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宣纸的原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700
颗粒名称: 五、宣纸的原料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3
页码: 237-2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宣纸原料经历多次演变,现以檀皮和稻草为主。檀皮纤维细长,稻草纤维短小,两者结合使宣纸质地优良。制造过程中还需副料如杨桃藤、石灰等,清末开始引入洋碱和漂白粉。
关键词: 宣纸 原料 演变

内容

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宣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用的原料也经过多次演变。其过程大体是:在最早作为宣纸的前身是皮料连四之类,它的用料是楮皮;后来人们又发现山野中檀树皮的纤维较为细长强韧,于是用以生产出一种较楮皮纸为佳的纸,就是今世所称的“正统宣纸”。
  关于用檀皮造纸最早见于文献者,是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7年),据宜兴《荆溪县志》载:“昔在元末,癸泾练浦之间,澄稻草为纸……旧志所载,至元间,并有檀皮、桃花诸种……”。但当时用檀皮生产何种纸张,不得而知。作为宣纸产地的宣城(州)泾县,在其州府志、县志中及其他有关文献,亦均未见有用檀皮造纸的记载,直到光绪十四年(1885年)《宣城志·物产部》才有了此项记载称:“纸,宣、宁、泾、太皆制造,故名宣纸,以檀皮为之……。”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有关利用檀皮制造宣纸的唯一史料。可能宣纸用檀树皮为原料,实始于清代,也是宣纸由此而扬名于世的时期。
  檀树有黄檀、紫檀、青檀三种,青檀纤维比黄檀优良,故选用青檀,其它两种皮质粗硬,不适于造纸。泾县产檀树最多,尤以丁溪为最佳,小岭、漕溪所产不及前者。其他如南陵、铜陵、青阳、太平、石埭、旌德等县以往亦有出产。青檀纤维平均长2.15毫米,平均宽度11微米。青檀纤维细长,胞壁较薄,胞腔较大,有利于纤维组合交织,使纸质匀细柔韧,有助于画面层次分明的润墨效果。
  檀树属榆科落叶多年生灌木,高约丈余,农历四月开花,六、七月间结实,其种子中央结实,而左右有翼似枫而形圆,叶互生而有网脉,边为锯齿状,单叶而形似卵。此植物为我国特产,多生于山野之间,枝条颇多,以两年生嫩枝条的韧皮为最佳。欲取其枝多在冬季,翌年发出新枝后,再过两年枝条长大又可采伐,剥其皮以造纸。
  宣纸另一种原料是稻草。稻草所含的杂细胞多、纤维短,强度低,向来被人们视为低级造纸原料,然而稻草浆与檀皮浆配合,能制造出有名的宣纸,这是宣纸的工匠们所创造的奇迹。宣纸选用的稻草,以泾县西南乡所产者为佳,因该地多沙土,稻草系白色,制纸易于漂白,稻草从产地来说,有沙田、泥田和混土田三种,作为制作宣纸的原料,则以选用沙田所生长的籼稻杆和梗稻杆为宜。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到用100%檀皮为原料,不但成本较高,更重要的是檀皮纤维较长,纸质松软,纤维间孔隙多,因而吸水性强,对于书画泼墨有不良的结果。故试行掺用一部分短纤维的草浆,长短搭配,粗细掺合,短小的草浆纤维既能填塞纸的孔隙,又能使纤维间结合更紧密,增强纸页的紧度和挺度。前面曾提及在道光十六年,泾县汪六吉纸厂首创利用漂白稻草浆生产出“汪六吉生宣”,得到良好效果,可以不须加工成“熟宣”,而直接用来挥毫。由此可知大量配用稻草是在清代中后期。
  制造宣纸,除上述两种原料外,其副料为粘滑液(纸药)种类颇多,最通用的为杨桃藤、秋蜀葵、野石蒜、水中条、梧桐枝、模盘花梗等,都为当地所产。石灰也是当地所产;宣纸开始用洋碱(烧碱NaOH)和漂白粉,据文献记载,始于清末。光绪十九年(1893年),当时小岭曹廷柱奉两江总督刘坤一之命,赴日本考察纸业,探求改良之法,见日本手工生产的“和纸”均用洋碱蒸煮原料,作用迅猛,使用又便,归国后即倡用进口洋碱(当时我国尚无制碱工业),自是以后逐渐推广应用。至于纸料的漂白,向来都是采用日光漂白法,质量甚佳,但经曹廷柱力加提倡,部分厂家开始改用进口漂白粉,仍有多数厂家坚持日光漂白法,也有一些厂家采用“土洋结合”两法并用,先行缩短摊晒周期,最后用少量漂粉漂白。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坤一
相关人物
曹廷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