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其他加工纸制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72
颗粒名称: 七、其他加工纸制法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2
页码: 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明时期加工纸品种繁多,特色各异。染色纸以红、黄、青、绿为主,用于喜庆、诏书等场合。壁纸华丽,远销欧洲,早于欧洲二三百年。金银印花笺法富丽雅致,为房屋内装饰佳品。加工纸技艺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尚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 造纸技术 纸制法 明代

内容

元明时期加工纸品种繁多,加工技术各有特色。古代对纸张染色,素以青色、黄色为尊贵,皇帝用以写诏书,他人不能僭用。后来这种限制逐渐解除,但“黄麻诏书”的传统仍保留下来。元代很重视黄纸,到了明代改用宫中自制的金龙纹笺写诏书。民间用纸的风尚,也有所改变,从明代开始形成了以红纸表示喜庆吉利的观念,以致“红纸独尊,一红到底”,直到今日,仍深入人心。因此红、黄、青、绿的染纸业,成为明代以来普遍的染纸加工业。随着社会上宗教迷信风气盛行,用染色彩纸做神模、纸马、纸帛、纸车、纸轿等用各种染色纸剪贴糊扎,用于丧葬殡仪,消费大量彩纸,但也促进了染纸业的发展。单色的染色纸,一般加工方法比较简单易行,选用较好的原纸和染料,间或加些增色剂以及少许胶矾,配成染色液,涂染于纸上,晾干即可。
  民间用于书信、题记诗司,通行一种印有花格的白底笺,也是大众化产品。最初出自徽州,后来流行各地。《遵生八笺》载:“时尚花边格子白底笺,用作柬,写诗甚便,余家藏有数十种。但白底纸以橡子水并槐黄水微煎,印者雅甚,以青以红俱不佳”。元时有几种较著名的加工纸,据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载:“元有彩色粉笺、蜡笺、黄笺、花笺、罗纹笺,皆出绍兴……。”又明人郎英《七修类编》记录有罗纹纸、大红销金纸,都是明代通用的加工纸,用作公卿士大夫的刺纸(名片纸),即罗纹笺纸。其制法是在编织纸帘时下功夫,将丝线或马尾线间隔,竹丝粗细搭配,使纸页现出各种帘纹。中国古代对抄纸帘很讲究,最早在徽州出现了有图纹的纸帘,设计各种图案,如罗纹、龟纹等。早期泾县的宣纸,曾有此种简单印记,有以此命名者,实际上是中国创制的水印纸技术,但不及后来西方“水印”美观清晰。
  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无锡生产一种加工纸叫做
  “朱砂笺,”用以书写喜联甚为雅致。据《无锡县志》载:“朱砂笺,隆庆间俞氏所创,无第二家,其法纯用朱砂积染而成,胶法既善,用书春联……历数十年,鲜殷不改,近秣陵(南京)亦效其法为之,不如也”。朱砂亦称辰砂、丹砂,其成分为硫化汞,呈大红色,不溶于水,故用某些胶料调和其粉末,涂于纸上,干后呈大红色,虽历久不为日光照射而变色。元明时作为富贵人家官员府第装饰用的壁纸,也是一种有名的加工纸。由于印染和彩色套版技术的进步,壁纸亦得到发展,在明代中期,中国壁纸已远销欧洲。据美国享特博士(DHunfer)的著作中记载:“1550年西班牙及荷兰商人由中国带回一.
  种很华丽的糊墙纸,直接输入欧洲,过去糊墙纸是由伊斯兰国家间接运来的。”欧洲自己制造的加工色纸,当时只有大理石纹纸一种,到1638—1640年德国人仿造中国的金银色花鸟图案的壁纸,1688年法国人继之仿制中国壁纸,18世纪初英国人才大量生产,中国壁纸生产早于欧洲二三百年。
  明代有不少著作中有壁纸的记载,如明人屠隆的《考槃余事》、冯梦祯的《快雪堂漫录》、高濂的《遵生八笺》,都有介绍制造金银印花笺法,用云母粉和苍术或姜黄汁调匀,将纸涂染成具有金属光泽的金黄色或银灰色,然后用印花板压花于纸上,使纸面上凸出各种图案花纹,富丽雅致,为房屋内装饰佳品。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曹昭
相关人物
郎英
相关人物
屠隆
相关人物
冯梦祯
相关人物
高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徽州区
相关地名
绍兴市
相关地名
泾县
相关地名
无锡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