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树一帜的新安楮皮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57
颗粒名称: 一、独树一帜的新安楮皮纸
分类号: TS7-092
页数: 2
页码: 159-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元时,徽州皮纸已具盛名,元朝廷重视并派员监造。明时徽州纸业更盛,名优产品多,如澄心堂纸等。徽州皮纸制作精细,品质优良,与当地资源、地理环境、文化、经济等条件密切相关,与笔、墨、砚等文房用品互相促进发展。
关键词: 新安市 楮皮纸 宋代

内容

宋时徽州府称新安州,包括歙县、绩溪、休宁、黟县、旌德等,宋元时与浙江的常山、开化等地所产的楮皮纸,已具盛名。纸的名称多按其性质及用途而定,如绵纸、案纸、卷纸之类,除书画外,官府所印典册、图书都用新安皮纸(后来通称“徽纸”)元朝廷很重视,特派官员监造。为了要将大量的汉文书籍翻译成蒙古文,并刻印出版,最初由艺文馆负责,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另设广成局,专门编印《祖宗圣训》,选用特别优良的楮皮纸,于是年派广成局官员杨元成到当时盛产皮纸的徽州监督造纸。在此之前,元朝廷曾分派各路负责刻印一大批正史,如大德9年(公元1305年),太平路刻印《汉书》65卷,建康路刻印《新唐书》225卷,池州路刻印《三国志》65卷,宁国路刻印《后汉书》120卷。此外,还有其他州路刻印《资治通鉴》294卷,《通志》200卷等等。这些整部头的大量史书都使用徽州、池州等地的优良皮纸印刷。由于用纸量增加,更促进了以新安为中心的皖南皮纸业的发展。元政府以命令方式向各地征购纸张,甚至产纸不多的地方,也要向别处买纸来上缴,称为“派官纸”。另外,又规定凡是判定退脏或罚款的罪犯,也改令买纸抵付,称为“缴脏纸”。用这种办法来搜刮各地纸张。因此产纸地区槽户负担很重,有的被迫停产。元人虽不喜纸笔,但贡纸仍须上交,以致新安地区纸业一度萎缩。
  明朝时徽州等地纸业,盛于往昔,名优产品更多,以产地命名的有新安纸、徽纸、歙纸,池纸,主要品种有青光纸、白滑纸、水翼纸、凝霜纸、澄心堂纸、金榜纸、潞王(皇)纸、白鹿纸、连四纸、……;加工纸有蜡黄经纸(又名金粟笺)、碧云春树笺、印金团花笺,这些纸品中以澄心堂纸(亦称“仿澄心堂纸”)最为有名。当时文人墨客视为珍品的是仿南唐李后主在金陵命工匠精制的名纸澄心堂纸。上列诸纸品,虽有部分由徽纸进升的泾县(宣)纸所取代,但仍有继续生产和发展趋势,如新安的皮纸,独具一格,并有所创新,主要产品有月白纸、松花纸、罗纹纸、蜡砑五色笺、花格白鹿笺等。白鹿笺原是江西龙虎山产的白篆纸(后改为白鹿纸),徽州用楮皮仿制,并印上花格,成为很流行的诗词小笺,新安皮纸制作精细,品质优良。
  皖南的徽州、池州、宣州等皮纸业,经历数代,久盛不衰,这是与当地的资源、地理环境、文化、经济等条件有密切关系。皖南泾县的笔、徽州黑、歙县砚等,在唐时已成为特产的文房用品,有了笔、墨、砚三宝,客观上就推动了纸业的发展,至元、明时期印刷技术的提高更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歙县
相关地名
绩溪县
相关地名
休宁县
相关地名
黟县
相关地名
旌德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常山县
相关地名
开化县
相关地名
新安县
相关地名
徽州区
相关地名
池州市
相关地名
金陵镇
相关地名
宣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