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宫廷用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88
颗粒名称: 一、宫廷用纸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2
页码: 204-2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朝廷内宫用纸在康乾时期多征购派贡,光绪时洋纸涌入,纸业萎缩,贡纸任务仍继续,但纸商负担加重。宫中各部用纸亦由各地征购,贡纸承办有利可图,引发纸商争夺。
关键词: 清朝廷内 宫廷用纸

内容

清朝廷内宫用纸,在康、乾时期,除很小部分由清廷宫纸局(厂)加工生产外,大部分由各地征购或派贡;道光年间官纸厂停办以后,内宫所用各种纸张,概由地方供用。
  清初,顺治年间,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各地造纸业衰落不堪,纸张供应十分紧张,即使久负盛名产纸重镇的江西广信府,纸业亦极度衰落,朝廷贡纸难以完成等情况已见前述。但随着政局趋于稳定,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发展,纸的供应逐渐充足,派贡任务,都能完成。到了清末光绪年间,由于洋纸涌入,国内纸业渐趋萎缩,朝廷由地方贡纸仍在进行,名义上当作钱征购,实际上所抵的代价甚低,加上有些地方官商从中克扣,压低纸价,故纸坊所得低于市价;不但如此,还须负责长途运送到京解缴,所需包装材料、运输工具、劳役饷银等开销很大。仅举山西蒲州为例,即可见一般。其时张之洞为山西巡抚,目睹纸户如此痛苦,故具文上奏朝廷,请求停征官纸,改解现金,据《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十九载张之洞的《请将晋省例解捆纸折价解部》奏文略称:“……向以承应官差,为行头胥吏所扰,故蒲州纸户流亡失业,尤为困苦,屡次呈诉求免。综计纸浮(贱)于例价十倍,……即如毛头纸一百万张,呈文纸四万张,合计包裹、绳束、箱箧、毡席,解役行李,共重三、四万斤,晋地路小艰难,任载有限,用大车五十余辆,用驴则三、四百头,……”。蒲州素产麻纸、桑皮纸,但其所产毛头纸、呈文纸,产量远不及山东,而每年仍按例解五十辆大车的纸张,纸户负担很重,被迫流亡失业,故上诉求免。山西贡纸成灾,其他各地,当不能幸免。
  光绪帝御用的五色洒金笺及其他笺纸,很是豪华讲究。京师并不加工此产品,只有苏州制造,但习惯上却令安徽凤阳关官员负责办贡。据上海《益闻报》1249期转录光绪十八年12月28日《京报》刊载:“头品顶载安徽巡抚臣沈秉成跪奉……准总管内务府大臣咨,光绪十八年6月11日懋勤殿奉旨:传安徽巡抚,上使(皇上用)朱红绢四龙幅方笺六百张,见方一尺九寸;五色金蜡笺纸二百张,长六尺宽三尺;五色素蜡笺二百张,长六尺宽三尺;五色洒金笺纸五百张,长六尺宽三尺;徽墨六百碇,每碇重二两,敬谨选制,赶紧解进呈,钦此。……当以徽墨出在徽州,绢幅方蜡笺出在苏州,均离凤阳关甚远,……兹已一律照式如数备齐,……谨奉朱批,该衙门知道,钦此。”苏州所制的各色加工笺,素负盛名,光绪特下旨选贡此项名贵笺纸,以供御用。
  宫中各部所用纸张,照例均由各地征购派贡,在光绪年间,两淮应进的贡纸,却只归一家纸商独揽,由于有利可图,遂引起其他纸商争夺包拦贡纸任务。据公元1893年《益闻报》1233期载:“内廷所需笺纸,向由两淮贡商叶日昇纸铺主洪承翼顶承充贡,照例制造,依期解送,素无贻误。昔有纸商清吉星等,禀呈两江总督曾忠襄公前,谓该贡商朦充私踞等情,当经批驳不准在案。近又有万恒丰等纸商,具呈两淮运宪辕前,请为转详督宪,更换贡商及承办。江蓉舫以成案未逐,何能率行转请,徒遭批驳。且该贡商叶日昇办事周详,未便移易……”。由此可见当时承办贡纸获利丰厚,故各地纸商争享贡纸之利。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之洞
相关人物
沈秉成
相关人物
洪承翼
相关人物
曾忠襄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