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纸分析研究的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7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纸分析研究的意义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3
页码: 279-281
摘要: 本文探讨了古纸的定义及蔡伦造纸术的历史地位。通过分析古纸生产的基本步骤,明确了植物纤维经过一系列处理制成的符合书写用途的薄片即为纸。同时,本文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发掘的古纸残片,并肯定了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历史功绩,为研究造纸技术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古纸 分析研究 意义

内容

要分析研究古纸,首先要给纸下个定义,什么样的物品叫“纸”。在古纸,埃及有纸草纸,欧洲有羊皮纸,我国汉代有以纸代简的丝质纸和蔡侯纸,其中只有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及人类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其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蔡伦造纸的基本点是用韧皮纤维为原料,经过剪切、沤煮、舂捣、抄造、干燥等步骤来完成的。这些步骤经后人不断的充实、完善和发展,产品产量及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古纸标本的分析研究,可以知道它经历了些什么样的工艺处理,没有经过基本步骤处理的纤维薄片就不能称之为纸,如果除基本步骤之外还采用了其他新的工艺措施,在标本上也能留下痕迹,通过分析研究更可以了解当时的工艺。古代造纸基本步骤及现象如下:
  1.剪切:麻和树皮纤维一般都较长,如不剪切(或)不符合造纸要求,不利于纤维分散。
  2.沤煮和洗涤:用生物发酵或化学药品,除去树皮或其他纤维中含的一些杂质,如:果胶、木质素等物质,使连接在一起的纤维分散。在当时条件下,如不经过沤煮,使这类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脱除,树皮和麻类纤维束是不可能成浆的。
  3.舂捣:不经过舂捣等机械作用,纸张达不到应有的强度,而且要把已经编织在一起的破布纤维分散成单纤维也是不可能的。
  4.抄造成形:这是从纸浆到纸的必经工序。经过抄造,纸面上往往留下抄纸器具的痕迹。
  5.定形干燥:纤维干燥时收缩性大,必须加以外力,使其形状相对稳定,否则干燥时起绉,不能作为书写材料。
  从质量上来说,蔡伦纸既能献上给皇帝,又能代替缣帛作书写材料,可见已达到一定的精度,具备了必要的强度、白度、平整性、抗水性等等。
  综上所述,什么样的物品叫做纸?从古纸生产的角度来看,用造纸的习惯用语来说,应该是:植物纤维经过剪切备料、沤煮、舂捣、加入或不加入辅料、抄造成形、干燥、制成符合书写用途的薄片,称之为纸。
  随着纸张生产的发展,造纸的每个工序都在不断改进,分析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出土的古纸,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造纸技术发展史,并将古代某些精湛的工艺技术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些似纸非纸的纤维状物,通过分析鉴定也才能了解其实质,从而对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作出正确评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曾先后在若干地已发掘了古纸残片和纸状物。从时间断代上来说,有的早于公元105年,即早于蔡伦造纸的年代。因此有人提出了纸不是蔡伦发明的说法,认为历史记载有误。关于纸是不是蔡伦发明的,在唐宋年间就有过一段争论,那是因为有人认为在早于蔡伦的年代,在西汉时期,古书上就有了“纸”字的记载。但后经很多人考据,说明西汉时期的“纸”并非植物纤维纸,当时把专门用作书写材料的绢帛称之为纸,即《后汉书》上所说的“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从而肯定了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历史功绩。那么建国后又发掘了早于,蔡伦的古纸,究竟造纸术是谁发明的,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下面将我们历年来分析鉴定的古纸和纸状物,择其要者作一介绍,以供研究我国造纸技术发展史参考。对于古纸的断代是否准确?是否科学发掘?本文不作进一步讨论,只从纸本身的成分、结构性状等方面来研究问题。除了对建国后发掘的几件与研究我国造纸术发明史有关的样品进行分析鉴定外,本文还择优报道一些其他的古纸分析结果,以供研究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发展史参考。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蔡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