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竹纸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94
颗粒名称: 三、竹纸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7
页码: 222-2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漂白竹纸制造技术进步,工艺包括选料、浸腌、蒸煮、漂白、捣浆、抄纸、焙干等。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为主要产地,其中连史纸等高级品种尤为著名。天然漂白和精细加工是关键技术,所产纸张质量上乘。
关键词: 竹纸 生产技术 清代

内容

清代竹纸的产量和名优产品的大量涌现,其关键问题在于制浆和造纸生产技术的进步。我国造纸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千百年来的技术成果,并不断加以改进,到了清代后期,纯白的高级竹纸和一般中级竹纸的质量,都达到很高水平。
  关于清代竹纸的生产技术,虽缺少比较完整的如明代的《江西省大志》和《天工开物》等书所作的详细记载,但我们从清代的一些文献中以及今世所收藏的清代古藉和书画的实物标本中,加以科学的分析比较,也可以窥见清代竹纸生产工艺技术的概略。
  (一)漂白竹纸制造技术
  清代漂白竹纸的主要产地是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其制法可作为全国各地的代表。辽阳文人杨钟义根据道光二十九年黄兴三调查的浙江常山、球溪竹纸的制造情况(球溪一名球川,与江西玉山相邻),对当地竹纸生产技术,写了《造纸之法》一文,附刊于他所著《雪桥诗话续集》卷五中,所述甚详,实为研究清代竹纸生产技术的珍贵史料,特摘录如下(括号内为编者加注):
  1.竹纸制法提要
  “造纸之法,取稚竹未㭓(未分枝)者,摇折其梢,逾月薪之,渍以石灰,皮骨尽脱,而筋独剩,蓬蓬若麻(竹麻),此纸材也。乃断为二,束之为包(小捆),而又渍之,渍已纳入釜中,蒸令极熟(蒸透),然后浣(洗)之,浣毕曝之(日光漂白)。”
  2.反复蒸煮精制
  “凡曝(晒)必平地,数倾如砥,砌以卵石,洒以绿矾(洒硫酸铜作除草剂),恐其莱也(生杂草),故曝纸(竹纸)不可田(不可种庄稼),曝已复渍,渍已复煮,如是者三(三次蒸料、曝晒),则黄者转而白矣。其渍也必以桐子灰,或黄荆木灰,非是则不白,故二者之价高于菽粟(贵于粮食)。伺极白,乃赴水碓舂之,计日可三石,则丝者转而粉矣。犹惧其杂也(含有杂质)盛以布囊,坠之大溪,悬板(有柄之圆木扒)于囊中而时上下(搅拌)之,则灰汁尽去,粲然如雪,纸料之成也(精制漂白竹浆完成)。”
  3.抄纸用焙纸
  “其制,凿石为槽(抄纸槽),视纸幅之大小而稍宽焉。织竹如帘,帘又视槽之大小,尺寸皆有度,制(帘)极精,惟山中唐氏为之,不授二姓。槽帘俱备,乃取纸材(纸浆)授之,清水其间,加之以胶(纸药粘液)及木槿汁,取其滑也,然后两人举帘(双人抄大幅纸)对漉,一左一右,而纸以成。举帘覆之,傍石上积百番,并榨以去其水,然后举(揭纸)而炙于墙(焙纸墙)。炙墙之制,叠土垩上,令其光润,虚其中而(烧)火焉。举纸者(焙纸工)以次栉比(刷纸)于墙之背,后者(后刷者)毕而前者干,乃去之而又炙(揭下干纸又刷上湿纸)。”
  4.操作技术和水质
  “凡漉纸与炙纸,高下疾徐,得之心而应于手,终日(成纸)不破不裂不偏枯(无废次品),谓之国工,非是能成一纸。水分(用水)取于七都之球溪,非是则(纸质)暗而易败,故迁其地而非变也.。
  该文最后又概括的举出制造漂白竹纸工序要点云:“至于选材之良苦,辨色之纯驳,鸠工集事,惟老于斯者悉之(富有经验),不能以言尽之也。自折梢至炙毕,凡更七十二手而始成一纸。纸槽(户)谚云: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道光末,钱塘黄兴三过常山山中,人为道其事,因评摭(记)其始未为之说(写了《造纸之法》)。又撮(摘)其要十二则:一曰折梢,二曰练丝,三曰蒸云(蒸料),四曰洗水,五曰渍灰,六曰曝日,七曰碓雪,八曰囊冻,九曰样槽,十曰织帘,十一曰翦水,十二曰炙槽,赞而系之以诗,以见或纸之不易也。”
  根据《造纸之法》所述,这是清代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漂白竹纸的制造方法,颇为精细。兹就该文所述,简化其工艺流程如下:
  嫩竹砍下折梢→石灰浸腌→敲打成竹丝→截短束成小捆→一次碱蒸→清水冲洗→曝晒天然漂白→二次碱蒸→二次冲洗→二次曝晒漂白→三次碱蒸→三次漂白→水碓舂捣→装入布袋盪洗→入槽(并加纸药)→打槽→双人抄纸→压榨去水→揭分焙纸→成品。
  该文虽未提到所生产的品种,但文中所说其制法,决不是一般产品,而是高级漂白竹纸如连史纸之类。
  据近世文人造纸家天虚我生(陈栩园,公元1879~1940年)在光绪年间从事造纸技术工作,在他所著《造纸工程实习讲义》中,对江西漂白竹浆的制造工艺流程记述如下:
  砍竹→浸水(发酵50天)→去青皮,水碓舂丝(成粗竹麻)→浆灰(石灰50%)→发酵(10天)→蒸料二昼夜→置入料塘引水洗涤→摊山曝晒天然漂白30天→浸渍碱灰→二次蒸料一昼夜→置入料塘引水漂洗7天→二次摊晒天然漂白→拣选→洗涤→舂捣→纯白纸浆。
  上列工艺流程,基本与《造纸之法》一致,但蒸料和漂白,只进行两次即完成。各项重要作业都列出所需的时间。此法之特点是“去青皮,”将竹料外皮削去,故更易于蒸煮、漂白,因竹之外皮比较老硬,色素亦多,故去青皮后所得纸浆质量更佳。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人真实幸教到福建连城等地调查竹纸生产情况。他所写《清国制纸业视察记》中关于“纯白竹料的制法”一章中对制浆过程分为两部分,即先制成竹麻,后制成竹浆。原文很详,仅摘要如下:
  (1)半料竹丝(即竹麻)制法:
  嫩竹→截去头尾及枝桠→打捆→浸水池中二月→砸成竹麻→洗净晒干→售给纸厂。
  (2)竹浆制法:
  青竹丝→10%石灰浸腌10天→初次蒸料→堆置两天→流水冲洗→二次蒸料一昼夜→放置2天→二次冲洗(入池漂白)捣浆→抄纸。
  这个日本人所记述福建漂白竹浆的制造方法,文虽很长,但他不是造纸行家,在文中却忽略了其技术要害,他没有了解到漂白竹浆要经过几个月长时间的野外日光漂白的奥秘,所以他在记述竹丝经过二次碱蒸之后(见上面流程),接着说:“移入漂白池中漂白……”。“清国人通常将漂白竹丝放在木板上切细,再在石臼中舂成细微的洗毛(纸浆)即可供唐纸抄造之用……”。
  从这段记述中可知,这个日本人当时不知日光漂白法,而只是把最后洗料池说是漂白池,让竹浆在池里源源引水就能漂白了。这种纸浆未经日光漂白,只能制造淡黄色的贡川纸类。
  (二)淡白竹纸制造技术,
  不进行日光漂白的淡白竹浆制造技术,在清代文献中,记述得最详的首推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书中对大巴山竹纸制造技术记得很详,可视为清代一般不漂白竹纸制造法的代表著,现摘录如下(括号内文字为编者所注):
  1.砍竹削料
  “纸厂则于夏至前后十日内,砍取竹初解箨尚未分枝者,过此二十日即老嫩不匀不堪用。其竹名木竹,粗者如杯,细者如指,于此二十日内,将山场所有新竹一并砍取,名曰剁料。”
  2.浸竹沤腌
  “于近厂处开一池,引水灌入,池深二、三尺,不问大小,将竹尽数堆放池内,十日方可用。其料须够一年之用,倘池小竹多,不能堆放,则于林深阴湿处堆放,盖有水(水分)则不坏(变质),无水则间有坏者。”
  3.砸料浆灰
  “从水中取出(竹料),剁作一尺四五寸长,用木棍砸至扁碎,篾条捆缚成把,每捆周圆(直径)二尺六七寸至三尺不等。另开灰池,用石灰搅成灰浆,将笋(竹片)捆置灰浆内蘸透,随蘸随剁(码),逐层堆砌如墙,候十余日,则灰水吃透(浸透均匀)。”
  4.初次石灰蒸料
  “从篾条(散开竹捆),上大木甑(蒸料木桶),其甑用木攒成,竹篾箍紧,底径九尺(上)口径七尺,高丈许(上小下大的大木甑),每甑可装竹料六七百捆,蒸四、五日,昼夜不断火,甑旁开一水塘,引活水(流水),可灌可放。”
  5.二次碱蒸
  “竹料蒸过后,入水塘放水冲洗二、三日,灰水尽净,竹料如麻,复入甑内,用碱水煮三日夜,以铁钩捞起,仍入水塘淘一两日,使碱水淘净。”
  6.三次米浆蒸料
  “每甑用黄豆五升,白米五斤,磨成米浆,将竹料加米浆调匀,入甑内再蒸七、八日,即成纸料。”(此法为巴山制造竹浆之一大特点、加入米浆、豆汁蒸料,助其发酵,对进一步提高纸浆纯度,有一定作用,与南方有些地方用尿沤腌的原理一致。)
  7.踏料疏解
  取出纸料,先下踏槽,其槽就地开成,数人赤脚细踏后,捞起(置)于纸槽。
  8.加胶加色
  “如造细白纸,每甑纸料入槽后,再以白米二斤磨成浆汁搅入,揭纸即细紧。”(在纸浆内施加淀粉胶,以提高纸质的紧密度)。
  9.抄纸焙干
  “纸槽亦开于地下,以二人持大竹棍搅拌极匀(打槽),然后用竹帘抄纸。帘之大小,就所做(纸)之大小而定。竹帘一扇,揭纸一层,逐次灰叠,叠至尺许,即压紧,候压至三寸许,则水压净,逐张揭起,上焙墙烘干。”
  10.焙墙构造
  “其焙墙用竹片编成,大如墙壁,夹泥搪平,(墙身)二扇对靠,中烧木柴,烤热焙纸。”在南方大多采用竹片编成焙纸墙,而不用砖墙,表面搪以灰泥和纸筋,干后用光滑的卵石磨光,再刷下几遍熟桐油,则表面极为平整光滑如镜面。
  11.品种及加工
  “其纸大者曰二则纸,其次名圆边纸、毛边、黄表纸。二则、毛边、圆边(包装)论捆,每捆五、六合(刀),每合二百张,每甑之料,二则纸可做三十捆,毛边、圆边可做三十五六捆。黄表纸论箱,每甑可做一百五六十箱。染色之纸,须皆运出山,于纸坊(染纸坊)将整合之纸大小裁齐,(逐张)以胶矾拖湿晾干,刷色后,上熏笼熏干,此造纸之法也。”
  根据以上所述,大巴山地区淡色竹纸制造方法,可简化其流程如下:
  砍伐未生枝桠嫩竹→清水浸沤十天→截断砸碎→腌灰发酵半月→初次石灰蒸料五天→流水浸洗三天→二次碱蒸三天→二次冲洗两天→三次米浆蒸料七、八天→脚踏成浆→加米浆搅拌→抄白料纸→压榨→揭分焙干。
  大巴山地区由于气温较低,水力资源少,柴草丰富,故蒸料时间较长,如第三次蒸料,长达七、八日,难免蒸料过度,故纸质比较松弱,此种纸浆不进行日光漂白,因此制成的二则纸、毛边纸呈淡白色,介于上述竹料纸第二类贡川纸和第三类毛边纸之间。
  我国生产竹纸地区广大,各地生产方法,因地制宜,因品种而不同,正所谓“大同小异”。制造竹料有“熟料”与“生料”之分,凡经过石灰或碱液蒸过的称为“熟料”可制中等以上白纸;不经煮料,只进行石灰浸腌堆置发酵,分解有机杂质而成奖,这种竹浆称为“生料,”此法在浙江最为流行。其他各省也采用“生料”法制造一般淡黄色的粗质竹纸。“生料”制造方法如下流程:大竹→剖开为竹片长五、六尺→削去竹簧、竹节→腌石灰(有些的地方加入人尿)→堆置入料塘,上压石头,盖稻草,使其发酵,竹片软烂为止,约需时三、五个月不等,视当地气温高低而定→排去污水,引入清水冲洗再翻摊发酵→再冲洗→堆置备用。
  制造“生料”最重要环节在于腌料发酵,借霉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分解竹料中的淀粉、糖类、胶质等有机物质,从而使竹料结构松解,纤维束分离,而制取纸浆,故发酵的主要条件是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气温愈高,则霉菌易于繁殖,发酵作用迅速,所需时间较短,反之则所需时间较长;另外是竹纸的老嫩,也影响发酵作用的快慢。由于各地条件不同,有的腌料只需三、四个月,有的半年或更长时间。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钟义
相关人物
陈栩园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