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居延纸和扶风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72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居延纸和扶风纸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6
页码: 287-2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居延纸和扶风纸均出土于汉代遗址,早于蔡伦纸。两者均为麻质废料制成,虽具备纸初步形态,但质地粗糙,未经完整抄造过程,不宜书写。居延纸未经定形干燥,扶风纸洗涤不佳。二者可视为纸的雏形。
关键词: 居延纸 扶风纸 汉代遗址

内容

一、居延纸
  据《文物》1978年第一期报道,1973年在甘肃居延地区汉代遗址中出土了两片古纸(一片较大,一片较小)。据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两片纸分别早于蔡伦纸150多年和大约100年。
  我们分析的居延纸样由甘肃历史博物馆提供(注:纸样在出土后的修复过程中曾经过人工润湿和熨斗熨平等处理,致使鉴定精度受到影响),大小共两片。小的呈暗黄色,结构松弛,纸中含有麻筋、线头、碎布和少数丝质纤维,无舂捣和抄造痕迹,不能以纸定论;较大的一片色较白,分析结果如下:
  (1)外观:白度约40度左右,质地粗糙,表面明显可见麻束段较多。纸结构松弛,有弹性,表面发毛。
  (2)实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纤维有明显的扁塌现象,纤维与纤维间的结合紧密程度随部位和正反面而异,有的部位较紧,有的较松。纤维分散不好,匀度不好,纤维束较多,同向排列的纤维亦较多,无帘纹等抄纸痕迹。可见此纸没有经过必要的低浓悬浮成浆和初具水平的抄造成形过程,也没有经过定形干燥。
  (3)纤维形态观察:纤维用碘氯化锌染色,颜色较红,纤维柔软,为大麻、苎麻类纤维。有明显的分丝帚化现象。已帚化的纤维约占纤维总数的30~40%,微纤维较长,这说明纤维在水中经受了时间较长而作用力不十分猛烈的机械处理。
  以上现象表明,居延纸是由本色的废旧麻絮、绳头、线头、布头和少数丝质纤维等制成。因其质地粗糙松弛,表面凸凹不平,并起毛,不宜作为书写材料,不是真正的纸。但由于它经历了打浆和适当切断的基本工序,我们认为它可以算作纸的雏形,或可称为原始纸。
  二、扶风纸
  据1979年5月13日《北京日报》,随后的《文汇报》、《光明日报》以及《文物》第9期报道,陕西省扶风县文物部门在清理一处西汉墓藏时发现古纸3片。它们分别放置在一种作为漆器上的装饰品——铜泡里。据认为制造时间可能在宣帝时期(公元前73年~前49年),也约早于蔡伦纸150年至170年,纸片面积最大的为6.8×7.2厘米。
  从外观来看,扶风纸和居延纸相近。纤维白净,白度40度左右,质地粗糙,表面上麻段、麻束明显可见。纸平均厚约为0.22~
  0.24毫米,但极不均匀,厚薄相差达3倍以上,在实体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扁平,结合情况较居延纸略紧密,但孔隙度仍较大。纤维形态与居延纸近似,亦为苎麻、大麻类纤维,打浆程度略高于居延纸。洗涤情况很差,有许多泥土,有的纤维扭结成团或分散在纸的组织中,或成为泥砂层浮于纸面上。从纸质结构看,扶风纸和居延纸同属一个类型,系麻质废料经过简单的切、舂(或锤打),成为薄片。它虽具备了纸的初步形态,但是十分粗糙,也不宜作为书写材料。
  居延纸及扶风纸的形态及纤维如图9-10~9-16所示。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扶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