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造纸术的创新,新品种的扩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59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造纸术的创新,新品种的扩大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8
页码: 8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业蓬勃发展,新品种如藤角纸、桑根纸、侧理纸等相继出现,体现了原料来源扩大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造纸业 新品种

内容

由于造纸名匠辈出,原料来源日广,生产技术的进步,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这主要表现在造纸术的创新,新品种的扩大、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抄造纸中有竹纸(见前节)、藤角纸、桑根纸、侧理纸、蚕茧纸、张永纸、玺纸等。加工纸中有桃花纸、五彩纸和泥金纸等。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藤角纸
  “藤角纸”这一名称见于隋代虞世南(558—638年)《北堂书钞》一〇四卷和唐代徐坚《初学记》二十一卷,均引用东晋范宁(339—401年)的一句话:“土纸不可以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
  “藤角纸”的“角”字作何理解,目前尚无定论。杨敝谷在《敝谷说纸》(一)中说:藤角纸即“造精纸所余粗角减工而成之纸,比土纸益加坚白”。还有人认为:“其所以加‘角’字,因为古时公文一封为一角,一张纸亦称一角。……无怪乎苏易简引范宁的那段话后,对‘藤角纸’加注曰:‘古谓纸为幅,盖取缣帛之义也,自隋唐以降,乃谓之枚。’盖角、枚、张,都是纸的量词,并无其他含义。”有的又认为,所以用“藤角”二字,是形容藤纸的“强韧坚挺”。上述说法虽难以服人,但在产生定论之前,仍可存其说。经进一步的分析,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加以考虑:(1)古时候俗称公文一封为一角,也可以引申为“公文”之意。据此,“藤角纸”就是“藤料公文纸”的意思。(2)《汉书》说:“角”字含义很多,其中一种释为“无用之虚文”。
  从“虚文”这一含义来说,“藤角纸”就是“藤纸”,就像把“桌子布”、
  “枕头套”分别去掉“子”、“头,”可以说成“桌布”、“枕套”一样,毫不改变原意。这是因为,在古汉语中,“藤角”一词的“藤”字为词根,是体现基本意义的词素;“角”字为词缀(属于后缀),只起组词结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总之,就“土纸不可以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这个特定的语境来说,把“藤角纸”理解为“藤料公文纸”或“藤纸”,都是说得通的。范文澜曾说“藤角纸即藤纸”。
  《博物志》载:“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纸。”唐代诗人皮日休《二游诗》云:“宣毫利若风,剡纸光于月。”这便是有名的“剡藤纸”。魏晋南北朝时,藤纸极为珍贵,除了作公文专用纸以外,有些还用于佛事。相传,陈后主陈叔宝曾用一匹马驮着藤纸送往天台山,请智者大师书写佛经。
  二、桑根纸
  桑根纸,意为用桑树根之皮所造的纸。此名唯见于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雷孔璋曾孙穆之猶有张华与其祖书,乃桑根纸也。”张华为《博物志》的作者。说的是张华晚年曾用桑根纸给雷孔璋(雷焕)写了一封书信,雷孔璋的曾孙雷穆之仍保存完好。目前尚未见其他史书记载桑根纸的情况。是否真有过桑根纸,现已无从查考。经分析认为,“根”字大概为“皮”字之误,“桑根纸”即为“桑皮纸”。其理由有三:①大自然中,桑根数量比桑干、桑枝要少得多。如取其皮造纸,一般要着眼于桑干、桑枝,人们不会舍多而就少。②桑根属于“盘根错节”之物,其加工工艺难度要比桑干、桑枝大得多。人们不会舍易而从难。北方一些地区栽植桑条,成垅成行,当地人称之为“桑行”到秋末冬初之际,砍下桑条,剥皮造纸,而刨出的桑根不是晒干作烧,柴,就是用以烧制木炭,从未闻有人剥取桑根皮。③桑根虽有韧皮,但极难剥取,并且质量远不如桑干、桑枝之皮。同样,人们也不会舍优取劣。
  “桑根纸”这一名称见于史书较早,有必要加以分析和说明,以供研究者参考。
  三、侧理纸
  侧理纸,即苔纸。“侧理”也称“陟理”、“陟釐”。《拾遗记》九卷说:“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邪侧,因以为名。”《负暄杂录》也说:“苔纸,以水苔为之,名侧理纸”。明代张自烈《正字通》又说:“海藻本名陟釐,南越以海苔为纸,其理倒侧,故名侧理纸,王子年曰:‘本陟釐纸,汉人语伪耳。’”苔纸又有苔笺之名。《绍兴府志·物产志二》引《嘉泰志》:“剡之藤纸,得名最旧,其次苔牋。”
  侧理纸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后秦王嘉的《拾遗记》和梁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拾遗记》说:“张华造《博物志》,奏于武帝,帝赐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名医别录》说:“陟釐生江南池泽……此即南人用作纸者”。后来又有一些古籍、碑铭记述此纸。陈伯玉的《潘尊师碑铭》曾提到“宝书青苔纸”一事。唐代李肇《国史补》:“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牋,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牋。苏轼《志林》:“昔人以海苔为纸,今无复有。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
  苔的性能在古籍中也多有记述。《庶物异名》疏:陟釐是水中的粗苔,青绿色,适于造纸。李时珍《本草纲目》:海苔除叫做陟釐、陟里以外,还有侧梨、水苔、石发、水衣、石衣、水绵等名称。“陟釐生水中石上者,蒙茸如发,有水污在石而生者,缠牵如丝绵之状,俗名水绵”。藻类植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可分为许多门类。藻类体内除叶绿素外,还含有一种或多种其他色素,使藻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样又可分为蓝藻、绿藻、黄藻、金藻、褐藻、红藻等。它们在海水、淡水中,地面、树上等领域均可生长。光是褐藻门马尾藻科植物就有羊栖菜、海蒿子、三角藻或马尾藻等。
  有人认为,海苔不能用来造纸。如李书华在《纸的起源》中说:“所谓以苔为纸,大约‘加胶’用苔,而非以苔代替其他纤维。”近年来,有人还搞了模拟试验,也认为不能用纯苔料造纸,只有加足其他纤维方可。蒋玄怡在其《中国绘画材料史》中则直接否定苔纸的存在,说“侧理纸究其实际,实为麻所造,……中国文献上之苔纸,当是枲纸之误。晋人称麻为枲,所谓枲纸,就是麻纸。这些问题一经说明,使疑团尽释。”他们认为,海苔(藻)是不能做为造纸原料造纸,甚至认为文献关于苔纸的记载是历史的误传。海苔能否用来造纸?宋、元、明以来的文献记载苔类可以造纸。孔尚任《享金簿》:“侧理纸方广丈余,纹为磨齿。”这可能是用浇造法所制,即把纸浆直接浇在竹席上而形成的大幅苔纸。金埴《巾箱说》:“阙里孔稼部东塘尚塘殇载馀,予重过其居,索观其家藏唐硬黄、宋海苔侧理二纸,与嗣君榆村衍志坐黄玉斋摩挲半日,洵法物也。”但很难说明它是植物纤维纸。又:“孔翰博宏舆毓挺所著《拾箨余闲》,载列甚晰。云……海苔侧理纸长七尺六寸,阔四尺四寸五分,纹极粗疏,犹微含青色”。《浪迹丛谈续谈三谈》:“高房山《青云晓霭图》立轴,《销夏录》所载,乾隆间,苏州王月轩以四百金得于平湖高氏。有裱工张姓者,以白金五两买侧理纸半张,裁而为二,以十金嘱翟云屏临成二幅”。传说20世纪30年代,日本千叶县建立了帝国海藻纸桨厂,用海藻造纸。1942年,陕西西安塞振华纸厂也曾用青苔造纸。但至今还不能确切说明“海藻”及“青苔”的详尽情况。
  侧理纸或苔纸,常常成为诗人词家歌咏的题材。宋人王洋《东牟集》五《和陈长卿赋芭蕉》诗云:“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巴峡神。”陆游《渭南文集》五十《破阵子》词曰:“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从他们的诗词中,也无法看出这种纸的实际情况。
  四、蚕茧纸
  提到蚕茧纸,人们自然会想到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帖》。相传这一名迹就是用蚕茧纸所书,到了唐代,作为唐太宗陪葬品被葬入昭陵,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憾事。所以,苏东坡曾有“兰亭茧纸入昭陵”的叹惋之词。于是,蚕茧纸也随之扬名于天下。唐、宋时,对此多有记载。张彦远《书法要录》:“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集序。”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一《纸谱》,“羲之永和九年制兰亭序,乘兴而书,用蚕茧纸”历代文人雅兴不尽,纷纷用不同文体大加渲染。何延写了《兰亭记》,桑世昌继作《兰亭考》,诗文传颂,世代不迭。
  在古代,蚕茧纸除用作书法外,还可用为诗函之笺。用茧纸写的书信称为“蚕书”或“茧书”。《全唐诗》八一乔知之《从军行》:“宛转结蚕书,寂寥无雁使。”韩偓《红芭蕉赋》:“谢家之丽句难穷,多烘茧纸。”
  古代一些人认为,所谓“蚕茧纸”就是用蚕丝造的纸。新版《辞海》、《辞源》皆作如是解。但是,蔡伦造纸术发明后,不可能用纯蚕丝造纸,一则因为蚕丝比桑麻原料的成本高得多,一般人不会干这种赔本的买卖;二则上等植物纤维纸色白坚韧,完全可以用做书画材料。至于魏晋以后提到的“蚕茧纸”,则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指质地洁白、坚韧,有光泽似蚕茧的植物纤维纸,如桑皮纸等。后人出于赞赏而美其名曰“蚕茧纸”与今日“牛皮纸”的称谓性质相同。人所共知,牛皮纸是一种包装纸,,用硫酸盐木浆等原料制成,本来与真正的牛皮毫不相干,但是由于它色泽黄褐、纸质坚厚,故形象地称之为“牛皮纸”,却不能说牛皮纸就是牛皮所制。《世说新语》一语道破天机:“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纸似茧而泽也。”其意为:这种蚕茧纸只是“似茧”而已,并非蚕茧。高丽国一度也造茧纸,但所用原料也非蚕丝。高丽《蓉山丛书》说得好:“高丽茧纸,以纸品坚韧,故曰茧。”上述事实充分说明,魏晋以后提到的“蚕茧纸”不是用蚕丝所制。
  二是,指供蚕蛾产卵的育蚕之纸。一些文献资料表明,所有较为厚实的植物纤维纸均可用作育蚕之纸。李商隐曾有“空留细字如蚕纸”的诗句。虞龢《论书表》:“子敬(献之)门生,以子敬书种蚕,后人于蚕纸中寻取,大有所得。”《天工开物》:“又桑皮造日桑穰纸,极其敦厚,东浙所产,三吴收蚕种者必用之。”
  实际上,所谓“蚕茧纸”,是强韧皮纸的美称。茧是其形容词而已。
  五、张永纸
  张永,字景云,南朝宋人,为官封侯。他不仅善写文章,工于隶书,而且精于造纸工艺。《宋书·张永传》载:“永有巧思,为太祖所知,纸及墨皆自营造。上每得永表启,辄把玩咨嗟,自叹供御者之不及也。”张永一边做官,一边研制优质纸墨。他所呈给皇帝的奏章都是用自己所制的纸和墨书写的,武帝每收到他的报告,总是爱不释手,称赞他的纸比皇宫里造的还漂亮。后来,武帝命他掌管宋皇宫的作坊,督造御用纸墨。
  张永自管理皇室作坊以后,成绩卓著。虞龢在《论书表》中说:“张永更制御纸,紧洁光丽,辉光夺目。又制秘墨,美殊前后,色如点漆”。
  明代陈耀文的《天中记》也加以评述,可惜却出现了粗疏之笔。该书说:“王右军作书,惟用张永制纸,谓光紧泽丽,便于行笔。”但张永是刘宋(公元420—478年)时人,而王右军(羲之)是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去世于太元四年(公元379年,一作361年),起码比刘宋开国时间(公元420年)早40余年,他作书何以能用张永纸?
  六、五彩纸和泥金纸
  中国的染色技术起源很早,在春秋战国时已有染丝技术。《墨子·所染》:“见染丝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至于纸的染色,从东汉时代就已开始了,很自然是从染丝、染布发展而来。东汉刘熙载《释名》在释“潢”字时,便说是染纸的意思。到晋时,染纸技术和染纸的使用又有新的发展。
  晋时,写诏书和五经、子、史,用青纸而不用其他色的纸。《北史·牛弘传》:“永嘉之后,寇窃竞兴,刘裕平姚,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方四千卷,皆赤轴青纸。”到东晋安帝时,桓玄专权后明令公文一律用黄纸书写。两晋、南北朝时,书法家喜欢用黄纸写字,著述者更酷爱之。米芾《书史》说:“王羲之《来戏贴》黄麻纸……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一样连成卷,字老而逸,暮年书也。”又说,王献之的《十二月帖》也是黄麻纸所为用黄纸写字。著述的风气一直到隋唐时期仍很盛行。
  除青、黄纸外,还生产和使用其他各种色纸。《词林海错》记载:晋桓玄下诏,令制之桃花纸有缥、绿、青、赤诸色,以后又称为浮碧、鹄白诸名,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更有甚者,后赵的石虎篡位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令人染五色纸,书写诏书,置于挺立于宫门之上的“凤凰”之口,然后再徐徐飘落下来,布告臣民,以示其命令是“从天而降”是“苍天之意”。这种举动虽属荒唐,但却表明,当时的染纸技术已相,当高超,从单色发展为五色彩纸,也用彩色纸作为诗笺。《南史》载:“陈后主常使张贵妃等八人夹坐江总、孔范等十人预宴,号曰狎客,先令妇人襞彩笺,制五诗,十客一时继和。”关于纸的染料,文献记载很少,所见唯有染黄史料。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曾有“若蘖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的词句。“”就是黄蘖。晋元帝时,炼丹家葛洪(281—364年),因防蛀需要,曾用黄蘖染纸。黄蘖(Phellddendronamurense)又称“黄柏”、“檗木”、“黄柀椤”属芸香科落叶乔木,为我国长白山及小兴安岭林区主要阔叶树种之,一。树皮厚,木质软,中医入药,性寒、味苦,既可做染料,又可制防蛀防虫剂。正如赵希鹄在《洞天清录集》中所说:“染以黄蘖,取其辟蠹。”
  西晋时,染纸方式有二:
  (1)写字在前,染纸在后。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262—303年)《陆士龙集》卷八《与兄平原(陆机)书》云:“前集兄文为十二卷,适讫十一,当潢之。书不工,纸又恶,恨不谨。”就是说:陆云在信中说要将兄陆机(字子衡,261—303)的文集染色。这就是“先写字后染色”的染纸方法。
  (2)染纸在先,写字在后。《西晋·刘卞传》记载:刘卞至洛阳入太学试经,有人“令写鹿车—黄纸。卞曰:刘卞非为人写黄纸者也。”荀勗在《穆天子书叙》中说:“谨以二尺黄纸写上。”这都是“先染纸后写字”的方法。据考古发掘出土的西晋字纸来看,先染后写者居多。
  关于染纸技术,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求》中有详细说明:“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阁也。……蘖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也。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汗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绽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逢缝烫而潢之,不尔,入则零落矣”。
  流行于皇宫中书写用的诗笺小帋,除了朱笺、碧笺、彩笺外,为了显示皇家的尊贵,又使用金泥涂饰彩纸,制成“金凤纸”、“五色销金纸”等金碧辉煌的诗笺。这种泥金纸成了贵族的奢侈必需品,此风一开,造成只重视纸色的华丽、美观,制浆造纸工艺一度停滞不前的局面。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虞世南
相关人物
徐坚
相关人物
范宁
相关人物
杨敝谷
相关人物
苏易简
相关人物
范文澜
相关人物
皮日休
相关人物
陈叔宝
相关人物
雷孔璋
相关人物
张华
相关人物
雷焕
相关人物
雷穆
相关人物
张自烈
相关人物
陶弘景
相关人物
陟釐生
相关人物
陈伯玉
相关人物
李肇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陟釐
相关人物
李时珍
相关人物
李书华
相关人物
蒋玄怡
相关人物
孔尚任
相关人物
黄玉斋
相关人物
王月轩
相关人物
王洋
相关人物
陈长卿
相关人物
陆游
相关人物
王羲之
相关人物
苏东坡
相关人物
张彦远
相关人物
何延
相关人物
桑世昌
相关人物
乔知之
相关人物
韩偓
相关人物
李商隐
相关人物
虞龢
相关人物
张永
相关人物
张永更
相关人物
陈耀文
相关人物
刘熙载
相关人物
刘裕平
相关人物
桓玄
相关人物
米芾
相关人物
李孝广
相关人物
王献之
相关人物
魏伯阳
相关人物
葛洪
相关人物
黄蘖
相关人物
赵希鹄
相关人物
陆云
相关人物
陆机
相关人物
刘卞
相关人物
贾思勰
相关人物
朱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