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敦煌马圈湾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72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敦煌马圈湾纸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15
页码: 306-3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麻纸残片经分析,显示纸结构现象及加填涂布工艺。尽管这些纸具备书写价值,但考虑到遗址可能遭后人干扰,且出土的主要书写材料仍为木简和竹简,因此目前无法断定西汉时期已生产此类纸。
关键词: 马圈湾纸 汉代 麻纸

内容

1979年,甘肃省博物馆与敦煌文化馆组成汉代长城调查组,对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试掘。共出土实物337件,其中有麻纸残片5件8片,还有尺、粮食、毛笔、石砚,丝、麻、毛织物残片等,同时出土的还有1200多枚简牍,绝大多数为木简,竹简极少,内容大致有诏书、奏记、檄、律令、簿册、医药等。简牍记载的年代,最早为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最晚为王莽始建国地皇二年(公元21年)。
  麻纸残片是分别在5个探方处发掘的,有的与畜粪堆积一起,上面的灰层厚约0.3~0.5米,残片面积最大者,长32厘米、宽20厘米。这被说成是所有发掘中面积最大的“西汉纸”成为否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的又一“例证”。为研究其究竟,,我们特对此次出土的部分麻纸残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试验所用试样为甘肃省博物馆提供,是分别在第2号探方及第9号探方发掘的,大小约1~3厘米,试样编号分别为79.D.M.T2及79.D.M.T9,每
  个编号中又各有甲乙两个样片,分析结果简述如下。
  1.对试样79.D.M.T2甲的分析
  从外观来看残纸的腐坏程度不十分严重,用手揉搓、折叠,纤维不见明显的碎断现象;纸片结构较松弛,纤维分散程度较好,仅有少量纤维束浮现在纸面;迎光观察不见明显的纸帘纹,略现布痕。纸片色泽较白,近似于未漂亚硫酸盐浆的白度,用蓝光白度计检查,白度32度。纸片厚度约为0.3毫米。
  用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析,纤维成分为麻,有中等程度的分丝帚化现象,根据其形态观察,打浆度约40°SR左右。纤维长度大多在1~4毫米之间,平均2.5毫米左右,纤维平均宽度约20微米。纸中加有大量的填料,从显微镜下的填料分布量来看,估计填料用量约占纤维重量的30%,经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XA)分析,填料的主要元素为硅、铝、钙、镁、钾、铁等,其中硅、铝、钙的含量较多,结合电子显微镜下的晶形状态,估计为瓷土和碳酸钙。能谱分析结果如表9-3所示。
  2.79.D.M.T2乙样的分析(探方二样)
  全部现象与79.D.M.T2甲样基本一致,可能是同一种纸。
  3.79.D.M.T9甲样的分析(探方九样)
  纸面较细平,两面差不大,浮现在纸面的纤维毛不多见,纤维束不多见。迎光观察,纸片呈现明暗相间的平行纹道,其间距及道宽各约为2毫米,是使用粗席帘或草帘类工具抄纸的迹象。纸片白度约20度。厚度0.28毫米。
  在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纸片两面均涂有许多粒状物,其成分为质量较好的瓷土及碳酸钙,并以淀粉作粘合剂,涂层有一定的厚度,几乎在纸面上连接成片。纤维成分为大麻类,纤维有较明显的分丝帚化现象,但也有不少未分散的纤维束,打浆度约30~40°SR纤维长度平均约2毫米,宽度约为20微米。
  扫描电,镜观察到其瓷土的晶形多为片状结构,而79.D.M.T2试样用的瓷土多呈粒状结晶,粒度较大,相比之下79.D.M.T9甲试样的瓷土质量较好,SEM/EDXA元素分析结果如下表9-4所示:
  为了了解瓷土等在纸中是作填料使用还是作涂料使用,特对纸的断面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瓷土等主要集中在断面的两侧,即作涂料使用,并为双面涂布。
  4.对试样79.D.M.T9乙样的分析
  白度较上述两个试样差,呈浅棕色,白度仅约16度,厚度约0.5毫米,纸面一面较平一面略观粗麻布痕,结构松弛,有少量纤维束浮现于纸面,纤维分散度较差,匀度较差,较粗厚。
  在显微镜下观察,无填料和涂料,纤维现象和上述两样差不多,为麻纤维,有明显的分丝帚化,打浆度约为40°SR,平均纤维长度约2毫米,宽约20微米,细碎纤维较少,但纤维束较多。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表明马圈湾出土的古纸残片,有的显示了明显的纸结构现象,并表明有加填和涂布工艺的运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纸样经受的生产工艺可能如下:
  79.D.M.T2甲样:麻絮→剪切→舂(捶、打)→加填→在滤纲(布质)上进行浇注、成形、干燥。79.D.M.T9甲样:
  麻絮→剪切→舂(捶、打)→在某种粗(席)帘上抄制成形→干燥→涂布→干燥→另一面再涂布→再干燥。
  经历上述生产工艺的产品并具备了相应的使用价值,可以书写,称之为纸是没问题的,而且这种纸还不是一般生产方法简单的纸,对于研究我国造纸技术发展史有重要意义。问题是这些纸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产品?如果西汉时期就已生产了这种纸,那么中国造纸技术的发展史确实应该重新编写,但是我们认为根据马圈湾纸的发掘情况及对纸的分析鉴定目前还不能得出西汉有纸的结论,其理由是:
  (1)马圈湾烽燧虽然是汉代遗址,但在两千来年漫长的时期中难免后人去过,而把一些晚期的物品带入。
  (2)同时出土的用作书写材料的仍是大量的木简和竹简,而不是纸,说明当时并没有能用作书写材料的纸。
  (3)从对纸样的分析结果来看,有的纸质细匀、色白、具有一定强度,并特别出现了加填、涂布等工艺,这很可能是较晚时期的产物。
  (4)纸片出土于仅离地面0.3~0.5米的灰层中,但纸质腐朽程度并不严重,不像在这样的存放条件下历时近两千年的纸质物品,特别是其中的淀粉尚未变质。
  因此我们认为马圈湾纸是否是西汉纸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商榷,很可能是后人带入这一地区的。
  马圈湾纸分析的各种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机构

甘肃省博物馆
相关机构
敦煌文化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城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