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工造纸业的衰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714
颗粒名称: 一、手工造纸业的衰落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4
页码: 250-2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造纸业历史悠久,但清朝晚期在封闭状态下受到西方洋纸冲击,国产手工纸逐渐被淘汰。洋纸以包装纸和白报纸为先锋占领中国市场,光绪年间开始大量进口。清末虽尝试挽回利权,但国纸因价格高未获广泛采用。
关键词: 手工造纸业 历史发展

内容

从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造纸以至清朝末期,历时约1800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造纸业取得了极光辉的成就,向全世界五大洲传播了造纸术,这把人类文明的火炬,照明了全人类前进的道路。清明中期以后,我国少数地区开始出现了机械的新型造纸工场,但是,从总的来说,我国造纸业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的小生产方式,沿袭利用原始的生产工艺和简陋工具设备,生产效率低。作业周期长,费工费时,产量低,成本高,这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一般现象。
  自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前叶,欧洲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与此同时,西方的造纸工业,由于印刷行业的机器化及新闻报纸的出现,而使造纸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不断出现新的发明创造,如打浆机、蒸煮器、造纸机以及化学木浆、机械木浆等等。根据社会需要,生产技术不断发展,产品品种增多,质量逐渐提高,生产扩大,形成了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而中国在落后的封建统治下,直至清朝晚期,闭关自守,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列强的洋枪、洋炮,轰破了唯我独尊的美梦。随着“五口通商”、“门户开放”适应现代生活的“洋纸”滚滚而来,国内所有的图书出版、报刊全部成,为洋纸市场,而国产的传统手工纸被排挤出市场,受到空前浩劫,到20世纪初,大多数手工纸被淘汰而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期进口的洋纸,并不受到一般文人和书画家所欢迎,因为中国人惯用毛笔,洋纸受墨不佳,表现不出中国书法绘画的笔力墨彩。这是由于手工纸和机器纸品质性能不同,加以中国所特有的书法绘画艺术,讲究墨韵,习惯于使用于国产手工纸,不能改变。
  最初,洋人特别是日本人,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特选一种单面光的黄表古纸来推销,随后日本的机制包装纸也开始入侵,挤掉一向包装物品使用的皮纸和竹纸。1896年,上海江西路日人中井伊八所设的沄华洋行,由大阪中井纸店订购白报纸100令运华试销;在此之前,该行已运来王子制纸气田工场产的包装纸500令推销。日本机制洋纸以包装纸(牛皮纸)、白报纸为开路先锋,首先打开了中国市场。1900年上海专门推销东洋纸的第一家商行中井洋行成立,这家规模很小的洋行,竟成为“洋连史”、“洋毛边纸”(有光纸)、“洋包皮纸”、“白报纸”、“模造纸(道林纸)”等东洋纸在中国倾销的专业商行。该商行由曾在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学习的秦长三朗主持,源源运来大批东洋纸,以廉价和赊销的方式诱使中国的纸店替他推销,一方面与西洋纸竞争,夺取中国市场,使各种东洋纸逐渐占领了中国市场。随后又有服部、大仓、大同、富士等日本洋纸店先后在上海、天津、哈尔滨、香港等地设立分店。欧洲各国的洋纸,也由各国的洋行兼营推销。
  清代一般书刊,原来都采用国产的竹料连史纸、毛边等纸印刷,如上海《孟闻录》、《格致新报》等全用国产连史纸单面印的线装本。上海最早的华文日报为外商美查于1872年创刊的《申报》,开始时使用比毛边纸稍薄的毛太纸单面印刷。光绪年间创办的《苏报》(1896)年以及《沪报》、《文汇报》、《新报》、《益世报》等最初也用毛太纸印刷,但不久则改用有光纸单面印刷。同治十一年(1861年)上海《新闻报》创刊时用白报纸双面印刷。光绪二十二年《苏报》开始改用白报纸,宣统元年(1901年)1月25日《申报》改用白报纸。西人于1850年创办的《北华捷报》(简称《捷报》,NorthChi-naHerald),1864年创办的《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一开始就用白报纸。英商别发洋行(Kolly&WalshLtd.)于同治九年(1870年)创设,它是19世纪外商在中国上海专门推销国外进口西文书籍的最早洋行,用的全是洋纸印就。光绪二年(1876年)上海点石斋石印局创立,光绪十五年(1889年)商务印书馆创立,这两家是我国人最早创办的图书出版印刷业的企业,它们开始时全部采用国产纸印刷,但不久除复印古书外全部使用洋纸。
  从以上各报刊和出版社用纸变化的情况,结合清政府于咸丰八年所制定并颁布的《洋纸进口税则》来看,可以推论洋纸正式作为大宗商品进口应在咸丰年间(1859~1861)。在此之前,已有零星少量洋纸进口,但当时海关通例,小批货品均列入“其他货品”项下,不单独列出,无从了解具体情况。据海关贸易的进口统计,在光绪年间洋纸输入不多,每年仅值十余万两关银,到了本世纪40年代前期,洋纸和木浆进口额高达4000万余元,当时国产手工纸已衰落不堪,国产机器纸尚在萌芽时期,产量微不足道,国内用纸,大多唯洋纸是赖。
  宣统末年,全国报业鉴于报刊用的洋纸为数很大,为了挽回利权,召开了报业会议,议决各报改用国产纸张。但于由国纸价格高,各报社因利之所在,多不愿意改用国纸,故此项决议,成为一纸空文。
  用洋纸取代国产的毛边纸、毛太纸,最早使用的是日本特制一种单面光无帘纹的薄纸“洋毛边”,即今通称的有光纸或油光纸,售价低廉,各报刊和书籍出版商为了降低成本,以图生存,竞相采用。
  由于洋纸是采用新设备(机器),新工艺(新法制浆)、新原料(木浆等)进行大规划生产,故成本很低、质量亦优,比古老的手工纸生产方法,前进一大步,因此洋纸价廉物美,远非一般手工纸所能抗衡。而且洋纸适于印刷机器,能作两面印刷,其品质和规格又适应新式印刷书籍、报刊之要求,故用途日广,国产纸遂逐渐被排挤而衰落。盛产优质竹纸的江西铅山河口镇,清末时已陷入停产状态,据1905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39页载“……查河口白连史纸,商号用以包裹绸缎各物,近来多改用洋包皮纸,虽然粗而有光,不如土纸之光滑细腻,而商号但取其价廉,多乐于购用,致河口纸趋于停歇”。又据刘锦堂《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九二考11419项内载:“石城县……坪山一带,向以造纸为业,纸料尚称洁白,未停科举之前,广销内外,不下百万(两),近来洋纸盛行,销路既滞,歇业者十之八九”;“毛边纸一项,为瑞金生产大宗,近年来洋纸充斥,销路极滞……”。宣统三年(1991年)正月28日《时报》载:“(江西)纸业分粗细两行,……细纸则因洋纸价廉物美,大受打击,故纸业尤为失败……”。
  清末由于洋纸风行,全国纸业,亦如江西所遭遇的情况,无可幸免。在国产纸中,竹料连史纸是清代最著名的高级品种,亦为洋纸重点打击的对象,无以自保。日本富士造纸公司,有几台造纸机专门制造适合于中国用毛笔书写的“仿连纸”即通称为“洋连史”但此种纸没有帘纹,仍不像中国纸,只是售价比,国产连史纸低廉,,故亦受到一些用户购用。日本真岛制纸所的真岛一郎识破了这个关键,为迎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心理,他首先研究用竹帘代替铜丝网,制成竹帘圆网造纸机,仿造中式竹料连史纸,纸面出现了帘纹,外观颇似中国连史纸。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慎昌纸号首先购进,颇受国人欢迎,大量倾销,真岛制纸所供不应求,除原有两台72英寸造纸机外,又扩充两台64英寸造纸机,专制有竹帘纹的机制连史纸,风行一时。同样的机制连史纸,稍加黄染料调色,改变尺寸,仿成中式的毛边纸。当时日本其他纸厂,亦群起以木浆、棉浆仿制中式纸张。于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连史纸、毛边纸及其他手工纸类,一蹶不振,逐渐没落。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蔡伦
相关人物
秦长三朗
相关人物
刘锦堂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