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匹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27
颗粒名称: 二、匹纸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2
页码: 121-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代徽州出现长达几丈的匹纸,需要特制纸槽和多人协作抄造,焙干工具也有所改进。匹纸传世样品见于博物馆收藏。
关键词: 匹纸 徽州 传世样品

内容

匹纸,长达几丈的纸,状如疋练,故名。在我国古代,“匹”同“疋”是丝绸等织物的量词。《汉书·食货志下》:“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这与今日“疋”的长度不同。
  对于“匹纸”宋、明文献偶有记载。宋代陶穀《清异录》:“先君子蓄纸百幅,长如一,匹绢,谓之鄱阳百。”陶穀说他的父亲藏有“鄱阳白”纸100幅。屠隆《纸墨笔砚笺》:“宋有匹纸,长三丈至五丈,陶穀家藏数幅,长如匹练,名‘鄱阳白’。”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七:宋代有匹纸,长三丈至五丈,有彩色粉笺及藤白、鹄白、蚕茧等纸。陈师道(1053~1101年)《泥古录》:“李氏有古纸,长二丈许,光泽细腻,相传四世。”上述关于匹纸的记载表明,中国大约于1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有了匹纸,这说明宋代造纸技术和造纸工具比前代有很大提高和改良。
  这种匹纸,尚有传世样品,北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曾写真书和草书《千字文卷》,其中草书《千字文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长达三丈有余,中无接缝,纸面朱地描以泥金云龙纹图案。南宋法常(1176~1239年)的《写生蔬果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明人沈固对此图作跋云:“纸色莹洁,一幅长三丈有咫,真宋物也”。
  抄造如此长幅匹纸,远远不是一般竹帘、普通纸槽一两个人所能胜任的,需要长长的竹帘、相应的纸槽,以及足够的人力才能办到。关于匹纸的抄造情况,可以从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的记载中得知:“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一幅。盖歙民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以浸之,数十夫举帘以抄之,傍(旁)一夫以鼓而节之,于是以大薰笼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胡侍《珍珠船》中也有“宋间有一种纸,长丈余,就船抄之,世谓玺纸”的记载。这里所说的“船”是指狭长的纸槽。大薰笼究竟是怎样构造,未见资料记载。这是焙干纸张工具的一项改进。
  由此可知,匹纸产于“黟、歙间”歙,隋开皇九年(589年)为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为徽州。黟,,秦置为黟县,唐属歙州,宋属徽州。到宋时,黟、歙均属徽州,即是说,匹纸产于宋代徽州。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陶穀
相关人物
屠隆
相关人物
文震亨
相关人物
陈师道
相关人物
沈固
相关人物
苏易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鄱阳县
相关地名
歙州
相关地名
徽州区
相关地名
黟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匹纸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