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造纸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80
颗粒名称: 二、造纸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3
页码: 194-1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造纸业经历衰落、恢复发展至渐趋衰落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后,手工纸业受洋纸冲击,市场缩小。在“洋务运动”推动下,我国开始发展近代机器造纸工业,实现手工向机器生产的转化。
关键词: 清代 造纸业 发展

内容

清朝统治期间,正是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勃兴的时代。此时,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封建王国终于被迫门户开放,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所以清朝统治时期,国内外的情况非常复杂。在这个时代的造纸业的盛衰、荣枯,紧紧地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连结在一起,据此清代造纸业的演变历史,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衰落阶段
  在明末清初,全国广大地区,一方面由于农民起义,推翻腐朽明王朝统治的斗争,另一方面清兵入关,征服中原,各地反满复明的斗争,继之兴起,连年战争,天灾人祸,百业已趋凋零,使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当时的造纸业已十分衰落,例如江西纸业重地的广信府,“地方屡遭兵燹,人民大半逃亡,……其槽坊厂局,久已变成荒芜”(《江西通志》卷二十七)。其他各地的造纸业,无不受到摧残,陷入衰落境地。即使如此,朝廷索取的贡纸,仍“屡电屡饬,”不予放松,但仍难以作到“依期起解”的任务。
  从上所述,可知清初农工商业的衰落和国民经济的贫困状况,造纸业是重要产业之一,自不例外。
  (二)恢复和发展阶段
  在全国性的战争平定以后,清代的工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到了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前期,即所谓“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生产力很快得到发展。农工商业和科学技术、文教事业都有较大的进步,印刷业和图书出版业也出现了空前盛况,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想从文化上和思想上消灭汉族的反满情绪,以及实现牢固控制社会上层人物的双重目的,康、乾时期着手编修大型图书及大部类书,如《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画函》、《佩文韵府》一万卷(明《永乐大典》之后的一部大类书);乾隆时更大规模纂修书籍,如《通鉴辑要》、《清通典》、《续通志》、《续六献通考》、《续通典》、《清通志》……。特别大的是《四库全书》共收集3457种经典著作,分79337卷,装订成168000册,抄写7部,分存7处,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这些说明了清代的文化和图书印刷出版事业均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发达,故消费纸张空前增加,从而大大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各地造纸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原来基础较好的产纸老区,枯木逢春,而素不产纸或纸业比较落后的地区,也由先进地区来人传授技术,从而不断扩大产纸区域。例如广西的容县、昭平等县,湖南的浏阳,陕西巴山地区,从康熙至咸丰期间,分别由福建、四川等地的造纸技工传授技术,制造竹纸,使这些地区的纸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详见本章第四节)。
  这个阶段大抵是从康熙以至道光(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前期)将近200年,是中国手工纸业历史上鼎盛时期,产纸区域的扩大,产量和品种的增加,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的提高,都是空前的。
  (三)渐趋衰落阶段
  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失败以后,东西方列强,步步进逼,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向中国进行全面侵略。腐朽的清朝统治阶级,丧权辱国,洋枪洋货,滚滚而来,国势垂危,日甚一日。从此以后,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打击,原有的传统手工纸业,逐渐被洋纸所挤压,销售市场日形缩小;加上国民经济的全面衰落,造纸业困难重重,大多濒于停产。
  在此阶段,由于门户大开,欧风东渐,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工艺,也在神州大地广为传播。朝野一些有识之士,在西方新的科学技术启示下,开始认识到“洋为中用”的重要性。在19世纪6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提倡采用西方技术,发展实业。在“洋务运动”浪潮推动下,在清王朝,统治最后30年内,我国开始发展了第一批近代机器造纸工业,各地建设了约30家机器纸厂;虽然这批在“启蒙时期”产生的造纸厂,由于种种原因,大都夭折失败,但它们对我国近代造纸工业的发展,仍起到了奠基作用。这个阶段的历史特点,就是已具有约1800年历史的手工纸业,由盛到衰,也是我国造纸业从手工生产开始向机器生产转化的阶段,所以说它是“新陈代谢”、“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点。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