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彭年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唯一号: 110130020230000075
人物姓名: 陈彭年
文件路径: 1101/01/object/PDF/110110020230000005/001
起始页: 0374.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00
卒年: 1976
籍贯: 浙江绍兴

传略

陈彭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浙江绍兴人,6岁读私塾,7岁转入族办小学,12岁就读于绍兴县立高等小学,14岁入上海清心中学,15岁考入南洋大学(下院),民国8年(1919年)毕业,同年受“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响参加勤工俭学会赴法国留学,翌年1月在法国米兰梅格公学补习法文,暑假期间去法兰西纸厂做工,民国11年又考入法国葛城大学造纸预科,民国13年毕业,获造纸工程师证书。民国14年夏返回祖国,立志干一番事业。 民国15年8月,陈在家乡受族人讽刺奚落,经友人介绍进江南制纸股份有限公司,遭该厂日本工程技术人员的嫉妒和排挤,仅做建筑安装工作。翌年春,他参加芦苇造纸的研究工作,终于发明了苇浆制纸的新技术,为我国造纸原料开辟了新浆源,获国民政府工商部专利10年。 民国17年,江南制纸股份有限公司购买镇江增课洲芦滩地,设立高资分厂,自制苇浆,任命陈为分厂厂长,一年后建成投产,日产量1吨,为上海首创芦苇浆原料基地。陈著文《中国制纸工业之前途》指出:“原料问题未曾解决,仰给于舶来品,为最大根本弱点”。民国19年5月,陈调任江南造纸厂厂长兼管高资分厂生产,他治厂严明,实施科学管理,首创工程师制,建立产品质量责任制,生产的各类纸张质地细洁匀韧,光泽柔和凝练,堪与舶来品媲美,销售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并远销至南洋、暹逻等地。 民国26年八一三战争爆发,江南制纸公司造纸厂被日军所占,日商计划复工生产,找陈彭年返厂,但他不愿为敌效劳,遂远避家乡。民国28年5月,陈应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电召,由海道经越南辗转赴渝,任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专门委员,协助筹建铜梁纸厂,后负责筹建成都纸厂,当时拟使用清政府购置的谌家矶纸厂进口纸机,但此机因遭日机轰炸已严重破坏,有的部件沉入嘉陵江底。翁文灏部长请多名专家研究,均称无法使用,唯陈力排众议,认为可利用残存机件,增添部分新设备建厂。经他3年努力改造成一台圆网纸机,又以土洋结合方法,设计制造一套碱回收设备,为我国首创。民国31年,成都造纸厂(后改建国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后,翁文灏、冯玉祥等军政要员均往参观。 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财政部派陈同印刷厂人员一起抵达上海,负责制造钞券纸任务。9月15日他参与接管江南造纸厂,主持厂务工作,他利用原废旧烘缸主持设计一部日产8吨的长网造纸机。同时,设计制造了2部打浆机,安装1只4.27米对径的蒸球,建造1座方棚间和2071平方米机修厂房;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环境卫生均属同业之首,使江南造纸厂面貌为之一新。当时纸业界有“南有陈晓岚,北有陈彭年,南北二陈,蜚声全国”之说。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陈应华东区货币发行分处之召,协助制造纱券纸技术工作,1949年12月到北京筹备并参加首届纸张会议后留轻工业部工作,任造纸工业管理局总工程师。1951~1952年主持汉口造纸厂筹备处工作,任筹备处主任,1954~1955年在轻工造纸工业管理局干部训练班任教,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造纸专业干部,其讲义后经山东省造纸总厂于1964年汇集刊印成《造纸工艺》一书。1955年受聘为轻工业部技术委员会委员。 他多次赴广州、保定、山东、安徽等地造纸厂指导建厂及制造钞券纸、宣纸生产。以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了《打浆工作与打浆机械的讨论》、《制胶与施胶》、《纸浆耐水度问题与抄纸机上泡沫的形成及解决办法》等论文和讲稿。1950年起历任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中国造纸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届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毕生致力于发展中国的造纸工业,是一位有声望的造纸专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他横遭诬陷迫害,1976年11月18日病逝于北京。

知识出处

上海造纸志

《上海造纸志》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造纸志》的出版标志着上海造纸工业的历史得到完整记录。作者回顾了中国造纸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教训,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清廉政府,并倡导开放创新的态度。文章呼吁牢记历史,继续前行,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

相关专题

厂长
职位
厂长
职位
总工程师
职位
特邀委员
职位
副理事长
职位
代表
职位
代表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