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料与化学药品的开拓与普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14
颗粒名称: 一、原料与化学药品的开拓与普及
分类号: TS7
页数: 2
页码: 106-1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代造纸业广泛采用化学药品及纸药,原料丰富多样,包括楮皮、桑皮和野藤等。同时,利用淀粉、瓷土等作为填料和染色剂,提升了纸张质量。这些进步促进了唐代造纸术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 唐朝 造纸术 化学药品

内容

(一)唐代用的造纸原料
  东汉、晋时期造纸原料采用麻类(包括麻布、绳头、生麻皮)、楮树皮、野藤皮、桑皮和少量竹材。到了唐朝,主要原料还是上述几种,但产区扩大了。
  唐朝时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产纸区,大量使用楮树皮造纸,如浙江的会稽、杭州,安徽的池州、宣州、徽州,四川的广都,陕西的长安,河北的定州与幽州等。
  唐朝楮皮纸为文人所喜用。中唐时文人薛稷爱用楮纸,薛稷本人官封晋国公。《纂异记》载:“薛稷为纸封九锡,拜楮国公”。又中唐著名文学家韩愈喜欢用浙江会稽产的楮纸,著文中称纸为会稽楮先生,见韩愈《毛颖传》:“颖与会稽楮先生友善”,文中的颖指毛笔。
  楮皮造纸早在晋朝时已采用,到唐朝更为普及。楮皮纸纸质坚韧,还用于制造钱币、证券,称为楮币、楮券、楮钱。唐朝丝绸业非常兴盛,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在唐朝时将丝绸运到西方而闻名于世的。丝绸来源于蚕桑,丝绸生产愈兴盛,栽桑也愈多,为此,桑皮纸多产于蚕桑区,如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及山东等地都有桑皮造纸的产区。桑树在蚕桑区多为农家所栽种,不像野生植物那样任人砍伐,而是一种可以稳定生产的韧皮纤维原料。
  唐朝除浙江越州、杭州、余杭继续用藤造纸外,四川也产藤纸,但不及剡藤纸、由拳藤纸的质量好。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殆尽,又无人管理栽培,因原料供不应求以致一蹶不振。
  (二)唐代造纸用化学药品及纸药
  唐代造纸术的进步,其特点之一就是广泛采用化学药品及纸药。
  唐朝煮(洗)料仍沿用石灰法。当时的越州、杭州、温州等产纸区都产石灰、蛤壳灰。民间普通采用草木灰、石灰及蛤壳灰作为煮(洗)料用的化学药品。
  唐代手工纸已用纸药,虽未见文献记载,但从一些事例中剖析是能够立论的。如唐朝产硾纸(造纸方法在下段叙述)。文献中介绍,北方采用黄蜀葵汁,纸浸湿后硾制可以使硾后纸页容易分离。白居易、元稹也曾用黄蜀葵汁涂在纸上制造成工纸。此项记述说明唐朝对纸药性能已有所了解,并用于抄造手工纸与加工纸。用植物粘汁作为纤维悬浮剂,使纸页成形均匀,湿纸页更容易分离,这是唐代造纸术的一大进步。
  文献中有记载,唐朝已广泛采用淀粉、瓷土、明矾、动物胶、蜡和植物汁等作为填料及染色剂、施胶剂。如:采用黄柏染黄纸,采用葵汁作淡黄色染剂,薛涛笺的深红色纸,云蓝色纸的蓝色,以及用金属矿物制的金箔、银箔及云母等等,也利用瓷土作填料及表面涂布剂。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薛稷
相关人物
韩愈
相关人物
白居易
相关人物
元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