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竹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28
颗粒名称: 三、竹纸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2
页码: 123-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代竹纸发展迅猛,产量多,尤以浙江、四川最盛。竹纸用于书写、印刷,工艺不断革新,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载体。
关键词: 宋代竹纸 浙江 印刷

内容

宋代竹纸发展很快,后期的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产量之多可以想见。就产区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七省。而竹纸最盛之地,当推浙江、四川,浙江会稽竹纸最为出名。
  第四章曾谈及晋时已于会稽首创竹纸,到唐时已有所发展。李肇《国史补》卷下:“纸则有越之剡藤,蜀之麻面,……韶之竹笺。”唐人段公路《北户杂录》也曾提到“竹膜纸”,说“睦州出之”。睦州属今浙江所辖。在宋代,江浙一带所产竹纸名冠天下。陈〓《负暄野录》卷下:“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又说:“吴人取越竹,以梅天水淋,晾令干,反复捶之,便浮茸云尽,筋骨莹彻,是谓春膏,其色如蜡。如以佳墨作字,其光可鉴,故吴笺近出,而遂与蜀产抗衡。”南宋施宿等撰、陆游父子参与修订的《嘉泰会稽志》在谈到会稽竹纸时,认为有五个特点:“惟工书者独喜之:滑,一也;发墨色,二也;宜笔锋,三也;卷舒虽久,墨终不渝,四也;惟不蠹,五也”足见当时吴、越竹纸质量之佳。
  当时竹纸居于上品者为“姚黄”、“学士”和“邵公”大都以制纸
  者命名。《嘉泰会稽志》对此有明确记载:“然今独竹纸名天下,他方效之,莫能彷佛,遂掩藤纸矣。竹纸上品有三:日姚,黄日,,日学士邵公,三等皆佳。……自王荆公(王安石——编者注)好用小竹纸,比今邵公纸尤短小。士大夫翕然效之。建炎、绍兴以前,书简往来率多用焉。”上述三种“上品”竹纸,大概皆属书写诗词、信扎的小幅笺纸,从米芾《书史》可知这些纸的大体形制:“予尝捶越(州)竹(纸),光滑如金版,在由拳(纸)上,短截作轴入籍番覆,十日数十纸,学书作诗。”在工艺上,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仍为原料本色。米芾在其《评纸帖》中说,在他50岁时(1100年)曾亲自捶打浙江竹纸,加工后命名为“金版纸”。“金版”之说表明,当时竹纸捶后为黄色。北宋初期的竹纸,除色黄之外,也有脆弱的缺欠。《文房四谱》说:“今江浙间有以嫩竹为纸,以作密书(信),无人敢折发之。盖随手即裂,不复粘也。”北宋蔡襄(1012~1067年)《文房杂评》也说:“吾尝禁所部不得辄用竹纸,至于狱讼未决,而案牍已零落,况可存之久远哉!”到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年间,竹纸工艺又有所革新,纸质较前细熟软韧了,于是官府公文案牍由楮纸而正式改用竹纸。周密《癸辛杂识》:“淳熙未始用竹纸。”而官员间私人书信,也喜用竹纸,称“手简”。陆游《老学庵笔记》:“淳熙未,朝士以小纸高四、五寸,阔尺余相往来,谓之手简。而纸肆作手简卖之,甚售。”30年后,苏州孙氏又把竹纸生产技艺提高一步。
  宋时,竹纸除用来书写之外,还大量用于印刷图书,出现了《大悲心陀罗尼经》、《波罗蜜经》等传世的精良竹纸刻本。宋时曾形成五个印书中心地:杭州、建阳、眉山、开封、平阳(山西临汾)。除开封、平阳二地不产竹纸外,其余三处都盛产竹纸。叶梦得《石标燕语》:“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这里透露出纸的产量的质地。宋代竹纸的发达,同印书密切相关。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肇
相关人物
陆游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
米芾
相关人物
蔡襄
相关人物
叶梦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会稽
相关地名
睦州
相关地名
江浙
相关地名
天水市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绍兴市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眉山市
相关地名
开封市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
临汾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竹纸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