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纸钞的出现——纸张高贵用途的新纪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3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纸钞的出现——纸张高贵用途的新纪元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代由于造纸和印刷业发展,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取代,最初在四川出现的“交子”逐渐演变为官方发行的彩色纸币,但纸币贬值问题严重。
关键词: 宋代 纸币 交子

内容

到宋代,由于造纸业的繁荣和印刷术的发达,在货币的制造和使用上经历了一场变革,即由过去的铸造金属货币变为发行印刷的纸币。
  金属币转变为纸币,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动向,早在汉武帝时就已经显露出来。《稗史类编》:“轩辕臣始以布帛为楮币,汉武帝改制皮币,唐宪宗始置(制)关子时呼为飞钱,宋孝宗改制会子,元世祖改名交钞。”汉武帝首创“白鹿皮币”这比使用金属钱币轻便多了。到唐时,根据古时符契剖合之理,通,行“飞钱”之法。所谓“飞钱”实际上类似后世的汇票。“飞钱”使用起来极为便当,逐步发展成为纸币。真正使用纸币,是从北宋初期的四川开始的。当时通行的纸币称为“交子”。据《宋史》等文献记载,宋太宗雍熙年间曾与辽发生战事,战后,四川地方官署,停止铸币数月,民间通货不足用,从而促进了纸币“交子”的产生和流通。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益州商民王昌懿等人,自行印发纸币“交子”。《文献通考·钱币》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货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寇瑊尝守蜀,乞禁交子。薛田为转运使,议废交子则贸易不便,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诏从其请,置交子务于益州。”这样,想废“交子”未成,倒促使“交子”合法化了。说明当时使用纸币已势在必行,符合人民的愿望。于是,官府专门设置了印制和管理钱币的机构交子务,负责发行纸币,据李攸《宋朝事实》载,益州民间私人所发行的纸币,分为单色和彩色二种,均为印制品。大观三年(1107年),改“交子务”为“钱引务”,特铸造六颗彩色印记,即“敕”、“大料例”、“年限”、“背印”、“青面”、“红圈”。六颗印都饰以各种花纹图案,其中“红圈”、“背印”、二印刻以“金鸡捧敕”、“令欢万岁藤”、“诸葛武侯木牛流马”等故事性图画。纸币上盖上这些印记,便成为彩色纸币。
  接着,又发行“会子”、“关子”等彩色纸币。绍兴三十年(1160年)钱瑞临任临安知府,“建言楮币以行,累月合支官钱,造会子流传,输官亦许用之”。但是,“会子”流行后,又常常造成严重的“壅滞”现象,致使“物价踊甚”。权臣贾似道秦清朝廷改用“关子”。由“交子”改为“会子,”继而又改为“关子,”说明当时纸币贬值极为严重。纸币贬值的原因主要是朝廷政治腐败,国库空虚,只得靠发行纸币维持残局,加之伪造假币日多,等等。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昌懿
相关人物
李攸
相关人物
钱瑞临
相关人物
贾似道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益州
相关地名
临安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