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锦城重振薛涛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61
颗粒名称: 五、锦城重振薛涛笺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2
页码: 170-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薛涛笺是唐代的名贵纸品,明代陆子良曾仿制,但质量不及唐代。薛涛笺以木芙蓉皮为原料,而非桃花或薛涛井水染色。现代台湾造纸专家试验表明,芙蓉花汁不能用于染色。因此,关于桃花染色和薛涛井水染色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关键词: 薛涛笺 名贵纸品 明代

内容

“薛涛笺”亦称“浣花笺”,自唐至明代中叶以后,已冷落了数百年,在锦江之畔,仅存一口“薛涛井”的遗迹。明武宗正德年间(公元1510—1515年),蜀王入驻成都后,决意恢复浣花笺,访得造纸家陆子良,命他负责重兴此业,遂传为美谈。《益州谈资》、《蜀故》、《南中记闻》、《陇蜀余闻》等古籍均有记载,但过于夸张。只有明代人孔尔《云燕馆记谈》说得比较中肯:“浣花溪自唐薛涛后能以溪水造纸者极少,自明夏珍守蜀时,有郡人陆子良能之,巧过于涛。珍于溪上建捣锦亭,置笺户十余家,令子良司其事:笺有桃花、凤彩、云祥、锦幅等名。夏亡,子良亦死,今不复有矣。”
  陆子良重制浣花笺堪称壮举,然后继无人,虽有人仿制,但不得其法,品质欠佳。明代文人王世贞收集古人名纸甚多,中有唐、明两代的浣花笺纸,认为明代所制不及唐代。《梵天卢丛集》载称:“明王弇州(世贞)有纸癖,搜罗古来纸样不下数百种,中有唐薛涛,质为淡红色,移就日光影之则现绿色,内有花纹,惟不甚清楚耳。王氏甚宝藏之,后为乌程相国所得。惟唐纸小,明纸大,唐纸色丽,明纸色晦,后人当以此辨真伪。”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薛涛笺的奇异之处,说明两者质量仍有一些差距。陆子良仿制的浣花笺之处,仍在锦城浣花溪上,及后蜀藩又行仿制,则改在玉女津,即今之望江楼薛涛井处。浣花笺自唐以至明、清各代,成都坊间皆有仿制品出售,但总不及唐纸精美,且价亦贵。
  薛涛笺以木芙蓉皮为原料。古代木芙蓉在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各地均有生长,台湾造纸专家陈大川在《中国古代造纸盛衰史》一书中称:“芙蓉在台湾生长甚速,春初插枝,经夏即发长条,长过六尺,径逾半寸,秋花后即可伐枝取皮供用,笔者试种多枝,试制皮纸亦佳,认为是可推广的原料”。书中对《天工开物》谓薛涛笺以芙蓉花汁美其色,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芙蓉花舂碎后,变成粘液,用于抄纸时令纤维悬浮则可(当作纸药用),染纸则未见显色。《天工开物》作者未经实验,谓薛涛笺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乃属想当然耳之辞”(见该书241页)。看来,他是经过试验所得的结论。有些文献说是桃花片纷落(浸泡)于水中,水略带红色,用以造纸而染色,故有“浣花笺纸桃花色”的诗句。又色汝辑《南中记闻》云:“.每年三月初三日,井水浮溢,群人携纸向水面拂过,辄作娇红色,鲜灼可爱……”;张树《边州闻见录》亦云:“明藩府以三月三日汲薛涛井水,造笺二十四幅……颜色鲜艳……”。以上诸种说法,所谓“桃花染色”、“三月三日”直接以薛涛井水染色,都是缺少科学依据的附会之说。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陆子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锦江区
相关地名
成都市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