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中国第一部“工农全书”——《天工开物》关于造纸术的论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74
颗粒名称: 第八节 中国第一部“工农全书”——《天工开物》关于造纸术的论述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8
页码: 183-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第一部“工农全书”——《天工开物》关于造纸术的论述。其中包括关于竹纸制造技术、、关于皮纸制造技术等。
关键词: 造纸术 论述 蔡伦

内容

我国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以至明代,经历了若干朝代,宋、元、明以前各个朝代有关造纸术的著作并不多见,即使有之,也很简略,只是到了宋、元、明时期,先后有了许多篇较为详细甚有参考价值的造纸著作。宋代著作前已列出,元、明时主要的有:元代费著的《蜀笺谱》,明代有曹昭的《格古要论》,屠隆的《考槃余事》、王宗沐的《江西省大志》、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文震亨的《长物志》、方以智的《物理小识》、高濂的《遵生八笺》、冯梦祯的《快雪堂漫录》等等。各书的内容都单独列出有关造纸的专门论述。
  在这些著作中最富技术价值的首推《天工开物》的《杀青篇》。
  明祯宗10年(公元1637年),奉新人宋兴星编撰《天工开物》,内容丰富,举凡有关工农业原料、技术及产品,无不祥为记载,并附图说明,成为我国三百多年前生产技术巨著,故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一部“工农全书”。该书共有18卷,其中第13卷《杀青篇》是有关造纸的技术专著,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制造竹纸、皮纸的工艺技术。该书在国外很受重视,17世纪时即开始传入日本及欧洲,18~19世纪时先后被译成日、英、法文,国外学者认为这是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技术极为珍贵的文献。
  《天工开物·杀青》篇中分有:序言、纸料、造竹纸、造皮纸等四大段,并附木刻图画计有: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等五幅生产示意图(图7-2~7-6)。在第4卷《粹精》篇中,又附有石碓和水碓两幅图。这些珍贵的图版,堪称世界性技术书刊的珍品。这里仅将《杀青》篇中有关竹纸、皮纸的生产技术摘录如下,并略加注释(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注)。
  一、关于竹纸制造技术
  《杀青》篇在序言中说:“身为竹骨与木皮,杀其青而白乃见”,是说“杀青”的由来,意指不论用竹料、皮料制浆,首先入水沤腌,使其表皮和内皮所含的水溶性杂质尽为溶出,特别是表皮中呈青黑色的色素、果胶等分解、溶出后,方能制成白色纸料。
  《杀青》第三段说:“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占其盛,当笋生之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将生枝叶为上(将生长枝叶的嫩竹),节界芒种,则登山砍伐,截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沤腌发酵),恐塘水有涸时,则用竹枧(竹筒)不断引水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以捶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嫩竹经过长期沤腌、槌打、冲洗、竹料纤维束大部散开如麻皮,细者如丝,我国南方通称为竹麻或竹丝)。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楻锅,下火煮,以八日八夜为率(经过石灰乳泡腌的竹麻,进行一次料煮)。”
  “凡煮竹,下锅用径四尺者,锅上(口)泥与石灰捏弦(起拱),高阔如广中煮盐牢盆样,中可载水十余石,上盖楻桶,其围丈五尺,其径四尺余,盖定受煮,八日已足。”
  “竭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锥皆用木板合缝接密,以防污泥,造粗纸煮不必如此。洗净,用柴灰(柴草灰液)浆,再入锅中(二次煮料),其上按平,铺稻草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置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充分发酵透烂成浆)。取出,入臼受捣,山国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纸浆),倾入槽内(备抄纸用)。”
  以上所说,是从砍伐竹料以至沤腌、煮料、洗漂、舂捣成浆的全部工艺过程,较为周祥。下面是抄纸和焙纸工艺。
  “凡抄纸槽上合(应为)方斗形,尺寸阔狭,槽视(比照)帘,帘视(比照)纸,竹麻(竹浆)已盛(入纸槽),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纸药)形同桃竹叶,方语无定名。入否则水干自成洁白。(因他不明纸药作用,故作此猜测之词)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放开时,下有纵横架框(帘床),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竹浆)入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倾,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以板压。俏绳入棍(压纸架带有孔的转辊),如榨油法,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极细铜镊逐张揭焙干。”
  “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火巷(中空的夹墙)下以砖盖巷(夹墙中的火道),地面数块以往,即空一砖(每隔数块即空一砖开火口),火薪从(夹墙头部)头穴烧发,火气从每个砖隙(口)透巷外,(火墙)砖壁尽热,湿纸逐张焙干,揭起。近世阔幅者大四连(连四纸),一时文书贵重,……若火纸、糙纸,斩竹、煮麻,浆灰、水淋,皆同前法,惟脱帘之后,不用烘焙,压水去湿,日晒成干而已。”
  以上两段是专论抄纸和焙纸操作,从纸槽形式、纸帘、纸药、抄纸动作,压纸以至焙纸等都作了扼要的论述。特别是焙纸墙的结构,论述得较为详细,为古代造纸文献之所无。
  文中对于竹浆制造技术,只是论及了本色竹浆,没有提及竹浆用“日光漂白法”制造高级竹纸,事实上当时竹浆日光漂白法,已在一些地区施行。此种本色竹浆,虽未经漂白,但经过两级煮料,又用灰汁喷淋发酵,故质量堪称上乘,可制佳纸。
  《天工开物》所描述本色竹浆制法,可概括成如下工艺流程:砍竹(当年生嫩竹)→截断(并剖开)→沤腌(入料塘沤腌发酵)
  →冲洗(并捣碎去青皮粗壳)→半料竹麻。竹麻浆、石灰→第一次煮料→入料塘冲洗→浆、柴草灰碱液→第二次煮料→淋灰碱液腌烂成浆→洗料→舂捣成细浆→入纸槽→注入纸药拌匀→抄纸→压榨→焙干。
  这套工艺流程,概括了明代制造优质本色竹纸的技术经验。我国南方各地区竹纸业以及近世生产,基本上仍承袭此项工艺,不过在某些操作上有所改进,产品更臻优良。
  《天工开物》对粗劣竹纸类如火纸(黄烧纸)、糙纸(包装纸)的制法,只晒而不焙,已如上述。至于优质纸,则称“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用细竹料,厚质荡成,以射重价,最上者曰官柬,最富贵之家通刺用之,其纸敦厚而无筋膜,染色为吉柬,则先白矾水拖染红水汁云”。所说的官柬,是当时优等纸,相当于后世的玉版或贡川纸,虽没有施行天然漂白法,但选取细料、嫩竹削去外皮(竹青)及竹簧,只取内层竹肉制之,故纸色较为洁白又无粗筋,近代有些地方仍用此法。
  《天工开物》在论述竹纸制法之后,对于废纸的回收利用,亦加以倡导,文中称:“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南方竹贱之国,不以为然(不加利用),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即取再造,名回还魂纸。竹与皮(纸)、粗与细,皆用之地(均可利用)。”
  二、关于皮纸制造技术
  《天工开物·杀青》篇对于皮纸制造法的论述,较竹纸制法简略得多,可能是由于皮料的历史悠久,各地生产者众多,在主要制法上,已有成熟经验,大致相同,人皆尽知,故略而不详。皮纸制造工艺如下:
  “凡皮纸,楮皮六十斤,仍入绝嫩竹麻四十斤,用塘浸漂,用石灰浆涂,入釜煮糜(烂)。近法省啬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宿田晚(稻)藁十三(十分之三),用药得方,仍成洁白。凡皮科,坚固纸,其纵纹(横)扯断如绵丝,故曰绵纸,衡断且费力,其最上一等,供大内(皇宫)糊窗格者,曰棂纱纸,此纸自广信郡造,长过七尺,阔过四尺,五色颜料,先滴色汁(入)槽内,与(纸浆)合成,不由后染(这是施行浆内染色法)。”
  “其次曰连四纸,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以)皮(为)名。而竹与稻草参加而成料(纸)者,曰揭贴呈文纸。芙蓉等皮造者,统曰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又桑皮造者曰桑穰纸,极为敦厚,浙江所产,三吴收蚕者必用之(当时的蚕种纸)。凡糊雨伞与油纸者皆用小皮纸。”
  “造皮纸长阔者,其盛水槽(抄纸槽)甚宽,巨帘非一人手力所胜(任),两人对举抄成,若棂纱纸,则数人(合抄)方胜其任。”
  “凡皮纸供画幅用,先用矾水拖过,其毛茨不起,以逼帘(贴纸帘面)者为正面,盖料即成泥(成浆),浮其上者粗意犹存也(指纸幅
  的正面较细致平滑,其反面较粗糙)。”
  “永嘉蠲纸,亦桑穰造。四川薛涛笺,以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指(出主意),逐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天工开物》对皮纸制法简略,只提出几种皮纸的原料及用途。文中有些语句比较含糊,如“楮皮六十斤,绝嫩竹麻四十斤”“皮竹
  十七……或宿田晚藁十三”等语,似乎是指用皮、竹、草三种原,料,按不同配比制造一般低级皮纸而言,不是上等皮纸,凡上等皮纸都是纯粹皮料制造。但文中对不利用这配合的原料,没有说明究竟生产何种纸张。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蔡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