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纸制品的艳丽多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70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纸制品的艳丽多彩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8
页码: 242-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纸制品发展空前,纸帐、纸被、纸席、纸褥、纸衣、纸鞋底等多样化,丰富了人民生活。纸甲用于防护,纸制鞋底轻柔舒适。造纸业进步推动纸制品创新,反映社会文教、技术发展及“欧风东渐”影响。
关键词: 清代 纸制品 造纸业

内容

清代随着社会的文教、技术、经济的发展,加以“欧风东渐”的影响,人民精神面貌和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纸张的新用途,在继承以前各朝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渗透到人民生活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纸制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早在唐宋时期,利用纸张制成一些纸制品,已经出现;但早期的纸制品,数量和品种质量都处于低级阶段。到了清代(包括元朝时的一些纸制品)纸的加工业,总揽了历代纸制品的大成,并有创新,花样繁多,艳丽多彩,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现仅摘其重要者略述之。
  一、纸制战甲
  古代战士以纸作甲胄以防身,称为纸甲或纸铠,元明时盛行于南方。明朝日本人在闽浙沿海入寇,明兵与之作战多用纸甲护身。到了清代前期,纸甲仍在盛行,在制法也有进步,成为“矢石不能入”的防身利器。据《百粤风土记》载:“郁州府出纸甲,矢石不能入,胜于铁(甲)也。其纸出柳之宾州,内襄旧絮,杂松香熟捶千捶,外围以布,摄而缝之,每一纸甲,仅费白金(银)六、七两许耳。然捶不熟,则矢炮亦能穿,……滇黟夷兵皆用焉”广西宾州所属各地,素产楮纸有名,甚坚韧,内夹棉絮,拌以松香捶炼,外裹以布,故能防御矢石。
  清代还有一种称为“纸背手”,以防护肩膀和手臂,内外裹以4层布,中夹以多层楮皮纸和旧棉絮。此种纸背手,形似北方的铁背手,然纸背手较轻便,其肘节处较薄,便于屈伸,长及全身。这种纸甲,不但为清朝官兵所用,后来亦为云南、广西、贵州等西南少数民族用于与官兵作战,直至清末,仍在制作。据1892年《美国商务报告》内称:“中国西南一带,纸甲用纸和布各15层互叠,可御手枪子弹或相距100码的来福枪弹,当时云南所制纸甲有多至60层者,质轻而坚固。”
  二、纸帐、纸被
  纸帐、纸被,早在唐宋时已盛行,到了明朝不但在民间广为使用,而且绫纱纸帐也进入帝皇宫中,并列为各地贡品。
  江西的建昌(今永修)所产纸帐、纸被在明清时很有名,据《建昌府志》载:“……所产楮纸大而厚,柔软可作被,细腻如茧,里、面俱可用之,薄装以棉,已极温暖……”。
  清代时浙江产纸帐颇为有名,据《鄞县志》载:.邑之章溪,产皮纸,稻草纸,庄家溪又产纸帐著名”;又《安吉县志》载:“荻蒲昔产纸帐,以桑皮纸为之。”“福建纸被产地颇广,几遍及闽北各地”。据《福建通志》载:“延平及建宁,皆产纸被,以棉(楮)纸为之,颇有名于世”;又《八闽通志》载:“纸被以楮皮为之,出瓯宁、建阳、松溪、崇安四县,延平府亦有之。邵武楮衾而纸被,出邵武县……”。福建素以产竹纸闻名于世,然所产楮皮纸亦不少。从以上记载中,可知清代时闽省所产的皮纸相当发达。深在内地的贵州,清代时亦产纸帐,据《贵州通志》载:“贵阳府定番、翁贵出穀(楮)皮纸,白韧如绵,俗称绵纸,文史多用之。土人以之制帐……”。
  纸帐、纸被,售价低廉,为一般贫民寒士防蚊御寒的良品。
  关于纸帐的制法,其要点是选用大张厚实的楮皮纸或桑皮纸,先把纸幅卷于圆木棍上,外用细绳密扎,然后自上而下,使劲反复搓勒,使纸生成绉纹。随后即用线缝接成纸帐,帐顶则用粗纱布缝之,使其透气。纸帐用久之后起毛,可用黄蜀葵胶汁涂上润湿,待其干后,纤维间的氢键分子重新结合,则光整如新。
  三、纸席、纸褥
  纸席、纸褥,在明清两代有的地区颇为流行,据明代《老老恒言》作者称:他到贵州,有友人赠以贵州特产纸席,尺寸与席同,但比常用草席厚一倍,质地虽细而较硬,睡之不甚舒适,于是将席卷紧而以木杵搥之,柔软平滑,又不嫌热,秋末用之正宜。至于纸褥,亦用多层厚实楮皮纸为之,产于岭南。据《交广物产异录》内载:“岭南高州(广东茂名——编者注)出纸褥,用木杵槌软,厚一、二寸,老年人在夏末秋初使用,不感烦热。”
  四、纸衣、纸鞋底
  早在南北朝时,南方少数民族首先使用楮皮为衣,据顾徵的《广州记》说道:“取穀树皮热槌,甚如纸;盖蛮夷不(养)蚕,取谷树皮熟槌揭之为褐(衣)”这是直接捶捣楮皮使之松散软熟后以为衣,是后世用楮纸为衣的前,身,到了唐宋才正式缝纸为衣。自明至清初,纸衣尚在流行,但到了清代中期以后,纸衣已不多见,究其原因,很可能由于世俗的演变,认为穿纸衣是一种“怪癖”,只有鬼神穿纸衣,活人穿纸衣则人鬼不分。
  纸鞋底,轻柔舒适,受人欢迎,但在清以前未发现此项记载,清代却颇为流行。据西人所著《谭氏报告书》(DensenalRaport)中论及调查江西纸业部分时称:“……中国人随其需要而用其种种之纸,如窗纸、鞋底纸、纸伞纸……”,说明清代已用纸做鞋底。
  陈栩圆在《机联某集》中关于纸鞋底说道:“……因念儿时本用纸底,其初为贡川白纸所制,后乃改用富阳草纸,美其名曰‘千张底’。因其色黄乃加垩饰,一经践踏,则如老妇粉面,全面黾坼。自所谓大英皮底通行以来,纸底久被打倒……用造纸厂产的贡川纸百张,加防火剂压成一片,下用牛皮一层,督令皮匠试切一双鞋底,居然颇适于用,著水不渗,厚如布底,轻如橡胶,足底舒适,得未曾有……”。
  五、纸伞、纸扇
  用皮纸涂油做成有防水性能的油纸伞,始于明而盛于清代。据《中国工艺沿革史略》内载:“伞,古谓之徹,原出于盖,张帛避雨谓之徹盖。宋时尤用青绢为之,自明以来,始盛行油纸伞”。《天工开物》云:“凡糊雨伞与油纸扇,皆用小皮纸”。纸伞是用楮皮纸或桑皮纸糊成后,再涂以熬炼过的熟桐油,任日晒雨淋,晴雨两用,轻巧方便,在新式布伞未通行前,使用纸伞最为普遍,成为家家户户必备之品,为皮纸销路之一大主顾。我国南方诸大中城市的制伞业都很发达,尤以温州、福州的纸伞业最盛。当时制伞业都定有严格的行规:“……纸伞品质及价格,均依行规规定,如有以劣质应市,乃以削价竞售之例处罚”。油纸伞盛行后,成为人们出门遮阳、避雨的必需品,纸伞上常绘画各种图案,以增美观。清人朱彝尊有《咏伞诗》云:“片纸弥缝遮雨雪,一竿树立撑乾坤”。形象地道出了纸伞的形象。
  纸扇一直到今日,仍为大众化的生活用品。据文献记载,纸制摺扇的来源,始于朝鲜,明初用作向中国朝廷进贡的礼品。据《中国工艺沿革史略》载:“古者以羽为扇,故其字从羽……及明永乐中,朝鲜来进摺叠扇,上(帝)喜其施展之便,命工如式为之,自此制造益盛。黑纸扇,以柿油(染纸)制之,其法始于清初,本为家仆佣奴所用。前清嘉(庆)、道(光)间士(人),尚不入手,同(治)、光(绪)后忽行于士大夫家,近到王公(贵族)争用之”。这是黑纸扇被使用的过程,最初只为低层奴仆所用,到了清末,才为士大夫所用,抬高了身价。
  短小白纸扇源于日本,清末,纸扇的风气发生了变化。据《武进工艺调查录》载:“宣统间,日本以短小之纸扇,盛销于中国北部,于是武进(常州)以成本不敌,存货受亏,遂首先改制短小之扇骨,苏杭各地亦起仿制,小扇出品日多……”
  纸摺扇盛行后,一些文人在纸面题诗绘画,以增风雅,纸扇遂成为一种实用的工艺品。苏州、杭州精制纸扇,其扇骨、扇面加工制作讲究,成为出口外销工艺品之一。
  清末,四川荣昌成为制造纸扇著名产地。据光绪《荣昌县志》载:“扇,以纸为之,……邑中业此业者,不下千百万户,每年春间,各县客商云集于斯,贩往各地发售”。荣昌纸扇产量甚大,以价廉著称,品质不及苏杭,但在国内销路甚广。
  六、纸花
  纸花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各地都加工制造,以北京为最著名,品种繁多,花色雅淡,形象逼真。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在明清时即以加工制造纸花、绒绢花而得名。清同治九年(1870年)有一外国人在湖北樊城到纸花工场参观,很为赞赏,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樊城各种手工业,……做纸花业技艺优美,这些小作坊,带给樊城一个安静和勤劳的影像……”。由此可知当地从事纸花业者颇多。
  精美的纸花,不仅为美化一般人民生活的装饰品,清代曾制作纸花工艺品远销国外。嘉庆十年英国公主沙罗蒂(Charlotte)在伦敦市上选购了一束中国纸花,费了70个金币(基尼)。
  七、纸牌、纸灯
  清代的纸牌最流行,无锡产的东亭纸牌最有名,远销各地。据《锡金物产录》载:“邑之东亭镇,出产纸牌,颇负盛名,裱糊讲究,打蜡光亮,尽夺苏北纸牌之销路,苏州、上海均来订货。纸牌制作,用江西连史纸裱成,加印花纹后,又用蜡石磨光,底背用羊脑染黑制成缎纹,最后用模打切成形。都发交家庭妇孺制作,赖以为生者数千人”,可见此业之盛。
  纸灯笼是夜行照明、装饰及娱乐用品,在中国民间很流行,夜行照明纸灯的制造有繁有简,耗用量很大,每年逢“灯节”,各处点燃花灯庆祝,北京东城的灯市大街,明清以来,就是以制作销售花灯而得名。
  八、纸爆竹、纸煝、纸蚊香
  纸爆竹在我国民间流行甚广,“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春”,形容农历新年除旧迎新的风光。我国爆竹已有悠久的历史,到了清代以至今日,更为盛行,凡重要节日、红白喜事、祭祀迎神各项活动,都燃放炮竹,消耗数量甚大。卷制爆竹所用的纸,里层用粗草纸,外包竹制的花笺纸等较松软的纸张,如制小鞭爆,只用竹纸缠卷。火药引线需用很细薄而拉力强度好的楮皮纸或山棉皮纸等,今浙江、广西等地仍有好多专门生产引线纸的厂家。爆竹产地多在南方苏、浙、两湖、两广等省,以广东产的最佳;小的“鞭爆”又名“百子爆”则以湖南的浏阳和广西的南宁最为有名,行销国内外,成为当地主要,手工业之一。清末时西人所写的《谭氏报告书》(DensenalReport)载:“南宁人精于制造鞭炮,千百男女老幼均赖以生活,一般都认为南宁所制的鞭炮的爆炸力胜于它处所制。制造程序分为三十余个,主要是药料配合,燃纸引线、装药、卷纸、贴纸等,每一过程都有一个不同的工种的工人操作,原料由委托加工的店铺供给”。南宁炮竹业所耗用纸张颇多,竹纸则由桂北的兴安、灵川等县供给,引线纸则由桂西北的都安、那马等县产的薄型“纱纸”(楮皮纸)供给。
  吹火纸煝亦称纸煤,在旧时代火柴还未出现以前,也是日常生活必需品,用以点火。它用竹纸的表芯纸或火纸卷成中空,状如筷子粗长的纸条,以打火石点燃后,能象线香一样慢慢地燃着,用时口一吹,即起火焰,以点燃柴草,煮饭做菜,尚称方便;特别是对吸水烟者更是不可缺少之物。
  清末,火柴流行,纸煝大受影响,虽在一些农村和边僻地区,尚继续使用,但逐渐被火柴所取代。纸卷蚊烟,也是人民生活用品,今世在一些农村仍沿用以驱蚊。
  九、纸油篓、纸帽笼、纸盒
  纸糊油蒌,是盛植物油的容器,凡盛产植物油的地方,都大量采用。东北盛产豆油及烧酒,西南盛产桐油、茶油、菜油等,在没有金属(铁桶)容器以前,无不用之。北方用柳条编,南方用竹篾编成篓子,然后用厚质强韧的楮皮纸或桑皮纸糊上风壁,其制法在《东三省物产资源》一书内载:“油篓制造,以柳条编成,口大下小,内用猪血和石灰糊裱桑皮纸数层,不惧雨水浸淋……坚固轻巧耐用,普通装油酒一二百斤,大者可容三四百斤……”。南方制法大抵相同。油篓消耗的皮纸数量颇大,如山东蒙阴县盛产花生油,需大量油篓,用桑皮纸糊制,故造纸业亦盛,清末时尚有纸槽户百多家生产桑皮纸,供榨油坊购用。
  纸糊帽笼是清代在末有纸盒以前的纸制小型包装容器。其制法是以竹篾编织为胚,内外用猪血和石灰涂皮纸糊上,外面再涂油以防潮湿。各种货物都普遍使用,不限于瓜皮帽。
  到了清末,包装纸盒始渐盛行,当时国内尚无机制纸板,最初是用粗草纸做里层,内外裱糊白纸制成,从而淘汰了帽笼。各城市从事手工糊纸盒者众多,自成一专业,定有行业规约,如宣统元年湖南长沙《纸盒业条规》载:“我等纸盒生理一业,合计城厢不下三十余家,向来议有旧章,而今情形迥异,加以各物腾贵,各项工艺均议加价。且近年西式纸盒兴起愈新愈奇,销行各铺店商,较畅于昔……”。当时开始进口洋纸板,但纸盒供不应求,故手工糊粗草纸盒仍在盛行。
  十、迷信纸品——纸冥器
  纸制品除供后人享受外,还有一部分为供奉死去的亡人、鬼神享用。所有宗教迷信的纸制冥器,其名堂之多,用纸量亦不小之,这类纸制品,始于唐宋。清代的迷信纸冥器,继元明之后,更加繁盛,成为粗料竹纸的最大销场之一。锡箔纸到明末清初开始盛行,它比纸钱价值更高,在烧纸上贴上小片锡箔称为纸银,贴黄色锡箔称为纸金,摺成纸锭,称为银元宝或金元宝,焚烧以饷死者。纸法船、纸香斗,亦盛行于清代。纸扎房屋、人物在各地民间相习成风。
  纸印年画门神,始于宋而流行于清,北方以天津杨柳青南至炒米店各乡镇为著名产地,最盛行时有专业年画坊一二百家,品种从胖娃娃、门神、仙佛画家以至“四季发财”、“五子登科”、“老鼠娶亲”……五彩缤纷,各式齐备。南方则集中于上海、苏州桃花坞,所印的古典文书年画如《封神榜》、《西游记》、《三国志》里面的人物图景,尤为精美。明清年画内容,大都以神话传说为主,水但畅销于国内,且行销于海外侨胞聚居之地。
  纸印神象最普遍的一种称为“纸马”,凡经营迷信纸品的商店,统称为“纸马店”清代“纸马”称为“神模”变成迷信纸品的代表。关于“纸马”的流传,,据清人王棠《知新录》载,“唐玄宗渎于鬼神,既不用古之牲币,又不用秦汉以后的木马,……以纸为币(纸钱),作为纸马以祀,后世嫌(扎)纸马贵事,以五色纸印画神佛像,焚之神前,亦沿称纸马”这是纸马的由来。
  清代在北京城,内设的纸马店很多,早先有“京”“乡”两种纸马店之分,京行纸马店多设在广安门和广渠门内,分为大五彩、小五彩、黄纸等三种。所绘的“门神”、“灶王”、“百份”等类都是雇用专人为之。乡行纸马店为河北省丰润县半台村为最著,专出瓦金纸,全字斗方、开市大吉、万事如意、黄钱道西、门神金灶等纸制品,每年九、十月即运京交各纸马店销售。清朝晚期,迷信之风甚炽,古代的和“现代化”的纸冥器,花样百出,充斥于市,浪费资财之大,触目惊心,有识之士,无不坚决反对,最早见于太平天国洪秀全所著《原道觉世训》一书中说:“……世间一切所立,一切木石泥团纸画各偶像,……被魔鬼迷蒙灵心,颠颠倒倒,自惹蛇魔阎罗妖缠者也……”。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