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造纸业的初步成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图书
唯一号: 1101200202300015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造纸业的初步成长
分类号: F426.83
页数: 3
页码: 75-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汉至南北朝,造纸业初步发展,原料和品种增多,造纸技术如施胶、砑光、涂布、染色等得到应用。
关键词: 造纸业 品种 施胶

内容

自蔡伦发明造纸后,由于符合社会的迫切需求,很快向各地推广,从“自是莫不从用焉”,到确立了植物纤维纸的历史地位。东汉后期以及魏、晋、南北朝,造纸业得到初步发展。
  首先,这一时期除采用构(楮)树皮、废麻、破布等原料造纸外,又使用了一些新的造纸原料。
  据一些文献记载,抄造藤纸始于晋。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命名为剡藤纸。”剡溪位于浙江嵊县,即曹娥江上游,溪水清清,适于造纸,据某些资料介绍,现在嵊县仍有许多藤类植物,如朱藤(亦称紫藤、藤罗)、青藤、葛藤等。
  南朝时,也有用芨皮造纸的。谢康乐(385—433年)的《山居赋》曾有“剥芨岩椒”句,自注云:“芨皮可以为纸”。《江西省志·物产篇》记载:江西皮纸所用原料为“构皮、为竹丝,..为百结皮..其百结皮为玉山土产”。有的纸史家认为,所谓“芨皮”或“百结皮”就是现在的“级树皮”。郑贞之《自然科学词典》释云:级木,属母麻科,山地自生的落叶树,叶心脏形,互生,六七月开花,白色微黄有香气,“树皮强韧,可为制纸原料。”
  这一时期内,有人用竹、水苔制浆抄造竹纸箈纸)和苔纸(侧理纸)。但有人否认这种事实,认为竹纸始于唐、宋,而用水苔根本无法造纸。但据文献记载,这两种纸始于本时期,而且可以作书写绘画材料使用。在《中国古代史常识》(专题部分)提出:除了上述各种原料外,还有稻草、麦杆等。有人认为,东晋范宁所说:“土纸不可以作文书”中的“土纸”就是用稻草、麦杆制浆抄造的草纸。
  其次,出现纸的新,品种。这一时期,纸的品种仍以麻纸、桑皮纸、楮皮纸为主,其次是藤纸、侧理纸、竹纸、蚕茧纸、张永纸。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大型玺纸,陈继儒在《珍珠船》一书中说:“晋宋(刘宋)间有一种纸,长丈余,就船抄之,世谓之玺纸。”“船”可能是指狭长的纸浆糟而言。《诸家藏书簿》载:“王右军书《造玺纸法帖》。”证明东晋时已能造玺纸,而《负暄野录》中关于玺纸即为绢帛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这一时期,造纸技术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抄造原纸的技能超过造纸术初创时期,也体现施胶、砑光、表面涂布和染色的纸加工成就上。
  日本专家认为,我国于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造纸就采用施胶技术。通过化验分析,认定北京图书馆藏西凉建初十二年(416年)写本《律藏初分》用纸和新疆出土的建初十四年(418年)文书用纸,都含有淀粉。
  汉末出现的“研妙辉光”的左伯纸,大概是我国最早采用砑光技术的纸张。东晋末年,纸面砑光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现存的西凉建初年间(405—416年)的一些契约纸,则属此类纸张。
  以粘着剂(如动物胶、植物胶、淀粉糊等)为中介,将所需要的矿物粉末(如石膏、铅粉、白垩等)均匀地涂刷在纸面上的技术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本世纪初,维斯纳(VonWiesner)对新疆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纸张的化验后,指出中国在5至7世纪时已采用石膏涂布的技术。我国纸史专家也提出,在南朝刘宋时开始在纸面涂刷动物胶和海藻胶。这种涂布纸的特点是:洁白、光滑、细腻,便于书写。现代的这种技术,是卡明斯(GcorgeCummings)1764年在英国首次提出使用的。而我国早在一千多年前已采用纸面涂布技术。
  纸张染色技术始于东汉,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记载:“若蘖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有黄蘖染纸的记载。这就是用黄蘖之汁染纸,到桓玄时,已能染制青笺、碧笺、朱笺、五色笺了。为了显示皇室的豪华和阔气,又使用金泥涂饰彩纸,制成“五色销金纸”。

知识出处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出版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造纸术发明前至清代中国造纸业的发展历程,包括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各历史时期的造纸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通过对部分古纸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造纸业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蔡伦
相关人物
张华
相关人物
藤罗
相关人物
谢康乐
相关人物
郑贞
相关人物
陈继儒
相关人物
卡明斯
相关人物
魏伯阳
相关人物
葛洪
相关人物
桓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嵊县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玉山县
相关地名
刘宋镇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北魏镇
相关地名
朝鲜族乡
相关地名
朝鲜族满族乡
相关地名
英国
相关地名