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辽代几件古纸鉴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725
颗粒名称: 第七节 辽代几件古纸鉴定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5
页码: 321-3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辽代纸样分析显示,原料以树皮纤维为主,部分使用谷草纤维。纤维处理工艺独特,先舂捣后碎断。纸样白度低,未漂白。抄造使用竹帘,精度不高。纸样经表面处理,使用填料及涂料常见。发现姜黄色纸,染料可能加于纸浆中。
关键词: 辽代 古纸鉴定 纸样

内容

样品来源:1981年5月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提供,据称多为辽代写经及记事用纸。样品12件。
  分析内容:纸的物理性能;纤维成分;打浆情况;帘纹。
  试验方法:物理性能采用1987年造纸工业标准,定量、厚度及紧度的测定,按GB451《纸与纸极尺寸偏斜度、定量、厚度及紧度的测定法》;施胶系显微镜下观察:纤维配比与样品制备按《GB—4688—84纸与纸板纤维组成测定方法》;帘文——手工捞纸用帘,以每厘米长所含竹帘条数(条/厘米)来表示。打浆情况——显微镜观察。
  试验结果:12件样品中,1~5号纸样纸面有帘纹,47条/厘米不等;6~12号样品纸面未见有明显帘纹,有的是因为纸样太小,有的是纸面污染,难于判断抄纸用具。样品定量24~85克/米2之间,大多数样品偏厚,定量在40克/米2以上。在12件样品中,2、6、7号样品用麻浆,其余样品主要用树皮浆。但在1、2、4号纸中,可能加有部分稻草浆,此纤维经碘氯化锌染色后,不同于树皮浆而像稻草呈蓝紫色,但细杂纤维处理较纯净,几乎找不到草类纤维中的杂细胞特征。故难于对纤维品种作出明确鉴定。12个样品纤维平均长度偏长(草类纤维单测),3.67~6.27毫米之间,宽度在
  13.9~20.94微米之间。纤维都经过舂捣。纸的抄造情况是:1~5号纸样纸面有帘纹,纹较粗,1~3号纸面纤维结合紧密,但1、3号纸中纤维分散度差,4号纸面纤维结合松弛。612号纸面无明显帘纹,但有的略显麻布印,属何种方式抄造并不明了。纸正反两面有一面松,一面紧,纤维在表面有昂首现象。有的原纸出现层状结构。多数纸质粗糙,有粗大纤维束,匀度差,厚薄不均匀等现象。
  以上只是对辽代12个样品的简单分析和化验,并不能反映辽代造纸技术的全貌,但作为一个侧面,有它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对当时的手工纸生产特点有如下几点认识:
  1.造纸的原料已经从以麻为主发展到广泛的使用树皮纤维,并且发现部分纸中可能使用了部分谷草纤维,对细杂细胞清除比较干净。这是国内现存古纸标本中有使用稻草迹象的一批纸样。
  2.从麻纸纤维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现象看,纤维润胀、帚化都较好,但许多纤维端部断口整齐,无帚化现象,这一矛盾现象说明浆料处理的工艺顺序可能是先经舂捣或捶打,然后再碎断分散。这方法用来处理长纤维也许是有好处的。
  3.所分析的纸样白度都不高,一张老化污染都不明显的纸,白度最高也才38.4度,仅是未漂浆的水平,没有漂白工艺。
  4.抄造已广泛的使用了竹帘,竹帘的精度不高,帘纹数约每厘米内3~4条至6~7条,较细平纸的帘纹条数较多,这种类型的竹帘一直到明清时代仍有使用。这批纸样中,还有几件帘纹不清,但略显麻布印,是否到辽代仍用布帘抄纸或泼纸尚不能肯定。
  5.这批纸样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许多纸样都经过表面处理,以改善纸面的白度、平整性及纸页强度,使用的原料有白土、淀粉湖等。可见当时使用填料及涂料已是一种常见工艺了。
  6.纸样中有一张姜黄色纸,染料可能是姜黄,比黄柏处理的纸
  更为鲜黄,根据纸页形态分析,染料是在成纸前加到纸浆中的。辽代纸样的纤维显微形态。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机构

中国历史博物馆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