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纸乡风情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唯一号: 110135020230002389
作品名称: 旧时纸乡风情
文件路径: 1101/01/object/PDF/1101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0199.pdf
责任者: 蒋增福 撰稿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76.3
主题词: 民间故事-中国-古代

作品简介

忙工时节——爹死娘亡石灰封 “吃了小满米,遍野无青麦!”这是富阳农村的俚词。说的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到了“小满”,因田里的大小麦一片金黄,油菜籽、豆类行将脱落,被称作“双夏战斗”的收获季节。考究人家连耕牛也灌以黄酒滋补准备让它出大力。恰在这时也是竹浆纸纸乡进入削竹办料的“忙工季节”。办料的时机很有讲究,新竹斫得太嫩,其料质过油而纸难做,且影响出纸的数量;斫得过老,料多“筋”而泛黄,影响纸的质量。一般是新竹长到放蜻蜓叶为最佳时段。“小满”前后,低山缓坡向阳的竹林间,新竹刚好放出蜻蜓叶,而高山深山间的尚处在“鳗尾巴”阶段。先斫低山平地正放蜻蜓叶的,再斫由鳗尾巴渐至长出蜻蜓叶的。前后延续约在一个月左右。 先是一批批的强劳动力上山斫竹,接着是拖竹、背竹至山脚下溪滩边。山坡边和沙滩上搭满了一个个作场,即用竹木料支起棚棚,上盖竹席或旧晒簟,既避雨又遮太阳;每个作场内设三道工序——砍青,也叫断料,即将长长的新竹钩住篰头提起,置于横架着的老毛竹上,按竹竿尺码断之。第二道工序削竹,将竹段置于特制的“马”上,削竹者左脚跨前右脚踩后,并有浅浅的两孔脚印坑助力;再以左手心向上右手心朝下,紧握弯弯且锋利的削竹刀柄,猫着腰削之;每段分前后两节削光,皮作糙料,“肉”为白坯。第三道工序是将削去皮的白料段在钭铺着的长石条上敲开粉碎,然后移至石墩子上,用铁榔头将它再敲一遍并去竹节,称之为“拷白”。这便是前期的削竹办料。 田间收割正忙,加上“饭镬齐开”的削竹办料大忙,纸乡人家即使死了人也没功夫出丧。别说开槽值业的东家,就是普通农户也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干着一份轻重不等的活计。忙中难免出错、出事,也难免演绎出哭笑不得的悲喜剧: 豆腐店老板弄巧遭骗。在大源山里某村。有一位好吃懒做整天东游西逛的人,平日里大头天话讲讲,说鬼(谎)话而能随口而出,人称“鬼话客人”、“鬼话竹筒”。因为他说得“虾皮会跳,白鲞会游”,连“渥杀(淹死)鬼”也被骗岸上!故村上明知他说话不可信,但却喜欢他能猎奇而出新招,极富幽默而做到人笑自不笑,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所以许多人仍然喜欢听他戏说,或是有意无意地跟他开开玩笑。在那“爹死娘亡石灰封”的季节里,有一天他不得已应隔壁孤寡婶母相求,到附近山边帮着收割些豆麦,收工后急匆匆赶往大溪坑里洗冷水浴,在豆腐店门口走过时,店老板一见“鬼话竹筒”这副心急火燎的样子便对他说:“你急什么,到店堂里坐一歇,讲个鬼话滩头听听。”“今天没功夫,婶婆昨晚突然死去,我还要去报死讯呢!”他随口回答并装出一副急着离去的样子。不放过生意机会的老板即问:“办豆腐饭的豆腐预订了没有?”“人刚死,哪有这么快。”鬼话竹筒作答。“要几板?”“先订10板”“算数?”“当然算数,明天早上来取。”这是个应老板要求圆成的鬼(谎)话!最后自然是落得个多做的10板豆腐馊了喂猪。“是你要我讲个鬼话听听。”遭骗的老板只好哑子吃黄连自讨晦气。 东家主妇藏屎出丑。故事也发生在大源山里某村。这一家夫妻俩上有公婆下有一双儿女,女儿7岁,儿子还不满周岁。他家承祖业开纸槽,削竹办料时全家忙得不亦乐乎,尤其是要为员工管一天四餐饭的家庭主妇。有一天,主妇为烧两桌夜饭正忙灶头,儿子却缠住她哭闹,公婆忙外场未归,只好将小孩抱到饭桌上让7岁的女儿一旁哄着护着。天将黑时员工陆续来家用晚餐了。主妇忙去抱开桌上的小孩,却发现儿子撒了一泡屎!来不及收拾又怕被员工见到,来个急中生“智”,随手将阁几上的一只木制量米斗将屎罩住,又迅即把盛好的一箩米饭置于其上。殊不料有一位员工盛饭时移动了米斗,桌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屎痕,真情败露,员工恼恨,东家尴尬。第二天则有多名员工换了东家,耽误大忙活计犹可,却一传十、十传百地将这一家的“臭闻”遍及村上。 老婆婆一家丧命。这惨剧发生在渔山街上庄里村。忙工头里全家老少都忙削竹办料,连60多岁的老阿婆(祖母)也没有空歇,白天帮烧茶煮饭,晚间还要去值夜班拨水碓——一种用溪泉作动力,靠水轮旋转带动碓头舂料(也舂谷米杂粮)的工具。纸料置于数尺深的“臼”内,坐在一旁的人用拨料棒拨之翻之,昼夜不息。白天拨了一天的老婆婆(当地人叫她小传婆婆)因过度疲劳后半夜打了瞌铳,不小心跌进了碓臼里。第二天家人去换班时不见了人影,只见碓臼内外一片血糊,原来老婆婆已被砸命丧黄泉。 “水碓千村急”。正如郁达夫的长兄郁华在《东梓关》诗中所描写,当时水碓是遍布富阳纸乡的,像这位老婆婆那样的惨剧故事,在全县许多地方都曾发生过,所不同的是老婆婆换成了“小囡仔”,或是翘脚半残疾者。 纸价贵贱——槽户员工显百态 纸价的贵贱,关乎着全县三分之一以上百姓的生计,乃至“身价性命”。纸货行情好,纸乡人兴高采烈。槽户之摆摆阔气自不必说了,因每天财源滚滚而进,满身绫罗绸缎,满嘴添上油腻,且戴金藏银,珠光宝气,或是置田买地、大兴土木,似有花不完的钞票。大源稠溪、双溪山里各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槽户,娶大小老婆仍不足以显荣耀,还奉行“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信条,将他们并不争气的儿子送去上海深造,要他们学成“衣锦还乡”、“荣宗耀祖”,而这些纨绔子弟因家有花不完的钱财不但不好好读书,反而整天吃喝玩乐,抽大烟成“人精”,逛堂子染花柳,后来竟连三厂纸槽的进帐都不够他们花销,直至卖田卖地卖竹山,不出十年“殷户”变成破落人家。当懊恼的父亲训斥儿子是败家子时,这两的老伯(祖父)却庇护孙辈去教训儿子:“出败子总比出呆子好;钱么,人赚人用,反正由纸变币自己制造,钱是赚不完用不光的。”故大源山里便广泛流传“出败子总比出呆子好”的俚语。 纸货行情好时,那些做纸生意的老板们则两头吃香。他们连算盘珠也不用自己拨,雇帐房先生理财,收“学生仔”为“奴”,别说每天山珍海味,食来张口,擦把汗有人候着递毛巾,连尿壶也是“学生仔”倒洗的。他们既经营土纸又兼营粮食,抗日战争富阳城陷被封江,大源街上的纸米行一爿紧挨一爿,加上布庄、药房、南北货店和饭馆酒家,从大源入口处的“蛇头上”开设到关帝庙前,足有一里多长。由于他们财大气粗,其中有的成了镇上最有说话份的场面上人。这些槽户和纸米行老板,出入以“兜子”(风凉轿子)代步,轿后还有跟班、保镖。他们去颇具规模的店家购物进货,如蔡德盛、马俊记、立生堂等不必另备现金,而是用一个个的“金析”——相似于现在的名片或金卡记之,只需到年终付帐。 纸货行情好时,不要说“白领”(长衫阶层相当现今“白领”阶层)阶层如此风光,连造纸师傅也提高了身价而被笼络或收买,尤其是会由一根毛竹变一张纸的全能技工。 台湾《汉声》杂志所刊《富阳土纸》(李杭青、蒋增福合撰)一文,有过如下一段专门的述介: “土纸业的发达兴旺,必抬高了他们的身份,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天地。一个好的做纸师傅是远近闻名的,是许多槽户争夺的对象,因而他与雇主的关系是很坦然很有保留的。他当然也知道适可而止,通情达理,不过分要求东家而信守契约,珍惜自己的名誉,有始有终地干完当年。到年末东家满意,摆一桌酒席犒劳他,同时也是约请他来年再干的意思。这时候他有机会摆摆架子了,在待遇方面挑剔挑剔,嫌东家给的工钱少了,或是嫌东家的饭菜不够好。东家若答应改进,他也满意,留下就是。他一般也不愿意轻易跳槽,这会于他名声不利,再说老厂老槽也做惯了,摸熟了,就上方下手都相处得好,想想也是犯不着为一点小小的不如意而另换环境从头来起,尽管别家给的待遇或许会稍稍好些。 东家这头也是尽量留他,会拿种种人情去笼络他,直到找他做了女婿,一劳永逸地解决长远。因为人才难得,尤其是这位好手如果还有发明创造,譬如在配料上有独到配方,为东家造出名纸、极品,东家就更要留他不放了,哪怕他老了做不动了,也一定供养着他。 在纸货行情一天天上涨时普通员工也是蛮走俏的,有时竟连一个“补洞”工也不易叫得到。那年月雇主与员工一旦发生矛盾,一般则以双方退让善以解决。这一方面是雇主审时度势作些退让以补偿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员工则考虑到万一纸价下跌,槽厂停开遭致失业,来个“人情留一手,日后好相见”!但也有矛盾激化之时,乃至有白天全村统一停槽(罢工)与老板讲工钱未果的。这种“集体罢槽”实是有组织的统一行动,称得上同业工会最早在纸乡的萌芽。 一时纸价持续走高,哪怕是从事脚力肩力的搬运者此时顿显风光精神头儿十足。一担纸从几十里的山里挑到大源街上,叫作“拔出笃柱要铜钿”,即放下扁担就能拿到丰厚的脚力钱。于是,不必啃冷饭包,而是上馆子改善生活,老酒两斤,猪头肉一盘,酒足饭饱之后,再上肉铺“斩肉”数刀(大块)挂于扁担头上,带回去让家人共享!而当纸价持续大跌,槽户存纸卖不出去,只好停槽或是歇业之时,同是这些纸乡山里人,做纸舂料的,挑脚运输的,因中断唯一收入门路,连家里的米桶也底朝天,只好“糠菜半年粮”,乃至老老少少上山掏“乌龙”、“葛麻”以度饥荒。于是乎,一担担挑纸出,一担担挑粮进的盛况消失了,所见尽是一担担、一车车(独轮车)的箱子脚厨、桌子板橙,乃至睡床和门窗板壁,去到坂里人家换回点粮食。照老乡们自己的话说,家里连“屋肚肠”也卖空了。那些人多吃口重的人家,竟将自己的子女也为换粮吃,“卖”给别人家“领养”或是去当童养媳。他们凄苦地说着同样的话;给孩子们一条活路么! 开买料槽——借来壶瓶赊来酒 在纸乡,只有一厂纸槽的家庭副业性质的小作坊式的小槽户占多数。他们的形式是自发的,分散的,有些甚至是按农事季节做做停停的。他们造纸只是作为农家生计的补充,设备比较简陋,而不具备工业社会“资本——利润”意义的考虑。 在纸乡还有一种较为特殊且又常见的生产单位便是开买料槽。 当纸货行情下跌,卖出的纸尚不够成本、工资支付时,当有的槽户家中突发天灾人祸、虽然塘中有存料但仍无力开槽时,开买料槽便应运而生。 他们是自身条件是:常在一起做工,相互间话得来,邻舍隔壁堂弟兄,或是表亲关系走到一起,最主要是有着多门类的造纸技术,且又有较多的农闲空间。最感困难的是,缺乏办厂资本,更无大件设施,如脚碓纸槽和大榨及晒纸的煏弄和皮镬、料塘等。 他们三五家自动组合,共同湊点资金,租借暂时闲置着的设备,甚至连租金也是先使用后付款的;少许买进点原料,基至原料也是赊欠的。人称“借来壶瓶赊来酒”。除前述的主客观条件外,再有一点优势便是大家可以各就各位先做起来,工资可以只记帐不必及时支付的。“船小掉头快”,现做现卖,扣除成本费用,免去为槽户打工的剩余价值,且现卖现分算,多半要比为别人做赚得多,碰上好运气,即正好纸货行情上涨时,他们就赚得更多,也不乏发了小财后来成为专业槽户的。常听村上老辈人说起,大、小源很具规模很有名气的槽户中间,有不少便是最早靠开买料槽起家的。 当然,凡事不可能都是顺风顺水、尽走坦途的。因开买料槽致逢厄运遭失败者也屡见不鲜。遇上纸货行情一直下跌,做出的纸卖不出去,不但蚀了老本,连最低的工钿也捞不回来。加上租借的本金还不出,利息更是无力支付,弄得债务缠身,每年怕过“年三十夜”者也多的是。 总之,东家与雇主,豪富与贫穷,在纸乡常常是轮回转的;大起大落之家并不少见,同一个人却在不断变换着角色。这种千百年间的循环往复,被称作“十年财主轮流做,三十年风水轮回转”。纸乡的老辈人还用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告诫小辈;人穷了,不要一碗清水看到底;家富了,切不可用势过度。纸乡还曾流传着一个有名有姓的真实故事:此人父母双亡,身高体壮,却不肯好好劳动,因常常出入于茶肆赌场,连家产也输光卖尽,三十出零娶不上妻室,沦落到住破庙凉亭,饿到连被丢弃于清水茅坑里的死鸡死猫都捞来吃,还有传闻连刚埋下的小尸首也不放过。后来一远房亲戚开买料槽缺人手,劝他先找打工后入股,他果然发了财,而他“穿新鞋走老路”,“老酒日日醉,皇帝万万岁”初夏热天还穿呢大衣显威风。有人讥讽他他还回以“有得穿为什么不穿!”。最后则以无度的赌博又输了个精光,连重置的家什、衣服抵挡了还背上一身赌债。大雪天只好单衣蔽身,一头钻进稻草蓬里索索发抖。人们见之又问:你在发抖么?“天介冷怎会不发抖,我又不是怕你才发抖的。” 开买料槽的还有另外几种情况:原本是小槽户,因自己竹山不多办料不够用;或是逢到“小年”,自家竹山产竹不多(如桃花翻)甚至根本不出新笋不长新竹,于是在忙工季节赶到“大年”地区去“判竹山”,就地办料后再将皮青(糙料)、白坯运回加工;再就是逢上纸货行情趋好、想多做又原料不足,便去向余料人家,或是自家无力开槽却自办存料的零星户头处买料。 相比之下,在做毛纸的平原畈里,因多半是一户一槽,且设备简单、工艺流程不繁,一家人便可分工自己操作,何况用的是自家田里的稻草,又是作为一项家庭副业来做的,也就不会因造纸而出现大起大落的情状了。 竹筏运料——神仙·老虎·狗日子 竹筏,也称竹排,纸乡常用的一种水上运输工具,也是纸乡特有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处在坞深流长、水资源比较充沛,且溪岸比较宽阔的地方。其中当推壶源溪和大源溪为最多,新登的一些溪流次之。 竹筏由竹制作而成。要选取长得最粗壮、最挺拔的毛竹。较嫩的新竹和太老的老竹均不可取,一般要选两翻(两年为一翻)以上三四翻的竹为上品,且粗细长短差不多。这种竹高山薄皮山和瘦土山的竹林间是不易寻觅得到的。 竹筏可以一张单行,也可以视所装载之货物形体大小,两张甚至三张并行;在返回路上如无回头货,还可以两张三张叠起来由一人撑之拖拉之,其余人则坐其上歇息,享受点神仙般的生活。不过大家要互相轮换角色。 富阳纸乡的竹筏,以在壶源溪上行驶最为凶险也最疲苦。一种是刚斫下的青竹(或老竹)在外运时将它的稍头部分数十根捆扎一起,一束束头尾相连形成长长的竹排顺水放之;另一种是前面讲到的用好竹老竹特制的竹筏,既装半成品造纸原料也运木料什柴等山货,回头则装运生产、生活资料。通常前者称放排后者叫撑排。 壶源溪乃富春江富阳境内两岸支流——“一江十溪”中最长者,它接壤富阳、诸暨、浦江三县交界水为源,至青江口入富春江全长20多公里。溪流穿越两岸崇山峻岭。人行这四五十华里的山路,既要翻走诸如荞麦岭、撞子岭等许多险陡山岭,又得沿溪涉水过许多的溪渡和搭水桥,正是: 壶源十八渡,渡渡要脱裤; 一渡勿脱裤,裤裆磨豆腐。 以竹筏代替人力虽然省工省时,却冒着一定的风险。 逢上雨季溪水上涨之时,装载一竹筏的纸料或山货由山里运出,顺风顺水顺急流而下,撑筏人只需站立筏头,把持着一种像长柄大刀那样的“铂”,双目远视,凭水势流向,避旋涡、抢险滩、躲岩洞,左右导向着前行;或是手抓撑杠,横立筏之篰端,任其急驰,像煞一个威严的将军。如此不足半天功夫,便抵达目的地场口龙潭埠或青江口。一张竹筏可载货千(市)斤左右,抵过了六七人的肩挑翻山越岭和涉水过渡之疲苦,所得运费也是十分丰厚的。于是乎,下馆子,喝老酒,吃猪肉,大大地改善一下生活,乃撑筏人的神仙般生活。 但此举隐藏着危险的一面。同样是在雨季,如果遇上暴雨成灾,溪水泛滥,浪高水急,为赶季节抢运纸料,又可借助水之流速而行,撑筏人是不肯放过赚钱机会的,这叫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然,非身强力壮、熟谙水性、技术高超者是不敢为之的。因为浪花掩盖怪石,稍不慎即撞上,急流中一时转不了弯便会被山岩击之,或是避之不及钻进山崖下的大石洞淹之,轻则翻筏,人落水,货流失;重则粉身碎骨,葬身溪涧。 此时的撑筏或放筏人如同一只下山的老虎,左顾右盼,小心翼翼,既防意外“猎人”,又怕随时坠入“陷阱”。 多半能装运回头货,如成袋的粮食,成坛的老酒,成包的盐巴,成筐的生产生活必需品等。但这回头路却要逆水而上,得靠气力,过急滩则要下到水中,弯腰背索,像狗拉雪撬那样慢慢爬行着,一般说夏日下午三、四点钟走上归途,要到天墨黑才能回到家里。 这便是旧时壶源山里撑筏人的神仙·老虎·狗日子。 竹筏有的因田地山场距溪水较近用作短途装载货物;也有的则在发生洪水塌了桥过不了溪对岸时用它代渡的。如果使用久长残破了的便截短卖给捕渔人,或卖给常常发洪水之地的人家,如洋涨沙上几乎家家备有以供救急用。竹筏用毕当天将它拖到岸边沙滩上,横着竖起用几根小竹木段支撑,三面凌空以晾干,延长使用寿命也尽量少占场地——全村有数十张上百张,公用的沙滩是大家有份的。它们齐刷刷地排列着,夜间孩子们常去沙滩排间捉迷藏或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甚至用小石子小棍棒追杀着“打仗”。也有年轻恋人坐到竹筏背后去谈情说爱的。此时的她温柔着,成了纸乡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造纸文化——造就多彩的文化形态 纸的主要功能是书写文字与作画,以及用来印刷书刊,为文化传播作中介。富阳纸乡在造纸过程中还不断产生着新的文化品种,即造纸文化。 祭祀文化或曰衹神文化。槽户每逢第一次开山斫竹,必置办些香、烛、纸元宝及“烧纸”等祭品,对供作神的造纸始祖蔡伦行虔诚的跪拜礼,祈求保护今年顺利平安,然后再正式开始上山斫竹办料。另据大源骆村的老辈纸农言,他们那里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才正式祭拜蔡伦的诞辰日、卒忌日,或是最早出纸日(待考)。在上官竹纸产地,正月十五、七月十三日,纸农抬着蔡伦画像,由族长带队,成群结队行往当地土地庙,顶礼膜拜,还进行卜算,预卜当年纸货行情。 贺岁文化 每年春节前停槽日,考究槽户必剪好一批红纸元宝或是红纸条,黏贴于所有造纸工具乃至暂时停用的家什物件上,以示“对辛苦之尊重”,并保其不被玷污损坏;来年用之,择日启封,亦拜祭一番,考究人家还放些爆竹,也有的则在红纸上写“新春开笔,万事大吉”等贴于门窗等显现处,宣告新一年的开始。 剪纸文化 纸乡多能工巧妇,不但能以纸摺成腊箔、元宝等,供祭祀或贺岁之用,还能用纸剪成诸如《喜雀报春》、《年年有鱼》、《观音送子》、《钟馗降妖》、《鲤鱼跳龙门》等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讨彩头,糊贴窗户,装饰门面,祈求吉祥又美化居室环境。 尊老文化 一族中奉族长为尊,议大事开祠堂门由族长说了算,续修宗谱由族长定夺,哪怕是今年岁首村里是否舞龙灯、竹马或跳狮子,也是尊族长之命而为之。族长和名人贤达还以人物传记载入家谱。一家中的老人活着由子孙供养吃轮中饭,谢世后逢上生辰忌日要做斋饭祭之,多半人家还要请十二生肖的属性老太太念成一堂“十二生肖”佛包烧祭给祖先。 教子文化 富阳纸乡特别信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传承。小孩六七岁即送入蒙馆或学校拜孔夫子,每天必描“上大人,孔乙己,尔小生、八九子,化三千、七十字……”红字纸;家长即便目不识丁,也必查每天的描红字纸作业,数数老师画了对描写的红字纸上有几个字上画了红圈圈。 印刷文化 富阳深受南宋建都杭城的影响,雕板印刷在富阳宋时便有之,其后之活字印刷则出现在官府与大的商家。遍布于全富阳各地村落的大量宗谱可让人想见其时印刷业之盛。时至今日,不但大小印刷厂数百家上千家,而且富阳的古籍造纸文化印刷村成为全国之最,并成为一处名闻遐迩的独特旅游点。 民间文化(学)或曰口传文化。纸乡盛传着“纸槽煏弄,嘴像马桶”的俚语。说的是纸乡人终日劳累几乎每天都重复着比较机械单调的劳动,为不致乏味而消除疲惫,于只顾手脚操作的同时往往练出了“嘴上功夫”。俏皮话,幽默话,讽刺话家常便饭,更有些乡间“土秀才”不但能讲得妙趣横生,引得人捧腹大笑,并且能在这些说笑话、编顺口溜的基础上,创作出颇有哲理的笑话故事,乃至唱本和可演的脚本。仅据笔者所能记得的便有:夸一位风风火火的女人《阿毛嫂》;讥讽公公对儿媳不正经的《笃笃扒》;说好惹事的牧童《看牛小鬼没结果》;惜因小失大遭骗的《石蟹》;初进杭城闹出笑话的《打杭白》,《三扇门和三个贼》,《买自鸣钟添只小的(手表)》和买橄榄不知回味的《吃青果草屋爬塌》,以及到灵桥街上《买笔,扁担头上缚煞了》、《狗吃猪肚肠——帐单总在我袋里》等等。乃至邻村舞龙灯遭雨淋也编出长长的讽刺脚本广为传唱。 其中最能上台面也最著名的当推汉民族长篇叙事诗《朱三与刘二姐》。民间称之为“唱朱三”的长诗,不但有鲜活的男女主人公,也有性格各异的多名配角人物,并以爱情故事为主线,经历曲折,情节跌宕,最后牵动富阳、余杭两知县断案各执一端。“唱朱三”既是口头文学的杰作,也是近乎经典的好脚本。它乃盛产坑边纸(草纸,又俗称毛纸)的纸乡“毛纸师傅们”创作出来的。先是按着做纸的节拍心编口唱,继之集几代人的传唱逐步完善,最后则由土秀才们编成文字脚本,乃至搬上舞台演唱其中最精彩的一些段子。 这是纸乡独创的“瑰宝”么。 漫步纸乡——多姿风情这边独有 也许一直生活在纸乡的人们习以为常,而外地人若是漫步纸乡会有感受,会发现许多令常人尤其是城里人难以置信的新鲜。 蔽天盖日的竹影路竹乡多竹,长于漫山遍野并不为过;盛产竹浆纸的大小源,连坡杂地溪边也种满道不清品名的食用竹,以及用以制作各式竹制品的种类繁多的竹园,有垒石砌墙、隔篱笆或是栽种一排排杂树作为区分归属不同户主。更让人惊叹的是,全长三四十华里的山坞主路两旁,竹林几乎是路接路村连村的,婀娜多姿的竹梢向着路中央并不太大的空间靠拢,两边合在一起其上则不见天空成蔽天盖日的竹影路: 浓似春云淡如烟,翠竹醉人更醉情。 烟水萧疏总画图,破屋荒村亦自殊。 古人的这些描述,正是从前行进大、小源山里路上的意境。大源山里的坞口,小地名叫“五圣堂”直进;小源山里的坞口,小地名叫“方家墩”直进,数十里走的全是竹荫路。人行其中,夏日暑气顿消,冬天档风御寒。即便遇上下雨下雪天,头顶不遭淋,脚下不湿鞋——还因为匍就的全是石子路。 震耳欲聋的脚碓声 清乾隆举人潘成年诗中有“碓声时吼秋云外”句,道出了纸乡的另一种景观。脚碓,乃每一厂纸槽必有的加工工具。它用木板钉就前窄后宽呈四方三角形的木臼,上置踏脚板加扶手的架子;碓者,选用长约三四公尺、厚度20来公分的木料制作,前端镶嵌一具重四五十(市)斤的长方形青石(下小上大),碓板连臼处,选用不易磨损的硬木如檀树、茧漆树等,将其两端嵌进滑洞内以启动。舂碓者可以一人为之,但多半是两人合作,前者左手扶杆,右手执舂料棍或叫拨碓棒不断翻拨臼中之料;后者则站右方,右手套进竹篾箍用左脚踏碓板,助前者起落青石碓头,亦叫“掂料”,双方不但配合默契,节奏整齐合一,且各自用劲而不得偷懒。故舂料者即便在寒冬腊月,一臼料舂下来必是满头大汗,全身湿透。 “硼嗒”、“硼嗒”的舂料声此起彼伏,好几厂、十数厂,乃至上百厂槽的脚碓声在一地不同角落同时响起,其声响自是震耳欲聋,说它噪声亦可,但不尽然。它又能唤醒村人早起。 抄纸师傅的打浆绝活 抄纸师傅是最吃香的工种,多半要“幼年出家”才能学到上乘功夫。手脚灵活,一天定额应做成两件纸,多余尚可,少张缺“刀”影响出纸率;要做得厚薄适度,过厚则浪费原料且卖不起价钱;过薄难牵难晒多破张影响纸的质量。这做纸功夫还得经过牵纸、晒纸、分纸、数刀、打件的后序师傅的检验且第二天便见效。好的做纸师为上方下手所称道,相互间得心应手,配合默契,能长期搭档乐之为伴。 抄纸不但要有一手抄纸的好技术,还得具备打浆的好功夫。舂好料倒入槽内搅拌,料之均匀则成了做好纸的前提。这搅拌又叫打浆,在于抄纸师傅的腰力腿功和手腕技术:双手执棍,左上右下紧握,用“8”字形划动,料起波浪迅捷旋转,上下翻滚,哗哗作响,方能将纸料打散打匀。一个内行的业主寻雇抄纸师傅只需站在槽边看他打浆功力和技巧的运用,便能知其技术的高低。 多样化的提水方式 纸质好坏赖于水。历史上富阳纸之被称为纸中佳品并屡获佳奖,如赤亭纸、昌山纸都产在水资源最佳之地。那些纸行老板们只要看看每件纸上的纸印纸号标记,不必过秤,不必开件数刀便“验讫”给出好价钱。 提水方式、引水工具和水的利用也颇见学问。有的将毛竹对半劈开去竹节,让溪泉直接至纸槽;有的靠打提井水,利用吊棚架的物理动力,将连着吊桶的长竹竿吊起倒入井边大桶,桶开口子接水至槽,如遇流程过长,提水者与抄纸者相互叫不应时,抄纸者则发出“呵呵”的长叫声则停,既免提水者疲苦又不致浪费水。此外还有筑坝拦水、寻泉眼取水、人工担水,以及水边人家接“自来水”到灶头水缸的。纸乡人是很看重水也很会利用水的。 围裙不雅但实用 造纸师傅身上穿的围裙用两片各约尺余长为下齐脚背上连腰的青粗布缝制而成,并用两根带子系于腰围。据说最早只是造纸师傅独有专用,相似于厨娘的围裙。后来发展到舂料的、晒纸的以及外场腌浆料、出镬翻滩者,在纸乡几乎家家普遍使用。炎夏日上身赤膊,下身不穿短裤仅以此蔽体,而那些舂料者、跳榨者则干脆将齐脚背的那两端挽起系于腰间,如同原始人之披树叶兽皮。这样,人是凉快舒适了,但却把腿间的屁股及隐密处都暴露了。平视犹可,由低处往碓上、榨上的抄作者看去,那随节奏而起伏的异样跳动,令人不堪入目。那些怕羞的女眷们是不敢到槽厂、煏弄去送饭送点心的。久而久之,槽厂、煏弄成了“和尚庙”。 大手巾的多功能妙用 它是一块约6(市)尺来长(一幅布对开)的“棉”粗布,不论竹浆纸乡、坑边纸乡,乃至上山砍柴斫竹,田间农耕,出门“挑脚”,普遍地被使用着,每个劳力都置办一块或一家有三四五块的。看似十分简单的一块布,但它的多功能妙用,实是不胜枚举。它可以卷成布带系于腰间保护腰力,尤其是干重活、挑重担、出大力时不使腰部“闪损”;它可以遮盖头部,既挡烈日,又免遭小雨淋湿;它可以披于两肩,既作垫子护肩又能不使汗流浃背;它可以当蓆或代作毯子用,既垫身睡觉小憩,又可盖身挡风御寒;它可以为去溪涧河浦洗澡作毛巾使用,又可在上岸后围身换裤,甚至不穿短裤(如刚洗澡)用它护身回家;它可以代作绳索使用,又可代作装货工具——包饭包、包鱼虾、包瓜果,乃至上市场购得小宗工具和生产生活必需品用它以兜着包着往肩上一搭…… 纸乡的副产品 纸乡还有别处所没有的副产品。 火把 取自也叫“篰吊”的缚料篾,每页竹浆料上都有两三道,舂料前解下弃集一边为舂料者所持有。因它经过石灰腌、皮镬煮和尿浸而成燃烧佳品——将它一根根理直缚成一手可揑的火把,用作照明走夜路或夜间捕鱼鳗等水鲜。 纸筋 一种属竹浆纸的在舂料时拣出,多半再加工又成原料;另一种是从坑边纸料中拣出,成为粉墙糊壁的掺糊品,黄泥石灰加纸筋而成墙壁地坪最为经久耐磨。小孩子还用它来打“纸筋炮”,豆样两粒装入打通竹节的竹管用竹棒打出,啪啪声清脆悦耳,两米射程内还能击毙麻雀。 煮花篾 即用青竹剖削劈出,晾干后先在石灰池腌,继在皮镬中煮,不但坚韧牢固而且不会虫蛀,用以捆缚一件件的纸成品或是其它物件,还可以绞成大小不等的篾索用于吊棚、拉滚动和抬杠索,或是拉竹筏等。 如果再放大之竹乡竹制品,那品种繁多真可谓不胜枚举。他们不但为纸乡人家生产生活所常用,而且成为与畈里人交往的礼品。

知识出处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传统手工造纸》

富阳新建村作为传统手工造纸的重要产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书从手工造纸的渊源与发展、产区分布、品种规格、工艺工具、原料产量、价格成本等多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富阳新建村手工造纸的技艺与文化。同时,介绍了当地品牌纸品与有贡献人物,以及土纸生产的技术革新与书画纸的新发展。最后,探讨了富阳手工造纸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阅读

相关人物

蒋增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