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彩纸和泥金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604
颗粒名称: 六、五彩纸和泥金纸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3
页码: 86-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染色技术起源早,东汉时已有染纸。晋代起,青、黄纸等各色纸广泛用于书写。北魏时染纸技术成熟,但过度追求纸色华丽导致造纸工艺停滞。
关键词: 染色技术 青纸 黄纸

内容

中国的染色技术起源很早,在春秋战国时已有染丝技术。《墨子·所染》:“见染丝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至于纸的染色,从东汉时代就已开始了,很自然是从染丝、染布发展而来。东汉刘熙载《释名》在释“潢”字时,便说是染纸的意思。到晋时,染纸技术和染纸的使用又有新的发展。
  晋时,写诏书和五经、子、史,用青纸而不用其他色的纸。《北史·牛弘传》:“永嘉之后,寇窃竞兴,刘裕平姚,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方四千卷,皆赤轴青纸。”到东晋安帝时,桓玄专权后明令公文一律用黄纸书写。两晋、南北朝时,书法家喜欢用黄纸写字,著述者更酷爱之。米芾《书史》说:“王羲之《来戏贴》黄麻纸……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一样连成卷,字老而逸,暮年书也。”又说,王献之的《十二月帖》也是黄麻纸所为用黄纸写字。著述的风气一直到隋唐时期仍很盛行。
  除青、黄纸外,还生产和使用其他各种色纸。《词林海错》记载:晋桓玄下诏,令制之桃花纸有缥、绿、青、赤诸色,以后又称为浮碧、鹄白诸名,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更有甚者,后赵的石虎篡位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令人染五色纸,书写诏书,置于挺立于宫门之上的“凤凰”之口,然后再徐徐飘落下来,布告臣民,以示其命令是“从天而降”是“苍天之意”。这种举动虽属荒唐,但却表明,当时的染纸技术已相,当高超,从单色发展为五色彩纸,也用彩色纸作为诗笺。《南史》载:“陈后主常使张贵妃等八人夹坐江总、孔范等十人预宴,号曰狎客,先令妇人襞彩笺,制五诗,十客一时继和。”关于纸的染料,文献记载很少,所见唯有染黄史料。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曾有“若蘖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的词句。“”就是黄蘖。晋元帝时,炼丹家葛洪(281—364年),因防蛀需要,曾用黄蘖染纸。黄蘖(Phellddendronamurense)又称“黄柏”、“檗木”、“黄柀椤”属芸香科落叶乔木,为我国长白山及小兴安岭林区主要阔叶树种之,一。树皮厚,木质软,中医入药,性寒、味苦,既可做染料,又可制防蛀防虫剂。正如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中所说:“染以黄蘖,取其辟蠹。”
  西晋时,染纸方式有二:
  (1)写字在前,染纸在后。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262—303年)《陆士龙集》卷八《与兄平原(陆机)书》云:“前集兄文为十二卷,适讫十一,当潢之。书不工,纸又恶,恨不谨。”就是说:陆云在信中说要将兄陆机(字子衡,261—303)的文集染色。这就是“先写字后染色”的染纸方法。
  (2)染纸在先,写字在后。《西晋·刘卞传》记载:刘卞至洛阳入太学试经,有人“令写鹿车—黄纸。卞曰:刘卞非为人写黄纸者也。”荀勗在《穆天子书叙》中说:“谨以二尺黄纸写上。”这都是“先染纸后写字”的方法。据考古发掘出土的西晋字纸来看,先染后写者居多。
  关于染纸技术,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求》中有详细说明:“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阁也。……蘖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也。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汗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绽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逢缝烫而潢之,不尔,入则零落矣”。
  流行于皇宫中书写用的诗笺小帋,除了朱笺、碧笺、彩笺外,为了显示皇家的尊贵,又使用金泥涂饰彩纸,制成“金凤纸”、“五色销金纸”等金碧辉煌的诗笺。这种泥金纸成了贵族的奢侈必需品,此风一开,造成只重视纸色的华丽、美观,制浆造纸工艺一度停滞不前的局面。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熙载
相关人物
刘裕平
相关人物
桓玄
相关人物
米芾
相关人物
王羲之
相关人物
李孝广
相关人物
王献之
相关人物
石虎
相关人物
魏伯阳
相关人物
蓝成
相关人物
葛洪
相关人物
黄蘖
相关人物
赵希鹄
相关人物
陆云
相关人物
陆机
相关人物
刘卞
相关人物
贾思勰
相关人物

相关专题

五彩纸
相关专题
泥金纸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