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造纸业(公元581—907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0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造纸业(公元581—907年)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19
页码: 94-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隋、唐时期造纸业蓬勃发展,唐朝造纸术在国内迅速传播,原料与化学药品的开拓与普及推动了技术进步,名纸迭出。全国向朝廷进贡的产纸区与民间产纸区遍布,造纸业达到新高峰。
关键词: 造纸业 隋唐时期

内容

第一节 隋、唐时期造纸业综述
  一、隋朝(公元581—618年)造纸业综述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建都长安,国号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300年的动乱局面,在开国后20年的稳定形势下,出现了较南北朝文化更高涨的时期。隋书记载:“君子咸望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但到奢侈暴虐的隋炀帝即位后,又把人民置于水火之中。公元618年隋亡。在这38年中,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如隋文帝时李春建造的赵州石拱桥;建造以宗教故事与佛经为主题的莫高窟;初创雕版印刷,对造纸业也有所促进。隋代大量的纸张还是用于抄写,刻印书籍之用。在隋文帝时期,朝廷重视书籍的抄录和收藏,早在开皇三年(公元538年)秘书监牛弘就派人遍访民间奇异藏书,借来抄写。每借到一本,赏绢一匹,使藏书量增加很快。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嘉则殿藏书达到37万卷之多。隋朝还用纸抄写佛经,描绘佛像。日本人曾从敦煌石室中,取走一张纸画佛像(南天大德佛)上有“大业三年四月大庄严寺沙门智果……”字样。隋朝时间较短,历史上未见有名纸记载。
  二、唐朝(公元618—907年)造纸业综述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都长安,国号唐。初唐时,唐太宗李世民吸取了隋灭亡的教训,认识到劳动群众有“载舟复舟”的巨大威力,惜民力、主教化,“偃武修文,”善于纳谏,知人善用,对各族人民平等相待,又有一套巩固统治的制度,形成了初唐20年“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文治武功盛况空前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以下、高宗、睿宗、玄宗、肃宗、宣宗,以及窦后,武后和诸王都好文,善书法。书籍、书法需要纸张,这对造纸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唐代对造纸术的传播非常重视,例如:唐贞观年间,唐太宗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去西藏成亲,带去了造纸技术。(《辞海》1537页)。公元649年,唐太宗又派出了一批造纸、造墨的工匠到吐蕃去。
  唐代以佛教为盛,佛教传播佛经,需要大量纸张。例如: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高僧玄奘(公元602—664年)西行到天竺学习,经历了17年,回到长安,译出经、论75部,凡1135卷。还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中亚古代国家的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些经卷、书籍的传播,无疑需要大量抄写、雕印用纸。
  从武后(武则天)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是盛唐时期。造纸业兴旺发达,生产出许多名纸。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描绘唐代文化发展时说:“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在这个基础上,承袭六朝并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辉煌灿烂,蔚成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世界文化的高峰。”盛唐时期,与造纸行业有密切联系的文学、宗教、绘画、雕塑、音乐、书法、科学、史学、地理学、医学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从南北统一、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方面来讲,官私手工业并存,有纺织、染色、矿冶、造船、陶瓷、印刷、制糖等各行各业,造纸业也在其内。因为上述写书、抄经、作画、拓印、写乐谱、文稿、印刷书册,都要大量文化用纸;对于丝织品、瓷器、糖、药材、茶叶都需要包装用纸。色料、瓷土、桑树皮、旧麻布等又为造纸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化工原料与韧皮纤维原料。这种相辅相成的因素,为进一步发展造纸业创造了重要条件。
  盛唐时期,由于文人政客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影响,重视造纸业,造纸技术精益求精。据文献记载:文学家韩愈、柳宗元,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名画家吴道子、王维、韩斡、韩混,通过他们的实践与鉴赏,各种名纸身价百倍,而流传后世。薛涛笺即是一例。薛涛是盛唐时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一位女造纸家。
  综上所述,唐代造纸业进入了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出许多名纸和大量书画艺术珍品。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随着造船工艺、冶炼工艺等技术的进步,促进车船交通运输的发达,对外贸易大为发展。中外商客、旅游者往来频繁,为此造纸术也得到了传播。唐代的造纸术西传到撒马尔罕,东与日本、朝鲜继续不断地往来,对于全世界造纸业的发展,在推动文化与文明的提高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二节 唐朝造纸术在国内的传播与产地分布
  一、造纸术在国内迅速传播
  唐朝是造纸业昌盛时期,唐朝造纸术能够迅速在国内传播,有如下方面的因素。
  1.朝廷重视发展造纸业
  唐朝朝廷用纸数量大增,为此,只要各地有质量较好的产品名纸出现,就指派贡纸任务。据唐代很多文献记载,全国向朝廷进贡纸张的地区,按现在行政区划分,有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广东等产纸区(以后将予以详述)。这些年年朝贡的任务,迫使各地造纸业建立了正常生产秩序。
  2.国泰民安,文学家、书法家众多,促进纸业发展
  许多爱好文学、善书法的文人,当了地方官,非常重视发展造纸业,甚至自己也参加了造纸术的改革。
  3.佛教兴盛,需要大量印、抄佛经纸张
  唐代有文才的僧人很多,著经立宗,印、抄经籍,传播教义,需要大量纸张。所以只要当地有造纸资源、有溪水,就能设立纸槽,发展造纸。
  4.中外交通发达,造纸术得以传播
  由于社会需求纸张量增大,故只要有原料,有水源,添设抄纸工具设备,召请几个造纸工匠,手工造纸作坊就很快发展起来,从而造纸术能逐渐推广到全国广大地区。
  二、全国向朝廷进贡的产纸区与民间产纸区
  1.浙江
  在唐朝时有越州、杭州、婺州、衢州、温州缴纳贡纸。
  越州就是古代浙江文化经济中心的会稽郡(今绍兴)。所产剡藤纸为名纸。唐《国史补》载:“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早在西晋张华著《博物志》就有记载:“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剡藤”剡溪即今曹娥江的上游。剡藤造纸亦属韧皮纤维纸。
  杭州,在唐朝也是产纸区。杭州附近的余杭由拳山产由拳藤纸,属名纸。东晋时有文人郭文举隐居于此。《元和郡县图志》载:“由拳山晋隐士郭文举所居,傍有由拳村,出好藤纸。”《太平寰宇记》:“由拳黄藤纸者,产于余杭之由拳村,自唐开元时,充贡品后,遂负盛名”。
  婺州(今金华),衢州:在浙江中部金衢盆地,造纸原料丰富。《唐六典》二十卷,李林甫注:“杭州、婺州、衢州、越州有细黄状纸。”
  温州产蠲纸,在唐朝也是贡品,以后失传。根据《永嘉县志》记载:其原因是“因权贵求索,纸产力已不能胜任,何东围太守虑其病民,用计潜浊其水,则纸转黑,乃以地气改迁,奏罢,温州蠲纸之名遂隐”。《永嘉县志》六卷(三柳轩杂志)记载:“温州作蠲纸,洁白坚滑,……东南出纸处最多,此当第一。然所产少,至元和以来,方入贡”。
  2.江苏
  唐朝有扬州、姑苏(苏州)、常州缴纳贡纸。
  扬州为南方名城,是水陆交通要道。扬州附近的六合,产六合纸,故又名扬六合纸,属名纸。朱元璋《评纸帖》载:“六合纸自晋已有,乃蔡伦鱼网遗制也”。唐《国史补》载:“纸则有扬之六合纸……”。
  姑苏(苏州)产吴笺,亦称粉笺。质地美好,驰名南国。还产鱼笺,鱼笺是吴笺的一个品种,属名纸。《苏州府志》载:“唐时鱼子笺最着,蜀中仿其法,名曰‘吴笺’”。《蜀笺谱》:“粉笺创于姑苏”。
  常州: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载:“在唐代各地贡纸者,有常州……等州邑”。
  3.江西
  唐朝江州(九江)、临川(抚州)缴纳贡纸。见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除贡纸外,民间还有一些名纸。唐代诗人殷成式在九江创抄了精制的云蓝纸。当时唐代盛行文人抄制彩色纸笺之风。殷成式在《与温庭钩云蓝纸绝句并考》中说:“余在九江,出意造云蓝纸”。当时文人学士常用云蓝纸写诗作赋。
  九江还产一种巨型纸,为世人所重,这就是“鄱阳白”。陶穀《清异录》说:其父曾保存名纸一百幅,名“鄱阳白”。有一匹绢长,纸质光白紧厚。
  唐朝时的临川(今江西抚州),也缴纳贡纸。唐《国史补》载:“纸则有临川之滑薄,”属名纸。
  4.湖北
  均州交纳贡纸,均州靠近河南。《唐六典》二十卷:“……均州有大模纸”,除贡纸外,民间也产纸。
  5.河南
  河南洛阳是蔡伦造纸的发源地。
  6.河北
  定州、幽州都产纸。《华严经传记》定“,种楮树,凡历三载,兼之花药,灌以香水洁净造纸”。州僧人修德别于净院
  7.湖南
  唐朝衡州缴纳贡纸。见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蔡伦出生地为湖南耒阳,也是产纸区。耒阳靠近衡州。
  8.安徽
  唐朝有宣州、歙州、池州、信州缴纳贡纸。见《新唐书地理志》。
  宣州产纸的来源据安徽胡韫玉《宣纸说》介绍,永徽中(唐高宗时),宣州僧欲写华严经,以沉香,楮树,取以造纸。当是制造宣纸之始。
  宣州、歙州、池州在安徽南部,原料丰富,溪水清澈,造纸术精益求精,为以后宣州,泾县发展宣纸奠定了基础。池纸,歙纸是名纸,又为南唐加工成澄心堂名纸,奠定了原纸的基础。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李主澄心堂为第一,其为出江南池、歙二郡。今世不复出精品”。叶梦得《石林燕语》:“唐时号称白麻纸者亦池州楮纸耳”。
  9.山西
  山西蒲州交纳贡纸。《唐六典》载:“蒲州有细薄白纸”。唐《国史补》载:“纸有蒲之白蒲重抄”。
  10.四川
  唐朝益州(成都)缴纳贡纸。益州在唐朝是一个有名的产纸区。蜀纸大量运销到京城长安,供内府之用。《唐六典》九卷:“集圣所写皆御本也,书有四部,分为四库。四库之书,两京各二部,共二万五千九百六十一卷,皆以益州麻纸”。
  益州产纸品种也很多。唐《国史补》记载:“纸有……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牋……”。
  广都产纸(今四川双流县东南),元人费著《蜀牋谱》,”广都纸有四色,曰假南山、假荣、冉村、竹丝,皆以楮皮为之。凡公私薄书、契券、图籍、文牒皆取给于是。……蜀中经史子籍皆以此纸传即”。并有诗为赞:“败楮遗墨人争宝,广都市上有余荣”其纸质也佳。属名纸。广都产纸自隋开始,广都除贡纸外,还有民间名,纸,如薛涛笺等。
  11.广东
  广东韶州交纳贡纸。《国史补》载:“纸则有……韶之竹笺”。
  除贡纸外,广东民间也造纸。《新唐书·肖倣传》:“罗州(罗州即今广东)多栈香树,身如柜柳,皮可为纸。”刘恂《岭表录异》云:“罗州多栈香树,身似柜抑,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桔,皮堪作纸,名为香皮纸,皮白色有如鱼子。雷州、罗州、义宁、新会县率多用之,其纸漫而弱,沾水即烂,不及楮皮者”。
  12.陕西
  唐朝无贡纸交纳。民间造纸有陕西的古龙亭县(今陕西洋县龙亭铺)产纸。《洋县志备考》载:“唐人曹邺曰,蔡公伦在龙亭始以楮皮造纸,今洋人犹多能作纸,乃伦之遗业也”。蔡伦首创造纸术,受帝册封龙亭侯。龙亭就是现在的陕西洋县。
  京兆(长安)有僧人造纸。京兆崇福寺僧人法藏集《华严经传记》卷五记载:“僧人德元修一净园,种楮穀……楮生三载……剥楮取皮,浸以沉(香)水,护净造成,华严方式”。
  13.山东
  东汉末献帝时已有左伯纸。
  14.新疆
  唐朝时新疆也产纸,但无贡纸。1972年新疆吐鲁蕃阿斯塔那地方,在古墓中发掘出土纸两张,一张上有“高昌重光元年”(公元620年)年号,并注有“纸师隗显奴”字样,另一张纸上写有“当上典狱配纸坊驱使”文字。表明当地唐时的新疆已有造纸槽户。
  本世纪初奥地利学者,维斯纳(Von Wiesner)化验和阗出土的8世纪西藏之残卷纸,初定为白瑞香皮(Daphne papyrgcea wall)所造。
  15.西藏
  如前所述,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将汉族制纸工艺传入吐蕃。
  综上所述,唐朝造纸术在国内传播很广,产地分布有现代行政区的有15个,如: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四川、山西、河南、广东、陕西、山东、新疆、西藏。约占全国地区的一半,还另有许多民间小纸坊,由于未载入史册,或收集得不齐全和有所遗漏,这已能说明唐朝造纸业的繁荣发达景况。
  第三节 唐朝造纸术的普及、发展和名纸迭出
  唐朝造纸继承了晋、南北朝、隋的古纸制造法。在有500多年造纸历史基础上,造纸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名纸迭出。
  一、原料与化学药品的开拓与普及
  (一)唐代用的造纸原料
  东汉、晋时期造纸原料采用麻类(包括麻布、绳头、生麻皮)、楮树皮、野藤皮、桑皮和少量竹材。到了唐朝,主要原料还是上述几种,但产区扩大了。
  唐朝时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产纸区,大量使用楮树皮造纸,如浙江的会稽、杭州,安徽的池州、宣州、徽州,四川的广都,陕西的长安,河北的定州与幽州等。
  唐朝楮皮纸为文人所喜用。中唐时文人薛稷爱用楮纸,薛稷本人官封晋国公。《纂异记》载:“薛稷为纸封九锡,拜楮国公”。又中唐著名文学家韩愈喜欢用浙江会稽产的楮纸,著文中称纸为会稽楮先生,见韩愈《毛颖传》:“颖与会稽楮先生友善”,文中的颖指毛笔。
  楮皮造纸早在晋朝时已采用,到唐朝更为普及。楮皮纸纸质坚韧,还用于制造钱币、证券,称为楮币、楮券、楮钱。唐朝丝绸业非常兴盛,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在唐朝时将丝绸运到西方而闻名于世的。丝绸来源于蚕桑,丝绸生产愈兴盛,栽桑也愈多,为此,桑皮纸多产于蚕桑区,如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及山东等地都有桑皮造纸的产区。桑树在蚕桑区多为农家所栽种,不像野生植物那样任人砍伐,而是一种可以稳定生产的韧皮纤维原料。
  唐朝除浙江越州、杭州、余杭继续用藤造纸外,四川也产藤纸,但不及剡藤纸、由拳藤纸的质量好。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殆尽,又无人管理栽培,因原料供不应求以致一蹶不振。
  (二)唐代造纸用化学药品及纸药
  唐代造纸术的进步,其特点之一就是广泛采用化学药品及纸药。
  唐朝煮(洗)料仍沿用石灰法。当时的越州、杭州、温州等产纸区都产石灰、蛤壳灰。民间普通采用草木灰、石灰及蛤壳灰作为煮(洗)料用的化学药品。
  唐代手工纸已用纸药,虽未见文献记载,但从一些事例中剖析是能够立论的。如唐朝产硾纸(造纸方法在下段叙述)。文献中介绍,北方采用黄蜀葵汁,纸浸湿后硾制可以使硾后纸页容易分离。白居易、元稹也曾用黄蜀葵汁涂在纸上制造成工纸。此项记述说明唐朝对纸药性能已有所了解,并用于抄造手工纸与加工纸。用植物粘汁作为纤维悬浮剂,使纸页成形均匀,湿纸页更容易分离,这是唐代造纸术的一大进步。
  文献中有记载,唐朝已广泛采用淀粉、瓷土、明矾、动物胶、蜡和植物汁等作为填料及染色剂、施胶剂。如:采用黄柏染黄纸,采用葵汁作淡黄色染剂,薛涛笺的深红色纸,云蓝色纸的蓝色,以及用金属矿物制的金箔、银箔及云母等等,也利用瓷土作填料及表面涂布剂。
  二、技术进步名纸迭出
  关于手工纸的制浆、抄纸技术,唐朝沿用古法,南北大同小异。而唐代突出的技术表现在加工技术上,大大超过了前代,出现了不少名纸,现将唐代名纸的制造加工法,分五大类加以叙述。
  (一)宫廷公文用纸与藏书用纸
  唐朝朝廷用纸,要求严格,有熟纸、生纸之分。熟纸是指加工过的纸张,作为公文、抄录藏书、书写之用;生纸作裱画、丧礼时用。宋代邵博《闻见后录》二十八卷:“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熟纸所谓研妙辉光者,其法不一。生纸非有丧故不用。退之与陈京书云。“送孟郊序用生纸写,急于自解,不暇耳”。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三卷:“勿以熟纸背(书画)必皱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纸”。
  宫廷用的熟纸又规定:皇帝诏书、制敕以及将相的告示,分别规定使用黄麻纸,黄藤纸、白麻纸、白藤纸、五色麻纸、销金纸、金凤纸、鱼笺、花笺、绫裱金花纸。视被检举人官品的大小,分别用黄纸和白纸。对皇帝的呈文用黄纸,对太子的呈文用白纸等。五云绫纸作为皇帝对五品以上官员的诰敕,其他用墨栏黄麻纸。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中书制诏有四:画纸而施行者曰发、曰赦,用黄麻纸承昌而得者曰敕牒,用黄藤纸,赦书用渭黄纸。”
  唐代宫廷藏书也多。《新唐书艺文志》:“至唐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主立者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玄宗命左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马怀为修图书使,……创集贤书院,太守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
  现重点介绍一下宫廷与文人用的硾纸、蜡纸、鱼子笺。其他黄纸、硬黄纸将与写经纸一并论述。
  1.硾纸
  唐代文书、写本、书画,硾纸居多。制硾纸的目的是通过木椎槌打,使原纸更加坚滑光挺,并且能改进纸张质量便于书写。
  宋代米芾《书史》在谈到安师文所藏颜真卿的《争坐位帖》时就说:“是唐畿县狱捶熟纸”。
  米芾在《评纸帖》中说:“由拳(藤纸)不浆,湿则硾,能如浆,然不耐久,唐人浆硾六合慢麻纸,书经明透,岁久水濡不入。”《绍兴府志》则云:“越中昔时造纸甚多,……嵊县剡藤纸名擅天下,式凡五:用木椎椎治,坚滑光白者曰硾笺……”。
  硾纸的制造方法在《蕉窗九录》中有详细说明:“法取黄葵花根捣汁,每水一大碗,入汁十二匙,搅匀,用此令纸不粘而滑也。如根汁用多,则反粘不妙,用纸十幅,将上一幅刷湿,又加干纸十幅,累至百幅无碍,纸厚以七、八张相隔,薄则多用不妨,用厚板石压纸,过一宿,揭起俱润透矣。湿则晾干,否则平铺石上,用打纸槌敲千余下,揭开晒十分干,再叠压一宿,又捶千余槌,令发光与蜡笺相似方妙,余尝制之,甚佳。但跋涉耳”。文中所提黄葵即黄蜀葵(Abelmoscbus manihot)。
  综上所述,硾纸的原纸,有用麻纸、有用藤纸加植物粘液,浸湿后用木棰捶打成紧密而成细致、光滑的书写用纸。
  2.蜡纸
  唐朝发明在纸上涂蜡。蜡纸的主要用途是供工笔写经卷、摹书画、著诗文。
  唐代张产运《历代名画记》二卷:“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米芾在《书史》上说:“唐中书令《枯木赋》为粉蜡纸拓”,又说隋朝僧人智永的《千文》“唐粉蜡纸拓”,书内一幅麻纸是真迹。”
  《金粟笺说》海盐县《图经》,“金粟寺有藏经千轴,用硬黄茧纸,内外皆蜡磨光莹,以丝栏界之”。
  综上所述,蜡纸的原纸,可用宣纸、麻纸、楮纸制造。
  蜡纸制造方法,一是在纸面上加蜡,以石磨光,如前述用宣纸做的蜡纸。二是在原纸上施加矿物粉(另加淀粉液或胶),最后再加蜡磨光,为粉蜡纸拓。三是宗教用的蜡纸,其色黄,是用硬黄纸做蜡纸的原料,双面加蜡磨光。
  原纸经涂蜡拓平,纸质紧密透明,可以覆盖在原字画上描写,特别适宜描画细如游丝的工笔画与写绝小的字。王伯敏《中国绘画史》记载:“六朝名画家顾恺之名画《女史箴图》有两种摹本。一藏故宫,为南宋人所摹;一在伦敦博物馆,传为唐人摹本。”
  3.鱼子笺
  鱼子笺是唐代的一种布纹砑花纸,纸面上隐现鱼卵状点粒纹。唐《国史补》记载:“纸之妙者……蜀之麻面……鱼子……。”这里的“鱼子”即鱼子笺,又称呈笺。其花纹虽简单,但有一种素雅之美,深为文人所喜爱。《潜确类书》载:“唐有鱼子笺,陆龟蒙有鱼笺诗”。
  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卷记载了鱼笺的制造方法:“以细布先以面浆胶合挺劲,隐出其文者,谓之鱼子笺,又谓之蜀笺,今剡藤亦有焉”。即是说把细布用面浆或胶汁刷过,使其干燥后变得坚硬,挺劲,再将他覆于潮湿的纸面上,压成粒纹,就制成了鱼子笺。
  (二)诏书与抄经用的黄纸、硬黄纸
  唐朝从高宗起重要文件都用黄纸书写,以防虫蛀。王金《云仙杂记》:“唐贞观中,太宗诏用麻纸写敕,高宗以白纸多虫蛀,尚书省颁下州县,并用黄纸”。
  南宋宋祁《笔记》载:“古人写书,尽用黄纸,故谓之黄卷。道、佛二家写书,犹用黄纸。古人用纸须用黄纸,用蘖染之,可以辟蟫,公家诏敕用黄,故私家避不敢用。”
  《潜确类书》:“硬黄纸,唐人以黄柏(即黄蘖——编者注)染之。取其辟蠹,其质如浆,光泽莹滑,用以书经,秘阁所藏二王书,皆唐人临仿,纸皆硬黄。”
  唐代文献介绍制作黄纸有两种方法:一是将黄柏汁混入纸浆,一经抄出,即成黄纸;二是将白麻纸,白藤纸等涂刷黄柏汁液,也可制成黄纸。
  硬黄纸的染色法同黄纸染色法,要另外加矾,加胶,纸质厚者可增加定量,采用双层揭纸法,即在烘干前的揭纸是两张一揭,如当今宣纸品种中的夹宣类。
  (三)诗人用的有色笺纸
  薛涛笺、松花笺、云兰纸等都为名诗人所喜爱,或自己制作,现分述如下:
  1.薛涛笺
  薛涛(770—841年),女,蜀人。工诗词,又是制纸能手,创制了薛涛笺。薛涛笺原料是木芙蓉皮。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四川薛涛笺,以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花,不在原料也”。薛涛纸坊在成都百花潭,所创制的小幅笺,其纸色为深红,用于写小诗酬和。费著《蜀笺谱》:“涛所制笺,特深红一色尔。”
  2.松花笺
  松花笺是淡黄色类似松纹的笺纸,为唐著名诗人白乐天所喜用。陶穀《清异录》:“先君蓄白乐天墨迹两幅,背上右角有方长小黄印,印文曰:剡溪小等月石松纹纸,臣彦古等上。”
  松花笺制造方法:《蕉窗九录》载:“槐花半升炒煎赤,冷水三盌煎汁,用银母粉一两、矾五钱,研细,先入盆内,将黄汁煎起,用绢滤过,方入盆中,搅匀,拖纸以浅为佳”。
  屠隆《文具雅编》记载:“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都自制葵笺,用于写诗作赋。制作方法是:现摘带有晨露的蜀葵叶,捣汁,用细布蘸汁涂纸,待风干后压平,从而染成淡雅的嫩绿色纸。供作酬赠”。
  3.云蓝纸
  云蓝纸是唐诗人段成式所创建的诗笺。段成式临淄人,曾为校郎,尝寄诗与纸样给诗人温飞卿,并作诗序“余在九江,出意造云蓝纸,既绝左伯之法,全无张永之功,辄分送五十枚……”。云蓝纸,根据诗的意思,是抄出来的,所以能形成云与蓝色,推测是事先将染好的蓝色纸料,再加上少量的白色纸料,抄成一种蓝地而杂有白色云纹的笺纸。
  (四)金属类涂布装饰纸面的彩笺
  1.金花笺
  金花笺是一种有金银花纹图案的笺纸,销金笺、金凤纸、银花纸、金银纸等均属金花笺,是官宦人家作书写官诰,书画装饰,极尽豪华,富丽堂皇之能事,以显尊贵。
  金花笺制法:《蕉窗九录》载:“用云母粉同苍术、生姜、甘草煮一日,布色揉洗,又用绢色揉洗,愈揉愈细为佳。收时以锦纸数层,置灰缸上,倾粉汁在上,湮干,用五十笺将各色花板平放,次用白芨水调粉,刷上花板,覆纸印花板上,不可重拓,使其花起故耳。印成,花如鞘银;若用姜汁同白芨水调粉刷板,印之,花如销金。二法亦多雅趣。
  2.云母笺
  以云母装饰纸面,叫云母笺。云母笺的制造方法:《蕉窗九录》载:“把各式云母碎片和其他原料涂于所刻之图纹板上,反印于各种色纸,则云母笺成矣”。
  云母笺是作为尊贵的书画及装饰品用。
  3.泥金彩笺
  唐时为了显示皇家的尊贵,用金泥涂于彩笔面上,作成喜帖,以报喜信用。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喜信中说:“新进士及弟,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信中,至乡曲亲戚,倒以声音相庆,谓之喜信”。这风俗一直传到现在,每逢喜事张帖金囍字,以示庆贺。
  (五)纸制品
  唐代纸制品很多,有纸衣、纸冠、纸帐、纸被、纸枕。用纸糊窗,用纸作纸牌、作风筝,刻花纸,刻作印制花布,制作纸伞,还有部分生纸、黄纸作宗教迷信用纸。制作方法见宋代纸制品。
  综上所述,唐代纸的新品种众多,特别是加工纸与纸加工的发达,是这个时代造纸术的特点之一。

附注

参考文献 1.《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第41页 2.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57年第7期,第12页 3.清代汪师韩:《叶戏原起》(1986年刊本)第1页 4.《归回录》(谈郛本)第2卷,第13页 5.《陔馀从考》第40卷,第36页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