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金粟藏经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31
颗粒名称: 六、金粟藏经纸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2
页码: 126-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粟山藏经纸是宋代名纸,质厚蜡光,无纹理,多用于藏经,后世多用于书画装潢,其制造方法已失传。
关键词: 金粟山藏经纸 宋代名纸 书画装潢

内容

浙江海盐金粟山的金粟山藏经纸,又称“金粟笺”、“藏经纸”,是宋代名纸。金粟山下有金粟寺,三国时吴赤乌三年(240年)建,寺中曾藏有北宋时的大藏经纸,即金粟山藏经纸。
  金粟山藏经纸的特点质厚、内外皆蜡,无纹理,为硬黄、硬白类纸,且幅幅纸背均有印记。清代海盐张燕昌为此著《金粟笺说》,以记其妙。文云:“《金粟寺志》:藏经茧纸硬黄,笔法精妙,其墨黝泽如漆,每幅有小红印曰‘金粟山藏经纸’计六百函,宋熙宁十年丁巳写造大藏赐紫思恭志,今仅存百幅”;“秀水蒋春雨藏黄色藏经纸,有书府藏用朱记”。董穀《续澉水志》:大悲阁内贮大藏经两函,万余卷也,其字卷卷相同,殆类一手所书,……间有元丰年度,五百年前物矣,其纸内外皆蜡,无纹理,与倭国纸相类造,法至今不传,想即所谓白麻纸也。海盐县《图经》,金粟寺有藏经千轴,用硬黄茧纸,内外皆蜡磨光莹,以红丝阑界之。经上的印记有红黑两种,但大多为红色。印文也不同,有些印是监造、摺染人姓名,有些是造纸者的名印,后者多为红色印文,如“金粟山藏经纸”、“法喜藏经”、“秀州精严寺净土院大藏经纸”等。藏经纸的制造方法见唐蜡纸。
  在谈到藏经纸的规格时,《金粟笺说》载:“案吾邑藏经有金粟、法喜两种,敬失殆尽……又案金粟、法喜,造纸大小相同;度以宋三司布帛尺,高一尺七寸有奇,长三尺三寸,质量同茧纸兼硬黄法也。”金粟山藏经纸,名重一时,其实以外还有不少藏经纸也很好。张燕昌在《金粟笺说》中谈到,除“金粟”、“法喜”之外,还收集到几幅《大般若经》,末后注“大宋至和二年岁次乙未五月十五日起首募缘写造”字样。这种纸比金粟山和法喜寺的纸稍短小一些,但纸质洁白光莹,不在其下。这些名纸一般都是较厚,由双层或几层制成,所以很难见到帘纹,这就是“无纹理”的原因。
  因金粟山等藏经纸规格特殊,后世文人常有改制者。海盐县《图经》说:金粟山藏经纸“后好事者剥取为装潢之用,称为宋笺”。因为这种纸是几层湿纸抄在一起,故常被人剥开使用。明人文震亨(1585~1645年)在《长物志》中所说“宋有黄、白藏经纸,可揭开用”就是这个意思。揭开的金粟山藏经纸一般都用作书画做装潢。就连清高宗弘历也这样做过,极有雅趣。其奥妙何在?清人周嘉胄在《装潢志》中,深有体会地说:“余装卷以金粟纸、白芨糊,折边永不脱,极雅致”。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燕昌
相关人物
蒋春雨
相关人物
董穀
相关人物
文震亨
相关人物
周嘉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海盐县
相关地名
秀水乡
相关地名
海盐县
相关地名
秀州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金粟藏经纸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