初未𠹉有不知者惟不能正其不正以歸于正而
  爲物所蔽因物而遷狥物而忘返斯自然明覺之
  知不能以有爲爲應迹所謂迷而不知好惡無節
  於内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意其可得而
  誠心其可得而正身其可得而脩乎而能舉而措
  之以明明德于天下國家乎此大學始教所以必
  在于格物也然上文曰正心只曰正心之物亦足
  矣何必至此又曰正物不亦文義之重復乎蓋心
  起于意意起于知知起于物有此節目湏是次第
  言之而義始備若止於正心之物不遺𨚫知與意
  乎不爲有行而無知乎且曰天下曰國曰家曰身
  曰心曰意曰知俱是名目若無物字則所以平之
  治之齊之脩之正之誠之致之便俱脫空無着落
  無下手處故末句不曰致知先格物𨚫曰致知在
  格物雖只曰致知在格物其實誠正脩齊治平俱
  在格物也此句逓文與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能
  盡物之性則可以賛天地之化育數句畧相似陽
  明謂格物者格其知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
  心之物也格其身之物也湛甘泉格物通謂格家
  國天下之物亦未爲不是惟知通于意心身而逹
  之天下國家但曰格吾所知之物則意心身家國
  天下之物自在其中矣不必如彼分踈也然曰格
  物正所以脩齊治平則可甘泉𨚫謂脩齊治平皆
  格之之事則非矣曰如此則一格物而大學之義
  已備矣何以上下文𨚫有許多節目而先之後之
  似其序不可亂其功不可缺者耶曰此當以心體
  之以意㑹之不可以文義泥也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皆有天下國家之責吾心之知意心身無時無
  處能離天下國家之物而獨立者舎天下國家則
  無物矣但物有本末耳旣曰格物則吾之所格固
  在身心意知之中而物之所該固不出于天下國
  家之外者也故大學八條立言固有漸次而用工
  則同一源能格物則大學之義備矣譬之同一水
  也能清其源則千流萬𣲖自以漸而放於四海若
  由四海流𣲖而數之湏曰欲導某地某流湏先某
  地某𣲖以漸數之而后可曰在清其源也譬之同
  一木也能培其根則千枝萬葉自以漸而及于木
  末若由木末枝葉而數之湏曰欲理某葉湏先某
  枝以漸數之而后可曰在培其根也又譬之同一
  隂陽之氣也自初一而順數至月終湏曰由初一
  而后初二及月終而逆數至初一湏曰欲至三十
  湏先二十九日其序自不可亂矣此理此論之在
  人心有萬古必不可易者要在人黙而識之耳然
  物莫切于人倫日用之常格之莫切于察之𫝹慮
  之㣲考之事為之著故十傳不曰自新明德則曰
  恂慄威儀不曰好惡不辟則曰喜怒憂懼愛敬哀
  惡傲惰之不可偏不曰為人父止慈爲人君止仁
  與國人交止信則曰事君之孝事長之弟使衆之
  慈不曰喻人恕已則曰理財用人至于天地鬼神
  之變禽獸草木之冝則似在所緩矣朱子或問用
  力之方一段極佳但言之畧無輕重先後而又曰
  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見其所當然而不容已
  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必其表𫟚精粗無所不
  盡而又益推其類以通之至扵一日脫然而貫通
  則扵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義理精㣲之所極則
  吾之聰明睿知亦皆有以極其心之本體而無不
  盡此則童而求之白首亦不能盡也豈君子易簡
  之學乎夫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而教子貢不爲
  多學而識者其意恐不如此此陽明子之救獘所
  以有良知之說也然孟子所謂良者正謂其不慮
  而知焉耳陽明乃謂良知即天理而又遺𨚫良能
  其荅人論學書謂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
  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者格物也又似于倒說格物在致知知至而后物
  格矣羅整菴𡮢辯其非甚是是蓋矯枉而不覺其
  言之過也不肖扵朱子格物之說雖已見其非扵
  陽明古本之復及誠意只在格物等說亦未真見
  其是不知吾兄是非之定論何如也或又謂大學
  爲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設故不妨盡格天下之物
  如所謂錢榖甲兵之類亦所當求鳥獸草木之名
  亦所當識也愚謂中庸之作非爲明道學之傳乎
  其功推至扵位天地育萬物不爲齊家治國平天
  下之事乎然其本原只在戒懼以慎獨使吾喜怒
  哀樂之因物而發者皆中其節而已幾動于物而
  知所戒懼格物也喜怒哀樂之發皆中節則物格
  矣由是致知誠正脩齊治平一以貫之而無遺矣
  古詩云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中庸仔細㸔其揆
  一也承教不敢虚辱姑卽平日所聞以復明問惟
  再三教之幸甚幸甚
  荅友人論真一之學
  人之性本■而静近日爲名爲利以講學者僞而
  已矣孔子亦憂學之不講今世以講學者便爲奸
  邪則以僞者雜出于其間而併其真者為不足信
  也吾軰能一意任真以聖學為己任乃今世對病
  之藥也但一則必真真則必一今觀一真録内謂
  一是無欲真是無妄雖亦有據猶為附贅懸龐不
  若一以真訓之庶足以警世也聖人講學之功已
  盡具五經四書上學者患真志不立耳如有真志
  自不湏閒講自不湏逺㳺心有所未通即四書五
  經印證之其理無不通者故曰心爲嚴師惟無真
  志則雖堯舜日靣命之于其上孔孟日耳提之于
  其下亦末如之何也已矣有真志雖良朋益友夣
  寐文柬中見之自然此心警惕一番所謂歸而求
  之有餘師也其立教于上者亦然以心得之以身
  先之爲有真志也不然雖臯夔伊傳爲之臣顏曾
  思孟爲之弟子未必深信而化之也録中又謂琴
  瑟簡編日用不可缺若鼓時心在琴上讀時心在
  書上便是着相逐物工夫與本體尚爲二也此雖
  從陽明一心只在天理上來然𨚫意員語滯不免
  爲不經之論耳聖賢好貨好色好冨貴之心本與
  常人同當其男女媾精時心豈不在色上當其生
  財節用時心豈不在貨上當其喜怒哀樂時心豈
  不在喜怒哀樂上但其中自有一段惺惺中節處
  不為貨色喜怒哀樂所累則非常人所能同耳此
  所以為聖學也若謂鼓琴讀書白時心俱不在琴上
  書上則古人心到眼到口到之功得手應心之妙
  安在何處所謂當事而存靡他其適弗二以二弗
  三以三者當何爲說𫆀其喜怒哀樂之發俱不見
  扵聲音笑貌必如臨䘮而歌者乃爲不着相逐物
  也耶孔子厄陳圍匡弦歌不絕至於是日哭則不
  歌信如高論心俱不在哭上而何以不歌耶此不
  待知者而後知也謹書以請教其勿罪勿罪
  論動静存省之學
  程子曰有天德便可語王道其要只在慎獨慎獨
  者戒懼于人所不睹不聞之謂也已有目便睹再
  無不睹己之時已有耳便聞再無不聞己之時除
  是睡夣便做己所不聞不睹之時然夣中𨚫亦有
  知覺一喚便㑹醒故陽明㫁然以中庸戒懼一節
  爲人所不睹不聞不是已所不睹不聞下一節𨚫
  是道所以戒懼于人所不睹不聞之故縁人将不
  睹不聞㸔做隱㣲以為可欺可爲不善而未必顯
  見故閒居爲不善專自欺而不求自慊殊不知隱
  㣲之中雖不睹不聞然良知自不能𢲅其自知甚
  明尤有甚扵人之共睹共聞者欲自欺終欺不得
  自家欲欺人人如何欺得故曰十目所視十手所
  指其嚴乎故曰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
  矣蓋隱者必發之于見㣲者必發之于顯此謂誠
  于中形于外君子所以必戒懼乎人所不睹不聞
  而慎其獨也學庸二處慎獨都是一般意思慎獨
  以前别無戒懼于己所不睹不聞工夫曰如此則
  工夫只在𫝹頭動時用了自古聖賢論學𨚫又說
  動靜中庸首章𨚫又說天命之性又說喜怒哀樂
  未發之中者何耶既不做己所不睹不聞戒懼工
  夫則曰性曰中何處得來當安在何處曰陽明子
  不云乎定者心之本體動静所遇之時也存養是
  無事靜時省察省察是有事動時存養定處即是
  天命之性即是未發之中君子惟脩道用此戒懼
  工夫于人所不睹不聞獨處夫然后天命之性隨
  所睹所聞而皆在喜怒哀樂未發之中隨所喜怒
  哀樂之發皆中節處自然有之所謂體用一源顯
  㣲無間者也若𫝹頭未動人所不睹不聞之前工
  夫𨚫真無下手處扵此做工夫𨚫反是禪學宗旨
  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何以止說慎獨程子論天
  德王道何以亦止說慎獨中庸未章内省于人之
  所不見即下文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之謂也但愈
  說愈見其宻耳程子謂不愧屋漏與謹獨與之一
  字槩舉二節俱是說持養氣象非謂二節便是二
  事也夫心之定處便是静戒懼處便是動動之定
  處便是静其不定處便是妄動心本活物常惺惺
  然兢兢業業然終日乾乾然無静時若語其無事
  之時爲静則可耳孟子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
  天也朱子存養二字實本于此豈獨施扵靜者故
  曰君子慎動雖然學湏靜也才湏學也非學無以
  廣才非静無以成學險躁便是不静諸葛孔明言之人生
  而静天之性也記禮者言之定之以中正仁義而
  主靜立人極焉周子亦言之在明道言動静皆定
  在伊川亦曰其本也真而静其中動而七情出焉
  是古之儒賢未𠹉無静時之學也然識者扵伊川
  見靜坐者便嘆其善學曰非静無以爲學扵朱子
  釋己所不睹不聞爲靜存何爲𨚫謂即禪學宗旨
  哉殊不知曰學湏静曰人生而靜曰主靜曰真靜
  皆主無欲而言静不指黙坐而言之也故曰無欲
  則靜虚動直濂溪自註扵主静立人極之下曰無
  欲故靜豈謂静坐者方謂善學必使人求道扵己
  所不睹不聞之時也哉己所不睹不聞之時只有
  箇心之本體在心本體有所忿捷恐懼好樂憂患
  便不得其正惟心與物接之時能誠其心之所發
  不使流於親愛賤惡畏敬哀矜傲惰之偏庶㡬意
  既誠而心之體自正可以語修齊治平之學也昔
  之知心學者其知之矣

知识出处

瓯东私录十卷

《瓯东私录十卷》

出版地:温州

项乔(1493-1552),字子迁,号瓯东,永嘉七甲(今温州市龙湾区沙城镇)人。项乔为官二十余年,著有《瓯东私录》,初刻本十卷,包括诗文、杂著、笔记、历官文牍。

阅读

相关人物

項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